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正规的入学准备教育

2020-05-27 非正规的入学准备教育 教育性的童话故事 入学前数学教育的准备

中国的“隔代教育”问题。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早教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早期教育对孩子以后的学习能力有很大的影响,早教让宝宝视觉、听觉、触觉,运动觉全面协调的发展。你都知道哪些早教知识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中国的“隔代教育”问题》,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什么是隔代教育

随着时代的发展,目前一些年轻家长或者因为自己的工作繁忙,或者因为离婚而把孩子的教育,生活等责任全部推给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这些祖父母们自觉地成为全面照顾第三代的“现代父母”这种由祖辈对孙辈的抚养和教育称之为隔代教育。

隔代教育产生的背景

中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普遍存在“隔代教育”的国家。在国外,孩子很小就进了幼儿园、托儿所,18岁独立成人,所以基本上没有隔代教育。据调查显示,在我国城镇有近五成的孩子跟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长大,孩子的年龄越小,与祖辈家长在一起生活的比例就越高。随着社会高龄化趋势的形成,隔代教育现象愈来愈普遍。年轻的父母在生活、学习、工作压力下,该如何承担家庭教育的责任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中国科学院心理学研究所博士生导师王极盛认为,做家长的,特别是隔代家长们的素质远远落后于时代发展和孩子成长的要求。王极盛在数万人中间做的一项调查表明,95%以上的家长没有学习过如何教育子女这门学问,其中,隔代家长的这个比例接近100%。

如何看待中国的隔代教育,长远看隔代教育弊大于利,但也不能全盘否定隔代教育。隔代教育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的个性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所以,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隔代教育的利与弊,在发挥其教育优势的同时,认真克服种种负面影响,使孩子现有的家庭教育状况得以改进,使我们的孩子快乐、健康地成长。

我们积极引导,通过开展大量的鲜活的、校本的隔代教育应用性课题,帮助更多的祖辈家长们成为与时俱进的合格家长,让隔代教育成为“特色教育”,通过学校、社会与家庭相互配合,合力打造新式的隔代教育。

隔代教育产生的原因

原因一:祖辈家长有较多的育儿经验,有充裕的时间和足够的耐心。

原因二:由于祖孙的血缘关系,老人会本能地对孙辈产生慈爱之心,这就有了隔代育儿获得成功的心理基础。

原因三:多数祖辈家长常有一种儿童心理,特别喜欢和小孩玩乐,极易形成融洽的关系。因此,为教育孩子创造了良好的机会和条件。

原因四:祖辈家长丰富的生活知识和深厚的人生阅历为教育孩子提供了资本和权威性。然而,由于祖辈家长受历史条件和自身年龄特点的局限,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利因素,我们应该有清醒的认识。

隔代教育的类型

类型一:过分关注型。

孩子本来能自己做的,祖辈家长呵护备至,代为其劳。孩子本来在正常环境下能锻炼自己的能力,结果让祖辈家长们取消了。

类型二:过分监督型。

什么事情都要督促孩子,经常检查孩子的行为。如此,造成了孩子的依赖性和惰性,以及对成人的不信任感。

类型三:严厉惩罚型。

这种教育方法因循了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对孩子的批评多于鼓励,责罚多于奖励。使孩子产生了严重的自卑、自闭或叛逆心理。

类型四:民主、温暖和理解型。

在祖辈家长中也有的采用这种方法,只是数量很少。

扩展阅读

隔代教育的弊端


好奇是入门的钥匙,兴趣是求知的开始。作为父母,我们要正确的理解早期教育,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拥有生活的智慧,对于早期教育,你觉得应该怎样做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隔代教育的弊端》,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很多爸爸妈妈由于工作繁忙,将看护宝宝的任务交由自己的父亲母亲掌管。但是,爸爸妈妈知道吗,这样隔代的教育方式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是存在着问题的。例如,爸爸妈妈与宝宝之间的亲子关系,需要生活中多接触与沟通才可以。那么,隔代教育究竟还有哪些弊端呢?1.溺爱宝宝阻碍宝宝自我成长

