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怕的童话故事

2020-05-25 可怕的童话故事 孩子胎教 孩子入学准备

溺爱孩子导致七大可怕后果。

作为父母,宠溺孩子的心理当然可以理解,自已的孩子谁又能真的狠下心来打骂批评,有时候道理也懂,可人是感性的,涉及到自已的孩子,毕竟是亲骨肉怎能做到不宠不溺?不过人也得有理性的一面,为了孩子的将来,作父母的有时还真的必须恨下心来理性一点,适当地宠爱孩子是应该,但不能过度,要把握其中的分寸,毫无原则的过度宠溺,对孩子有百害无一利,对此必须要有充分的认识,不要等到孩子长大不成器了才后悔莫及。父母过度宠溺孩子会有些什么后果?

孩子变得自私自利

被过度宠溺的孩子,由于长期被父母的溺爱所包围,根本不知道为人着想,不会将心比心,不会站在他人角度考虑问题,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自私又自利。也许有人会说,这个社会就应该自私一点,这样才不会吃亏,实在是大错特错,自私也许能谋一时之利,但自私之人的事业必定迟早会失败,感情生活也一样,所以孩子可以学习不够好,或者不够聪明,但绝对不能过于自私自利,否则将来后果难以设想。

孩子性格骄横乖张

孩子被宠溺直接的后果就是骄横,由于父母一切让步,也满足其一切要求,包括很多的无理要求,其骨子里就养成他是老大的思想,父母得听他的,敢于骑在父母头上说话做事,不懂得让步,不懂得宽容,更受不了委屈,性格骄横目中无人,行为乖张专横。

孩子做事懒散无纪律

在父母的眼里,他就是老大,谁也管不了他,而且吃喝拉撒行食住行都有父母代办,什么事也不想做,日益变得懒散,偶尔做一点事也是丢三拉四,更没有纪律性,在他眼中,他就是纪律,他可以不听别人的,别人却必须听他的,将来在社会上势必难于立足。

孩子不懂礼节目无长辈

由于父母的过度宠溺,对于孩子的一些不良行为和不礼貌行为也没有阻止,孩子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礼貌,目无长辈,口无遮拦,更没有基本的做人礼节,因为他压根儿不知道礼节礼貌为何物。

孩子懦弱不能经受困难

长期生活在父母的呵护宠溺下,从小不知道什么是困难,因为一切有父母代为解决,一旦遇到困难就会手足无措,性格变得懦弱,根本无法行大器,成不了大事业,经受不了任何一点小小的困难,就像温室里的花朵,一旦开温室就必然被暴风雨摧毁。

孩子人际关系障碍

由于自私自利,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行事专横无纪律,目中无人,自然无法与人和谐相处,与他人的交流也变得障碍,人际关系是一种互动和互利的交流,而被过度宠溺的孩子总以为自已是皇帝老大,不肯委屈自已,不肯为人着想,总站在不平等的角度来行事,自然没人愿意和他交往,其人际关系必然一塌糊涂,必然成了孤家寡人,学习就业以及爱情婚姻可能都变得困难。

孩子健康状况不良

孩子被宠溺过度一个最直接的后果也许就是对孩子身体的损害,要么过于挑食,营养不良,要么就是任性暴饮暴食,过于肥胖,两者都是健康的大敌;由于懒惰,更不会去锻炼身体,于是健康状况越来越差,从小就落下病根子,对今后一辈子的身体状况都会有影响。时代、文化和隔代抚养加剧了溺爱广州白云心理医院的咨询师荣伟玲说,至少有三个原因促发了溺爱在中国的流行:时代背景、文化背景和隔代抚养。

