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教的方式

2020-05-19 胎教的方式 胎教方式 孩子的童话故事

远离打骂孩子的教育方式。

父母期望通过打来教育孩子的做法,肯定是错误的。打,只会造成孩子种种不良的心态和心理偏差,绝不能获得有效地教育孩子的效果。所以,恳切希望天下的为人父母者,不要再打自己的孩子了,不妨试试以下这些方法来取代打骂的教育方式。

从多方面了解孩子

多一分了解,就少一分误解。父母一定要抽时间常与孩子、与孩子的保姆以及孩子的老师多多沟通,尽量对孩子在家庭和学校中的表现有一个全面的把握。这样一旦孩子真有不当行为的时候,父母心里也能明白应该如何去管教孩子。

冷静,冷静,再冷静、

在面对不听管教的孩子时,如果是脾气暴躁的父母,通常最直接的反应就是打骂。其实,此时父母应该先让自己冷静下来,尝试着走入孩子的内心,耐心地询问孩子如此行为的真正原因。当父母把心思放在了解孩子的想法,并想办法帮孩子解决问题上时,也许就会发现孩子的行为其实是情有可原的,同时也会释放掉自身的很多负面的情绪,因而也会避免打骂孩子了。

调整对孩子的期望

父母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之心可以理解,但是,有些父母常常拿自己都达不到的标准来要求孩子。所以当孩子由于种种因素,某些方面不能达到父母的期望时,许多亲子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打骂仅是一种感情发泄,对改变孩子的现状无济于事。与其如此徒劳无效,不如降低对孩子的期望,让孩子在没有压力的状态下选择前进的道路。如果父母真的要对孩子有所要求,也一定要考虑孩子的成长状况,不要总是拿“放大镜”去看待孩子的表现。

放下父母的架子,尊重孩子

有些父母总喜欢在孩子面前保持威严,习惯用以上对下的态度来对待孩子。对此教育专家建议,父母对孩子要真正地放下父母的架子,从内心里尊重孩子,将孩子当做成人一样给予尊重。

盛怒时不管教孩子

在极度愤怒的情况下,父母肯定无法以理性的方式来管教孩子。所以,当父母无法平静下来的时候,要暂时离开孩子所处的环境现场,或是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去做别的事,等自己平静下来以后,再来管教孩子。

天下没有哪一个父母不盼望自己的孩子能成龙成凤的,但无数事例证明,没有一个孩子是在父母的打骂中成才的。棍棒威吓可能会起作用,但只是暂时的,不会持久的。而且,打骂孩子是对孩子正当权利的侵犯。其实,不打骂孩子一样可以教出优秀的孩子,每个父母都应该牢记这个教育理念,把孩子当朋友,这是家庭教育中的重要原则。所以,为了使孩子能够健康地成才,现代父母必须拒绝打骂孩子,改变以打施教的教育方式,对孩子循循善诱,以理服人,给孩子的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和一片快乐的天空。

“棍棒底下出孝子”这句中国老话实际上是按父母的意志来改变孩子的行为,伤害了孩子的感情。

打不是教育孩子的好方法。要遏止打孩子的现象,必须充分认识到打骂孩子的危害:

会造成严重的亲子隔阂

孩子遭打的时候,没有心里舒坦的。皮肉之苦,使他们产生怨恨、逆反、畏惧等心理。打的结果,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亲情日益淡漠,隔阂越来越深,个别孩子甚至会产生报复心理。

会造成孩子失去自信,悲观厌世

每个孩子都有自尊,希望得到别人包括父母的尊重,而别人的尊重、信任,会使孩子产生自信,这是他们前进的重要动力。经常挨打的孩子,自尊心受到损害,产生自卑,极容易走上自暴自弃、破罐破摔之路。父母本是孩子最亲近的人,经常遭父母的打骂,孩子会感到人世间没有温暖,活着没有意思,于是悲观厌世。现实中,由于遭受父母打骂,出走者有之,自杀者有之,造成的家庭痛苦是难以言状的。

再者,经常挨打的孩子会变得脾气暴躁,心惊胆战,产生对父母、对学校、对社会不满的情绪。比如,因为物理没考好而挨打,他便会憎恨物理知识、物理老师,甚至憎恨学校。一旦有机会,孩子可能会做出一些报复性的事情来。

