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到了牙牙学语的阶段,爸爸妈妈也开始卖力地对宝宝进行语言攻势。但是,对于新手爸妈来说,让孩子开口学说话是一个很大的学问。当宝宝开始学说话的时候,爸妈们可别帮倒忙哦!

爸爸妈妈容易帮哪些倒忙?

1.过分满足宝宝的要求

表现:宝宝指着水杯,妈妈立即反应:“宝宝,是要喝水吗?妈妈给你拿。”宝宝连嘴皮子都不需要动。

害处:爸爸妈妈过度满足宝宝要求的方法使宝宝的语言发展缓慢,因为他不用说话,家人就能迅速明白他的意图,并达到他的要求了,因此宝宝失去了说话的机会。

正确做法:当爸爸妈妈从宝宝的行为举止中发觉宝宝想喝水时,你可以给他一个空水杯,他拿着空水杯,想要得到水时,会非常努力去说“水”。

2.用儿语和宝宝说话

表现:“地上脏脏”、“宝宝,吃饭饭啦”、“到时间睡觉觉了”等。

害处:用叠词和儿话说话是宝宝语言特定阶段的表现,有些家长却以为宝宝只能听懂这些儿语或觉得有趣,也用同样的语言与宝宝讲话,这样做就很可能拖延了孩子过渡到说完整话的阶段。

正确做法:当宝宝伸出双手说,“妈妈抱抱。”妈妈就应该给宝宝一个热情的拥抱,并说,“妈妈来抱宝宝了。”用正常的交流方式,尽量缩短宝宝叠词或者儿话使用的时间。

3.重复宝宝的错误发音

表现:宝宝把“哥哥”说成了“蝈蝈”,爸妈重复宝宝的错误语音,甚至下次再碰到说“哥哥”的情况时,父母也跟着宝宝说“蝈蝈”。

害处:如果父母将错就错学习宝宝的错误发音,那么宝宝就会得到错误暗示,认为自己的发音是对的,这种错误的发音可能会因此很长时间难以改变。

正确做法:爸爸妈妈不要学宝宝的发音,而应当用正确的语言来与宝宝说话,时间一长,在正确语音的指导下,宝宝的发音自然会逐渐正确。

让宝宝尽早说话的方法:

1.0-1岁阶段语言训练

(1)说给宝宝听

不会说话的宝宝能通过耳朵接受信息,为他们日后的“说”打基础。如果父母把日常生活中的每件事,通过清晰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和相应的动作传达给宝宝,孩子会对你的话很感兴趣,并试图咿咿呀呀地表达。

(2)制造发声的机会

宝宝会用“咿、呀、哈、呜”等声音表达自己的愿望,这恰是培养宝宝模仿发音的好时机。当他们表达要人抱、要喝奶、尿布湿了时,妈妈趁机替他把这些愿望用简单的词语说给孩子听,然后等待宝宝的反应。如此天天重复,就等于在他的头脑中强化了这些语言,最终使孩子的语言模仿变得容易起来。

2.1-2岁阶段语言训练:

(1)多给予刺激促使孩子讲话

身边物品,是教育宝宝学习语言的好工具。把这些生活用品或玩具指给宝宝看,告诉他这些东西的名称、用途、形状等等,随后再问问孩子它们分别是什么、颜色、用途如何,这不但能帮宝宝学到一些生活常识,还能帮他积累新名词,促进语言的发展。

(2)满足要求晚半拍

宝宝想要某种东西,往往盯着它或用手去抓。这时妈妈不要马上满足他,而是把它拿在手里,鼓励孩子说出自己想要什么。如果孩子说不好,妈妈可以先做示范,由宝宝“学舌”,再把这些东西给孩子。

(3)重复说过的内容

准备一套动物卡片,在宝宝认识了其中的动物之后,请他给妈妈讲每张卡片上有什么;也可借助简单的图画书,妈妈讲页、宝宝重复一遍,然后再往下进行。总之,利用各种机会让宝宝开口。

延伸阅读

宝宝学说话时期,家长们常犯那些错误呢


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中,虽然妈妈们都明白语方的开发其对于孩子智力的重要性,但是仍然有父母会陷入一些误区,下面就让我们具体的来了解下吧,也希望父母们能够及时的认识到自己的教育弊端!

