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教早教故事

2020-09-29 胎教早教故事 胎教早教 早教玩具

早教:3岁小孩爱吹牛皮正常吗。

三四岁的小孩子吹牛皮正常吗?有父母发觉,自身的小孩子忽然越来越非常爱吹牛皮,总爱把自己的事儿夸大其词,那麼它是一种一切正常状况吗?

每一次下课后,孩子们就堆在一起玩。斌斌拿着祖父赠给他的军帽向小伙伴们显摆:“你看看,我这顶军帽多威武,是大将戴过的,别人也没有。”小伙伴们这一幕,都围了上去细心科学研究着。

小帅哥成成看后不以为意,“你这是什么。我家那把剑才算是大将拿过的呢。”这话一说,朋友们马上捣乱,嚷着要成成拿出来看一下。斌斌姥姥告知新闻记者,斌斌非常爱吹牛皮,一直爱把自己的事儿夸大其词,非常是心爱之物或是做取得成功某事,一直“高谈阔论”。

从业少年儿童心理辅导很多年的武教师觉得,针对3~4岁上下的孩子而言,自身夸耀不但是一种一切正常状况,還是身心健康心理状态的主要表现。在一个充满爱的安全性气氛中成才的孩子,他就顺理成章地一直自我肯定。

当3、4岁的孩子想造成别人留意,让他人掌握他所作出的造就的情况下,他会低头不语地表述自身的如愿以偿,或许他非常值得夸耀的造就在大家来看非常简单,仅仅有一顶帽子、画完后一幅画,或是去玩的情况下排到了团队的第一个。假如说大话是以便表述开心,你也就和他分享到这吧。假如说大话是以便证实他比别人做的好,父母就需要正确引导他学好考虑到他人的体会。

假如你听见你的孩子在夸耀自身的情况下对他的伙伴说:“你没法做到,可是我可以”,那麼,等他的盆友离开之后,你应该正确引导你的孩子考虑一下他人的体会,对他说:“你画画画的那么好,我真是给你开心。可是,假如画的比您好,我一直都告诉你我比你强,你能是哪些的体会呢?”随后,给你的孩子出示一些提议,例如,当他下一次想显摆自身画画画的棒的情况下,使他先来告知爸爸妈妈,由于爸爸妈妈十分想要听见这种喜讯。

最终,让你的孩子搞清楚给与赞美和获得赞美一样觉得非常好。防止孩子自身显摆对别人导致损害的一种方法便是教會他见到伙伴的优势。以绘画为例子,你能那样对孩子说:“对,你的确画的非常好。可是,你看一下成成画也很好呀。这幅绘画的比之前好许多了,让我们一起去对他说此次他都有哪些发展了。”3、4岁的孩子并不可以自发性地对别人讲出称赞得话来,可是他可以从父母那学会尊重他人,考虑到他人的体会。因此,父母要协助孩子,使他见到他人的优势。对父母和孩子而言,这全是十分关键的一堂课。

延伸阅读

每个孩子都会爱“吹牛”


好奇是入门的钥匙,兴趣是求知的开始。作为父母,我们要正确的理解早期教育,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拥有生活的智慧,对于早期教育,你觉得应该怎样做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每个孩子都会爱“吹牛”》,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我儿子现在上幼儿园大班,是个健康活泼的男孩。我几次无意间发现他喜欢吹牛,这让我很担心。比如,有一天从幼儿园放学回家,他对我说:“妈妈,今天幼儿园的院子里有一只非常凶猛的大老虎。我和小军帮助看门的老爷爷用大网把老虎抓住了。可老虎咬了老爷爷,都咬得流血了。但是它不敢把我们怎么样,因为我们太厉害了啊……”这种情况三天两头发生,让我很担忧疑惑,孩子整天吹牛?我们该怎么办呢?

