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教重要性
2020-11-03 胎教重要性 怎么胎教 讽喻性童话故事孩子遇到性伤害怎么办?。
时间过得真快呀,我们将要迎来新的学期,作为学生的们也要为即将到来的新学期做些准备,做好入学准备可以快速的让孩子进入到学习的状态中,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些关于入学准备的知识吧!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孩子遇到性伤害怎么办?,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在性教育并没有充分普及的今天,孩子遭到性骚扰的几率和频率非常大,有的家长若不能及时发现,孩子就会反复遭受伤害。如果孩子在儿童时期受到性伤害,心灵的阴影会伴随他(她)一生,影响到孩子的恋爱、婚姻和家庭幸福。一个具有健康开明的性观念,懂得科学的性知识,能够控制自己的性冲动,懂得保护自己不受性伤害的孩子,才是真正纯洁的孩子
孩子遇到性伤害的时候该怎么办?我反复强调要将事情告诉父母。一个女孩对我说:“我如果遇到这样的事情,还是不敢对妈妈说。”女孩的妈妈就坐在旁边,她也听到了女孩的话,我看着这个妈妈,她心里也明白的,低下了头。我希望妈妈们反省一下这个问题:为什么孩子在需要帮助的时候,他们不会求助妈妈?!为什么孩子在需要帮助的时候他们不信任妈妈?!我们对孩子做了什么让孩子遭遇困境的时候孤军奋战,用弱小的身躯和心灵抗争?!
孩子们都会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如果我们告诉了父母,他们不信任我们怎么办?”我告诉孩子们:你们要想尽一切办法让相信你的人知道这件事情,爷爷奶奶、叔叔姑姑、老师等,这样才会有人来帮助你!于是有孩子说:“我就找胡老师帮助我!”我立即回应:“我非常愿意帮助你们!”
我接触了很多八九岁的孩子,他们没有预防性伤害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没有基本的自我保护意识,在孩子的成长中,这个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但是,孩子们的父母和老师却不知道如何来做。我们现在对孩子更多的是“教”,而没有“育”!当我们认为孩子不考试的知识我们就不需要教给孩子的时候,我们的教育就只剩下“教”,而没有了“育”,这就是教育的缺失。
父母在处理孩子被性侵害事件的过程中,要以能够最大限度保护受害孩子的角度出发,由此需要把握以下九个原则。
第一时间进行评估和创伤处理
父母发现事情的当时,如果孩子的身体受到伤害,父母要带孩子在第一时间进行医疗评估和创伤处理,医疗评估可以作为控告罪犯的证据之一。收集能够证明罪犯有罪的相关证据并及时报案。同时父母要以孩子能够理解的方式和语言,向孩子解释身体受到的伤害,并同时告诉孩子身体很快就能够康复。
消除孩子的惧怕心理
父母要态度平静地询问孩子事情发生的具体细节,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愤怒或吃惊等情绪,那会使孩子被惊吓,不敢说出实情和具体细节,这样父母就了解不到孩子受到的具体伤害。要鼓励孩子将全部细节讲出来,消除孩子惧怕被父母责备和打骂的心理,父母要抱着孩子对他说:“宝贝,你能够将这件事情告诉爸爸妈妈,我们非常感谢你,说明你信任我们!”得到父母的信任和支持让孩子更有安全感,内心放松后,孩子才会将事件全部讲出来。但是,如果父母多次重复地询问事情经过会使孩子担心自己做错了什么,给孩子带来精神压力,所以,在第一次询问孩子的时候要尽量仔细。
让孩子远离侵害人
父母应该让孩子远离对孩子进行性侵害的人。将罪犯绳之以法是最大快人心的事情,这需要父母收集充分的证据。但如果因为没有足够的证据或者其他原因让侵害者服法,父母要警告侵害者远离孩子。如果是家里的亲戚,要警告他不可以再接近孩子,如果是孩子的老师,父母要警告他不可以再接近并伤害孩子,或与学校协商离开这个班级。总之,远离性侵害者才能够保护好孩子。
不要让孩子反复讲述被伤害的过程
父母可以让孩子配合公安机关的调查取证,但不要让孩子对公安机关或其他机构或媒体多次叙述被性侵害的过程,这会一次次将孩子带回创伤情景,从而带来一次又一次的心理伤害,加重孩子创伤后的痛苦。大范围的媒体报道会使孩子陷入同伴关系的困难中,被同伴孤立或被嘲弄,或将此事作为攻击孩子的材料。
