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童话故事

2020-08-18 不一样的童话故事 和蒲公英一样的童话故事 孩子胎教

像孩子一样跟孩子玩。

我在朝阳公园南侧,见到一位父亲,用柳条编了个帽子,站在原地,朝河对岸的儿子吼叫:“我给你编了帽子,你快过来!”我顺着他吼的方向望去,一个十来岁的男孩,正在捉蜻蜓。显然正是兴头上,并未理会父亲的喊声。父亲又吼起来了,比先前的更大,连喊:“你要不要?”男孩飞快地跑过来,抓过父亲手中的柳条帽,又跑到河对岸去了。看样子,男孩跑过来是不情愿的,父亲吃力不讨好,父亲为什么不能走过去,将柳条帽子送给儿子呢?

我家楼边的公园里,有这样的场景:奶奶牵着七八岁的孙女在林间散步。女孩松开奶奶的手,去抚摸树叶。奶奶大声喊:“不要跑,快回来!”紧走几步,把女孩拉回身边。女孩沉着小脸,默默地跟着奶奶走。奶奶不时与旁边的人聊天。奶奶为什么不能跟随女孩去抚摸树叶呢?到底是奶奶陪孙女玩,还是孙女陪奶奶散步聊天?zJ09.coM

一个三四岁的孩子在玩沙子,爷爷站在他几步远的地方,背着手看着他玩。母亲坐在十米远的地方,望着孩子玩。小孩孤零零地拨弄小沙子。爷爷和母亲为什么不同孩子一起玩沙子呢?

我身边一位奶奶带着约三岁的孙子,小男孩捧着皮球,站在那里不知怎么玩。奶奶拿过皮球,用力抛向空中,球落下来滚得远远的。男孩呆呆地,无动于衷。奶奶急了,喊他,“你为什么不拣,快来呀!”奶奶又抛了一次,男孩还是不动。我对奶奶说:“让我试试。”我拿着皮球,走到男孩面前一米多远处,面对他蹲下来,将皮球放在我两脚中间,轻轻地向男孩推去,球缓缓地滚动,男孩眼盯着球滚到他脚边,蹲下来摸球,学我的样子,两手把着球。我边打手势,边说:“把球滚到我这儿来。”他果真照我的样子,把球滚到我面前来了,虽然偏了一些。我和他来回滚了几次,成了好朋友,一起在树林里看蚂蚁搬家,绕着杨树捉迷藏。他一直没说话,却不时咯咯笑,很开心。

这位奶奶对我说:“你跟我孙子才见面,就这么熟,我天天带他,都没这么开心过。”我说:“你抛球,是按照你玩的方式,抛得太高,球速度太快,离他又远,他跟不上,我只是按照小孩子的方式跟他玩罢了。”

大人带孩子,孩子是主体,大人是为孩子服务的。所以,态势上,大人要向孩子靠拢,同他结为一体,参与其中。既不可分离开,各管各的。既不可分离开,各管各的。也不可让孩子向大人靠拢,按照大人的方式行事。如果这样,他们就没有童趣,也同大人隔着一座山。

入学准备扩展阅读

父母跟孩子开玩笑需要适度


时间一晃而过,新学期的钟声已经敲响,同学们都会为迎接新学期的挑战做一些准备,做好入学准备可以让我们在开学时不会慌乱,让我们来学习一下入学准备知识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父母跟孩子开玩笑需要适度”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人类心灵最敏感的角落

孩子的尊严很多家长都注意到,他们一岁多,甚至不满一岁的宝宝就已经有了自尊心。比如一个家长说:“我家宝宝晚上不睡觉,奶奶拍了她屁股一下她就哭起来。这么轻轻地拍一下屁股根本不痛的。想不到这么小的孩子就有了自尊心。”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尊严是人类心灵里最敏感的角落,保护儿童的自尊心就是保护儿童的潜在力量。”家长可能知道不应该当众打骂小孩子,但是他们往往不知道一些在他们看来只是一个很小的玩笑,在孩子那里却看不出有什么好笑,甚至会觉得是对他的羞辱。

