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与小的童话故事
2020-07-09 大与小的童话故事 小一入学准备学习用品 大一学生入学准备的东西会玩游戏的孩子才会学习!一张餐巾纸的小游戏中的大科学!。
你真的能理解孩子的世界吗?真的能陪着孩子一起探索世界吗?
今天,跟大家分享这样一个有趣的实验,孩子们需要通过思考并完成:在可以依靠外在力量的帮助下,当一张餐巾纸掉进水里并沉入水底之后,保证餐巾纸完好无损不粘上一点水分子。www.zj09.COm
有小朋友是这样回答的:
1.餐巾纸外面包裹着塑料袋,袋子上系上重的物体,然后沉入水底。
2.餐巾纸装进一个密封的盒子里沉入水底。
3.让小鱼吃掉餐巾纸,小鱼游入水底。
方法还真的有不少!我们在借助一个水杯的情况下完成了实验过程。
实验过程如图,看着很简单,你也来试试吧!在玩这个实验的过程中,同时请完成:水杯倒扣在纸上不漏水的实验。
餐巾纸装在水杯的底部,快速倒扣进水盆中!
第一次游戏过程:失败而告终,看餐巾纸在水中舒展!请小朋友也要不怕失败,任何的学习都是失败到成功的过程!
再试一次,将水杯垂直向下,给水杯一个向下的力量,直至水盆底部!
成功!我们可以做到,拥有神奇魔法的小朋友们同样可以做到!虽然这是一个简单的小游戏,但是能看到孩子有自己的想法,有探索求知欲望的动力!
儿童科学思维启蒙,在家就可以玩的科学实验,跟着学起来吧!
亲子活动扩展阅读
让你的孩子玩玩纸游戏
小宝宝玩撕纸
1-2岁的孩子手部具备了一定的力量,不妨让他参与撕纸活动。父母可以引导他随意撕出一些不规则的纸条、纸片,通过这些看似无序的动作,帮助孩子锻炼手腕的活动能力和手指的灵活性。让孩子从撕纸中发现,凭着自己的小手也能创造出作品来。
■提醒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常常是搞破坏的行家,但真让他撕纸时,有时却反而不敢动手了。这时,父母可以亲自带他参与,并根据撕出作品的形状,想象出不同的动物,让孩子从中感受乐趣。
3岁后剪贴画
孩子已经3岁了,可以让他学习使用安全剪刀和胶棒,通过剪剪贴贴,创造出更为复杂的图像。父母不妨为他提供一些软硬各异、薄厚不同的纸张,甚至是一些布料、橡皮泥等进行快乐裁剪,让他体会剪刀来回裁剪时的不同感觉,这是对孩子手、眼、脑配合的最佳训练。可以让孩子对比较熟悉的人或物进行创作添加,譬如把蒲扇想象成人脸,给它粘贴上五官,或是为孩子喜欢的恐龙和汽车设计一些故事情节,让孩子通过剪贴表现出来。
■提醒最好带他观察生活中的实物,这样才能让他有想象空间。如果孩子之前接受过简笔画、蒙纸画或者填色画等训练,最好还是别让他受之束缚,而要鼓励他坚持独立创作。
熟练后立体图
当孩子能够熟悉和敏感地制作平面作品的元素和形象的时候,就可以让他进入立体世界,通过空间的造型,来展现更加丰富的情节。
譬如启发孩子对于同一元素进行发散想象,同样一个圆形,可以贴成米老鼠的耳朵、餐桌上的盘子、天空中的太阳;又如同样是一个纸筒,加上一个底就是一只杯子,加上一个把手,就是喇叭,再加上一个纸筒,就是望远镜。孩子进行这种自由创作的前提,来自于对丰富生活的观察和体验。
■提醒孩子把看到的、脑中想象的东西还原成立体作品时,需要综合运用方向感、空间感和逻辑能力,如果作品构图紊乱,内容缺少秩序,说明他这方面的能力还较弱,需重复训练;如果孩子不能安静地把作品完成,可能是因为他缺乏自信,不妨通过反复练习来加以提高。
在一系列纸游戏中,父母应为孩子提供尽可能多的原材料,以及在他思路枯竭时给予适当地启发。孩子没有求助时,最好不要出现。
父母学会与孩子玩“不”字游戏
听到这个,许多父母大概惊讶之余往往会反驳道:“我们读过很多关于如何教育孩子的书,并且在尽可能的努力去创造一个友好的氛围。然而当我们心平气和地说过四五次‘不’以后,我们的孩子却毫无反应,难道这样我们还不该生气吗?”
