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孩子入学准备

2020-08-25 一年级孩子入学准备 孩子胎教 一年级孩子入学数学准备

请不要一味宠溺孩子。

第二天,他调皮的本性开始显现,在老师组织游戏时抽空溜出了自己的位子,地上爬爬、同伴中打打。

第三天,他开始掉眼泪。送他来园的爷爷没有骄纵他的哭闹,掉头就走。

说实话,我十分敬佩这样的爷爷。

也许是因为带过的小班中看惯了很多爷爷奶奶因为放心不下哭闹的孩子而在窗外偷偷张望的情景吧,有些奶奶还会跟着孩子掉下心疼的眼泪。Www.Zj09.cOM

这样隔代宠的情况其实并不少见,我也十分能够体谅爷爷奶奶疼爱孩子的心情。

在家里度过了两天周末的乐乐在这个星期一又一次来到了幼儿园。

因为经历了周末的短暂生活,乐乐和很多孩子一样产生了强烈的“周一症状”,哭闹、发脾气,不肯进教室。

乐乐爷爷哄着叫他入园,却丝毫没有效果。

爷爷生气了,在乐乐屁股上打了一下,正好被我看到。

我却有些心疼,上前打个圆场,抱住乐乐进了教室。

这一天,乐乐很乖。上课认真、午睡入睡快,情绪也不错。

第二天、第三天,乐乐一样很乖,问他,小家伙说是答应了爷爷要听话,不然会被打屁屁。

下午在放学后碰到了乐乐爷爷,和他聊起了这件事,爷爷很腼腆的说:“沈老师,孩子是要好言相劝,但当孩子是在不听话时,严厉的教育也是应该的,我不懂什么,就是打几下小屁股,不过我很控制自己的轻重,打不坏!打不坏!”

乐乐爷爷说的话很朴实,却让我看到了一份不一样祖辈教育。

现在很多年轻的爸爸妈妈都在一味的宠爱孩子,那是不是这样的宠爱就能对孩子以后的发展都是有利的呢?

不是主张家长打孩子,但是,一定要严爱结合,为了孩子们的发展,请不要一味宠溺孩子。

精选阅读

不要溺爱孩子


为了孩子健康成长,父母应该给予孩子充分的爱,但爱得过度就变成了溺爱,溺爱和放任一样,对孩子的健康都是有害的。那么,溺爱有哪些表现呢?

1、家长屈从于孩子,有求必应,百依百顺,没有原则,没有要求。

2、包办孩子的一切,过度照顾,本来孩子自己可以做的或应该做的也不让孩子做。

3、给孩子提供的物质生活过分优越,甚至超过了家庭正常的经济能力。

4、不给孩子接触困难和艰苦环境的机会,不让孩子受一点委屈。

5、常当众夸耀孩子的长处和优点,处处为孩子的缺点辩解。另外,家长还应该认识到,虽然,被溺爱的孩子可能身体健康、聪明伶俐。但这些孩子的非智力素质却存在缺陷,如任性、自私、依赖性强、不能与人平等相处、性格软弱等,这必然影响孩子智力的正常发展。这些孩子长大后,难以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和竞争环境,还有可能产生行为问题。

些家长对自己的孩子“不成器”深感烦恼和困惑。所谓“不成器”是家长认为孩子不具备成材条件或难以教育,其实出现这个问题的根本原因,还是在家长身上。家长应该进行反思:我们给予了孩子什么样的教育和影响,孩子到底缺少什么?综合看来孩子不成器是缺少以下几个方面的教育:

1、缺少远大理想教育。有不少孩子只想长大“当老板”、“当大官”,其实这是家长们(还有社会上一些人)急功近利思想在孩子身上的反映。

2、缺少是非观念教育。从家长言行上反映出来的道德是非观念对孩子的影响不可低估。

3、缺少良好习惯的培养。如家长没有看书学习的习惯,而对请客送礼、吃喝玩乐津津乐道,这是无法要求孩子刻苦学习的。

4、缺少挫折教育。家长对孩子的溺爱使孩子生活得犹如“王子”或“公主”,且放纵多于管束,孩子不可能有较强的抗挫折能力,也就很难克服成材道路上的困难和挫折了。

宠爱孩子要有个度


时间一去不复返,新学期的号角已经吹响,孩子们也要为进入学校学习做好相应的准备,入学准备做好了可以提高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你还知道哪些关于高效做好入学准备的知识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宠爱孩子要有个度,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现今,独生子女家庭逐渐庞大,几个大人整天围绕着一个孩子转,对于双独夫妻的家庭来说,更是如此。因此,孩子在大人心中的地位可想而知了,孩子在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及爸妈心中说是小皇帝,小公主,小祖宗绝不为过,他们对孩子的疼爱可谓是捧在手心里怕摔了,含在口里怕化了。对于孩子的要求,绝对是有求必应,百依百顺。在他们看来,孩子的要求又不高,而且有条件何不满足他一下呢,岂不知,他们这种想法会导致孩子的胃口越来越大,对孩子无限的满足与过度的呵护反而更易养出不孝子的。

笔者小时侯听奶奶讲过一个故事,说从前,有一对老员外,老来得子,夫妻俩高兴的同时,对这个来之不易的儿子疼爱有加,真可谓说是含在口里就怕化了的那种,儿子所提出的要求,哪怕是无法办到的事情,也必须想方设法弄。有天,孩子突然说想要吃天上的星星,这下夫妻俩可为了难,看着泪流满面的孩子,夫妻心疼极了。后来,父亲想了一个好办法,那就是在一根竹竿的一头绑上一个蒜头。然后在院里摆了一张大桌子,老头吭吭哧哧的爬上桌子,举起竹竿对着天空中的星星捣了两下,结果慢慢的爬下告诉孩子星星给摘下来了,孩子吃到大蒜,忙说星星不好吃,再也不吃了,事后,随着孩子的长大成人,好吃懒做,恶习满盈,父母辛苦一辈子的家产渐渐被他败干败净,而父母老了,再也无力帮他置家了。孩子看到父母再也不能满足他的要求了,就三天两头把老子老娘拉出来打骂一番。还诅咒这两个老东西咋不早点死。儿子如此不孝,而且还当众打骂老子,谁之过?

再如凭窗听海发的一个讨论话题里提到的一位母亲,因为夫妻离异,出于补偿心理对孩子千依百顺。不想儿子却因为母亲没有给他买想要的牛仔裤,威胁不上学,甚至辱骂母亲“生得贱”,甚至还推搡她。儿子只所以推搡她,辱骂她“生得贱”,这个结果还不是她自已一手造成的。难道就因为夫妻离异,就一味的觉得对孩子有愧疚感,采取有求必应的弥补方式?岂不知,这样做既害了孩子,也伤了她自己。

孩子这样的坏习惯当然不是天生就有的。很显然,妈妈平时对孩子的百依百顺,一味的忍气吞声,养成了孩子这样蛮横不讲理的性格。妈妈本意是想补偿孩子,让孩子能生活得更舒心更开心,可却忘记了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除了物质上的给予之外,还有更重要的:思想上的教育。但愿这位母亲能从这件事中认识到自己教育孩子方式上的不当之处,及时改正。更希望这位孩子能体谅妈妈的良苦用心,做一个孝顺的孩子。

最后笔者想说的是,对此家长首先要摆正自己的观念:是生者,是养者,但绝不是一个无限付出者。对于孩子的要求,不能盲目的满足,要看是什么要求,合理否。也不能一看到孩子哭闹就采取妥协态度。要学会和孩子淘通,给孩子讲道理,让他们明白父母不是万能的,什么事都能办到的,也有父母办不了的事情的。