——夏天天妈妈

专家解题:

要知道,学龄前和学龄初期的孩子,想象力是十分丰富的。善于改造先前耳闻目睹的故事,这本身太正常不过了。虚构能帮助孩子建立和建设自我,它是不可缺少的。在7岁至8岁阶段,孩子已掌握了词汇的意义以及现实和想象间的区别。所以,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非常喜欢魔鬼、巫师和圣诞老人等故事。

做家长的不必惊恐,更不要斥责。孩子一贯是个健康活泼的男孩,偶尔发生的“胡言乱语”,决不能说明他有精神上的问题,更不能等同于谵妄。所谓谵妄,指的是由发烧或药物中毒等引起的精神错乱症状,是医学上使用的词语。如果孩子真的发了谵妄,那他对你的呼唤是不会有任何反应的,因为谵妄同现实完全脱节。

少年儿童都有好强好胜的心理,尤其是小男孩,他们更希望有表现英雄行为的机会。于是就和同学在放学后,互相启发想象编造了这样惊险的故事。有教育专家曾说过:“家长千万不要小看孩子们充满好奇的探究活动,或是傻气十足的胡思乱想,因为这正是创造能力的萌芽阶段。”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倾听,使孩子得到受尊重的快乐,愿意讲出编造故事的初衷和过程。其次,可以引导他明白不是什么事情都可以编的,英雄行为的产生也要靠平时历练等道理。

事实上,编造荒诞的故事,是补偿自信的一种方式。孩子这样做,可吸引别人注意自己,填补他的弱势感觉。具体到故事中,孩子把自己描述成可以抓住老虎的人,这是个积极的取向。深究其原因,可能是孩子在生活中的安全性不足,所以用类似故事夸大自己的力量,以此引起成年人的关注。孩子编造这样的故事,可看作是他自我保护的表现,而做家长的平时就更应注意对孩子保护、支持和鼓励,让孩子有充分的安全感。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孩子这么讲故事也有另一种可能,那就是他本身就有一种霸气。思维的惯性让他不断扮演强者角色,殊不知有些话说着说着就说大了。当然还有一种可能性,他讲述这样的故事纯粹为了不挨说——因为他的裤子可能是被“大老虎”撕破的……

做家长的,倒不必要针对故事本身大做文章,也不可向“说谎”、“疾病”方向引导。既不要深究其真伪、刻意说教要求孩子诚实,也不要夸赞其编造故事和讲故事的水平。幽默地对待这个故事,也许是最好的处理方式,同时也可弄清孩子虚构故事的初衷:孩子是不是想让你高兴,或者只是希望某些事情能成为现实?同样,家长也可以帮助他掌握词汇的实际分量,你可以时不时善意地重提这个故事:“你本来想抓住这个大老虎,我们可以玩抓住大老虎的游戏,甚至是两只从动物园跑出来的世界上最凶猛的老虎,我们假装可以抓住它们……”无论如何,家长要让孩子明白——自己完全知道他讲这个故事只是为了说笑。

在平时的生活中,家长不仅可以同孩子一起阅读名人和英雄故事,慢慢帮助他成长,还可以引导孩子培养起多种兴趣爱好,丰富孩子课余生活,这有助于发展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多种兴趣爱好可以相互补充、借鉴和迁移,能更好地培养和发展孩子的智力,特别是创造力。做家长的,要成为孩子永久的朋友。孩子正处于发育成长阶段,只有了解他们的生理、心理特点和个性,又有适合不同年龄阶段变化的多种方法,教育才是有效的。

最后得提醒一句,如果孩子不停地编造这类故事,做家长的已经到了很难与他交流的程度,那还是建议带孩子去做心理治疗或心理分析。

孩子爱“吹牛” 如何巧应对


“上星期叔叔带我捉蚯蚓,在地上挖呀挖呀,挖出好多条,我还把它们放在脚上、手心儿里,可好玩了……”4岁的冬冬眉飞色舞地跟小伙伴讲他的“壮举”。站在一旁的妈妈禁不住皱了皱眉头,因为冬冬的讲述的确夸大其词。其实,不少幼儿都有过“吹牛”的经历,而且他们通常都说得理直气壮。

孩子为什么会有“吹牛”行为?