做好安慰工作
对于已经明白这是一场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灾难的孩子,身体完整感和身体形象受到了破坏,孩子会认为自己已经不再是以前那个完美的人了,担心父母不再爱自己。所以,父母一定要经常抱着孩子,告诉他:“你永远是爸爸妈妈的宝贝,我们永远都会爱你!”让孩子明白爸爸妈妈永远不会抛弃他。父母更要让孩子从父母的拥抱和言语中感受到坚定不移的爱,这是孩子修复心灵创伤的精神力量源泉。父母在应对此事的时候,尽量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发泄情绪和议论此事的处理方式,也不要因此事而显得紧张不安,这会使孩子感觉自己做了什么错误的事情使父母如此不开心。
不要“追究”孩子的责任
父母要让孩子知道,这不是他造成的错误。父母不可以责备孩子没有保护好自己,不可以以打骂受害孩子的方式发泄
自己的愤怒,不可以带着孩子上门讨说法,不可以让孩子感觉到父母因此事而丢脸,这会让孩子感到失去最后的保护之地而陷入绝望的深渊。
在生活和学习上更加关心孩子
父母和老师要理解受到性侵害的孩子出现的心理创伤行为,受害孩子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成绩下降,无心做作业等问题,这是孩子的心理创伤反应,不是孩子学习态度的问题。老师要给予受害孩子更多的宽容和关爱,耐心等待并帮助孩子从创伤中恢复。父母要与老师及时沟通孩子的心理状况,及时了解和帮助孩子。
及时与心理医生沟通
父母要寻求专业心理医生来帮助孩子,及时与心理医生交流孩子的状况,配合心理医生帮助孩子进行心理康复,这对孩子的心理康复非常重要。
及时采取措施防范孩子再次被侵害
在受害孩子转入正常的生活和学习之后,家长和学校要加强对孩子进行预防性侵害的教育,同时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避免再次发生对孩子的性侵害,例如经常与孩子谈心、与老师交流等等。
教孩子认识和保护身体隐私部位
一位妈妈在帮助4岁女儿建立“隐私部位”这个概念的时候出了洋相。
“那天,和几个朋友相约出去郊游,到了目的地后大家都玩得很开心。这时女儿和另外一个小女孩突然跑到几个朋友面前,掀开裙子,露出屁股,叫大人们:‘你们来看啊!你们看啊!’我正与朋友们在聊天,一看女儿这样,急忙将女儿和她的小朋友叫到一边,我告诉她们:‘屁股是你们的隐私部位,不可以露出来给别人看啊!’她们点头答应了。可是当我继续与朋友聊天时,女儿和那个小女孩又跑了过来露出屁股,对着众人喊:‘你们来看我们的隐私部位啊!’我急坏了,女儿怎么不给我面子?”
原来,女儿将妈妈的话理解成了屁股的名称叫“隐私部位”,而没有懂得隐私部位的真正含义。对于4岁的儿童来说,妈妈想靠一句话就教会孩子明确隐私部位的概念,看来是行不通的了。
用画图的方式教孩子认识隐私部位效果最好
我在进行儿童性健康教育的研究中,用画图的方式教孩子认识身体的隐私部位,这样的方式比较适合孩子感性认知的特点,直观简单,效果很好。父母和学校老师可以参考和借鉴。这个方法对5岁以上的孩子是适合的。
给孩子准备一张A4纸和彩色笔,先让孩子画出男孩和女孩。画好以后,让孩子用红笔标记出男孩和女孩身体的隐私部位。在对孩子提示时的用语不可以直接说隐私部位,因为儿童不懂这个词的含义,父母和老师要将隐私部位说成“不可以随便让别人看、随便摸的部位”。所以,在让孩子用红色笔涂出隐私部位的时候,指导用语要说“用红色的笔涂出身体上不可以随便让别人看,不可以随便让人摸的部位”,这样孩子就能够听懂,也能够按照你的指示进行操作。在让孩子做标记的过程中,其实就是在帮助孩子认识身体的隐私部位,建立保护身体隐私的概念了。
如果孩子将身体的隐私部位标记为眼睛、头发、手和脚,说明孩子缺乏基本的自我保护意识,父母或老师要与孩子一起,将正确的部位标记出来。
当标记完成后,父母或老师要告诉孩子“这些用红色标记的部位就是我们身体的隐私部位”,同时还要告诉孩子以下的内容:
一、无论任何人,包括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朋友、亲戚、老师都不可以随便看你或摸你的隐私部位,你也不可以随便看或摸别人的隐私部位。
二、如果医生要检查你的隐私部位,必须要有爸爸或妈妈陪着。
三、如果有人想摸你的隐私部位,要勇敢地拒绝他,告诉他:“不可以这样做!我回去要告诉妈妈!”
