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教重要么
2020-08-28 胎教重要么 胎教重要吗 创智爱心胎教你重“智”轻“情”了吗?。
时间是一条金河,又是一年开学季,许多同学都会在开学前做好相应的准备,提前做好入学的准备工作可以让我们查漏补缺,你有看过哪些关于入学准备的文章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你重“智”轻“情”了吗?》,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话说情商WwW.zJ09.cOm
情商EQ(EmotionQuotient)即情绪商数,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非智力因素,它包括自我认识、情绪管理、自我激励、了解他人和社会交往。在评价情商高低时,一般将其具体分为“自信心”、“爱心”、“独立性”、“竞争意识”、“乐观”、“诚实”、“交往合作”、“意志力”、“目标性”这九项。
长期以来,人们把成功和智力因素的关系神圣化了,使得对孩子进行的整个教育都是针对智力的教育。然而我们在无数成功者的案例中发现,他们具有一些共同的非智力因素的特征,如清醒的自我认识、稳定的情绪和不屈不挠的勇气等,这些共同的素质就是情商。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成功的80%在于情商,而智商只占20%。
情商与智商的联系
虽然情商概念产生于对智商的反思,但是,情商并不是智商的反义词,相反,两者无论是在概念上还是在现实中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杜克大学的巴勃教授说过:“如果一个人在智力和社会情感两方面都很出色,那么他想不成功都很困难。”
在儿童成长过程中,虽然智力因素作为操作系统每时每刻都起着一定的作用,但非智力因素即情商往往在关键时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高情商的人能将自己有限的天赋发挥到极致,罗斯福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罗斯福“智力一般,但极具人格魅力”。他之所以能当上美国总统,带领美国走出经济萧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成为真正的赢家,这与他积极乐观的性格有着极大的关系。他真诚、坚强、富于人情味。在罗斯福走向成功的过程中,情感因素起到了非常典型的作用。情商中的各项能力在他身上得到了近乎完美的体现。
高情商从何而来,是天生的吗?
智商与遗传关系很大,但情商主要是经过后天培养的。3-12岁是情商培养的关键期。情商教育能影响孩子的一生。心理学家们在跟踪调查后发现,凡是关键期受过正规情商培养的儿童,在学习成绩、人际关系及未来的工作表现和婚姻情况等,均优于未受过专门培养的儿童。情商教育不仅能促进孩子学习成绩的提高,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形成乐观自信的性格特征。一个乐观自信的孩子是不怕失败的,是活跃并有创造力的,是具有获取成功和幸福的能力的。这才是真正能让孩子享用一生的财富!
入学准备编辑推荐
你夸对孩子了吗?
时光在不经意中流逝,我们又将迎来一个新的学年,孩子要在入学前做好相应的准备,入学准备做的好可以给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生成一个良好的环境,你看过哪些关于入学准备的资料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你夸对孩子了吗?,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对孩子的良好行为给予适当称赞是教育孩子重要的方法。但是,称赞像青霉素一样,绝不能随意用。需要有一定的标准,包括时间和剂量,以防引起过敏反应。
三大原则
1.夸具体不夸全部“宝宝真棒”
这样的表扬对家长来说真是轻车熟路。在家长眼里,孩子的每一个成长细节都是值得惊叹和赞美的——宝宝会笑了,宝宝会翻身了,宝宝会蹦了,宝宝说话了……就是在这种不断的惊喜中,家长已经习惯于对着孩子说出“真棒!”、“真好!”这样的评价,甚至一句轻轻的“啊”都充满着赞赏的语气。
家长随口的夸奖,可能意识不到会带来怎样的消极影响,直到有一天,发现孩子变得害怕失败,经不起一丁点儿挫折……
总是笼统地表扬孩子,会让孩子无所适从。也许孩子只是端了一次饭,妈妈与其兴高采烈地表示“好孩子,你真棒”,不如告诉他“谢谢你帮妈妈端饭,妈妈很开心”。有针对性的具体表扬会让孩子更容易理解,并且知道今后应该怎么做,如何努力。
2.夸努力不夸聪明“你真聪明!”