导致孩子说谎

有的父母一旦发现孩子做错事就打。为了逃避挨打,往往迫使孩子违心地说谎,瞒得过就瞒,骗得过就骗,因为骗过一次,就可减少一次皮肉之苦。但是孩子说的谎,往往站不住脚,易被父母发现。为了惩罚孩子说谎,父母态度更加强硬。为了避免再被父母暴打,孩子下一次做错事更要说谎,这样就构成了恶性循环。

促使孩子陷入孤独的深渊

经常挨打的孩子,会感到孤独无援。尤其是父母当众打孩子,会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往往会怀疑自己的能力,会自感“低人一等”,显得比较压抑、沉默,认为老师和小朋友都看不起自己而抬不起头来。于是这种孩子往往不愿意与父母和老师交流,不愿意和小朋友一起玩,性格上显得孤僻。

使孩子学习错误的解决问题的方式

父母打孩子绝对不是什么好的教育方法,只会是对孩子的一种个性压抑,尤其是给孩子造成一种错觉:弱者要服从于强者,暴力可以解决问题。而且,由于孩子模仿性很强,往往从父母那里学会了“以暴制暴”,学会了“打人经验”,染上了暴力行为。在家里父母打他,到外面他就打别的孩子,尤其是比他小的孩子。父母打孩子,实际上成了教自己的孩子去打别的孩子的坏榜样。这样孩子长大后,他很可能会以武力解决人际冲突,结果是破坏了良好的人际关系。

造成孩子人格畸形

每个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诚实、守信、善良、上进,希望自己的孩子有良好的人格。然而,经常打骂孩子,肯定会使孩子走向这种希望的反面。从心理学角度讲,父母粗暴高压,会导致本来性格倔犟的孩子产生抵抗意识、对立情绪,进而变得性情暴躁,行为粗野,甚至形成攻击型人格,对别人施暴,难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而性格怯懦的孩子,会产生严重的畏惧心理,表现出软弱的顺从意识,进而形成猥琐、胆小怕事的性格等等,这样的后果,将影响孩子的整个人生。

为什么打孩子的现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呢?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原因:

一是受传统教养观念的影响。不可否认,传统的教养观念对许多为人父母者仍然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棍棒之下出孝子”、“不打不成人,不打不成才”、“打是疼,骂是爱,气极了,拿脚踹”、“三天不打,上房揭瓦”等。因为在传统观念中,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就是上对下,没有尊重孩子、与孩子平等相处的概念。

二是有些父母自己小时候就常常挨父母的打骂,于是在教育自己孩子时继承了上一辈的“光荣”传统。尽管他们也深知被父母打骂的滋味,心里也会产生怨恨、反抗,但毕竟自己已长大成人了,于是就糊里糊涂地把打骂当成了教育孩子的一种顺理成章的措施。

三是有些父母觉得教育孩子是个“苦差”,再加上工作繁忙或其他原因,懒得思考其他的方法来管孩子,认为打骂教育最方便,见效也最快。因此,一旦孩子犯了错误有了问题,就直接动棍棒,特别是脾气暴躁的父母更会容易这样做。

四是父母自己的生活状态。有的父母自己不成功,在社会生活中相对失落,往往会把全盘控制孩子作为一种逃避和满足,甚至把自己在社会中的压力转嫁到孩子身上,比如要求孩子一定要出人头地等。

也许有的父母打孩子,是出于一时冲动,但是,也会造成不良的后果。

吃过晚饭后,齐齐和爸爸一起坐在沙发上看电视。刚开始他们在看双方都喜欢的晚会节目,但当晚会结束时,爸爸想看球赛转播,齐齐想看动画片,于是父子间的冲突开始了。齐齐跳下沙发把遥控器抢在手里,立即把频道调到他熟悉的少儿节目上。爸爸觉得自己的权威受到了儿子的挑战,一伸手就把遥控器从儿子手里夺了过来,随即把频道换到了他想看的体育频道。

