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帮孩子做好入学准备
2020-07-29 如何帮孩子做好入学准备 如何让孩子做好入学准备 如何胎教离异父母如何探视孩子。
友:请问专家,当父母离异时,应当如何处理非监护方的探视问题?怎样才对幼儿的心理发育最有利?谢谢。
茅于燕:父母离异对孩子来说是非常不利的。要尽最大努力保护好孩子少受影响或不受影响。
孩子是父母双方的,和双方都有血缘关系,不能因为父母离异,这种血缘关系就改变了。
为了做好探视,可以试试以下方法:
1、约定好探视时间,没有特殊情况,不要改变,信用第一。
2、最好把探视时间固定起来,孩子就会有个期盼。
3、双方见面时要友好,绝不要在这个时候互相指责、争吵。
4、监护方应热情接待非监护方,并把孩子的情况向非监护方报告。讲时要冷静,内容要全面。
5、有可能的话双方一同与孩子活动一段时间,让他体会到爸爸、妈妈对他都一样好,爸爸妈妈都爱他。
6、双方与孩子单独在一起时,绝对不要肆意批语对方,不要让孩子对父亲一方或对母亲一方有错误的认识或偏见。
7、非监护方在探视时,不要买超过监视方经济条件太高的东西(如吃食、玩具、衣物),也不要带孩子出入太豪华的场所,以免孩子对监视方有“意见”,情感有影响。反之,也不要做得太差,以致对孩子没有吸引力,他对这个爸爸或妈妈会不喜欢,也影响情感。最好的办法是给孩子的“待遇”与监视方经济条件和文化爱好基本差不多,这样,孩子就不会有太多的想法了。
相关推荐
父母应重视幼儿的心理偏离
一定要选择孩子最喜欢的教育方法,否则就不能取得好的效果。早期教育对孩子以后的学习能力有很大的影响,早教可以让孩子在进入学校之后,轻松的应对各种学习压力。孩子早教最适合的年龄是多大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父母应重视幼儿的心理偏离”,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
所谓幼儿心理偏离,是指幼儿在心理和行为中表现出的偏离正常的倾向。如爱发脾气、行为古怪、注意力障碍、强迫倾向等。幼儿的心理偏离虽然在程度上不如成人的心理疾病那样表现明显和稳定,但如果不及时采取矫治措施,则会越来越严重,最终会导致心理疾病。
导致幼儿心理偏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其中有先天的原因,如母亲在孕期患传染病、中毒、营养不良、以及出生时窒息、严重缺氧、难产或产伤等,均会通过影响幼儿的精神及神经发育而导致心理偏离。但主要还是家庭环境和教育影响的原因。因为父母的素质、彼此的关系、教养方法,都能对幼儿心理发育产生影响。如父母之间不和睦或离异,会对孩子失去应有的爱抚,容易使幼儿情绪抑郁、性格古怪、心理反常。而过分溺爱容易使孩子形成骄傲、自私、任性等不良性格,自理生活的能力也很差;对幼儿过于粗暴、简单,易使孩子形成胆小怯懦、恐惧心理,也易使其形成说谎、粗暴、无理的性格。
那么怎样对待幼儿的心理偏离呢?首先在平时应注意观察幼儿心理情况。当孩子出现心理偏离时,父母应先从自己的言行、教育方式、家庭环境中寻找根源。轻度的心理偏离,只要注意改变教育方式,用科学、正确的方法抚育孩子,就可很快奏效。而对有明显的心理偏离,学习困难,或有行为问题的孩子,宜及早让儿童心理专科医生给予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
父母如何给孩子心灵自由
每个孩子都有成为天才的潜力,关键是父母和教师是否有点石成金的双手。想要让孩子得到更好的发展,正确的早教是非常重要的。早教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以及行为习惯,父母该不该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父母如何给孩子心灵自由》,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
蒙特梭利认为“自由”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基本人权。但是,蒙氏教育的自由却不是放任或为所欲为。在蒙氏教室中,孩子并没有被允许去做“任何他喜欢的事”。他只能自由的选择有益与有用的工作。换言之,“自由并非做你想做的事,而是要做正确的事。”
“自由”是蒙氏“科学教育学”的基本原则。