四、如果有人摸了你的隐私部位,要尽快告诉爸爸妈妈。在生活细节中强化孩子的隐私概念。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不随意谈论和摸弄孩子的生殖器,帮助孩子做到不随地大小便、不穿开裆裤等,这样一些生活细节能够让孩子从小在家庭里就耳濡目染了对身体隐私。
入学准备编辑推荐
遇到这种情况你们怎么办?
律回春晖渐,万象始更新。新学期即将到来,父母也会帮准孩子们做好一些入学准备,入学准备做好了可以提高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你有哪些推荐的入学准备小知识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遇到这种情况你们怎么办?”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从身边的小事上引导孩子,让他在心中树立是非观点,对孩子的素质教育应该很重要。我现在可以从有些小事上感觉到孩子和其他孩子的区别,也许这就是平时言传身教的结果吧。
nananne的回复:
这位妈妈,你好:我不知道你的孩子有多大了,不过我觉得你现在就考虑到孩子十三、四岁以后的事,未免太多虑了!
我的孩子快满四岁了,有时也和我们一起看电视,每当她看到有男女主角亲热的镜头时,也会很好奇地问我们:“叔叔阿姨在干什么?”,我从来都不会大惊小怪地喝斥她或马上转台不让她再多看一眼,因为这样反而会让她更加地好奇。我会平静地对她说那是叔叔阿姨喜欢对方,是他们表达爱的方式。
小孩子的教育确实是一件十分伤脑筋的事,让我们一同探讨吧!
心痕的回复:
我觉得nananne的态度还是比较正确的,社会上的现象形形色色,我们并不能要求别人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但是我们对待这些事情的态度会影响孩子的判断,告诉他表达爱意有很多方式,什么方式好,什么方式欠妥当,让他长大以后很自然地明白事物的对错,坦然面对一些不好的现象。
我们家的小子看到电视上有人亲热,还会捂着眼睛,不好意思呢,我有时候也很烦恼。
nightingale的回复:
我家小子有时也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不过他一点也不觉得奇怪,我想家长不应该对这样的事大惊小怪,免得引起孩子更强的反应。本来示爱的方式千万种,就让孩子见怪不怪吧。至于今后,还是走一步看一步吧,轩儿毕竟才2岁8个月啊。
在理论上,我支持对性知识实行开放式的教育。
发现孩子收到异性的小纸条怎么办?
小孩子早恋一直都是让父母们担心的事情,平时看到孩子收到异性的小纸条也常常是不知所措,以下就让我们具体的来谈论下若是遇到孩子早恋应该怎么处理吧!可有效的帮助父母解决难题!
10年前,高中生恋爱是早恋,5年前,初中生恋爱是早恋,现在,小学生也开始谈情说爱了。当孩子开始遮遮掩掩接电话、发短信时,当孩子开始晚回家、说谎话时,你是不是想起了那些“青葱”岁月时曾收到过的“我喜欢你”的小纸条?在感叹时光流逝孩子长大了之余,更多的当是紧张和担忧吧——孩子是不是早恋了?作为家长,我们该不该去看看孩子的“小纸条”?而看到那些“woaini”的小纸条后又该如何处理,才能使孩子们不过早卷入到情感困惑中呢?
