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教早教故事

2020-09-24 胎教早教故事 胎教早教 早教玩具

儿童早教:如何给孩子立“规矩”?。

每个孩子都有成为天才的潜力,关键是父母和教师是否有点石成金的双手。早期教育对孩子以后的学习能力有很大的影响,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更好的融入陌生的环境,让孩子更好的接受教育。父母该不该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儿童早教:如何给孩子立“规矩”?”,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儿童倡导给孩子“随意”,并不一定舍弃培养孩子发展需要的标准和规范。一些情况下,父母還是应当以坚定不移的心态给孩子指出“对”与“错”的界线。如何给孩子立规矩?

个例1:

前2天,滔滔父亲为孩子买来一台街机游戏机,当堂兄来家造访时,滔滔得意地取出自身深爱的街机游戏机给堂兄玩。可没多久,两个人就为该轮到谁玩而相互指责。滔滔妈妈赶快找到一件也是前不久买的电动玩具,让她们各玩各的。如何给孩子立规矩?儿童

权威专家评价:这并不是个好方法。恰当的作法是,把街机游戏机收走,随后告知她们,除非是懂得分享,不然就已不给他玩了。由于这时更是教孩子与伙伴共享的最好是机遇。共享是孩子们要学得的品德修养之一。因此何不把每一次孩子间的矛盾作为一次文化教育的机遇,让孩子根据自身探求出去的共享方法来寻找解决困难的方式。

个例2:

“五一”假期里,敏敏妈妈收到老同学聚会的邀约,大伙儿约好携带分别的孩子进晚餐。全部的人都愿意在一家餐饮店就餐。但是敏敏妈妈内心搞清楚,5岁的闺女进食很苛刻,她从不吃这些她不了解的或是看起来一些怪异的食材。敏敏妈妈禁不住发愁:是自身先到买一份孩子喜欢吃的汉堡炸鸡带在的身上,午饭时给孩吃呢?還是不惯着,就要苛刻的闺女尝一尝新口感呢?結果,敏敏妈妈挑选了后面一种。

权威专家评价:这一挑选是恰当的。让孩子尝一尝她不愿吃的食物并但是分,事实上,孩子少吃一顿饭并不是多么的了不起的事。反过来,假如父母过度关心孩子究竟吃啥、吃没吃等难题,反倒会使难题复杂。大多数情况下,孩子的心态是受父母危害的,假如大家都欢欢喜喜地享有幸福的时光,孩子当然也就不容易在意别的。如何给孩子立规矩?儿童

个例3:

虽然中午朋友大约要来家,可晓晓父母仍不肯错过了法定节假日的天气晴朗,带闺女去儿童游乐园玩。临出门口,她们与4岁的晓晓承诺,玩两个小时后就得回家,不然便会使前去的叔叔阿姨等在家里门口。晓晓听后一口同意。当承诺的时间到了,闺女却好歹不愿意进入车内回家。晓晓父母最终只能同意,假如晓晓准时回家得话,就赠给她一个小玩具,闺女这才愿意。

权威专家评价:恰当的作法是,把闺女抱进入车内回家。即然你的孩子早已服务承诺“两小时后回家”,就该那样保证。自然,较为理想化的方式是,提早五分钟就提示孩子,一次次的交换条件总是促长孩子的坏习惯。

个例4:

即将吃饭了,三岁的东西却吵着闹着要吃动物饼干。妈妈不愿由于餐前吃零食而危害孩子吃主食,因此便估算一下东西的挨饿水平,对孩子说,假如他能平静下来,就给他们二块曲奇饼干吃。

权威专家评价:确实,孩子的又哭又闹是能够充分发挥的。可是,做为妈妈有木有想过,要是孩子一又哭又闹,你也就把他要的物品给他们,或是做些什么事情去哄他得话,这相当于激励坏个人行为。因此,最好是的对策便是做一次深吸气,对他这类纠缠不清说“不”。

【权威专家小结】

如何给孩子立规矩?许多 状况下,父母期待自己做的每一件事都能让孩子开心,可是做为父母务必清晰,做为父母,大家的心态和规范将危害到你的孩子可否变成一个辨别是非的人,因此,你务必做一些孩子不愿意接纳的决策。

相关知识

该不该给你的孩子立规矩?


