如何让孩子做好入学准备

2020-12-08 如何让孩子做好入学准备 如何让幼儿做好入学准备 让孩子勇敢的童话故事

专家支招:如何让孩子学会分享。

学会与他人分享是孩子从小就该学习的美德,也是重要的社交能力。美国《父母》杂志最新载文,就“如何教孩子学会分享”为广大年轻父母支招。

1.从小开始教。美国儿童教育顾问莎拉·里斯拉夫博士表示,孩子5岁前还无法理解“分享”的概念。然而一些基本规则可以从小时候教起,比如:“玩具大家轮流玩”,“她先玩,然后轮到你”,“玩具你不玩了,就让别的小朋友玩吧”。

2.限制时间。克利夫兰儿童医院儿科专家琳恩·米里纳建议,可以采取限制时间的方法,他先玩10分钟,然后让别的孩子玩10分钟。让孩子明白,与别人分享玩具不等于永远失去玩具。

3.不强迫孩子分享。育儿专家米歇尔·拉罗维表示,与大人一样,小家伙也会有自己特别珍爱的玩具或图书,不要强迫孩子与他人分享。告诉孩子,与小伙伴一起玩的时候,不要把自己珍爱的东西拿出来炫耀。

4.家长以身作则。美国儿童关爱与教育组织专家劳拉·奥尔森表示,身教重于言教,父母的行为对孩子影响最大。因此,为孩子做出“分享示范”。比如,吃三明治的时候,问问孩子“你要吃一块吗?”父母做其他事情时候,也应注意让孩子观察到父母在“分享”。

5.选择一个主题。米歇尔表示,当孩子们在一起玩的时候,可以选择一个主题,比如,沙滩、农场、厨房等。如果玩具类似,颜色差不多,那么孩子就不太会挣抢,更容易学会分享。

6.角色互换。如果孩子经常对分享说“不”,那么不妨考虑与孩子互换角色。与孩子一起玩耍,当孩子想要你手中玩具的时候,你就说“不”。当小家伙感觉心烦时,你不妨晓之以理,让他明白“只有学会与小朋友分享玩具,大家才能开心地一起玩”。

延伸阅读

专家支招让宝宝爱上说话


第一问:宝宝现在快2.11个月了,他懂得事情也很多,就是什么事情都不愿意用话来说,一想要做什么就会拉着你,我就让她用话说出来,死不说,有什么好方法吗?

专家说:不爱说话的宝宝不少,可能某一天突然就爱说话了。家长不用逼着或哄着孩子说话。有的孩子不爱说话时天性,还有的情况是长久以来他不用表达家长就主动给这给那,他习惯不表达了。

第二问:我儿子5个多月时就会说爸爸,妈妈,阿哥,阿姐等等而且话很多,自从6个月生病住了9天医院后说话就少了很多,但到7个月时又突然很清晰的说了一次"妈妈抱",8个多月模模糊糊的说了一次"再见",但从次以后就很少说话了,现在9个半月了除了妈妈以外,连爸爸都很少叫了别的就更不用说了,现在和同龄的小朋友没什么区别了....

本来他语言发育还是很早的,我担心和住院有没有关系?会不会发育停滞呢?我要怎么引导他,让他再回到说话早的状态?

专家说:不清楚您的宝宝是因为什么病住的医院,如果不是很严重的影响语言中枢的疾病就不会对宝宝的语言发育有什么影响的。另外宝宝的生长发育是有一定的规律的,您不能太心急,一岁前是宝宝的语言存储期,这时他会把接收到的语言信息存储起来,一岁后就会慢慢的说出来的。在教宝宝学习说话时您可以从这几方面入手:首先要给宝宝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语言的环境,让孩子多和同龄的小朋友接触,因为小朋友之间更容易学习和沟通。其次在教宝宝学说话时要以实物为主,这样孩子会感兴趣,记忆会更深刻,而且在教的过程中要多对孩子进行提问,因为提问可以刺激孩子的大脑,促进语言功能的发育。第三不要猜孩子的愿望,代替孩子说话,而是要引导他说出来,比如他想要什么东西用手去指,您可以装作没看懂,引导他去表达出来,如果实在不说,您可以说一个字,剩下的由孩子来补充。第四家长还要起到一个榜样的作用,模仿是宝宝学习说话的主要途径,所以家长在对孩子说话时语速要慢,语调要轻,吐字要清晰,让宝宝听清您发的每一个音。在教的过程中不要训斥和责骂宝宝,要多表扬和鼓励他,慢慢的他就能学会说话了。另外家长要多和宝宝聊天,多沟通,经常和宝宝谈一些他感兴趣的话题,这样他就会乐于去说话的。

第三问:宝宝见生人不爱说话,尤其是大人.也不叫人,让她叫她还说不叫,我应该怎麽开导她?