请不要忽视孩子的性教育


假期时光匆匆走过了,我们又迎来了新的一学年,孩子们也要为进入学校学习做好相应的准备,入学准备做的好可以给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生成一个良好的环境,你都听过哪些关于入学准备的小知识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请不要忽视孩子的性教育”,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请不要忽视孩子的性教育

一般说来,儿童从3—4岁起便开始认识到男女之间的外生殖器上的差别,并对成人及其他儿童的生殖器感到好奇。这种好奇感可持续到8—9岁,其间出现与性有关的游戏及对性的探究行为。此时,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性教育是十分必要的,有助于他们形成健康的性心理。来自某市少管所的调查证实,性犯罪的少男少女,大多与其幼年缺乏科学的性教育有关。

幼儿性教育必须严格把握儿童年龄、心理特征,以循序渐进、因势利导、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决不能采取强迫的、教条的、粗俗的方式,更切忌对儿童灌输性神秘、性龌龊、性恐怖等思想。

家庭成员的言行、举止对儿童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父母不要在孩子面前寻欢作爱或进行性行为。本文开头提到的那个8岁的小男孩,当老师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时,他说,“爸爸就是这样对妈妈的”。要创造良好的家庭气氛,丰富儿童生活内容。对儿童关于“性”的提问和某些行为,应当自然坦率、实事求是地予以解答和引导,消除其疑问,防止淫秽书刊、影视对他们的不良影响;若大人羞于启齿、含糊搪塞、一味训斥,则只会使孩子产生种种联想,以至造成日后的性压抑、性自卑,或是促使他们从其它不正当渠道错误地了解“性”。

要注意纠正儿童不良习惯,如喜欢抱着妈妈的枕头、内衣睡觉,玩弄生殖器,裸露阴部,看异性洗澡等。这些行为一旦成习惯,对儿童健康成长极为不利。儿童心理学家认为,2—3岁适时和父母分床,有利于儿童独立意识和自理能力的形成。有些家长爱将孩子女扮男装或男扮女装,这是很不好的,它会使孩子性识别产生障碍,为同性恋、性倒错、异装癖等变态心理种下隐患。

我们提醒家长,千万不要以为“性”是无师自通或水到渠成的,早期性教育关系到儿童一生的健康和幸福,性教育必须从幼儿抓起。别等孩子走错路时,再追悔莫及。

4岁前的孩子 请不要对他说反话!


时间一去不复返,新学期的号角已经吹响,孩子们也要为进入学校学习做好相应的准备,做好入学准备可以让我们在开学时不会慌乱,你看过哪些关于入学准备的资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4岁前的孩子 请不要对他说反话!”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家长在孩子调皮的时候会生气地说:“看你干的好事”。反话是一种特殊环境下的语言形式,但是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你说的“好事”与你生气的脸是那么的格格不入。孩子感到纳闷:妈妈这是在夸我呢,还是在生气呢?

1、例子1:阻碍亲子沟通

3岁的凌凌是个小哭包,一件小事都会让她哭个不停。有时候妈妈哄得心烦,最后大爆发:“哭吧哭吧,哭个够!”凌凌也就哭得更是上气不接下气了。

家长的一气之下说出任性的话也是在所难免的,尽管父母事后也会心疼凌凌哭得可怜继而安慰,但是你不适当的发泄你的情绪,甚至用反话来刺激孩子,只会让孩子越闹越凶。年幼的孩子难以区分“正话”“反话”,因而容易错误地认为父母这样的方式是对他人的一种安慰,孩子若真的套用了你的说法,很容易让他人误认为孩子缺乏同情心,不讲礼貌,这样对孩子的人际交往没有好处哦!

