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夫与蛇是童话故事
2020-03-09 农夫与蛇是童话故事 关于成长的童话故事 爱父母的童话故事生活是很好的老师,父母与孩子共同成长。
好奇是入门的钥匙,兴趣是求知的开始。作为父母,我们要正确的理解早期教育,早期教育能够促进婴幼儿大脑的开发,那么早教对孩子都有什么样的影响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生活是很好的老师,父母与孩子共同成长”,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其实可以说是家长和孩子们一起成长,在养育孩子的过程我们很快乐也从中学习到了以前没有接触过的知识。家长们也都想教育好孩子,但是一旦具体实施的时候又觉得无从下手。今天就随小编一起来学习一下如何在生活中教育好孩子吧。
1、给孩子随性玩耍的时间,不要把生活安排得太有规则
专家指出,自由玩耍比有计划性的活动,对学龄前的孩子来说更为健康有益。父母要避免将孩子的时间塞满各种活动、。所有的孩子都需要有一些无所事事,随性玩耍的时间。
2、教导他关怀别人
快乐的孩子需要能感受到自己与别人有某些有意义的连结,了解到他对别人的意义。要发展这种感觉,可以帮助孩子多与他人接触。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整 理一些旧玩具,和他一起捐给慈善团体,帮助无家可归的孩子。也可以鼓励孩子在学校参与一些义工活动。专家指出,即使在很小的年龄,都能从帮助他人的过程 中,获得快乐。并养成喜欢助人的习惯。
3、激发他内在的艺术天份
虽然科学家已证实没有所谓的“莫札特效应”,但是多让孩子接触音乐、美术、舞蹈等活动,依然可以丰富孩子的内心世界。专家发现,当孩子随音乐舞 动、或是拿着画笔鸦,其实都是孩子在抒发他内在世界、表达情感的方法。孩子喜欢画画、跳舞或弹奏音乐,也会对自己感到比较满意。
4、放弃完美主义
我们都期望孩子展现出他最好的一面,可是有时候太过急切纠正或改善他们的表现。例如:嫌弃他们没把桌子擦干净,干脆自己再擦一遍;或是纠正他们 一定要把东西摆到一定位置。事事要求完美,会减弱孩子的自信心与不怕犯错的勇气。5、给他表演的舞台
每个孩子都有特有的天赋,何不给他们机会表现一下?如果他们喜欢说故事,鼓励他多说故事给你听。如果他对数字很擅长,带著他去逛街,让他帮你挑 选价格便宜的东西。当你能欣赏孩子的才能,并表现出你的热情时,孩子自然会更有自信心。我们身边的孩子所需要的,不只是衣食无虑的生活环境而已,他们需要 大人陪伴他去'经历’它的成长过程。有句话说:'要知道孩子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子,得先蹲下来,由孩子的位置和高度去看世界。本网站小编总结:孩子的表现欲是很正常的现象,但是如果过头也是不好的,我们需要正确的引导他们,让他们知道在什么场合需要禁忌什么。宝宝们还是一张白纸,我们可以定他们的形状但是不能决定他们是什么色彩,不要以自己的意愿来教育孩子。wWw.ZJ09.CoM
相关阅读
早教,最好的老师是父母
如今,早教是个热词,也是时尚。特别是年轻的父母,唯恐在早教上落在人后。但细细一考究,发现早教仿佛一桶越捣越浓的糨糊,令人迷糊,也容易让人被忽悠。
在我国教育法及教育行政规章中,似乎找不到“早教”一词,规范的提法是“学前教育”。早教,如何谓之早?有一种说法,3岁至6岁是学前教育,3岁之前的统统是早教范畴。其实,说白了,这是早教机构抢占市场自己划出来的“势力范围”。
