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帽子有关的童话故事

2020-11-11 与帽子有关的童话故事 孩子提前入学的准备 孩子胎教

不给孩子戴“小偷”的帽子。

在孩子的意识中没有偷这个概念,拿走别人的东西时,她们只是想借用一下就还了,觉得是很正常的事,家长千万不要灌之小偷的恶名。在早教的过程中,家长的言行影响着孩子的一生,如果家长说孩子的是小偷,那么,有可能孩子的心理会扭曲,最后真的成了小偷。

这天离园时,我领着几个还未接走的小朋友出教室,准备边玩滑梯边等家长来接。在我和家长简单交谈孩子在园表现时,看到微微匆匆从教室走出来,她一看到我,眼睛瞪得大大的,嘴巴也张开了,并且站在原地不动。我一看就知道她肯定做了什么“悄悄”事,我迎上去,摸摸她的小脸问:“微微,你去教室里做什么?”“我……我去扔垃圾。”她很小声说。“那你为什么还背书包去呢?你看小朋友的书包都在那儿排队呢。”我指着滑梯边的草坪。她好像更紧张了,下意识地把书包紧紧地抱在怀里。我明白了:秘密在书包里。“那你把书包排好队去玩吧”。我故做轻松状。微微偷偷看了我一眼,低着头走了。

我趁她不注意,拉开书包看,原来书包里多了两瓶水粉。这时正好微微妈来了,我悄悄地告诉她这一情况,微微妈妈也很吃惊,说她以前从来没有偷拿过其他东西,并说回家好好教育微微。我嘱咐她别急,先问问清楚。

回家吃过晚饭,这件事还在脑里挥之不去,哦!想起来了,我们班前两天用手指点水粉画了一幅《秋天的树》,我把他们的画贴在画展区,当时微微还说,回家要给妈妈再画一幅。她悄悄拿的也正是那天画画用的土色和黄色。知道了病根,我如释重负,明天就可以对症下药了。

第二天一早,看到微微妈妈,我把事情的原由作了分析,微微妈妈也恍然大悟地说:“哎呀呀,我也是忙糊涂了,前两天微微要我买水粉,说要画什么画,当时我也没在意,随口说用蜡笔吧,她还不开心,说蜡笔画的不好看。原来是这样,都怪我,昨天我还骂她是小偷,这不,今天不来上学了,我真是昏了头了,现在我就回家给孩子道歉,谢谢老师了。”说完匆匆走了。

与微微妈妈一样,许多家长都会遇到类似的问题。比如:孩子悄悄把幼儿园的玩具带回家了,悄悄把超市的小糖果放口袋了,或是把小朋友的小橡皮装自己书包了等等。孩子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以我来看,大多数是幼儿的占有欲在作怪。比如微微,她只是想画画,但是又没有水粉,妈妈也不肯买,所以看到幼儿园有就“下手”了。在她的理解中,我只是先用一下,根本就没有我们成人所理解的“偷”的意思。所以,当孩子出现这种现象时,家长的态度和处理问题技巧的优劣将会对孩子产生差之千里的后果。如果家长由于愤怒、吃惊而给孩子戴上“小偷”的帽子,说不定就真的摘不掉了。如果家长能引导孩子说出原因,因势利导(多用故事引导),让孩子明白悄悄拿走别人的东西,对方会着急、会伤心,并坚持把东西送还别人,这样孩子会比较容易接受,慢慢也会知道不经别人同意就拿走东西是不对的行为。他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制力的增强而改掉这种坏行为。

一棵幼苗长成参天大树,必定会经历许多风雨。作为家长,我们既要有孙悟空的火眼金睛(及时发现问题),又要有菩萨的仙指(因势利导)。一起努力吧!