而且孩子哭闹本来就是想要获得父母的温柔的安慰和关注,但却得到的是父母的冷嘲热讽,这对亲子之间的沟通也是一种阻碍。家长本应选择一种更温和的方式,你可以抱抱他让他冷静下来,然后引导他说出自己的感受,让孩子逐渐学会找到更适当的方式发泄自己的消极情绪。2、例子2:爱的反话会伤害孩子

2岁多的小明活泼好动,神经大条的他经常闹出一些“小事端”,非要帮妈妈端碗筷,但是粗心的他却摔破了碗;想帮爸爸擦窗子,却又碰倒水桶搞到家里淹水。爸爸无奈一句玩笑:“你这小笨笨,真是越帮越忙啊!”本应是一句充满爱意的小玩笑,却被小明解读成为爸爸讨厌他碍手碍脚。他哇的一声大哭“我是个大笨蛋,爸爸不喜欢我了”。

孩子有时做出一些“犯傻”的事出来,在家长看来那是一种可爱的犯错行为。一些家长甚至习惯用“小傻瓜”“小笨蛋”来称呼自己的小孩。本应是充满爱意的昵称,却不能被孩子理解。年幼的孩子往往是以大人的观点去评价自己,当爸妈用“笨笨”这些反话时,孩子却认为较真认为自己很傻很天真,父母是在嫌弃责怪自己。孩子读不懂你的反话,反而无意中伤害了孩子的自尊、自信心了。

3、例子3:影响与人沟通

小朱今年幼儿园入学了,妈妈以为以小朱这样活泼好动的性格本应是能在幼儿园交到很多好朋友。但老师反映小朱有点被其他小朋友孤立了。问及原因,才发现原来小朱经常在其他小朋友摔倒的时候跑到别人身边说:“小笨蛋,快站起来”在别人哭得伤心的时候“安慰”:“哭的小朋友不可爱”。虽然老师知道小朱是“爱意的鼓励”,但其他小朋友却认为小朱是在嘲笑自己。

孩子的语言风格大多是从爸妈那里模仿过来的,而且孩子并不懂得区分家长充满“爱意”的反语,随便套用在其他小朋友身上,就容易发生小朱小朋友这种容易让人误会的情况。孩子学会说反话,往往也只是简单套用,而不能真正地理解说话的语境。即使他能理解,也很难保证听者能够读懂你的反语。因此,家长还是尽量避免对孩子说这些反话,以免孩子错误地模仿学习。4、为什么不能说反语?

2-4岁的宝宝,正处于语言和逻辑思维发展的关键期,词汇量突飞猛进,但是对语意及寓意的理解却仍处于发展中,所以经常会词不达意。而且孩子对于大人说话的内容的理解是“一是一,二是二”式的简单直白,还不能理解家长的“一语双关”或者语言背后的深意。如果家长经常说反话,孩子就会很困惑,而家长与话语完全不同的表情也会让孩子无法猜测到家长的真实意思,不利于孩子理解能力的发展。

5、建议:家长要用正面语言引导

反话,是一种特殊的环境下的语言形式,对于低龄孩子不能理解反话,因此要用正面鼓励的方法,强化孩子的正确行为,而不适合用否定的方式来教育孩子。因而家长要用一些积极的正面语言甚至辅以肢体语言,让孩子明了家长要表达的意思。比如宝宝辛辛苦苦搭的积木倒塌了,妈妈可以说:“天啊,你搭得很轻松呀,可是大楼怎么累得趴下了呢?”宝宝没准会发出会心一笑,学习家长用笑来应对负面情绪困扰。

家长的榜样作用和积极的正面引导对孩子语言、逻辑的学习有重要的积极影响。如果你想要孩子怎样做,你就先做给孩子看,孩子对一些语言指令往往不会有直接反应,家长可以辅以身体语言,如手势,动作,让孩子明白家长说的是什么意思。如果孩子的理解能力较差,你可以主动给孩子思考的时间,鼓励他主动提问,通过问答式的对话,能够很好地加深孩子的理解能力。

3、例子3:影响与人沟通

小朱今年幼儿园入学了,妈妈以为以小朱这样活泼好动的性格本应是能在幼儿园交到很多好朋友。但老师反映小朱有点被其他小朋友孤立了。问及原因,才发现原来小朱经常在其他小朋友摔倒的时候跑到别人身边说:“小笨蛋,快站起来”在别人哭得伤心的时候“安慰”:“哭的小朋友不可爱”。虽然老师知道小朱是“爱意的鼓励”,但其他小朋友却认为小朱是在嘲笑自己。