即便是3岁前,早教的提法也不尽科学,突显的问题是究竟“教”什么。“以养为主,教养融合,强调婴幼儿的身心健康是发展的基础。”这句话可以解读为:3岁前应当以养育为主;对宝宝的教育内容和方式,应当与养育目标结合在一起,不能教大于养甚至以教代养;施以的一切教育,都应当以尊重和满足宝宝的身心健康为前提,切忌拔苗助长。
0至1岁主要是建立亲子关系,父母在照料婴幼儿的过程中,充分的体肤接触、感情表示、行为表现和语言刺激,会对婴幼儿的成长产生深远的影响;1岁以后,随着动作能力、言语能力的发展及活动范围的扩大,开始表现出追求玩伴的愿望,于是出现一对一的玩伴关系。”这段话至少说明一点,就是3岁前的小宝宝,他们最大的“教育”空间应当是在家庭里,他们的最好老师不是外人,而恰恰是养育他们的父母。
我们不妨给“早教”下个定义,即并非“早期的教育”,而应当是“早期的教养”,是一种让宝宝顺其自然健康发展的教养。再丰富多彩的早教,都必须建立在亲子关系基础上。因为,像宝宝们特别渴望的“体肤接触、感情表示”,再训练有素的早教专家,也会无能为力或留有破绽。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行为老师
父母是孩子最初的模仿对象,很长的一段时期内,他们也是惟一的模仿对象。在见到第二个男性之前,孩子对男人的所有理解都是从父亲那里得到的。在接触第二个女性之前,孩子所有对女性的感触都是从母亲那里得到的。父母和睦,孩子就会认为与人相处应该随和互爱;父亲大男人主义,孩子就会认为男人就应该这样;母亲特别八卦,孩子就会不知不觉地打听别人。
平时喂女儿吃牛奶,她总是慢吞吞的!我就会说“宝宝再不吃,妈妈要生气啦!”
父母是孩子最初的模仿对象
昨晚抱她上床睡觉,她说“爸爸快睡觉,把电脑关掉!”她爸爸不在意地说“你先睡吧,爸爸过会儿再睡。”女儿马上说“我要生气啦!”
她爸没料到女儿会这么说,笑个不住。真就关掉电脑去睡了。哈哈!
《母亲手记》
父母是孩子最初的模仿对象,很长的一段时期内,他们也是惟一的模仿对象。在见到第二个男性之前,孩子对男人的所有理解都是从父亲那里得到的。在接触第二个女性之前,孩子所有对女性的感触都是从母亲那里得到的。父母和睦,孩子就会认为与人相处应该随和互爱;父亲大男人主义,孩子就会认为男人就应该这样;母亲特别八卦,孩子就会不知不觉地打听别人。
模仿是学习之母,一切学习都是从模仿开始的。在一切都需要模仿的时期,父母作为被模仿者,主导着孩子的生活。所以,父母的作用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因为孩子最初还不会鉴别和扬弃,所以他们的模仿并不分好坏。父母要求孩子学的,孩子会模仿,父母担心孩子学的孩子,依旧会模仿。作为被模仿者,父母在孩子面前小心一些、检点一些,是很有必要的。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孩子是否以自己的父母为荣,父母身上是否有足够的精神营养供孩子汲取,都是重要问题。那些以父母为荣的孩子,更容易建立较高水平的自尊,并对自己产生较高的自我预期;而那些因为父母的糟糕和低水平而负累的孩子,追求自我超越则会比较困难。两种情况的孩子心中,都会反复出现这样的潜台词———“我是谁谁的儿子”或者“我妈妈就是那样的人”。显然这些对于孩子的发展是很关键的。既然父母是“无可逃避的被模仿者”,那么尽量提升自己的素养就成了一种必然的责任。
我母亲是一个善良而乐观的女人,但是她有点缺乏主见,太在意别人对她的看法。我从自己对外祖母的印象中很容易地找到了答案,我也从自己和哥哥的身上看到了母亲这种性格的印证。当然,我们兄弟两个在这方面都有所改善,比起母亲来好多了。但是,我们所受的影响还是很明显的,而且我相信我和哥哥的孩子将来也不可能完全不受影响。一个人的一个弱点可以无声无息地传递好几代,做父母的应该好好思考这一现象。
成功孩子背后的父母都有哪些共同的特质?
