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活动
2020-10-28 亲子活动 格林童话故事大全 安徒生童话故事大全平行游戏。
小建到家里来找我的孩子玩。不料,我的孩子只顾看小人书,小建自己拿玩具电车玩。于是我说了:“小建特地来找你玩,你怎么不和他一起玩呢?”
“……”
“怎么啦?吵架了吗?”
“没有,没吵架。”
“既然没吵架,那为什么不能友好地一起玩呢?为什么各人干各人的?”
儿童的心理分析:
两个孩子心里都在想:“我们是在一起玩呀。”
从外表上看,他们两人的确没有在一起玩,一个人在玩玩具,一个人在看小人书,这两者毫无联系。
然而,在这种场合,孩子们并没有孤独感,也不觉得是自己一个人在玩。他们的自我感觉是“在一起玩儿”。互相都意识到对方是自己的游戏对象,既没有各玩各的,也没有分开。在极其友好融洽的气氛中,他们毫没有隔阂之感,玩得非常愉快。
“可是妈妈硬说我们没有一起玩,妈妈真怪。我们明明是在一起玩嘛!”
妈妈的高招:
这两个孩子的游戏方法,我们称它为“平行游戏”。因为他们各自做不同的事情,象互不干扰的两条平行线。
这是一种美妙的游戏形式。它是孩子游戏活动发展中的一个阶段,处于“单独游戏”和“旁观游戏”的下一阶段。
既然两个孩子都认为他们是在玩儿,并且是“在一起玩儿”,那么,这无疑就是在一起游戏了。
家长必须理解和承认这种现象。最好的办法是默默不语。不要去多管闲事。之后,还必须表扬他们说:“你们两人玩得真好呀,也没有吵架。”
这种现象证明他与朋友已建立起人际关系,我们应该为他感到高兴。家长必须注意提醒自己:他们是在做平行游戏。
亲子活动扩展阅读
小游戏 锻炼宝宝身体平衡
游戏目的:
让宝宝感觉到前行后退的身体变化,锻炼宝宝的身体平衡和协调性。
游戏步骤:
1、妈妈将宝宝的两只小脚放在自己的两只脚背上,让宝宝背对着自己,扶着宝宝向前走。一边走,一边喊“一二一,向前走”。
2、妈妈将宝宝的两只小脚放在自己的两只脚背上,和宝宝面对面,扶着宝宝向前走。一边走,一边喊“一二一,向后退”。
3、坚持10分钟左右。
(插入踩在大脚上行走)
游戏互动:
宝宝感到自己抬腿迈步,眼前的景物变化,这一切都让宝宝感到了行走的喜悦。大人这个时候随着口令前进后退,更是让宝宝理解语言和走路的相关联系,他(她)会明白什么口令要伴着什么动作。
温馨提示:
妈妈的步子要小,脚不要离地太高,向前向后多走几步。注意宝宝安全,把所有的障碍物都移走,避免发生身体不平衡等状况。
妈妈须知:
婴幼儿期是人的一生中最为关键的时期。一个人的性格、语言能力、协调能力、创造能力等等,都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而这些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恰恰是通过父母与宝宝之间的亲密游戏来实现的。
爬行启智游戏
作为一名无私的幼儿园老师,想要与家长近距离沟通。为了确定活动的圆满进行,通常需要预先制定一份完整的活动方案。这样才能进一步拉进亲子之间的距离,你知道有哪些优秀的亲子活动教案吗?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爬行启智游戏”,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小宝宝长到七八个月大,爬,成为他们最喜欢的游戏,通过爬行,他们的四肢得到锻炼,大脑的平衡能力、协调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宝宝变得更聪明了,同时,也为今后上学注意力的集中打下良好基础。可是有些家长却特别苦恼,他们说:“我家宝宝就是不爬,坐在那里不动,任你怎么逗他,他就是无动于衷,那该怎么办?”先别着急,慢慢来,一切都是从兴趣开始,对付这么小的宝宝,智慧总比强迫更有效。