又一个家长惯用的评语。家长对孩子的每一个进步如果都用“聪明”来定义,结果只能是让孩子觉得好成绩是与聪明划等号,一方面他会变得“自负”而非“自信”,另一方面,他们面对挑战会采取回避,因为不想出现与聪明不相符的结果。
美国的研究人员让幼儿园孩子解决了一些难题,然后,对一半的孩子说:“答对了8道题,你们很聪明。”对另一半说:“答对8道题,你们很努力。”接着给他们两种任务选择:一种是可能出一些差错,但最终能学到新东西的任务;另一种是有把握能够做得非常好的。结果2/3的被夸聪明的孩子选择容易完成的;被夸努力的孩子90%选择了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3.夸事实不夸人格“好宝宝”
这样的话是典型的“夸人格”,家长们会无心地将其挂在嘴边。但“好”是一个很虚无的概念,如果孩子总被扣上这样一顶大帽子,对他反而是种压力。
成年人也是,当领导不断夸奖你时,开始还会沾沾自喜,但慢慢地就会感觉到压力,甚至不想做得完美,以便得到喘息的机会。
如果家长的称赞总是“言过其实”,孩子也会有压力,觉得自己不配这样的赞美。他们会怎么办呢?那就是在你刚刚赞美完他的时候,他就做出让你头疼的事情,以示“真诚”。
三大窍门
1.留心孩子的努力真正做到“夸具体”“夸努力”
家长首先要对孩子做事情的整个过程有所了解。有时你亲眼看见孩子付出的努力,在总结孩子成绩的时候,不妨把自己的所见所闻说出来。比如孩子写完作文后,你可以说:“文章的开头很好,你能想出这样的开头实在不容易;中间的描述能感觉出你经过了仔细的观察。结尾的一句话也比较精彩,用它来点题很恰当……”这样,你把孩子在作文上所花费的辛苦一一说了出来,愉快自信的笑容立刻就会洋溢在孩子的脸上。
如果你没有亲眼见到孩子的努力也没关系,你可以用提问的方式让孩子自己说出努力的过程,这中间不失时机地加以适当的点评,同样可以给孩子一个有益的赞美。
2.夸孩子别嫌“啰唆”
当孩子表现好时,家长的第一反应就是“你真棒”,看起来既省事又符合鼓励为主的教育精神。其实这样的表扬多了,对孩子毫无意义。
所以当了解了“夸具体”原则时,很多家长开始很难适应,不知道除此之外还能说些什么。很简单,教你一招——好话不嫌“啰唆”,看看上述有益的表扬语,哪一句不比“你真棒”啰唆?这就意味着要用更多的话语描述孩子的努力,结果自然引起孩子共鸣,夸奖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3.把夸奖当“预防针”
夸奖不仅仅是事后对孩子的肯定,有时候在预见到孩子对某些事情可能有抵触时,可以事先夸夸孩子,用表扬来打预防针,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疗效”。
你是智慧型父母吗?
又是一年开学季,一个新的开始,一个新的起点,不少的同学会在家里的帮助下调整作息为入学做好准备,提前做好入学准备工作可以让我们提高效率,你有看过哪些关于入学准备的文章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你是智慧型父母吗?,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国父母爱孩子在世界上是数一数二的。从孩子上幼儿园、上小学、上中学、上大学,到找工作、结婚、生孩子,父母无时不在操心,总而言之“为孩子把心都操碎了!”然而许多孩子却体会不到这些,他们喜爱和崇拜的人可以是歌星,是影星或球星,但很少有人能想到自己的父母。另外,在一些调查中,孩子们对为他们“操碎了心”的父母,不但不领情,还有颇多抱怨,惹得很多父母感叹“好心没好报”啊!