专家说:一般宝宝在两岁左右都会有个叛逆期,以前很听话的孩子,现在会故意变得不听话,有的甚至还会故意跟家长顶着干。有些孩子可能不会事事都反叛,但总会有一两件事,她会故意不听话。这种情况一般在三岁左右会消失。如果您的孩子在其他方面很听话,只是在这方面不听话,那么可能就属于这种情况。建议家长不要表现出对这件事非常关心的状态,可以很轻松地要求宝宝叫人,如果宝宝不叫,也不要批评她或者很生气,就当没事一样,让宝宝和自己都在这件事上放松下来。当宝宝感受到妈妈的放松以后,她也会放松下来,她的叛逆注意力会自然转移,就不会专门在这件事上顶牛啦。

第四问:孩子5岁,总是不爱说话,在家还能多说点,但是有时候说重话,一般不主动和别人交流,好像心理有,表达不出来,请教有什么好的方法引导引导。

专家说:对于您的孩子出现的问题您可以这样做:1、扩大孩子的活动范围,让孩子多与小朋友接触,孩子之间更容易学习和沟通。2、平时要多和孩子沟通,多陪孩子做做游戏,在玩的同时引导孩子多说话,这样的方式孩子们会很乐于接受的。还可以给孩子讲他感兴趣的故事,多讲几遍,然后让他给你复述。3、当孩子说话说得好的时候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这样他才会更有自信心,才肯于主动的去表达。4、平时要对孩子多提问题,特别是他感兴趣的问题,这样可以刺激他的大脑,让语言功能尽早发育。

第五问:我家宝宝一出生就比较喜欢安静,不喜欢闹的环境,有时带他去人群里围观什么事情,他会很不耐烦甚至哭闹。在家里很好动也爱与家人在一起玩,可一出去玩,小脸就变得很严肃。跟谁都不爱说话了,请问这是一种什么心理?如何调节?

专家说:孩子在家时表现很好,到了外面就不说话了,是因为孩子在家里比较放松,到了外面见了很多人就失去了安全感,所以不爱和别人说话。家长要多带孩子出去玩,扩大孩子的活动范围,让孩子多接触一些人和事,见多识广的孩子遇事就不会有怯意了。另外孩子的模仿能力是很强的,家长要给孩子做个榜样,在外面遇见熟人我热情的打招呼,慢慢的孩子也会跟着学的。

专家支招:老二到来,家长如何摆平两个孩子关系


如果孩子从小就能满足强烈的知识欲,大多数孩子可能成为英才和天才。宝宝的早教是每一位家长都关心的一个问题,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更好的融入陌生的环境,让孩子更好的接受教育。对孩子早期教育有什么好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专家支招:老二到来,家长如何摆平两个孩子关系”,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随着单独二孩政策的放开,越来越多的80后父母开始考虑是否再要个“老二”。但是老二到来带给家庭的不仅是欢乐,还有两个孩子相处时会出现的种种挑战。对于想再添丁的父母们,如何教导孩子和他(她)的弟妹相处,怎样摆平两个孩子的关系呢?本期访谈我们请到了红黄蓝教育机构“亲子教研部、慧心父母课程部”总监王晶老师来教父母们老二到来,家长如何摆平两个孩子关系。

专家介绍:

王晶:现任红黄蓝教育机构“亲子教研部、慧心父母课程部”总监。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学专业研究生毕业,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十二五”重点研究课题研究员。二十余年0-6岁亲子教育、幼儿园课程研发、教育管理实战经验。应邀在全国各地开展大型父母讲座百余场,著有北师大出版《自我成长的力量》一书,专注于婴幼儿早期发展、亲子关系、儿童情商培养等领域的研究。曾在中视《宝贝一家亲》栏目、香港健康卫视、北京电视台、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等全国多家媒体担任特邀专家。

