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故事谁怕谁的词

2020-04-01 童话故事谁怕谁的词 谁的童话故事 童话故事谁的羽毛

我们谁想到过这样奖励孩子?。

奖励不仅仅是获得更多的物质,而是一种价值观的体现和塑造,西方国家的奖励避免了以物质驱动孩子,更多的是以责任感、荣耀感,集体荣誉,成就感,自主选择,获得更多的自由来驱动孩子,帮助孩子建立的是内在的驱动力。值得学习和借鉴!

1、坐老师的座位;——体验权威感和荣誉感

2、照顾1天班里饲养的小动物;——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3、和他喜欢的人一起午餐;——享受自主选择的权利

4、教师给学生家长打表扬电话;——与家长分享进步和成就的快乐

5、排队时站在最前面;——享受因个人努力而获得的荣耀

6、减少作业量;——享受因个人努力而获得的特殊权利

7、挑选午餐音乐,让学生从家里带来磁带或CD;——享受自主选择快乐

8、把班里的录音机带回家一晚;——享受因个人努力而获得的特权

9、使用彩色粉笔;——享受因个人努力而获得与众不同的荣耀

10、邀请校外嘉宾来班里做客;——享受因个人努力而获得的荣耀

11、随时可以喝水;——享受因个人努力而获得的自主选择和更多自由的快乐

12、随时可以用卷笔刀;——享受因个人努力而获得自主选择和更多自由的快乐

13、把班里饲养的小动物带回家一晚;——享受因个人努力而获得的特权

14、在低年级做服务;——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15、给图书管理员做助手;——培养孩子的责任

16、邀请其他班的一个朋友来班里共进午餐;——享受因个人努力而获得自主选择的权利

17、给老师选择一本书,让老师读给大家听;——体验权威感和自主选择

18、按自己的意愿换座位;——享受因个人努力而获得自主选择和更多自由的权利

19、把动物玩具放到桌子上;——享受因个人努力而获得更多自由的权利

20、跟老师共进午餐;——体验权威感和荣耀感

21、获准用班里的录音机录一个故事;——体验权威感和荣耀感

22、在游戏中做主持人;——体验权威感

23、获得更多休息时间;——享受因个人努力而获得的特殊权利

24、读书给低年级的学生听;——体验权威感和责任感

25、休息时第一个挑选活动器材;——享受自主选择和更多自由的快乐

26、为班里选择课堂上观看的电影。——体验权威

相关阅读

父母千万不要这样夸奖孩子


宝宝从出生到长大,离不开的就是教育。为了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我们要适当的对幼儿进行早教。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拥有生活的智慧,对于早期教育,你觉得应该怎样做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父母千万不要这样夸奖孩子”,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

因为我这些天也很忙,自然而然地减少了对儿子的关心。我让儿子自己玩,饿了渴了就到冰箱拿东西吃。

天黑时,儿子捂着肚子走到我身边说:“爸爸,我的肚子好疼。”我一想肯定是因为冷落了儿子,所以小家伙变着法子来吸引我的注意。不禁觉得好笑,便伸出大手揉揉他的肚子,又亲了亲他的小脸蛋,说:“我家小齐最乖了,你是小男子汉嘛,是最勇敢的,让爸爸好好工作行不行?到周日了我带你去海底世界玩。”小齐高兴地回了自己的房间。

等我终于忙完了工作,忽然听到儿子在哭。我连忙跑去他的房间,只见儿子捂着肚子直叫疼。我抱起他直向医院赶。医生说可能是肚子受了凉,再一问儿子,果然是因为一个下午吃了很多冰冻东西。

抱着儿子我开始反思:第一固然是因为没有看好孩子,结果他去冰箱拿东西吃,又没经过加热;还有个更大的错误,本来孩子来对我说肚子疼,却并没有引起我的注意,反而夸奖了他两句,让孩子即使疼痛也忍住不再出声。

在平时教育上,对孩子多多夸奖,似乎没什么不对,还可以让孩子的心理得到满足,以此激发他上进。但当孩子有了病痛,遭受了挫折,我们一味地对他说“勇敢”、“坚强”、“不哭”之类的字眼,为了得到我们的笑容与表扬,孩子就会逞强去忍受,这样一来,无论是心理上还是生理上,对孩子都是不利的。

看来教育孩子离不开父母的正确夸奖啊,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父母一定要学会正确夸孩子。