面对父母的无奈和疑惑,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学副教授胡玉顺表示:父母应补上“效能训练课”,从而使自己在育儿生活中更具智慧。
换位思考:使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
胡玉顺认为,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存在许多误区。比如:在爱孩子的问题上,许多父母多是出于本能的爱,却不重视爱的表达方式,不会施爱,因而使孩子体会不到父母的爱。
在一次咨询活动中,胡玉顺曾接待过一个伤心妈妈。说到孩子两门功课只得了197分时,这位妈妈难过得直流泪。站在一边的女儿看着妈妈感到十分困惑,她不能理解妈妈为什么如此痛苦。此时这位妈妈就是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妈妈的价值标准是要得双百,孩子没有满足她的需求,她就感到伤心。而换个位置看看孩子,她努力了,得了197分,她感到高兴。而妈妈却只关注自己的感受,而忽略了孩子的感受。
父母的行为与孩子的体验相反,孩子幼小的心里就会产生疑问:妈妈这就是爱我吗?一而再再而三,孩子就会形成一种理念,认为这就是爱。现在社会上很多人反映大学生冷漠,不懂得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缺乏爱的体验,父母的做法,在他们内心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只有学会施爱,让孩子体会到爱,并学会去爱别人的父母,才能成为一个智慧型的父母,你的投入才能有理想的产出。
尊重孩子:把他当成一个大写的人
我们的很多父母,在生活中极端宠爱孩子,为孩子提供力所能及甚至是力所难及的物质条件,宁可自己省吃俭用,也要让孩子应有尽有。但在精神上却经常忽略孩子的需求,对孩子的情感和人格缺乏应有的尊重。这与西方的家庭教育理念正相反。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西方人更重视孩子的精神需求和对孩子人格的尊重,而生活上只要吃得有营养,穿得舒服就可以了。这就是教育理念上的差异。
教育理念的关键是如何看待孩子:
1、把孩子当成一个大写的人
对此,有些父母不能接受,觉得自己为孩子做了那么多,可以说一切都是为了孩子,怎么能说没有把孩子当成人来看待呢?可是回过头来看看我们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和沟通方式,往往就没有把孩子当成一个主体,一个有思想的人。比如有些父母打孩子,训斥孩子,对孩子冷言恶语。如果真把孩子当成了一个与你同样的人,下面的问题就好解决了。能与孩子平等地交谈,你的眼神、语调、用词都会体现出对孩子的尊重。
2、要把孩子当孩子看待
孩子既是与我们一样的——一样的大写的人,又是与我们不一样的---他是发展中的人,他还不完善,不成熟,但他具有潜能,潜在发展的可能性。他们更需要关心、关注和爱护,但并不是摆在至高无上的位置。
现在不少父母一谈尊重就没有要求了。在很多人的意识中,认为西方的父母对孩子非常放纵,孩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其实不然。西方的许多父母都是极为重视孩子家庭教育的,从生活到学习上都有严格的要求。但在对孩子的期望值方面从不强加于孩子,中国父母关心孩子上什么样的学校,美国父母关注孩子适合干什么。
细致教育:让孩子在体验中明白对与错
中西方在家庭教育方式上有一个明显的差异:中国注重理论的、宏观的指导,粗线条地讲道理;西方更注重具体的、微观的指导,告诉你具体的方法,让孩子在做的过程中去领会其中的道理。
有不少父母,只从道理上讲该怎么做,如果孩子做错了,稀里糊涂打一顿,打完了孩子还不知自己错在哪。让孩子从体验中去认识道理,他才会记忆深刻。
例如:一个19岁的名牌大学的学生,因偷盗进了拘留所。原因是他对原来的中学不满,想通过偷这个学校的电脑施行报复。据说偷时他也知道这样做不对,但还是没忍不住。其中除了他父母离异,没有人关注他的心理感受外,与我们以往的教育中,细微的体验太少也不无关系。如果他小时候曾因拿了人家一块糖、一块橡皮受到过惩罚的话,他就会体验出为什么不能偷窃的道理。
在国外不少家庭中,孩子无论犯了大错小错,都要受到惩罚,比如:不让看电视,或几天不许到外面和小朋友做游戏等,就是你想做的事不让你做,让孩子在他的行为所产生的后果中来体验对与错。孩子就从这各式各样的体验中,明白了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做什么是对的,做什么是错的,从而一步步明白做人的道理。
理念.智慧.行为
理念、智慧、行为是“父母效能训练”的三个重要环节。
胡玉顺表示:当今的父母应该学习和掌握正确的教育理念,并把这些理念转化为自身的智慧,用智慧来指导自己的教育行为。父母应改变教育方法,让孩子感受到你对孩子所施的爱,感受到你的关注,感受到你的期望,而这种期望是你的孩子成长的动力。只有这样,父母的期望在孩子身上才能产生正效应,真正做到与孩子共同成长。
你懂得怎样尊重你的孩子吗?
欧阳爸爸要让小妮子理解像是“尊重”和“公德心”这种大道理实在不容易,有一次三个小妮子晚上11点还蹦蹦跳跳的在客厅学着电视上的明星跳舞,怎么样都说不听,我就和他们说:“公主们,楼下的爷爷年纪很大了,如果你们晚上一直跳,爷爷可能会被吓得生病喔,所以我们平常就要有公德心,要学会尊重别人喔!”