许多年轻的父母也已意识到孩子早期语言训练的重要性,都明白了早期语言训练是开启孩子智慧大门的钥匙。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可能还存在以下误区。

早期语言训练是开启孩子智慧大门的钥匙。如今,许多年轻的父母也已意识到孩子早期语言训练的重要性,但在具体育儿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以下误区。

误区一:认为宝宝太小听不懂

父母是孩子学习语言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语言发展有深刻影响。婴儿听觉研究专家发现,婴儿脑内的“听觉地图”大概到1岁左右完成,在此期间,给零岁婴儿输送越多的有意义的声音,越能促进婴儿脑内主管听觉的神经元的敏感性。另外,还有研究表明,婴儿获得的词汇量的多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母亲对婴儿说话的数量。

刚出生的婴儿,对成人的话确实听不懂,但婴儿的学习能力很强,当妈妈总是冲他微笑,对他说:“宝宝,我是妈妈”。“宝宝,这是奶,你饿了吧”。当给宝宝穿衣服时,当给宝宝喂奶、换尿布时,要和宝宝说话,告诉他:“妈妈在给你换衣服,凉不凉啊?伸伸小胳膊、抬起头”等等。也就是说尽可能地与孩子多说话,这是发展孩子的语言能力所必不可少的。

时间一长,这种语言信息就储存在了他的脑子里。随着他的智力发育,再经过几十次的语言重复,他就明白,原来总抱着我的人就是妈妈。到了1岁的时候,他可能会叫“爸爸,妈妈”了,当成人对他说:“宝宝,你的球呢?”他会转身去找,说明他已经明白了话的意思。当到了一定时候宝宝的语言会突然爆发,于是很多话都会说了。

误区二:用“奶话”(儿语)和宝宝说话

“奶话”(儿语)指刚出生8~9个月的婴儿,随着成人的语音刺激“咿咿呀呀”学话。这时,年轻的父母看到孩子想要说话的急切样子,便教起了诸如“汪汪(狗)”、“咕咚咕咚(喝水)”之类的奶话。这种教授方法虽然生动有趣,符合孩子的特点,有助于孩子形象思维的开发,但是却容易忽略孩子抽象思维的培养与发展。其实,对于孩子来说,记住“狗”和“汪汪”所花的时间相差无几,而前者是迟早要学的语言,后者却是不久就要抛弃的语言。因此,为了使孩子的思维能力得到全面的开发,家长在教孩子学说话时,应注意将理性词汇和感性词汇相结合。

儿童语言发展有其自身的阶段性,一般都是经历单词句(用一个词表达多种意思)、多词句(两个以上词表达意思)。说出完整句子这几个阶段,父母对孩子进行教育时,应了解这一规律,但又不能迁就他,而应通过正确的教育引导孩子的语言向更高阶段发展。

本网站小编总结:以上两点是广大妈妈们常犯的一些误区,我们在此为妈妈们指了出来,也希望这类的妈妈平时能够反醒下自己对宝宝的语言教育误区,及时的改正!

孩子学说话应该注意什么呢?(亲子教育指导)


前言:小孩子们开始开口叫人,一般我们都先教孩子的是“爸爸,妈妈”,但是教小孩子们学说话可是要有一定的耐心噢,以下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初做妈妈,教孩子学说话应该注意的几点吧!