齐齐看到爸爸调换了频道,不让他看动画片,大哭了起来。爸爸被吵得不耐烦,同时觉得儿子用哭声抗议老子的行为,应该受到教训,所以,爸爸站起来一边打齐齐,一边把他拉进洗手间关起来,嘴里还骂道:“三天不打,上房揭瓦。”齐齐的妈妈也附和着说:“就是,不听话就该打,不打不成才。”结果,从那以后,齐齐变得胆小、懦弱,再也不敢和爸爸抢着看电视了。

既然打骂孩子是错误的,那么为了更好的教育孩子,远离这种错误的教育方式吧。

相关阅读

远离“不打不成才”的教育误区


可是,经过对挨打受骂的孩子和快乐成长的孩子的长期跟踪调查发现,从小遭受太多太大挫折的孩子长大后更加害怕遭受挫折,而且容易形成谨小慎微、胆小怕事的性格。而那些从小就快乐成长的孩子长大后则更具有抵抗挫折的能力。

这主要与孩子所能承受挫折的量和强度有关。孩子在幼小的时候,也就是婴儿期,不能遭受太多挫折,否则容易形成精神疾病或人格障碍。到了孩子三四岁以后,家长可以给予适当的、微小的挫折,使孩子既能够耐受,也能从中得到锻炼。

无论什么时候,粗暴的打骂教育都是不能培养孩子耐挫折能力的,当时看可能会有些效果,但那不过是表面现象,等孩子成年以后粗暴教育的恶果便会逐渐凸显出来。

相反,快乐长大的孩子不怕挫折。因为养育人在孩子小时候就给予孩子足够的爱与关注,包括生理上的和心理上的,并在适当的年龄给予孩子适度的微小挫折。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一般比较自信,比较健康,看问题也比较积极,既能坦然应对外面的世界,又有与年龄相适应的耐挫折能力。

有些家长认为,如果孩子小时候不接受严厉教育,上学后就不会努力学习并应付学习中必然出现的困难与挫折,光快乐有什么用?社会看重的是成绩和学历,如果没有这些硬指标,将来怎么养活自己,如果生存都成问题,快乐又从何谈起?这种说法表面上看不无道理,但是家长要明白,您是站在成人的角度,将社会上的一切信息,包括优点和弊端、成就与挫折都放到了年幼的孩子身上,完全忽视了孩子的感受,这样怎么能看到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呢?

有些时候,完全按照“适应”社会的想法去教育孩子,其结果也许恰好相反。在培养孩子抗挫折问题上,家长需要有更宏观的眼光,要能预先感知培养孩子心理素质、综合素质的重要性,按照科学的方法,顺应孩子的天性来教育。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才既快乐,又具有极强的耐挫折能力。

教育孩子至关重要的是家长要有更高更远的视野,这样才能在社会导向和社会现实中把握好平衡。

让我们的孩子都快乐健康的成长吧,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

让孩子远离脏话的8大方法


天才儿童不是天生的,是早期教育和生长环境影响的结果。为了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我们要适当的对幼儿进行早教。早期教育能够培养开朗外向的性格,让宝宝有自信的与别人交往。你都知道哪些早教知识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让孩子远离脏话的8大方法”,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

1.别让宝贝觉得说脏话很有趣

听到很小的宝贝说脏话,有些父母会觉得有趣,忍不住吃吃地笑。这样,就会使宝贝产生错觉,认为这是一种能得到父母赞赏的行为。于是,宝贝会一再地说脏话,试图继续获得这种愉快的体验。如果父母听到宝贝说脏话就大怒或觉得十分尴尬,宝贝也会因说脏话引起父母的注意,而继续他的说脏话游戏。最好的方式是听到宝贝说脏话时,给他一个冷冰冰的面孔。让他明白,你对他说脏话的游戏一点儿没有兴趣,也很反感,这样他就不会尝试用说脏话来吸引你的注意了。

2.教宝贝一个新的表达方法

如果宝贝仅是在尝试一个新词,看看它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或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词来表达自己,那么,父母可以尝试用另外一个有趣的新词,比如用一些童话书或者神话故事里提到的咒语或有趣的图来吸引宝贝;也可用一些听起来很愚蠢但不是脏话的词汇,来帮助宝贝表达自己,转移宝贝对那些脏字眼的注意力。即便宝贝刚刚开始学说话,他也能很快就学会用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愤怒情绪。

