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入学心理准备

2020-05-19 孩子入学心理准备 童话故事对孩子的影响 刚入学孩子的心理准备

喂奶方式影响孩子心理素质。

“喂”出来的个性

——谈谈喂奶回应方式对孩子心理素质的影响

饿了就要吃奶,小宝宝还不会说话,就会用哭声来呼叫妈妈喂奶,这是婴儿出生后不学而能的本领,那么妈妈喂孩子吃奶似乎也是一个再自然不过的行为,但研究发现,喂奶不是简单的喂养行为,不同的喂奶方式会影响孩子形成不同的心理素质。

4种不同的喂奶回应方式

妈妈的喂奶回应方式多种多样,你是属于哪一种呢?

立即满足型盼望多年,张女士终于有了女儿。婆婆、保姆,一家人对月月关怀备至、细心照顾,张女士则每时每刻都守候在女儿月月身边,月月的每一个动作和表情表达什么愿望,她都知道,如果月月饿了,她马上就把女儿抱在怀里喂奶,手脚麻利地在第一时间内满足女儿的需求。一天一天的,月月从来不用着急等待。

延迟满足型杨女士就没有张女士那么幸运了,她一个人带着女儿悠悠,而且她没有奶水。所以当女儿要吃奶的时候,她得赶紧给女儿冲奶。听着女儿嗷嗷待哺的哭声,她一边冲奶,一边安慰孩子:“别着急,妈妈正在为宝宝做饭,悠悠是妈妈的乖宝宝,香喷喷的饭就要好了,好了,好了,就要好了……”一天一天的,悠悠的每一顿饭都是这样在妈妈的柔声哄劝中等待到口的。

脾气暴躁型钟女士与杨女士的情况很相似,自己带孩子而且是人工喂养,但是她的脾气比较暴躁,当儿子童童哭吵着要吃奶的时候,她比儿子还着急,常常大声训斥他:“别着急!不许哭!再哭妈妈就不给你冲奶了。”儿子哭声更大了,她接着说:“再哭,再哭,再哭,妈妈真的不管你了!”儿子接着哭。一天一天的,童童的饭大多数都是在妈妈不耐烦的批评声中等待到口的。

冷漠忽视型由于特殊原因,雯雯被寄养在王阿姨家里。王阿姨身体不好,照顾婴儿的吃喝拉撒有些力不从心。如果王阿姨行动方便,雯雯就能及时吃上一顿饭,如果王阿姨身体不舒服,雯雯就得在哭声中求救很久才吃上饭,所以雯雯吃奶有时及时有时不及时,一天天地,她总是处于结果不确定的等待状态中。ZJ09.COm

4种心理素质悄然形成

妈妈喂养孩子是自然而然的行为,并没有在意自己的行为会对孩子有什么影响。但喂奶不仅仅是让孩子吃奶,它还作为一种稳定的行为模式对孩子的心理素质产生作用。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人的心理素质是在一天一天雷同的反应模式中逐渐形成的;伴随着每天频繁的、雷同的喂奶回应方式,孩子的心理素质在不知不觉中悄然形成。心理素质一旦形成就相对稳定,对孩子的个性和性格产生影响。

追求完美的月月月月总是处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优越环境,不曾有过任何等待的心路历程,那么她对生活的期待标准也一定是很高的,她认为自己的心理需求应该得到满足,且应该立即得到满足。但是孩子的未来生活和人生不可能事事如愿,所以长此以往的后果是孩子对未来的挫折预期不足,应对挫折的能力和素质在日常生活中也没有机会锻炼。一方面,追求完美已经成为她的心理习惯,另一方面挫折经常出现,所以她会很有压力,家长更有压力,因为需要培养孩子新的心理素质与能力。

积极乐观的悠悠杨女士的女儿悠悠每天都有等待,但每天的等待都会有结果,这逐渐培养了她对外界环境的忍耐、宽容以及安全感和信心。“等待”对婴儿来说就是遭遇的挫折,就是心灵的煎熬,而稍微的等待不但不会损伤孩子的健康,还能锻炼孩子的心理素质。这样,孩子从吃奶的时候就在体验一种生活:挫折是难免的,但是有妈妈温柔的帮助、有自己的努力,挫折总是可以克服的,孩子积极乐观的心态在妈妈无意识的喂奶行为中逐渐形成。