1、首先是时代背景

改革前的几十年时间里,我们一直生活在物质生活条件非常匮乏的条件下,而且每个家庭一般都有多个兄弟姐妹,我们不仅分到的物质关爱很少,就算精神关爱也偏少。这样一来,我们的很多渴望都没有得到满足,而这些没有被满足的渴望藏在我们内心中,就成了我们“内在的小孩”的重要内容。现在,我们身为父母了,却生活在一个物质条件相对非常丰盛的时期,于是我们“内在的小孩”的未被满足过的愿望被充分唤起。并且,因为现在主要是独生子女,于是至少父母两个人的“内在的小孩”被投射到一个独生子女身上了,这就很容易导致溺爱。现在的父母经常感叹:“我那个年代,什么都没得到过,我一定不能让我的孩子再重复我那种生活。”这句话里的孩子,不仅是真实的孩子,也是深埋在我们心中的那个“内在的小孩”。我们一股脑地、近乎失去理智地去溺爱孩子,其实是在通过孩子去实现我们过去未曾实现的愿望。

2、其次是文化背景

荣伟玲说,我们的文化是,自爱有罪,应该爱别人。但是,人天性首先是自爱的,我们被教导不自爱,其实是违反了人性。在这种教导下,我们压抑了自爱,但被压抑的自爱的需要必须表达出来,而孩子无疑是最适合的表达对象。这样一来,我们在爱孩子的时候,容易比那些尊重自爱文化中的人失去分寸。

3、隔代抚养

隔代抚养很容易导致溺爱,不少父母表示,自己从小在父母的严厉教育下长大,却从没有见过他们动过孙辈一个手指头。并且,隔代抚养仍是我们常见的一种抚养方式。上海做的一项调查显示,隔代抚养在上海家庭中所占比率为16.7%,而中国母亲网做的一项网络调查显示,仅有31%的父母“既不认可隔代教育,又自己带孩子”,57%的父母是“不认可隔代教育,但因为忙碌所以只能让老人带孩子”,12%的父母“既认可隔代教育,又让老人带孩子”。

隔代溺爱的六大原因隔代抚养为什么容易导致溺爱呢?这里面有非常复杂的心理原因。

(一)责任感的缺位

荣伟玲认为,责任感的缺位是导致隔代溺爱的一个重要原因。“子不教,父之过”,所以做父母的就算想宠爱孩子,也懂得应有所收敛,否则会惯坏他,而且我们得为此负责。但是,如果我们做了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那么在宠爱孙辈时就少了这一层顾虑,“从这个角度讲,祖父辈的溺爱孙子孙女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案例:一位母亲为帮助儿子改掉马虎的习惯,要求他每天把家庭作业记下来,回家做完后再仔细检查一遍。可孩子嫌烦,奶奶看在眼里疼在心里,经常瞒着媳妇去学校抄题目,再悄悄帮孙子改正错题。孩子省心了,可毛病未改,到了期中考试时数学刚及格,结果母亲发火、奶奶垂泪,家里乱成一团。

(二)对死亡的恐惧

在隔代抚养中,做祖父辈的特别怕孙子辈的出什么安全问题,他们特别在意安全,这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孩子毕竟不是自己的,一旦照顾中出现安全问题,他们会觉得对不住儿女。第二、做老人的,开始越来越多地面对死亡问题,很多老人无法面对自己心中的死亡恐惧,于是将这种恐惧投射到孙辈身上,也特别担心他们出问题。虽然做父母的也会有这种担心,但老人们的担心经常会显得缺乏理性,这主要是因为他们的死亡恐惧。实际上,如果做父母的经历过太多的生死离别,他们也很容易特别在意孩子的安全问题。案例:7岁的郁儿特别怕黑,一般的孩子到了这个年龄,早就一个人睡了,但她一个人的时候就会害怕,就会哭。郁儿的妈妈想培养女儿的独立习惯,坚持让女儿一个人睡,但她婆婆经不住孙女的恳求,只要郁儿一提出要求,她就去陪孙女睡。郁儿的妈妈写信来说,她觉得自己无法调节这种事情,而她丈夫也不愿意责备自己的妈妈,所以这种事情就一直延续了下来。显然,郁儿的妈妈和爸爸都在逃避自己的责任,他们觉得作为晚辈不能责备妈妈,所以希望我能给他们提供灵丹妙药,从而既不和老人对峙,又可以达到让女儿一个人睡的目的。但这样的灵丹妙药是不存在的,他们如果想让女儿独立,就只有去和老人对峙,当然要讲究一下对峙的方法。至于郁儿和奶奶,在我看来,其实不是奶奶在满足孙女的需要,而是孙女在满足奶奶的需要。小孩是非常敏感的,他们能敏锐地捕捉到大人的心理需要,并自认为自己可以解决,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还在自恋,他们内心深处认为自己应该为大人的难过负责,并会牺牲自己以解决大人的心理需要。那么,郁儿奶奶的心理需要是什么呢?很可能就是对死亡的恐惧,她对死亡的恐惧投射到孙女的头上,而孙女以“怕黑”的形式表达出来。于是,老人就有了和孙女黏在一起的理由。所以说,孙女和奶奶一起睡,满足的不是孙女的成长需要,而是奶奶要逃避死亡恐惧的需要。