其实我们要注意在大多数时候容易被忽视的一点。在发生冲突的情况下,一定要和孩子在一起。那么这条建议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由于当父母们给孩子立定戒规时,往往会犯一个错误。那是由于他们的出发点是他们认为小孩子已经完全可以像大人一样的去理解“远方”传来的话语。然而,父母说出的“不”,首先来讲它只是一个无意义的词汇,必须要被填充进某些内容,即必须获得某种意思。
这里有个词就很关键了:耐心!其实,小孩子需要一定的时间去把父母所说的“不”真正的记在心里,而且可以“永远” 去照做。
那么,如果大人们能够在今后几个月或是今后的几年里,都可以不再经常重复所谓禁令,那相比之下花费这一点点小心思,不就是显得微不足道了吗?
父母要孩子必须服从的命令到底能够取得多大的效果,是十分令人怀疑的,因而这常常会妨碍父母尽最大的能力去施展他们的耐心。但是一声充满理解的和善的友好的“不可以”“不能够”,也不总是足以使孩子遵守人与人共处的规矩。
这中间存在着许多早期学习过程的实质:小孩子更能够通过感觉而非理性与别人交流。那么这也可以解释为,为什么很多小孩子明明了解父母所说的“不”是指什么,但却不肯照做。
这是因为他们发现新事物、尝试新事物的兴趣,要比理性的声音而言对他们的作用要强烈得多。
所以和孩子在一起,就是要用一种舒适的——或许身体上真的能感受到的——感觉,直接的将“不”的后果向孩子传达过去。只要小孩子感觉到父母是在与他亲近,且因此而感觉到自己享受到了父母的关怀和爱护,那么他就会高高兴兴地接受去父母的“不”,速度快得令人惊奇。
这个时候的家长应当——在可能的时候——有目的地去接近孩子且采用游戏的方式去训练他作出自己本身所期望的反应。这一方式比直截了当地对他提醒、大呼小叫或斥骂要困难许多。
然而,这样的话,你说出的“不”便同自己和孩子有了积极的亲近、以及和某些行为模式联系在一起,这些行为模式不久便会为孩子所熟练和掌握,以致会成为他的习惯。
然而,即使家长已经给他足够的照顾,会和他一起玩,同他亲近,但也要想到,孩子会尽情的享受“不”字游戏带给他的快乐,他一边跟着家长说“不”,但一边却做着家长本想禁止他做的事。
这时可千万别动摇,你要接着在这一天中保持友好的行为。在几次“学习过程”之后,孩子便会很自然而然地注意到给他立的新规矩,可以给家长一份惊喜。
倘若您想把某条禁令贯彻下去,那么你不能够只采取和孩子在一起这个办法。因为这种单一的关怀会让孩子在不久后便知道,他只需要违反禁令行事,就可以获得父母的关心——这样的话,所有的努力就可能会适得其反。我们前面也有提到,孩子甚至会把惩罚当作关怀看待。
和孩子一起玩纸类游戏
作为一名无私的幼儿园老师,想要与家长近距离沟通。拉近家长与孩子之间的距离,就需要举行一系列的亲子活动。这样可以清晰的知道接下来要做些什么,一份完美的活动方案怎样写才好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和孩子一起玩纸类游戏 ”,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纸类游戏使幼儿初步认识到自己有改变外界环境的能力,从中得到乐趣,同时也训练了手眼之间的协调能力,促进脑功能的健全与成熟。还能锻炼双手的精细动作发展。