奖励孩子的良好行为


管教孩子常令父母感到精疲力尽,有时还有强烈的挫折感。当孩子出现新问题时,家长就会在情绪状态下处理孩子,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有时还会恶性循环,增加父母的无力感。

针对这种情况,家长平时在家中要培养孩子定时作息的习惯,还要建立常规和良好习惯。可以建立奖励机制,奖励孩子的良好行为,当孩子表现良好时,就要立即给予物质或社会性奖励。

一、口头强化适宜的行为。

针对孩子的弱点,有意识地为他创造改进的机会。如孩子特别好动,但是他也喜欢画画,这样当他安静且专注地完成一幅画时,父母应立即对他夸奖:“真棒!你画得太棒了,我也想要一幅你画的画。”当孩子受到鼓励时,他会努力去做。

二、给孩子订立简明的规定

可以给孩子定立一些简明的规定,规定上要注明孩子的良好行为会得到什么样的奖励。如按时起床加1分,帮助整理家务加1分,饭后收碗筷加1分。当孩子在一个星期内完成10分时就可以去公园或买喜欢的书。采取这种方法,一要避免把奖励机制用在写作业学习上,这样会使他产生学习是有代价的观念。二要公开计算次数的方式,并做到公正。

三、计点制度

给孩子在墙上建立一个表扬区,对他进行精神鼓励。这种方法与订立规定同样有效,家长可以在表格上记一些点数,或给小红花奖励。孩子累积一些点数或红花时,可以从父母这里得到小玩具、额外的特权,或出外游玩等奖赏。

这些简单明确的奖励制度会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促进他养成更好的生活习惯,养成做事情有目标的习惯,学会克制自己的欲望,家长在教养孩子时还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些年,我们相信过的“育儿真理”


不可轻信的10大育儿传言

传言1 剖宫产的孩子大运动能力落后

自然分娩是正常的分娩方式。孩子经过产道的挤压,主动参与了一系列适应性的转动,刺激了他的皮肤及末梢神经,有效促进前庭功能和大脑的发育。这一过程对孩子免疫功能的构建、正常呼吸的建立以及今后的身心发展都有积极意义。

剖宫产的孩子自然是少了这样的过程。故一些研究表明,剖宫产的孩子在大运动发育及感觉统合能力方面更容易出现落后。但是,这个推论并不是绝对的。许多剖宫产出生的孩子的运动能力也可以很优秀。

提醒:必须剖宫产时不必太纠结

准妈妈首先要根据自身的条件选择合适的分娩方式,尽量选择自然的方式将孩子带到这个世界。

但如果因为某些高危因素必须剖宫产,也不必过分纠结。无论如何,妈妈和孩子的安全才是最重要的。只是孩子出生后要多注重触觉及运动的发育,如多为孩子做抚触、多让孩子趴着玩等等。

传言2 早学站的孩子早会走

首先要纠正一个观念:无论站还是走,都不是教出来的,除了少数有发育异常的孩子外,绝大多数孩子都不需要父母过分干预,既不用刻意训练,更不能过分保护。

孩子从坐到爬、从爬到站、从站到走,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一般来讲,站得较早的孩子走也会早一些。但也有一些特殊的情况。比如,有些孩子天性谨慎,不到很有把握时决不会轻易迈出“第一步”;有些孩子的站是家长过度干预的结果,早早就站在学步车里,这样的站对孩子的运动继续向前发展是毫无益处的。

提醒:遵循孩子自己的步调

孩子的运动不是教出来的,我们要做的就是为孩子提供安全、宽松的环境,让孩子遵循自己的发展轨迹,快与慢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共同享受成长的快乐。

传言3 “贵人语迟”,说话晚的孩子更聪明

这种说法是不对的,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发育进程,说话也是一样。有些孩子语言的理解能力非常好,也能用肢体语言表达自己,但就是开口晚,这样的孩子智力发育是没有问题的。但也有些孩子的说话晚本身就是智力发育落后的表现。

所以,应该综合、全面地观察孩子的发育水平。

提醒:警惕“语迟”外还伴随的其他异常

在宝宝15个月大之前,单纯的说话晚并不用紧张,但是如果同时还存在其他方面的发育问题,如运动协调能力、理解能力、模仿能力、交流能力等出现问题,就一定要引起重视,切不可抱着“贵人语迟”的侥幸心理,而错过了孩子发展的关键时期。如果15个月之后,宝宝还是没说出任何话,就要向医生咨询了。>>网友发贴分享:摇妈育儿那些事儿

育儿问答:

友秋qiu秋问:两个月的宝宝有必要去早教机构吗?