孩子“早恋”信号
1孩子变得注意修饰,常对着镜子左顾右盼。
2活泼好动的孩子突然变沉默,不愿和父母交流。
3在家坐不住,经常找借口外出,瞒着父母去公园、歌厅等场所,有时还说谎。
4放学回家喜欢一个人躲在房间里,或呆在一边想心事,时常走神发呆。
5背着家长偷偷写信,写日记,看到别人赶忙掩饰。
孩子们
同学“拍拖”见怪不怪
小婷(化名)是越秀区某学校六年级的学生,今年还没满12岁。问及“你们班是否有同学拍拖”时,小婷肯定地告诉记者:“有,班上至少有两对,其中有一对已经公开了,全班都知道,女生比我还小1岁,两人常常在上课时传纸条。”“你觉得他们有什么不同吗?”小婷想了想回答:“他们双休日的时候会约在一起吃东西,一起逛街。”
小婷还告诉记者,他俩“拍拖”后,男生的成绩下降了,但女生的成绩却比以前更好,尤其是数学。“班上许多同学都遇见过他们‘拖手’,但被发现时他们也会赶紧躲起来。老师也发现了,但什么也没说。”
小丽(化名)是某校五年级的学生。她告诉记者,最近班上一名男生和隔壁班的一名女生开始“拍拖”,被班里另一名女同学知道,报告给了老师。虽然老师没有说什么,但这对男女同学每天都心惊胆战的,不敢接近老师,害怕老师找谈话找家长。小丽认为,事情闹到这个地步,完全是因为告密的女同学“嫉妒”他俩。
家长们
有点懵有点无奈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大部分家长关注最多的是孩子的成绩,几乎没有注意孩子的“早恋”现象。小婷的母亲陈女士告诉记者,平时我们只在孩子的学习上花心思,请家教、参加培训班,“他们学东西忙都忙不过来,还会去‘早恋’?”也许是因为没有心理准备,不少父母看到自己的孩子收到“小纸条”,第一反应都是有点懵有点无奈。
“我曾经碰到我儿子和同班女生到麦当劳吃中午饭,两个人出门时还手拉手,但我只是远远‘看’了他们一下,很快就回避了。”家长李先生认为,现在的孩子都要求有自己的空间,家长随便出入孩子的房间都会让他不高兴甚至闹脾气,家长很难掌握到孩子的动向;“即使发现了孩子的小纸条,我们也只能含蓄地提醒,没有其他办法,现在的小孩难教啊!”
也有一些家长表示强烈反对孩子在小学阶段就出现“早恋”现象,他们无论从生理还是从心理方面都尚未成熟,根本不理解什么叫恋爱。“如果发现了孩子有类似的苗头,我会立马制止。”家长刘女士表示。
老师专家们
对“传纸条”宜疏不宜堵
去年外地发生了这样一起事故:发现女儿早恋,家长跑到学校大闹一番,事情被全校师生知道;一怒之下,女儿从楼上跳下当场死亡。过后,家长后悔莫及。那么,老师和家长遇到孩子“早恋”到底该怎么办呢?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家张卫教授告诉记者,小学阶段所谓的“早恋”其实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早恋,只是行为上的一种模仿,还是单纯的普通朋友情感,不过是交往过密罢了,不能过早地下定义。但发现这种情况后,老师和家长也不能不闻不问,要正确引导,宜疏不宜堵,让他们知道交往是为了什么,对学习是否有利,在什么基础上可以交往。
广州市越秀区铁一小学的赖老师也表示,现在的小学生接触社会也不少,尤其是高年级的孩子,“传纸条”的问题不可避免,但“拍拖”肯定不可以,势必会影响学习;“每每发现类似的问题,我通常会在上思想品德课或适当的时机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但不会点名。”
华师附小校长戴老师则强调,孩子到了这个年龄(五六年级),可能会对异性产生爱慕之心,这很正常,不要用“早恋”“拍拖”将其说得看得很严重,只需加以正确引导,切忌一味反对压制,否则很容易产生极端结果。
本网站小编总结:随着社会的发展,小孩子们早恋时期也是越来越提前了,家长们对其更是防不胜防,若是发现了孩子有早恋的迹象不可盲目的制止,一定要采取正确的方法,希望以上的文章对于处理孩子早恋的事件有效!
孩子遭遇了校园暴力怎么办?
时光在不经意中流逝,我们又将迎来一个新的学年,孩子也会在父母的帮助下做好入学准备,做好入学的准备工作可以在开学时有条不紊,你有哪些推荐的入学准备小知识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孩子遭遇了校园暴力怎么办?”,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最近刚上幼儿园的乐乐回家,身上总是带着伤,有时候是手背被划了一道,有时候是身上有的青一块紫一块,问孩子怎么弄得,也说不清楚。妈妈心里很担心,不知道是不是遭遇了校园暴力?这时候要怎么做?
