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故事小乌鸦爱妈妈

2020-08-17 童话故事小乌鸦爱妈妈 妈妈的胎教 妈妈胎教

六大抱怨让妈妈的爱被打折。

妈妈正忙家务活时,一旦宝宝还粘乎乎,许多妈妈都会不耐烦地说:“烦死了,自己去玩。”可能妈妈自己没在意,可宝宝就会受到莫大的委屈而嚎啕大哭起来。

养育孩子是个幸福的过程,同时更是个艰辛的过程,除了要做好哺乳、换尿布、洗澡等护理工作,还要面对孩子的哭吵、破坏进行教养工作。可能对我们这些边缘人士来说,我们也只能奉劝新爸爸、新妈妈耐心点,这是为人父母的必经之路。

但实际上,繁琐的护理工作已让妈妈们精疲力竭,如果宝宝再哭闹、任性,那么这时妈妈眼中的宝宝将会由小天使变成小魔鬼,即使忍耐度再好的妈妈都会对宝宝发一通牢骚。或许,发泄完之后,妈妈自己会好受些,并感觉这样做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可妈妈是否想过,挨批后,宝宝的心里感受?专家告诫:妈妈生气可以体谅,但在牢骚出口前必须得三思。

专家表示:日常生活中,妈妈们应避免6类最常见的牢骚,如下:

一、否定宝宝人格

妈妈正忙家务活时,一旦宝宝还粘乎乎,许多妈妈都会不耐烦地说:“烦死了,自己去玩。”可能妈妈自己没在意,可宝宝就会受到莫大的委屈而嚎啕大哭起来。

“你怎么这么笨,连这也不会。”妈妈往往以大孩子的标准来衡量宝宝的行为,自己觉得很简单的东西宝宝应该也要会,否则就“笨”。

妈妈带着宝宝到亲戚或邻居家玩,宝宝不愿叫“阿姨”,妈妈就会责怪说:“你这孩子怎么这么没用,叫一声阿姨都不会。”也有的妈妈会笑着对别人说:“你看,我的孩子真是没用,不会叫人。”虽然是对别人说的,可是宝宝都听在耳中,记在心里。

Tips:如果宝宝有能力而没有做好,妈妈也须耐心指导,而不是责骂。

二、让宝宝怀疑妈妈对自己的爱

有时妈妈故意要宝宝手上的东西,可宝宝不愿意给,过一会儿宝宝要妈妈抱,妈妈就会故作生气样说:“我才不要你呢。”如果经常这样,宝宝会很伤心的。

“再不好好吃饭,妈妈就不要你了,把你送给别人做儿子。”这类话会让宝宝怀疑妈妈为什么不爱我。

宝宝被妈妈骂了几句,一气之下跑出家门,妈妈追到家门口,生气地对着宝宝喊:“你给我回来,不回来是吧,那以后都不要回来了。”这类话听多了,宝宝心理会产生阴影,以后可能真的要离家出走。

Tips:小小的惩罚有时能纠正宝宝的不良习惯或错误,但妈妈的惩罚不能让宝宝对自己的爱产生怀疑,要知道惩罚的目的不是要让孩子伤心,而是要让宝宝清楚地知道他的行为不对就可以了。

三、吓唬宝宝

“宝宝再不听话就叫医生来打针。”“快躲到妈妈这里来,医生打针来了。”无论是责怪宝宝还是和宝宝玩,妈妈让宝宝听话的厉害办法就是医生打针,因为所有的宝宝都怕打针时的疼痛。妈妈经常用这种方法教育宝宝,反而使他见到穿白大褂的人就害怕。

宝宝对老师很敬重,更不敢像对妈妈一样对老师撒娇。妈妈喜欢利用宝宝这一害怕心理对宝宝施压,出口就是:“不好好看书,明天告诉你老师去,看他(她)到时候怎样惩罚你。”

警察叔叔抓坏人,这是妈妈从小教给宝宝的概念。宝宝怕警察叔叔带走也就是怕自己是个坏孩子。孩子一做错事就说“叫警察叔叔把你带走”,孩子会怀疑自己是个坏孩子,在别人面前不敢抬头。