主持人:我们先来分享一个故事:“一个人的冬天真的好冷,好孤单,我不要再这么孤孤单单地过了,所有的欢笑都不是我的,所有的幸福都不是我的,一个人的冬天里,我只有孤独与痛苦。死了算了,反正对于他们来说,我就是多余的……”这封遗书是14岁的女孩张洁(化名)写在空间里的,原因是父母想生二胎。从亲戚那里听说父母正在准备生第二个孩子后,平时性情文静的她一下子毛了,坚决反对并跟父母大吵大闹:“你们要再生个弟弟妹妹,我就不去上学了,也不想活了!”这个孩子的反应虽然有些过激,但某种程度上反应了老大的心理状态。想问问王晶老师,当爸爸妈妈决定再生一个孩子,对于家里的老大来说,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专家:老大害怕老二的到来会分走父母对他的爱与关注,孩子心中都希望得到父母全部的爱,并且是唯一的。尤其老大在成长的过程中独享父母的爱的独生子女,如果父母没有给他充足的、提前的心理准备,孩子会出现这种极端的情绪及想法。那打算要老二的家长应该提前做好哪些准备呢?第一,打算要老二前应征得老大的同意。这点很重要但父母往往会忽视,大多数人认为要孩子是夫妻的事儿,老大年龄还小,不懂事,没有必要跟孩子商量。夫妻间言语之中无意会流露出“我们已经有了一个男孩(女孩),还想要一个女孩(男孩)”。这种想法对老大会造成心理影响,孩子会认为我不够好,我不是妈妈最想要的那个孩子......妈妈应该尊重家庭中每一个成员,尤其是这个“不懂事”的老大,应该这样正确引导:“妈妈爸爸很爱你,我们三口之间很幸福,我们更希望家庭中有新的成员到来,妈妈相信你会很高兴地欢迎他,无论即将到来的是弟弟还是妹妹,妈妈都会想以前那样爱你”。

主持人:那么王晶老师,有很多有二胎的家长表示自己的孩子见不得爸爸妈妈或家里的其他亲人对小宝宝好,比如妈妈在照顾小宝宝的时候l老大就会委屈的哭......那家长该如何应对这一难题?

专家:老二的到来会让老大的中心地位发生改变,甚至有降级的感受,有的家长理解为嫉妒,孩子的这些心理变化过程是正常的。那么怎样帮助孩子来正确对待家庭的新成员呢?其实选择什么时间要老二也要考虑老大的年龄。两岁的孩子正处于自我意识萌芽的关键期,而三岁半以上的孩子都会欣然接受家庭新成员的到来,并且会很好奇一个婴儿的到来。看着妈妈肚子一天天变大会去抚摸;看到稚嫩的小宝宝会很强调地跟客人说这是“我”的弟弟或妹妹。所以从怀孕开始就要培养老大的角色意识,让他抚摸着妈妈的肚子叫老二的名字,“XX,我是哥哥(姐姐)”。

主持人:那有的妈妈生了老二之后,会感到力不从心,把老大送给奶奶或者姥姥家来照看,这样对孩子的成长有利吗?

专家:对孩子的心理成长一定会有影响的。孩子更会认为是老二的到来侵占和剥夺了妈妈对他的爱,会产生记恨心理,我们要学会从孩子的角度来看问题。尽管妈妈会这样对老大说:“你们两个都是我的孩子,我是一样爱你们的”。而孩子心里会想:“你说爱我而你一直抱着弟弟,原来你给我讲故事,现在你根本不管我了”。妈妈常对老大说:“弟弟妹妹多可爱呀,你也要爱他(她)”。孩子会想:“一点都不可爱!就会哭,真吵人真烦人”!妈妈会对老大说:“弟弟(妹妹)还小,你是老大你要让着他(她)”。孩子会想:“我也是孩子,我也想回到小时候让妈妈抱着我、宠我”。当老二把老大辛辛苦苦搭的积木推倒了,妈妈会说:“没事没事,弟弟不是故意的,你非常会搭,一会儿就能再搭一个”。孩子一听就会恼火,心想:“我系辛苦苦搭的,推到了就搭不出来了”。孩子的情绪需要理解和接纳,妈妈这种和稀泥的做法不但不能平息老大的愤怒,反而会激怒孩子,让老大产生对老二的愤怒。于是,“我讨厌你”“真烦人”......之类的话会脱口而出。

主持人:两个孩子之间经常产生冲突,而又都是妈妈的心肝宝贝,妈妈会感到手足无措,这时应该怎么办呢?

