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感胎教
2020-12-08 光感胎教 幼儿能力培养 孩子才艺培养“闻歌起舞”可培养节奏感。
出生后,我们的一言一行,生活中的各种声音节奏都在潜移默化着宝宝,使宝宝逐渐建立起自己的节奏感。只要听见有节奏的声音,小家伙就会象上了发条一般扭个不停,成了真正的电动小马达。
每个宝宝都会经历“闻歌起舞”的阶段,但出现的时间有先有后,持续的时间有长有短。如果妈妈们没有特别在意他的这个特点和喜好,宝宝的这种感觉就会逐渐消失。所以,我们要紧紧抓住宝宝爱上节奏的契机,更好地发展他对音乐的感觉。
多听——让宝宝的小耳朵学会倾听,学会捕捉周遭的每一个快乐音符
多听节奏感强的音乐:这是为宝宝定制音乐快餐的首选,也是一条最具时效的捷径。哪些音乐具有鲜明强烈的节奏感呢?最简便的选择就是儿童歌曲。儿童歌曲的节奏往往简单明了、旋律活泼,歌词贴近宝宝的认知水平,更能让宝宝接受和喜爱。如:“一只蛤蟆一张嘴,两只耳朵四条腿,蛤蟆不吃水,太平年。”
多听儿歌:因为儿歌一般都讲究压韵,朗朗上口,极富节奏,比如:“小蝌蚪,黑悠悠,摇摇尾巴水里游。”妈妈和宝宝逗乐的时候不妨多挑选简单的儿歌念给宝宝听,强化宝宝对节奏的敏感。
多听自然之音:永远不要忘记生活是宝宝学习的最好课堂。让宝宝跟着我们做个有心人,多听听自然的声音,比如,轰隆隆的雷声、哗哗哗的雨声、嘀嘀嘀的汽笛声……这些声音都蕴涵着未经提炼的原始的韵律。让宝宝的小耳朵学会在嘈杂的世界里寻找悦耳的声音,让耳朵也敏感起来。
多动——让宝宝的小身体动起来,让音乐浸透宝宝全身每一个细胞
全身运动:音乐响起来,小手拍一拍,小腿蹬一蹬,屁股扭一扭。让我们帮助宝宝一步步把快乐的情绪用肢体表达出来,把音乐的节奏以动作的方式传达出来。
小乐器:妈妈们不妨为宝宝准备小铃鼓、小碰铃等会发出清脆声响的小乐器,让宝宝和着音乐敲一敲、摇一摇,敲锣打鼓动起来。没有小乐器,锅碗瓢盆也具有同样的效果。
亲子互动:让宝宝动起来,妈妈的示范和共同参与也很重要。别害羞,放下架子,和宝宝一起动起来、唱起来。甭管歌声是否美妙,舞姿是否优美,宝宝才不会在意你的水平,他喜欢的是与你一起互动的快乐。
TIPS:
1、给宝宝听音乐声音不能太响,时间不宜太长,5-10分钟为宜。
2、讲求随意性,当宝宝显得厌烦时马上喊停,且不可勉强宝宝。
相关知识
培养孩子的节奏感
母亲在指导小真练习走步和左右腿交替地跳着走。
“看,你的手和脚动作又一顺了吧。”
“不行,不行,手和脚必须轮流交替着动作。”
“……”
“勉勉强强地算会走啦。下边练习左右腿交替地跳着走。”
“……”
“不对,不对,每条腿跳两次。”
“……”
“真奇怪,你的动作怎么这样笨呢?”
“……”
“再有节奏一点!”
“……”
“总有点怪,到底是哪儿不对劲儿呢?”
儿童的心理分析:
小真在母亲的指导下,心里一点乐趣也没有。跳错了挨批、挨说、挨骂、所以她半点进步也没有。目前,小真的心情非常紧张。她小心翼翼地力求不要跳错,却总是跳错。
此外,小真还有一肚子的不满情绪,因为学习跳着走枯燥得很,一点意思也没有。她心里充满了疑问,不明白为什么非学跳不可,一心一意只盼望着时间过得快一点,快结束。
尽管她很想按照母亲的指示去做,可是越努力去做,越不灵活,越跳不好。总是那么不流畅,缺乏节奏感,真是急死人了。
妈妈的高招:
这位母亲的指导方法错在什么地方呢?最大的错误在于,“解说”太多。只想用语言和大道理来教孩子,是无法使孩子做出有节奏的动作来的。
第二个错误,是斥责和埋怨多,纠正也太多。这样一来,小真心里也不痛快,越发走不好了。特别是母亲过分认真,使孩子感到紧张,妨碍了孩子的节奏感和身心的协调关系。
最有效的指导方法是,妈妈高高兴兴地边解说边做给孩子看。孩子在欣赏之中,不知不觉地就学会了流畅而不停顿的节奏和手脚动作的配合要领。也就是要使孩子领会连续协调而有节奏的运动。
如何培养幼儿音乐节奏感?
好奇是入门的钥匙,兴趣是求知的开始。为了婴幼儿智利的开发,许多父母都会给自己的孩子进行早教。给宝宝进行早期教育,可以培养他们的人际技能。你都知道哪些早教知识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如何培养幼儿音乐节奏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如何培养幼儿音乐节奏感?