1、听话“断章取义”

三四岁孩子的专注时间有限,“听话”也有所侧重。其注意力全在自己关注的事情上面,忽略了妈妈提的条件。同时,要求孩子听一遍,就能把妈妈说过的话全部、清楚地记下来,的确比较困难。由于这个记忆上的“失误”,孩子在回忆妈妈说过的话时,便会用自己希望的样子代替记忆中不确切的部分,说出来的话自然就难免有“吹牛”的成分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听话”的丢三落四状况会有所改变,理解力也会提高。

2、谁都不如我

如果孩子听到的都是表扬和赞美的声音,久而久之他就确信自己是最优秀的。为了表示自己的“强大”,往往以炫耀和吹嘘使自己表面占上风,以获得心理平衡。也有的幼儿,自尊心强,好胜心切,把话说得大大的,以压倒对方来维护自尊。另外,当三四岁的孩子想引起他人注意,让别人了解他的“壮举”时,也会夸大其词。

3、想象惹的“祸”

孩子富于幻想,天马行空。但由于年龄小、生活经验少,认知能力不强,经常将现实、想象和愿望混淆起来,说出一些“大话”,比如想象着自己在海洋馆里穿上潜水员的衣服,和大鲨鱼比赛游泳。这与孩子的年龄、心理特点有一定的关系。

听到“吹牛”怎么办?

当说大话变成一种习惯,孩子的夸夸其谈、盲目自大就会成为不自觉的行为,而孩子的虚荣心也会越来越强。下面这些方法能帮助孩子少说大话。

1、还孩子一个真相

一旦孩子的话与妈妈的“原版”相比走了样儿,妈妈一定要还事情一个本来面目。否则,孩子很容易将自己曲解的内容和想当然的成分信以为真。

2、强化自己的说法

妈妈讲话时母子一定要对视,语速要慢,确认孩子听明白了。另外,不妨多说两遍,指望这么小的孩子听一遍就能记住是不可能的。

3、争强好胜与实事求是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但夸奖要恰如其分,引导孩子学会正确地评价自己。父母不妨对孩子的争强好胜给予肯定,但也要策略地告诉他们:争强好胜不能夸大其词。使之明白:实事求是不丢面子,言过其实才是不受欢迎的。同时,恰当引导孩子的好胜心,多鼓励。

4、孩子也要换位思考

当听到孩子夸耀自己、贬低同伴时,父母应悄悄提醒他:“如果小朋友这么对待你,你心里怎么想,是不是很不舒服?”启发他将心比心、设想一下他人在遇到类似情况时的感受。让他意识到,处处占上风的孩子,会受到同伴的嫌弃,最后就没有朋友了。然后,再给他们一些建议,比如,当他下一次想吹嘘自己有多棒时,就先来告诉爸爸和妈妈吧,“我们愿意做你的听众。”这不但能抑制孩子吹牛,还能帮他学会尊重别人、为他人着想。

5、利用“大话”激励孩子

孩子的“大话”,有助于父母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趁机引导他们分清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自己想象和期望的。告诉孩子,有愿望是好事,我们要从零开始,好好学本领,朝着这个目标努力。比如,要想在海洋馆潜水,就得先学会游泳,且要坚持不懈。学潜水是第二步。

6、多带孩子去“开眼”

经常带孩子实地学习,了解事物的本质特点。有了这个基础,即便孩子的思维信马由缰,其想象也能远离不切实际的“吹牛”。

儿童早教:孩子爱吹牛,家长怎么引导?


儿童吹牛是许多 孩子都是有的习惯养成,许多 孩子享有吹牛时的荣誉感,当孩子习惯吹牛,习惯高谈阔论,习惯吹牛皮,这就变成一种不好的习惯,孩子的爱慕虚荣会愈来愈强,孩子爱吹牛家长怎么引导?

孩子怎么会有“吹牛”个人行为?