(三)争宠

在以前的家庭中,因为孩子多,一般是孩子要竞争长辈的爱。但现在,这种情况颠倒了过来,最新一代的孩子生活在“4+2+1”的家庭中,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和爸爸妈妈6个人的爱都投入到一个孩子身上。并且,为了让孩子更在乎自己的爱,这6个人不免会出现竞争的格局,大家都争着向孩子表达爱,甚至唯恐被其他人压过。父母要负责任,所以会控制自己的争宠心理,但老人们就容易失去控制。“这是一种‘争宠’。”袁荣亲说,“并且,争宠的目的是让孩子高兴,而不是让孩子成长。”案例:6岁的嘉嘉和爸爸妈妈、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每当妈妈对她的错误行为进行教育时,外公外婆总免不了在旁边插上一些话,譬如“孩子还小,不懂事”,“你小时候我都没这样对过你”,“孙女乖,待会儿我给你买好吃的,气死你妈妈”。不仅如此,爷爷奶奶打电话时,总是先问孙女,爸爸有没有难为她,有的话,给他们说,他们会给乖孙女出气。

(四)“内在的小孩”的投射

人老了,自己也会变成小孩。这主要是,他们发现,自己说了算的地方越来越少,结果他们容易变得和孩子一样固执和任性,总需要儿女们的安抚和说服。但同时,他们一样会觉得自爱有罪,无法坦然地面对自己“内在的小孩”的需要,于是将它投射到真正的小孩———孙辈身上,从而进行无限度的溺爱,一切以孩子的快乐为标准,从不指责孩子的过错,这其实也是他们内心中渴望的原则。案例:退休的张婆婆与丈夫对唯一的外孙疼爱有加,6岁的孩子在家里是绝对的“小霸王”,外孙的拳打脚踢、破口大骂,向来被他们笑纳为“享受”。外孙上学前班了,从家里到学校只有区区300米的路,老人心疼孩子,却要用“摩的”接送。

宫外孕湿疹怀孕的表现手足口病症状宝宝感冒流鼻涕怎么办孕中期注意事项怀孕吃什么好盆腔炎有什么症状怀孕三个月胎儿图

(五)补偿心理

在教育儿女的时候,老人们曾经苛刻过,因为要负教育的责任。在苛刻的教育中,老人可能埋下了一些内疚心,于是当有了孙辈后,对其特别溺爱,其实内心深处是想借此补偿一下儿女,毕竟孙辈是儿女的生命的延续。

(六)传宗接代的冲动

北京大学心理学教授王登峰说,传宗接代———也即传播我们自己的基因———是我们最重要的本能需要。一开始,儿女们负担着这个责任,所以老人们会溺爱儿女。但当儿女们生儿育女后,他们传宗接代的任务就完成了,现在该孙辈们承担这个责任了,所以老人们会对孙辈特别地疼爱有加,让儿女们经常会产生嫉妒感。以上这些原因综合在一起,使得隔代抚养更容易演变成溺爱。并且,因为我们的文化特别讲孝道,所以孩子的爸爸妈妈在挑战老人们失去理性的溺爱时,会感觉到很大的压力,再加上现在做父母的普遍又比较忙,他们只好放手让老人去管,这进一步加剧了溺爱的情形。

相关推荐:

爷爷奶奶太溺爱孩子该怎么办?