要充分发展幼儿的大脑,最重要的工作是引导幼儿读书。我们在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之前,一定要遵循其内心的发展规律。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拥有生活的智慧,早教已经成为婴幼儿成长中必不可少的额一个环节了吗?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该不该给你的孩子立规矩?》,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随着孩子一天一天长大大,孩子需要理解她们周围世界的规则,她们需要别人对她们的期待;她们和别人怎么相处;她们能够把一件事做到什么程度,如果她们做得过头了,会发生什么;她们需要用一些方法来衡量自己不断增长的技巧和能力。规则在孩子“学习——发现”的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如果父母的信号不明确的话,父母一心想教给孩子的东西很容易不起作用。规矩对孩子的成长,不但起着约束作用,更会使孩子得到安全感。

首先,给孩子立规矩时,信号要明确。比如,街上的黄灯亮了,那意味着你可以停步,也可以不停。有谁主动停过?先前我只是告诉女儿,“我要迟到了,你要快点?”怎么快法?什么是快?并没有对她表达出来;立规矩时,需要明确地告诉孩子,这样做的后果,我想最好这个后果跟孩子的切身利益有关的。

第二,要就事论事,别轻易给孩子贴标签。如果我们大人说些“你从生下来就给我找麻烦”这样的话会使明明把自己和坏孩子连同起来,从而丧失信心。“既然我生下来就这样,那我也就只能这样了,那还有什么要改的?”所以不要把一件事扩大化。

第三,惩罚一定要及时。孩子的长期记忆比较差。早上吃饭慢这件事到晚上,她很可能早就忘了。妈妈实际上也没必要再说;对孩子的惩罚要切实可行。如果父母的话对孩子是个不切实际的“威胁”,这个威胁对孩子不起什么警告作用;立规矩的时候最好能把孩子不遵守规矩的后果明确告诉她。比如,孩子吃饭磨时间,妈妈一起床就要告诉她:30分钟吃完,否则端走。吃饭中途,可以提醒她一次,告诉还有多长时间。还可以添加一些额外的条件,比如按时吃完,给点奖励。不按时吃完,取消某个优惠。

第四,给孩子树立规矩,一定要简单易懂,让孩子容易遵守。小孩子的理解能力没有那么深刻,自我控制能力也不强,树立十分复杂艰难的规矩,非但不能够让她遵守,反而会让她糊涂;要把道理讲清楚,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命令孩子,更不要摆出强权嘴脸——“你听我的!我说了算!”不要以为孩子小,什么都不懂。你讲的道理也许她一时不能够完全领会,但是你平和的语气和尊重她的态度,却会让她信任你的判断,顺从你的要求.。实在复杂或者讲不明白的道理,应该和蔼地告诉孩子:“这是这里的规定”或者“这是咱们家规矩”,“所有的人都要遵守的”。

第五,立下的规矩,无论时间地点场合,都要遵守,比如在家不许随地吐痰,在外边也不许。而不是今天这个样子,明天那个样子,在家一套,外边一套。这样只会让孩子糊涂,无所适从。所有的规矩都不仅仅是立给孩子的,而是父母也要严格遵守,以身作则。比如,要让孩子规律进食,父母自己就要在饭桌上举止规范,不挑食,不浪费。要让孩子懂礼貌,父母自己就要对所有的人——包括自己的孩子以及其他所有的孩子——使用文明用语。