简单的说,蒙氏认为强制的“教”法,对儿童——特别是学龄前的幼儿,有害无益,除非把孩子的头脑解放出来,否则这些民族幼苗的发展不会健全。
蒙特梭利认为“自由”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基本人权。但是,蒙氏教育的自由却不是放任或为所欲为。在蒙氏教室中,孩子并没有被允许去做“任何他喜欢的事”。他只能自由的选择有益与有用的工作。换言之,“自由并非做你想做的事,而是要做正确的事。”
“自由”该如何教育呢?蒙特梭利认为以自由为基础的教育,教师必须掌握三大原则,即:
1、预备符合成长需求的环境
2、协助与观察孩子在环境中的需求
3、订立明确的行为规范并时常提醒孩子自我控制。
因此,对孩子应该以教育他们能独立为前提,允许儿童依其“内在需要”,自由的去选择“工作材料”——教具,自由地进行“工作”(操作)。
蒙特梭利表示:“你只要冷静的观望,保持一种尊重孩子的行为态度,使孩子在获取经验时,有完全的自由,在他们工作时不要干扰他”。
我想,在家中的大人们对孩子平日的生活教育,也应把握上述的观念。
让幼儿自己做
蒙特梭利每次在演讲时,总会提出这么一句话:“Helpmetodoitbymyself”(幼儿在呐喊:请帮助我,让我自己做)。一般父母对子女呵护的很仔细,什么都帮他们做得好好的,看起来是父母的爱心实际上却抹煞了许多孩子自我成长的机会。其实,孩子在学习走路时,就是尝试“独立”的开始。
让我们来听听幼儿说什么:
我听到了,
但随后就忘了;
我看到,也就记得了;
我做了,
我就理解了。
聪明的父母如何教育孩子
要充分发展幼儿的大脑,最重要的工作是引导幼儿读书。为了让孩子在进入学校之前打好基础,我们要通过早期教育激发孩子的内在潜质。早期教育可以提升孩子的智力,从而培养出一个高情商的孩子。你都知道哪些早教知识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聪明的父母如何教育孩子”,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家长们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教育孩子的?在此过程中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呢,在刚开始得家长会发现有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要如何解决呢,通过下面的内容来详细的了解一其中的内容吧。
Step1
驱除焦虑
焦虑心理的来源归根结底是怕孩子脱离掌控。被焦虑感驱使的父母往往会给出过分生硬的规定,这些规定有一部分来自他们自己的主观意愿,一部分来自刻板印象,还有一部分来自和周围人群的比较。
焦虑心理反映出了父母内心的不自信——无力应对外部世界的变化,故而对孩子严加要求,甚至提出过分目标,比如要求孩子“必须”在一个月内背下10首唐诗,或“必须”在期末考试中排位提升5名。事实上这当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背下10首唐诗之后紧接着可能是学会5支钢琴曲,提升5名之后再提升5名看起来也理所应当——只是永远无法获得真正的满足与自信,反而可能陷入越来越深的焦虑之中。
★ 应对方式:学会等待,享受过程 ★
孩子的学习过程有好几种可能性:对于某些内容,可能一学就会;对于另外一些,可能需要一段时间;此外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在一段时间里几乎看不出他有任何进步,直到某一天,他忽然之间学会了。如果父母关注的焦点在结果上,遇到孩子学得慢的情况就难免心浮气躁;而如果把关注点放在过程上,从中获得的每一点收获、每一分乐趣,都是价值所在。克服焦虑心理很重要的一点,是尊重每个孩子的差异。做父母的用不着拿外在的标准来作为评判的依据,也不用将孩子与别人多加比较。克服焦虑心理的另外一点,就是不要急于为孩子塑形,不要现在就替孩子的一生下定论。人的一生很长,发展变化的可能性也很大。教养孩子,就要多给他一点空间,容许他犯错、走弯路,也容许他慢慢勾画自己的人生蓝图。
Step2
超越野心
如今,许多父母都把全部精力和金钱投注到了一个孩子身上,从而形成了“我要他比我好”、“我要他比别人好”的心理预期。怀有此类心态的父母,一定要反躬自问:“在‘爱’的旗号之下,我所做的当真是为孩子好吗?还是为了满足自己未曾实现的愿望?”将太多期望强加给孩子的父母往往在自己的人生中早已放弃了努力,不愿承担奋力拼搏的艰辛和可能的挫折与失败,而是将这一切都转移到了孩子身上,这是很不公允的做法。教育网