其实以游戏的方式,宝宝最感兴趣,不如就从这上面着手,让宝宝学习爬行——
游戏1:坐伏抓物
宝宝坐在那里,就是不动,这时你需要耐心和引导,使他变成俯卧位。先把宝宝喜欢的一件玩具放在他身体不远处,宝宝只要由坐位向前趴下,变成俯卧位能抓得着就可以。虽然这并不能算爬,但是它是爬的前奏,在学爬之前,宝宝能喜欢趴在床上,做好爬行前的预备动作,就算是胜利。开始时可将玩具放在宝宝面前不远处,以后,可放在他身体左边、右边、甚至是后边,只要宝宝一转头看见了,就能俯下身去拿。当然玩具要经常变换,免得宝宝对其失去兴趣。
游戏2:助力行动
当宝宝学爬时,四肢如何协调一致地运动成为他们最不易突破的难题,他们经常是顾得了手却顾不了脚。这时家长可以站在宝宝身后,两个手掌放在宝宝脚底,推动宝宝一只脚,当他往上爬一点时,再推动他的另一只脚,如此协助,帮他度过爬行关。
游戏3:钻山洞
家里若是有装冰箱、洗衣机的空纸箱,可以再利用,制成宝宝的爬行玩具。将纸箱两头的盖和底剪掉,使纸箱成为一个方形的筒状。将纸箱横放在地上,把宝宝放在纸箱一头,然后妈咪到另一边,从纸箱里看宝宝,鼓励他钻“山洞”,爬到妈咪这边来。注意改造纸箱时,纸的边缘要用胶条粘上,因为纸边有可能划破宝宝细嫩的皮肤。
游戏4:色彩的诱惑
宝宝喜欢鲜亮的色彩,当有颜色亮丽的东西时,他会目不转睛地看,并想抓在手里。这时,让宝宝坐在一边,家长拿一个色彩鲜艳的玩具,叫宝宝的名字,吸引他的注意力。宝宝俯下身爬过来时,家长向后退,等宝宝爬了三四下后,让宝宝抓到物品,并夸奖宝宝做得好,亲一亲宝宝。
游戏5:循声而动
声音也能吸引宝宝的注意力。哗啷棒、带电子音乐的小玩具,都是吸引宝宝的对象。在宝宝身体不远处,摇动玩具,使其发出悦耳的声音,宝宝会因为乐声的吸引,想办法过来,而爬则是他惟一可以利用的方法。注意不要离宝宝太远,免得宝宝的注意力不在声音上。
游戏6:爬行观摩竞赛课
有些宝宝不会爬,可能是因为不知道怎么做。小宝宝的模仿能力极强,这时可以为宝宝找一个会爬的小朋友来玩,两个宝宝在一起,鼓励他们爬,当宝宝看到另外的小伙伴爬行时,他也就会模仿,很快学会爬。为了增加趣味性,家长可有意设计竞赛,在前面逗引,鼓励两个小宝宝一起爬向目标。
游戏7:床下寻宝
小宝宝充满了好奇心,他们喜欢到处钻,发现角角落落里的小秘密。家里若是有条件,可以将床下或桌子底下打扫干净,给宝宝创造一个充满趣味的探险胜地。在床下或是桌子底下,放上一些小玩具,给宝宝穿上袜子和厚实一点的衣裤,将宝宝放在地上,对宝宝说:“里面有个好玩的东西,去找找看,看看是什么。”宝宝的好奇心会驱使他寻找宝藏。床下或桌下如果太黑,宝宝会拒绝寻找,这时家长可打开灯,或是将桌布、床罩向上折,使光线穿过,甚至让宝宝隐约看到玩具的影儿,激发宝宝去寻找。
游戏8:追球爬
为了锻炼宝宝多爬、多运动,妈妈可以为宝宝准备一个小皮球。球是易滚的,当宝宝一碰到球,球就向前滚,滚动的球易引起宝宝的兴趣,他会追着球爬行。注意,球不要气太足,免得宝宝手一碰到,就滚出老远,使宝宝对追球失去信心。
训练幼儿肢体平衡的小游戏
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很少陪伴孩子,导致亲子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疏远。因此也需要写一份完整又详细的活动策划方案,这样才能让活动达到最佳的活动意义,在写活动方案时会不会遇到不会的问题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训练幼儿肢体平衡的小游戏”,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游戏名称:小飞机
适合年龄1岁
准备道具:大弹跳球
