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公园活动
2020-05-29 亲子公园活动 亲子活动 情侣间童话故事别让规则在亲子间筑起心墙。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早教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作为父母,我们要正确的理解早期教育,早期教育使得孩子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你们知道什么是早教吗?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别让规则在亲子间筑起心墙》,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僵化的家庭规则让她缺乏情感表露和共情能力
静宜因为无法跟别人建立亲密的关系而苦恼。虽然做事一丝不苟的静宜在工作上无可挑剔,但在周围人眼里,她显得有些不近人情,不喜欢跟人交流,也从不在别人面前表露情感,所以和同事们关系都很一般,身边也没有知心的朋友。
结婚后,静宜和丈夫在生活上也格格不入。她习惯了理智冷静、循章办事,平时对先生少有温情流露。每逢生日、结婚纪念日,丈夫总会买束花、送个小礼物给静宜,希望增进夫妻之间的感情。但每次静宜都一副不为之动容的样子,还总把那句“没什么必要”的口头禅挂在嘴边,给丈夫的热情泼凉水。时间长了,丈夫和她越来越疏远了。
临床诊断:过多、僵化的规则使孩子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受到阻滞
家庭中的规则往往会被孩子内化,从一代传承到下一代。过多、僵化的家庭规则常常会通过语言和非语言途径作为一种没有选择、不可抗拒的信息传递给孩子,产生强制性和破坏性。如果孩子迫于规则而压抑内心感受和情绪的表达,长大后会缺乏自我表露和共情的能力,无法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
妈妈的规则限制了孩子的情感表达
在咨询中我了解到,静宜是在极其严厉的教育下长大的。妈妈最讲究原则,在家里定下了不少规矩,比如早晨必须按时起床,吃饭的时候不许说话,站有站相、坐有坐相,等等。在静宜的印象里,妈妈留给她的是冷冰冰的感觉,对她和爸爸很少有感情流露,因为妈妈似乎更关心那些“正确”的规则。小时候,静宜在妈妈面前撒娇,或者表现出委屈、伤心,妈妈就会板起脸说:“别这么软弱。”然后一通正确的道理让她心服口服。时间久了,静宜感觉无法得到妈妈的理解和安慰,也就不再尝试向妈妈吐露心声了。
“正确、有用”的行动准则架起心灵的鸿沟
妈妈对规则的过于重视和对情感的忽视让孩子很难在妈妈身上看到情感反馈。对静宜的情绪表达,妈妈没有给予关注,做出适当的反应,甚至批评孩子的情感表露是“软弱”的表现,用说教的方式阻碍孩子表达情绪。久而久之,静宜就学会了压抑自己的内心感受,不在任何人面前表露情感,成长为讲求实效的理智型女孩。
“正确、有用”是静宜行动的准则。她面对问题理性冷静,从不感情用事,因为在她看来,关注情感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对于工作,这些品质都具有积极意义,但在人际关系方面,由于对情感不重视,静宜不善于表露情感,对于他人的情感表达也缺乏感受力和共情的能力。这样的特点在别人看来是冷冰冰、缺乏人情味的,导致静宜始终不能和周围人建立起亲密关系。
建议:规则离不开情感和自由的陪伴
儿童行为的塑造离不开规则的教育,规则的本意是保护孩子,让孩子逐渐社会化。但没有情感流动和自由的规则是僵硬的、遏制的,会让孩子鲜活的生命黯然失色。
制定有弹性的家庭规则,给孩子犯错误的机会
如果父母想让孩子马上就遵守规则,机械地按规则执行,往往会引来孩子的反抗,建立规则的本来目的也会变质。在一些必须坚守的原则方面,要让孩子明确知道妈妈可以容忍的底线,哪些行为是绝对不允许的。如果涉及一些非原则方面,不会产生严重后果,就应该给孩子一定的自由和犯错误的机会,帮助孩子从错误中学习、成长。