十种溺爱方式毁掉孩子一生

杜绝溺爱,别给孩子吃慢性毒药

相关推荐

早教知识:父母溺爱孩子容易导致孩子压力过大


孩子全是父母的小心肝,许多 父母都太过关注自身的孩子,乃至干预到孩子的单独,造成 孩子的工作压力扩大。大家应当怎样看待家长的过多“关注”呢?

什么叫幸福?

幸福就是心理状态冲动获得考虑时的情况,它是一个理性难题,一个人的本性有好的或是坏的,是实的或者虚的,大量情况下是从众效应,大家都那麼去做,却沒有考虑到是不是确实必须、有多么的的必须。举例说明说,如今大家都熟识的郑洁斩获了法网冠军,是否会突然冒出很多人去学网球呢?这尽管是一个好状况,但一个孩子的塑造开销的确挺大,每一个孩子去学网球是不是都是有一定的造就、有一定的收益呢?每名家长和孩子必须依据本身状况来考虑到。

幸福快乐能够衡量吗?幸福指数高并不等于就幸福快乐,什么是幸福?也许一千个人就会有一千个回答。殊不知现如今,大家偏要要把它统一标准、数据量化分析,每年升级幸福指数,这必须吗?更有意义吗?俗话说得好, “如鱼饮水,冷暖自如”。

幸福快乐的感受者是每一个人,不一样人会不一样的观点,不一样环节也会出现不一样的感受。幸福指数评一评可以,但总数和頻率却要操纵一下;或是学习海外,将幸福快乐做为专业课程来对待,多重视大家心里针对幸福快乐的感受。由于归根结底,什么是幸福,还得一般普通百姓来定。

孩子为什么不幸福快乐?

社会发展上自感不幸福的女人非常是孩子们愈来愈多,基本上每一个人都处在缺乏安全感、无信任感的忐忑不安中。究竟是什么缘故,刚开始让许多人觉得不开心呢?如今孩子的工作压力都挺大,在挺大水平上全是家长给的:家长越关注孩子,给他的工作压力越大。比如许多 在校学生,见到家中拨打的电話就担心,有的家长规定孩子每日通电话回来,强制联络弄得双方都处于被动,家长管得过多,孩子觉得拘束了自身手和脚。过多影响孩子,让她们失去逻辑思维能力。

当全国性学员开展今年高考时,药家鑫被惩处死缓,如何以此为戒?高淑娟觉得,她们的作法全是一念之间,监视者可多方面评价,但要思考一下如果你在危機紧要关头可否解决恰当?我们不能确保每一个孩子不犯错误,当不可以把握公关危机工作能力时,家中能够给他补一课,殊不知太过关注却给孩子产生了更麻烦事,使她们已不幸福快乐。

溺爱导致婴幼儿语言发育迟缓


三岁多的小颖因为家长的过度保护和溺爱,要什么东西只需手一指就能得到,导致错失语言发育的机会,一个完整的单词也说不上!经过医生检查,小颖的听力和神经系统都正常,但词汇量却严重缺乏,已经属于严重的语言发育迟缓。专家指出,两至三岁是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和敏感期,错过了这个时候,小孩学说话将会变得迟缓。

据佛山市妇幼保健院副主任医师吴清介绍说,人为的过度溺爱导致婴幼儿语言发育迟缓的发生率呈逐渐增高的趋势。

佛山妇幼保健院保健科副主任俞红指出,孩子从出生起,大人就要多跟他讲话,形成一种语言环境,一岁以内都是小孩的语言发育准备期。一岁以后,父母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说话,在做每个动作时都结合说话,如抱他去睡觉时同时说“现在要睡觉了”。这个过程是教会孩子理解动作,最终内化成语言表达出来。