孩子的语言风格大多是从爸妈那里模仿过来的,而且孩子并不懂得区分家长充满“爱意”的反语,随便套用在其他小朋友身上,就容易发生小朱小朋友这种容易让人误会的情况。孩子学会说反话,往往也只是简单套用,而不能真正地理解说话的语境。即使他能理解,也很难保证听者能够读懂你的反语。因此,家长还是尽量避免对孩子说这些反话,以免孩子错误地模仿学习。

4、为什么不能说反语?

2-4岁的宝宝,正处于语言和逻辑思维发展的关键期,词汇量突飞猛进,但是对语意及寓意的理解却仍处于发展中,所以经常会词不达意。而且孩子对于大人说话的内容的理解是“一是一,二是二”式的简单直白,还不能理解家长的“一语双关”或者语言背后的深意。如果家长经常说反话,孩子就会很困惑,而家长与话语完全不同的表情也会让孩子无法猜测到家长的真实意思,不利于孩子理解能力的发展。

5、建议:家长要用正面语言引导

反话,是一种特殊的环境下的语言形式,对于低龄孩子不能理解反话,因此要用正面鼓励的方法,强化孩子的正确行为,而不适合用否定的方式来教育孩子。因而家长要用一些积极的正面语言甚至辅以肢体语言,让孩子明了家长要表达的意思。比如宝宝辛辛苦苦搭的积木倒塌了,妈妈可以说:“天啊,你搭得很轻松呀,可是大楼怎么累得趴下了呢?”宝宝没准会发出会心一笑,学习家长用笑来应对负面情绪困扰。

家长的榜样作用和积极的正面引导对孩子语言、逻辑的学习有重要的积极影响。如果你想要孩子怎样做,你就先做给孩子看,孩子对一些语言指令往往不会有直接反应,家长可以辅以身体语言,如手势,动作,让孩子明白家长说的是什么意思。如果孩子的理解能力较差,你可以主动给孩子思考的时间,鼓励他主动提问,通过问答式的对话,能够很好地加深孩子的理解能力。

家长请不要再为向孩子说性犯愁


假期的余热还没有完全褪去,新的学期即将来到,孩子要在入学前做好相应的准备,做好准备工作才能保证我们开学后身心健康并且顺利地适应这个变化,关于入学前的准备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家长请不要再为向孩子说性犯愁”,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家长请不要再为向孩子说性犯愁

一个称职的父母,有责任对孩子进行性教育。不仅要让孩子认识自己的性器官,解答他们关心的性问题,还要让他们明白:“性”虽是一种隐私,但并不羞耻。因为与“性”相关的所有行为都是相爱的人之间的行为,也是人类赖以繁衍的方式,是神圣而美好的。

问题在于当孩子问及这类问题的时候,我们该怎样回答。我的意见是:

首先,不回避、不敷衍、平静而科学地给予解答。至于什么叫“科学”,我看实事求是就是科学。比如,当孩子问到“我是怎么生出来的”问题时,不妨直接了当地跟孩子讲他(她)是怎么被生出来的,顺便还可以告诉他(她)妈妈怀他(她)和生他(她)的辛苦,这是把性教育和爱的教育结合起来了;有时甚至可以结合生活实际,主动地教给孩子一些东西,比如,帮孩子洗澡时,顺便教他(她)认识自己的身体:“这是眼睛、这是耳朵,这是鼻子……这是阴茎、这是睾丸……”让孩子从小就树立男女有别的意识,让他们知道自己身体的哪些地方是不能随意被别人触摸的,以及如何保护自己,等等。

