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故事中的道理
2020-11-13 童话故事中的道理 童话故事中的鸟 生活中的童话故事亲子交流中的禁言与妙语。
这个社会最怕是互相比较。贫穷不是罪过,但当孩子看到别人的生活条件、物质享受都比自己好,便会对宝宝的性格造成影响甚至是一个很大的心理障碍。要消除这个心理障碍,父母便要灌输贫亦乐的意识给孩子,让孩子明白获得欢乐并不一定是用钱买玩具或电子游戏机。父母可在假日带孩子到公园呼吸一下大自然的空气,或者到沙滩玩水,这些活动都不需要花太多钱,而孩子又可以在伙伴间有话题,对他们的身心发展会有一定的裨益。
怎样与孩子相处?有的时候孩子的所做所为与你的想法完全相反,面对孩子天真直爽的问题又该怎样回答呢。
举例:
1、“我不要吃饭,我要吃薯条”
妈妈刚预备了午饭,但珊珊却没精打采地伏在餐桌上,不肯提起筷子进餐。妈妈以为珊珊不舒服,谁知她却嘟着小嘴儿说我不吃饭,我要吃汉堡包、薯条!
禁言
“现在是你烦人还是我烦人?我叫你吃什么便吃什么,不吃饭就什么都不准吃,饿死你。”“很多小朋友想吃都没得吃,你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你不吃饭,我就给街边的小朋友吃。”
妙语
“你乖乖地吃了午餐,到下午吃茶点时,妈妈再带你去吃汉堡包。”
专家指路:
孩子钟情于美味可口的零食是无可厚非的,而汉堡包及薯条等食品又特别为小朋友所喜爱。虽然如此,但父母总不能让孩子以此作为三餐的主要食粮,否则,不但影响孩子正常的营养吸收,也容易使孩子养成偏食习惯,到发觉时要把这坏习惯改掉也很难了。这些快餐小食对孩子来说是既美味又简单,而且这类快餐厅的设计气氛也迎合小朋友的喜好,加上随餐附送的玩具有一定的吸引力,所以,要改变珊珊这种想法和偏食倾向,短时间内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妈妈在下厨时便要多花一点心思,设计多些色香味美、配搭新鲜的食物款式,例如孩子喜欢吃薯条,可煮些西餐如汉堡牛扒加薯条,又或做个番茄生菜牛肉三文治,慢慢纠正孩子的饮食习惯。
2、“为什么只有我没有零花钱?”
丁杰的父母皆是劳工阶层,每月赚取的薪水只够该月开支,所以也没有余钱给儿子作零用。丁杰眼见同学们有新波鞋、新书包上学,而自己的波鞋与书包已非常残旧,课间休息时想喝瓶汽水也没有钱买,越发感到自卑。他开始讨厌父母,讨厌这个家庭。有天晚饭,他看着桌上仅有的青菜和炒蛋,突然向父母大发雷霆:“最终错的是你们,为什么要生我出来受苦?”父母听后很伤心。
禁言
“你真没良心,生你出来养大你,还说这些话。”
“有饭吃、有屋住,你算受什么苦?”
妙语
“现在我们是穷,但只要乐观面对,总会渡过这个困境。”
专家指路:
这个社会最怕是互相比较。贫穷不是罪过,但当孩子看到别人的生活条件、物质享受都比自己好,便会造成一个很大的心理障碍。要消除这个心理障碍,父母便要灌输贫亦乐的意识给孩子,让孩子明白获得欢乐并不一定是用钱买玩具或电子游戏机。父母可在假日带孩子到公园呼吸一下大自然的空气,或者到沙滩玩水,这些活动都不需要花太多钱,而孩子又可以在伙伴间有话题,对他们的身心发展会有一定的裨益。
这是个自卑感颇重的孩子,他认为自己生存在这个世上是在受苦,并把这种情绪发泄在父母身上。在这种情况下,父母首先要给孩子一份鼓励,告诉他困境是暂时性的,只要父母努力工作,“总会渡过这个困境”。然后引导孩子从正面去看整个家庭状况,例如,虽不算是丰衣足食,但相比一些农村的小朋友好,而父母努力工作都是想改善家人的生活,让孩子理解父母这份心意,从而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和家庭的温暖。
3、“赚钱比我还重要吗?”