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多刺激孩子讲话。比如孩子指着要一个苹果,此时家长应将苹果拿到孩子面前,蹲下来让孩子看到,因为小孩学说话既要听到声音也要模仿大人的口形。直到引导小孩说出苹果这个词才将苹果给小孩。

过度保护可导致孩子胆小


幼儿期是人生智力发展的关键期,我们在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之前,一定要遵循其内心的发展规律。早期教育能够培养开朗外向的性格,让宝宝有自信的与别人交往。你们知道什么是早教吗?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过度保护可导致孩子胆小》,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近日,6岁男孩乐乐的妈妈杨女士向本报“家长热线”反映,别看乐乐是个男孩,可他特别胆儿小,看到小猫、小狗、毛毛虫、蜘蛛都会害怕;而且他晚上不敢一个人睡觉,睡觉前还一定要开着灯。

怎样才能让胆儿小的孩子变得勇敢起来呢?家庭教育指导师赵春红说,胆儿小不是天生的,婴儿是不知道害怕的。随着认知能力的提高,孩子渐渐知道了危险,而孩子对待危险的态度,却是周围环境作用的结果。过度保护是当前家长育儿的主要误区之一,由于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所以家长们处处格外小心,生怕孩子出问题。家长的这种心态会不由自主地溢于言表,我们常会听到家长警告孩子“不要动那个,有危险”之类的话,孩子只要有一点冒险行为,家长就会很紧张,不断地提醒孩子要小心。在这样的过度保护之下,孩子会变得越来越胆儿小。

要想让孩子勇敢起来,赵春红建议:首先,家长要调整自己的心态,如果有过度保护的心理和言行,就要进行自我调节、走出误区,因为家长的勇气最能感染孩子,只有家长适当放手才能培养出勇敢的孩子;其次,当孩子胆怯时,家长不要急于勉强孩子,而应以自己的平静态度先稳住孩子,再鼓励孩子要自信、不要怕,这样做才能让孩子变得越来越勇敢;第三,家长要注意锻炼孩子的勇气,例如:家长和孩子一起玩勇敢者的游戏、鼓励孩子进行小小的冒险,并帮助孩子取得成功,让孩子感受到作为勇敢者的快乐。

金韵蓉:帮你解决孩子胆小问题

[网友]豆苗豆瓣:金老师,我家宝宝胆子非常小,这该怎么办呀!就连自己腿上磕破了以后留下的疤痕都要害怕,甚至都不愿意脱衣服洗澡上厕所,请教金老师,有什么好的锻炼方法

[网友]王晓漫:金医生好,我大女儿现在6岁多,要睡觉前老是怕,老看着门,她说她很怕,怕有人要来偷抱她走,睡到半夜又醒来,又不敢睡了,要我去陪她才敢再睡。儿子3岁多,要睡觉老怕,老说有怪兽,半夜睡醒看我不在身边就叫我,我又要跑过去跟他睡了,以前两个小孩子都敢自己睡的,只是这个假期跟我妈回了老家,我妈妈每天要叫她们赶快睡,就跟她们说,快点睡,不然有贼要来了,你帮帮我好吗,谢谢你

[专家]金韵蓉:如果孩子已经出现这种程度的害怕,那么他的背后一定有一些心理的原因,或情绪的伤害。例如,有些敏感的孩子,在电视上看了恐怖的画面,就会把这些画面移植到现实生活中,他们的害怕是实实在在的,不是大人想象的那样杜撰出来的。所以,我们要做的不是冷酷的去锻炼他,而是要温暖的去理解他。方法是:我们先接纳孩子的情绪,让他知道我们理解他的害怕,而不是不耐烦,或厌恶他的害怕。当孩子知道我们理解他的害怕的时候,他就不会觉得孤立无援,这对他害怕的程度会有减缓。第二,当我们知道孩子害怕的内容时,我们要找出可以说服他的方法。例如,详细的解释,洗澡不会把皮洗破,而且告诉他为什么不会把皮洗破。最后,当孩子害怕的时候,他需要有一个安全的堡垒。可以诉说、可以依靠,所以我们要紧紧的抱着他告诉他,不怕,有爸爸在这儿,或有妈妈在这儿。你是是被保护的、你是很安全的。我想再强调一次,就像我在《爱在左,管教在右》的书里所说的,恐惧是孩子原始的情绪之一,我们一定要接纳他,让他感到安全,而不是排斥或冰冷的训练他。