不可说的秘密

孩子的面子特别薄一次家长聚会中,大人们谈起了尿床这个话题,把自己最大年龄尿床史当笑话一样说出来。可可本来在一旁玩积木,可是当他听见大人们在谈论“尿床”,便有些不好意思地挪到沙发角落里去了——可可经常尿床。可可的爸爸注意到可可的位置移动,却没注意到他表情的不自然,反倒走过去一把将可可抱起来,说:“可可,你昨晚又在床上画地图了。”可可红着脸辩解:“我没有!”旁边的叔叔阿姨都笑了,一个靠近他的朋友刮着他的小鼻子说:“哟,这么大还尿床,羞羞羞!”可可的脸憋得更红了,眼里一下子蓄满了泪水,挣脱了爸爸的手跑进房间躲起来。

我可以想象可可的内心遭受了怎样的打击,他会觉得爸爸当着这么多人的面把自己尿床的事说出来是一件很丢面子的事,因此而感到难堪,特别是还被人刮了鼻子,大家都在笑话他。这在大人看来实在只是一件小事,有些大人忽视了孩子已经发展起来的自尊心,喜欢通过逗孩子的方式让孩子难堪而取乐。殊不知孩子的自尊心在两三岁左右开始发展起来,这时孩子的自我意识增强,但是自我调节能力还较差,自尊心容易受到伤害。当受到批评或指责时,尤其当众受到批评时,孩子的情绪会变得十分低落。

可可不知道大人们无心批评他,这只是大人们无聊的游戏——当众揭孩子的短,让孩子难堪。可可觉得“丑事”被说出来令他无地自容,别人都在嘲笑他,这可不是小事。这确实不是小事。这种让孩子“当面出丑”的做法实际上是对孩子人格的羞辱,会严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他们可能对自己失去信心,产生自卑,畏缩不前,认为在别人眼里自己是个“坏孩子”,并且与父母之间出现对立情绪。父母们还是把这些不可说的“秘密”藏起来,给孩子留一点“面子”。

被误读的玩笑

给,还是不给,这是个问题“把你的糖给叔叔吃。”一位喜欢孩子的朋友故意逗我的女儿。女儿紧紧地攥着手里的棒棒糖,不愿意给。这是她今天唯一的一根棒棒糖,特意留到下午才吃。女儿皱着眉头很为难,因为平时我都教育她要把自己的东西拿出来跟大家分享,但是她实在是不想与这位叔叔分享手里的糖。

朋友看出了她的为难,故意再一次索要:“给叔叔吃嘛,不要小器嘛。”女儿更加为难了。眼着着小家伙急得快哭了,我赶紧说;“宝宝你愿意把糖给叔叔吃吗?”女儿摇了摇头。我说:“既然不想给,那就不给叔叔吧。明天我们多带些糖来大家一起吃。”女儿这才如释重负。这是大人们经常跟小孩开的玩笑,他们原本不需要孩子手中的糖果、玩具,但故意作势要拿走孩子手中的东西,或者问孩子索取,试探小孩子是否大方。这种玩笑在大人那里只是想和孩子增加亲密感,多一些互动。但是孩子不会把它当玩笑,而是很认真地思考这个东西要不要给,自己不想给怎么办。

这类玩笑的结果往往是孩子做了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后,好不容易把手里的东西拱手相让,大人却嘻笑着说:“叔叔不要,逗你玩呢,你自己吃吧。”如果孩子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会让他认为说出来的话可以不去实现,不利于孩子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容易养成说谎、任性、小器、自私的毛病。