天佑的父母为了让家庭生活质量好些,除了白天工作外,晚上还要兼职。所以天佑每晚只能和奶奶一起吃晚饭,只有星期天才能与父母一起。虽然父母每天都会打几次电话给儿子询问情况,但实际上还是冷落了儿子。这个星期天,天佑父母睡至日上三竿才起床,只见儿子独个儿坐在沙发上吃饼干,才想起他奶奶今天去大姑家了,于是连忙哄儿子上街去吃汉堡包。天佑满眶泪水说:“你们只顾赚钱,理过我吗?”
禁言
“我们忙于工作都是为了你。”
“如果不理你,我们就不用这么辛苦!”
妙语
“对不起!是我们没有顾及你的感受,让我们谈谈……”
专家指路:
物质享受固然重要,亲子之情却不容忽略。因为要多赚钱而剥削了孩子与爸爸、妈妈相处的机会,损失的肯定比金钱为多。越来越多的父母因忙碌而忽视了与子女的沟通,当工作停下来时,才发觉自己并不了解子女的想法与喜好,而子女亦因此觉得父母并不关心他们,亲情越发疏远。所以,不少所谓代沟问题都只是人为的,如果父母、子女能够有好的沟通,互相关心,又何来代沟呢?孩子渴望与父母共聚天伦,好不容易才等到星期天,爸妈却贪睡迟起床,使孩子更加失望。在此情况下,父母应该检讨是否需要两人同时做兼职?是否可以改为单方兼职或双方都放弃兼职,多些时间陪伴孩子。即使为了生活而不得不兼职,亦要多些与孩子沟通,感受他们的内心世界,扩展亲子之情。
入学准备扩展阅读
如何提高与孩子言语交流的质量
如何提高与孩子言语交流的质量
一、让孩子接触一些优美的语言
优美的语言可以让孩子模仿,模仿是创造的开始,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就给女儿买了一些国学经典和诗词读本,有空就读给她听,让她受一些熏陶。还买了一些好的绘本,无论画面还是语言都是优美的。当孩子很认真的问我问题时,我也让自己的语言生动起来。比如她问我:妈妈,树叶为什么都掉了?我说:秋天到了,树叶宝宝长大了,她就要离开大树妈妈,去远方旅行呢。孩子惊奇地睁大了眼睛,她接着说:树叶宝宝会对妈妈说:“妈妈,再见,我要去远方旅行啦!”她能模仿着我的语言讲下去了。
二、鼓励她与别人交往
消除畏惧感,出去当别人问她话时,我不会替她回答,而让她自己说,去买东西,让她去付钱,让她去跟服务员交流。现在,诺诺她不畏惧主动与人说话,她和初次见面的人也能大大方方地交流,讲话的机会多了许多,语言能力也在提高。
三、教给孩子规范的语言
孩子学习语言,最容易产生先入为主的现象。只有通过正确的、足够的语言训练,才能较早、较好、较快地掌握口语。我常和孩子用普通话交流,因为孩子在幼儿园老师上课都用普通话,而且标准的普通话在意思表达上更准确清楚,也更容易被孩子模仿。平时我和孩子用普通话交流的时候,当发现她说得不够正确,比如她说:“这里很闷,te不过气来。”这是普通话里夹着方言,我就会及时纠正她,说应该是“喘不过气”来。当孩子在发音方面存在缺陷时,我会一遍遍纠正她,教会她正确的读音。如今,我们惊喜地发现诺诺的普通话越来越标准了,连平翘舌音也能分清楚。
四、在和孩子交流的时候,有意识的让她的语言变得丰富起来