特聘专家王小新(向她提问)解答:早教机构就是一个家长的学习课堂,如果家长已经有自己的教育理念,并且非常自信非常懂您的宝宝,当然去这样的学校是没有必要的。如果您缺乏对您宝宝基本的了解,并且对于教育自己没有什么理念,就可以选择有这样小年龄段的一对一课程的学校,这样有助于您全面的了解您宝宝身心发展状况,学习到科学的育儿理念。>>看看其他专家的解答

不可轻信的10大育儿传言

传言4 安抚奶嘴用多久都没关系

安抚奶嘴是现代妈妈选择的育儿物品之一,常常能立竿见影地缓解孩子的哭闹。只要使用的时间不是很长,是不会影响孩子的牙齿发育的。但是如果长时间使用,则有可能造成牙齿咬合不正等口腔问题。

提醒:安慰宝宝不是只有安抚奶嘴

小婴儿哭闹总是有原因的,饿了、困了、害怕了,孩子都会用哭声来表达。及时给孩子准确回应,对他安全依恋的建立是至关重要的。

不得已时再借助安抚奶嘴吧!妈妈柔软的乳头、温暖的怀抱以及妈妈身上熟悉的味道,都是给孩子最好的安慰,会让孩子很快平静下来。

传言5 孩子出生时个头小将来也长不高

这种说法是片面的。孩子出生时的身高,很大一部分受母亲孕期的营养、健康状况影响,并不能预测日后的身高。孩子的身高与遗传及后天环境均有关系,父母的身高、营养、睡眠、运动、情绪等许多方面都与孩子的生长发育有很大关系。

有些孩子的出生体重、身高值都比较低,甚至父母身高都不高,但在科学养育下,孩子的个头却可以长很高。

即使是早产、低体重的孩子,在精心的呵护下,体格发育都可以追赶上正常的孩子。反之,如果后天的养育不合理,出生时个头很大的孩子日后也未必个子高。

提醒:后天的养育对身高影响很大

妈妈从孕期甚至是孕前就要关注好自身的营养、健康及情绪,孩子出生后大可不必为出生时的身高所困扰,抱着轻松的心态,注重后天的科学养育即可。

传言6 宝宝哭不要抱,一抱就会惯坏

在宝宝说话之前,正是通过哭来和世界沟通的。你应该明白,自己是孩子的全部世界,哭是孩子跟这个世界的唯一交流,假如妈妈毫无反应,孩子就会产生挫折感,对整个世界失去信心。

一些研究调查显示,父母在宝宝哭泣时立刻给予回应,让宝宝有被重视的感觉,有助于日后自信心与自尊心的建立,沟通技巧也比较好。

提醒: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想一想

出生以前,孩子在妈妈的子宫里无忧无虑地度过了9个月,突然之间被抛到这个世界上,嘈杂的声音、刺眼的光线、混乱的环境对孩子来说是非常恐怖的,而小小的他除了躺在那里什么都不能做,还必须使劲吃奶才能生存,屁股经常湿漉漉的也很不舒服……从孩子的角度看,这些都是让他感到委屈的原因,他才会用尽力气、扯着嗓子号啕大哭。

总之,孩子正处于需要无条件关爱的时期,不用犹豫,及时、正确地回应孩子的哭声吧。

育儿问答:

友杨烁皓问:看“中国家长的4大早教误区”中指出不必强迫孩子改掉左撇子的言论。孩子会在以后的时间内自行改掉吗?

特聘专家潇潇(向他提问)解答:在我们国家习惯以右利手人为“正常”,所以发现有的孩子是左撇子,就要去纠正他,要把这种“异常”现象扭过来,其实大可不必这么做。当然,发现孩子使用左手做事,也可以试试纠正他,有时也可以纠正过来。但不能太勉强。>>详细

不可轻信的10大育儿传言

传言7 枕秃就是缺钙

绝大多数的枕秃现象缘于生理性脱发。孩子躺的时间比较多,头部又特别容易出汗,经常接触枕头部位的头发常常掉得最明显。所以,枕秃并不意味着缺钙。

但是,如果钙或维生素D摄入不足,孩子就可能出现烦躁、多汗的现象,出现枕秃的几率就会更高,所以才有了“枕秃就是缺钙”这样的误解。

提醒:真正缺钙的孩子不多

城市中的孩子真正缺钙的很少。对于正常婴幼儿来说,1岁以内的孩子每日奶量在600mL以上,1~2岁的孩子奶量在400mL以上,加上其他丰富的饮食,再加上每天的户外活动或适当补充维生素D,基本能满足钙的需求。