Tips:宝宝难免做错事情,及时帮他纠正错误是妈妈的责任和使命,如果孩子纠正了,妈妈还应称赞他是个好孩子。

四、对孩子的要求超出了他的能力

“动作快一点,妈妈还要上班呢。”其实宝宝动作慢不是它的错,它不知道为什么要快,也不知道怎样快,最关键的是平时妈妈的教导,怎样让宝宝有一个时间观念。

在宝宝眼里,他的作品可能已经做得最完美,可是在妈妈眼里,还是没有达到要求,所以宝宝做什么事情都希望再做好一点,而没有顾及宝宝的心情。

宝宝不是天才,不是一生下来什么都会,成人会的东西宝宝不一定要会。不要妈妈觉得很简单的事情,宝宝不会就说:“这么大了,连这个都不会。”说多了,宝宝会的事情它也不敢做了。

Tips:妈妈用时间去了解宝宝的能力,让宝宝做之前,把事情与宝宝的能力进行对照,如果宝宝能做而不做,妈妈应进行劝导;如果超出宝宝能力,就要量力而行,千万不要勉强,小心适得其反。

五、拿孩子进行比较

妈妈总希望自己的宝宝比别人孩子强,所以遇到宝宝比别人差,经常对宝宝出气,“你和别人一样大,为什么别人会,你怎么就不会,好好跟别人学学,不要老想着玩。”好像自己的孩子比别人的强那是应该的,而比别人的孩子差那就绝对不行,其实,妈妈的这种心态才真正要不得。

Tips:掌握孩子的个性与特点,并非别人会的东西,宝宝就一定要会。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并根据宝宝的特别培养它的能力。

六、按自己的意愿命令宝宝

“不准吃饭时说话。”“不准抱着玩具睡觉”……太多的“不准”容易限制宝宝个性的发展。或许,许多妈妈会说,她们这样做是为了宝宝好。的确,哪有那么狠心的妈妈呢?可妈妈们想过没有,对于同样的问题,如果换种解决方式,是不是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哭,还哭,不许哭。”“叫你不要玩电脑,还要玩,马上停止,睡觉去。”妈妈烦了后,就希望宝宝立即能够达到自己的意愿,这时往往出言比较凶,有的妈妈甚至拼命用手拉开宝宝的手。对宝宝来说,他从妈妈这里认识到什么是野蛮,并学会野蛮待人的方式。

Tips:对于宝宝做得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妈妈须控制自己的情绪,用良好的心态对待宝宝;转移宝宝的视线或爱好;给宝宝一个调整时间。

相关推荐

家务(抱怨篇)


问题:

“为什么所有的事情都要我来做?”“瑞雷的妈妈从来不让他干活!”“这不公平!”每次我要孩子做家务时,他就会不断地嘀咕这些话。我已经不想再听他的抱怨了。我该怎样做才能让孩子乖乖地闭上嘴,老老实实地完成他要做的家务呢?

思考:

当家长听到这种抱怨时,总会感到气愤不已。因为我们自己做的家务比孩子做的要多几百万倍。先深呼吸一下,然后就来试试下面的一些方法吧,看看能不能让孩子闭上嘴。

解决方法:

1、你需要让孩子明白,家务活是必须要做的,而你将不再理会他的牢骚。

2、你可以采用“录音机”战术。比如,当你说:“请把垃圾倒了。”孩子会争辩道:“为什么家里所有的事情都要我来做?这不公平。”这时,你需要冷静应对:“请把垃圾倒了。”而孩子会继续说:“为什么姐姐从来都不干活?”而你只需要重复道:“请把垃圾倒了。”最终,孩子会发现,争辩是无效的,然后他就会去倒垃圾了。

3、或许,你可以让孩子做点别的家务活。通常,孩子们因为每天都要重复同样的事情,所以才会对他们要做的家务感到厌烦。他们觉得这些事情既单调又乏味。而对他来说,这种家务活的调换,可能也会很有意思。拿一张纸,把所有的家务活都列出来,然后看看,有什么会让他感兴趣。

4、和孩子一起坐下来谈谈。拿一张纸,在纸上画几个小人,代表所有的家庭成员。把各项家务分别写在负责人的名字下面。你可以这样跟孩子说:“好吧,让我们来看看,是谁去超市买东西呢?是我。那又是谁去付账单呢?是我。煮饭?是我。洗衣服?是我。带你去看球赛?是我。擦汽车?是我。去倒垃圾?嘿,这是你的活儿了!”当孩子发现,在你的名下有长长的一串家务列表时,他立刻就会感到,他自己的那份家务活是多么轻松了。