祖辈在年轻的时候,因为生活和工作条件的限制,对子女可能没有能够很好地照顾,他们很容易产生一种补偿心理,把对子女的爱以及对孙辈的爱全部集中到孙辈的身上,对宝宝疼爱有加,过分关注,以至于事事代劳,处处迁就宝宝,导致宝宝出现任性、依赖性强和生活自理能力低下等问题。

2.引发家庭矛盾导致亲子隔阂

宝宝出生的前几年,父母对他的影响至关重要。毕竟,对宝宝来说,父母是他最重要的亲人。如果父母不能陪伴在他的身边,他就很容易产生一种被抛弃的感觉,在他内心深处留下阴影。另外,宝宝从小就跟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习惯了接受他们的袒护与迁就,也可能养成一些父母看不惯的行为习惯,当父母在某个时间段内接管宝宝,或者从祖辈手里完全将宝宝接管过来时,他们可能就会急于去扭转宝宝的这些所谓的问题行为,父母和宝宝之间就极容易出现对立情绪。这种对立情绪会让宝宝更加疏远父母,退缩到祖辈的身边。于是祖辈和父辈之间就很容易因为宝宝的教育问题引发家庭矛盾。如果祖辈再出面阻扰父辈“教训”孙辈,这种矛盾就会进一步激发。

3.抱持老观念不放妨碍宝宝个性发展

许多祖辈教育理念比较落后,对宝宝心理发展的特点缺乏正确的认识,他们就可能限制宝宝的各种探索活动,给他提出一些与他的年龄不相适应的要求,无形中给他一些捆绑,导致他缺乏开创精神。加上不少老人知识老化,思想相对比较僵化,看待事物比较死板,容易固守尘封,采取过于传统的方式来教育宝宝,那么,他们落后的教育模式就会影响宝宝接受新知识的速度,导致宝宝缺乏创造性思维与发散性思维的意识。当然,也有不少祖辈因为文化程度不高,思想相对比较陈旧,他们还可能在无意识间传递给宝宝一些跟不上时代潮流的封建糟粕,约束宝宝的思维,妨碍宝宝个性发展。

隔代教育问题深思,深圳一名岳父刀砍自己女婿。


2015年4月,深圳发生一起“亲情命案”,经了解,出乎意料的是因为孩子。曹叔叔是孩子的姥爷,因为女婿对外孙的教育问题,动起了杀机。由于出生与成长的环境和时代有着显著的差异,两代人在教育宝宝的问题上自然也会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因孩子教育问题产生分歧,深圳一名岳父挥刀砍向自己的女婿,最终致其死亡。近日该案在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检察机关指控,被告人曹某贵今年67岁。2012年7月,他和其妻子搬来深圳市罗湖区一小区,亲子教育、与其女儿曹某和女婿江某一起居住,并帮忙带孩子。曹某贵与江某因孩子的教育问题多次产生矛盾。去年9月21日,曹某贵与江某又因电脑问题发生争吵,曹某贵认为江某用语言侮辱他,遂产生了杀死江某的想法。

因为工作紧张,保姆难找,越来越多的年轻夫妇选择了让父母帮看孩子。调查显示,北京已有超过半数的孩子从小是隔代教育长大的。明明是爱心为出发点的“隔代爱”,需要充分的相互沟通,别让隔代爱成了“隔代害”,甚至手足相残的悲剧重演!

诉苦:分歧引爆家庭冲突

祖辈承担孙辈的教育,利弊几许?隔代教育带来的问题让一些年轻父母烦恼不断。

“我家公婆太宠爱孩子了,什么都顺着娟娟。3年下来,娟娟变得特别任性。”在广州一家私企上班的年轻妈妈赵女士告诉记者。“娟娟脾气很大,不高兴就摔东西。有一次我生气了,让她自己把玩具捡起来。结果爷爷跑过来,说不用娟娟动手爷爷帮忙哦。”“娟娟穿着鞋在沙发上踩,我说不可以。奶奶却说没关系、脏了奶奶洗。”赵女士抱怨,老人家总爱装好人,这样只会让孩子更加任性。她实在忍无可忍,跟公婆大吵了一顿。