当然平时交流不可能时时注意,但有时我会提一些问题,比如给他讲故事或者看她在画画时,我提出一些问题让他回答,回答问题是一个思考的过程,她的思维和语言都得到一定的训练。当然开始问问题不要太多、太难,要循序渐进,否则她回答不上来会产生抵触情绪。在她回答问题的时候,我会指导她尽量说得具体完整。比如假期结束了,我和她玩扮演老师和小朋友的游戏,我当老师,我说,小朋友,你们假期里都在干什么呀?沈一诺就举手回答:在公园里玩。我说:回答老师的问题,说话要完整。她就改成了:放假的时候,爸爸妈妈带我到公园去玩。我又说:那你能不能说说公园里有些什么,你玩得怎么样呢?经过我的一步步提示,她能这样说了:放假的时候,爸爸妈妈带我到公园去玩,公园里人很多很多,有很多好玩的东西,我玩得很开心。常用这种方法会让孩子的语言变得具体完整起来。
教孩子非语言交流
时间是一条金河,又是一年开学季,不少的同学都会去收心来为新学期做好准备,入学准备可以让我们更快的适应开学的生活,你收藏过哪些关于入学准备的小知识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教孩子非语言交流》,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心理学家经过一系列研究发现,在面对面的交流中,55%的情感内容是由非语言暗示的,比如面部表情、姿势、手势、体态、眼神等;38%的内容由声调表达,只有7%的内容是用语言说出来的——
让孩子学会非语言交流
除了用语言与人沟通,人们也在不断地用身体语言、面部表情与人交流。非语言交流有一些约定俗成的东西,如果孩子不注意养成这方面的习惯,就会在成长过程中吃亏。
非语言交流中,孩子最容易遇到以下问题:
谈话的方式和语调
谈话的方式和语调与其他人不同步,对方会认为他说话的样子很怪。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与对方离得太近、太远或者不恰当地拍打对方的身体,都会使对方感到不舒服。
体态和姿势
体态是孩子们感情交流中的重要内容,太随便或太懒散的姿势,通常代表不尊重和不感兴趣,尽管孩子并不会真的这样想。
目光接触
双方谈话过程中,注视对方面部的时间占整个谈话时间平均30%~60%左右。太多或太少都会被视为不礼貌。
声 音
无论是语言(语调、声音高低和强弱)还是非语言(叹息、呻吟、噪音等)的情感交流,声音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即使像清嗓子之类的小习惯,也可能会招来其他人的反感。
物质因素
如果意识不到自己的穿着对他人有可能产生的影响,就更容易在社交上遭受挫折。
那么,如何让孩子学会非语言交流的技能呢?下面是几个有效的小游戏:
4-6岁: 猜测情感
把某一句话说5遍,用录音机录下来,每遍语气都不同,表达5种感情。例如用“你可以去了”表达欢喜、疑问、气愤、憎恨、恐惧5种情感,孩子猜对1种得10分,然后让孩子说一句话,努力学习用不同的语气表达不同的感情,成功即得1分。
6岁以上:情感字谜
由3名以上的孩子或家庭成员参加,先准备好20张卡片,每张写上一种情感,例如:快乐、伤心、害怕。担心、恐惧、疯狂等。由年龄最小的开始,任取一张卡片,然后在3分钟内表演卡片上的感情,不能说话,其他人猜测,猜中者保留卡片,并由他继续进行下一轮。游戏结束后,卡片最多者就是赢家。
7-12岁:“哨音”游戏