急躁内疚的童童钟女士的儿子童童每天也有等待,每天的等待也有结果,但他接受的是妈妈严厉的帮助,不是温柔的帮助,所以他体验的规律是:自己的哭声越大、妈妈的吵声更大;妈妈的吵声越大,自己的哭声更大,最后终于解决了生活问题。快速的声频导致快速的心跳,快速的心跳导致急躁的情绪,再加上妈妈的批评说明都是自己的错误惹的祸,所以这种行为方式很容易锻造急躁内疚的心理素质。因此,同样是帮助孩子,妈妈最好还是提供温柔的帮助,而不是厉声厉色的帮助。

怀疑退缩的雯雯稳定的行为模式形成相应稳定的心理素质,忽冷忽热的态度、时而出现时而不出现的结果让雯雯难以把握外界环境的变化规律,因此也难以形成稳定的安全感,反而总是怀疑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拿不准自己是否有必要再努力,所以这样的喂养方式容易产生怀疑退缩的心理素质。

讲给妈妈听的养育要领

心理素质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不同的心理素质适宜于不同的生活和工作领域。但是总的来说,追求完美型的孩子心理要求比较高,心理压力比较大;急躁内疚型的孩子容易自责,不易控制自己的情绪;怀疑退缩型的孩子不自信,缺乏主动性;积极乐观型的孩子比较阳光,与外界环境的关系比较和谐。若孩子个性积极乐观,妈妈会觉得很舒心、很享受,而养育积极乐观宝宝的要领是积极应答而不立即满足。

1岁以内的孩子属于感觉型、冲动型的,他有什么要求不会用语言表达,通常就用哭声表达自己的生理需求以及渴望妈妈关注和爱的需求,而在成人文化里,哭声是难过、痛苦的信号,怎么能让孩子难过、痛苦呢?妈妈就在身边,随时都能响应孩子的呼唤,于是孩子的哭声越少就越增加妈妈的成就感,一年多以后,妈妈就纳闷了,宝宝怎么那么缺乏耐心、那么不擅长等待呢?怎么稍不如意就大发脾气呢?其实孩子天生未必这个脾气,主要是因为妈妈一直就在“培养”孩子的急脾气。

如果采用延迟满足的方式,孩子的耐心和脾气就会锻炼得好多了。杨女士是在无意识中采用延迟满足的喂养方式,我们可以在生活中经常有意采用这种方式。当孩子用哭声召唤吃奶的时候,妈妈远远地用声音答应着:“妈妈就来了--”妈妈“提提塔塔--提提塔塔--”的碎步告诉孩子妈妈马上就到,到了之后妈妈拿着奶瓶再跟孩子聊两句:“宝宝饿了,该吃奶了!”“宝宝吃奶,白白胖胖。”这样可以拖延几秒钟以培养他的延迟满足能力,而且简短的哭也锻炼孩子的肺活量。二话不说、立即满足是充满爱心但缺乏教育用心的方式。

扩展阅读

心理因素会影响孩子不长高


宝宝从出生到长大,离不开的就是教育。家长一定要注重孩子早教的这个环节,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拥有生活的智慧,孩子早教最适合的年龄是多大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心理因素会影响孩子不长高”,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孩子不长个,真是急煞人!心理学家说,心理不健康导致身体生长激素分泌降低,从而影响孩子身高。

小毛5岁,身高不足1米,父母为他做检查,身体没有疾病,儿童助长食物吃了很多也不管用。父母的身材不矮,但儿子却比别的孩子矮了许多,实在让父母忧心忡忡。经心理专家诊断,是由于心理上的各种因素影响了孩子生长发育。

心理因素有哪些?

一般来说,孩子长得高或矮,只与父母的遗传基因和身体健康有关联。但心理学家发现,由于孩子的心理因素而引起症状严重影响到孩子的正常生长发育。这些心理因素包括:

1)因夫妻情感不和而产生家庭压抑气氛;

2)夫妻吵闹而引起分居或离婚的单亲生活;

3)家长失业或下岗出现低落的情绪;

4)对孩子期望过高而产生的压力;

5)孩子管教太严而失去自信;

6)家长在吃饭时数落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心理因素对孩子生长发育的影响

孩子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不但要保持身体健康,也要注重心理健康,否则对孩子的生长带来负面影响。心理因素的影响还是通过孩子的身体健康来反映:

1)家庭的压抑感潜移默化地发生在孩子身上,孩子情绪不稳定;

2)孩子食欲不振;

3)孩子睡眠不佳,忽惊忽醒;

4)孩子消化道失调,有时拉稀,有时便秘,产生肠胃紊乱;