令她难堪的赞美

当你面对自尊心过强的孩子华子是我的朋友,她跟我说起小时候一件事,关于父亲对她的赞扬。

华子的表姐们经常把穿不了的旧衣服给她,她也不会觉得这是一件丢人的事,反而有接受礼物的欣喜。一天,父亲当着他朋友的面夸华子:“这孩子挺朴素的,经常穿别人给的旧衣服。”在现在的我听来,这完全是一句表扬,可是华子当时的表现却是羞红了脸,甚至还泛着委屈的泪花。这件小事华子到现在还忘不了。华子是神经特别敏感的人,从小自尊心就特别强。这类孩子往往有比常人纤细敏感的神经,特别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用她自己的评价就是“自尊心过高”。

现在的家长喜欢给孩子来点挫折教育,从出发点来说这是好的。当真正的挫折到来时,孩子不会那么不堪一击。自尊心过高的孩子说到底还是有些不自信,因此过于敏感。家长应该教孩子正确地认识自己,在赞美孩子的同时也语气缓和地指出孩子的不足和缺点,让他意识到犯了错并不可怕,有缺点并不需要自卑,改正了就是好孩子。

一向重视自尊心培养的美国教育是以赞扬、肯定为主的教育方式,“每个人都是赢家”是美国小孩从小得到的暗示。近来,有心理学家面对孩子自尊心过强的现象反思:应该给孩子的自尊“放放气”。一定程度的约束以及有建设性的批评,这些对孩子成长非常有益,能帮助他们建立正确平和的性格。

怎样带孩子到儿童乐园玩


儿童乐园是孩子常去的地方,也是孩子最喜爱的地方。但是陪着孩子到儿童乐园玩,怎样带最好呢?大致有以下三种做法:

一、寸步不离地陪着,规定孩子只能玩这,不能玩那;只能这样玩,不能那样玩,防止孩子出意外。

二、没有必要管孩子玩什么,怎么玩,让孩子自己选择,自己玩。

三、和孩子一起玩,让孩子选择玩什么,家长加以启发引导,并提醒孩子注意安全,进行随机教育。

选择哪种带法最好呢?当然是第三种。这样既可令孩子玩得舒心快乐,又可使孩子养成自信、有主见、与别人友好相处、虚心听取他人意见的习惯,并具有较强的竞争意识,有利于孩子的全面发展。

带孩子到儿童乐园玩可参照以下几点:

一、选择适当的时间。首先应考虑什么时间有空闲,且天气睛朗,再明确告诉孩子,什么时间要带他(她)到哪个儿童乐园玩,做好应有的准备。

二、多与孩子交谈。在路上和孩子谈谈乐园里有哪些好玩的,怎么好玩,可根据孩子的经验决定谈话的内容、形式。

三、让孩子自己作主,加以启发引导。让孩子选择最喜欢的玩具或游艺项目,以满足孩子的好奇心,适时地提醒孩子注意安全,鼓励孩子与其他小朋友开展竞赛,学习别人好的经验,自己可以创新,玩的花样和别人不同。

四、正确处理纠纷,丰富交往经验。同伴之间为了谁先谁后、互相碰撞等缘故,常会发生争执,家长应冷静处理,问清原由,提出解决纠纷的合理方案,既不能袒护孩子,也不能严厉指责,更不能因此而中断游戏。

五、合理满足孩子的欲望。孩子好奇心特别强,常常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或要求。能回答的问题、能满足的要求家长应尽量及时给予答复,暂时回答不了,满足不了的应向孩子讲明原因,孩子从家长的回答中能学到许多知识、经验,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信、开朗、乐观的性格。

爸爸怎样做孩子最好的玩伴


假期的余热还没有完全褪去,新的学期即将来到,相信大家在开学前都会做好相应的入学准备吧,提前做好入学准备工作可以让我们提高效率,你收藏过哪些关于入学准备的小知识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爸爸怎样做孩子最好的玩伴”,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父亲不能只当“大钱包”