纸可用来折、卷、贴、画、撕、扯、拉、揉;可以是平面的、也可以被折成立体的;可以是白色的,也可以被画成五颜六色;可以毛糙,也可以光滑。总之,纸,可以变化出无数的形态,让宝宝获得乐趣。
撕纸
婴儿满6个月以后,往往会出现撕纸现象。其原因是想通过自己的手改变某些事物,从而满足新奇感。此时,他们的手部动作渐趋精细,手眼协调能力也基本具备。当幼儿发现通过自己小手的动作可以改变纸的形状和发出撕纸声响时,会感到欢乐和惊喜,故而乐此不疲。
撕纸,一方面可以锻炼孩子的手部小肌肉,另外还可以丰富孩子的听觉。有的朋友担心,教会孩子撕纸,家里的书报杂志就会遭殃了。其实,孩子1岁前,活动范围还很小。大人只要把要紧的纸类制品放在宝宝拿不到的地方就可以了。而同时,可以教孩子阅读,让他分清有些纸是不能撕的。
1岁前,宝宝撕纸的时候父母应该陪在身边,当心宝宝把纸塞进嘴里。等到他2岁时,撕出的纸条已经越来越细了。这个时候可以教他撕出形状和花样。到了大班,宝宝就可以用撕出的纸拼出画来!做父母的看了当然自豪啦!
贴贴乐
在纸上画个自己脸的轮廓。然后在别的纸上画出来眼睛、鼻子、嘴巴,把他们剪下来。接着游戏就开始了!让宝宝闭上眼睛,拿起“眼睛”往纸上一贴,再贴“鼻子”、“嘴巴”。
这个游戏可以锻炼宝宝的目测和估算能力。
拼图游戏
可以用杂志里面的图片,最好是结构简单些的。如,人像照片。把图片剪成一块一块的,再和宝宝一起拼起来。
玩拼图,第一练眼力,要看颜色、线条的匹配,第二练手指的灵巧度,手笨自然吃力。外面卖的拼图,大的只能玩一次,玩起来太占地方;小的又禁不起多玩。后来想到DIY。时尚杂志大都纸张考究、印刷精美。里面的广告页用来玩拼图,再适合不过。一开始,可以只剪成3、4块让宝宝拼,后来再逐渐增加块数。
七巧板
七巧板到底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久盛不衰。玩七巧板,可锻炼手眼协调、空间想象力,培养空间感和空间抽象能力。我希望,玩七巧板起劲的聪明宝,以后学起立体几何来也可以不让人操心。
聪明锦囊:巧制七巧板
只要一张纸、一把剪刀(如果你手工可以的话,剪刀都不需要),就可以做出一副标准七巧板。刚开始给宝宝玩,尽量用单色的。制作方法:裁出一张正方形的纸,然后按照如图所示的实线处剪下即可。
宝宝爱玩的纸类小游戏
作为一名无私的幼儿园老师,想要与家长近距离沟通。为了让这个活动能够举办成功,首先要做一份活动策划方案。在提高孩子想象力的同时还能促进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交流。那活动方案的格式和要求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宝宝爱玩的纸类小游戏,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揉纸团
宝宝有双能干的小手,可以把一张张平整的纸揉成一个个小纸团。这些可是表现宝宝小手力量的作品哦。做这个游戏时可以选择不同材质的纸,如餐巾纸。它质地柔软,易揉。在揉捏的过程中,也不用担心突起的尖棱角会伤害到宝宝幼嫩的小手。当小纸团越堆越多,父母还可以利用这些小纸团引导宝宝来玩投扔纸团的亲子游戏。小纸团滚来滚去,初会爬的宝宝,会追着小纸团欢快地爬来爬去,尽情享受运动的快乐。
作用:这个游戏通过抓,揉,捏等动作,锻炼了宝宝的手指和手掌的肌肉。
◎传话筒