第六,规矩不是绝对不能够打破的,在孩子的要求下,偶然“放宽政策”——比如,以零食代替正餐、中午看一场电视、晚睡一个小时,等等——会减轻压力,让孩子更加自觉地遵守规矩。相信孩子,不要以为偶然的一次“放纵”就会养成什么坏习惯(从数学角度来看,一次不足以称为习惯;习惯是多次积累的后果)。有些事情,可以放手让孩子亲自体会一下“放纵”的后果。winner前一阵子她要求周末两天每天吃两次冰激凌。我对她说冷饮吃多了会不舒服,她不理解。我就依着她周末两天每天吃两次,一个星期过后,她开始咳嗽、流鼻涕,还吐了两次清水,说她"难受、不舒服”。我告诉她这就是冷饮吃多了的后果。从那以后,她再也没有要求过一天两次冷饮,而是主动约束自己,只吃一次。有些事情,规劝不管用,就换一种办法,不一定正面要求。比如宝宝爱吃肉,不爱吃青菜。我们劝她吃青菜,告诉她吃青菜的好处,她就是咽不下去,我们也不要求她一定吃。经常做一些带青菜馅儿的食品,比如包子、饺子等,以此种方式让宝宝进食青菜。每顿饭的青菜,我们自己吃得津津有味,让她看着眼馋。有时她会主动要求吃一些,还对我们讲道理:“吃了这个菜,我就身体就健康了,没病了,还长高了”。

第七,不要以成年人的行为准则来规范约束孩子,不要把孩子的一些淘气行为统统斥责为“犯错误”。要多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体会到在她看来,向你身上泼水或是什么的,是非常好玩儿的事情。这样你就不会恼火,而是和缓地告诉她,“我知道这样挺好玩儿的,但是我不喜欢你这样做,衣服湿了会让我不舒服,请你不要再向我身上泼水了。”

我想,天下没有十全十美的孩子(也没有十全十美的父母),不要时时处处紧绷着阶级斗争的弦,盯着孩子的一举一动,生怕有什么差池。大的规矩有了,小处不妨宽松一些。苛求完美只会把你变成碎嘴婆子,唠唠叨叨,没完没了,让孩子心烦意乱,你说什么她们都听不进去。你对她的规范越精简,起的作用越大。

这些规矩应该是适应于各个年龄段的孩子的,也因人而言。和所有的父母一样,我们总有犯错误的时候,在管理孩子的时候,常常不知怎么办。不过也许让孩子和我们渐渐建立有秩序的规则,对孩子和我们都有益。

早教启蒙:合情合理地给孩子立规矩


宝宝从出生到长大,离不开的就是教育。为了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我们要适当的对幼儿进行早教。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拥有生活的智慧,对于早期教育,你觉得应该怎样做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早教启蒙:合情合理地给孩子立规矩”,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

关键见解提醒

★管孩子前,先考虑一下:孩子这类个人行为的要求是啥?应当让孩子了解哪些标准?如何合情合理地给孩子立规矩?

★仅有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和能力发展趋势水准时,家长才可以恰到好处地给孩子立规矩。如何合情合理地给孩子立规矩?

★给孩子立规矩,应学会倾听孩子的心里话,学会尊重孩子。

★家长要摆脱那类“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错误观念,有理有据地给孩子立规矩。

在孩子眼里,一张干净整洁的乳白色布艺沙发能用于干什么?或许,更是一张整平的画板等待自身艺术涂鸦呢。休闲沙发或者双人床,那就是非常好的“弹跳训练场”,在这里上边能够放空自己产能过剩的活力。应对孩子的诸多“不规矩”个人行为,有的家长马上斥责;有的家长任着孩子的脾气玩;也有的家长犹豫不定,不知道出路在哪里。

严教和惯着都坚决杜绝

实际上,这三类家长都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难题:孩子这类个人行为的要求是啥?应当让孩子了解哪些标准?假如掌握这种,在这种难题眼前,很多家长就不容易不知道怎么办了。

开封市教育信息化教研组教研员刘振民觉得,在为孩子立规矩的全过程中,父母们的方式 不尽相同。尊崇严教,另加棍子的教育方式,表层上仿佛很奏效,孩子看起来很老规矩,很贴服,而父母不善的言谈举止,在孩子心里会留有是多少黑影和损害,仅有孩子心照不宣,却又难以表述;对孩子惯着听从,较少管束,又会造成 孩子言谈举止随便,欠缺自我控制观念和能力。

孩子的诸多个人行为不管优良是否都和他所接纳的奖赏和处罚拥有 密切相关。有时候父母会在不经意间中奖赏和加强了孩子的各种不良行为,或者处罚了好个人行为。那麼该怎样给孩子立规矩呢?