你懂得尊重孩子吗
三个宝贝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的,一脸似懂非懂的样子,后来,娣娣忍不住了,她问我:“爸爸爸爸,尊重是什么东西?可以吃的吗?”
“那妮妮知道什么是尊重吗?”我反问妮妮。
“嗯~”妮妮想了想,回答着:“是不是不要和鲨鱼恶霸一样,三更半夜唱歌跳舞,制造噪音,害邻居不能睡觉。反正就是不做出让别人不喜欢的事情,对吗?”
鲨鱼恶霸是一本童书,讲的是一只超没公德心的坏鲨鱼,一点也不知道要尊重别人,总是制造垃圾跟噪音,后来终于被邻居扫地出门的故事。
“哇!妮妮真的很棒,比爸爸爸爸还懂喔,把尊重解释得太好了,爸爸爸爸一听就懂了呢!”,“娜娜和娣娣懂了吗?”,娜娜肯定的点点头,而我的小娣娣,也超可爱的跟着姐姐摇头晃脑的。
“其实,爸爸爸爸认为,不管你做了任何事,如果能先想到对方的感受,这样子就叫做尊重喔”。
尽管每一个人对尊重所下的定义也许不同,但尊重其实是在自我意识的型态下所做出自发性的行为,并不是强迫性的,一个懂得尊重别人的人,他也一定是个懂礼貌、守规矩的人!
孩子的同情心重要吗?
宝宝说
我喜欢撕扯家里养的花啊草啊,总是把漂亮的植物撕得乱七八糟。我还喜欢我们家的小猫,我总是把它的毛拽得一撮一撮掉下来,拽得小猫直叫唤。跟小朋友在一起的时候,我也喜欢拿手打他们,拿嘴咬他们。
妈妈说
我家宝宝就是喜欢动手。他似乎天生有一种攻击欲望。有时候他打了爸爸的左脸,爸爸还把右脸也伸过来让他打。我想,孩子还小,让他自由放纵一下也没什么吧。这样等他上了幼儿园,也不至于被人欺负。
专家说
孩子在还不会说话的时候,有个阶段常常会咬人、打人,这时候他是在发展他的口、齿和手的功能。但这个时候如果不进行正确的引导,孩子就可能朝着错误的方向越走越远,变得缺乏同情心,养成自私、冷漠的性格。这不是正向的培养方向,也会使人在社会中处于孤立状态,难以融洽与他人的关系,不利于其发展。
因此,当孩子有上述行为时,不能听之任之,更不能纵容鼓励,而要告诉他,打人,别人会疼的,“如果小朋友打你,你会不会疼?”要告诉孩子,小动物、植物也是有生命的,“你把它撕烂了,它会哭的”。用这样的方法一点一点培养出孩子的同情心,培养他的安慰行为能力,从而使他学会在别人碰到问题的时候,去安慰他、帮助他。
从同一个起点,迈向不同的方向,带给孩子的,也是不同的未来。
什么是安慰行为?
安慰行为指我们觉察到他人的消极情绪状态,如烦恼、哭泣等,并试图通过语言或行动帮助他人消除消极情绪状态,变得高兴起来的行为。
安慰行为是关心他人的一种表现。其产生基于儿童对他人的情绪具有理解能力,同时要有关心他人的意识,也就是同情心。
安慰与助人、分享、合作行为,是人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的重要方面。
安慰行为对宝宝的未来有什么意义?
安慰行为对宝宝顺利融入社会、协调人际关系至关重要。安慰行为能力发展好的孩子,富有同情心,能避免形成自私、任性、冷漠等不良个性,成年后能更好地融入社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如果只重视孩子智力的发展、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其亲社会行为的教育与引导,则会导致孩子的不良个性,不利于其身心健康。
1—1.5岁是儿童安慰行为能力发展的第一个关键期。因此,父母要在这个阶段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安慰行为能力。
怎样培养宝宝的安慰行为能力?