步骤:在安全的地面上进行此活动,让孩子试着趴在大球上,四肢抬高做出小飞机起飞的姿势,父母从旁稍微扶住大球。
注意事项:当孩子出现脸色发白、流汗、头晕、恶心等任何过度反应,就表示此前庭刺激过于强烈,须马上停止。
游戏名称:步步惊魂
适合年龄1岁
准备道具:厚度不同的软垫子或海绵、被单
步骤:1.将厚度不同的软垫或海绵放在地面上,并在上覆盖被单。
2.鼓励孩子在上面爬行前进。
注意事项:可改成带孩子去不同地点玩耍,如:草地、沙滩、球池,提供不同感觉刺激,提升平衡能力。
游戏名称:深水炸弹
适合年龄2岁
准备道具:大弹跳球、沙包
步骤:在安全的地面上进行此活动,让孩子坐在弹跳球上,双脚离地,父母从旁稍微扶着大球,并拿沙包给孩子,要求往前丢入目标物中。
注意事项:视孩子平衡能力,父母可斟酌协助扶大球的程度。
游戏名称:拉车夫
适合年龄2岁
准备道具:被单
步骤:请孩子坐在被单上,另一名孩子或父母当车夫拉着被单前进,坐在上面的孩子可抓住被单保持平衡不跌倒。
注意事项:可改成团体进行彼此竞赛,或在行进的路径中增加障碍物。
游戏名称:桂河大桥
适合年龄3岁
准备道具:高低不同(或材质不同)的椅子(至少5个)
步骤:将高低不同(或材质不同)的椅子排成一排,请孩子从上面行走前进,并根据孩子的平衡能力,可要求手上拿拼图或夹物品到另一端放置。
注意事项:避免使用会滑动的椅子;在地面上可铺上软垫子以防跌倒受伤。
游戏名称:袋鼠跳
适合年龄3岁
准备道具:枕头套、障碍物
步骤:请孩子双脚一起套进枕头套中,并绕着障碍物往前跳到另一端去拿玩具。
注意事项:可使用不同材质的枕头套,或在不同的地面上进行。
游戏名称:踩高跷障碍赛
适合年龄4岁
准备道具:高跷(或自行用铁罐制作)、高度不同的障碍物
步骤:在行进的路径中放入1、2个障碍物,请孩子踩着高跷跨越障碍物前进。
注意事项:依据孩子能力使用不同高跷的高度。
游戏名称:跳格子
适合年龄4岁
准备道具:颜色不同的巧拼垫数个
步骤:将巧拼垫排成一长排,要求孩子依照不同颜色的垫子,做出双脚跳或单脚跳的交替动作前进。
注意事项:可将垫子间距离加大,更能挑战跳跃中维持平衡的能力。
从简单游戏入门增加学习兴趣
当孩子做不到时,自信心一定会受挫,建议家长与孩子一同玩游戏,并让游戏过程更简单化,使孩子有兴趣去尝试。谢佳芝表示,以拍球为例,假如孩子拍球动作不协调或一直拍不到球,就换大一点的球,让目标明显,待孩子熟练后,再调整难度或变化游戏内容,换小一点的球,抑或加上障碍物,让孩子逐步接受。李依龄也建议妈咪,当孩子不肯继续尝试时,不妨找其他小朋友来陪他玩,但选择的小朋友必须是愿意协助他的,才不会因受到嘲笑而更加退怯。
孩子肢体不平衡可能是先天疾病,也可能是后天环境所引起的,无论何种原因,只要及早发现、治疗,都能恢复得很好。肢体发展良好的孩子,对自己较有自信,在团体中也较受欢迎。想训练孩子肢体平衡,爸爸妈咪不妨透过简单的小游戏来帮助他,也可藉此拉进亲子间的距离!
平衡的定义
“平衡”是脑部对身体所接触感觉讯息的调节、处理、组织的外在表现之一,而由身体所接触的感觉讯息可分成视觉、听觉、前庭觉、本体觉、触觉、嗅觉等。脑部对这些讯息处理的能力,是随着发展自然而成的,所以感觉讯息处理不佳的孩子,多半会出现平衡差的情形,其中又以前庭觉和本体觉对平衡的影响最大。
振兴复健医学中心职能治疗师李依龄表示,前庭觉可让人知道自己正处于何地,身体动作与重力会刺激位于内耳“前庭”的特殊接受器,然后传递给中枢神经系统处理,接着协助产生肌肉张力,让孩子能平顺、有效率地做出动作。前庭系统无法正常运作的孩子,无法根据情况来调节、区别、协调与组织平衡与动作的感觉。
而“本体觉”就是“姿势感觉”,传递肌肉是在伸展还是收缩,以及关节是弯曲或伸直的讯息,能提高身体知觉和促进动作计划能力。此外,孩子的注意力,也会影响活动中平衡的表现,若无法维持有效的注意力,会导致活动中出现莽撞、粗心或是反应较慢的情形。
肢体平衡是先天or后天?