把纸卷成圆筒,就成了传话筒。妈妈的声音通过这个纸话筒传过来,宝宝是不是感觉声音响了点呢?对宝宝来说,这可是个奇特的大发现。这个传话筒还可以变成“望远镜”,通过“望远镜”,宝宝和妈妈能看到彼此,非常有意思吧。
作用:通过纸张变化,启发宝宝DIY的灵感,激发宝宝无限的想象。
TIP:小小纸张,千变万化,创意无限,乐趣多多。家长可以用纸作为游戏的道具,也可以用纸折叠出小船、飞机、青蛙、衣服、帽子等。这些栩栩如生的纸玩具和游戏可以很好地训练宝宝小手的抓握能力和精细动作的发展。但在玩的过程中要留意,防止宝宝把小纸片塞到嘴巴里。
◎撕纸片
尽量选用韧性稍差的纸张,让宝宝来体验一下撕纸的奇妙感觉。伴随着“吱吱”的撕纸声,宝宝看到一张纸在自己两只小手的配合下慢慢分开,且声音听来是如此悦耳。这让宝宝感到分外新奇。
作用:这个游戏即活动了宝宝的手指,也锻炼了他双手的协调能力。由于这个月龄段宝宝的力气还不够大,所以不能要求宝宝一下子把纸张撕成数条。家长先模仿给宝宝看,通过多次动作,让纸张先变成小纸条,再撕成小碎片。
◎拼图形
选择对宝宝无毒的彩色纸,用剪刀剪出圆形、方形、三角形等各种图形。然后把纸片放在平面上,妈妈一边解说,一边动手演示,把这些不同形状的纸片拼成有趣可爱的房子、小人、山、宝塔等等。妈妈要多给宝宝鼓励,引导宝宝拼出各种图形。
作用:这个游戏可以让宝宝自由发挥想象。彩色的纸片拼在一起,色彩靓丽,给宝宝色彩的美感和颜色搭配的创想。
◎给小猪盖被子
妈妈先在纸上画一只身上盖着一条空白大被子的小猪。让宝宝用小手抓起事先准备好的彩色碎纸片,随意摆放在空白的被子上,慢慢将它铺满。妈妈在摆放好的纸片后面涂上胶水,按照原来的摆放位置粘贴固定。在妈妈和宝宝的配合下,彩色的小纸片把被子打扮得色彩绚丽。这时,妈妈可以告诉小宝宝:“小猪很高兴拥有这样一条五颜六色的被子,谢谢宝宝!”
作用:通过游戏可以让宝宝体会合作的快乐!
小提示:对于纸的来源,家长可以平时将挂历纸、旧报纸、包装纸收集起来,这样婴幼儿就可以玩乐其中,要注意安全问题哦。
游戏中教宝宝学会节约
很多幼儿园一直以来都为宝宝举行各种亲子活动,让宝宝和家长在活动中留下美好的回忆。因此幼儿园老师会邀请家长,与自己的孩子一起完成某项活动。这样才遇到突发状况时,也可以很好的解决。如何才能制定一份完美的亲子活动方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游戏中教宝宝学会节约”,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游戏目的:
锻炼宝宝手腕和手指的灵活度,让宝宝养成节约的习惯。
游戏步骤:
1、让宝宝很舒服地坐在高椅上,然后妈妈给宝宝一些小块食物,示意他(她)拾起来。
2、宝宝拾起来后,母亲可以将宝宝抱起来亲亲表示赞扬。宝宝不拾,母亲就要马上收起笑容,表情严肃,表示不赞成或者生气。
3、增加拾起食物的难度,将一些薄脆饼干放在他(她)坐着的椅子上的托盘里,妈妈示范,怎样把它们拾起来,怎样将它们放进另一只手里。
4、妈妈伸出左手,把左手张开,看看宝宝是否会拾起一片食物放进妈妈的左手里。
游戏互动:
当宝宝可以捏起小块食物时,大人要表扬宝宝,然后可以让宝宝吃下去。宝宝知道捡起的小块食物可以吃时,他就会热衷于这个游戏,会反复的捡起放下。也许会给你一些,但更多的时候,他们会直接放到自己嘴里。宝宝养成这个习惯后,大人可以故意把米粒放到宝宝面前,宝宝一定会捏起来吃掉。
于博士温馨提示:
如果东西太大,小心不要让宝宝把东西吃下去,以防噎着,时刻看着宝宝。妈妈要态度明朗、善恶分明,用不同的表情使宝宝认识这样做会使妈妈高兴,那样做会使妈妈生气。这样才能促成习惯的养成。
妈妈须知:
宝宝精细运动的培养不是一个专项的练习,最好是放在日常的生活当中和宝宝的行为习惯培养放在一起,可以让宝宝经常做一些抓、捏等类的游戏。最好父母先示范,然后多给宝宝自己做的机会,做好了就要及时鼓励宝宝,千万不要代替宝宝,也不能要求宝宝一次就做好,要有耐心,循序渐进。
让宝宝在游戏中学会分享
每年的六一儿童节,学校都会举行六一活动,父母也可与孩子共同合作演出。因此也需要写一份完整又详细的活动策划方案,从而更好地让孩子和家长能够全身心的参与到亲子活动的过程当中。如何让才能制定出一份详细的活动方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让宝宝在游戏中学会分享”,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现在的大多数独生子女,通常他们都不太懂得分享,他们觉得分享就是意味着失去或者被侵犯。但是有研究发现,合作的孩子更乐于分享。妈妈想要孩子学会“分享”,不妨从“合作”的方向入手。
对于4岁以下的宝宝来说,分享是一个很难做到的任务。父母会发现,孩子经常会因为被要求去分享游戏材料而与别的宝宝发生冲突。未来社会更倾向有团队精神的人,懂得与人合作的孩子在将来肯定能收获更大的成功。如果说早期教育中认知的发展、智力的潜能拓展很重要,那么教会孩子学会合作和分享也和智力发展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
有研究表明,如果几个两三岁的孩子是通过合作完成一项任务,并因此获得了奖品,那么他们更乐意平分这些奖品,而不是独占奖励。科学家因此认为合作的孩子更乐于分享。
1、合作的孩子更乐于分享
德国人类进化学研究所的凯瑟琳娜·哈曼教授通过引导两个2岁或3岁的孩子进行了一项实验。她让两个孩子分别到站一块木板的两端,木板的两端都放有两颗小弹珠,然后让他们各自拉动木板上的一条绳子。这样两颗弹珠中的一颗就会滚到木板的另一端,于是一个孩子可以拿到3颗弹珠,而另一个孩子只剩下一颗。
之后,哈曼发现,一半的2岁孩子和四分之三的3岁孩子,都乐意将多出来的那一颗弹珠分给只拿到一颗弹珠的孩子。但如果孩子不用拉动木板就能得到多余的弹珠,他们就不那么乐意分享了。
在没有合作的情况下他们都会将弹珠据为己有,只在合作之后才会分享。这个实验让我们了解到,如果想让孩子学会分享,妈妈们不妨从“合作”的方向入手。
2、在游戏中学会分享
搬运大箱子
家长准备一些大纸箱子,两根杆,并用一块薄板架在两根杆中间做成一个架子,然后把大纸箱放在架子上。妈妈和爸爸先示范怎样合作把箱子运送过去。然后把“运输工具”交给孩子们,让他们开始工作。在孩子们的玩耍过程中,不要干涉他们的协作过程,也不要干涉他们怎样邀请小朋友来帮助他。对于稍大一些的孩子,还可以让他们学着担水。
有话说:这个游戏能让孩子学会用自己的方式邀请其他小朋友,从而获得他们想要的东西,是一个学习协作的很好锻炼哦。
筷子滚兵乓球
准备一双筷子和一个乒乓球,妈妈和宝宝水平端着筷子的两头,然后让爸爸在筷子上放一个乒乓球,要注意筷子两端高度和距离,防止乒乓球掉在地上,然后合作“运输”到指定的位置。把游戏材料交给宝宝们自己去玩。不要太多指导,如果你愿意,就为他们捡球吧!