入学准备扩展阅读

小偷上门,如何教孩子应急


时间过得真快呀,我们将要迎来新的学期,同学们都会为迎接新学期的挑战做一些准备,入学准备可以帮助孩子们快速的进入学习状态中,关于入学前的准备有哪些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小偷上门,如何教孩子应急”,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安全小故事

一天晚上,奶奶关门的时候只关了木门,忘记了关防盗门。凌晨两点,奶奶突然感觉有人在摇晃她。睁开眼一看,原来是孙女莉莉在自己的床边。奶奶忙问:“莉莉,这么晚了不睡觉,干嘛呢?”只见莉莉凑到奶奶耳边,小声说:“奶奶,我听见外面好像有人在撬咱家门。”

奶奶一听,也紧张了起来,连忙叫醒莉莉的爷爷,大家仔细一听,门外果然有吱吱呀呀的声音。这时莉莉的爷爷猛地打开灯大吼一声:“抓贼啊!”就听门外咣当一声,有东西掉落,然后就是匆忙的脚步声。爷爷一把拉开门,只见两个人正仓皇而逃。

安全小策略

①要保持冷静。如果听到有人撬门,小朋友不要害怕,要冷静,这样才能想出应对的办法。

②智对坏人。如果是和爸爸妈妈在家,你要大喊,让爸爸妈妈听见;如果自己在家,你也可以大喊:“爸爸,有坏人撬门!”这样也能使小偷不敢贸然进屋或者吓跑他。

③拨打110电话。小朋友不要紧张,要迅速跑到有电话的房间,拨打110电话,并告诉警察叔叔你家的小区名、楼号、单元号和房门号,让警察叔叔来帮助你。

④藏在安全的地方。当坏人被吓跑后,他也许过会儿看看动静还会再回来。这时候为了安全,小朋友要关好自家的门窗,躲进邻居家。

考考你

1.如果一个人在家,你知道该如何应对有人撬门的情况吗?

2.报警电话是什么?爸爸妈妈的电话号码是什么?

孩子为什么偷看老师小便


13岁的男孩小凡是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当妈妈把他带到我面前的时候,看到他那么健康阳光,不能够想象偷看女老师小便的事情会发生在他的身上。妈妈向我讲述了小凡的故事。

十年前,小凡的父母离异,他跟着妈妈生活,妈妈对小凡给予厚望,严格要求,至今未婚也是为了儿子。在儿子3岁多的时候,哭闹着要求看妈妈洗澡、换衣服、上卫生间,妈妈一概拒绝,因为妈妈认为男孩不可以看女人的身体,怕孩子学坏,妈妈认为在这方面自己对孩子的要求非常严格。我问:“孩子从来没有看到过你的裸体吗?”“没有”,“孩子问过性问题吗?你与他如何交流这方面问题呢?”“问过一些,比如乳房方面的问题,我不准许他问这方面的问题,后来他也就不再问了。”

事情出在两周前。小凡到英语老师家里补课,英语老师是个未婚的年轻女人。家里只有小凡和老师。补完课后,小凡正在收拾书包,发现老师在上卫生间,卫生间门的下部是活页状,可以看到卫生间内的情况,小凡抑制不住好奇与冲动,趴在地上偷看了老师小便,结果被老师发现了。年轻的女老师不懂得青春期孩子的心理,也缺乏处理这种事情的经验,情急之下大骂小凡是流氓,并立即电话告之小凡的妈妈,威胁小凡要将这事上报学校,让小凡名誉扫地。当时的小凡已经惊吓得说不出话来,脸红一阵白一阵。妈妈到达老师家里后,也对小凡一番大骂,以解老师的羞愤情绪。虽然经过妈妈的努力,老师最后从保护孩子的角度出发,没有再追究这事,但小凡的情况就此完全变了。

以前小凡成绩优异,学习认真,正因为这样才考进了该市重点中学学习。事情发生后,小凡情绪低沉,学习直线下降,老师反应他上课走神,不完成作业。经过老师和妈妈的帮助见效不大。后来妈妈为他收拾床垫时,在床垫下发现了很多色情影碟和色情书籍。妈妈如坠深渊,近乎崩溃。

在我的家里,我和小凡单独聊天,小凡告诉我,他就是想看看女人的性器官与男人有什么不一样,女人没有鸡鸡怎样小便,所以他偷看老师小便。“胡老师,你觉得我是流氓吗?”