在传统观念中,父亲多是“严父”形象,孩子对父亲敬畏有加,敬而远之;在现今社会中,父亲就是孩子的“大钱包”,主要任务就是在外面多赚钱,给孩子买好东西。因此,幼儿园家长会几乎是清一色的“母亲会”,公园里陪孩子一起玩耍的,也几乎全是母亲。

其实,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能少了父亲这个角色。父亲要把传统的“大男子主义”的角色甩掉,积极参与孩子的活动。父亲教育孩子,要从游戏开始,一个好父亲,先要成为孩子的好玩伴。

父亲与孩子游戏,不仅是游戏伙伴,还是一个心理调节者、智力启发者。常与父亲相处的孩子,可以从父亲那里获取更多的知识、经验、想象力和创造意识,有利于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好奇心和自信心。

父亲做玩伴,能让孩子勇敢、独立

父亲做孩子的玩伴,不仅可以满足孩子情感上的需求,还能够更好地促进孩子的心理发展。男人的独立、自信、宽容、坚强、果敢等个性,都会在玩耍的过程中,无声无息地影响孩子,让孩子学习到这种品质。比如,孩子做游戏碰到困难了,就会灰心丧气,父亲可以建议他休息几分钟,然后重新尝试。一个善于观察的父亲,一定会适时地给孩子一个引导、一个鼓励,父亲的鼓励和安慰,既是“兴奋剂”,又是“安定片”。

幼儿的学习方式是模仿。家庭就是幼儿学习角色观念、形成角色意识、模仿角色行为的重要场所。孩子最初就是在家里模仿父母,然后逐步扩展到模仿外面的人,最终形成自己的性别意识。

如果“父亲”角色缺失,再加之家庭中没有其他男性的影响,那么男孩子长期在女性环境中生活,就会变得不像“男孩”,形成男孩女性化倾向。他们的性格就会缺少“阳刚之气”,变得软弱、缺乏独立性。

想当好父亲,先要找回自己的“童心”

要想成为孩子的玩伴,先得成为孩子的朋友;要想成为孩子的朋友,父亲先要把自己当成孩子,站在孩子的立场上,用孩子的目光看待问题。

有些父亲与孩子玩不到一起去,效果不理想,甚至跟孩子关系闹得很紧张,原因就在于他不懂得要把自己当孩子。

很多父亲常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孩子,用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孩子,把孩子变成“小大人”,这会造成隔阂。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可人们一旦长大,就把自己的童年忘了,一味以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孩子。如果父亲能够经常回忆自己的童年,将心比心,遇到问题替孩子设身处地想想,就很容易理解孩子了。

给孩子一个好榜样(中)


时间一去不复返,新学期的号角已经吹响,作为学生的们也要为即将到来的新学期做些准备,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做好入学准备不会让我们手忙脚乱,快速做好入学准备小知识你还了解哪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给孩子一个好榜样(中)”,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我有些惊讶,好像支持送红包的或送过红包的,比没送过的多很多——在新浪育儿也讨论过类似的问题,和这里相似。我不由地想,像我这样从没给幼儿园老师及小学老师送红包的,大约微乎其微。

从社会道德上,我支持这位妈妈的观点。

从孩子的培养上,送红包的效果其实也不一定好。因为就算红包起了作用,孩子真的多受了关照。那么,首先要难过的是,你的孩子碰到了不太高尚的、难免有唯利是图之嫌的老师;其次,习惯于受到关照的孩子,会难以忍受被忽视,而你是不可能一辈子都帮他送红包,也不可能帮他摆平所有事情。

相反,只要有良好的开明的家庭教育,即使孩子一时在幼儿园受了老师委屈,也未必就一蹶不振,反而增强了抗挫折能力和自己处理问题、调整情绪的能力。

亲友之间礼尚往来,与给正在教孩子的老师送礼,其中的性质是完全不同的,不可能没有丝毫功利的目的。如果要尊师重教,完全可以在老师已经不教你的孩子以后,再送礼。

我的中学老师病重,家境不好,上个月我带着翩翩去邮局给他寄了三千元,以表心意。我也是想让翩翩从小有尊师重教的意识。但是,我绝不会给翩翩现在的老师送1分钱。

大家都在抱怨社会风气败坏,但大家又都在无奈地助长着这种风气,那只能一代代地重复着这种抱怨和无奈了。至少,妈妈们可以从我做起的!真的,给孩子一个好样子!