5、找个你俩心情都不错的时候,跟孩子谈谈。让他知道,他对家里的贡献是多么重要。你需要让他明白,一个家保持正常的运转,需要家里每一个人的努力。你可以诚恳地请他配合,并和他一起针对他所抱怨的事情,想出一个恰当的解决方案。此后,你可能就会看到,孩子开始努力遵守自己说过的话了。每当你发现这一点的时候,都要及时地表扬孩子,这对让孩子保持积极性是很重要的。

宝宝爱吃手指 妈妈别“打搅”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早教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早教是宝宝出生的第一个教育,早期教育可以提升孩子的智力,从而培养出一个高情商的孩子。早教已经成为婴幼儿成长中必不可少的额一个环节了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宝宝爱吃手指 妈妈别“打搅”,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很多妈妈都发现自己的宝宝有“吃手”的习惯,有时候怕他手脏,所以就及时阻止了。其实,宝宝喜欢“吃手”不一定是坏事哦,妈妈们不必如此担忧。宝宝刚出生没多久,大脑尚未发育成熟,还不能指挥自己的小手。所以,如果这时候宝宝已经懂得“吃手”了,那是一个宝宝成长发育的信号。这是为什么呢?且来看看小编的介绍。 

一、淡定,宝宝爱吃手指有原因

其实,纠结不已的妈妈们大可不必如此焦虑,宝宝爱吃手其实并不一定是坏事,而造成这一行为是有多方面的原因的。

一方面,宝宝出生没多久,大脑尚未发育成熟,还不能指挥自己的小手。但随着宝宝的生长发育,他渐渐地就会进入手指功能的分化和初期的手眼协调阶段,这一阶段是宝宝心里发育的新阶段,而“吃手”这一动作恰好是进入新阶段的一种信号。所以,宝宝爱吃手指,不要太担心。

另一方面,外界的各种因素的影响也会导致宝宝爱吃手指。比如,妈妈喂奶时方法不正确或速度过快,不能满足宝宝吸吮的欲望,由于心理上未得到满足,便会用吸手指来满足需求;由于妈妈过于忙碌,忽视了与宝宝的交流,宝宝就会玩弄自己的手指来解闷;有的宝宝在出牙前后会出现吃手指的情况;爸妈感情出现不和谐,影响了宝宝情绪……

总之,宝宝爱吃手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妈妈不能单从一面去考虑,更不能随便去阻止宝宝的吃手指行为。

二、宝宝爱吃手指,吃出好处

宝宝爱吃手指这一习惯有时候不但不是坏事,还可能是好事,好处多多。妈妈如果看到宝宝吮吸手指,不要急着去制止,这可能“打搅”到宝宝,让他产生不愉快的感受哦。

1、情绪上得到安慰和满足。宝宝吃手指不一定就是不卫生的坏习惯,这也许是他用来调整自己情绪的一种行为。吃手指可以稳定情绪,是宝宝的一种自我安慰的方式。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吃活动是婴儿期获得满足的最佳、最主要途径。

2-3个月宝宝正处于口唇快感期,如果宝宝感到不安、烦躁、紧张时,吃手会镇静宝宝的情绪。例如有的宝宝在浅睡状态时,会用吮手指来寻求自我安慰而重新入睡。

2、智力发展的信号。当宝宝开始出现了手的动作,懂得去“吃手”了,那标志着宝宝的心理发育进入到一个新阶段——手指功能的分化和初期的手眼协调阶段,是智力发展的一种信号。这样,爸妈能依据情况对宝宝做一些指导,促进其智力进一步发展。

3、促进神经功能发展。宝宝“吃手”的时候能加强触觉、嗅觉和味觉刺激,促进神经功能发展,还能提高吸吮水平。妈妈会感到,宝宝吸起奶头来一天比一天有力,这对小儿生长发育有好处。

4、锻炼手眼协调性。很小的宝宝不能准确地把手放到嘴里,而吃手指的过程能够锻炼宝宝手的灵活性和手眼的协调性。当他能用手把东西往嘴里放时,就代表他的进步,意味着他已经为日后自食打下良好基础。