“你不是流氓,你依然是以前那个爱学习,品行端正的好孩子,你只是想了解女人的身体与男人有什么不同,在你这个年龄的孩子都会有这样的想法,只是有的孩子是通过书籍或图片,而你与他们的方式不同。你所采用的方式不被社会习俗和文化所接受,这样的方式还让老师受到了伤害。如果你是3岁的孩子,这样做是被允许的,但你已经13岁了,这样的行为就不被允许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隐私,身体的隐私权利还是受到法律保护的,你的行为侵犯到了老师的隐私,所以老师才会有这样激烈的反应,你明白吗?你可以像其他人一样,用图书的方式来了解性知识。”

我与小凡交流了他对性存在的困惑,也为他讲解了相关的性知识,其中传递着我的性价值观,离开的时候我送给他我编写的《成长与性》。但是小凡的妈妈没有继续给予儿子支持和帮助。一年以后我得到消息,小凡被妈妈送到另一个城市的亲戚家。远离妈妈的日子,他对网络上的色情图片和电影更加痴迷,经常躲在自己的房间一边看色情画报、电影一边手淫。现在,小凡已经上高中,亲戚对小凡的管教也已陷入困境。

青春期是一个人性发展的第二个高峰。童年期被压抑下来的性欲望会在青春期重新苏醒过来。但是这个时候他们对“性”的看法已经远离了“童年区域”,开始进入成年人的“性领地”。当然,并非每个孩子在童年期受到性压抑后都会按照小凡的轨迹发展,受到性压制的孩子会以不同的表现方式表达自己性心理发展的受挫。不论在童年期还是青春期,父母都要为孩子了解性信息建立有效的可监控的通道,如果没有这样的一个通道,孩子只有采取偷偷摸摸的、不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方式进行。这也怪罪不得我们的孩子了!

什么是有效的可监控的通道呢?那就是父母开明地对待孩子的性问题,帮助孩子在每个年龄段解除对性的困惑,在孩子了解性的过程中有父母的全程参与和监控,这样的途径建立起来后,孩子就不会背着父母偷偷了解性信息了。

如果父母错过了孩子在儿童期的性教育,没有满足孩子对异性身体的好奇心,等孩子到了青春期,父母依然有机会弥补。如果小凡的妈妈在小凡青春期到来的时候,主动买回一些相关书籍,与孩子一起看或交流,满足小凡对异性身体了解的欲望,同时对孩子进行保护身体隐私,尊重他人身体隐私的教育,小凡就不会做出偷看老师的事情了。如果小凡的老师懂得孩子的心理,接纳小凡并帮助小凡修正自己的行为,如果小凡的妈妈继续帮助小凡,而不是将他放在亲戚家里,或许小凡的人生之路与现在完全不同。

给孩子买名牌好不好?


近日,国家统计局的一项调查显示:几乎100%的中学生喜欢“名牌”,60%的学生在用“名牌”。过去,大部分家长都提倡学生应该尽量艰苦朴素,但是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少家长的看法却悄悄发生了变化,认为只要家庭经济条件允许,孩子适当穿、用“名牌”并无不妥。对此,教育人士指出,孩子购买“名牌”的要求,其实反映了他们自我意识的成长。

相关调查

国家统计局的一个调查队就高消费项目对50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00%的学生喜欢“名牌”,60%的学生在用“名牌”。调查中,多数学生对“名牌”情有独钟,有非“名牌”不用的情结。60%的中学生认为现在生活条件好,“穿名牌、用名牌”,“上酒楼吃饭”是无所谓的。30%的中学生认为,他们“喜欢穿名牌、用名牌”,只是目前家庭条件不允许,如有这个条件,他们也会买名牌。

国外学校如何对待“名牌”

日本:中小学明文规定禁止学生穿名牌服装或名牌运动鞋来学校,并对何为“名牌”作了明确具体的限定。部分小学要求男生一律剃光头上学,让人难以分辨出谁富谁穷。

美国:绝大多数州的中小学依然实行“校服制”,目的不是为了强化集体主义精神或维护学校形象,而是认为“千篇一律”的校服有效避免了贫富生在服装上的优劣之别,避免损伤穷孩子的自尊心,也避免了富孩子滋生虚荣心。