顺便说1句,我的妈妈从来也没有给我的老师送过礼,但我从小是看着她给左邻右舍的贫寒人家,送米送面送衣物的,而他们会回馈我好玩的羊拐骨、自制的沙袋、自织的小围巾,给我的童年带来快乐,我想我明白什么才是礼尚往来。

我当然不是说要等到老师不教以后再表示感激和鼓励,而是说不要用送礼的方式表达。我相信,表达的方式会有很多种,但我以为最好的表达是偏重精神层面的——这也是我与朋友的相处之道,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

比如我与翩翩现在的小学老师自然也是有交往的,我会不定期地给老师发Email,感谢她对某件事的处理,感谢她的智慧和心血,并且通报翩翩的情况。在教师节这天,翩翩主动动员同学折了许多千纸鹤,并在纸鹤的肚子里写话,串在一起送给老师。我也很鼓励她这样做。

可是我不会送礼。显然我也不是和老师处得极熟络的家长一族。我和老师是互相尊敬、但有一定距离感的那种关系。我个人喜欢这样的处理,因为我不愿意和老师处得太熟络,而使老师对我的孩子特别关照,对孩子也难免恃宠而骄。

我有个同事,我知道她是经常给老师送礼的,两人来往密切。女儿现在读五年级了。在刚读小学时,孩子一直是班干部,老师都是亲昵地叫孩子小名儿的。在一次考试后,老师曾对家长说:对不起,咪咪这次没考好!

我听了这样的话,觉得真是奇怪。老师“对不起”的,究竟是什么?是孩子,还是家长的礼物?是受之有愧?老师会对所有考不好的孩子家长,都说对不起吗?

这孩子现在成绩不好,脾气很坏,妈妈为她升重点初中愁极了,正在酝酿以送礼编织新的初中关系网。我想,未必是送礼害了这个孩子,但恐怕是因素之一。

下一篇:给孩子一个好榜样(下)

给孩子一个好榜样(下)


看了大家的讨论,有一点点的感慨。众多妈妈爸爸们在早教论坛里努力地讨论、研究如何把下一代教好,其中不乏非常好的文章,大家似乎也有一个共同的认识:身教重于言教、德育重于知识的灌输等等。可是,毕竟一时的点头认同抵不过外界潮流的长期熏陶。自己的孩子是一点亏都不让吃。听没听说:吃亏是福?大家也许羡慕自立的孩子,但轮到自己为孩子选择的时候,大多选择过度保护。也许有一个很好的理由:保护孩子的自信心。但是有没有想过:你的理由正确吗?其实现在大多数的父母信念都很模糊,因为外界的信息太杂乱了,更重要的是错多于对,邪大于正,“邪师说法如恒河沙”,而我们大多数又没有从小练就一双识辨的慧眼,成年以后如果没有有幸遇到指点,真的是被洪流吞没。在现在这个社会做个好人,仅仅是个好人,都很难。忙碌了一天,到晚上睡觉的时候,你可以想一想:我今天一天都想了些什么?是为自己想得多,还是为别人想得多?生气了多长时间?嫉妒了吗?贪爱了什么?是好的熏陶得多还是坏的熏陶得多?如果你每天坚持反省,才有可能做个好人。古圣人在古代非常纯朴的社会里都“日三省吾身”,可想而知。