两代人教育观念的矛盾,在很多家庭中多少都有体现。刚做母亲的阿云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女儿7个多月,对世界充满了好奇,亲子网、什么都要用手去抓。“她一碰花草就能顺手掐一朵下来,老人觉得宝宝喜欢就让她去摸,可我觉得应从小就培养孩子爱护花草的习惯,要对宝宝说不。”隔代教育的弊端不仅给孩子的性格造成负面影响,也造成年轻人和老人之间的意见冲突。甚至对孩子平日的吃喝、生病问题,都矛盾重重。

本网站小编总结:年轻父母不管多忙都要尽量多抽时间与宝宝在一起,不要以忙为借口,把对宝宝的教育权、抚养权完全交给祖辈。如果父母长期忽视宝宝渴望跟父母在一起的这种心理需求,他的心理健康就会受到影响。如何正确培养孩子,如何正确沟通家庭内部问题,是我们作为儿女、作为家长应该学会的。

隔代教育:外婆抚养出来的美国总统


隔代教育,爱多还是害多?如何对待利弊?年轻爸妈与老一辈的观念冲突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调和?一直以来,很多人都认为隔代教育的孩子娇纵、任性,认为隔代教育的效果弊大于利,更有人全盘否定隔代教育。但心理专家认为,隔代教育只是一个过渡时期,究竟好不好,不能一概而论。只要注意方式方法,隔代教育也可以一举三得,让父母轻松,孩子有长进,老人有所寄托,成为特色教育。

随着时代的发展,目前一些年轻家长或者因为工作繁忙,或者因为离婚而把孩子的教育、生活等责任全部推给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这些祖父母们自觉地成为全面照顾第三代的“现代父母”,这种由祖辈对孙辈的抚养和教育称之为隔代教育。隔代抚养在中国很常见,被国内学者认为对孩子有不良影响。其实,只要抚养得当,祖父母可带出好孩子,例如美国总统奥巴马。

奥巴马和外婆

外婆隔代抚养出来的美国总统

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不足一岁时,父亲就远赴哈佛大学深造,从此再没有尽过抚养义务。母亲带着10岁的小奥巴马,开始和外祖父母一起生活。虽然老奥巴马抛妻弃子,但外祖父母从来没有在奥巴马面前说过他父亲的坏话,而是告诉他父亲是一个非常聪明的“杰出黑人”,“他唱歌好听极了,所有人都被迷住了。”这让奥巴马认同了自己的黑人身份,避免了性格上的自卑。

祖父母的家境并不富裕,女婿又没支付抚养费,而女儿能贴补的家用也不多,但外祖母马德琳·邓纳姆还是鼓励女儿让奥巴马读精英预备学校,把他送进当时在美国教育水平一流的夏威夷普纳荷私立学校。

外祖母抚养奥巴马成人,最后在孙子当选美国总统的前夕不幸病逝。奥巴马谈到和外祖母的感情时,流着泪称外祖母塑造了自己,也深深地影响了自己,“她教育我努力工作。她宁愿不给自己买车子和衣服,也要让我的生活过得好一些。她把自己的一切都倾注到我身上。”

隔代教育潜藏4大主要矛盾

1、喂养方式

长期娇惯在一定程度上易导致孩子偏食,而孩子偏食是一种极为不良的饮食习惯,长久偏食会给孩子的健康发育带来危害。

2、管教方式

宫外孕湿疹怀孕的表现手足口病症状宝宝感冒流鼻涕怎么办孕中期注意事项怀孕吃什么好盆腔炎有什么症状怀孕三个月胎儿图

不少老人管教孩子都倾向于两种极端,过严或者过松。一种喜欢什么事情都要督促孩子,经常检查孩子的行为。依据传统的管教方式,希望孩子按照大人所计划好的线路去成长,一切行动听指挥,从娃娃抓起。另一种极端是溺爱孩子,放任孩子的行为。

3、早期智力开发

很多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也容易因为爱孙心切,而会帮宝宝做太多事情,间接地让宝宝失去学习的机会。因此,如何让祖辈了解新一代教育的核心概念,请他们一起配合爸妈,是教育宝宝的关键。

4、安全隐患

老人的精力和体力都不如小孩,脑力跟不上,反应迟缓,常常连自己都需要照顾,更不说能照顾好孩子,在监护方面除了寄托于老人身上的同时,孩子的家长也应该多费些心,或者请个保姆,让老人从旁指挥和监督就比较妥当。