3.给宝贝设定一些界限

一旦发现宝贝说脏话,就有必要给他设定一些界限。但给宝贝设定界限时一定要冷静,不能过于激动甚至以近乎疯狂的态度对待宝贝。如果是宝贝自己生造的词,告诉他没有那样东西,没人明白他在说什么。这样,可以降低宝贝说脏话的积极性;如果宝贝模仿其他成人说的脏话,不要给他解释脏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能说,冷静又明确地告诉他“你不能用这样的词”就可以了。

4.别给宝贝的脏话太多注意力

有时,宝贝说脏话仅是想要某个东西,或想吸引父母对他的注意。父母不要因宝贝说脏话感觉尴尬,就试图尽快结束宝贝的这种行为,甚至不惜放弃原则,让宝贝的小“阴谋”暂时得逞。比如,宝贝想要冰淇淋,父母不宜说“这样说话不好,不要再说了。好了,这是你的冰淇淋。”2岁左右的宝贝生活经验匮乏,根本就不可能明白父母跟他说的这些话的含义,他们看重的只是一说脏话就可以达到目的的结果,而不会想到父母的真正意图是什么。因此,父母这样的行为无疑是在鼓励宝贝,只要说脏话就能达到目的,而那些不能说脏话的道理他们根本就不会往心里去。

5.教宝贝学会尊重他人

宝贝最常见的说脏话,就是给人起一些他认为很可笑的外号。他们常常将一些自己认为不好的词凑在一起,组合成一些新的词语,来表示自己对他人的不满。要告诉宝贝,给人起外号是不尊重人的习惯。无论是在家、幼儿园还是其他公共场所,一旦看到别的小朋友说脏话,就要及时向宝贝解释,让宝贝明白小朋友的这种做法是不礼貌的,不受人欢迎的。也可以问问宝贝,如果别人这么叫你,你会不会不高兴。通过这种移情作用,宝贝就会理解他对别人说脏话时,别人会有什么样的感受,也就明白为什么不能说脏话了。

6.父母做宝贝的好榜样

尽管成人与宝贝的行为规则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一旦宝贝听到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偶尔冒出一些脏话,就会认同父母的这种表达方式。父母管不住自己的嘴,当你要求宝贝不要说脏话时,他会很困惑:为什么爸爸妈妈能说,我就不能说呢?这样,父母对宝贝说的话就没有了权威性。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一旦你无意中说了一句脏话,宝贝开始模仿时,赶紧用一些别的事情来转移宝贝的注意力。比如,给宝贝讲个故事,教宝贝唱一首歌,或者和宝贝玩一个游戏,以这样的方式来洗刷父母自己的行为给宝贝带来的污染。

7.别随意做语言与行为之间的关联

给宝贝换尿布或者把尿时,要温和地描述父母所做的一切,对宝贝的身体也不要做一些不适当的评价,比如皱着眉头,一个劲儿说些类似“臭屁股”之类的难听话。这样,宝贝会在潜移默化中将这些词与他那些体验联系起来,并把这一切看成是很不好的事。今后,他在不高兴时就会用这些词来表达自己的愤怒之情。

8.配合一些小小的惩罚

如果在警告宝贝后,宝贝仍然说脏话,父母就要采取措施了。最有效的方法是,让宝贝停下他正在做的感兴趣的事,让他安静地待上几分钟,不许说话,不许动。比如,让宝贝待在汽车后座上、商场一角某个位置或家里某个房间等。如果这种惩罚不发生作用,可以撤销对宝贝的奖励。撤销时父母一定要严肃冷静,不要情绪化。一旦向宝贝宣告了这样的决定无论如何都要坚持,不能因宝贝的哀求或其他任何原因而轻易放弃原则。

打骂教育带给孩子什么坏处?