在游戏中培养。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曾说过:游戏是培养儿童高级情感的最好途径。如:在“学做事”的游戏中,由孩子扮演爸爸、妈妈、宝宝等各种角色,享受做大人的“特权”,扮爸爸妈妈的,要做大人应干的事,打扫卫生、做饭、上班……而扮演宝宝的把平时的拖拖拉拉、撒娇也认认真真地表现出来。“爸爸”、“妈妈”觉得“宝宝”真难管。这种转换角色的游戏,让孩子很容易地站在对方的角度来理解、体谅自己的爸爸妈妈,爱父母的感情也会由此加深。
在榜样模仿中培养。同情心不是靠强行灌输而在一夜之间培养出来的,需要的是自然而然的模仿、潜移默化的渗透,是从外在到内心,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父母永远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家长要重视自身的情感修养,以良好的行为去激发孩子的美好情感。另外,还要善于从周围人中找到具体的榜样,或在专门的儿童早教图书、电视中,为宝宝寻找富有同情心的榜样,创造时机让宝宝去学习、去模仿,培养他的同情心。
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机培养。从日常生活小事入手,随机对宝宝进行同情心的教育,从而把一时的、个别的、短暂的同情行为转化为内在的、自觉化的品质。例如在游乐场玩的时候,一个小朋友跌倒了,要及时鼓励自己的孩子去拍拍他、拉拉他。当他看到小朋友在他的安慰下不哭了,就会获得内心的成就感,进而促使他强化这种安慰行为。
你懂得如何尊重孩子吗
家庭中孩子的尊重与被尊重
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孩子也同样。一个孩子得到大人的尊重,长大后他也就会懂得该如何去尊重他人。教育专家介绍,孩子最初的受人尊重的感觉是从父母那里得到的,尊重别人的意识也是在日常生活中经过多次训练、教育,不断强化而逐渐建立起来的。
孩子是鲜活的生命,同样有丰富的情感和个性,只有充分尊重孩子,才能使他健康、快乐、全面地发展。父母对孩子的尊重可使他们形成自尊心。孩子健全的个性是在自信和自尊的条件下建立的。
现在有些年轻父母由于自身受过良好的教育,对孩子的成长需求认识得比较到位,在日常生活中能尊重孩子。但也有相当一部分父母虽说也知道一些尊重孩子的道理,但在实际生活中却做不到。学会尊重孩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它不是一朝一夕想学就成,它应建立在正确的认识基础上,多花心思,掌握技巧,真正发自内心的自觉行为。
尊重孩子,就要遵循孩子成长发展的自然规律。
无论是孩子的生理还是心理发展,均有其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律。然而,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学习好、工作好、生活好。受此心愿的驱使,我们越来越急切地想让孩子提前学习各种文化知识,以便他们将来进入小学后,学得更好一点,更轻松一点,将来走得更顺利一些。但是,如果违背了孩子发展的自然规律,往往会把事情弄得很糟,这样不仅达不到父母的预期效果,还会影响孩子的正常发展。
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上海儿童梦呓、磨牙、夜惊、梦游,五岁以上孩子遗尿等睡眠障碍的发生率高达46.97%,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习压力过大。孩子过早进入学习阶段,免不了会遭遇种种困境与失败,而不少父母只是一味地批评、责骂孩子,却很少检讨自己的心态和行为。父母在急于求成的心理驱使下,往往只能接受孩子的成功,不能接受孩子的失败。在这种状况下,尊重孩子就谈不上了。教育家卢梭说过:“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果实早熟,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就是说,我们将造就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其实,孩子们需要的是自然发展的时间表,父母应让他们循序渐进地走完每一个发展阶段。
尊重孩子,就要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和自我意识。
