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故事想象力创造力
2020-05-27 童话故事想象力创造力 创造力胎教 想象童话故事想象力是创造之源。
如果孩子从小就能满足强烈的知识欲,大多数孩子可能成为英才和天才。我们在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之前,一定要遵循其内心的发展规律。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有更多的学习兴趣,你们有对自己的孩子进行早期教育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想象力是创造之源,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从2000年起每隔三年,国际学生评估项目就要对全世界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15岁学生进行测评,以评估他们在阅读能力、数学知识和科学知识这三个方面的水平。去年底,全世界许多大媒体上都公布了2009年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提交的报告。其中,第一次参加该项目的中国上海的学生们让所有关心教育的人们都吃了一惊。
此次参加2009年评估的一共有65个国家和地区,中国的香港、台湾、澳门和上海都是分别计算成绩的。其中上海学生在测评的三个方面都排在第一,他们的成绩把各国平均分数遥遥甩在了身后,其中数学成绩居然高出总平均值104分。
上海学生们的辉煌成绩令欧美国家的人们瞠目,甚至在美国被称为是可以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苏联发射的卫星相媲美的重大成就。但是在中国人们却对此褒贬不一,甚至在媒体上盛传着中国孩子计算能力第一、想象能力最差的消息。
其实,这个国际学生评估项目并不测算孩子们的想象力,所以所谓这次的评估发现中国孩子想象力最差的说法,可能是出于很多对中国教育制度不满意的人们的想象。但是这种说法又不是完全没有根据的。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与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在2000年曾经做过一项名为“我国城市儿童的想象力与幻想”的调查研究。他们采用了美国著名的创造力教学研究专家威廉姆斯编造的创造倾向测验,选取了从小学三年级到初中二年级的1370名学生进行测验。
这个测验包括了好奇心、想象力、挑战性和冒险性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结果发现在这四个方面,中国孩子们的好奇心得分最高,而想象力的得分最低。所以研究人员得出了中国孩子欠缺想象力的结论。
说到想象力,我想起了当年我读研究上的时候,在课上读到过的一首小诗。诗中讲到了一个爱画画的小男孩,喜欢用彩笔画出各种颜色的花草。小男孩上学以后第一天,老师让大家画一张画,小男孩便按自己的习惯,画出一支长着彩虹般色彩的枝叶的玫瑰花。老师看了以后批评说:“玫瑰花应该是红色的、玫瑰花的枝叶应该是绿色的,你画错了,要重新画。”
后来呢,一年很快就过去了。到了学年的最后一天了,老师又让大家画画。这一次小男孩又给老师交上了一幅美丽的玫瑰花图,图中有一朵被碧绿的枝叶衬托着的红艳艳的玫瑰花。就这样,小男孩在学校教育的打磨之下,渐渐地失去了他的想象力。Zj09.coM
这当然只是一个故事而已,但这样的事情,我在中国的幼儿园里还真的亲眼见到过。我见过一位慈祥的老师,手把手地教会了一个小女孩怎样画红色的花瓣、绿色的叶子和金黄色的花蕊;也见过一位年轻美丽的老师,在黑板上一笔一画地教孩子们怎样画小狗的爪子。这些老师们都在履行着自己的职责,保证孩子们能够按部就班地学会所谓正确的画法,但是他们没有意识到,这样的做法,其实也在扼杀着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除了画画,学校里其它许多课程其实也在消失着孩子们的想象力。有一位身为记者的母亲在网上讲了这样一件事,有一天她正上5年级的女儿问她:“转瞬即逝”的同义词是什么?”这位记者说:“白驹过隙”可以,另外还有一些一时没想起,你就填这个吧。”结果第二天她的女儿回来对她不满地说:“你还是高级记者呢,你的答案错了。我们老师给的唯一标准答案是‘奔跑如飞’。”
像这样的情况在中国的学校里每天都在发生,孩子们和家长们却无能为力。为了保证良好的学习成绩,孩子们只能放弃一切想象空间,由标准答案来左右他们自己的大脑。
记得我小的时候,经常会听到老师对我说“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那个时候我们还没有“人生的起跑线”,也不需要拼命为生存而竞争,所以我们还能够“飞”得起来,不知道现在的孩子们是不是也会听到他们老师讲这句话。但是可以想见,在现有的教育环境里,即使孩子们仍然保有自己“想象的翅膀”,沉重的课业负担也足以使他们从飞翔的天空中坠落下来,成为最现实的一群。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所以,我们在关注孩子的学业的同时,也应该鼓励孩子们想象力的发展。不然的话,孩子们在学校学到的那点儿知识,岂不是成了无源之水?那他们又能走多远呢?