如何完善隔代教育

1、统一思想认识

隔代教育与父母的亲职教育各有利弊。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两代家长的共同努力。祖辈与父辈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应当多沟通,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要尽可能地在培养孩子的问题上达成一致。

2、学习新的知识

祖辈家长要注意接受新思想,学习新知识,尽量用现代科学知识抚养教育孩子。无论有无机会专门学习,确实更应该自觉学习新的知识。特别是在培养孩子的理念上,老年人一定要跟上时代步伐,比如,如何让孩子做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而不是单纯照顾好他们的生活和督促学习文化课。

3、不能给予溺爱

祖辈家长要以理智控制感情,分清爱和溺爱的界限,要爱得适度,正确的爱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还应积极创造机会让孩子和其父母多接触,疏通感情,两代人共同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家庭教育的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

4、注重亲子沟通

年轻的父母首先要端正态度,不管多么忙,都要抽时间与孩子在一起,不要把对孩子的教育权、抚养权完全交给祖辈家长,这是对孩子不负责任的做法。

外国人眼里中国父母的问题


自1984年第一次来到中国,我前后已在这个国家生活了五年半,并花了大量时间和中国朋友及他们的家庭打交道。通过这样频繁的接触,我逐渐意识到,中国父母和美国父母在很多方面具有共同之处:初为父母时脸上掩饰不住的微笑;看着蹒跚学步的孩子时,母亲眼中那小心的目光以及父亲与子女嬉戏时的场景———这些都早已超越了国家和文化的界限。

但是,尽管如此,我在中国的生活也告诉我,中美两国的父母在表达感情以及抚养子女等方面还是存在着很大差异。

很少能听到中国父母对孩子说一声“我爱你”

从最基本的层面来讲,一个明显的差异就是在用语言表达对孩子的爱的方式上,中国父母和美国父母采取了不同的做法。一般来说,中国父母的表达方式含蓄、间接,很少听到他们对孩子说一句“我爱你”或“我想念你”之类的话。他们宁愿采取间接或至少非口头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孩子深深的爱。比如说,为孩子缝补衣服或做顿他(她)最喜欢吃的饭菜等。比较而言,美国父母经常会告诉孩子,他们有多爱他(她)、有多关心他(她)。睡觉之前或通话结束前说出类似的话,对他们来说是再普通不过的事。总体来讲,美国父母不仅通过行动,同时也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的爱,而且几乎天天如此。

同样,和美国父母相比,中国的家长也不太习惯通过身体的接触,如用拥抱或亲吻来表达对小孩子或成年子女的关心。我很少看到中国父母亲吻刚放学回来的孩子,或者拥抱周末回家吃饭的已成年子女。但是,这类表达方式在美国父母看来,却是非常普通的事情。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晚安之吻”可以说是美国一直延续下来的传统,即使孩子成年后也是如此。这是中美两国父母在抚养子女方面的第二个不同。

中国家长倾向于鼓励孩子成为“现实主义者”

除了这些表面上的差异外,我注意到中国父母和美国父母还有很多更深层次的区别。一般来说,中国父母不像美国父母那样热情洋溢地称赞孩子。比如说,我经常会听到美国父亲这样夸奖自己的女儿:“你是这个世界上最聪明、最漂亮的小姑娘。”而同样的话从中国父母嘴里说出来,就会令他们感觉很不舒服。在我看来,不情愿以这样“不谦虚”的方式赞美孩子,也与中国几千年延续下来的、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有关,即“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因此很多中国父母都尽量避免这么做。

由上述差异自然而然就引出中国家长和美国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存在的另外一种区别,那就是前者倾向于鼓励孩子成为“现实主义者”;而后者则鼓励孩子当一个“梦想家”,他们经常对孩子说:“你能成为任何你想成为的人!”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中国家长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孩子的功课上,而美国父母(还有美国教育制度)则经常通过课外活动,强调孩子的未来发展,即“成为一个全面的人”(当然,这也能说明为什么那么多中国朋友的GRE分数都比我高)。