传言8 3岁前的宝宝没有记忆

成年人对3岁之前的生活似乎没有留下多少印象,那段时光就好像被人用橡皮擦从大脑中擦走了一样。弗洛伊德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儿童失忆期”。于是有人据此得出“新生儿的大脑尚不成熟,不能储存记忆”的结论。在过去,这种观点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

直到有研究表明,这种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大脑记忆的能力早在宝宝一出生,甚至在子宫里就已经开始形成,以某种方式记录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影响着我们以后的发展。

提醒:为孩子制造美好记忆

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准备丰富有趣的刺激,为宝宝留下美好的回忆吧!要知道,许多情绪强烈的回忆都源于生命早期。那些挨打、被忽视等负性痛苦经历,会深深烙印下来,延续到成人以后。而记忆里的童年如果充满安全感,这样的孩子成长起来会更容易、更从容。

传言9 让宝宝早些独睡有利于培养独立性

什么时候分床睡,并没有标准答案。每个孩子都在按自己的节奏成长,有的孩子一定要和你一起睡,坚持分床会惹来他的号啕大哭,反而增加了你的疲惫;而有的孩子很小就能自己睡了,分床可以让你也能早点得到不受打扰的优质睡眠。

反过来,如果你会因为自己不和孩子一起睡而产生不安和愧疚感,进而引起育儿的心理压力,对孩子肯定也是不好的。总之,让孩子独立睡的标准并不是年龄,而是你和孩子自己。

提醒:独立性培养不能牺牲安全感

独立性的培养需要循序渐进。对于一两岁之前的孩子来说,最重要的不是培养他的独立意识,而是培养他和父母间的依恋关系。如果一定要在这个阶段分床,睡前最好能给他讲讲故事或者唱唱歌,安抚好之后再离开房间。

传言10 一味练爬可以让孩子更聪明

的确,爬行对于孩子的大脑发育、运动发育、空间感发育等均有重要意义。

但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可靠的研究结果证明,会爬的孩子就一定更聪明,不会爬的孩子一定就更笨。

提醒:顺应孩子自身的发展规律

有的父母为了让孩子多爬,一看到孩子站起来就横加干预,导致有些孩子到了1岁都不太会站。

与其强迫练习,我们更应该顺应孩子的发育规律,该爬时爬,该走时走,快乐、自由地发展就是最好的。

警惕我们的弱点被孩子学到(上)


孩子按照我们的要求做的事,占其行为的20%;而按照我们的行为做的事,要占到其行为的80%。所以,为了孩子,我们不能太随便地做人和做事。另一方面,教育的启蒙也是人生的启蒙。先反观我们自身,然后,去思考教育需要加强些什么、避免些什么,教育就会达到更好的效果。在此,我将一些对人生的观察记录在这里,与有缘的家长朋友共勉。

一、平庸

每个人都曾经对自己的人生有过十分美好的设想,总是有某些时刻,人们发现自己是那么可爱、可塑甚至不同凡响。遗憾的是,随着人们年龄的增长,这些想法和感觉越来越弱,30岁的人已经有了顾忌,不再那么轻易地“口出狂言”;40岁的人很少再寻求什么突破;到了50岁,人们会觉得“人生不过如此”。在他们看来“人的潜能是无穷的”、“人皆可以为尧舜”这些话不过是说说罢了。挫折、压力,以及众多客观条件和自身条件的限制,渐渐地削减了人们的锐气和雄心……

那些最终安于现状的人们,其人生状态究竟是“成熟地脚踏实地”,还是“人生的搁浅和停滞”呢?

二、权威

老师说的!

书上说的!

大夫说的!

专家说的!

毛主席说的!

