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教早教故事

2020-09-12 胎教早教故事 胎教早教 早教玩具

早教:有效运用奖励与惩罚。

谨慎使用处罚

惩罚孩子好像能够 接到立即见效的实际效果。但这种只有接到一时的成果,不可以真实把成人想传递的信息内在到小孩的内心。更比较严重的是,有时候父母的处罚过度严格,造成宝宝心身遭受损害,在宝宝进到幼稚园或中小学时候更非常容易主要表现出进攻和暴力倾向。很多研究表明:父母选用的从语言斥责到惩罚等强势严格的惩罚方式,与宝宝在学龄前儿童、学龄前期到青少年儿童期的攻击行为有明显的有关。怎么有效运用奖励与惩罚?

因此,当宝宝不太好个人行为时,理应让宝宝搞清楚他的个人行为将会会给别人产生如何的困惑和损害。例如,当宝宝抓烂了其他小孩子胳膊时,你那样跟他说道:“商品,你看看本来的胳膊被你抓淌血了。他是否很疼?假如本来将你的胳膊抓淌血了,是不是你也很疼啊?没人喜欢与爱捉人的小孩玩。你之后还抓他人吗?”我觉得小孩一定会意识到自身的不正确,不容易再次发生。怎么有效运用奖励与惩罚?

真实必须惩罚孩子时,父母才能够 采用一些不伤到宝宝自尊心或身心健康的处罚方式。例如,罚小孩禁止看他喜爱的电视机,或是撤销预订的度假旅游等。假如宝宝在被惩罚的全过程中造成猛烈的抵抗心态,不但不利改正宝宝的难题个人行为,反倒会使其造成新的难题个人行为。

灵活运用奖赏

奖赏和处罚一样,全是文化教育宝宝所采用的加强方式之一,并不是是文化教育宝宝的目地,一样不可以将成人想传递的信息真实内在到宝宝的内心。父母在应用奖赏时要留意下列事宜:

奖励务必源于真心实意

奖励宝宝是由于他在一些层面的出色主要表现,而不是以便操纵宝宝的个人行为。假如宝宝一旦发觉父母的奖励是虚报的,她们迅速便会忘却而且不容易爱惜,这类奖赏起不上积极主动的功效。

奖赏务必因人有所不同的。研究表明,小孩因个性化、家庭氛围、文化艺术、经济发展等情况的不一样,必须奖赏的內容和水平应当因人有所不同的。如果不考虑到宝宝的独特必须,奖赏实际效果便会受到非常大影响。因此在奖赏的情况下要有目的性,对于每一个孩子的不一样情况给予不一样的奖励。怎么有效运用奖励与惩罚?

奖励不可以危害宝宝的主体性

父母对宝宝奖励的最后目地,是以便协助宝宝培养恰当的个人行为,让宝宝觉得自身的勤奋是以便学习培训或者主要表现恰当的个人行为。因此,奖励应当正确引导宝宝了解自身个人行为的实际意义及对自身和别人的益处,绝不允许让宝宝觉为得到 奖赏而有目的地主要表现好,来讨得父母或教师的欢喜。

奖励务必遵照恰当的教学理念

奖励是不是能获得反面实际效果,取决于父母是不是有恰当的健康教育核心理念。一些父母以便激励宝宝多用餐,便服务承诺宝宝要是把饭吃了,就可以获得糖果或他喜爱的小玩具。有的成人见到宝宝学成人的模样说脏话,认为讨人喜欢就给他们吃甜。却不知道这加强了一个有误的个人行为。因此父母在给与奖赏时,要意识到这类奖励对宝宝产生的危害。

防止过多的奖赏,避免宝宝互相盲目攀比

奖赏原本是凸显和加强宝宝的恰当个人行为。在适度的范畴内将宝宝与伙伴做比较,的确能够 提升宝宝的信心和自学能力。但太过注重较为,宝宝将会难以应对败给他人的实际,这对宝宝的心身发展趋势十分不好。