1、聪明“以偏概全”

三四岁孩子的潜心時间比较有限,“聪明”也有一定的偏重于。其专注力全在自身关 注的事儿上边,忽视了妈妈提的标准。另外,规定孩子听一遍,就可以把妈妈说过得话所有、清晰地记录下来,确实较为艰难。因为这一记忆力上的“出错”,孩子在追忆妈妈说过得话时,便会用自身期待的模样替代记忆深处不准确的一部分,说出来得话当然就免不了有“吹牛”的成份了。伴随着年纪的提高,她们“聪明”的丢三落四情况会有一定的更改,理解能力也会提升。孩子爱吹牛家长怎么引导?儿童

2、谁都比不上我

假如孩子听见的全是夸奖和赞扬的响声,长此以往他就相信自身是最出色的。以便表明自身的“强劲”,通常以显摆和吹捧使自身表层掌握主动,以得到 心理平衡。也是有的儿童,自尊心强,争强好胜切,把话说得极大地,以碾过另一方来维护保养自尊心。此外,当三四岁的孩子想造成别人留意,让他人掌握他的“创举”时,也会言过其实。

3、想象惹的“祸”

孩子富于幻想,异想天开。但因为年纪小、社会经验少,思维能力不强,常常将实际、想象和心愿搞混起來,讲出一些“大话”,例如想象着自身在海洋世界里穿上潜水员的衣服裤子,和大白鲨赛事游水。这与孩子的年纪、心理特征有一定的关联。

听见“吹牛”该怎么办?

当吹牛皮变为一种习惯性,孩子的高谈阔论、盲目跟风自傲便会变成不自觉的个人行为,而孩子的爱慕虚荣也会愈来愈强。下边这种方式能协助孩子少吹牛皮。

1、还孩子一个实情

一旦孩子得话与妈妈的“正版”对比离开了样儿,妈妈一定要还事儿一个真面目。不然,孩子非常容易将自身歪曲的內容和主观臆断的成份深信不疑。

2、加强自身的叫法

妈妈发言时母女一定要对望,声音速度要慢,确定孩子听懂了。此外,何不多讲二遍,寄希望于那么小的孩子听一遍就能记牢是不太可能的。孩子爱吹牛家长怎么引导?儿童

3、心高气傲与求真务实

好孩子是夸出去的,但赞美要恰到好处,正确引导孩子学好恰当地点评自身。父母何不对孩子的心高气傲给与毫无疑问,但还要对策地告知她们:心高气傲不可以言过其实。使之搞清楚:求真务实不没面子,沽名钓誉才算是不火爆的。另外,适当正确引导孩子的争强好胜,多激励。

4、孩子还要换位思考一下

当听见孩子炫耀自身、抵毁伙伴时,父母应偷偷提示他:“假如小孩子那么看待你,你内心如何想,是否很难受?”启迪他以诚待人、构想一下别人在碰到相近状况时的体会。使他意识到,随处掌握主动的孩子,会遭受伙伴的看不上,最终就没朋友了。随后,再给他一些提议,例如,当他下一次想吹捧自身有多棒时,就先来告知爸爸妈妈吧,“大家想要做你的观众。”这不仅能抑止孩子吹牛,还能帮他学会尊重他人、替人着想。

5、运用“大话”鼓励孩子

孩子的“大话”,有利于父母掌握她们的所见即所感,借机正确引导她们分辨什么是真正的、什么是自身想象和期待的。告知孩子,有心愿是好事儿,我们要从零开始,好好学习本事,向着这一总体目标勤奋。例如,要想在海洋世界深潜,就得先学好游水,且要锲而不舍。学深潜是第二步。

6、多带孩子去“睁眼”

孩子爱吹牛家长怎么引导?常常带孩子现场学习培训,掌握事物的本质特性。拥有这一基本,就算孩子的逻辑思维信马由缰,其想象也可以杜绝脱离实际的“吹牛”。

孩子爱吹牛是自信的表现


儿童心理学家认为,对于4岁左右的孩子来说,自我夸耀不仅是一种正常现象,还是健康心态的表现。在一个充满爱的安全氛围中成长的孩子,就自然而然地总是自我肯定。当三四岁的孩子想引起他人注意,让别人了解他所做出的成就时,他会毫不掩饰地表达自己的心满意足,也许他值得夸耀的成就在我们看来很简单,只是画完了一幅画,或者出去玩的时候排在了队伍的第一个,可他却会非常自豪地告诉你:“我画得多有意思呀!”孩子不会有这样的想法:我擅长这个,但不擅长那个,他只能想到“我做得很好”。