有话说:这个很考宝宝们的沟通合作能力,同时在游戏中还可以理解简单的物理现象,促进身体协调性发展。
互拉车
准备一辆滑板车或一辆小推车。妈妈先当“车夫”分别拉孩子们玩几次,然后把车交给他们自己玩。在这个游戏中,妈妈让孩子们自己“分工合作”。有时候孩子们会因为争抢先后而发生小吵小闹,这时候家长只需在不远处静静观察,不要轻易插足小朋友间的纠纷,让他们自行处理解决。要知道,你的作用只是示范游戏玩法,创造合作的游戏机会给孩子,但怎样合作是孩子的事。
有话说:鼓励孩子在游戏中学会合作,获得互相帮助的满足感。
3、日常生活小贴士
除了快乐的小游戏,家长在日常生活可以引导孩子参与更多合作过程,促进孩子的社会性发展,培养他的协作意识和分享精神。
教给方法:如果宝宝也想要玩别人手中的玩具,你要让他学会征询别人意见,“请问我可以和你一起玩这个玩具吗?”同时你也不忘教导孩子去将心比心:如果别的小朋友拒绝给你玩这个玩具你是不是会不开心?孩子学会理解慢慢地便懂得分享的重要。
充分利用机会:当你带孩子外出散步的时候,看到邻居正在抬一个重物,你可以主动上前帮助邻居,并鼓励孩子和你一起搬运。给孩子更多动手的机会,家长的示范力量不可忽视,让孩子有更多机会实践合作精神。
爸妈好帮手:为迎接客人的到来你正在准备丰盛的晚餐,不妨让宝宝做你的小帮手,完成一些他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把樱桃放在果盘上。这样的工作能让宝宝意识到他是家庭中的一分子,并能为家庭做出“贡献”。
展示合作成果:你可以给孩子们各种小盒子、彩纸、胶水、颜料等等的手工材料,鼓励他们合作动手创造出一座城堡来。通过游戏增强宝宝之间的个性融合,合作成果的展示能够增强孩子的成就感,同时那种合作的乐趣也会得到强化哦。
陪孩子玩游戏,您会嫌烦吗
举办亲子活动既能促进家园合作,又能增进亲子之间的感情。因此也需要写一份完整又详细的活动策划方案,这样可以清晰的知道接下来要做些什么,你有更新颖的亲子活动方案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陪孩子玩游戏,您会嫌烦吗》,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自从有了宝宝,您的生活充满了快乐、幸福,但同时也有了许多责任,您要赚更多的钱养育宝宝,给宝宝提供好的物质环境;孩子生病了,那个时候就更心烦了……生活方面的事会让您心烦,陪孩子玩游戏您会“嫌”麻烦吗?下面这些场景您可能经历过,您是怎么认为的呢?您带孩子去楼下花园玩球,您本想陪他好好地玩,教他一点“本事”,可是他尽把球乱扔。刚开始您还没有觉得烦,时间一长,您尽“拣”球了,您就觉得很“烦”;您带孩子去沙滩上玩沙子,您本想让他学习如何使用工具,可他还不让您教他怎么玩,结果弄得到处“脏”兮兮的,您很心“烦”;您想培养孩子从小会帮助人的意识,您让他来帮您剥豆子,可他尽帮倒忙把豆子弄得到处都是,您又觉得“麻烦”了;……★当您陪孩子玩游戏的时候,您“嫌”麻烦的原因可能是以下哪些?A、孩子太小,教他玩什么、学什么也是费工夫,教起来太麻烦,等他上幼儿园以后老师再教他就会了。有的东西,孩子大点儿自然也就会了,何必现在教,太麻烦了!B、有的时候孩子喜欢的东西太脏,比如沙子,帮他打扫卫生太麻烦,所以不喜欢给他玩这类的游戏;C、本来想在游戏过程中渗透一些教育内容,可孩子专注力太差,一会儿一个花样,也不知道他到底想怎么玩,看着他“瞎”玩真心烦。