扩展阅读
创造能力的培养
每个孩子都有成为天才的潜力,关键是父母和教师是否有点石成金的双手。想要让孩子得到更好的发展,正确的早教是非常重要的。早期教育可以为孩子以后的发展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在早期教育中你有什么不一样的见解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创造能力的培养,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老师给孩子们看一只橘子,并让他们说出自己的联想。“我想吃它。”
“这是我最爱吃的水果。”
“它是黄色的。”
“它是圆的。”
“水果商店里有卖的。”
“多少钱一斤?”
“柚子。”
“苹果。”
“装橘子的箱子。”
“皮球。”
“酸的。”
“橘子汁儿。”
儿童的心理分析:
孩子们踊跃发言,谈出了自己的想法。在同一个场所,同一个时间,看同一个橘子,每一个人的联想却如此不同。这就是“个性”的表露。
如果老师提问:“这是什么?”大家会一致回答:“橘子。”因为老师要求正确的回答上。正确的回答只有一个,孩子们的思考力都集中在这个回答上。这种情况,叫做“集中式思考。”
与此相反,对于同一种事物,可以认为是这样,也可以认为是那样,种种看法和想法向四面八方扩散时,就称为“发散式思考。”当儿童头脑的功能,不是按集中式,而是按发散式使用时,它就变成了有个性的,有创造性的思考。
妈妈的高招:
为了发展孩子的创造性,必须让孩子按各自的个性发挥能力。
通过大人的努力,让孩子学习、理解、记忆,这属于集中式思考,这种训练培养不出创造性。
最近,很多公司、企业也提出了“构思灵活性”的要求。一般所谓指导学生提高学习能力,是指培养集中式思考的能力,这不适于创造性构思的发展。希望家长注意,从幼儿期开始,就不要热中于填鸭式的“灌输教育”,而施之以能更加自由发表各自想法、意见、主张、构思的“培养创造性的教育。”
因此,需要使用自由画、自由歌曲、自由舞蹈、自由思考等“表现形式”来培养孩子们的个性。从结果上看,目的仍然在于培养创造性。
激发孩子的创造力
创造力是孩子智慧的泉源,也是促进潜能发展的原动力,是将来孩子卓越发展的基础。创造力可以使“死”的知识变成有用,也可以使孩子更聪明。
智力受先天的影响较大,而创造力可借后天的训练加以激发。因此父母应善加把握,以下提出两项重点供参考:
1、父母要了解创造力的特征,并能加以鼓励有创造力的孩子对人与事物较敏感,点子多问题多,常常是打破砂锅问到底,而且不会轻易满足简单的答案;回答问题时有自己的看法;常是不按牌理出牌;喜欢为事物想新奇用法;好奇心强、想像力丰富;充满幽默感;喜欢做较难、较具有挑战性的事;对有兴趣的事很专注,而且多才多艺。父母亲面对孩子的创造力行为时,要有耐心、会包容、会赞美,以鼓励孩子多看、听、触摸、操作、探索;倾听孩子的表达,热衷于他的想法;尊重他的意见及好奇心,这样必有助于孩子创造力的培养。
2、父母要善用启发孩子创造力的方法,并在日常生活中实施。例如尽可能让孩子有参与家中事务的机会,并尽量采用他的意见。利用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比如说“砖头可以做什么用?”让孩子提出一些别人没想到的用途。还有,提出一些突发性的问题,例如“你在百货公司走失了,怎么办?”、“怎样使房间的布置更漂亮?”问一些“假如”、“想像”的问题跟孩子一起讨论;给孩子一些现存的事物,让他去“改变”、“改良”或“创新”;鼓励孩子尝试各种新经验,让孩子有安静的地方,自由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分享及展示孩子创造的成果……这些方法都有助于激发孩子的创造力。
是谁遏制了孩子的想象力
曾经一项国际性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想象力却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一些教育学家表示,中国孩子的想象力状况令科学界陷入忧虑,传统的教育观念束缚了孩子的想象空间,中国“一考定终身”的应试教育严重束缚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中国教育的解放必须从解放孩子的好奇心开始。
事例一:妈妈拿着一幅儿子刚画的蜡笔画在批评孩子,“你的树怎么画红色的?树应该是绿色的,花可以是红色的、黄色的、紫色的,你画错了,上课为什么不好好听?……”听罢这位妈妈的训斥,可能有些人真的认为孩子的画作不好。
事例二:然然是—个活泼可爱的男孩。这几天,然然的爸爸发现,以前没事就喜欢在纸上用彩笔涂画—些奇怪画面的儿子画起画来“规矩”多了,树有树的样子,天有天的颜色。爸爸问然然:“怎么不画你喜欢的那些奇怪的天空了?”儿子说:“因为老师说那不是真实的天空呀!”