早教知识大全:教养孩子不可太溺爱


宝宝从出生到长大,离不开的就是教育。家长一定要注重孩子早教的这个环节,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拥有生活的智慧,对于早期教育,你觉得应该怎样做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早教知识大全:教养孩子不可太溺爱”,供您参考,希望能够以帮助到大家。

在中国,子孙后代是家里特别看重的,特别是一家只能生一个的,那一家六个大人都围着孩子转,生怕孩子受点委屈,总觉得要将所有的爱给孩子,这种溺爱的养育方式最终会造成宝宝出现以下的问题:

1、自私自利

宝宝生长过程中,家里为之设立了各种特殊待遇:比如:食物玩具均为一个人所有,全家人都让着,当然在现在家庭里有不少这种情况,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宝宝认为所有东西理应属于他,别人不许碰,有些宝宝在学校里也是这样,养成了自己霸王的脾气。

此时,父母一定要多引导孩子与众人分享,但不要生硬的教育,可以让孩子享受到分享的快乐,比如:宝宝分出一些点心给家人,家人可以在购买新的东西时,分一些给宝宝,让他体会获得的喜悦。另外,家人不要过于迁就宝宝,对于宝宝的无理要求要坚决拒绝,当宝宝碰壁多了,自然就会改正了。

2、胆小怕事

父母管束宝宝太多,担心他的安全,不让他独自外出,不让他自己学着做家务,不许他碰剪刀等等,这样会让宝宝一旦碰到不适或者不会的东西就会惊慌失措,给宝宝下的禁令太多,如怕宝宝出事,不许他独自到外面玩,不许摸这个,不许碰那个。宝宝稍有不适就表现得惊慌失措,遇事不敢思考,一点惊吓就哭闹。

因此,父母要学会放手,在可控范围内允许他自己处理事情,有意识地让宝宝接触到一些可能会造成一定危险的事物,比如:剪刀、动物等,当宝宝能够处理这些小事物,再让他逐渐接触大一些的事物,让宝宝自己学会适应和处理,培养他淡定的性格和平常心的心态。

3、性格孤僻

父母害怕宝宝出现危险,就让宝宝尽量少接触外界,可家中又没伙伴可以玩,只能跟玩具、电视玩,长期下去,宝宝就会表现出不合群,性格孤僻。

父母其实平日里多教育孩子一些安全知识,让宝宝自己学会应对问题,再有意识地让宝宝寻找同龄玩伴,他在玩耍中获得快乐,自然那就会慢慢合群和开朗了。

4、称王称霸

对于家中的独苗,很多父母都会出现过度迁就的情况,只要宝宝哭闹,就会满足他们的需要,培养了宝宝的大脾气,一旦不如意就会大发脾气,蛮横粗野,不讲道理。

所以,父母对于宝宝提出的合理要求,可以给予满足,不合理的,坚决拒绝,但要告诉宝宝原因,如果宝宝耍脾气,父母要冷处理,慢慢宝宝就会懂得其中的道理。

5、偏食挑食

不少父母认为宝宝喜欢吃什么就给什么,不喜欢吃的就放弃让他们吃,造成宝宝偏食习惯,其实,结果是宝宝深受其害,造成宝宝体弱多病。

父母应给宝宝合理搭配饮食,尽量做能吸引宝宝的食物,如把他不喜欢吃的东西变着花样做给他吃。

其实,孩子如同白纸,父母是在其上作画的作者,所以父母要懂得如何让孩子这张白纸变得丰富多彩,而又不会乱七八糟,让孩子成长得更健康、更帅气!

可怕的童话故事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