还有一类父母,本身是成功者,因此特别不能容忍孩子的不成功。在努力满足父母期望的过程中,在一切都追求最好的过程中,孩子也会逐渐丧失创造力,越来越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在哪里。
★ 应对方式:让孩子决定喜欢的画面 ★
什么是家长想要的?把孩子培养成一个不平凡的人,还是一个快乐健康的普通人?什么又是孩子想要的?拥有一个自由快乐的人生,还是被家长的意愿所主宰?为人父母的想通了这些问题,就能以平和的心态面对孩子的成长。美国作家卡尔·奥诺雷建议父母将培养孩子看成在白纸上作画,随着他们逐渐长大,这张画会慢慢有自己的线条和色彩。他说:“父母们应该尽力站在画外,让孩子来决定自己喜欢的画面。”同时他认为,关键在于要意识到:“最大的错误是以为存在一条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育儿良策。实际上这是根本不存在的。”
Step3
破除恐惧
恐惧主要来自对于安全问题的担心,适当程度的恐惧是正常且必要的。然而被恐惧感驱使的父母往往会过度关心孩子的健康和安全问题,表现在行为上,就是对孩子的过度保护和制约。他们极力想要将孩子身处的世界变成一个完全没有危险的地方,任何可能的危险(哪怕是非常微小的)都被视为大敌。过度的恐惧感不是对孩子的状态及其所处的真实环境的反应,更多地源自父母的内心——这类父母往往对自身及自己应对外界环境的能力缺乏信心。早期教育网
★应对方式:保护,但不过度 ★
在危险面前,父母常常容易低估孩子的能力。法国心理学家让·皮埃尔·温特指出:“真正的危险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多。我们要根据孩子年龄的变化,来具体考量危险的程度,也要逐渐学会放开牵着孩子的手。”莉奥诺·斯凯纳齐因为去年让9岁的儿子独自搭乘纽约地铁而被媒体称为“美国最差妈妈”,如今她在博客中开展了反对父母过度保护的运动,她强调自己非常赞成应该保证孩子安全的立场,但前提是“要搞清楚哪些才是真正的危险”。尽管她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失败,但如果从来不曾跌倒,就永远学不会怎么爬起来。因为恐惧、担心,紧紧拽住孩子的手,而不让他做出更多尝试,肯定是不可取的。最佳状态是既确保孩子的安全,又不过度保护,以至于限制了他的成长发展。做父母的不妨仔细考虑孩子的能力,同时评估危险的程度,在两者之间取得一个平衡。早教网
本网站小编总结 : 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家长可以从安抚孩子的心的时候开始,家长可以才考一下如何能帮助孩子的教育成长,对于孩子的具体的情况来让家长在制定不同的教育方式,希望家长在此之前可以好冲一下电。
父母如何帮孩子练好口才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几乎所有毕业生求职时所面临的第一道考验就是面试,口头表达能力已成为展示才华、赢得机会的重要手段之一。不少家长因此烦恼:“我家的孩子口拙,让他讲一件事情,他总是不能很好地表述出来。
怎么办呢?”中山市青少年活动中心(青少年宫)的负责人建议,口才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家长不妨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先锻炼孩子的胆量
家长可先激发孩子说话的兴趣,如告诉孩子:“大家都很喜欢你,想看你表演的节目哟!”通过这样的方式鼓励孩子唱歌或朗诵短诗,或定期举行家庭表演会,让孩子在亲友面前讲笑话或与他人分享个人的特殊生活经历,如度假、旅游等,以此提高孩子的胆量。
让孩子学会叙述
父母要反复强调当众说话能得到锻炼的机会,以此激励孩子说话的勇气,让孩子重述小说或电视电影的故事,帮助孩子将长故事浓缩成“短剧”,锻炼孩子的叙述能力和记忆能力。
多与别人交流
父母要鼓励孩子多与别人交流,特别是与有思想、语言表达熟练的人交流,久了自然会受到对方潜在的感染;还有,要有东西可说,良好的口才和渊博的知识是密不可分的,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所以,练就好口才的前提,是要拓宽孩子的知识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