小儿口语的发育要经过3个过程,哭喊、咿呀发声、逐渐讲话的过程。哭喊是每个宝宝出生就会的,宝宝成长到一定阶段,就会自然地学说话,最懵懂的叫出爸爸妈妈的语音,随着年龄的增长,当听觉中枢与发音中枢间建立直接联系时,小儿就会学会发出有自己意思的语音,原来发出的爸爸、妈妈的语音可以对应到爸爸和妈妈。那么爸爸妈妈们在教孩子学叫爸爸妈妈应该注意什么呢?小编在此告诉爸爸妈妈们!。

在教宝宝讲话的时候最好用实物,这样可以加深宝宝的记忆,比如可以指着爸爸或妈妈教他说爸爸或妈妈,而且要多提问,比如在教过爸爸这个词之后可以指着爸爸问宝宝:“这是谁呀?”因为提问可以刺激宝宝的大脑,让语言功能尽早发育。而在一定程度上,孩子说话容易受环境、心理等影响,平时要多给宝宝训练。有些注意事项是爸爸妈妈们一定要注意的!亲子网

一、父母态度要温和

家长要通过自己的语言、表情、动作把爱传递给孩子,使孩子产生积极的情绪,感到周围温暖、安全,孩子才会主动适应并探索外界环境,以发展自己的智能。避免打骂这种粗暴的教育方式,当宝宝会说第一句话时,爸爸妈妈别忘了一定要抱抱和亲亲来鼓励宝宝,3岁以内是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一旦错过,语言将很难重新获得及完善。

二、父母要有耐心

教宝宝叫爸爸妈妈,要在语言训练中,要有足够的耐心、信心与恒心,相信孩子一定能够获得良好的语言能力,要注意避免急躁情绪,也不能迁就、放任孩子,致使孩子失去最佳教育时期而不能形成某种学习习惯,这对孩子未来是一个十分遗憾的事情。亲子教育

三、要应用合适的养育方式

孩子也是有思维、有情感、可受教育的人,爸爸妈妈要像对待懂事的大孩子一样,每天与其对话、交流,并选择短小压韵的儿歌或故事念给孩子听,同时多认识周围的事物,接触周围的人,让孩子多和同龄的小朋友接触,家长要多和孩子聊天,多沟通,经常和孩子谈一些他感兴趣的话题,这样孩子就会乐于去说话的。

本网站小编总结:看到别的小宝宝都会说话了,而自己的孩子还是嚼不清舌头,是不是很着急啊,其实锻炼孩子说话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家长们掌握一定的技巧与方法,但愿父母们都能够懂得!

陈建州晒范玮琪与儿子合影 家有两宝要学会平衡


今日一早,陈建州在微博晒出一组范玮琪与双胞胎儿子的合影,照片中范玮琪抱着两个儿子,幸福满满,陈建州更调侃称儿子现在每天都要找妈妈抱,以后一定会跟爸爸抢妈妈。家有俩宝,父母要同等对待孩子,关心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在生活中合理安排好两个孩子,巧妙地做好平衡。

孩子争宠的原因:

宝宝在8个月时就能体会到爱和满足,1岁半左右开始有了愤怒、恐惧、不安等情绪,并渴求爱,发展出嫉妒的情绪。

1、渴望

孩子之所以会做出“争宠”的行为,真正的目的,是希望得到父母更多的爱。孩子的心是敏感脆弱的,如果父母多关心了另外一个孩子,那么这个孩子也会渴望得到父母的关爱。

2、恐惧

当第二个孩子出生后,难免将注意力放在照顾老二,而忽略了老大也需要被关爱。有时老大会害怕自己将要失去父母的爱了,老大的嫉妒心便产生,有时会去攻击幼小弟妹,或是把自己的行为退化,去模仿弟弟妹妹的行为来引起父母的关爱眼神。

3、愤怒

看不惯小宝宝比自己好,或别人拥有自己所没有的东西;大宝宝正在学习规矩而犯错要承担,小宝宝犯错没关系;大宝宝要让小宝宝,有时会引起大宝宝心理不平衡。

父母如何公平对待两个孩子:

1、承认孩子个体差异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孩子,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个性和气质特点,虽然是同一父母所生,却不是完全相同。既然有差异,父母就不可能完全一样地对待每个孩子。

2、思想上要公平对待

孩子不管是平凡还是优秀,调皮还是懂事,都是父母的宝贝,孩子的一举一动都看在父母的眼里,所以父母对孩子的爱应该是平等的。

3、让孩子学会分享

不仅父母需要做出协调,孩子也要学会努力,学会分享和礼让,学会自己协调处理问题,这才是真正解决父母心头大事的关键。

4、建立孩子间的感情

孩子之间是有感情的,很多时候是无所谓公平不公平的,只要兄弟姐妹之间感情深厚,事情往往很容易处理,不会引发矛盾和冲突。

养育女宝父母角色不相同


家有千金如有一宝,女宝是爸爸妈妈的贴心小棉袄。父母都希望能够富养女儿,那该怎么做,才能使宝贝女儿成长得更出色呢?爸爸妈妈在女宝的成长过程中,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以下几种育儿方式值得借鉴。

一、爸爸做女儿心中的理想男性

1、学会赞美:女孩往往会更期待爸爸赞赏的目光,因为来自爸爸的赞美能大大增强她的自我意识。所以,当爸爸的你千万不要吝惜你的赞美之词,比如告诉她新衣服有多漂亮,她的毛笔字让你感到非常自豪等。

2、呵护有度:虽然生活中,爸爸对女孩的关爱通常要比男孩多一些,但是呵护也要恰哒好处,更多的时候,爸爸应该成儿女儿的保护人。比如在女儿出现困难的那一刻出现;而当她正与小伙伴一起玩时,爸爸适当“消失”也许更合适。

3、保持温柔:从婴儿时,爸爸就开始为女儿洗澡了,那么当女儿长到4岁,爸爸仍然可以这么做,替她洗澡、涂润肤油等,还可独自带女儿去公园慢跑,陪女儿骑车郊游并与她讨论发生在幼儿园的事情等等。由此,可以与女儿始终保持细致的呵护和亲密的距离。

4、塑造形:爸爸是女儿生命中的第一个男性,爸爸在生活中应力争改掉一些不良的习惯,要为女儿塑造良好的男性形象。因为,通常情况下,女儿会以爸爸为标准,去寻找她成年后生活中的伴侣。

二、妈妈成为女儿最好的榜样

1、健康第一:可能有的妈妈认为自己有些胖,但是绝对不要在年幼的女儿面前讨论这个问题,同时也应尽量避免议论其他女性的身材问题。很多调查数据显示,女孩对体重和节食这类话题留意得越早,对她的健康危害就越大,特别是在青春期出现的吃饭障碍问题。

2、角色教育:虽然妈妈是女儿的榜样,但是你也不可能扮演所有的角色。因此,可以让女儿多接触你身边的好友、同事等,无论她是成功的职业女性,还是一个出色的家庭主妇。这样做的目的,可以让女儿了解到女性的生活角色是丰富多彩的,这对于她今后的成长十分有益。

3、从容化妆:你不必回避在女儿面前化妆,并且当女儿说你漂亮时,应该感到高兴,还可以摆个优雅的姿势来向她展示你的女性魅力。但是,你也别忘了让女儿知道,适当化妆是一种礼节,没有化妆的你也同样迷人。

4、培养独立:如果女儿喜欢玩过家家之类的游戏,做妈妈的应该加以鼓励。这正是让她学习生活内容的好机会,你可以和她一起为娃娃穿衣服、梳小辫,教会她把娃娃的房间重新布置,并告诉她,如果娃娃之间发生争执时该如何解决,以此培养她在实际生活中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宝宝入园后选择性缄默 别强迫他说话