加拿大:中小学大多向学生提供免费午餐,孩子无论贫富,吃的一律相同。

家长态度

不赞成:

孩子过于讲究

容易滋生虚荣心和攀比心

记者在一些学校采访时看到,尽管中学生们大都穿着校服上课,但很多学生穿着名牌的球鞋,书包也是名牌的背囊或挎包,手机、MP3等数码产品也是高档牌子。

公务员陈枫对正读初中的儿子追求“名牌”的行为非常看不惯,也很担心。陈枫说,儿子现在对用的和穿的东西都很讲究,有时儿子一身行头的总价钱比他的还高。“也许我出身农村,从小就养成了艰苦朴素的习惯,儿子经常说我‘土’。老实说,我不是没有能力给他买‘名牌’,只是担心他过于追求牌子而滋生虚荣和攀比等不健康的心理,而且还会忽略了学习,所以对于儿子的购物要求我一般都是拒绝的,但是我太太就比较心软,到最后经不住儿子的再三请求还是买了下来。”陈枫说。

赞成:

大人和孩子

对自己好一点无可厚非

在世界500强企业华南区做销售总监的徐永认为,如果家里经济条件允许,应该对自己和家人都好一点,适当地穿、用“名牌”无可厚非。

徐永认为,对于经济条件较为宽裕的家庭,没必要强制孩子不能用“名牌”,比如明明买得起商场里的“牌子货”,却偏偏要在地摊上买便宜货给孩子穿。“在我看来,名牌有它存在的价值,它有很多的前期投入和付出,对产品的质量要求也很高,比如名牌的衣服相对来说质量会好很多。孩子从小用一些好点的东西,不仅可以提高审美品位,也能适当刺激孩子的物质欲望,让孩子经过努力自己达成愿望,有助于其自我发展。”

教育人士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天河区某省一级中学的老师张晖认为中学生喜欢“名牌”本身并没有错,有经济条件的,偶尔买“名牌”也无妨,但如果不切实际地盲目追求“名牌”,或者由此产生攀比心理,那就需要家长和老师进行适当的引导。

当家长发现孩子有此苗头时,可以尝试让孩子了解家庭实际收入情况,也可让孩子参与日常家庭消费活动,让孩子清楚自己家庭有没有名牌消费的实力。家长平时与孩子交流时,也可以多灌输内在美胜于外在美的观念,让孩子明白学生年代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不是消费。

张老师说,中学生名牌攀比之风多是受到家庭和社会的影响。有的学生家长不但自己追求名牌消费,也希望孩子在外面给自己“长面子”,很自然地就把社会上的攀比之风转移到了孩子身上。因此家长自己首先要以身作则,在孩子面前做到合理消费,不铺张浪费,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孩子,并非所有的消费都要名牌,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对于什么时候可以买“名牌”,张老师认为家长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例如一般的日常品或学习用品,如果普通牌子都很实用,就没必要多花数倍的价钱去购买“名牌”;但对于一些专业性比较的强的物品,可能“名牌”的使用效果会好很多,如果家长经济能力可以负担,可以考虑给孩子买好一点的。

2岁多的孩子为啥爱“偷窥”?


时间过得真快呀,我们将要迎来新的学期,同学们都会为迎接新学期的挑战做一些准备,做好入学准备可以快速的让孩子进入到学习的状态中,让我们来学习一下入学准备知识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2岁多的孩子为啥爱“偷窥”?”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最近,小萍颇感苦恼:2岁多的儿子似乎对大人的身体特别感兴趣,家里任何人要洗澡的话,儿子都嚷着要看。小萍不禁担心起来,这么小当起了“小流氓”,长大了还得了啊。

情景故事一:儿子爱看大人洗澡

2岁多的儿子似乎对大人的身体特别感兴趣,家里任何人要洗澡的话,儿子都嚷着要看。自己和丈夫也就无所谓了,可是儿子就连叔叔、婶婶洗澡也要看。小萍的小叔子才20多岁,新婚不久,儿子的这种要求着实让大家觉得很尴尬。开始的时候,小萍不让孩子看,说他是“小流氓”,可是不让他看他偏要看,不让看孩子总是闹个不停,让小萍一家人不知如何是好。