剖析孩子的规定考虑他的合理要求

三岁的东西在大型商场收款台前哭着不动,母亲了解他要想买哪个电动小汽车。可是家中早已有很多汽车玩具了,并且,从经济发展标准上说,一个100多元化的汽车玩具对家中也是一笔很大的支出。买還是不买?东西母亲想,宁愿成年人多受点苦,也不可以苦了孩子。因此,考虑了东西的规定。

A专家评价:

这个问题显现出家长的缺点,她不清楚自身要坚持不懈的标准是啥。孩子社会认知的发展趋势,是根据对社会规则的观察来确立自身的个人行为标准。又哭又闹是孩子观察家长的一种方法,假如孩子又哭又闹就毫无原则地听从他,他便会把握住了成人的弱点,而且一再用这类方法考虑自身的心愿。如何合情合理地给孩子立规矩?

家长怎样做:

又哭又闹是孩子的“武器装备”。家长在考虑到该持哪种标准管孩子时,先仔细体悟一下孩子的真实要求。例如,他肚子饿了,必然要吃的;他口渴了,必然要饮品。换句话说,家长要考虑到孩子的这类必须究竟应不应该考虑他。假如孩子一哭家长就让步或是孩子的全部又哭又闹一概劝阻,这事实上是家长不清楚自身要坚持什么标准。对孩子的规定开展剖析,考虑他的合理要求。

给孩子立规矩应聆听孩子的心里话

小毛毛的母亲十分留意孩子自立能力的塑造,从2岁起就尝试让孩子自身穿着打扮、洗手绢、绑鞋带。刚开始时,小毛毛经常挨训,母亲嫌小毛毛爱玩,洗手绢时经常水花四溅,绑鞋带常常常见鞋绳绕着手指头随意系结。到4岁时,小毛毛慢慢学好做这种事了,但他一点也不喜爱做,他沒有得到满足感,只是感觉做这种事“索然无味”。

评价:

给孩子立规矩时,不可以摆脱孩子的日常生活,也不可以摆脱孩子的能力水准,要应用在他那般一个年龄层可以接纳、可以了解的方法。绑鞋带必须孩子具备一定的手眼协调能力和手指头能量,孩子的能力发展趋势水准也不尽一致,假如见到他人孩子能做的事,也奢求自身的孩子立刻保证,就脱离实际了。

家长怎样做:

如何合情合理地给孩子立规矩?A专家提议,例如洗手绢这类事,刚开始做时,要是孩子有能力做、想要做,先不必规定洗的品质,让孩子先试着,根据器重的方法,慢慢提升他的水准。给孩子立规矩,不应该只考虑到家长的体会,更应学会倾听孩子的心里话,学会尊重孩子。不然,孩子会出现青春期叛逆,表层上看是遵循了家长的老规矩,但孩子的心里会十分痛楚。长期下来,孩子会产生心理健康问题。

儿童早教:面对孩子的“循规蹈矩”


问:杨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在幼儿园常常意味着班级和别的班的小孩子开展沟通交流。前不久,大家向教师体现孩子夜里吃饭没吃饱了的状况后,教师立即对孩子开展了催促。孩子倒是好一点了,但是如今回家全都不要吃,让她吃点她便说老师说了回家不想吃饭。这孩子胆怯,在幼儿园中哪些意见都不敢说,在家里也是那样,要是他人一抵制她就不说话了,令人觉得性情太软弱了。这可怎么办呢?”