玲玲平时在家里调皮好动,但只要一出门就表现得特内向。幼儿园老师跟她说话,她总是不回答,只是看着老师点点头或者摇摇头。这是怎么回事?为啥 孩子会反差这么大?妇幼心理专家表示,很多孩子都会或多或少有“选择性缄默症”,患“选择性缄默失调症”的儿童一般是3至5岁,实质是孩子出现了社会适应 困难,而不是语言本身出现了障碍。

专家说,出现选择性缄默症主要有三个原因,一 是孩子很敏感,去幼儿园突然打乱了他原来熟悉的生活程序,新的生活程序和原来的又天差地别,这让他们感到恐惧和不安。第二,孩子从熟悉的环境突然到一个自 己完全不熟悉的地方,他们无法对周围的事物产生安全感,不知道如何和周围的人相处。最后,孩子在家是众星捧月般被呵护和照顾着的,到了幼儿园,不再是唯我 独尊,要和其他的小朋友共同使用玩具等,老师也不会对他特别关注,宝宝能敏感地察觉到各种“待遇”上的差异,从而产生挫折感,并通过情绪反映出来,出现选 择性缄默现象。

专家说,很多家长发现孩子在幼儿园和在家里不一样,出现选择性缄默症后,都很着急,担心他语言发展有障碍,因此拼命地引导孩子说话。其实,强迫 宝宝说话,他会更加紧张,说得磕磕巴巴的再被误解为口吃,情况就更加糟糕了,家长也会更加慌乱。所以家长一方面要重视宝宝的选择性缄默;另一方面又不要急 于求成,要求宝宝马上就改变状况,要尽量营造一个宽松自在的家庭环境。其次,对处在语言发育期的儿童要尽量避免各种精神上的刺激,培养儿童广泛的兴趣和开 朗豁达的性格。适当改善其生活和学习环境,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各种集体活动。

此外,对孩子的选择性缄默不要过分注意,可采取转移法,如父母陪孩子游戏、外出游玩,分散其紧张情绪。在情绪松弛的基础上,让孩子主动说话,孩子张口讲话就给予奖励和鼓励。也可以用孩子最需要、最喜欢的东西作为奖励条件,耐心地让孩子慢慢开口说话。

孩子入园父母千万别隐瞒病史


近日,卫生部在全国范围公开征求对正在修订的《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管理办法(草案)》的意见。此时,很多家长正在准备送孩子入托或进幼儿园,那么家长们应做好什么准备呢?

入园先做体检

《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管理办法(草案)》第十七条规定,儿童入托幼机构前应当经具有合法资质的医疗卫生机构进行健康检查,合格后方可进入托幼机构。

北京东四妇产医院儿科主治医师付小青指出,家长需要先带孩子去二级甲等医疗机构做一个健康检查,现在很多托儿所幼儿园都有指定的医院。健康检查主要是检查孩子的视力、心肺功能和肝功能。

别隐瞒孩子病情

孩子入园时家长都需填写一些孩子的病史,但往往因为检查项目的限制和家长的私心,一些家长会隐瞒孩子的病情,有些家长担心向幼儿园公开孩子的病史,孩子可能因受到特殊照顾而感到孤立,所以故意隐瞒像多动症、惊厥、哮喘等特殊疾病。这样导致幼儿园得不到孩子准确完整的信息,一旦孩子出现紧急情况,反而很难得到对症的处理。

患传染性疾病主动隔离

付小青提醒,如果孩子患上上呼吸道感染等传染性疾病,家长应及时告诉该班教师,并将自家孩子主动隔离,未痊愈前不要上幼儿园,以防传染其他小朋友。

如果孩子上幼儿园时得的是非传染性的疾病,家长最好也把医生的检查结果告诉老师或校医,这样做既可以让孩子得到好的照顾,又可以给幼儿园很好的提示:其他孩子是不是也可能出现这种病症?