……

人们大多不喜欢思考,人的思考能力也相差悬殊,而这两者又是相辅相成的———热爱思考会提高思考能力,思考能力低会面临更多一无所获的结果。所以,属于前一种情况的人越来越爱思考,而后一种情况的人会越来越回避思考,由此形成循环。绞尽脑汁的确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而人的本性是好逸恶劳的。所以人们大多选择走“捷径”,比如听从权威,比如看大多数人怎么想,比如沿袭已有的思维方式和观点。于是,出现了权威崇拜、从众心理和思维定势。

三、表面

明显的事情、表象的东西最容易被人们注意,然而,表象和本质却经常大相径庭。遗憾的是,人们往往只关注这些表象而不去思考表象后面的本质。当下,家长们大多关注孩子在学校里的分数和名次,因为分数和名次是最显而易见的。

其实,一个人在社会上能否生存和立足,跟他考多少分、从什么大学毕业关系并不是很大。熟记化学分子式或者一篇生涩的古文,对我们现在的生活有多大的意义呢?学非所用已经是一个十分普遍的现象,即便是从事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关工作的人,他们所用的知识也不完全是来自于课堂所学,而需要在实践中再学习。一个人在自己的领域是否有所建树,与这个人对这个领域的敏感、执著程度密切相关,与他的方向感和灵活性密切相关,而这些都是课堂上不讲、老师不要求、家长不关注的东西。一个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到了多少具体的知识意义并不大,是否能够获得科学的启蒙、能够感到科学启蒙和知识的必要才是最重要的;那一次次的考试分数也没什么价值,孩子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认识到自己的学习风格、思维方式,以及掌握适合的学习策略才是最重要的,因为学习能力是一个人最基本的生存能力之一;那无数的班级乃至学校的排名更没什么价值,孩子通过学习这件事情获得自信、自尊乃至对待压力和成败的策略,才是真正影响深远的东西。家长如果只注重分数和名次,就会忽略真正重要的东西;同时,家长只重视分数和名次,也不利于孩子获得良好的分数和名次。

四、干扰

我本想看10分钟电视,然后继续手头的事情,可是当10分钟马上快到的时候,我最喜欢的明星出现了,这可是不多见的机会……结果,我看了两个多小时,再做手头的事情,一点感觉也没有了……

本来我晚上是准备做一个计划,不愿意跟他们一起吃饭的。可是我那个朋友呀,打了三次电话,我不去真是不好意思。谁想到那个该死的饭局到晚上10点才散,还害我喝了那么多酒,回家倒头就睡了……

当我们好不容易想要做点事情的时候,总是会有这样那样的小事情干扰我们,我们真的不想排除那些干扰吗?NO!我们真的不能排除那些干扰吗?NO!可为什么我们总是被它们打断呢?不知道!就是在这样一次次的一念之差里,我们那点有限的精力和时间被白白地消耗掉了。

五、想当然

两个旅行中的天使到一个富有的家庭借宿。这家人对他们并不友好,不让他们在舒适的客人卧室过夜,却在冰冷的地下室给他们找了一个角落。当他们铺床时,较老的天使发现墙上有一个洞,就顺手把它修补好了。年轻的天使问为什么,老天使答道:“有些事并不像它看上去的那样。”

第二晚,两人又到一个非常贫穷的农家借宿。主人夫妇俩对他们非常热情,把仅有的一点点食物拿出来款待客人,然后又让出自己的床铺给两个天使休息。第二天一早,两个天使发现农夫和他的妻子在哭泣,原来他们惟一的生活来源———一头奶牛死了。

年轻的天使非常愤怒,他质问老天使为什么会这样———第一个家庭什么都有,待人吝啬,老天使还帮助他们修补墙洞;第二个家庭如此贫穷,待客热情,而老天使却没有阻止奶牛的死亡。“有些事并不像它看上去的那样。”老天使答道,“当我们在地下室过夜时,我从墙洞看到墙里面堆满了金块。因为主人被贪欲迷惑、不愿意和人分享他的财富,所以我把墙洞填上了。昨天晚上,死亡之神来召唤农夫的妻子,我让奶牛代替了她。所以有些事并不像它看上去的那样。”

许多时候,事情并不像我们想的那样,靠想当然做事是不可行的。用想当然判断是非,难免会是非颠倒,错怪他人;用想当然决定利害,往往因小失大,误入歧途;有些事情,看起来容易,可是做起来,却远不是那么回事;有时候我们感觉那件事情好难,简直想像不出起点和终点该如何连接,可是真做起来,反而感觉不是很困难。想当然是如此地不可靠,可是追个究竟又太辛苦,于是我们还是“想当然”,仿佛我们总是输得起。

来自《做好父母这件事》

孟迁:劳动部高级育婴师资培训师中国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

下一篇:警惕我们的弱点被孩子学到(下)

童话故事谁怕谁的词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