三、宝宝爱吃手指,爸妈要注意

虽然说宝宝爱吃手指不一定是坏事,还有一定的好处,但是,爸妈对于宝宝的这一行为还是要注意一点哦。所谓“病从口入”,爸妈对于宝宝手指的卫生问题还有吮吸成瘾,影响生长发育等的问题不可不重视。

1、“病从口入”。我们常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可知宝宝常常放进嘴里的手指的卫生问题是很重要的。宝宝的手指上存在细菌,吃手指时免不了把这些“坏家伙”一并吃了进去。如果这个时候正赶上宝宝的免疫力不足,就有可能发生肠胃感染或者其他病症。

2、影响生长发育。当宝宝过度沉迷于吃手指时,手指在口腔内会产生向上、向下、向前、向后的外力。吮吸拇指时间久了,婴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上下颌的正常生长就会收到干扰,逐渐形成上颌前突、下颌后缩、噘嘴畸形等。导致上下前牙不能接触,影响切咬食物。更重要的是影响宝宝外表的美观。

宫外孕湿疹怀孕的表现手足口病症状宝宝感冒流鼻涕怎么办孕中期注意事项怀孕吃什么好盆腔炎有什么症状怀孕三个月胎儿图

另外,手指骨骼的正常发育也会受到影响,有可能出现手指弯曲畸形。长了牙的宝宝如果还继续常吃手指,容易造成手指脱皮、肿胀等外伤,严重时甚至感染,也会让牙齿照着不正确的方向生长,进而影响牙齿的排列、咬合,也容易引发口腔问题。

3、不利于个性发展。宝宝一旦吃上手指,就满足于吃手指的乐趣,不愿参加其他活动,对智力和心理也有影响。而且有关调查显示,缺少亲人关爱和心灵上慰藉不够的宝宝易养成吃手、吮手习惯,若长期得不到正确引导则会影响宝宝将来个性的发展。

宝宝总爱打人,爸妈六招轻松搞定


打人的行为,往往是两岁左右的儿童,特别是男孩的常见行为,这也是儿童社会性发展过程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人生来就具有一种内在的攻击倾向。比如宝宝生气、情绪发作时,会把东西往地上扔;想喝水了,妈妈晚来了几分钟,宝宝会一把推开水杯……随着生理、心理的发展,如果加以正确引导,攻击倾向可以转化为忍耐、坚毅等积极的品质。

真实案例

扬扬妈妈来信:儿子扬扬3岁,上幼儿园小班。最近发现他有脾气了,只要不高兴或者他的要求没有被满足,就抬手打人。老师也跟我们反映,他在幼儿园期间,随意性大,在游戏和活动时喜欢去推搡别的小朋友。经常和小朋友发生争抢玩具的现象,只要是他自己喜欢的玩具,就一定要抢过来,一不注意就打人或咬人。平时和我们在一起时也喜欢动手打人,批评他时他也懂,也承认错误,但是过不了一会就忘记了,实在令人头疼。我该怎么办?

不满3岁的宝宝打人,其实是用这种攻击性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愿望或感情,但认为“孩子小,不懂事,大了自然就会改”的说法是完全错误的,幼儿期“打人”的习惯会影响宝宝一生!那么如何改变宝宝爱打人的习惯呢?下面就介绍六个细节给各位爸妈参考。

宫外孕湿疹怀孕的表现手足口病症状宝宝感冒流鼻涕怎么办孕中期注意事项怀孕吃什么好盆腔炎有什么症状怀孕三个月胎儿图

别让孩子从攻击中获得任何好处

宝宝并不是故意选择使用武力争夺玩具,而只是一种本能的自卫或是生理特征。一旦他从这种行为中获得利益——得到了他想要的玩具,那么他就可能把攻击别人和取得玩具联系起来。也就越来越喜欢用攻击的方式和人交流。

要更多注意受害的宝宝

当你的孩子打了其他小朋友时,最好给受伤的宝宝更多关注:吻一吻受伤一方的小伤口,询问他有没有问题。然后,用坚定的语气对欺负人的宝宝说:“不许咬人。咬人会让别人很疼。”如果孩子被别人咬然后又去咬别人的话,千万不要惩罚孩子。

多称赞孩子的好行为

当孩子没有依靠攻击而解决问题时,你应该多多鼓励他的这些行为,让他能意识到这才是对的。比如你可以表扬他的行为“你把玩具让给小朋友玩,你是个好孩子。”