《幼儿园工作规程》强调要对幼儿进行健康教育、情感教育、感官教育和社会性发展、智力发展、动手能力的发展,所以,我选择能够促进人的身体健康的音乐教育作为研究课题。
主要对幼儿进行音乐节奏感方面的培养。音乐是听觉艺术,我首先开展各种听觉训练,让幼儿用耳朵去听、去感知。幼儿生活在声音的世界中,节奏无处不有,让幼儿通过听音乐亲自去感受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节奏,如钟表,滴答滴答;上楼时,嗵嗵嗵嗵,以及小朋友、老人、中青年人各种不同的走路节奏。
感知完节奏,我就让幼儿用身体的各个部位来表现,如拍手、跺脚、身体晃动等,并随之教给幼儿认识二拍、四拍、三拍,让幼儿一边听音乐一边告诉他们这是几拍,让幼儿一边拍手一边听或者一边拍手一边唱。这些都是幼儿在有音乐伴奏或无音乐伴奏的情况下,把自己对节奏的感受和理解用优美的动作表现出来,这种表现自如、灵活、不用老师教,只是引导就行了。小马跑、乌龟爬、刮风、下雨、开火车、飞机飞、骑自行车、划船等都让幼儿用手拍,用脚跺,用身体表现。让幼儿认识二拍时,可以让他们听《进行曲》,威武雄壮、整齐有力。认知四拍时,就让他们听一些较舒缓的曲子,如《雪花飘》、《小燕子》等。认知三拍时,就放一些圆舞曲让幼儿来表现。
除了用身体表现,我还让幼儿充分利用打击乐器,先让他们了解各种乐器的声音,并判断这些音是清脆还是浑厚、是长音还是短音,然后让幼儿自己给小乐曲配上伴奏,练习合奏。
以上这些内容孩子们都熟练到一定程度后,我又让幼儿自己试着创编节奏。除了这些教育培养外,我还把对幼儿的音乐素质练习穿插在一天的生活中,如早上欣赏优美的乐曲,不仅陶冶了情操,还能提神,有一个愉快的心情迎接新一天的到来。早上喝完水和课间休息时,放一段轻松活泼的童谣,让幼儿随之做优美的律动,增强了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发展了动作。久而久之,孩子们无论是在对音乐的喜爱上,还是在音乐节奏方面都有很大提高。如在音乐教育活动《到全国各地去旅行》中,孩子们一会儿骑上小车去游览天安门,一会儿在草原上快马加鞭,一会儿又在长城上挥汗如雨。在《看大海》中,孩子们一会儿划船学习海军,一会儿又下网捕鱼。在《冬天》中,孩子们一会儿是狂风怒吼,一会儿是雪花纷飞,一会儿是热火朝天地堆雪人,一会儿又抒情地载歌载舞。这些活动不仅让孩子们用耳朵去听音乐,而且用身体去表现音乐,从而提高孩子的音乐节奏感。
节奏训练
帮孩子进行节奏训练的方法很多,家长在使用时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以及家庭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1、用语言训练节奏。音乐的节奏与语言的节奏有密切联系,可让孩子讲一些词、短语、简单句,并拍出其节奏。也可以利用儿歌训练节奏,如让孩子用不同节奏来朗诵儿歌,或边拍手边朗诵。
2、用身体的动作表现节奏。在音乐中让孩子把对节奏的感受和理解用优美的动作表现出来,让孩子在动作中发挥创造想像。如,用“跳”表达快而轻的节奏,用摇篮、划船,模仿风中摇摆的树枝等动作来表达摇摆的节奏。
3、用乐器训练节奏。成人为孩子准备一些打击乐器,如小铃、铃鼓、沙球、双响木等。例:锣声哐哐;鼓声咚咚,咚咚;小铃声叮叮,叮叮,叮叮,叮叮。在听了二拍、四拍、三拍的乐曲后,让孩子边听边敲打,边敲打边唱歌,为自己伴奏,并通过对小乐器的操作应用,了解各乐器不同敲法所产生的音响效果。
4、“拍节奏”游戏。比如,成人用乐器敲出一个简单节奏,让孩子用手拍出来。或成人用手拍节奏,孩子用乐器敲出来。
培养孩子的舞蹈能力
舞蹈,顾名思义为手舞足蹈,它是通过人体有节奏的动作、姿态,生动地反映现实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形式,很受孩子们喜爱。
那么,怎样培养孩子的舞蹈能力呢?
1、培养孩子对舞蹈的兴趣。经常让孩子通过电视观看少儿文艺节目、歌舞表演等,让孩子用感官直接感受舞蹈的美,引起孩子对舞蹈的注意和兴趣。成人发现自己的孩子喜欢“手舞足蹈”时,要积极地加以引导。
2、音乐是舞蹈之魂,音乐和舞蹈是一种相互表现、促进的统一体。成人要经常性地、有意识地让孩子欣赏音乐,感受、体会音乐节奏,并根据音乐的节奏变化,用舞蹈的动作语汇反映音乐的各种形象。如孩子听到高音区音乐,能模仿蝴蝶飞,小鸟飞;听到低音区的音乐,能模仿大象走、熊走。
3、培养孩子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引导孩子学习创编简单的舞蹈。选择可使孩子表演的歌曲,启发孩子结合音乐歌词编出相应的舞蹈动作。
4、对孩子进行舞蹈表演能力的培养。当孩子正在学习舞蹈时,成人应为孩子提供表演的机会,并根据舞蹈的音乐形象、节奏和舞蹈动作的语汇,启发孩子在理解舞蹈内容的基础上,创造性地通过舞蹈表演的形式表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