从电视上录下一个适合于孩子年龄观看的电视剧,然后,把声音关掉,只让孩子看画面,要求他们描述剧中人物的情感。当孩子说对演员的某个表情、体态或姿势所体现的情感,就记1分。然后,加上声音重新播放这一镜头,来检查孩子的答案。
与新生宝宝的亲子交流的方式
小宝宝一出生就具有交流能力,能对照顾他的人作出反应,并影响他。
大家都知道,哭是新生儿生来就有的一种交流手段,他用这个声音呼唤爸爸妈妈。宝宝的哭声会随着他经验的增长而变得复杂,能表达更多的意思。宝宝的哭叫是比较复杂的,这里不细说,还是先来了解宝宝其他的交流手段吧。
科学家发现,新生儿具有模仿能力,甚至能模仿照看人的表情,比如愉快和悲伤。这就是说,如果你对他微笑,他也可能对你微笑;你对他伤心,他也可能露出悲伤的表情。这种模仿不见得是有意识的,但是已经足以引起成人的喜爱并继续和他做这种游戏了。
最初,宝宝想让你陪他的时候,会对你有所“表示”,比如注视你,甚至应和着你的说话和动作发出声音;而当他不想跟你“玩”的时候,则会把目光移开,不再看你,如果你还一意孤行地要逗弄他,他可能会躲避你甚至哭闹起来。
当宝宝长到几个月大时,他邀请你和他玩的示意会更明显——脸上露出愉快的微笑,双眼放光地看着你,张着的小嘴里发出哦哦啊啊的声音,还会晃动小胳膊小腿。这时你最好去跟他聊会儿天,他会积极地回应你。同样的,如果他移开目光,并且对你的逗弄不再反应,就说明他想暂停了。
大概半岁以后,宝宝可以跟你玩“对话”的游戏了:他会安静地听你说话,等你停下来,他会依依呀呀一阵,然后再安静地等你回应。这种“对话”几乎没有传达任何“意思”,仅仅是宝宝和你做的游戏。但是他从这里会得到很多快乐,同时也表明,他已经懂得怎样和你“聊天”了。
再大一点的宝宝会有意识地用动作来沟通。比如他会用手指着什么,让你去看;如果他“啊啊”叫着向奶瓶伸出手,身体还着急地晃动,那就表示“快给我奶瓶”;如果他向你伸出双手,嘴里发出喔喔的声音,或者他拽住你的裤腿看着你,可能就是让你抱抱的信号了;还有一个最常见的就是宝宝拉着你,一只手指向门,那是他要求你带他出去玩耍的信号。
当宝宝会说出简单的词句时,这些动作和相应的表情、眼神会帮助你理解宝宝的话。随着宝宝语言能力的发展,他的语句本身表达着越来越清晰、准确的意义,但是这些辅助性的“语言”——手势、表情等,仍然在他的口语交流中占据很重要的位置。
如果宝宝发出的信号能得到适当、有效的回应,就会促进宝宝的交流。良好的交流和沟通能使宝宝情绪愉快,这对他的身体健康、社会适应和良好性格的形成都有积极的作用。而如果与环境缺乏交流或者交流不好,则会影响
家庭教育中妈妈的语言禁忌
一天,朋友来家做客,桐妈忙着端茶倒水之际,桐宝懂事地招呼客人吃糖并代妈妈陪阿姨聊天,“桐桐长得越来越像爸爸了。”看着“小大人”似的桐宝,阿姨微笑着说。听了客人的评价,桐宝一脸的不以为然:“我长得才不像爸爸呢,爸爸的头是圆形的,我的头是尖形的。”“你的头怎么会是尖形的呢?”阿姨听得一头雾水,“你的头也是圆的么。”“我的头就是尖形的,”桐宝坚定地回答道,“妈妈经常叫我小‘奸头’!”
妈妈的语言禁忌
宝宝是可爱的花朵,他们的成长需要妈妈们阳光雨露般的呵护与照顾,可有时妈妈们的一些无心之言却无意中伤害到了宝宝幼嫩的心灵,那么哪些话是妈妈们的“语言禁区”呢?