妈妈和芊芊约定好每天晚上6点到7点可以看电视,但是7点已经过了,芊芊还在看,妈妈就问:“咱们约定的时间到了,怎么还看呢?”芊芊央求妈妈:“这个动画片还有一点就完了,让我看完再关电视行吗?”妈妈虽然担心破坏了规则,但也理解孩子的心情,就答应了。动画片完了新的节目又开始了,芊芊很想看,可是妈妈正看着她呢!刚才的要求妈妈并没有批评,已经延长了看电视的时间,芊芊只好撅着小嘴关掉了电视。妈妈抱着芊芊说:“芊芊能管理好自己的时间啦,妈妈真高兴!”芊芊脸上露出了自豪的笑容。
多倾听孩子,给孩子适度的情感反馈
家,是一个可以自由表达的地方。当孩子受到挫折或表达负面情绪时,妈妈不要急于做出正确或错误的判断,也不要给孩子讲大道理,应认真倾听孩子的心声,表示理解和接纳,同时让孩子有机会宣泄不良情绪,孩子会感受到妈妈的爱和信任,有心理能力去承受规则,慢慢学习和适应规则。
妈妈去幼儿园接乐儿,老师说:“今天上绘画课,别的小朋友都在认真给气球涂色,只有乐儿坐着一动不动!”回家的路上,妈妈问:“乐儿,能跟妈妈说说上课的时候为什么不画画吗?”乐儿委屈得眼泪直打转:“妈妈,老师教的时候我没学会。我不会涂,老师就批评我了。”妈妈蹲下来对乐儿说:“喔,妈妈要是受批评了也会难过的,乐儿是不是很委屈、很难过?”得到了妈妈的理解,乐儿痛痛快快地哭了。妈妈说:“晚上妈妈教乐儿涂色,等下次上课乐儿就会涂了,好吗?”乐儿擦掉眼泪跟妈妈回家了。
增加自身心理弹性,转化家庭规则
每个家庭里都有各种各样的规则,有些规则会带来安全和快乐,而一些禁止性和驱迫性的规则如“不许”、“应该”、“必须”,是不公平、不合适的,会引发孩子羞耻、自责或愤怒等痛苦体验。0〜2岁是家庭规则最多被内化的阶段,父母经过学习和自我反思,增加自身的心理弹性,可以觉察、转化这些强制性的家庭规则,避免它们种植在孩子的内心深处,影响孩子今后的生活。
比如把对孩子的要求“你应该做个坚强的孩子”转化为“你可以做个坚强的孩子”,“你必须有礼貌”转化为“妈妈希望你有礼貌,但是如果有人要攻击你、伤害你的话,你可以不礼貌”。把强制性的“应该、必须”变成具有选择性的“可以”,拓展选择范围,能为孩子的成长提供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性,让孩子的生活充满色彩。
别让“规则”淹没孩子的自我
嘉勋已经24岁了,还像小孩子一样,凡事都要征求别人的意见。他无法自主地判断什么是对是错,做选择时困难,需要到处询问别人的意见,而且即使已经做过的事,也要反复询问,生怕自己做错了。这样,不仅把周围的亲人、朋友搞得很累,而且他自己也常常因为得不到一个统一的答案而困惑、痛苦。
由于缺乏承担挫败的责任能力,所以总是希望别人来为自己做决定,一旦事情不顺利,就会把责任推给别人。这样就容易和别人发生冲突,因为他一方面要依赖别人为自己拿主意,另一方面又要埋怨别人做错决定,所以别人都不愿走近他。面对别人的回避,他又会埋怨自己处不好关系,陷入深深的自责。
临床诊断:规则教育的误区让他缺乏责任能力
经过深入沟通得知,嘉勋的父母个性较为刻板,他们对孩子的评价,都以是否符合规矩为标准。在嘉勋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制订了一系列行为标准,希望他能够“达标”。
用规则剥夺孩子的自主性
本来规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它能帮助孩子克服自我中心的局限性,更好地适应环境。但规则教育的主体是孩子,不是规则本身。如果规则教育的中心变成了单纯地遵守规则,而忽视了孩子的主体性,孩子就可能形成一个以规则为中心的角色自我,而失去那个真正有生命力的真实自我,从而失去自我的自主性、创造力。所以嘉勋也就形成了一种习惯,做什么事之前,不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思考如何协调矛盾达到自己的目的,而是只做规矩要求的事。久而久之,规矩成了他的主人,占据了他所有的自我,他也就成了规矩的奴仆。
守规则成为自我价值感的唯一来源
自主感是体验自我力量,获得自尊自信的重要感受,自主感的缺失使自我变得特别脆弱。因为当自我不能在自主性、创造力上感受自我存在的价值,就会更加在乎作为守规矩的角色自我的价值。而规矩往往是别人制定的,自己是否符合规矩是别人说了算,所以缺乏自主性的嘉勋会特别在乎别人的评价。一旦评价不好,就会面临自我价值的危机。