其次,在与孩子谈及性问题时,最好使用公认的医学名词。我始终认为使用俚语和儿语不好,比如:小鸡鸡、小鸟、小屁屁之类,这样会暗示性器官的隐晦,很容易让孩子觉得提及性器官是很羞耻的事,并进而认为与“性”相关的事都是不好的。还有,就像红菡萏的故事里讲的,当孩子们提出“爸爸是怎么把精子送到妈妈的身体里的”之类的问题时,有的家长喜欢用童话式的语言作答,比如:“妈妈向爸爸要一颗种子放到肚子里,慢慢的这颗种子就长成了你。”诸如此类。这样的回答骗幼童可以,对稍大一点的孩子就不管用了,而且这种回答只能使孩子对所关注的问题更加含糊,因而更容易引发孩子对这个问题的好奇心,乃至穷追不舍。如果孩子接着问:“爸爸是怎么把种子放到妈妈的肚子里去的呢?”该怎么答?家长只会陷入越来越尴尬的境地。

其实,有些事孩子早晚会知道的,他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很多,与其让他们自己千方百计偷偷摸摸地去获取答案(这个过程本身就存在着巨大的风险),不如明明白白地告诉他(她)。他(她)明白了,还问什么呢?

父母要不要对孩子说“不”


时间是一条金河,又是一年开学季,不少的同学会在家里的帮助下调整作息为入学做好准备,入学准备可以帮助孩子们快速的进入学习状态中,那么你还有了解过哪些关于入学准备小知识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父母要不要对孩子说“不”》,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父母要不要对孩子说“不”

细想一番,其实只有这样三种情况是绝对有必要对孩子说“不”的,其他的最好别说:

——当孩子打算做的事会伤害他自己的时候

比如:伸手够火炉上的锅,尤其是当它盛满滚烫的热水时;

——当孩子的行为可能会伤害其他人的时候

举个简单的例子,在睡觉的宝宝旁大声地吵闹或是砰砰地敲打他的玩具;

——当孩子的行为会带来实际上的损失的时候

比如用蜡笔在起居室的墙上乱画。

即使你要说“不”,也不必弄得像一次正面对抗那样。最好的办法是以你所知道的孩子最感兴趣的事来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举个例子,孩子要是不肯穿上外衣和套衫,你就可以在答应他外出玩耍的时候给他穿上。

在你决定说“不”之前,记住:暂停一会儿总是值得的。

你必须确信你切实知道孩子的意思,并且确信你的回答是正确的。

保持行为准则的简单性和连贯性非常重要,这样孩子才会领会你的意思,知道你是认真的,并且知道你在讲话之后总是期待他立刻作出某种行动。这样你说的“不”才真正有所作用。

不要对孩子说“不”


时间过得真快呀,我们将要迎来新的学期,作为学生的们也要为即将到来的新学期做些准备,做好入学准备可以快速的让孩子进入到学习的状态中,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些关于入学准备的知识吧!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不要对孩子说“不”,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我也主张不要轻易地对孩子说“不”。但好多时候我是用提醒他注意的方式去说,这样多次的提醒对孩子有好处吗?会不会也起到了说“不”的作用了?

还有,孩子的外婆是个非常细心的人,她常常对孩子说“不”,怕他摔了、怕他在地板上趴着凉、怕他弄脏了衣服等等,这些情况你们在家里遇到过吗?都是怎么处理的?

悄悄的回复:

淘淘妈,如果不是一些危险性的事情,我会耐着性子少去提醒他。虽然有时也会犯过于唠叨的错误。

关于外婆、姥姥或奶奶的关心,我家也是一样的呀,我是随时提醒我妈妈和婆婆的。

rgx的回复:

说得很好,这也是蒙台梭利教育理论的精髓,小孩子可以自主教育,而且必须通过行动和实践来构建自己,语言说教没有用的。给他充分的爱和自由,再准备丰富的学习环境,孩子就会自然的成长,所以我总是早早地给孩子准备适龄的玩具和书,只要没有危险,不限制他的自由,鼓励他独立做事,所以孩子很快乐,大人也很轻松。

一年级孩子入学准备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