似乎扯得远了。不过父母不修身,何以教孩子?我们国家传统美德是尊师重道。如何尊师?从小孩子上私塾开始。第一天,父亲要领者孩子,带上礼物,到学堂先拜孔圣人的牌位,接着要拜老师,父亲在前,孩子在后,行叩拜大礼。这样孩子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尊师。礼物是表自己的诚意,不分多少。绝对异于现在私下里的红包。况且送红包出发点是为了自己的孩子,不是尊师;结果是造成孩子的不平等。我看不出有什么好处。而孩子就真的得到你想要的好处了吗?不见得。我自己就有十几年的上学生涯,事实证明:不见得!翩翩妈不就有这样的认同吗?其实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

不禁止孩子“破坏”和“想像”


时光在不经意中流逝,我们又将迎来一个新的学年,大多数学生都会在开学前夕去做一些准备,入学准备做的好可以给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生成一个良好的环境,你看过哪些关于入学准备的资料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不禁止孩子“破坏”和“想像””,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面对孩子的种种“破坏”,父母不要总是给予批评。这是孩子的想象力在发展的过程。我们应该鼓励孩子“破坏”和“想像”。

“安德鲁,你每天花这么多时间坐在电视机前,你了解电视机的构造吗?”考塞尔先生问正在看电视的儿子,安德鲁一脸茫然地望着爸爸,因为他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电视机里面是什么样子的呀?”“呵呵!”考塞尔先生笑着把孩子从沙发里拉出来,“想知道吗?跟我来吧!”

父子俩一前一后来到储藏室,考塞尔先生在一堆废旧家具中找出一台旧电视,电视的屏幕很小,式样也很古老。安德鲁把电视抱在怀里问:“爸爸,我们把它放在哪里?…先放客厅里,我们试着修修看,看能否修好。”

回到客厅,考塞尔先生递给安德鲁一把螺丝刀,转身关掉电视说:“安德鲁,动手吧!”安德鲁惊讶地望着爸爸,担心地说:“我不会修理呀!”考塞尔先生微笑着说:“没关系,先打开它再说。”父亲的鼓励无疑给了安德鲁很大的力量,他挥动着手中的螺丝刀开始“肢解”这台可以送进博物馆的电视。动作虽然不娴熟,手脚也有些不利落,但安德鲁却马上就爱上了这个“工作”,他的眼光里闪出久违的好奇,这是考塞尔先生最想看到的东西。

过了一会儿,这台可怜的电视的“五脏六腑”就清晰地呈现在安德鲁的眼前,各种从未见过的小零件让安德鲁目瞪口呆,刚被点燃的强烈的好奇心驱使着他无论如何样都要把它们一一弄明白。考塞尔先生见时机成熟了,便递给孩子几本无线电知识的书和一些图画纸,外加一些可能需要的零件,“安德鲁,全看你的哆!”

其实,考塞尔先生非常清楚,要安德鲁修好这台电视无异是天方夜谭,但他必须这样做,因为必要的“破坏”能很好地帮助孩子,它的价值是那台旧电视无法企及的。

柏拉图说:“好奇是知识之门。”好奇也是孩子想像力和创造力的原动力。现代学者普遍认为,不会进行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的人,将是当今社会淘汰的另一种“文盲”。所以尊重孩子的好奇心,并以此为基础,培养孩子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是成功父母的必然经历。

首先,我们应给孩子创造一个丰富多彩的环境,当孩子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的向往时,他便不会对电视“情有独钟”了。“破坏”是培养孩子好奇心的最好方法,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破坏之王”,当我们发现孩子对外面的世界失去兴趣的时候,不妨像考塞尔先生那样,给孩子一些废旧小家电或者玩具,让孩子尽情去“破坏”。既然是破坏,那你就别期望那堕落在孩子手中的物品会奇迹般地“生还”,有时情况甚至会比你想像的更糟糕,此时,气馁或生气都是不明智的,真正聪明的父母会微笑着鼓励孩子在“残骸”中不断学习和思考,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破坏的价值。我们提倡“破坏”,我们更提倡在破坏中创造“新生”。