刻板的规则意识妨碍了责任能力的发展
对规则刻板地遵守,也让嘉勋得到一个好处,就是可以逃避自我的责任。本来规则是要帮助孩子习得责任能力,让他们理解规则的意义,知道次序的维护有利于保护自己的安全和权利,从而自愿地承担维持某种规则的责任。有了这样的责任意识,不仅可以面对自己的缺点,而且可以根据人性的不同弱点,创造出更多有利于人类发展的规则。而嘉勋则不然,他恪守规则的原因恰恰是为了逃避责任,维护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完美形象,希望自己可以躲在规则背后,成为一个没有缺点的人。他的目的是要掩饰自己,当然也就无力面对自己的弱点,承担自我的责任。
嘉勋缺乏的正是责任能力,他承担不了可能的不完美,就无法自己做出选择,只能依赖他人。缺乏责任能力的原因与自我肯定的标准相关,如果一个人肯定自己是因为自己的完美,一旦不完美自己就一无是处的话,那么他就很难具有责任能力了,因为错误对他来说意味着完美自我的丧失,而“我”又只能存在于完美自我中,所以任何一点失误都将意味着自我的崩溃。在这个案例中,规则教育的误区可能是导致这一人格结构的重要原因。
临床诊断:保护孩子的自主性,走出规则教育误区
规则教育的实质是要在保护孩子自主性的情况下,帮助孩子理解规则的意义,让孩子可以在领悟规则对自身意义基础上主动遵守规则,承担规则的责任。而不是以规则为中心,去培养一个只能以规则角色而活着的人,或者为了避免惩罚而逃避责任的人。
规则教育需要保护孩子的自主性
孩子从1岁半到3岁是自主性发展的关键期,这一时期的孩子开始有了关于“我”的自我意识。这正是自主性的萌芽。自主性是一个人能够成为自己的基础,对自主性的尊重,能够保护孩子对自我意愿的觉察,以及自我天赋能力的体验,为将来走上自我实现的道路奠定良好的人格基础。同时,这一阶段也是孩子接受规则教育,以克服自我中心,更好适应环境的关键期。如何既保护孩子的自主性,帮助孩子克服自我中心受挫的痛苦,获得适应能力,就成了这个时期教育的难点。巧巧妈妈的做法正是在保护孩子自主性的同时,让孩子去发现规则的意义,从而内化规则的意义成为指导自己行为的方法。
2岁半的巧巧喜欢漂亮衣服,对衣服有自己的选择标准,宁愿受冷也不穿不喜欢的。每次巧巧妈妈都会尊重宝宝的选择,有时明知道她的做法会有不好的结果,比如外面在下雨,巧巧却坚持要穿白色的短裙。
妈妈也愿意让她自己去选择,去尝试。巧巧妈妈说:“我觉得宝宝知道自己湿、冷、饿还是不舒服。他们通过看、听、闻、触摸、品尝来感知周围的世界。”
不能把规则作为肯定孩子的标准
人的自信源于无条件地自我接纳。如果规则成为认可自己的标准,孩子就可能逐渐远离真实的自我,成为活在符合某种规则的角色自我中,这样的自我不仅会随时感受到人际评价的焦虑,而且也会使真实的自我实现之路走上歧途。所以教育者切忌用某种标准来论断孩子的价值。每个孩子都有着自己独特性,他们需要成为他们自己,规则只是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成为自己,而不是成为那个不是他们的角色。像3岁的梅梅很害羞,和妈妈一起遇到熟人也不好意思打招呼,可每次妈妈总会说同样的话:“叫人啊,你这孩子,真没规矩。”梅梅因此更加害羞,一见到熟人就会躲起来,因为“没规矩”的标签已经成了她自我的标志。她要掩饰这个“不好”的自己,所以就更回避人群。
规则教育不是对责任的逃避
教育孩子遵守规则的原因不是去教他们如果躲避责任。一些教育者会用剥夺关爱、认可,让孩子受到羞辱、责打等严厉的惩罚手段来要求孩子遵守规则。这不仅不能使孩子理解规则的意义,学会主动承担起遵守规则的责任,反而使孩子遵守规则的原因变成了对惩罚的逃避,这不是在培养责任意识,而是在灌输逃避责任的意识。像5岁彤彤的家教很严,特别是对看动画片的时间做了严格的规定,一旦违反规定,妈妈都会非常严厉地斥责他。所以只要是妈妈在家,他都会表现得很好。可一旦妈妈离开片刻,他都会抓紧时间偷看一会儿,听到妈妈回来的脚步声,又马上关掉电视,装作什么都没有发生。显然,彤彤并没有建立规则意识,而是学会了如何伪装自己,逃避惩罚。
扩展阅读
让孩子在墙上尽情涂鸦
让孩子在墙上尽情涂鸦