做孩子的好榜样

和孩子玩的时候不要咬你的孩子,也不要打他。如果你对他说“我要吃了你!”而且把小家伙的脚趾或手指放到自己的嘴里,那么他就会很自然地尝试对别人这样做。如果你因为生气而把宝宝打了一顿,那么当宝宝不开心的时候自然会模仿你的做法,自然去打人。

温柔地安慰孩子

孩子在发育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挫折,比如走路、说话等等。这时需要你为他提供一些温柔的积极的安慰,以防止他变得暴躁。比如一个舒服的温水浴。孩子在洗澡时可以忘记之前的不愉快,再加上一些他熟悉的玩具,会让他对自己重新树立信心。

给孩子们更大的活动空间

如果孩子像大海里的沙丁鱼一样,挤在一起玩耍。那你就不必对他们的互相攻击的行为产生惊讶了。因为这是必然的结果。即使是成年人也不能容忍自己活动的空间过于狭小。

对孩子的行为说“不”

当孩子行为可能发生危险时,你应该及时制止他。用最简单的语言清楚、严肃地告诉他不可以打人,不可以咬人,否则会受伤的。然后把孩子的注意吸引到其他有趣的事情上,比如一个动画片。除此之外,在孩子烦躁想攻击别人的时候,可以为孩子提供其他选择,比如给他一个枕头,让他随便处置,还可以教他使劲跺脚来发泄自己的不满;或者教会孩子如果下次他生气了可以到你身边寻求帮助。

重要提示:爸爸妈妈不能做的三件事

对待孩子的攻击行为,除了上面叙述的我们可以帮助他们的事之外,还有些事是我们不能做的:

1、不要训斥打人的宝宝:宝宝并没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你突如其来的训斥只会让他感到莫名其妙。

2、不要因为孩子打人,就让他也尝尝挨打的滋味:孩子不会理解你的用意,他只会觉得你是在伤害他,最坏的结果可能让孩子不再信任你。

3、不要鼓励孩子报复打他的小朋友:如果“受害人”反过来去报复犯人”,那么最终的结果是“犯人”会越来越多。

老想钻妈妈的被窝


四岁的小姑娘小佳,总算是养成了晚上独自上床的习惯。可是到了半夜或快天亮的时候,她总是钻进妈妈的被窝里。

“回到你自己的被窝里去!”

“不。”

“你不是有自己的被窝吗?”

“不,妈妈的被窝好。”

“挤得太难受了。”

“不挤嘛。”

“你这个孩子真没出息,象个婴儿。”

“我不是婴儿。”

儿童的心理分析:

“一个人睡觉,又害怕,又寂寞,我想和妈妈睡一个被窝。”这是所有儿童共同具有心情。

不管怎么说,从婴儿时起,一直和妈妈紧紧贴在一起生活过来的孩子,要求他完全过“独立”生活的确有些勉强。希望做母亲的不要忘记,总的来说,幼儿期的心理状态尚处于“依赖阶段”。

有的孩子大白天一个人什么都能做,表现得很不错,俨然一副大孩子的样子。可是一到夜里,莫名其妙地又“重返”婴儿的心理状态,这也是无可奈何的。

个别孩子有了小弟弟、小妹妹后,不能自己单独占有妈妈的时候,那就只好在深更半夜去占有妈妈,这种愿望和心情是不足为奇的。如果连白天也离不开妈妈的话,当然夜里更不能独自睡觉了。

妈妈的高招:

正如前面所说的,如果对半夜里钻进妈妈被窝里来的行动采取宽容和理解的心情,妈妈的语言和态度也就不会那么冷冰冰的了。

当然,这也不是说,应该表示积极的欢迎,我们是否可以做一个限制的练习,比如,一周几天,或者是一天几小时。同时,要鼓励他的独立性。称赞他:“你已经不是一个孩子了,你学乖了,能够一个人睡觉了。”

如果白天独立生活的习惯还没养成,那就首先培养孩子白天独立生活的能力。还有,独自玩耍也很重要。在弟弟、妹妹面前对孩子冷淡,效果会适得其反。即使在白天,也要有意识地同他接近以培养母子感情。上床之后,读书给他听,和他亲密地谈心,使孩子能够充分尝到母亲的温情,这也是极其重要的。

童话故事小乌鸦爱妈妈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