怎么有效运用奖励与惩罚?合理地文化教育宝宝,就务必让宝宝处在“最好激活状态”。也就是说,没有压力,宝宝就不可以认真地看待父母传递的信息。相反,工作压力过大,便会影响少年儿童对这种信息的内在。因而,过度严格的处罚和过度经常的奖赏,并不可以合理地协助小孩发展趋势身心健康的人格特质和优良的个人行为。仅有适度地应用奖赏和处罚,才可以有益于小孩的快乐成长。而这一切的前提条件便是父母对小孩的掌握水平和需有的善心。

延伸阅读

培养孩子好行为的妙法——奖励与惩罚


作者:qili1991

儿子出生至今已近28个月了。在短短的二年多的时间里,我深深地感觉到,儿子如同一道我永远也解不完的题。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冒出来。不过,在同儿子的不断过招中,在同其他妈妈的交流中,在从报刊阅读中以及在网上的查询中,我逐渐甩掉了育儿盲的帽子,变成了一位自认为还算称职的妈妈。现我将自己在实践中总结的关于《培养孩子好行为的妙法——奖励与惩罚》一点经验分享给大家,望众妈妈们回去研习。

一、奖励

及时且经常地奖励孩子的良好行为,可以增进孩子的良好行为,使其继续巩固与提高。

这种奖励,必须孩子表现出良好行为后立即做出的才能有效。奖励有许多种,我主要实施的为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两种,其中精神奖励对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尤为重要。

1、精神奖励。精神奖励包括微笑、拥抱、亲吻、鼓掌、拍肩、口头表扬等等。

儿子爱上了识字卡。上月底,我为儿子买了一套无图识字卡。买回的当天晚上,我像同儿子玩其他玩具一样与他玩认字游戏。我先教他认六张卡片,当读了几遍后,我开始将卡片扔在床上,随便说一个字,让他在卡片堆里找。当儿子找对一个卡片后,我马上给儿子一个亲吻,并夸张地说声“真棒,棒极了。”。儿子见妈妈如此高兴,立刻来了精神,一个劲地让妈妈说,他找。就这样,一个晚上,儿子都拿着小卡片玩个不停。直到现在,每晚临睡前的认字游戏成了我与儿子的精典保留节目。在玩中,我鼓励的花样也不断翻新,儿子在妈妈的鼓励下,自信心越来越强,一百张的卡片,不消半个月就已认识了大半。

2、物质奖励。用奖励小玩具或孩子最喜欢吃的小食品等办法,促进孩子改善某种行为。

儿子喜欢看书,喜欢玩玩具,但是在看过玩过后,常常将书及玩具乱扔一气。有时候,当你给他讲书中的某个故事时,他便突然想要看那本书,可是望着床上、地上、桌上、椅上的书,一时还真找不到他要的那本书。为了使他养成做事有规矩的习惯,我采用了自身找原因加物质奖励的办法。自身找原因,主要是反省自己是不是自身表率做得不够,再者是否能动动脑筋。我首先为儿子买了两个布制小书架。买回后,我将他看的书和玩具分别放入了两个书架内。儿子看完书后,刚要扔在地上,我忙走过去对他说:“让我们把它送回家好不好。”说完,用手指了指书架,儿子马上心领神会,将书乖乖地放入了书架。看着进步的儿子,我高兴地对他说:“来妈妈奖励一个QQ糖。”。通过几次小恩小惠加甜言蜜语,还别说,儿子慢慢地养成了不乱扔东西的习惯。比如吃完香蕉,他会将香蕉皮扔到垃圾桶里。

二、惩罚

这里所说的惩罚是指温和惩罚,而不是体罚或变相体罚。我常实施的有以下几种:

1、故意忽视。故意忽视是指大人的注意力从孩子的不良行为移开,故意不予理睬。这种方法对减少孩子无意识养成的不良行为习惯尤为有效。

儿子吐舌头。一次,我与老公带着儿子去姥姥家。走着走着,儿子突然注意到马路对面的一个小女孩在吐舌头。儿子觉得很新奇,也伸出了舌头,并笑着看着我们。爸爸看不下去,马上对儿子说:“快别吐舌头了。”。儿子听了,不但不缩舌头,反而吐得更起劲了。到了姥姥家,儿子继续向姥姥吐舌头。姥姥刚要制止,我示意姥姥别提这件事,而是拿出了许多好玩的玩具,以转移儿子的注意力。过了一会儿,儿子不再吐舌头了。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我都采取了忽视的方式,可以说屡试不爽。

2、责备和不赞成。当孩子刚发生不良行为时,大人要走近他身边,注视他的眼睛,表情严厉,指出那种不良行为,并下命令让他停止。一般来说,对许多幼儿,大人使用这种责备和不赞成的方法,就足以制止他的不良行为。但对经常争吵的幼儿,这种就不一定有效,可考虑用其它惩罚形式。

一天中午,我刚一进门,就见儿子拿着蓝球在厨房里往头顶上扔。球刚一扔出去,就掉在了他的脑袋上,并弹了出去。儿子不但不怕疼,依旧扔个不停。我家的厨房是用玻璃钢窗隔成的,如果球扔得过猛,很可能砸坏玻璃。砸坏玻璃事小,万一扎着儿子可事大了。我忙走到他身边,绷着脸,用眼睛盯着他,并大声说:“儿子,不能在厨房里往上扔球,如果再扔,我可要把球没收了。”。儿子看着我严历的表情,停止了扔球。我蹲下身去,指着玻璃对他说:“万一把玻璃砸坏了扎着你咋办。”。儿子似乎明白了。乖乖地抱着球到客厅里扔去了。

这里要指出的是,大人下命令,必须严肃、清楚、明确、有力,让孩子感到有纪律约束,必须执行。

3、自然结果。自然结果是指孩子不良行为发生后产生的必然结果。这种方式是让他咎由自取,以达到惩罚的目的,不再发生这样的不良行为。

惩罚不用“打”


古语云:“棍棒之下出孝子”。古人教子,并不反对施行体罚,但强调要适可而止,对于不同年龄的宝宝又有不同的处理方法。体罚是手段,教育是目的,但是手段用得不正确就达不到目的。换言之,单靠打不能改变宝宝的素质,家长也不能指望用体罚来打出孝子。

现代社会也有许多父母经常通过打宝宝来惩罚宝宝的错误。但研究证实,挨打的宝宝常常情绪不稳定,缺乏自尊心。相信每一位父母都不会希望自己的宝宝这样吧?“打”虽然暂时可以制止宝宝的不当行为,但它会导致宝宝哭闹,从而使父母感到更大的压力。宝宝的哭闹会扰乱你的心思,甚至导致你继续打骂他,这只会引起宝宝进一步的哭闹。“打”只会告诉宝宝,体罚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以后你会惊讶地发现,宝宝的朋友惹他生气或他想引起他们注意时,他就会打他们。

一旦采取打的方式,父母可能以后会再次打宝宝,并逐渐养成习惯。“打”与生气、厌恶和拒绝直接相联,宝宝会渐渐把父母与挨打的痛苦回忆相联系,从而认为你不喜欢自己。久而久之,当你真的表扬宝宝时,这些赞扬在他眼里已经没有价值了。“打”所产生的不安全氛围,会对家长与宝宝的关系发展产生长期的消极影响。

当宝宝做错事时,父母可以冷处理,采取暂时隔离、闭门思过的方式,让他单独呆在一个房间里反醒自己,等他承认错误时,再与他真诚地讨论为什么不应该这样做。也可以罚他暂时不玩最心爱的玩具、不许看动画片等等,方法多种多样,父母们可以根据情况区别对待。