台北仁爱医院职能治疗师谢佳芝表示,有脑性麻痹、唐氏症、遗传性疾病的孩子,因发展较为迟缓,容易影响肢体平衡。而有很大部分的自闭症、过动儿、爱斯博格症或有学习障碍的小孩,也会伴随肢体平衡的问题,这与小脑结构有关。这些孩子在动作上没有问题,但流畅度就没有那么好。此外,不只先天性疾病会影响孩子的肢体平衡,现代父母过于保护孩子,剥夺了他接受环境刺激的机会,也会限制孩子的肢体发展,家长须特别注意。
肢体平衡的重要性
日常生活中,各年龄层不同的活动,都有赖良好的平衡能力,来维持有效率的肢体运用。李依龄表示,以1岁前的幼儿为例,虽然还不会走路,但能够在地上趴得稳、坐得好,有效接收身体各部位传来的讯息,这都是为将来走路、跳跃、跑步、奠定良好的动作基础。不仅如此,拥有平衡能力可以保护孩子在突发事件中(如:走在不稳的地面、被人不小心碰撞)免于跌倒受伤。
4岁前幼儿的肢体发展
0→6个月
6个月以下的小宝宝,主要是在发展抬头动作,且开始学会翻身。当宝宝躺在床上时,会左右转头、在趴姿下会撑手抬头、抱起来时头不会往后掉、双手可以在身体中线玩玩具,且玩具能在左右手上换来换去。
6→12个月
可以自己在地上坐着玩玩具,再大一点的宝宝能自己坐在小板凳上。6至7个月的宝宝开始学爬,可以探索的环境范围也更为宽阔。谢佳芝表示,6个月的宝宝已会翻身(可从趴着变仰躺及仰躺变趴着),也能自己坐稳数分钟,不会摇晃或跌倒。10个月左右的宝宝,开始会扶着家具由坐到站起,甚至开始尝试放手自己站立,并想试着走路,还可以用对掌动作拿桌子的小积木。
12→18个月
一岁以后的幼儿,可以自己放手走路的距离越来越长,且能依照环境转弯、倒退,绕过障碍物。此外,幼儿已有能力一手牵着大人的手,另一手扶着墙壁,以两步一阶的方式上楼梯;下楼梯时会采屁股先下的姿势爬下去;会翻厚书(或洗澡书);可将桌子两块小积木堆叠成塔;看到桌子的纸笔,就知道可以拿起来涂鸦。
18→24个月
一岁半左右的幼儿,能不扶东西自己由坐或躺的姿势站起来,走路动作很稳,且在少许支撑下,能蹲下或弯腰捡起地上的东西,再恢复原站姿。李依龄表示,这阶段的小孩,开始可以用牵的姿势下楼梯,且会做出蹲的姿势来玩玩具,在他人的鼓励下,能从阶梯的最后一阶跳到地面上。此外,两岁前的孩子可以完成圆形、方形、三角形几何板的配对;可以模仿画出像直线和圆形的图形。
2→3岁
只要妈妈牵着或是扶栏杆,就可以两步一阶上下楼梯,会踢球、可以开始走在平衡木。两岁多的孩子会模仿踮脚尖走路、会骑三轮车、会跑步;也可画出正确的直线、横线、圆形等图样,并且会用剪刀在纸上剪一刀。
3→4岁
三岁半的孩子已能双脚离地齐跳与单脚跳,会用筷子、剪刀、扣扣子,能拿茶杯走路,水不会泼出。
观察孩子是否肢体不平衡
李依龄表示,在幼儿时期,当孩子坐在地上时,家长可突然从背后或左右推他一把,并观察孩子会不会及时伸出手来保护自己,不让自己跌倒。更大一点,可观察孩子在运动场活动的表现,是否出现下列情形:
★跌倒或撞到东西
★喜欢从事久坐或只需动手的活动(如:看电视、画图)
★体育课或运动对他来说特别困难或挫折
★做大肢体活动时显得特别小心翼翼
★动作僵直或生硬
★害怕跌倒或高的地方
★避免攀爬、跳跃、双脚跳或经过不平地面
★不喜欢游乐场中会动的游乐设施
★上下楼梯需扶着墙或栏杆
★常表现出操作技巧差、不协调、胆小的样子,且老是要求他人给予身体上的协助
把握黄金治疗期肢体动作没问题
若孩子出现上述几项动作表征时,可以与治疗师讨论并做相关的评估测验,以理清孩子真正问题所在,而在治疗过程中,治疗师会依据孩子的问题提供适量的前庭本体觉活动,如:冲滑板、站在秋千板上丢接球、小牛耕田活动等。