直到上了小学,孩子才会开始对自己的能力和弱点有一个较为真实的认识。不过,如果孩子显得有些过度自我关注,也可能导致极端化,这个时候家长要进行正确引导。

自信的孩子才懂责任心

如果世界上只剩下头脑聪明却不会关心别人而且没有责任心的人,那么这个社会会变成什么样呢?很显然,那个时候社会上横行的就只有权势和诡计了。

有一次我刚要出门上班,电话铃响了,上小学三年级的女儿来电话说把招贴画留在家里了,让我赶紧给她送过去。当时只有立刻送过去才赶得上在课堂上使用。我就匆忙地往学校赶去了。但是,三年级的教室在三楼,如果我上楼去找的话,上班就要迟到了。正在我左右为难的时候,刚好碰到一个认识我女儿男孩。男孩说:“我帮你送上去吧。”我再三问他:“你能送到她手上吗?”他说可以。

但那天晚上我回到家,看到女儿一脸的不高兴。“妈妈,我没拿到招贴画,你说,怎么办?”孩子的眼泪都流了出来。当时我就后悔了,后悔没有亲手把画交到女儿手上。后来我仔细想了一下,那个男孩为什么没有把招贴画交到女儿手中呢?如果是一个有责任心的人,应该会很明确地表明“可以”或“不能”吧。但那个孩子为什么没有履行自己的承诺呢?我正在想这些的时候,女儿说:“妈妈,他可能是没有自信心才那样做的。”

“你为什么这么想?”

“可能是害怕老师说他。老师有时候还会打孩子的。你说,他怎么敢进别人的教室呢?妈妈,你不要责怪他了,他也挺可怜的。”

女儿说得对。要培养孩子的责任心,首先得培养他们的自信心。那么,孩子从小就应该有“我做得到”的信心。“妈妈,我可以自己洗碗。”“我可以按我的想法画画。”“我可以自己剪纸、抹胶水。”孩子会再做这些小事的过程中树立自信心。

孩子在自己选择食品或玩具的过程中也可以树立自信心。自己选择,并坚持自己的选择,那不就是履行责任的态度吗?

我们国家的孩子经常是大人在旁边时表现很好,可是一旦没人看着他时,就会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甚至连借来的东西也不按时归还。

如果一个国家想发展成一个互相协作的美好社会,那么每一个国民都要品行端正,有足够的责任心。而责任心小时候如果没有养成,长大以后就很难培养了。父母应该努力从小就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在社会上我们常看到一些实力虽然差些,但很有责任心的人在工作上、人际关系上比实力强却没有责任心的人强很多的现象。

我曾经对一些母亲做过一个调查,调查她们在孩子的身体、智力、情绪、社会性中最重视哪方面的发育,当时,这些母亲不管所属社会阶层和年龄如何,都把身体和智力的发育当成首选的目标。而在英国,母亲最重视的是孩子的社会性发育。这是我们大家都应该再三思考的问题。人们极力动用所有可能的手段和方法来让孩子变得更聪明,却不重视与品德相关的教育。

如果世界上只剩下头脑聪明却不会关心别人而且没有责任心的人,那么这个社会会变成什么样呢?很显然,那个时候社会上横行的就只有权势和诡计了。哪怕我们只是一个普通人,但能在平凡的事情中感到幸福,在对待小事情时负起责任,这个社会就会变得温馨美好。

因为要上班,我经常雇保姆做家务。在这个过程中我接触过各种人:有的人毫无理由地对雇主怀有敌对心态,还有人在没有事先告知的情况下不遵守约定,弄得我没地方托付孩子,无法按时上班。

在各类人中最让我满意的是两种人:一种是能遵守约定的人,她们假如不能按时来,也会提前告诉我,然后另外安排时间再来;还有就是那种脸上总是带着微笑的人,她们什么都往好的方面想,连邻居都会夸她们好。所以我认为一个人的为人好坏跟学历、社会地位是没关系的,经济上富裕与否和社会地位高低也是不成比例的,正直、有责任心才是最重要的。

如果希望将来的世界更美好,那么,就从现在开始在家庭里用正确的方法教育孩子吧。不可能每个孩子都很聪明,都能学到高技术。大部分孩子都是普通人,聪明并不能决定一切。既是一个孩子不具备高技术,拥有高情商和高信赖度也能很好地生存下来。

胎教早教故事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