语言禁忌一:恐吓的话
当宝宝顽皮不乖时、当宝宝任性哭闹时……很多妈妈都会使出“恐吓”的招数——“你再哭,大怪物就把你叼走了!”“你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的确,这招儿用起来可能收效不错,但长此以往,却会使宝宝对生活失去安全感,甚至形成胆小怯弱的性格。
桐妈建议:当宝宝因为某种要求没有得到满足或某种行为遭遇制止而哭闹时,妈妈们可以采用转移注意力的办法,先使宝宝的抵触情绪趋于缓和,再耐心地解释其中原因,帮他们分析要求的不妥或行为的不当。当然,妈妈们不要对宝宝的任何要求都习惯性拒绝,那些相对合理的要求不妨满足他们。另外,妈妈们也可以使用冷处理的方法对待宝宝的哭闹,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宝宝学习自己调节情绪。对于宝宝的那些不听话行为,妈妈们就应该多从自身找找原因了,不妨摒弃说教和唠叨,换种表达方式也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桐妈发现相对大呼小叫,桐宝更乐于接受建议和商量——“如果桐桐能把玩具收拾起来,妈妈会特别高兴!”“桐桐,你来决定还要看多久电视。”
语言禁忌二:嘲笑的话
相信没有哪个妈妈会真心嘲笑自己的宝宝,但有时妈妈的一些话语却让宝宝听出了“嘲弄”的味道:比如,妈妈故意模仿宝宝的发音不清或语病;再比如,妈妈笑话宝宝的想象不切实际,等等。这些不当行为会导致宝宝胆小紧张、不敢尝试、羞于表现、缺乏自信。
桐妈建议:妈妈与宝宝之间的交流及相处应是平等的,妈妈要对宝宝积极的表现表示认可,对宝宝勇敢的尝试表示赞赏,切忌不断重复或嘲笑宝宝的不足。当宝宝因为害怕失败而产生胆小、自卑等情绪时,妈妈要不断鼓励宝宝,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并用尽可能积极的态度帮助宝宝增强抗挫折的能力。
语言禁忌三:发泄的话
“你能不能自己待会儿?”“你怎么这么烦人啊?”“我真多余生你!”这些妈妈随口而出发泄自己不良情绪的话,对宝宝造成的伤害是不可估量的,它会严重伤害亲子感情,还会引发宝宝焦虑、不安、紧张、敏感等情绪,甚至会影响宝宝的心理健康和性格发育。
桐妈建议:妈妈在和宝宝相处时要尽量保持平静且愉快的心情,不要将自己的压力、烦躁等不良情绪发泄在宝宝身上。桐妈的办法是当情绪不佳时,会将桐宝暂托外婆或桐爸照管,自己做一些诸如看书、画画等能够平复情绪、舒缓心情的事情,切忌让宝宝成为妈妈不良情绪的出气筒或替罪羊。
语言禁忌四:打击宝宝自信的话
“你能行吗?”“你确定你能做好吗?”妈妈说这类话也许是为了避免宝宝骄傲,也许是为了激励宝宝进步,但无论出于何种动机这种做法都是不可取的,这样质疑的态度只会严重打击宝宝的自信。
桐妈建议:妈妈们请用欣赏和鼓励的眼光看待宝宝的每一次尝试、每一次努力吧,要知道宝宝的成功源于妈妈积极的暗示,宝宝的优点源于妈妈不断的发现,宝宝的成长需要鼓励、需要赞扬、需要欣赏、需要张扬、甚至需要骄傲,所以妈妈不要吝啬自己的赞美,告诉宝宝“你真棒”。
另类有益的“亲子交流”
另类有益的“亲子交流”“今天在幼儿园吃什么了,有没有吃饱?”“跑步时老师有没有帮你脱外套?”“老师今天教什么了,有没有叫你回答问题?”“今天有没有小朋友欺负你呀!”“把今天教的儿歌背给妈妈听听!”……每天下午接孩子离园时,家长们关切的问题总是一个接一个,恨不得让孩子把一天的生活细节都描述一遍,有人称其为“亲子交流”。
专家指出,“亲子交流”看似只是简单平常的几句话,却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
资深幼儿教师介绍,很多家长都愿意利用接孩子离园的这段时间和孩子交流,这样既能了解孩子在园的情况,又增加了双方的沟通,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孩子的表达能力。这种做法非常好,但需要注意的是,家长应该提高自己的提问水平,多用启发式提问,与孩子进行更广泛的交流。
现在的很多家长往往更关心孩子在幼儿园“吃什么了,玩什么了”,这些需要关心,但不是最主要的,家长可以多从孩子的感受、关心他人、获取新知识等方面进行问话,如:“你今天在幼儿园高兴吗?”“讲一个你今天觉得特别好玩的事儿。”“今天你们班阳阳来了吗,他的感冒好了吗?”“你教妈妈折小纸船,好不好?”“你今天帮老师整理图书、收拾玩具了吗?等。同时,提问要具体,要找孩子感兴趣的话题,慢慢地,孩子会喜欢和家长交流在园生活。回到家后,也可以再给孩子一次表现的机会,请孩子跟家里人讲一讲,孩子又会得到一次锻炼。渐渐地,孩子的表达能力将会得到显著提高。