好奇是入门的钥匙,兴趣是求知的开始。我们在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之前,一定要遵循其内心的发展规律。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更好的融入陌生的环境,让孩子更好的接受教育。我们该如何正确的为宝宝进行早期教育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打骂教育带给孩子什么坏处?”,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中国人历来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其实,这种粗暴的家教方式只能摧残孩子的心灵。教育孩子只能说服,不能压服,只能用爱交换爱,用信任交换信任。

2004年11月的一天,武汉一家医院儿科门诊部,一伙人一路跑着抬来了一位少年垂危病人,只见他头歪向一边,脸色苍白,呈昏死状。经医生检查,孩子已经瞳孔放大,四肢冰冷,心跳呼吸停止。

“尽最大力量抢救!”医护人员不忍看到这朵已经十分柔弱的鲜花在他们面前凋谢,迅速对他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口对口呼吸,气管插管等。

一切能够用上的抢救措施都用上了。小孩的心脏在强刺激的作用下,出现过短暂的微弱跳动,但终因脑部缺氧时间过长,这个名叫陈军的孩子还是于次日凌晨死亡。

原来前天中午放学时,陈军的父亲陈明汉到儿子就读的小学接他回家吃饭。在校门口等所有的孩子都走光了,仍不见陈军的影子。一打听,陈军早上根本没有去学校。

陈明汉怒气冲冲地刚回到家,儿子也丧魂落魄地跟着进了家门。

“你到哪里游荡去了?敢不上学!”

“到……到17中……”陈军怯怯地回答。

陈明汉怒喝:“到17中去干什么?”

“……”陈军语塞。

“你的书包呢?”

陈明汉见陈军是两手空空地回到家。

“被扣在17中了。”

陈明汉大怒,命令陈军跪在地上,又用尼龙绳将儿子拦腰三道,五花大绑,悬空吊在暗楼横梁上,然后将门反锁,骑车到17中去找陈军的书包。半小时后,陈明汉提着儿子的书包回来了,门一打开,只见11岁的陈军脑袋歪在一边,瞳孔放大……

“儿子,你听得见吗?爸爸在叫你……”一声声撕心裂肺的哭嚎回苗在整个门诊大厅。

“我有罪,我该死啊……”但是无论陈明汉怎么自责,都没有用了。

教育专家认为:打骂不是教育孩子的好方法,“棍棒底下出孝子”这句中国老话实际上是按父母的意志来改变孩子的行为,伤害了孩子的感情。

父母打孩子,实际上是向孩子表示:当别人的需要与你的需要发生冲突时,武力(或权力)是有效的解决办法。这样孩子长大后,他很可能会以武力解决人际冲突,结果是受挫或破坏良好的人际关系。

另一方面,这种管教并不能增加孩子的自律。当有人管着的时候,这种孩子常常不敢表达自己,但没人管的时候又什么都敢做。这种教育方式很可能培养出一个两面人。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已看不到他们身体上挨父母打的伤痕。但在他们的内心,仍然保留着幼年时挨打的痕迹,其后果是对自己没有信心,莫名的内疚,这种内疚会有不同的表现:性格有攻击性,跟人相处困难,或工作不负责任。幼年的压抑不自信,对成年后的发展有直接的影响。

因为打骂已经严重伤害了孩子的身心,限制了孩子个性的发展,阻碍了孩子特长的发挥。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爱抚,是教育的实质和精华。”教人首先要教心,在人类精神财富的合声中最细腻、最柔和的旋律实属于心声。

尊重孩子就是要承认他的人格尊严和平等,倾听他的意见,接纳他的感受,包容他的缺点,分享他的喜悦。

尊重孩子应当是无条件的,也就是这份尊重不决定于孩子的行动而是对孩子的整体接纳,尤其对暂时后进的孩子更要尊重和相信他的价值和潜能。

尊重并不是不能提出严格要求和批评责备,而是要讲究批评的艺术。

另外,在很多家庭内,打骂完之后孩子仍然会犯相同的错误。为什么呢?因为孩子就是孩子,打只能使他暂受皮肉受苦,而不能让他从根本上明白任何事理。

所以,为了孩子的身体健康,不要再打骂孩子了。要学着用心去改变孩子的错误。

改变生活方式,远离儿童肥胖症


拒绝儿童成人病,从改变生活方式开始

其实,肥胖的孩子很无辜,因为孩子的吃喝拉撒睡全是大人在管,你给他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他就接受什么样的方式,完全处于被动状态。

可能你会觉得很委屈:谁也不是故意让孩子这么胖的。是的,有时候是我们以往的习惯、固有的想法,让我们的孩子在不知不觉中长胖!那么,从现在开始,做个改变吧,只是一些小小的调整,就会带来不一样的健康生活。