亲子早教:父母的惩罚原来是奖赏


天才儿童不是天生的,是早期教育和生长环境影响的结果。宝宝的早教是每一位家长都关心的一个问题,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有更多的学习兴趣,你都看过哪些早教类的书籍?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亲子早教:父母的惩罚原来是奖赏,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Mark家里有两个孩子,分别是5岁的孩子Jason和4岁的女生Jacy。Jacy看起来很聪明,但自小人体就较为柔弱,因而,Mark夫妇平常都比较关心她。Jason做为亲哥哥,自控能力较为强,也较为内向型,平常一直都协助照料妹妹,Mark夫妻内心也把Jason作为自身的小助手,因而,夫妇偏少为他操劳。亲子

亲子可是,有一天,Mark夫妻发觉原先很关注妹妹的Jason不知道何时刚开始喜爱在父母眼前抢Jacy的玩具,还莫名其妙地把妹妹惹哭。Mark这时候都会来到Jason周围,了解他为何要抢妹妹的玩具,并且告知Jason之后不能抢妹妹的玩具。然后,Mark就回身去宽慰小姑娘。但出不来二天,Jason又会有意去抢妹妹的玩具,直至把妹妹弄哭。这时候,Mark又会冲过来,乃至训斥Jason。但Jason仿佛并沒有觉得担心,反倒觉得一丝的开心。

Jason抢妹妹的玩具,这类相近的个人行为一般被称作“少年儿童不当行为”。少年儿童出現不当行为有很多缘故。针对Jason而言,他抢妹妹玩具的目地并并不是以便要获得玩具,而仅仅要根据将妹妹弄哭而获得父母的关心。获得别人的留意是人们广泛的一种心理需求,针对幼年的小孩特别是在这般。

自打拥有妹妹以后,Jason就一直被父母作为是一个小大人,因而他已不获得父母的留意。父母早已把他照料妹妹当作是理所应当的事儿。殊不知,Jason终究還是个小孩,他仍然期盼获得父母的留意。而针对他而言,每一次把妹妹弄痛哭,不管父母回来了解他或训斥他,他都觉得一种获得留意的心理状态成就感。

因而,在父母眼中,对Jason的训斥是一种处罚,但在Jason内心,这却相当于一种奖励。亲子因而,在父母的训斥下,Jason“欺压”妹妹的个人行为不但沒有获得更改,反倒“得寸进尺”了。这类类似超级变态的“心理状态成就感”,实际上是父母长期性忽略Jason心理需求的物质。

那麼,怎样纠正Jason的这类个人行为呢?从行为心理学的视角考虑,少年儿童不当行为往往不断,是由于它获得了加强或不经意的“激励”;少年儿童优良的个人行为往往日趋消退,是由于沒有获得积极主动的加强。简易地说,加强便是必须获得考虑。因而,要更改Jason“欺压”妹妹的个人行为,重要还取决于更改Mark夫妻的了解和作法。

在了解上,不可以把Jason作为小大人,要使他在平常也可以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在作法上,能够选用加强期待个人行为的方式 ,即当Jason出現协助、照料妹妹的个人行为时,就给与立即的夸奖和激励。而当他抢玩具时,父母仅仅将Jacy带去。从而而让Jason感受到,平常协助妹妹就可以获得父母的留意。那样,Jason欺压妹妹的个人行为就会慢慢的被照料妹妹的个人行为所替代。

亲子相近所述Mark家里情况的例证在现实生活中十分广泛。比如,一些学业成绩较差的学员平常在班集体里无法得到教师的留意,仅有授课搅乱班级纪律时才获得老师和同学的关心。这就会导致这种学员不当行为的“知错不改”。假如教师平常多注意这种学员积极主动的个人行为层面,反倒能够获得事倍功半的文化教育实际效果。

海外育儿:法国妈妈比惩罚更深刻的奖励


幼儿期是人生智力发展的关键期,早期教育是对婴幼儿进行的全面的素质教育,早教让宝宝视觉、听觉、触觉,运动觉全面协调的发展。早教已经成为婴幼儿成长中必不可少的额一个环节了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海外育儿:法国妈妈比惩罚更深刻的奖励”,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当孩子犯了错误的时候,家长肯定会用某些方式来惩罚孩子,以纠正他的错误,希望他能更好地成长。但是惩罚也是要讲方法的,错误的方式一次又一次只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只有拥有了惩罚孩子的智慧,才能真正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位法国母亲是如何惩罚犯错的孩子的?