孩子受欺负家长的错误反应在幼儿园和学校里,孩子被同学欺负是常见的事情,当父母得知自己的孩子被欺负后,难免着急,甚至生气。这时候,往往会出现下面两种错误的反应:
一、家长不问青红皂白,直接插手去警告对方或实施惩罚,这样一来,会使事态扩大化,不利于解决事情,同时,如果这件事孩子本身也有错,容易养成他是非不分的习惯。另外,由于父母出面保护,久而久之,孩子习惯于依赖父母解决与同伴的冲突,会产生依赖性。
二、家长气自己的孩子没用,鼓励孩子以牙还牙。对孩子说:“你怎么这么笨,你为什么不揍他!”如此一来,习惯成自然,孩子可能会演变成小暴徒,渐渐变成施暴者,当然,若孩子没有能力反击,他可能也因此变得更加自卑。
其实,孩子们之间的打闹跟成人之间的打斗是有本质的区别的,他们之间的打闹更多的带有游戏的成分,是一种玩耍。在玩耍的过程中,孩子们慢慢学会与周围小朋友之间该如何交往,对他们来说,没有吃亏与不吃亏的概念,所谓吃亏不吃亏其实是家长的想法。所以孩子们刚刚打过了,眼泪一抹,又搂抱在一起亲密无间的玩。只要能保证孩子的安全,没有必要把孩子们之间的打斗看的过于严重。如果让孩子打回去,这其实是在传递给他们一个错误的社会交往方式,当孩子一旦形成习惯,以后会变成一个攻击性强的儿童。这样的孩子,朋友比较少,对他将来的成长也是非常不利的。家长要让孩子多动脑子去思考,想办法化解和小朋友之间的矛盾,而不是用拳头解决问题。
当然如果超出了普通打闹的范围,家长应告诉孩子保护自己的方法。教孩子严肃大声地向对方表达抗议:“我不喜欢你打我,你不可以再打我。”使对方知道打人的行为是不受欢迎的。同时,你有必要把发生的事告诉孩子的老师,可以先问问孩子是愿意自己去告诉,还是由你去告诉。当然,你也可以联系这个“侵犯者”的家长,让他们知道发生的这些事情,并告诉他们,你希望这一切立即停止。要注意沟通的方式,切不可用指责的口气,否则会使矛盾升级。作为父母,除非万不得已,请务必坚持教导孩子以和平方式解决矛盾。
教会孩子如何不被欺负家长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不被欺负才是重要的。
1、孩子被欺负,家长切忌只观一面
孩子年龄小,和小伙伴发生争吵甚至出手打人都是正常,家长无需过分担心,更不要将孩子之间的矛盾上升为家长之间或家长与对方孩子之间的“战争”。家长作为大人的身份对于其他的孩子本身就是一种威慑,不要再以恫吓的方式或者斥责的方式教育对方小朋友,只要告诉他这样做是不对的。家长要及时制止对方孩子的打人行为,要求他归还抢来的东西,跟他讲道理,告诉他“小手是用来拥抱的,不是用来打人的”。如果不凑效,可以告诉老师或他的家长。
2、教自己孩子学会分享和宽容
孩子受欺负是给孩子上一堂思想教育课,这是培养孩子学会宽容的好时机。打架冲突是孩子进入孩子们之间“小社会”不可避免的事情之一,父母要告诉孩子:不要怕他,因为你越怕他,他就越欺负你;不要以牙还牙,因为打人是错误的,如果你也打人,你也错了。在别人对自己的行为道过谦后要学会宽容和谅解。建议孩子拿出自己的玩具跟对方交换,两人轮流玩;勇敢地伸出手去和对方一起玩,只要不打人、不争抢,都可以成为好朋友。
3、提前演练应对方法防被欺
比如教孩子在独自遇到攻击性的大孩子时选择迅速离开,避免受到二次攻击,尽快向周围成人寻求帮助。
光是选择离开是不够的,还可以教孩子在受到攻击时双手推开对方胳膊或者抓住对方的胳膊,同时双眼严厉瞪着对方让对方感觉到自己的威严。
还要教孩子保护好自己的关键部位,比如头、脸等。可以教孩子练习两手握拳,两臂弯曲,横于面部,护住脸部的基本自我保护姿势。紧急情况下,先还击保护好自己,再呼叫寻求成人的帮助。
4、受欺负后要教育孩子勇敢面对
其实,很多调皮的孩子在刚开始欺负别人时,可能只是无意行为。但是,当他发现你不像其他孩子一样会强烈反抗,很好欺负后,他就会从这种欺负行为中得到满足,从而得寸进尺,有意欺负你。因此,要让孩子意识到,一味地忍让非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助长欺负者的气焰,给自己带来更多的伤害。
首先,要教育孩子,学会敢于表达自己的不满。当遭到其他同学的欺负时,要敢于用语言表示自己的态度,制止对方的侵犯。孩子们的一些欺负行为往往是为了取乐,如果看到被欺负的人如此坚强,一般会很无趣地离开。其次,让孩子学会适当的行为反击。因为有时,受欺负的孩子表现出一些勇敢的反击行为,也能让人震惊,从而停止其他孩子的暴力行为。
孩子总是要长大的,要独立面对来自生活各个方面的冲击,与其家长像老母鸡一样,总是把孩子护得紧紧的,不如把自护本领早一点交给孩子,这个自护本领就是,让孩子在学会保护自己的前提下,独立面对外来的各种挑战应付各种问题,寻找最佳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遇到臭美的宝宝怎么办呢?(冬季亲子教育)
前言: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是有许多的家长反应,幼儿园的女儿回到家里常常用自己的化妆品涂涂抹抹的,穿衣服也是挑三拣四的,这让家长们感到很纠结,以下就让我们来应付爱臭美宝宝的小妙招吧!