专家支招:让孩子尽情地看

事实上,2岁半,正是孩子对于“性”最初意识的开始。不过这时候孩子对于人体的好奇,只是无目的的简单探索,其实他只是迫切地想知道人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如果这一时期孩子的这种需要没有得到满足,会使他潜意识的在心里蒙上一层阴影,认为人的身体是神秘和羞耻的,而这种意识并不好。因此,这时候家长最正确的做法就是,给孩子搬个小板凳,让他尽情地看。其实,孩子的这种好奇并不会持续很久,只要满足了好奇心,日后你要他看他都不看了。

情景故事二:4岁男宝宝摸女生屁屁

听到4岁宝宝的话,妈妈阿华吓了一跳。当邻居问起自己的宝宝知不知道男孩女孩的区别时,宝宝竟然说:“我知道啊,幼儿园上厕所的时候我就看过阿楠的,我还摸过她的屁股呢!她也摸过我的小鸡鸡。”孩子在幼儿园竟然这样!难道宝宝变坏了吗?阿华第二天赶紧去了幼儿园向老师询问个究竟。

专家支招:满足孩子对异性身体的好奇

据专家介绍,4岁的孩子最容易提出有关性别的问题,比如,问家长“我是从哪来的?”或者“为什么妈妈的乳房比爸爸大?”等等的问题。而“性游戏”多数就是来自于他们对于人的身体的好奇心,他们渴望通过自己的观察与理解来认识性,而对自己和别人身体的好奇和关注,正是这一特点的重要表现形式,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幼儿期满足孩子对异性身体的好奇心,有利于他们今后性心理的发展,因此对于孩子的探究式“性游戏”,我们既要保护积极求知的一面,又要制止消极的一面。家长或老师可选择适当的时机,如游泳换衣服时、洗澡时、上厕所时,很自然地让孩子们认识个体的器官,向孩子说明男女身体是不同的。

情景故事三:宝宝午睡夹紧双腿

幼儿园午睡时,老师走到6岁的婷婷身边,只见婷婷仰躺着,满脸通红,眼睛盯着天花板,两腿夹得紧紧的,当老师去动她的被子时,婷婷马上停止了动作,显出一副紧张的表情。老师把这一幕告诉了婷婷的妈妈,妈妈问孩子:“夹住了是什么感觉?”可是婷婷只是傻笑,却不回答。这下妈妈可急了,再发现婷婷有这样的举动,就及时阻止,可是这样做效果并不明显。

专家支招:父母可以“视而不见”

当孩子在触摸生殖器时,父母可以“视而不见”,不要对孩子施以任何强制的行为,比如笑他、强行将他的手拿开、吓唬他那样做小鸡鸡会得病等等,如果父母这样做,儿童会反而加强他的这个行为。父母最不能够做的是训斥孩子,不能用下流、犯罪之类词语评价孩子的手淫行为,甚至打骂孩子,这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心理伤害。

对于有手淫行为的儿童,父母应该告诉他(她)这个行为是隐私的行为,要在自己的房间或避开外人进行。总之,手淫是一个儿童成长中正常的行为,顺其自然就好。

谁偷走了孩子的思考能力


时间在不知不觉间流逝了,新学期已将向我们走来,孩子们也要为进入学校学习做好相应的准备,提前做好入学准备可以有效的帮助我们克服假期综合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些关于入学准备的知识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谁偷走了孩子的思考能力”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夏天,孩子们在小区游乐,有孩子在荡秋千,有孩子在沙坑玩,也有一些孩子陪老人在一些健身设施边上玩。这时候,有一个男孩一溜烟地爬上了一根铁秆,原本这是固定拉绳器械的,他在顶上异常兴奋,大喊:“我最高!我最高!”。这英雄式的招唤,一下子将孩子们的兴趣调上来,另外的孩子一哄而上,争着向上。

这时候,有两类父母:一类呢,赶紧阻止自己的孩子参与危险另一类积极参与,想让孩子试试身手。

如果有父母组织一下就更好了:

比一比:谁爬得最快!