D、有的游戏太容易让孩子兴奋,比如一些运动游戏。怕他得多动症,所以不能给孩子玩。对于以上说法,您是否也有同感?如果您的想法和以上所列举的想法有相似之处,您也一样可以发现您的问题。★您是哪种类型的父母?(1)如果您的想法和A类型父母相似您可能是一位逃避困难的父母。不要觉得很多能力随孩子的成长自然就会拥有,孩子很多优秀的能力和素质是需要父母帮助孩子建立并完善的。孩子小,但并不表示孩子不需要教育和帮助,您需要知道的是——无论孩子多大,您对孩子的教育都是责无旁贷的,不要把您的责任推卸给任何人或任何机构。不要认为教育孩子是一种“麻烦”,您试着去做做,您会发现孩子是充满智慧的。(2)如果您的想法和B类型父母相似您可能对孩子的生活环境要求太高了。孩子对周围事物的探索是没有干净和脏的区别的,我们要教会孩子的是事物或玩具不干净的时候怎么处理,手或衣服被弄脏了怎么办,而不是限制孩子的行动,这样会制约孩子对事物的认知和探索水平。(3)如果您的想法和C类型父母相似在这里要提醒您,陪孩子玩要有绝对的耐心,还要注意掌握引导孩子参与游戏的方法。其次,我们教孩子学会一些技巧或某些动作,不能太过追求结果,而忽略了游戏给孩子带来的快乐感受。所以,这类父母需要的是如何让孩子在玩的过程中感受快乐,然后才是掌握一定的动作、融进一定的教育指标目的。(4)如果您的想法和D型父母相似这里要明确地告诉您,只要游戏安排合理和科学,任何游戏都不会让孩子得多动症。孩子在运动型游戏中表现出特别的兴奋是正常的,这是孩子身体发展的需要。父母需要把握好的就是在什么时段给孩子玩游戏,每次玩多长时间,而不是限制孩子的需求。★孩子为什么喜欢玩游戏?孩子喜欢玩游戏,是因为“我要玩”,而不是“要我玩”,游戏是孩子主动、自发、自愿的活动,它不能有任何强迫、催促或限制。再次,孩子参与游戏的目的主要是“玩”,从玩中获得“快乐”,而不是游戏以外的东西(比如您手中的奖品、提高能力等)。所以,无论孩子参与何种活动,您不要首先就判断“活动有什么教育目的、会不会弄脏孩子的衣服”等,才决定让不让孩子参与,更不要因为考虑到活动目的就限制孩子的活动手段或方式,因为这个目的是父母的而不是孩子的,我们要尊重孩子参与游戏的目的和原因。您应该在保证孩子安全的情况下考虑——孩子是否真的喜欢这个活动,在这个活动中他是否表现得兴趣高昂、心情愉快。孩子的身体运动能力和智力正在处于发展中,那些能够让孩子体验到掌握感和控制感的游戏或活动,能够让孩子形成积极的学习意识、体验健康的生活方式,并且能积极地参与到与他人的社会交往当中。相反,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和充满压力的环境,会对宝宝的身心健康不利。宝宝只有通过各类形式的游戏,才会逐渐增强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所以在陪伴孩子活动时,首先要求父母不要给自己太多压力,不要用所谓的书本的、测试的、专家的标准来要求孩子达到什么程度。创设让孩子感到快乐、轻松的环境和游戏是最重要的,这样您就不会觉得陪孩子玩是“麻烦”了。★致父母的话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需要特别的耐心。您关注的不应是教育效果是否“立竿见影”,更应该关注是否给予了孩子快乐?只有在快乐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才是“真正健康”的孩子,只是拥有“真正的健康”,孩子才能获得智力的发展……经济又好玩的纸类游戏