这件事发生在一个法国家庭。一天.孩子放学后,在客厅里玩篮球,忽然,篮球打落书架上一个花瓶,“咚”的一声,花瓶重重地摔到地板上,瓶口摔掉一大块。这不是摆设品,而是祖上传下的波旁王朝时期的古董。

孩子慌忙把碎片用胶水粘起来,胆战心惊地放回原位。

当天晚上,母亲发现花瓶有些“变化”。吃晚餐时,她问孩子:“是不是你打碎了花瓶?”

孩子灵机一动,说:“一只野猫从窗外跳进来,怎么也赶不走,它在客厅里上窜下跳.最后碰倒架子上的花瓶。”

母亲很清楚,孩于在撒谎,每天上班前,她把窗户一扇扇关好,下班回来再打开。

母亲不动声色说:“是我疏忽了,没有关好窗户。”

就寝前,孩子在床上发现一张便条,母亲让他马上到书房去。

看到孩子忐忑不安地推门进来,母亲从抽屉里拿出一个盒子,把其中一块巧克力递给孩子:“这块巧克力奖给你,因为你运用神奇的想象力杜撰出一只会开窗户的猫,以后,你一定可以写出好看的侦探小说。”

接着,她又在孩子手里放了一块巧克力:“这块巧克力奖给你。因为你有杰出的修复能力,虽然用的是胶水,但是,裂缝黏合得几乎完美无缺。不过,这是修复纸质物品的,修复花瓶不仅需要黏合力更强的胶水.而且需要更高的专业技术。明天,我们把花瓶拿到艺术家那里,看看他们是怎样使一件工艺品完好如初的。”

母亲又拿起第三块巧克力,说:“最后一块巧克力,代表我对你深深的歉意,作为母亲,我不应该把花瓶放在容易摔落的地方,尤其是家里有一个热衷体育的男孩子。希望你没有被砸到或者吓到。”

“妈妈我......”以后,孩子再也没有撒过一次谎。每当他想撒谎时,三块巧克力就会浮现在眼前。

“一切有关我的问题,都和我有关!”

我的孩子爱撒谎,我的孩子很调皮,我的孩子不听话,我的孩子很叛逆......好像你的孩子天生就是一个“问题小孩”,和你无关。但是,如果你从自身找原因,认为一切有关你的问题,都和你有关,都是你的问题。就连孩子打碎了花瓶,也是你把花瓶放错了地方。孩子也会学着从自身找原因,“问题小孩”不见了。孩子不是用来管教的,孩子是用来享受的,孩子是上天赐予你的礼物。

另外,惩罚只是告诉孩子做错了什么,但到底该怎样做?孩子不清楚,奖励是告诉孩子做对了什么,孩子会向你赞美(奖励)的方向发展。

好孩子一定是夸出来的!

这是一位多么睿智的法国母亲呀!明知道孩子打碎了花瓶,又撒了一次谎,但她却用自己特别的方式,看似奖励,实则却严厉地惩罚了孩子的过错,又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细细体味,每一块巧克力,每一句话语都蕴涵着这位母亲独到的教育见解和教育艺术,尤其是第三块巧克力,以诚恳地向孩子检讨自己的疏忽的名义而奖励给自己的孩子,让孩子感受到母亲对他无私的爱。这位母亲,奖励给孩子的不仅仅是三块巧克力,更是伴随他一生的教育,教育他在以后的旅途里,诚实做人。

我们反思自己,平时孩子做错事了,严厉训斥批评、惩罚、体罚都是家常便饭。短短的一个故事,是否也给了你一丝反思与启示呢?

同样一件事情,用不同的态度去对待,就会取得截然不同的结果,而且那结果有时候甚至是背道而驰的,如何选择往那好的方向走,既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学科,值得我们爸爸妈妈们细细的思索和慢慢的推敲。

胎教早教故事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