女儿越来越“臭美”了
女儿今年4岁了,从年初开始我就发现女儿开始知道爱美了。一次她从幼儿园回来,用家里的记号笔涂抹指甲。当时我以为女儿是图新鲜,也没在意。可是,夏天来了,女儿也越来越爱美了。我给她准备了上学穿的衣服,她不穿,偏要自己挑选衣服,还说我选的衣服不好看。星期天不上学的话,女儿在家要换好几套衣服。
现在每天早上一睁开眼,女儿就把睡衣脱了,然后坐在床上,自己找衣服穿。这件穿穿不好,又换另外一件。有时候,还要拿我的丝巾蒙在头上,扭来扭去。婆婆有时候看到女儿这么臭美,都要笑个不停。
这几天早上,趁我不注意,她偷偷用彩笔涂红了指甲。今天早上,又用绿笔把手指甲和脚趾甲抹了个遍,洗都洗不干净。女儿每天这么“浓妆艳抹”,我都不好意思送女儿去幼儿园,也担心颜色会被女儿吃进嘴里。
还有一段时间女儿特别喜欢画画,尤其喜欢画裙子、项链等。画完之后,躲到我的房间里,找我的项链和耳环戴。如果我把东西藏起来不给她,她就会哭闹。
我承认自己是一个比较注意妆容的人,工作需要的时候,也会化化淡妆。但是,我很少在女儿面前化妆,更不会涂指甲。所以,我觉得女儿这些做法应该不会是受了我的影响。孩子这究竟是怎么了呢?我又该怎么样来引导她呢?
孩子3岁进入审美敏感期
从心理学层面来说,敏感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某个年龄阶段对某个领域特别感兴趣,且形成认知。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儿童的心智水平便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
3岁孩子开始对环境有审美要求,即进入了审美敏感期。很多家长会发现,自己的孩子突然变成了一个完美主义者:牛奶不能洒出一滴,水果上不能有斑点,他们开始挑剔吃的和用的,接着孩子开始关注身边的环境和自我的完美。尤其是女孩子,到了这个年龄段会对自己的衣着打扮产生浓厚的兴趣,会突然对美产生很多的想法。心理学研究表明,从审美敏感期开始,女孩子的一生都会一直处在一种对美丽的探索之中。有了对孩子审美敏感期的理解,家长就不会一味责备孩子的“反常”行为了吧。
家长如何正确引导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追求美也是孩子们的权利。看到孩子爱美、追求美的行为,家长应该理解和包容,而不是一味地打压与禁止。但如果在追求美的过程中出现成人化的迹象,却是一个早熟迹象的预警。化妆、衣着成人化等现象,与家长行为也有很大关系。孩子多半是看了妈妈化妆,才产生了兴趣,也是父母带着逛街,才看到并喜欢上了成熟的款式。发现孩子追求“成人化”的美,要怀有一颗包容和理解的心,但应该适时恰当地引导孩子认识美,帮助孩子认识什么是适合自己年龄的美。
1、抓住审美敏感期
当孩子表现出敏感期的行为特征时,很多家长不是没有发觉,而是觉而不察,或者觉而不知如何进一步帮助孩子,以致错失了良机。家长们往往会认为这是自己的孩子在淘气,他们会感到不耐烦,甚至还对孩子的“不当”行为加以批评和斥责,让刚刚进入敏感期的幼小心灵无法充分体会成长的美好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以至于有些孩子变得胆小、孤僻,不再有勇气探索未知世界。
2、调整消极情绪
面对孩子的种种“挑剔”和“不可理喻”,家长们或许会感到心烦,但是,我们要理解孩子的这种对完美的追求。如果我们能把孩子的这些“无理要求”当作一次孩子成长的机会,那么我们就会用心体会孩子的每一次要求,并用合适的方式来帮助孩子。
家长不要担心孩子会受到什么消极的影响,比如担心孩子过分注重自己的外观,而变得爱慕虚荣。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审美需求,可以给孩子提供适宜的物品,给孩子自己选择穿衣的权利等。同时,引导孩子形成健康的审美趣味。
3、给予正确评价
“审美敏感”表明孩子对自己的形象有了自己的愿望和审美标准,尤其女孩,开始对自己的衣着和服饰产生浓厚兴趣。在这个时候,孩子需要的是我们家长的肯定,而不是我们站在成人的角度对“美”的任何评判。要看到这是孩子的一个了不起的进步,因为他们在创造自己。同时,家长也要注重对孩子的审美引导。在“审美敏感期”发展的过程中,家长千万不要用“不正常”“怪异”等定性的词语来评价成长中的孩子。我们应该记住,这时的模拟化妆行为,是为了发展孩子一种智能,而不是仅仅为了化妆本身。