谢佳芝表示,许多肢体不平衡的孩子,都是在上幼稚园后才被发现由此问题,因为学校会安排体育课,老师也容易观察到孩子的个别状况,但发现时孩子往往已经4、5岁了。虽说6岁以前都是黄金治疗期,但3岁前的幼儿,脑部发展还没固定模式,较易接受不同刺激,脑部的可塑性比6岁前高,若能配合治疗师,回去时与孩子多玩些有助于肢体平衡的游戏,成效会更好。爸爸妈妈应多注意孩子在幼儿期的动作发展是否正常,如宝宝学会站后,是否仍常东倒西歪,越早发现问题才能及早介入治疗。
一般来说,介入治疗后通常1、2个月就会有所改善,但要明显的改变,约需半年的时间,且家长配合度的高低也会影响治疗时间的长短。治疗多是一周一次,爸爸妈妈若没有利用剩余时间陪伴孩子玩游戏,将会拉长治疗时间。如果孩子是后天的肢体平衡问题,起因大部分是前期没机会和时间练习,并非能力不足,因此只要给他空间、时间,很快就能恢复正常。先天疾病所导致的肢体不平衡,治疗后孩子的动作仍会比正常人缓慢,但只要愿意花时间治疗,小朋友大多能达到日常生活所需的基本能力,如走路、站立等。
平衡感训练游戏小脚踩大脚
让宝宝感觉到前行后退的身体变化,锻炼宝宝的身体平衡和协调性。
游戏步骤:
1、妈妈将宝宝的两只小脚放在自己的两只脚背上,让宝宝背对着自己,扶着宝宝向前走。一边走,一边喊“一二一,向前走”。
2、妈妈将宝宝的两只小脚放在自己的两只脚背上,和宝宝面对面,扶着宝宝向前走。一边走,一边喊“一二一,向后退”。
3、坚持10分钟左右。
游戏互动:
宝宝感到自己抬腿迈步,眼前的景物变化,这一切都让宝宝感到了行走的喜悦。大人这个时候随着口令前进后退,更是让宝宝理解语言和走路的相关联系,他(她)会明白什么口令要伴着什么动作。
温馨提示:
妈妈的步子要小,脚不要离地太高,向前向后多走几步。注意宝宝安全,把所有的障碍物都移走,避免发生身体不平衡等状况。
妈妈须知:
婴幼儿期是人的一生中最为关键的时期。一个人的性格、语言能力、协调能力、创造能力等等,都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而这些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恰恰是通过父母与宝宝之间的亲密游戏来实现的。
爬行游戏与宝宝一起进行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要在班级里举行主题活动。结合园所实际与家长的需求,制定一份亲子活动的方案。丰富了校园生活的同时,也促进了孩子与家长之间的感情。你有更新颖的亲子活动方案吗?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爬行游戏与宝宝一起进行”,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8个月的琦琦最爱爬爬爬】
我现在八个月了,又学会了一项新本领--爬,这下好了,会爬了我就能想到哪就爬到哪了,哇,感觉真是好极了!
一、匍匐前进
快看,妈妈正在前面拿着摇铃不停摆动,爸爸大声地鼓励我爬过去拿,还用手托着我的脚丫准备帮我用力。哼,太小瞧我了,这点小事还能难倒我嘛!我两只手臂相互交替着用力向前,腿稍稍弯曲配合,身体就跟着一纵一纵慢慢前进。咦,我正奋力前行呢,爸爸妈妈在笑什么啊?妈妈说我像在游泳,爸爸说我简直在匍匐前进,呵呵,什么叫匍匐前进啊?
二、人仰马翻
现在我的胳膊和腿都可有力气了,在平地上爬我都不稀罕了,我更喜欢迎接挑战、翻越障碍,爸爸的身体就是我想征服的第一座山峰。每次在爸爸身上来回爬着我都特别有成就感,没成想这一次爸爸由平卧变成侧躺,我像往常一样,爬上爸爸身体像手往下找支撑,没想到这次没按到床我就一下翻倒了。我吓得大哭起来,妈妈也惊叫着把我抱起来,并大声的数落爸爸擅自做主、增加难度。这哪是增加难度,分明是在故设陷阱啊!哼,要好好收拾爸爸,看他下次还敢不敢!