猜一猜:什么原因第一名爬得最快?

试一试:爬得慢的是否可以通过改变动作要领爬得快一点?

学一学:重力、摩擦力、体力、安全知识

往往平时你可能会抱怨辅导孩子的时间不够,但是其实平时生活充满了各学科知识,完全可以有机会利用孩子开心、兴趣的时候,一点一点积累,上课学习再遇到这些内容就不觉得枯燥了。

兴趣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

积极的兴趣,可以使人充满欢乐,开阔眼界。

广泛的兴趣,使人精神生活充实,并能应付多变的环境。

持久的兴趣,可以丰富人的知识,开发智力。

兴趣是一个人走向事业成功的开始,有人总结世界上数百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成功因素,其中之一就是他们对所研究的科学事业内有浓厚的兴趣。无论是谁,持久地从事一项无兴趣的活动,不仅难以成功,而且有损身心健康。

要使儿童适应环境,对生活充满热情,就要善于培养、呵护、珍惜儿童的兴趣。千万不要轻易做孩子扫兴的事。

行动计划

我们不能替代孩子,但是我们可以做到:

尊重孩子兴趣

无论是在平时,当发现孩子兴致勃勃的时候,在安全的前提下,在尽可能的情况下,随其所好,因势利导。

在日常我们给孩子增加课外兴趣班时,课外培训要建立在孩子有兴趣的基础上,这样方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一定不能盲目跟风,以功利思想为导向,不考虑到孩子的兴趣和学习特点,尤其是对孩子极有兴趣,但并非社会上流行的一定不能扼杀,如果暂时无条件满足孩子,也要引导,否则,非但不能培养孩子的特长,更会造成孩子对父母的话产生逆反心理。

拓展视野,培养兴趣

孩子如果沒有机会接触世界上各种奇妙的事物,他们很难完全表现出对外界的兴趣。因此,父母就要创造机会,拓展孩子的视野。

比如,当发现孩子遇上了一些令他两眼发光的事物時,这就表示他对此极有兴趣,父母应鼓励他们去探索。

从中开发孩子的兴趣,因为爱玩是所有孩子的天性,一些益智游戏也能激发孩子某一方面的兴趣,因此,父母要积极引导他从兴趣中进行探索与思考,从现时轻松地,快乐地学到更多的知识,明晓更多的道理。

对孩子的兴趣不闻不问,无动于衷,甚至责骂扼杀,则是做父母的大忌。

发现、珍惜好奇心

好奇心是萌发创造性的起点和火花,对事物好奇,才会产生思考和探索。孩子对一切都感到新鲜、好奇,他们对什么都想了解,都爱问个明白。父母非但要有耐心,而且要尊重个体。

例如曾有这么一个孩子,上课时,总是做自己的事情,思想一点也不集中,同学们做这个,他却独自一个人玩别的,甚至对于老师的话都没反应,父母则为他的“笨”、“不听话”而感到忧心重重。可是一位老师不这么想,经一段时间的观察,他发现,这个孩子有他自己的特殊兴趣,和不同一般的好奇心。比如他关心的是到底是水泥地滑,还是打蜡地板滑?是水泥地的摩擦力大,还是地板的摩擦力大?教师就有意识地对他进行诱导性地教育,充分肯定他的好奇心,并鼓励表扬孩子爱思考的精神,慢慢地,他不仅更加喜欢思考与探索,还积极配合班级,配合老师。可见,孩子的如果受到肯定和鼓励,孩子便会继续探索、思考和学习;要是受到压抑,就会丧失自信心和探索的兴趣。 

孩子为什么爱“偷窥”?