答:从社会心理学上讲,这类孩子的心理状态较为敏感,害怕抵抗他人,非常少自己做决策。这在一定水平上和亲子教育相关。

最先,孩子的生活范畴小。杨生活范畴不大,平常只生活在自身的家庭里,自小由家庭保姆照顾,非常少去玩,触碰别人也少,依赖感较强。

次之,亲子教育方式 不善。杨在家里不听爸爸妈妈的话的情况下,父亲就要说: “你再哭我把你扔在外面让老虎狮子吃了你。”“你不懂事就告知教师。”用这种吓唬孩子,会使孩子失去归属感,产生胆怯怯弱的性情,另外也非常容易造成 孩子对上幼儿园的惧怕心理状态。

最终,父母在平时生活中对孩子限定过多,如到生态公园去玩乐时,不许孩子去爬山,怕掉下去,不许孩子去河边玩,怕摔下去这些,导致孩子害怕从试着与实践活动中得到专业知识,获得工作经验,这也导致了孩子的胆怯怯弱。

孩子聪明是优势,太聪明便是缺陷了。协助“墨守陈规”的孩子一步步英勇起來,必须佳园一致,开展不懈的努力。

1.提升和孩子交往的時间,重视孩子的意见。

由家庭保姆养大的孩子在心理状态上面非常容易没有安全感,因而,父母应提升和孩子交往的時间,而且在出门的情况下,如购物、点餐等,积极问一问孩子的意见,而且依照孩子的意见做事,从而激励孩子胆大发布看法。

2.给孩子出示相处的室内空间。

幼儿伙伴人群是珍贵的教学资源,协助幼儿创建优良的战略伙伴关系,激励幼儿积极与伙伴相处,在相处的全过程中懂得分享、协作等个人行为方法,得到积极主动的心态感受。

3.佳园相互配合,激励孩子胆大发布意见。

老师是幼儿效仿的关键目标,老师的激励对幼儿而言是非常大的鼓励功效 ,在幼儿园中,老师能够激励幼儿在游戏里面明确提出自身的意见,例如怎样排序、制订标准等,从而推动幼儿积极主动的心态感受。

6条规矩6岁前必须给孩子立下


在一个文明、平等的环境中如果想获得最大限度的自由,就必须有规则来保证。成人能够遵守规则,是孩子得到自由的基本保证。在这个前提下,每一个孩子都会知道他做事情的底线,并且知道这个底线是由自己把握的,而不是大人。这样,孩子才能在不受成人强制和惩罚的生活中逐渐学会如何生活,摆脱“不好的”、“常犯错误的”状态,走上自由的、快乐的、有规则的、成长的轨道。这就是我倡导的爱和自由、规则和平等的教育精神。

0~6岁的孩子需要建立的6大基本规则:

1.粗野、粗俗的行为不能有。

2.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自己的东西由自己支配。

3.从哪里拿的东西放回哪里。

4.谁先拿到谁先使用,后来者必须等待。

5.不可以打扰别人。

6.做错事要道歉,并且有权利要求他人道歉。

在实际执行中,父母们遇到了一些困扰:如何实现这些规则?怎样理解这些规则背后的意义?下面,孙老师将作进一步阐释。

困扰1:基本规则中有一条“粗野、粗俗的行为不能有”。粗野、粗俗,是指随意打人、骂人吗?孩子违背了这一条,该如何处理?

所谓粗野和粗俗的行为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显见的,指行为和语言上的粗野;另一个是隐性的,指对他人心理上的控制和压制。

我们先来谈显见的:采用暴力的手段,强制别人服从自己的意志;用语言对他人进行攻击、胁迫,以实现自己的愿望。这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粗野、粗俗的行为。

比如,一个孩子想得到别人的某样东西,当这个目的达不到时就开始打人或骂人:“我把你妈妈抓到监狱里,让警察枪毙了她。”

此时,这条规则能帮助孩子调整情绪:如何对待自己的期望;如何处理已经酝酿在胸腔里的情绪;如何处理已经发生了的情绪。我们需要做的是给孩子宽松的自由空间用以自我调整,同时给予他们判断是非的概念和再次选择的机会。唯一的要求是不可以伤害到别人。