三、勇往直退
那天在床上爸爸又拿个玩具引逗我,呵呵,爸爸的小伎俩我早就看穿了,不就是想让我向前爬嘛!嘿嘿,以前都是你逗我,这次我也逗你玩玩。我笑眯眯地看着爸爸,他摇摇玩具,我就向后退两下,他再摇我再退,看爸爸被我逗的哈哈大笑了吧!我正洋洋得意呢,忽然后面一空,我一下子从床上滑下来,唉哟,本想逗爸爸玩,没想到却摔了个屁股墩,呜呜,我屁股好疼啊!
我两只手臂相互交替着用力向前,腿稍稍弯曲配合,身体就跟着一纵一纵慢慢前进。
爱心提醒:与宝宝一起进行爬行游戏
8个月大的琦琦由于从坐,发展到了爬,甚至可以扶着东西站立。为此,琦琦妈妈要为她学习爬行创作一个好的条件。首先,应为琦琦提供一个宽敞、干净的地方,可以在她前面用玩具逗引他,鼓励她向前爬行。
妈妈要注意任何可能对孩子有害的东西都要收起来,必须确保没有什么尖锐的东西会被孩子拿到。
编后:爬行游戏能够促进脑对手和脚的控制
当8个月大婴儿会爬的时候,他们接触和观察到的就不是他们身边的事物了,他们的眼界逐渐扩大,能够促进脑对手和脚的控制,以及手、脚和眼的协调一致。
此时,妈妈与宝宝一起进行的爬行游戏目的是能够促进幼儿大脑对手和脚的控制,为下一步的独立行走打下很好的基础。
女孩玩平板,男孩玩儿童游戏机?
为您提供儿童游戏机相关资讯
科技领域中的性别差异早在孩提时代已经出现,并且是由父母引起的。
一家美国的研究机构PlayScience发现,父母在为孩子购买电子设备这件事情上,存在性别差异。
他们调查了个501个美国家庭中孩子们在电子设备方面的使用和消费习惯。他们发现,在为孩子购买电子设备这件事上,男孩和女孩面临着截然不同的待遇。调查中,愿意给自己的女儿买智能手机的只有6%,而这个数字对于儿子来说是15%。只有7%的父母愿意给自己的女儿买游戏主机,而对于儿子,这个数字足足翻了3倍达到21%。
这意味着,相对于女孩子,男孩子更容易接触到科技和游戏的内容。那么当男孩子们用手柄打游戏的时候,女孩子们在干什么呢?调查发现,父母更倾向于给自己的女儿们买儿童用平板。美国Fuhu公司于2013年推出了儿童用平板系列,外部有硅胶保护套,系统内部则预装了一些学习软件和家长控制系统。
美国家长显然觉得这样的东西更适合女儿,易于管控,便于使用,内容安全。这符合一般大众对女孩子的期待:乖巧,安静,不擅长电子设备的操作。对于男孩子,他们自己的选择则更加占上风。这也许是因为父母更习惯用电子设备来安慰或安抚男孩子——这个时候孩子的意见显然更重要。当儿子不开心的时候,有48%的家长会用电子设备来安慰他们,对于女孩子只有34%的家长会这么做。
“不管是有意识或是无意识的,家长们总倾向于更加尊重他们儿子的选择,而对于女儿则采取保护性更强的行为。”PlayScience的联席首席执行官J.AlisonBryant博士说道。他认为,家长应该更加注意自己在选择设备上的性别意识。
虽然不能武断地把这种现象视作当今世界中科技和游戏领域中女性弱势的事实的原因,但毫无疑问,这造成了男孩和女孩在接触电子设备时的不公平。虽然有调查证明女孩子在编写游戏方面有着更好的天赋,但是家长显然觉得游戏机是男孩子们玩的东西。
如今,科技和游戏领域中女性平等已经成为一个越来越火的话题,今年的GDC(游戏开发者大会)对如何让女性更多地进入科技圈和游戏圈做了很多讨论。现在看来,这个问题不仅要从孩子抓起:需要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家长。
为您提供儿童游戏机相关资讯
促进宝宝大脑发育的平衡游戏