5)孩子抵抗力减弱,虽大病没有,却小病不断。

父母如何调理孩子的情绪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地成长,在身体没有疾病的情况下,孩子生长发育受到阻碍,就应考虑孩子的心理问题。

1)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和轻松愉快的氛围,不要因夫妻的矛盾让孩子感到压抑;

2)即使夫妻分居或离异,仍要一如既往地爱自己的孩子,让孩子感到安全、幸福和自信;

3)在教育孩子上不要因孩子淘气和不听话,动辙就打骂孩子,惩罚孩子,而要多讲道理,多鼓励;

4)父母要针对孩子的实际情况来发展他,不要因过高期望而给孩子加压力。

5)关注孩子的饮食,注意营养搭配,不要养成偏食习惯,决不能在吃饭时批评孩子或严斥孩子,影响孩子的食欲;

6)留心孩子的大便,若出现消化道失调,肠胃紊乱,就要及时就医,不要拖延。

7)若孩子是心理原因造成身体发育的障碍,父母不要盲目给孩子吃助长药,只要心理问题解决了,孩子生长激素分泌率就会恢复正常,到一定年龄段就能迅速增长。

影响孩子心理行为的家庭因素


影响孩子心理行为的家庭因素

1.社会经济状况

一般认为,家庭社会经济状况较好的家庭,儿童的语言、适应能力和智力的发育均优于社会经济状况较差的家庭。在后者,家庭中所暴露出的紧张事件较前者为多;另外,在这种家庭中,心理和社会交往机会少,儿童就象成人一样产生焦虑和抑郁。倘若父母文化水平低,育儿技能差,就更易造成儿童的行为问题。

2.父母状况

父母的婚姻状况、健康状况、母亲妊娠时的心理压力及分娩时的情况等,均可影响儿童行为的发育。在一项调查中发现,有行为问题的儿童,较多地存在着孕前、妊娠中的病理现象和异常分娩等因素。

父母的性格、智力和教育水平对儿童的行为发育也有影响。

3.父母的态度

父母对子女的过分溺爱、过分担心和过分保护、偏爱、歧视以及对子女不切实际的过分期望等均对儿童行为有影响。

4.父母的榜样作用

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个崇拜者,儿童经常模仿父母一言一行,所以父母的行为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他的子女。家庭气氛、父母分居、争吵等对儿童有深刻影响,孩子容易受父母公开争吵的干扰,特别当这种争吵与已有关时。其他诸如嗜酒、吸烟、对人对事的态度等无不对孩子产生心理上的影响。

5.父母与子女的矛盾冲突

每个正常的家庭都有矛盾发生,但如矛盾太大则会引起父母的担忧以及孩子的不安全感。在家中造成矛盾的原因很多,如儿童的令人讨厌的一些表现、家务、电视节目、衣服、朋友、学习……。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是,父母与子女之间不能相互理解。一旦冲突发生,父母的责备、惩罚只会使矛盾更加激化,甚至会产生敌意行为。父母要明白,孩子的性格部分来自遗传,部分来自父母的教养。孩子表现不好、发脾气,父母应首先控制自己的感情,以免矛盾恶化。

6.家庭破裂

由于父母离婚对孩子造成的影响是巨大的.常常引发出许多行为问题。与儿童行为有关的因素有:离婚的原因,与跟随一方(父或母)的关系,新同胞的出生,社会经济压力,母(或父)亲的情绪,离异双方仍继续对立谩骂等。

家庭素质影响孩子能力的培养


好奇是入门的钥匙,兴趣是求知的开始。为了婴幼儿智利的开发,许多父母都会给自己的孩子进行早教。给宝宝进行早期教育,可以培养他们的人际技能。你都知道哪些早教知识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家庭素质影响孩子能力的培养》,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家庭的氛围、家长的态度,对孩子创造力的培养具有“顺水推舟”或“逆水翻舟”两个截然不同的效果,上海、天津、重庆、南京、杭州和南昌6市在对106所中小学校11098名学生进行大样本调查后发现,创造能力强的孩子大多出自气氛民主自由的家庭。

父母文化素质决定家庭教育

不少孩子从小喜欢摆弄玩具车,但后来的走向截然不同———这不是他们自己的兴趣发生了变化,而是家长的态度左右了孩子。有一位姓张的男孩,特别喜欢玩具车,购买的玩具车,几乎在家里可以开一个店铺,不过,他的高学历父亲倒十分宽容孩子近乎“疯狂”的行为,因为他觉得孩子不仅对玩具车和小轿车的牌子了如指掌,而且已经在注意车子设计方面的事。而另一位姓李的男孩,却没有这么幸运,玩车子在他母亲看来是“不务正业”,甚至一再缩减孩子这方面的开支,孩子已有的一些兴趣被“锁”上了。