专家:家长面对两个孩子的冲突,不必过于紧张和惊慌。一位妈妈跟我讲,她的女儿故意叫妈妈看她,然后当着妈妈的面敲弟弟的脑袋,弟弟哇哇大哭,此时女儿很得意,家长很愤怒。这种老大打老二的行为其实是想引起家长对他的关注。家长应该反思自己是否对老大忽视过多了。家长不要急于处理和批评老大,而是要把两个孩子分开,制止老大的动作。待两个孩子情绪都平稳之后,与老大沟通他的想法,接纳他的情感,明确地指出不接受他的这种行为。比如妈妈了解到,老大是想要妈妈陪他玩、给他讲故事,所以才去招惹弟弟的。妈妈就应该告诉老大:“妈妈把弟弟哄睡觉后,就会过来给你讲故事,现在妈妈哼歌你来轻轻拍弟弟,我们一起来哄弟弟睡觉吧。”

主持人:那有的家长总怕处理不好两个孩子之间的关系,买什么东西都一样的买两份,这样对吗?

专家:这种做法并不可取。妈妈想要公平地对待两个孩子,但不要仅限于从物质满足的角度去考虑。更应该考虑两个孩子的需求。孩子年龄不同、性格不同、爱好不同,他们的需求就不一样。妈妈应充分了解孩子想要什么实施满足,而不应该从孩子的角度仅仅是为了得到所谓的“公平”让孩子变得不考虑自己是否真的需要,膨胀了孩子的占有欲。比如,妈妈去超市前,分别问两个孩子都需要什么,列好清单去采购,然后把各自购买到的零食或者玩具拿回来互相分享,其乐融融。

主持人:王晶老师,在二胎家庭中,许多家长容易出现孩子间的相互比较,比如老大更听话,老二更聪明......对于这种情况,您又有什么样的建议或提醒?

专家:“比”字就是两把锋利的匕首。一个家庭里的两个孩子也会截然不同,没有可比性。不要用一个孩子的不足去和另一个孩子的长处去做对比,比如“你没有姐姐成绩好、没有姐姐乖......”,因为你的语言就会暗示这个孩子的偏差行为,让孩子面对自己先天的不足,失去自信。家长应该发现每个孩子的优势,无论性格还是智能,多去鼓励,让孩子之间组织一些游戏或者活动,让两个孩子在其中都能发挥到自己的长处,最好是一些家庭成员共同来完成一个任务,在过程中发挥各自的优势。比如全家一起去植树,有的负责挖坑有的负责种树,家庭聚会中有人擅长唱歌有人擅长跳舞,让每个人都有展现自己优势的机会,面对同样的目标用自己的方式来表现。

主持人:我们的妈妈经常跟老大说讲了要爱护弟弟妹妹,他是我们的家人,你要像个哥哥(姐姐)。那如何来培养老大的责任感呢?

专家:有些老大不让弟弟妹妹碰他的东西,不愿意帮助弟弟妹妹也不愿意分享自己心爱的玩具或食物。因此从孕期开始,妈妈可以带着老大去给弟弟妹妹挑衣服、或者清洗整理玩具、擦拭小床,高高兴兴地迎接弟弟妹妹的到来。等弟弟妹妹出生后,妈妈要有意识地带动老大照看弟弟妹妹,比如妈妈给老二洗澡的时候让老大帮着递送浴巾等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不仅是关爱家人也是能力的培养。当到一个新环境时,要给老大一个明确的任务,如照顾弟弟妹妹等。比如妈妈可以说“拉好弟弟妹妹的手、看好物品”等,尤其是家中来客人的时候,让老大去主动给客人介绍弟弟妹妹的可爱之处、学会的新本领,提升老大的家庭关系和角色意识。不要总用“你是老大你应该怎么做”的话语控制老大的行为,而是及时发现并鼓励他帮助弟弟妹妹的好行为,从而增强他的使命感。

育儿知识:如何教育孩子学会分享?


即然分享那麼关键,那麼,应当如何教育孩子学会分享呢?

育儿知识百科全书:最先,在生活中,家长不可以娇惯孩子,孩子是很关键的,可是不应当享有凌架于全部家庭主要成员的独断专行,该给的就给,不应该给不可以给的即使他大吵大闹哭得再狠,都不可以优柔寡断,只能那样,孩子们才会不自私自利。育儿知识大全说到次之,宝宝处在一个学习培训的全过程,因此周边人对他的危害是十分大的,特别是在是父母,也是要搞好楷模,对孩子以身作则。育儿知识大全假如连家长都没法做到分享,又怎样可以规定孩子可以保证呢?因此,家长能够在宝宝眼前实践活动分享的核心理念,比如一些新鲜水果零食哪些的,全部家庭主要成员必须分享,也有与小孩子在一起玩,玩具每个人能够玩,食材都是每个人常有,而且为此让孩子产生“食材和玩具并不是专享我一个人的”念头。0元领专业情感分析!10s快速预约