每年的六一儿童节,学校都会举行六一活动,父母也可与孩子共同合作演出。精心设计一套亲子活动方案是非常有必要的,在促进亲子之间感情的同时,还能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的发展。亲子活动方案怎样写才最有效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促进宝宝大脑发育的平衡游戏”,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平衡感可促进宝宝大脑发育,对宝宝的运动能力发育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可是怎样促进宝宝的平衡能力呢?小编给大家介绍一些锻炼平衡力的游戏,新年的时候宝爸宝妈和孩子一起玩起来吧。
1.和宝宝坐摇摇椅
妈妈坐在垫子上,屈膝,让宝宝坐跨在腹部,后背依靠在妈妈大腿上,与此同时,妈妈用手握住宝宝腋下后向后仰,再坐起。反复进行。和宝宝玩这个游戏时,妈妈的动作幅度一定要小,动作要缓慢,同时注意用手支撑住宝宝后颈。
2.和宝宝玩套叠等玩具宝宝动作发展是在脑和神经中枢、神经、肌肉控制下进行的,当宝宝动作能力,如平衡协调能力的提高时,反过来又可以促进大脑的发育。所以,妈妈可以多和宝宝玩一些套叠玩具、穿绳玩具、积木等,这些玩具有助锻炼宝宝小肌肉动作和手指的灵活性、从而促进大脑发育,对提升平衡能力十分有益。
3.看看谁是不倒翁妈妈坐在垫子上,双腿分开,双脚相对,双手握住双脚的脚腕,宝宝坐在妈妈的腿中间,胳膊自然放在妈妈腿两侧。妈妈可边唱儿歌边摇摆身体,同时带动宝宝随妈妈身体运动。妈妈摇动身体时要用双臂将宝宝固定在怀里,以确保宝宝安全。这种不倒翁游戏对提升宝宝平衡力同样十分有益。
锻炼宝宝平衡力的4种小游戏
亲子活动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方式和组织形式,为此学校将准备举行大型亲子互动活动。无可避免的就要编写活动方案,这样才能进一步拉进亲子之间的距离,那活动方案的格式和要求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锻炼宝宝平衡力的4种小游戏”,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
从小培养宝宝的平衡力,有利于提升宝宝集中力,建立垂直感。如何才能训练宝宝的平衡力呢?小编推荐几个适合锻炼宝宝平衡力的游戏,家长快来看看啦。
1摇摇椅(6个月~2岁)
妈妈坐在垫子上,屈膝,让宝宝坐跨在你的腹部,后背依靠在妈妈大腿上,同时用手握住宝宝腋下。妈妈向后翻滚,再坐起。
给宝宝的帮助:帮宝宝增强空间意识(深度认知)及身体平衡性。
妈妈请注意:对于小年龄的宝宝,妈妈在前后摇晃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在托住小朋友腋下的同时,用手给宝宝后颈部以支撑。
2滑翔机(0~1岁)
妈妈以跪立或站立姿势,用惯用手臂从两腿中间穿过
小朋友胯下,手掌向上托住小朋友胸腹部,另一只手
拖住小朋友颈部帮助其抬头。前后、左右摇晃小朋友。
给宝宝的帮助:增强宝宝空间意识(深度认知)及内耳平衡
系统。
3膝上平衡(0~1岁)
妈妈双腿并拢坐好,宝宝坐在妈妈双膝上,面向妈妈。
妈妈帮助小朋友伸开双臂,帮助其保持平衡。妈妈进
行双膝屈伸动作,重复上述动作多次,过程中始终与宝宝保
持对视。
给宝宝的帮助:锻炼小朋友身体的平衡性和稳定性。
妈妈请注意:对于年龄较小的宝宝,妈妈屈膝的幅度可适当
减小,以宝宝能接受的程度为准;尽量让宝宝双手伸平,保
持身体的平衡与稳定性。
4瑜伽球(0~2岁)
让宝宝趴在瑜伽球上,妈妈双手扶住宝宝胯部或大腿
外侧,前后、左右摇摆瑜伽球。如果宝宝较快适应,
可加大摇摆幅度或尝试让宝宝躺在瑜伽球上,重复上述动作。
当宝宝害怕或不适应摇摆时,可在前方放上他喜欢的玩具或
同爸爸保持对视,建立安全感。
给宝宝的帮助:帮宝宝增强腹部力量及平衡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