具体而言,孩子出现了这样的行为,首先要帮助他明辨是非,明确地告诉他:“这是粗野的行为。”然后请孩子重新选择:“请换一种正确的方式解决。”在一个平等的环境中,孩子很快就能寻找到其他的解决办法。

同样的处理模式也适用于隐性的粗野和粗俗的行为。当一个孩子对另一个孩子说:“你不给我吃,我就不跟你玩儿了。”我们的孩子会这样回应:“这是威胁。如果你不愿意跟我做朋友,我可以选择别人。”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不断地调整对事物的看法和自己的心态。这样,当他长大后,他同样会沿用这套模式对待周围的人,客观地看待爱与恨、控制与平等、交友与树敌、诚实与谎言、威胁与和谐、暴力与沟通、失去与得到,而不会仅从自己的角度出发

困扰2:孩子往往很难分辨什么东西是自己的,什么东西是别人的。“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自己的东西由自己支配”,这条规则对现在的他,意义在哪里?

这条规则能够帮孩子建立与他人的界限。

对1岁多的孩子来说,他眼中的世界都是“我的世界”:妈妈是我的,我看得到的所有东西都是我的。所以,刚开始的时候,先要告诉孩子:“这是你的。”经过一段时间后,孩子已能很好地区分你、我、他后,再跟他说:“这是你的,这是我的,这是他的。”这个概念很清晰后,再遇到类似情况,一定要重复问孩子:“这是你的吗?”

不是自己的东西就是别人的,不论这个人是谁。要告诉孩子:“别人的东西不能拿。”这样做是让孩子学会区分“你的”、“我的”,而“我的”东西一定归我支配。这种概念的区分,是最基本的道德和心态的基础。在成人的世界里,很多违法行为都可以归结为“不是我的,但我就要”。

在幼儿园里,老师们总在重复地问这样的问题:“这是你的吗?别人的东西不能拿。”“如果你想分享,你必须征求这个东西的主人的同意。”这个过程使孩子学会了正确地看待被拒绝和被接纳的过程。这个既明确又简单的心态过程,为人生节约了成本。

困扰3:提到归位,尽管我一直提醒,但是4岁的儿子经常做不到,游戏结束后,玩具总散了一地。他是不是还太小?这个习惯是不是等他再大些再培养?

从哪里拿的东西放回哪里,这条规则让孩子学会照顾环境,最终形成的是对环境的尊重和自身的教养。所以我们才会对一个刚入园的孩子说:“从哪里拿的东西放回哪里。”同时和他一起把东西归位,帮助他慢慢建立起这样的习惯。几个月后,无论这个孩子身处什么环境,他都能这样做。实际上,对于生活在家庭和学校中的每一个人来说,这条规则都是合适的和有益的。

困扰4:在家里我尽量和孩子一起遵守“谁先拿到谁先使用,后来者必须等待”的规则。但是我发现,有的时候很难做到。前天早晨,我等孩子先行洗漱,可洗着洗着,他就玩起水来了,这一玩儿怎么也停不下来。

我不得不结束“等待”,强行带他离开。

这条规则限于公众场合和集体生活。在5岁以前,孩子可能没有办法对妈妈实行这一规则。如果妈妈认为该自己洗漱了,就请把孩子抱开。

但是,在现实的生活中,资源往往有限,很多情况下它属于所有人。当别人先拿到的时候,我们必须学会等待。这条规则能够保证一个平等的交往模式,使人们拥有一个愿意等待的好心态。

在我们的学校里,不论老师还是孩子,都必须遵守这条规则。这样就不会出现由老师来决定怎么使用资源的事情。否则,孩子们就必须仰视老师,等待老师的决定,平等的心态也就随之改变。

但如果两个人一起拿到,老师就会介入:“你们自己决定怎么办,决定好了再来拿。”孩子们一定会很快找到一个最好的办法。

胎教早教故事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