育儿知识百科全书:除此之外,让孩子学会分享是一个由浅入深的全过程,家长不必一下子对孩子期待过高,当宝宝不愿分享的那时候,假如这时家长责怪孩子或是是立即逼迫孩子去分享得话,总是让孩子对父母和参加分享的小伙伴造成怨气,从而造成大量的没有安全感,更为不想要分享了。因此,这一那时候家长应当做的是细心地正确引导孩子学会分享,而并不是应用一些强制的方式。

让孩子学会分享 请慢慢来


如果孩子从小就能满足强烈的知识欲,大多数孩子可能成为英才和天才。为了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我们要适当的对幼儿进行早教。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更好的融入陌生的环境,让孩子更好的接受教育。孩子早教最适合的年龄是多大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让孩子学会分享 请慢慢来,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孩子到了两岁之后,随着自我意识的逐渐增强,开始越来越在乎“自己的”东西。虽然爸爸妈妈反复灌输“分享”的意义,但显然收效甚微。他爱吃的食物,喜欢的玩具,甚至是他坐的椅子,别人都绝不能染指。

“最开始我也十分焦虑孩子的这种趋势,怕他变成小气鬼,怕影响他与其他人的交往和相处,也曾强迫过他把手里的东西分给别人,可结果除了换来他拼命反抗和大哭之外没收到什么效果。”

静下来想想,换成自己,如果一个比你高大有力的人强硬地夺走你心爱的东西而不顾及你的感受,你又会如何呢?所以,教会孩子分享,请慢慢来。

1试着站在他的立场体会他的感受,放弃不必要的焦虑

两岁多的孩子,本身就处在人生的第一个反叛期,独立意识的觉醒其实是孩子成长的标志。作为家长,首先应当喜悦地接纳这一事实。在“占有”意识增强的同时,他的语言能力又没有发展到可以很清楚地表达内心感受的地步,所以这个时候强迫他去和别人“分享”,多半会遭到大哭和抵抗。

这时家长不要把目光盯在诸如“他怎么变成这样?”“这么自私长大之后怎么和人相处?”之类的问题上,那样除了带给自己焦虑之外于事无补。不妨站在孩子的角度来看问题,你会发现情况也许没有你设想得那么糟糕。

2允许差异,不要和别的孩子比较,即使是同龄的

在许多公众场合里,见过有的家长呵斥自己的孩子“看人家多大方,你怎么这么小气呢?快把吃的分给小朋友一点。”甚至强行做主去分配。而孩子呢,要么一脸茫然的表情,要么大哭大闹,弄得家长也非常尴尬。

其实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如果超市里有售——漂亮、乖巧、懂事、从不哭闹、热爱学习等等集所有优点于一身的“孩子”,你真的会买吗?因为不同,才能凸显个性的魅力,不是吗?别人的孩子懂得谦让,很好啊,但用不着拿别人的优点来比照和要求自己的孩子,如果真的要比,为什么不先比比那谦让孩子背后的家长所付出的心血和努力呢?

3给他时间,先“自私”后“分享”

只有先确认“拥有”,才能谈到“分享”。“私人拥有”是分享的第一步,也是不可逾越的一步。一个人,如果对他所拥有的东西没有安全感,是很难真正做到去和别人分享的。

先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自私”心理,让他知道——爸爸妈妈会尊重你的独立自主权,要不要和别人分享可以由你自己决定。培养他“我是主人,我可以自己做主”的自豪感和安全感,然后再疏导,讲道理,向他灌输“分享是快乐的”,效果会好许多。

比如让他多做“轮流”和“暂时交换”的游戏,如交换玩具,轮流拍球,到最后玩具还是属于他的,让孩子从中既体会到分享的意义,又不影响他安全感的建立。

4多表扬多鼓励,夸张些也无妨

平时多鼓励,然后发现一点苗头,一次小小的进步就大力表扬,让他喜悦地发现原来自己的行为可以让妈妈如此快乐。这样下次遇到同样情况时,他会很容易回想起你上次的反应,也会逐渐修正自己的行为。

曾和我一样皱着眉,生着气,觉得无可奈何的爸爸妈妈们,打起精神来呀!要坚信,困难总会过去的,你的宝宝是世界上最好的,只要用“爱”的阳光,“耐心”的雨水,和一颗温柔的等待的心。

如何让孩子做好入学准备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