亲子交流,共进晚餐
繁忙的生活节奏,与日俱增的工作压力,让全家人坐在一起吃晚饭的机会越来越少了。有时即使坐在一起,也都是匆匆把饭吃完,很少进行交流。面对这种现象,最近一期的美国《时代周刊》撰文指出,全家人围坐在桌前共进晚餐对孩子有诸多益处,父母应该重新拾起这个传统。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全国上瘾与物质滥用中心”针对12―17岁孩子所做的一项研究显示,相比较每周只和父母一起吃晚饭不到2次的孩子,每周能与父母共进晚餐5次以上的孩子接触香烟、酒精和毒品的可能性要低得多。而且后者结交吸毒朋友的比例也要低很多。有专家认为,与家人一起吃饭使青少年接触不良诱惑的机会减少,因此能够洁身自好。
全家共进晚餐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同样非常有益。上述研究发现,经常与父母吃晚饭的孩子在自己遇到麻烦时愿意向父母倾诉,所以他们很少产生轻生的念头,第一次性经历也会较晚些。
不仅如此,这种良好的家庭氛围也有助于孩子的学习。研究者发现,经常与父母吃晚饭的孩子在学校得A的比例要比很少同父母吃饭的孩子高出近一倍。
此外,与父母一起吃饭还能保证孩子的饮食结构更合理,吃得更健康。《家庭医学档案》上刊登的一项研究称,全家一起吃饭时食物的含盐量和脂肪含量都有所降低,孩子们接触苏打水和油炸食品很少,能够吃到更多的水果和蔬菜。
除了以上这些“看得见”的益处,全家共进晚餐对孩子来说还是一个绝佳的交流与学习的机会。在其乐融融的氛围里,父母可以了解孩子一天的学习和生活,帮他们掌握新词汇,教他们如何交谈、倾听和解决问题。孩子们还能学到餐桌礼仪,学会尊重别人的口味。全家人一起吃饭时,不是每个人每天晚上都能得到他们理想的食谱,这就能让孩子学会分享和妥协。
与孩子共进晚餐时,父母要掌握交流的技巧。专家建议说,每位家庭成员可以讲出他们当天最愉快的经历或最大的挑战,也可以共同制订第二天的晚餐食谱,父母还可以讲一些童年趣事,或者讨论一个全家都能参与的活动,甚至谈论一下孩子们最近看过的书或电影。
对此,“上海市关心下一代”专家委员会主任胡庆澧也指出,在数字化社会,家长和孩子之间的交流逐渐减少,而全家一起吃晚饭则提供了一个平台,让家长对孩子表达关爱。从这个意义上说,吃饭只是形式,交流和关爱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如果可以,家长最好能随时和他们交流,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体现出关爱。
多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
我们生活和工作的节奏比以前快了很多,忙了一天的家长们回家后还有不少事要做。有些父母没有安排好时间或没有认识到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的重要性,往往把与孩子亲近的时间给挤掉了。他们认为该给孩子的都给了,已经满足了孩子的一切需要,只不过没有时间和孩子接触而已。这种情况如果是偶然的,那也无可非义,把时间都给孩子也没有必要。如果这种情况经常发生,父亲只顾忙于自己的事,不顾孩子和父母亲密接触的需要,长此以往,必定从感情上疏远了孩子。
还有些父母只注意孩子的物质需要,忽视了孩子的感情需要,这种爱是片面的、缺乏感情的。人都是需要感情的,对于孩子来说,更需要亲热的情感和父母的温暖。特别是年龄较小的孩子强烈需要和父母进行亲密的接触。因为,孩子除了满足自己的感情需要外,还需要从和父母的接触中获得安全感。相反,如果孩子不能通过亲子情感交流中满足情感的需要,那么对它的健康心理的形成将产生消极的影响。因此,父母应尽量挤时间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如交谈、回答问题、共同游戏等,从而使孩子的感情需要得到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