孩子对完美的追求,说明他们的精神世界正走向深入,孩子们对美好事物的感觉会深深印在他的记忆深处,直接影响他将来的气质和审美能力的发展。
4、把握引导时机
父母应该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的自然生长法则,鼓励孩子自由探索,但也不能对孩子完全放任,要适时地予以帮助指导,尽力为孩子创造一个满足其健康成长需求的环境。家长可以根据孩子敏感期的特点为孩子准备相关的游戏活动,比如在孩子的游戏中,让孩子感知形状、色彩和图案,并准备安全的工具供孩子进行训练,从而使孩子获得更完善的成长空间。
“审美敏感期”的出现虽然有大致的标准期,但也会因每个孩子身心发展、养育环境的不同而个别差异。因此,家长必须以客观的态度,在日常的生活与活动中细心观察孩子。当孩子出现对这一方面的敏感特征时,应为孩子准备适宜的环境,给予正确的协助和引导。
本网站小编总结:每个小孩子都有一定的审美敏感时期,但是由于孩子的成长环境,身心发展等因素,一般的小孩子敏感时期都不一样,平时家长们给予正确的引导与协助很重要!
孩子害怕上学,父母怎么办?
伴着清脆而熟悉的铃声,又迎来了一个新学期,同学们都会为迎接新学期的挑战做一些准备,提前做好入学准备可以有效的帮助我们克服假期综合症,你有看过哪些关于入学准备的文章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孩子害怕上学,父母怎么办?”,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新学期已经开始了,不管你的孩子已经上学还是即将要上学,他或她是否害怕上学,对学校是否充满恐惧呢?作为父母的我们,又是什么感受呢?我们该如何帮助孩子克服上学恐惧症呢?本文主要就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进行了讲解。
上学对于学龄前儿童和作为父母的我们来说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也是一个复杂的过渡。如果你不把静静的坐着给孩子讲故事或是榨苹果汁作为家庭作业的话,那么幼儿园完全的只是孩子们玩耍的地方。但是,也会有一些更大的变化。
毫无疑问,当你问自己时,你会想:“她昨天不是还是一个小宝宝的吗?”当想到你的小宝宝该如何度过这一天时,你会担心:“她会想我吗,她会害怕吗?”。这些上学恐惧症不仅是正常的,而且完全是可以通过一些学前准备克服的。
把未知变为已知
你的小宝贝可能会因为无法想象上学是什么样子而害怕上学,那么就告诉她吧!可以给她介绍在那里她会看到什么,会做什么,就像是:“在学校你可以像我们现在这样唱歌、画画”、“你可以像在游乐场那样和其他同样年龄的孩子玩耍”、“在学校每天都可以吃到好吃的零食”。至于那些难以理解的概念比如圆圈教学,有许多图片的故事书等要用很多的文字才能解释清楚。
模仿幼儿园
可以在一个假装的幼儿园教室里用充气动物扮演学生。让你的小宝宝把她周围的小玩具都聚在一起,然后由她主持圆圈教学。可以提示她该讲些什么,比如最近参观的水族馆的经历或是在奶奶家吃晚饭的事情。她会爱上成为一名老师的。当轮到你要演讲时,让她和玩具一起做下来。这样,她就会练习注意力并且当有问题时,她可以举手。
参观学校
来到学校看到教室里面有趣的活动和友好的环境,以及有秋千、滑梯甚至更多器材的操场,可能会使即将上学的她不那么害怕学校。
迈出第一步
提前见到一些她的同班同学可能会有好处,因为孩子害怕上学的可能原因之一是她不认识学校里的人。如果你也不认识学校的小孩或是孩子的妈妈,可以给幼儿园的园长或老师打电话来寻求建议。或许你可以建议约定开学前的某一天孩子们一块儿出来玩。如果学校在没有家长同意的情况下不提供电话号码,你可以问问老师是否可以把你的联系方式给其他孩子的妈妈。
除以上之外,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即使是内心感觉很失落,也不要表现出来。言语要积极向上。如果你表现出她会很好的态度,你的即将成为学生的宝宝就会相信她是可以的。
孩子烫伤后家长应该怎么办?