孩子在两三岁时,其自我意识逐渐形成,他们会提出“我自己来”、“我自己做”的要求,并跃跃欲试地尝试着做每一件事,这是孩子心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正常现象。可是许多父母生怕他们做不好,总是包办代替,从而剥夺了孩子学习与锻炼的机会。当孩子到时候什么也不会做或什么也做不好时,却又受到父母的指责与埋怨,这对孩子来说是不公平的。作为父母,应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和独立意识的增强,通过各种方式以实际行动给予孩子支持,如对孩子表示信任、让孩子拥有独立的空间、给孩子支配时间的自主权、尊重孩子的选择、善待孩子的朋友等等。
尊重孩子,还要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心理学家认为,自尊是一种精神需要,维护自尊是人的本能与天性。孩子的自尊心是他们成长的动力。保护好孩子的自尊心,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这是做合格父母的责任。
尊重孩子,就要给孩子一定的自由空间。
孩子除了吃好穿好的需要外,还有渴望得到尊重、渴望独立自主、渴望自由创造的需要。尊重孩子,就要把自由和独立还给孩子,让孩子自主选择,自由探索。
为什么现在的孩子备受宠爱,却反而常常感受不到快乐?为什么父母为了孩子省吃俭用,却常常得不到孩子的理解?原因就在于,现在的孩子受父母支配太多、指责太多,家长往往把自己太多的想法强加给孩子,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很多家长的期望,强制性灌输给孩子太多的知识,剥夺了孩子游戏和自我探索的时间和机会,这是不尊重孩子的表现;有些家长自认为是爱孩子,把所有诸如吃饭、穿衣的琐事都包办下来,剥夺了孩子自己动手、锻炼自理能力的权利,这也是不尊重孩子的表现……同时孩子们由于过早地承受太多的学习压力,从而早早地失去了童年的乐趣,没有正常孩子那样的欢乐,这将影响他们的社交能力和其他各种能力的发展及心理发育,他们很难发现自我价值。
当然,尊重孩子并不是一味地顺从孩子,而应追求尊重与要求的和谐统一。作为父母,要放下架子,把自己放在与孩子平等的位置上,努力寻求与孩子心理上的沟通与默契。爱孩子,尊重孩子,使他们从中感受到父母的爱和自身的价值,并由此学会尊重父母、尊重他人,这实在是特别有效的教子良方。
你了解自己的孩子吗
时间一晃而过,新学期的钟声已经敲响,同学们都会去做好迎接新学期的准备,入学准备做好了可以提高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你收藏过哪些关于入学准备的小知识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你了解自己的孩子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有的爸爸、妈妈可能会奇怪,做父母的怎么会不了解自己的孩子?在这里我们提出这个问题,是希望每个爸爸、妈妈都能更多、更深地了解自己的孩子,这样才可能有针对性的帮助孩子成长,做自己孩子的好朋友。请回答下面的问题,能答对20个以上,说明你对孩子比较了解;答对10-15个,那你就还需努力;如果答对不到10个,请你一定要注意了,和孩子的交流太少,可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和亲子感情哟。
你的孩子最喜欢做的事情和最不喜欢做的事情是什么?
你的孩子最喜欢吃的和最不喜欢吃的食物是什么?
你的孩子最喜欢的和最不喜欢的小动物或小昆虫是什么?
你的孩子最佩服的人物是谁?
你的孩子最爱看的电视节目是什么?
你的孩子最喜欢的玩具是什么?
你的孩子假日里最希望你带他去哪里玩?
你的孩子最喜欢他的哪一位老师?为什么?
你的孩子的好朋友是谁?
这一年里,令你的孩子最自豪的事情是什么?
这一年里,令你的孩子最沮丧的事情是什么?
你的孩子最害怕什么?
你的孩子最盼望什么?
你的孩子最喜欢哪一项体育运动?
你的孩子最喜欢听什么音乐?
你的孩子对什么事情兴趣最大?
除了父母,谁对你的孩子影响最大?
你的孩子对你最不满意的地方是什么?
你的孩子长大以后的理想是什么?
你的孩子的血型是什么?
你的孩子的视力指数是多少?
你的孩子最喜欢哪一种颜色?
你的孩子喜欢你怎样和他说话?
你的孩子和小朋友的关系如何?
你的孩子最喜欢玩的游戏是什么?
宝宝学颜色 你教对了吗?