儿子快两岁了,喜欢信手涂鸦,横、竖、圈、点地表现自己的愿望和思想。我倒不是要刻意把他培养成画家,只是希望他能从中得到快乐和满足,所以买了本子任他画,可总感觉到面积不大的页面约束了这个年龄段孩子天性中的潜力,孩子玩得不尽兴。
于是在家里架了个黑板,然而彩色的粉笔成了他最好的玩具,他把粉笔扔得满地都是,还用沾了粉笔灰的小手把自己抹成个大花脸。
商场里有一种可以用油性笔书写的白板,不过因为担心宝宝使用油性笔会吸入其墨水挥发出的香味或是其它物质而影响身体健康,压根就没考虑过要为宝宝购买。
一天,老公在家整理书柜,在书柜底下翻出了我上大学时没用完的坐标纸和工程图纸,都是工程制图所用的大号纸。嘿嘿,灵感突然冒出来了!我把这些纸抚弄平展,对齐宽边,用订书针整整齐齐地装订起来,并在这条边上钻了两个眼,分别用细绳套个绳圈,挂在了书房的墙上,儿子的涂鸦墙就这样诞生了。小人儿拿着彩色铅笔,终于可以在这又宽又大的纸上尽情地书画了。上面的一张画满了,揭下来又露出新的一张,既干净,又安全,还省事。
如何让孩子遵守规则
作者:沛沛妈
当红灯亮起,骑自行车的人,总是尽最大可能地将自行车越过停车线。——“饥饿”的自由
《爱与自由》一书的作者孙瑞雪说,你几乎在你的周围找不到一个在自由中成长的人。我觉得她说的有道理。我们从小就生活在严谨的规则之中,被迫遵守各种各样的规则,合理的、不合理的都被要求无条件遵守,几乎没有自主选择的机会。从小时的不许玩水、不许翻箱倒柜、要听父母的话(无须思考对错),到学龄时的上课必须把手背在后面、必须听老师的话(也无须思考对错),再到工作时期听领导的话(仍然无须思考对错),我们一直为各种强加的规矩压抑着,我们的精神意志自由从来没有得到过真正的尊重,也从来没有机会真正的自主。
久而久之,当我们对自由总是处于一种饥饿状态时,每一项规则无论合理与否都令人不自觉地反感,而内心深处就产生了强烈的补偿意识(这一点甚至自己都意识不到)。而当自我补偿的心理需求不能在理性层面实现,就转化成了非理性的形式(比如骑车超越停车线)。
首先是自由,其次才是规则
说到如何让孩子遵守规则,我想首要的是,让孩子体会到尊重和自由,让孩子充分地自主,其次才是规则。孩子得到了足够的自由,对自由不感到饥饿,对规则也就不会有逆反心理,那么遵守规则就会容易很多,即使是对于特殊情况下要遵守的不合理规则相信也会具备更强的承受能力。
人的需要有似弹簧,你压得越有力,它就弹得越高。
女儿沛沛有一段时间特别喜欢去家附近的一家超市里的翻斗乐,一出门哪儿都不去,直奔那里。当时是夏天,里面空调开得很冷,卫生情况亦不甚好,奶奶怕她生病,反对她去玩,觉得在花园里玩更好。本来我觉得温度低点关系不大,再说,在哪里玩应该由孩子决定,所以我经常晚上带她去。但后来沛沛的确病了一场,这让我在奶奶面前有些气短,便也开始想办法让她忘记那个超市,尽量不让她想起。虽然从来没有严厉禁止过,但我们躲闪的态度显然是让沛沛感觉到了。人的需要的确有似弹簧,你压得越有力,它就弹得越高。之后的沛沛对于这家超市形成了一种焦虑,一旦想起必去不可,尽管她说起来语气都有点酸溜溜。
自由选择的结果是平静
我知道是我压抑了孩子的自由(虽然不是强力压制),其实没有什么理由不让她去,我后悔不应该妥协,我必须把选择的自由还给她。于是我在家人面前立了一个规矩,从此之后,沛沛想去就去,家人不得面露难色,也不要想办法转移她的注意力,而是高高兴兴地带她去,里面冷就带件衣服(这算是我最后的一点妥协吧)。
在一个多月的自由选择之后,结果是——平静,并且愿意遵守规则。沛沛仍然喜欢去,但不焦虑,也不会非去不可。有时,她想去的时候天色已晚或者正逢中午就要吃饭,我就和她商量明天再去,她都会欣然答应。
这就是自由的结果,是相信孩子的结果,孩子得到自由后不是为所欲为,而是更愿意遵守规则。
我相信,对孩子的自由、选择的权利限制得越多(即使打着帮助他们的旗号),也越是在从他们身上剥夺更多的责任。每个人都不喜欢别人替自己做选择。我相信孩子也不愿意,而且我也相信孩子有能力选择,有能力在自由中发现规则并找到自己的位置。
“我在上帝的神坛上发过誓,要永远仇视对人类思想的任何专制。”这是刻在美国杰斐逊纪念馆中一块石头上的话。
我想,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孩子。如果有一天,当沛沛做出的选择是我所不认同的时候,我想我会在充分的提醒之后,给予最大可能的尊重和支持。
附言:自由是什么?