如果你是一个无法忍耐孩子“破坏行为”的完美主义者,你可以用柏顿太太的方法彻底引发孩子的想像力。

晚餐后,柏顿一家最快乐的时光便来临了,一家人围坐在花园的草坪上,开始新一天的“幻想之旅”。所谓“幻想之旅”就是让孩子们每人每天编一个故事,在晚饭后说给大家听。当初在与电视争夺孩子的“战争”中,柏顿太太为了让这个“活动”能引起孩子们的注意,而特别为它取了这个名字。当孩子们极不情愿地尝试了一次之后,便深深地爱上了它,因为实在太有趣了。从此以后,这便成了柏顿家每晚的必备活动。

这天晚上当孩子们围坐在一起后,柏顿太太又想出了新招:“孩子们,我们每天玩的都是一人编一个故事,今天是不是应该有点创新?”听妈妈这样一说,孩子们也觉得有必要改变玩法,于是纷纷动起了脑筋。“那我们今天玩故事接力吧!由妈妈开头,然后是巴利、爸爸、我,最后由克利斯收尾,怎么样?”女儿贝齐的提议得到了大家的同意。

游戏正式开始了。柏顿太太想了一会儿说:“有天中午,卡尔听到屋后的树林里飘来一阵悠扬的琴声,于是他悄悄地走入满布浓雾的树林,忽然间……”柏顿太太编到这里便把“接力棒”传给了儿子巴利,巴利想了想又接着把故事编了下去。当最后一棒交到小儿子克利斯手中时,这个五岁的孩子歪着头想了想说:“原来篮子里装着爸爸的衬衣、妈妈的围裙、巴利的球鞋、贝齐的洋娃娃,还有我的臭袜子,我把他们全放进了洗衣机……”克利斯说着兴奋地唱了起来:“上冲、下洗、左搓、右揉,洗得真干净。”一家人笑翻了,一个原本充满神秘色彩的故事就在克利斯的洗衣歌里结束了。

让孩子编故事是培养孩子想像力和创造力的一个好方法,当孩子的生活被无数美丽的故事包围时,他们的世界将变得五彩斑斓;当他们插上想像的翅膀,在奇妙的故事王国中自由飞翔时,或许第二个、第三个甚至更多的“相对论”也随之产生。

人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就像一个“顽皮的孩子”,一不留神他就会跑得无影无踪。同样地,孩子的想像力和创造力一旦遭到抹杀,那将意味着什么?聪明的你一定明白这个道理。

其实,培养孩子想像力和创造力的方法不胜枚举,除了上面列举的那些,我们还可以将孩子交给大自然,让昼夜的更替、四季的变化、恒亘银河的星球来开启孩子无穷的好奇心,让天地万物成为培养孩子创造力和想像力的惟美教科书。

合理利用孩子爱玩、爱破坏的天性,使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得到很好的满足,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让他们从小养成勤动手、勤动脑的好习惯和能力,就是我们对他们一生最好的帮助。所以,随时将“鼓励‘破坏’,纵容‘想像’”作为你的行动准则,这将是孩子一生的财富。

孩子拆玩具家长应该怎样应对


有的孩子有拆玩具的爱好,新买的玩具两三天就会给拆个稀巴烂,这个习惯真的是让家长很头疼,面对这样的情况家长应该怎样面对这样的情况呢。家长根据以下的内容来了解一下如何应对孩子的这一习惯。

拆玩具的现象一般在五六岁的男孩子中比较常见。在通常情况下,孩子拆玩具的行为主要表现出一种探究性活动。

案例分析

完了,给儿子刚刚买的大毛毛熊,又很快“壮烈牺牲”了。5岁的刚刚总是不肯给这些可爱的玩具留“全尸”。买回来的新玩具。不超过3天,肯定是缺胳膊少腿,要么就是光秃秃的没了毛。这让刚刚的爸爸妈妈哭笑不得。这不,昨天刚给他买了一个大毛毛熊,今天再拿出来一看,毛已经被刚刚拔得差不多了。刚刚经常会有这些让人不可思议的举动,比如把一辆好端端的“大客车”拆开,目的是想让车里坐进几个“乘客”;把发条青蛙放进水里,想让它在水中游泳;给“下蛋的母鸡”嘴里塞进了很多吃的东西,想让它多下几个蛋……所以家里的玩具几乎没有完整的。幼儿教育