假期的余热还没有完全褪去,新的学期即将来到,父母也会帮准孩子们做好一些入学准备,入学准备可以让我们更快的适应开学的生活,你有哪些推荐的入学准备小知识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宝宝学颜色 你教对了吗?》,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宝宝学颜色说简单也不简单,如果你踩中了一些雷区,就会给宝宝造成不必要的困扰哦。如果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则会事半功倍。1.宝宝刚出生只认识黑和白刚开始的时候,根本没有必要丰富宝宝周围的颜色,否则会让宝宝害怕,这是因为宝宝在母亲的肚子里,只体会两种颜色,一个是黑,一个是白。所以,出生不久的宝宝建议家长,多用一些黑白的装饰物来装饰宝宝的房间或者是小床,这样,宝宝不至于看到杂乱的颜色而害怕。
2.宝宝认识颜色有规律识颜色是有一个科学的发展规律的:红——黑——白——绿——黄——蓝——紫——灰——棕(褐色)。按这个顺序去认识颜色将事半功倍,而且教孩子认识这些颜色时一定要注意的是方法。不能一股脑的教给他认,而是这个星期教他认黄色,在生活中就只给他认一切包含黄色的物体,下一个星期只认蓝色,认识生活中所有含蓝色的事物,如此类推,很快他就会掌握全部颜色保证不易忘记,就是靠着这种方法,有些宝宝快满两岁时就已经认识了十种颜色了,进而推广到粉红等一系列浅色系列分辨也没问题。
3.使用“是非强调法”看见几个彩色的气球,我们告诉他:“这个是红色,这个不是红色的。”通过“是”和“不是”一起来强调一个知识点——红色,等孩子不管看见什么东西都能一眼分辨出“红色”时,我们再用这种方法来教孩子认另一种颜色。这样以一个个知识点来帮助孩子加深记忆,巩固知识,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果你告诉宝宝:“这个是红色,这个是蓝色,那个是绿色。”“填鸭式”地一下让他接受这么多知识点,不但容易使他混淆概念,还会造成孩子对概念的模棱两可。所以,才会有很多家长反映:“这孩子其实什么颜色都知道,可是一问他就乱套了。”这就是因为,让孩子一下了接受这么多种颜色的名称,他无法真正弄清楚每种颜色的概念。
特别要提醒的是,最初的概念错误会非常难纠正。要防止这种概念错误出现,方法是:一次一个颜色,特别是红、黄不能同时认,因为音太近似,会造成混淆。可先选择一个固定物,比如一块红积木,告诉她是红色。然后带着这块积木,到处去比较,发现红色的东西。这也是一种游戏啊。比如红色的气球,红色的花,等。有时,红色之间会有不同,但不要现在就讲给她,因为她还分辨不出。除非她问你,这说明她的观察力大有长进。认颜色可结合涂画进行,比如,妈妈给宝宝画朵红花。认颜色对孩子比较难,因为没有可参照的东西,有的孩子认红色用了1年。关键是妈妈千万不能着急,不能说孩子笨。如果孩子到学龄期还是不能分辨颜色,则要考虑是否有色盲的存在,一般色盲是隔代遗传的,要考虑家族是否有此种情况存在。
4.通过实物辨认颜色认识颜色的课程可以融合在日常生活的所有活动中。比如给宝宝穿衣服的时候,给宝宝讲讲他所穿的衣服的颜色,外出玩的时候,给宝宝讲讲他所看到的一切:蓝蓝的天,白白的云,五彩缤纷的花,五颜六色的标牌……只要宝宝目力所及的一切都可以成为很好的关于颜色的教具。
5.从宝宝感兴趣的颜色入手在教宝宝辨别颜色时,可以先从那些亮度高、纯度高的暖色调入手,如红、黄、蓝、绿,引导宝宝在鲜明的颜色对比中感受、体验周围丰富多彩的世界,不断地积累感性经验,让宝宝逐渐对色彩产生感觉,而不是一定要逼迫宝宝从概念上分辨颜色。
6.通过归纳分辨颜色父母可在带宝宝玩耍的过程中玩对颜色进行归纳的游戏,让宝宝加强对颜色的认识。比如,告诉宝宝他最喜欢的玩具小汽车是绿色的,公园里的草坪是绿的,他的小裤子是绿的;妈妈的皮包是粉色的,街道边的花是粉色的,宝宝的小包是粉色的…然后让宝宝想一想他还见过哪些红色的东西,哪些绿色的东西,哪些粉色的东西,哪些黄色的东西…通过这些活动,父母就可以不着痕迹地将颜色的概念传达给宝宝。
7.艺术地引导宝宝抛弃错误的颜色概念宝宝开始学习辨认颜色的时候,他可能常常分不清各种颜色之间的区别,比如,他会将金黄的迎春花说成是“红色的花”,或者将红牡丹说成是“紫色的花,等等。每逢这时候,父母不必刻意地去纠正宝宝,更不要随口就来一句:“你真笨,教你那么多次,怎么还分不清红色黄色?”最好的办法就是用比较积极的方式来引导他:“不错,那确实是牡丹,牡丹是红色的。”这样既纠正了宝宝的错误,又不会打消宝宝学习分辨颜色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