这里的自由是指精神意志的自由和生命不受限制的自由,也可以说是一种自主。举个例子,当婴儿想吃奶的时候,我们因为想让他形成按时的习惯而拒绝他,这就是对生命自由的压制;当两岁的孩子玩水的时候,我们觉得听故事更好而想办法把他从洗手台边诱走,这也是对自由的压制,因为孩子此时的精神需要是玩水;当孩子见我们端着一杯水也想自己端的时候,我们因为担心打烂杯子弄翻水而拒绝他,这同样是对自由的压制,因为自己端稳水杯并自己喝正是此时孩子生命成长的需要……
是否给了孩子自由,关键是看你是否把孩子当成与你一样平等的人,是否充分地尊重了他的意志,而在具体事情上是否给了他足够的选择机会和权力。
相信孩子,他们并不比我们更无知,当你把必要的生活状态都展现给他们时,他们一定能在自由的实践中理解规则的存在,并主动去遵守。
让孩子守规则应注意什么?
家长疑问:
我一直认为给孩子立规则非常重要,但是在实行的过程中又经常会产生些困惑。比如,我要求孩子看电视的时间控制在6点到7点之间,但有时她实在想看,我也会让她看。而我的一位朋友属于坚决执行派,一旦决定给孩子立某项规则,就决不让步。而她的坚持,往往会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
规则对孩子成长的意义是什么?在实施的过程中,是不是一定要采用强硬的方式?也就是说,是不是一定要求孩子严格遵守?
在回答这位妈妈的问题前,我们必须明确什么是规则。规则是大家共同遵守的具体规定,是保护全体人权利和自由的共同约定。“全体人”指的是规则范围内的所有的人,比如家庭中的每一位成员,幼儿园里的每一位成员,包括老师、校长和孩子。
守规则是人生活的基本道德标准,遵守规则的生活会节约孩子的成长成本,会使孩子将来成长为一个在心理、精神甚至体态上有尊严的成人。当规则是规则的时候,儿童会使用规则保护他成长的自由,这才是规则最根本、最高的意义。这个自由包括成长的自由,发展潜力的自由,解决问题的自由,承担责任的自由,以及得到答案的自由。
规则像一只高举着真理权杖的手,把专制、强势、暴力清除出儿童的成长之路。有一个孩子曾经这样问他的妈妈:“妈妈,为什么我打人就是坏孩子,你打人就是爱?”我期望这个妈妈的回答不会是:“因为我是妈妈!”
列举一个幼儿园小故事:规则保护了孩子成长的自由。在校长的办公室里,校长正在打电话,一位小宝宝走进来,他被墙上的一张广州地图吸引了。于是,他脱掉鞋子,爬到沙发上,发现还是离得太远,于是他决定站在沙发的扶手上,开始专注地凝视着墙上的地图。
一位老师走了过来,将他抱下来,让他坐在了沙发上。孩子坐在沙发上大声地对老师说:“请你向我道歉!”老师惊讶地看着他,校长也惊讶地看着他,老师问:“为什么呢?”孩子说:“你打扰了我。”老师和校长不禁哑然失笑,孩子也跟着笑了起来。孩子觉得,这真是一句高明的话。老师笑着对孩子说:“对不起。”
我们这样理解老师的心理:“孩子不应该站在沙发的扶手上,这样太危险”;我们这样理解孩子的心理:“这张地图吸引了我,我已经走进了地图……”孩子使用了规则,保护了自己成长的权利,尽管老师已经破坏了孩子继续专注地研究地图的过程,但是孩子要求老师按规则办事的语言提醒了老师,使其他的孩子减少了这样被打扰的几率。
实际上,由于儿童对规则是清晰的,这就是说规则将把握“真理”的权杖交到每个人的手中,每个人都有权利把握自己,并能明确地判断自我行为的底线,让自己成为自己的主人,而不受他人的支配。孩子这个意料之外的回答打开了老师思维的大门。那他的安全问题呢?绝大部分情况下自由中的儿童对自己的行动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是有把握的,假如教师确实感到有危险,他可以选择保持安静地站在后面,暗中保护也就可以了。
我们要教育孩子遵守规则,同时我们也要遵守孩子的规则,做到尊重孩子规则,让孩子拥有支配规则的权利。
哪些方法能让孩子遵守规则?