调查显示:父母文化素质是决定家庭教育环境的重要方面,一般父母文化素质越高,越可能为子女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越能为培养子女创造力提供有利的条件。调查发现,6市中小学生的父母文化程度均比较高,具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比例,父亲有60.5%,母亲有53.1%。同时,父亲的文化程度比母亲高,父亲在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有38.2%,母亲有44.1%。有关研究发现,在子女教育中,母亲的角色比父亲更重要,所以母亲文化程度偏低需引起关注。

家长教育方式对孩子影响大

“小孩不懂瞎胡闹”,这往往是家长对孩子兴趣的一记闷棍。家长喜欢用成人的视野,对孩子创造力的萌芽不自觉地加以扼杀。有一位女孩对摆弄电脑有特别爱好,结果还是被母亲斥责为“破坏”行为。

调查显示,“民主型”家庭教育方式有利于子女创造力的培养。调查通过对子女拆闹钟的反应来分析家长的教育类型。“很生气,训斥我一顿”和“警告我以后别再做这样的事”属“强制型”教育方式;“无所谓,反正都已经拆了”属“溺爱型”教育方式;而“赞许,并加以鼓励”和“陪我一同做,并给我讲解相关知识”属“民主型”教育方式。结果发现,“民主型”占54.4%,“强制型”占33.5%,“溺爱型”占12.2%。从父母文化程度与“民主型”教育方式的关系看,越是文化程度高的父母越会采取“民主型”教育方式。

宽容孩子的所谓“胡乱捣蛋”

在创造教育上屡有成果的上海市向明中学,在对学生创造发明的过程进行跟踪后发现,知识层次较高的家长对孩子所谓的“胡乱捣蛋”行为表示容忍和引导,有利于孩子把胆量练大,萌发新的想法。校长芮仁杰认为,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形成,家庭教育是一个需要被放大的因素。

一些专家认为,家长态度对孩子影响深远。比如,“在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父母总是鼓励我自己选择衣服的款式和颜色”、“父母经常和我一起谈论科技、文化或社会新闻,彼此交流信息”、“父母鼓励我探索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在家里我可以通过上Internet了解世界”等,对孩子创造力的培养是一个正向的力量,对孩子表现出来的看起来好笑的行为予以宽容,也许能让创造的火花点燃。

育儿方式影响孩子性格


孩子性格的形成与早期生活习惯有密切关系,这一点尚未引起人们足够的注意。常听到有的父母抱怨孩子天性胆小、娇气,殊不知,恰恰是自己无意中以错误的育儿方式养成了孩子的这种毛病。实际上。培养孩子性格品质要从小抓起,从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着手,如饮食、睡眠、排泄安排、自理能力训练等,这些先入为主的习惯就是孩子日后的习性。

父母的情感态度对孩子性格的导向作用十分重要。现代父母的情感流露比以往更明显,频率和强度更高,这样会使孩子变得非常脆弱和具依赖性,在娇宠中变得批评不得,甚至父母的声音稍高一点,孩子也会因此受恢而大哭不止,显示出脆弱的性格特征。

一般情况下,娇气脆弱的孩子常缺乏足够的心理承受力,一旦受到挫折极容易出现心理障碍。

再则,如今独生子女多,父母的悉心照顾表现在各个方面,如替孩子包办的事情过多,对孩子的正常活动限制过多等。这些过分“担心”的心理,不可避免地通过言行举止显露出来,对孩子起到暗示作用。不少父母在孩子想参加某项活动之前,总是向孩子列举种种危险,结果使孩子产生了恐惧的心理,并因此畏缩不前。年龄愈小的孩子愈容易接受暗示,父母的性格特点极易潜移默化地传导给孩子。

现在的父母还往往把孩子的身体健康寄托在各种食品和药品上,而不是让孩子在阳光、新鲜空气和户外运动中锻炼身体。一般说,体弱多病与性格懦弱之间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因为病儿会受到父母更加细心的照顾和宠爱,从而成为助长软弱性格的温床。这种保护过度的育儿方式,会使孩子的性格具有明显惰性特征,表现为好吃懒做,好静懒动,缺乏靠自身能力解决问题的内在动力。

孩子入学心理准备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