纸可用来折、卷、贴、画、撕、扯、拉、揉;可以是平面的、也可以被折成立体的;可以是白色的,也可以被画成五颜六色;可以毛糙,也可以光滑。总之,纸,可以变化出无数的形态,让宝宝获得乐趣。
撕纸
婴儿满6个月以后,往往会出现撕纸现象。其原因是想通过自己的手改变某些事物,从而满足新奇感。此时,他们的手部动作渐趋精细,手眼协调能力也基本具备。当幼儿发现通过自己小手的动作可以改变纸的形状和发出撕纸声响时,会感到欢乐和惊喜,故而乐此不疲。
撕纸,一方面可以锻炼孩子的手部小肌肉,另外还可以丰富孩子的听觉。有的朋友担心,教会孩子撕纸,家里的书报杂志就会遭殃了。其实,孩子1岁前,活动范围还很小。大人只要把要紧的纸类制品放在宝宝拿不到的地方就可以了。而同时,可以教孩子阅读,让他分清有些纸是不能撕的。
1岁前,宝宝撕纸的时候父母应该陪在身边,当心宝宝把纸塞进嘴里。等到他2岁时,撕出的纸条已经越来越细了。这个时候可以教他撕出形状和花样。到了大班,宝宝就可以用撕出的纸拼出画来!做父母的看了当然自豪啦!
贴贴乐
在纸上画个自己脸的轮廓。然后在别的纸上画出来眼睛、鼻子、嘴巴,把他们剪下来。接着游戏就开始了!让宝宝闭上眼睛,拿起“眼睛”往纸上一贴,再贴“鼻子”、“嘴巴”。
这个游戏可以锻炼宝宝的目测和估算能力。
拼图游戏
可以用杂志里面的图片,最好是结构简单些的。如,人像照片。把图片剪成一块一块的,再和宝宝一起拼起来。
玩拼图,第一练眼力,要看颜色、线条的匹配,第二练手指的灵巧度,手笨自然吃力。外面卖的拼图,大的只能玩一次,玩起来太占地方;小的又禁不起多玩。后来想到DIY。时尚杂志大都纸张考究、印刷精美。里面的广告页用来玩拼图,再适合不过。一开始,可以只剪成3、4块让宝宝拼,后来再逐渐增加块数。
七巧板
七巧板到底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久盛不衰。玩七巧板,可锻炼手眼协调、空间想象力,培养空间感和空间抽象能力。我希望,玩七巧板起劲的聪明宝,以后学起立体几何来也可以不让人操心。
聪明锦囊:巧制七巧板
只要一张纸、一把剪刀(如果你手工可以的话,剪刀都不需要),就可以做出一副标准七巧板。刚开始给宝宝玩,尽量用单色的。
制作方法:裁出一张正方形的纸,然后按照如图所示的实线处剪下即可。
假面晚会
拿张纸,比着脸上眼睛、嘴巴、鼻子的位置在纸上戳4个洞,然后撕条纸带,两头用钉书机定在耳朵的位置。还可以指导宝宝在面具上画头发、胡子……还可以在游戏中锻炼宝宝的绘画和想象能力。
纸板乒乓球
孩子小的时候成人的乒乓板用不了,妈妈可以用纸板做乒乓板。纸板的弹力要比正式的乒乓板小得多。孩子开始打的时候,不大容易受伤。
聪明锦囊:DIY也是游戏
有的父母讨厌DIY,觉得买玩具给宝宝就可以了,干嘛费时费力自己做呢?其实,DIY的精髓不在于经济,而在于创作的乐趣。在制作某个东西的过程中,可以体会到的期待感和制作完成后获得的满足感。和孩子一起DIY,倒的确可以培养孩子经济的头脑,让他亲身体会到“物尽其用”的道理。就算是个空可乐瓶、易拉罐、方便筷,甚至路边的小石头,都可以变身成那么可爱的玩具。经常参与DIY的宝宝,会更懂得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