专家解读:

拆玩具的现象一般在五六岁的男孩子中比较常见。在通常情况下,孩子拆玩具的行为主要表现出一种探究性活动。孩子往往是对玩具为什么会动、会响感到好奇,于是就千方百计地想把它拆开看看。

父母第一次看见孩子拆玩具时,千万不要一味地呵斥和批评,而应该先问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拆开后想知道什么,尽量满足孩子的求知欲。至于一些毫无探究目的的无缘无故的破坏玩具行为,就要另当别论了。这种情形,有些可能是父母娇惯的结果,也可能是心理疾病所致。如果是心理疾病,则应该及早带孩子到精神神经科检查治疗。

方法:

◎父母可与孩子一起拆玩具

如果孩子拆玩具是因为好奇心,那么父母可与孩子一起玩一玩,拆一拆,并给孩子解释这些玩具的构造,加深孩子对玩具构造和材料的认识和理解,从而知道哪些东西能拆,哪些东西不能拆。

◎和孩子一起探索如何将拆卸了的玩具重新组装

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来弄清楚被拆后的玩具如何修复、组装,千万不要将孩子拆卸后的玩具扔在一边不管,否则孩子可能就真成了一个“破坏者”,并且还会养成不爱惜玩具的坏习惯。

◎帮孩子选一些便于拆卸且又不易因拆卸而损坏的玩具

父母可以针对孩子喜欢拆卸玩具的特点,帮助孩子选择一些便于拆卸不易损坏的玩具,如变形金刚、拼图等,并多和孩子进行一些小制作或带孩子参观一些小发明展览,以此满足孩子的好奇心。早期教育

◎鼓励孩子创新

孩子拆玩具,可能是想看看玩具怎样组成的,如果他将这个玩具的零件装到其他玩具上,也许是为了证实另一种可能。家长不要对此斥责他。他能够现在探索玩具,也就意味着将来愿意探索世界;如果他的“探索”形成一种品质、一种习惯,那么将来他就有可能成为一个具有真正创新意识的人。

拆玩具是为了满足求知欲

当把玩具交到孩子手中的时候,大部分孩子只是在刚开始时会加以爱惜,不到几个月,原本漂漂亮亮的玩具,就变得支离破碎了,尤其已经懂得钳子、螺丝起子用法的孩子,常会把玩具上的螺丝卸下来,将玩具“肢解”。而大人看到散落一地的“杰作”,心里自然会感到不舒服,就会严厉斥责孩子。

实际上孩子充满了求知欲与好奇心,喜欢去探索了解周围的一切事物。所以,喜欢破坏玩具的孩子,大多只是想知道玩具“肚子”里到底装的是什么,才把它拆开来看看。

父母不要对孩子严厉斥责,可以要求孩子把玩具重新组装,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父母应协助指点,但千万不要完全代劳。这样不仅使孩子知道玩具的内部构造,满足了好奇心,锻炼了动手动脑的能力,同时组装玩具的辛苦,也会让孩子养成爱惜东西的习惯。幼儿早教

孩子所做的一切事情,都与他的成长有关,父母千万不要盲目禁止,使孩子变得缩手缩脚,应该让他自由自在地发挥自己的天性。另外,父母也不妨多选购不易弄坏的玩具。

本网站小编总结 :家长对于孩子拆玩具的爱好有了一定的认识以后,对于孩子拆玩具又有怎样的理解呢,相信家长可以慢慢的让孩子不在拆玩具,而是通过一些其他的方式来面对孩子的健康的问题。

不一样的童话故事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