适中的出生体重

“先天不足后天补”,通常大家都这么认为。但是,补得太厉害,反而会埋下肥胖的隐患。

在北京,每年出生的孩子当中,有10%左右的孩子是巨大儿(高于4千克),2%左右的孩子是出生低体重儿(足月出生体重低于2.5千克)。

如果孕妈妈怀孕前就比较胖,在妊娠期间患有糖尿病,就有可能生下巨大儿。这样的宝宝与同龄孩子相比,今后肥胖的可能性更大,患病的风险更高、年龄更小、症状更重。

对于出生时超重的宝宝,家长都会注意适度喂养,避免宝宝过胖;而对于那些足月出生低体重儿,家长却一心只想着“先天不足后天补”,哪会想到肥胖的问题。其实,低体重的孩子也是成人病的高发人群。因为这样的孩子出生后,本身有个追赶生长的阶段,加上家长急切想“补回”他先天的不足,往往容易追赶得过快,出现肥胖。所以,先天不足的孩子,后天维持缓慢的脂肪增长,其实对他是种保护。

小编讲常识:

对于低出生体重儿,一方面要避免过度追赶生长,以免造成成年肥胖。另一方面也要注意保证孩子足够、均衡的营养。因为前三年是孩子大脑发育最快的时期,低出生体重儿如果体重始终很低,大脑得不到足够的营养,就无法保证他的智力正常发展。

合理喂养

现在你为能多喂他一口而高兴,将来可能就要为他多减一斤体重而发愁。

只要进出平衡,即摄入和消耗平衡,人就不会肥胖。大部分的孩子之所以肥胖,主要是因为家长过度喂养,造成进出不平衡。

几个同龄的小宝宝在一起,家长往往爱让他们比个子、比体重,要是自己的孩子身高、体重都领先,家长都会比较得意。“多吃才能多长!”基于这样的想法,家长就会想方设法让孩子哪怕多吃下一口。时间长了,孩子的胃容量就会加大。吃得过多,自然就会长胖。等以后他适应了这么大的饮食量,你再去控制他的饭量,会让孩子很痛苦,而且难度也很大。

所以,只要孩子能维持正常的生长发育速率,就说明他的营养是足够的,生长发育是正常的,没有必要追求孩子“高人一等”。否则,以后你就要为他的减肥问题头疼了。

科学搭配膳食结构

没有一种食物是不健康的,不健康的只是你的饮食搭配。

以往很多人都认为中国人的饮食是很合理的:食物多样化,偏谷物,多蔬菜。但现在看来,其中也有不合理的地方,那就是油脂含量偏高,食盐量偏大。以前生活条件不是很好,每餐也就一两个菜,这个问题还不突出。现在每餐四五个菜,所用的油和盐自然也就增加了很多。而被我们称之为“垃圾食品”的“洋快餐”也并非就一无是处,孩子绝对不能碰。只要不过于频繁地吃,并且注意配合蔬菜、水果的搭配就行。

所以,从食物本身来说,没有一种食物是绝对不健康的,所谓的不健康食品,其实只是你的搭配不当。只要注意各种营养成分的均衡摄入,就能让你和孩子都享受到各种食物的美味。

特别提醒:不要给孩子吃汤拌饭

你知道吗?菜汤里的盐分和油都是最多的,给孩子用菜汤拌饭吃,会使孩子摄入过多的油和盐,而真正的膳食纤维却吃不到。

增加有氧代谢运动

不必增加很多运动量,只要你减少每天的静态运动时间,就能够减少肥胖的发生。

我们都知道运动的好处,可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要想坚持每天运动有一定的难度。其实,不管是你还是孩子,只要减少每天的静态时间,就能够达到锻炼目的,而不是非要增加很多运动量,因为静态运动方式是造成肥胖特别重要的因素。我们平常看电视、用电脑,也是一种运动,只不过这是静态运动,并不是有氧代谢运动,所以,减少静态运动时间,实际上就是增加了有氧代谢运动的时间。只要带孩子多在户外活动,哪怕只是散散步,也能减少静态运动时间。

胎教的方式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