情景故事(一):

最近,小萍颇感苦恼:2岁多的儿子似乎对大人的身体特别感兴趣,家里任何人要洗澡的话,儿子都嚷着要看。自己和丈夫也就无所谓了,可是儿子就连叔叔、婶婶洗澡也要看。

小萍的小叔子才20多岁,新婚不久,儿子的这种要求着实让大家觉得很尴尬。开始的时候,小萍不让孩子看,可是孩子总是闹个不停,让小萍一家人不知如何是好。

专家支招:解决的办法是:让孩子尽情地看。

事实上,2岁半,正是孩子对于“性”最初意识的开始。不过这时候孩子对于人体的好奇,只是无目的的简单探索,其实他只是迫切地想知道人究竟是什么样子的。

如果这一时期孩子的这种需要没有得到满足,会使他潜意识的在心里蒙上一层阴影,认为人的身体是神秘和羞耻的,而这种意识并不好。

因此,这时候家长最正确的做法就是,给孩子搬个小板凳,让他尽情地看。其实,孩子的这种好奇并不会持续很久,只要满足了好奇心,日后你要他看他都不看了。

情景故事(二):

听到4岁半宝宝的话,妈妈阿华吓了一跳。当邻居问起自己的宝宝知不知道男孩女孩的区别时,宝宝竟然说:“我知道啊,幼儿园上厕所的时候我就看过阿楠的,我还摸过她的屁股呢!她也摸过我的小鸡鸡。”

孩子在幼儿园竟然这样!难道宝宝变坏了吗?阿华第二天赶紧去了幼儿园向老师询问个究竟。

专家支招:

据专家介绍,4岁的孩子最容易提出有关性别的问题,比如,问家长“我是从哪来?”或者“为什么妈妈的乳房比爸爸大?”等等的问题。而“性游戏”多数就是来自于他们对于人的身体的好奇心,他们渴望通过自己的观察与理解来认识性,而对自己和别人身体的好奇和关注,正是这一特点的重要表现形式,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幼儿期满足孩子对异性身体的好奇心,有利于他们今后性心理的发展,因此对于孩子的探究式“性游戏”,我们既要保护积极求知的一面,又要制止消极的一面。家长或老师可选择适当的时机,如游泳换衣服时、洗澡时、上厕所时,很自然地让孩子们认识个体的器官,向孩子说明男女身体是不同的。

情景故事(三):

幼儿园午睡时,老师走到6岁的婷婷身边,只见婷婷仰躺着,满脸通红,眼睛盯着天花板,两腿夹得紧紧的,当老师去动她的被子时,婷婷马上停止了动作,显出一副紧张的表情。

专家支招:

当孩子在触摸生殖器时,父母可以“视而不见”,不要对孩子以任何强化的行为,比如笑他、强行将他的手拿开、吓唬他那样做小鸡鸡会得病等等,如果父母这样做,儿童会反而加强他的这个行为。父母最不能够做的是训斥孩子,不能用下流、犯罪之类词语评价孩子的手淫行为,甚至打骂孩子,这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心理伤害。

对于有手淫行为的儿童,父母应该告诉他(她)这个行为是隐私的行为,要在自己的房间或避开外人进行。总之,手淫是一个儿童成长中正常的行为,顺其自然就好。

不应轻易给孩子下断语


一些文化素质不高的家长盲目地相信民间流传的、但未被科学证实的教子俗语。如“打是疼、骂是爱、不打不疼那是害”、“三岁看小,七岁看老”等等。

这些家长发现孩子三五岁时有不聪明的表现,六七岁有愚笨的举止,便断言:“你这孩子完了,不会有出息了。”然后对孩子的爱骤然下降,非打则骂,孩子皮肉的伤痛能很快恢复,而受伤的心灵可能一辈子也难以愈合。小孩子是靠大人的评断来认识自己的,如果孩子忽然发现自己在家长的眼里是那样的不堪造就的,其心理是难以承受这种致命打击的。日后极有可能以心灰意冷的态度对待学业、对待生活。本来完全有可能成为人才的人,却在少儿时代就凋谢了。

不少孩子后来学业不佳,工作生活能力差,精神委靡不振,这跟他们的童心曾受到过深刻的伤害有密切的关系。一个人最重要、最宝贵的东西就是自尊心和自信心,这是人的精神支柱。一旦这个支柱不存在了,人的精神生活也就结束了。

因此,家长千万不要轻易地给孩子下断语。

与帽子有关的童话故事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