塑造好家长自己的形象
这对子女进行家庭教育是一个关键。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话,子女是父母的影子,道理就在这里,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孩子模仿的内容。当然除了父母之外也包括与孩子一起生活的其他人:老人、保姆等。
在家庭中的一些生活习惯:如按时作息,卫生习惯,礼貌习惯等,家长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做好。社会生活中的要求,如交通规则,家长在与孩子出行时要自觉遵守,讲公共道德和秩序,以自身行为去影响孩子。
家长在孩子面前不要居高临下
不要认为家长说的都是权威的话、是不可以改变的。父母也是有缺点的、也有讲错话的时候。
家长对孩子的尊重要落在实处,家长的角色更应该是知心的、可以倾诉的朋友。家长不是完人,说错话、做错事要勇于承认,孩子的观点如果正确,就要尊重孩子的意见,这点说起容易,但是做起来难。家长尊重孩子的语言:“对不起,是妈妈错了。”“爸爸要向你学习。”“你比妈妈做得还好!”等。
家长要及时鼓励和表扬
表扬、鼓励的形式应该是多样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满足,还可以用微笑、点头、脸上的表情等,对某一个行为的表现表示赞同,这都是一种肯定、都是一种表扬。父母之间教育要一致、要求要一致、观念要一致、目标要一致、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因为每个孩子的特点是不一样的。
家长对孩子要加强引导
家长要多讲规则的用处,让孩子了解规则无处不在,一定的规则能保证人们更好地生活。家长可以时常反问孩子,如果不遵守规则会怎样?让孩子设想违规的后果,引起他对执行规则的正视。规则意识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没有整齐划一的是非界限。如何在生活情境中帮助孩子逐渐形成明确、统一、灵活又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规则意识,使孩子的个性和社会性相得益彰,从而在社会中获得幸福的生活和感受。
让孩子做有限的选择
有限选择的方法对孩子的规则培养非常有效,如果想让孩子不在房间里跑来跑去,就应该让孩子选择现在是看书还是画画,而不是“现在我们来做什么?”漫无边际的选择会把幼儿推到无法控制的规则之外。把幼儿必须要做到的事定为规则,在这个范围内给孩子几个可选择的方向,这样不论孩子选择什么,他的行为都在规则之中,从而自然而然地接受规则。
适当采用自然惩罚法
规则意识的形成有时还需付出一定的代价才能使幼儿从他律到自律。适当地让孩子接受一些自然后果惩罚,是非常必要的,这种方法要有一定的限度,还要与说理引导相结合,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意。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再加上示之以不同后果,就能使孩子慢慢感悟,变得懂事起来。
如孩子的课堂常规不好,在课上坐不住,不注意听讲,家长可以配合老师,让孩子每天在完成学习任务之后,静静地坐10分钟,练习集中注意力,反思自己这一天的课堂常规表现。然后家长和孩子交流,及时肯定孩子坐得很好,要求孩子每天上课时就要这样集中注意力听讲。家长可配以《科学家小故事》的讲解,引导孩子学习科学家们小时候是怎样专心学习的。
培养执行规则的技能
有时孩子具备了一定的规则意识,但仍会时常违规。如有时“起个大早,却赶了个晚集”,并非孩子故意拖拉,而是穿衣、洗漱等动作太慢,不得要领。那么,家长就要教孩子做事的方法,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寻找又快又好的做事方法和规律,提高孩子的生活技能。
让孩子遵守规则并不难,父母在给孩子立规则时也要注意方法方式的运用,多和孩子交流沟通,教育孩子懂得遵守规则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