中国孩子在家庭中所处的辈分是由他人决定的

在对孩子家庭角色的定位上,中美两国父母也向下一代灌输了不同的观念。一般来说,中国家长更强调家庭是一个整体,而美国父母则注重培养孩子更强的自我意识。举例来说,在中国,父母通常都不鼓励孩子直呼兄弟姐妹的名字,而是称呼其在家庭中所处的长幼顺序,如哥哥、姐姐等。这种叫法意味着:孩子在家庭中所处的辈分是由他人来决定的———如他是某人的弟弟或她是某人的姐姐等。当然了,这种关系也明确了家庭责任。而在美国,父母一般不希望孩子称呼兄弟姐妹的“头衔”,而是直呼其名。虽然他们当然也认为孩子是家庭的一分子,但他们这么做的目的是在更大程度上培养孩子的个性。这是一种相当微妙,但又确实存在的差异。

中国家长愿意给孩子准备好一切

在中国生活的这段时间,我还观察到,中国父母———尤其在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后———比美国父母更容易娇惯孩子,因此社会上才会产生“小皇帝”或“小公主”。

中国家长愿意给孩子准备好一切,而美国父母更倾向于教育孩子为自己做些事情,并通过这种方式培养他们的独立性。

比如说,一个很小的孩子走路时摔倒,中国父母马上就会去抱他(她),而美国父母如果发现孩子没事,就会让他(她)自己爬起来。再比如说,在孩子很小的时候,美国父母就让他们在家庭中承担更大的责任。

随着孩子长大离开家,他们和父母之间关系的性质也发生了变化,这对中美两国来说都是如此,但如何处理新的关系,两国父母之间还是存在着明显的不同。从历史上来说———即使现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如此,中国的家长都倾向于鼓励孩子长大后也不要远走高飞,主要原因有两个:首先,中国父母传统上都依靠子女赡养,而子女表达孝心的方式之一也是在物质上和感情上帮助父母安度晚年。第二个原因是,中国父母希望就近照顾子女的孩子,也就是他们的(外)孙子或(外)孙女。

比较而言,美国父母更鼓励孩子成人后“展翅飞翔”,即使这意味着子女为了工作或跟随男女朋友跑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城市或州,甚至跑到国外。在这方面,我的家庭是一个相当典型的例子。我父亲和3个姐姐住在美国3个州的4个不同城市,我呢,现住在中国(来中国以前,还在俄罗斯住过4年)。我妈妈过去常常说:“如果你们所有人都住在我隔壁,我就会纳闷:‘是不是我做错什么了?要不然,世界这么大,有这么多机会,你们为什么还呆在这里呢?’”

话又说回来了,在我工作过的每一个地方,爸妈都探望过我两次,我每年也都回家和他们一起住一个月。此外,我每周还会接到家里的电话,而且一聊就是一个多小时。

一般来说,美国父母也不期望孩子在他们晚年的时候提供经济帮助。原因之一是美国的社会保障体系总的来讲能够为老年人提供必要的生活保障,但更根本的原因还在于大多数的美国父母都持这样的观点:一个家庭的财富应该朝一个方向流动,即留给下一代。在这点上,我还是觉得我的家庭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我的父母像美国大多数中产阶级父母一样,负担了我大学期间的全部费用。几年后的一天,我向他们表达了深深的感激之情。结果我父母对我说:“你报答我们的惟一方式就是为你自己的孩子也提供同样的,甚至更好的机会。”在美国的家庭里,钱是留给下一代的,而不是给长辈的。美国父母都不想依赖子女,也不想成为他们的“负担”。这在中国人听来,无疑会感到相当奇怪。但这确实是中美两国父母教育子女的又一差异。

看来,虽然中国家长和美国父母都深爱着自己的子女,但在教育方式上确实有很多不同。我在这里还想说明一点,我上面阐述的普遍的文化差异只能一概而论,客观上确实存在一些例外。显而易见,北京和上海的城市居民在抚养子女的方式上,肯定与宁夏和江西的农民不同。在大多数情况下,我的上述比较都是以北京为标准的,而不是宁夏。

虽然上面谈了很多差异,但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是中美两国父母的共同之处:他们都深爱着自己的子女,都愿意为子女的幸福做出牺牲,同时也都热切地盼望子女过得更好!

(本文作者系美国驻华大使馆官员)

非正规的入学准备教育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