在专家的眼里,那位妈妈和老师如此教导,实在是遏制了孩子的想象力。中国目前的应试教育体制决定了一切都要向分数看,在这样的教育体制下,严重束缚了孩子的思想,教育是整齐划一的,慢慢地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孩子从小开始所有的时间都被分数、作业、兴趣班填满了。现在的孩子根本没有时间做梦,让孩子拿什么去想象呢?很多家长朋友都会惊叹于发明家的想象力。其实,每个孩子都有丰富的想象力,只不过,有的被家长注意到了,更多地却被忽视了,被嘲笑了,甚至被斥责了。
作为家长,应该正确地引导孩子的想象力,也要积极参与孩子的想象游戏,同时让孩子主持游戏,父母不要“反客为主”,给孩子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留下足够的空间,也可以考虑为孩子提供独自游戏的机会,让孩子在游戏或其他创造性的活动中发挥无拘无束的想象。父母经常给孩子提一些“开放式”的问题,让孩子用多种答案来回答题,也可以启发孩子的想象。讲一些有启发性的故事给孩子听,让孩子想象下面的故事情节,使孩子有发挥想象力的机会,培养孩子复述情节生动又富有想象的故事对培养想象力更有好处。实践证明以下五种方法,可为促进孩子想象力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
1、续故事:给孩子讲故事时,不要都讲完,可以中途停下来让孩子去想象故事的结尾。
2、补画面和画意愿画:补画面是画一幅未完成的画,让孩子去补画其余的内容;意愿画是让孩子想画什么就画什么,不要硬行规定画的主题和内容。
3、听音乐:放一段孩子较易听懂的乐曲,让孩子想象乐曲表达的情景,并将这一情景说出来。
4、由说到想:向孩子提供一些特定情景,让孩子去想它的具体情况,如问孩子“天下大雪了,外面是什么样啦?”等等。
5、“你将怎么办”:向孩子提供一个问题情景,让孩子想出各种解决办法,如“走路遇到一片水洼,你将怎么办?”
要使教育出的孩子具有想象力和创造力,家庭、学校都要放手让孩子到实践中去锻炼,改变现有的教育方式,不要强行给孩子灌输知识。从幼儿园开始培养,发挥孩子在不同年龄段的想象能力,不要让孩子死读书。孩子的想象力是无处不在的,作为父母和老师不必刻意限制或是多加管教,让孩子自由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不要“扼杀”孩子创造力
如果孩子从小就能满足强烈的知识欲,大多数孩子可能成为英才和天才。为了开发宝宝的潜能,我们要给宝宝进行早教。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有更多的学习兴趣,你都看过哪些早教类的书籍?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不要“扼杀”孩子创造力,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幼儿教育中有人倡导“无错”原则,认为孩子是没有过错的,不应该一味批评。同时也有人认为,孩子的创造力往往表现在错误和破坏之中。陶行知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在他小时候,一次把母亲刚买回家的金表给摆弄坏了。母亲看到孩子搞破坏,就狠狠地揍了陶行知一顿,并把这件事告诉了他的老师。陶行知的老师听了这件事幽默地说:“恐怕一个中国的爱迪生被你枪毙了。”陶行知的母亲很不理解,老师对她分析说:“孩子的这种行为是创造力的一种表现,你不该打孩子,要解放孩子的双手,让他从小就有动手的机会。”
后来,老师给母亲找到了一个补救的方法,让母亲和孩子一起把金表送到钟表铺,让孩子站在修表匠的身边,亲自看一看金表的内部结构,修表匠是怎么把金表修理好的。这件事让陶行知先生终生难忘。
多多很想制作一副自己的眼镜。这天,爸爸帮他准备了很多材料,妈妈在桌子上为他摆了一个太阳镜供他参考。折、画、装饰每一个步骤,多多都完成得很好。只是在剪工上出了一些问题,光滑的眼镜边被他剪得参差不齐,爸爸指着他的作品嘲笑起来,多多显得很不开心。
妈妈正想过去帮他,只见多多歪着脑袋略微想了一下,随即将眼镜拿起,非常投入的将眼镜边剪成了锯齿状,原本规规矩矩的作品让他搞得面目全非。
一会儿功夫,多多美滋滋地走过来对妈妈说:“妈妈,你快看,我做了一个太阳眼镜。”妈妈仔细一看,他做的眼镜果真像太阳,红红的装饰色,锯齿状的光芒,整个作品独具特色,颇有些出乎妈妈的意料。妈妈拍拍他的小脑袋说:“多多真聪明,你做了一副最好、最棒的小眼镜。”
第二天,妈妈和多多把他的“眼镜”带到了幼儿园。老师评价说,在孩子们参照模型版制作眼镜的活动中,多多是第一个打破常规模式,大胆想象,制作出与众不同的眼镜的小朋友。
为此,老师在评价游戏中重点表扬了多多,并将他的作品摆放在了班里的作业展板上。第二天,第三天,很多小朋友开始关注这件独特的作品,而且制作出了更多样式的眼镜,蝴蝶的,云朵的,彩虹的……制作活动一下丰富了起来。从那儿以后,多多一下迷上了美工活动,他的动手能力明显得到了提高。
孩子的创造力跟父母的鼓励有关系,父母越是支持鼓励,孩子的创造力提高得就越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