总之,为了孩子能得到最好的照顾和呵护,父母一定要跟老师多沟通多联系,把孩子以前的一些病史告诉老师,让老师可以提前采取措施。

孩子入园有焦虑?父母别瞎紧张


“宝宝刚上幼儿园,每天哭个不停,你说我该怎么办?”“宝宝在幼儿园好像不太爱说话啊,真让人着急。”最近一周,南昌的幼儿园陆续开园了,孩子上学本是一件高兴的事,可不少家长高兴不起来。宝宝入园,如何破解分离焦虑?家长们又该怎么做?

现场看——入园一周“哇”声一片

“我要妈妈”、“我要回家”……9月6日,记者刚走进广电滨江豪园幼儿园时,就看到几位老师领着几个哭得梨花带雨的小朋友在操场上溜达。老师说,这几个孩子哭得实在太厉害,如果放在教室里,其他孩子就会跟着哭,只好领出来转转。

其实,有分离焦虑的不止是孩子,在幼儿园门口,不少家长守在门外,迟迟不肯离去。徐女士的女儿今年两岁半,刚上幼儿园。她告诉记者,自己虽然人在办公室,却一刻不停想着女儿,还哭不哭?有没有喝水?会不会和老师说上厕所……每天下午,接孩子的时间还没到,她就早早请假到幼儿园门口等着了。

“很多刚送小孩入园的家长都有这样的心理。”广电滨江豪园幼儿园园长张颖萍分析说,家长分离焦虑的表现主要有四种:一是对是否送孩子来园犹豫不决,态度不坚定;二是担心幼儿不熟悉幼儿园陌生的环境,不会表达自己的需要;三是害怕孩子在幼儿园发生安全问题,会不会受小朋友欺负,会不会生病;四是把孩子送到了幼儿园,自己仍不舍得离开……

老师说“入园焦虑”每个孩子都有

“其实,对于刚入园的孩子来说,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不适应和焦虑。”从事幼儿工作20年的夏老师表示,孩子年龄太小,是他们不能很快适应幼儿园生活的症结所在。3岁左右的孩子对亲近的家人、熟悉的环境有很强的依赖。上了幼儿园,意味着他们平生第一次要从父母身边、从温暖的家里离开,这时,孩子的内心是焦虑的、彷徨的、胆怯的。

有的幼儿一开始高高兴兴地上幼儿园,对新环境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好奇,但随着新鲜感的消失,他们开始想家,开始哭闹;有的孩子一入园就表现为大哭大闹,不肯上幼儿园;还有的孩子甚至会表现出生理上的种种不适,如头痛、肚痛、尿频等现象,一回家症状马上消失。

名师支招破解“入园焦虑”

1、入园的时候孩子哭闹怎么办?

建议:抱一抱宝宝,爱抚的动作比语言更能帮助孩子安静下来。可以告诉孩子:“需要什么随时和老师说。”“妈妈晚上来接你。”告别仪式要简短,家长的态度要平静。以信任的态度将孩子交到老师的手上,让孩子感觉老师也是他可以依靠的人。

2、孩子上了一段幼儿园,突然不想上了。

建议:这种情况应该先问孩子:“在幼儿园发生了什么?”“你觉得哪里不舒服?”因为孩子有可能在幼儿园遇到了不能解决的问题,所以产生抵触情绪。另一方面,孩子也有可能是身体不适而不能明确表达,就用“我不上幼儿园”来表明自己的烦躁不安。排除了以上两点具体问题,如果完全是因为孩子情绪的波动,可以让孩子在家里休息一天。但不要安排特殊的精彩活动,并于当天晚上告诉他:“明天必须上幼儿园。”第二天如同初入园来对待。

3、孩子在幼儿园沉默寡言、不合群怎么办?

建议:家长可以利用入园和离园时间,让宝宝认识本班的一个或者几个小朋友,互相介绍后,鼓励宝宝在一起,拉拉手,玩一玩。同时,父母主动请老师帮宝宝介绍一个活泼大胆的朋友一起玩,让宝宝也变得活泼起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