时间弹指一挥间就已逝去,又是一个新学期,父母也会帮准孩子们做好一些入学准备,入学准备做好了可以提高孩子的学习积极性,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些关于入学准备的知识吧!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孩子烫伤后家长应该怎么办?,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一、莫忽视小面积烫伤
宝宝烫伤的程度深浅不仅仅是烫伤面积决定的。即使烫伤的面积很小,若烫伤的很深也属很严重的烫伤。此外,宝宝的头部、面部、颈部等严重的烫伤需立即送往医院,否则随时会引起宝宝休克。
二、轻微烫伤先冷处理
若宝宝是轻微烫伤可用冷水持续冲洗烫伤处,持续浸泡20分钟以上。若是全身性的烫伤就不能用水冲洗。烫伤以后会形成水泡,应立即连着衣服泡到水中,严重者需及时送至医院。宝宝烫伤后勿揉、搓、按摩、挤、压烫伤的患处,也不宜用干毛巾擦拭,烫伤处的衣裤应剪开取下,以免表皮剥脱使皮肤的烫伤变重。孩子烫伤愈合期,要注意避光>>
三、别用有色药涂擦
宝宝烫伤处不宜用有色药涂擦(如:红药水、紫药水),以免耽误医生对烫伤病情的判断;烫伤后也不宜用碱面、牙膏等膏状物质乱涂,以免使烫伤处感染。
最后,家长朋友还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赶紧带孩子去医院就诊治疗,这才是最正确的做法。
碰到犟孩子我该怎么办(一)
时间过得真快呀,我们将要迎来新的学期,同学们都会去做好迎接新学期的准备,提前做好入学的准备工作可以让我们查漏补缺,你收藏过哪些关于入学准备的小知识呢?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碰到犟孩子我该怎么办(一)》,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友:您好!我儿子今年5岁零4个月,上幼儿园学前班。他最近有几方面的问题让我头疼:
1、学会骂人,好象觉得比较好玩吧,为此我给他讲过许多道理,可是收效不大。
2、攻击性的动作时常发生,同时伴有尖利的叫声,每当此时说什么都是没用的,我只好采取置之不理的消极办法,否则他会变本加厉,可过后再讲道理又收效甚微。
3、开始顶撞我,和我犟嘴,吃软不吃硬,发起脾气来象一头小犟狮子,真拿他没办法。不知道这种现象是正常的吗?有什么好的教育方式?望专家赐教,谢谢!
茅于燕:你在这里提到三个问题,我分开来回答:
第一个问题:骂人。
正如你说:“他骂人,好像觉得比较好玩”。是的,他很可能并不清楚骂人的话真的在讲什么。
对待这个问题,可以试用以下方法:
1、孩子骂了人,绝对不能姑息。他已经快五岁半了,应该能懂道理了。你可以在他心情好的时候,严肃地、坚定地(但不是骂他)和他讲讲骂人不对的道理。一次、两次不听,不要着急,抓住机会再讲,一次只讲三五分钟,不要唠叨没完,会有效果的。
2、你自己绝对不要给他做骂人的“榜样”。许多成人在碰到有人惹他生气的时候会骂人。千万不要在孩子面前这样做。需知四五岁的儿童模仿能力很强,你生气时所用的骂人的话,刺激性又很强,正是他模仿的好榜样。
3、如果在公共场所,碰见有争吵、骂人的情景,赶快把孩子带离现场,一方面还要对他进行教育,不要去模仿那个人的话。
4、电视上如果有骂人的场面,要赶快换台,避免他看多了会学,如他不肯,也要把他抱离电视机,和他一块儿玩他平时喜欢的游戏,或翻看有趣的图画书。
5、告诉孩子,你骂人会使别人不高兴,就像你打了人,人家会疼一样。人家不高兴,也就不喜欢你了。
6、孩子骂人,你一定不要骂他,你骂了他,使他受到强刺激,反而会激发他说更多的脏话。
7、有时要冷静,在他情绪非常激动的时候,要等待,冷处理,好像没有听见。你愈是急于讲道理,效果愈不好。当然,这并不是放任不管。
8、告诉他爸爸妈妈不喜欢骂人的孩子,也可能他怕爸爸妈妈不喜欢他,就控制自己不骂人了。
碰到犟孩子我该怎么办(二)
碰到犟孩子我该怎么办(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