前几天参加了一个家庭聚餐,席间有几个孩子的表现让我刮目相看,一个已经大学毕业了,考入某大型国有银行,已经上班。一个在国内一所著名的大学读大二,大三准备保研。一个还是一名初中学生,成绩非常优秀。他们很淡定地聊天,不事张扬。很有礼貌地为大人敬酒,倒茶,时时处处显示着他们良好的教养。从小看着他们长大,和他们的父母彼此再熟悉不过。事后,我和妻子针对这些孩子的教育问题展开了一次讨论。我们努力从这些成功的父母当中找到他们共性的东西,我们讨论的范围扩展到身边的同事和我们所接触到的朋友。我发现,其实成功孩子的背后父母其实有很多共同的特质:
1.对孩子总是抱有欣赏的态度
在和这些父母交往的过程中,你会感觉到他们对自己孩子的欣赏有时候让你动容,比如这些孩子在家里都有自己的小名,父母叫的时候通过语音语调你会感觉到这些小名就是专属于父母的。别人叫的时候会黯然失色。
他们在谈论自己孩子的时候也绝不斥责和抱怨,即使自己的孩子相貌并不出众,有时候考得也不好,但他们从没有抱怨,很平静地帮助孩子分析问题。欣赏并不等于不切实际的夸奖和鼓励,而是来自内心的一种默默支持,一种心照不宣的力量。在和这些父母接触中,我能感觉到自始至终父母都对自己的孩子有一种永不枯竭的欣赏的力量在存在。
2.原则性强,不轻易改变自己的主张孩子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父母清清楚楚,并且立下规矩。不会轻易改变。比如,该写作业的时候,一定要写作业,该读书的时候,一定要读书,不会因为今天是周末或者今天情况特殊就有所改变。尊敬父母,不撒谎,诚实,如果违反绝不轻饶,这是一条做人的底线。
3.善于经营自己的家庭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是孩子成长的基础,纵观这些父母的家庭,家庭氛围和谐温馨。父母之间很少发生争执,孩子在这样的家庭中感觉到温暖和依靠。母亲往往在家庭当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她们把家打扫的干干净净,整理的整整齐齐。不在乎穿多贵的衣服,用多贵的东西,关键在于把孩子大人都打扮的利利落落。
4.明事理,举止稳重,朴素低调父母都很通情达理,善解人意。对问题的看法往往非常折中,不偏激不固执,举止稳重,谈吐优雅,不给人盛气凌人的感觉,很少在别人面前夸耀自己家庭和收入。
5.关心但绝不溺爱自己的孩子他们对于自己的孩子很关心,但对于孩子的不合理能断然拒绝,而绝不后悔,对于孩子所犯的错误也不会姑息迁就。
6.父母配合默契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一唱一和配合默契,一个唱红脸的一个必须要唱白脸,父母不要互相拆台,互相指责,这是大忌,曾亲眼见过,一个孩子不听母亲的话,和母亲发生争执,做父亲严厉斥责他这种行为,孩子歪着头不服,父亲过去就踹了一脚。孩子掉泪,但父亲并没有妥协。严肃指出他的行为是不当的。做母亲的马上给她说道理,两个人配合默契。很快孩子不再固执已见。
7.工作认真,踏实父母对于生活和工作的态度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纵观这些父母不但在教育孩子上是成功的,对待工作也是认真踏实,兢兢业业。在单位上干得也很出色,可谓工作生活两不误。
8.定时定点关注孩子的学习每天都会拿出一定的时间来关注孩子,并且能定时定点,孩子做完作业,要检查一遍,有时间陪着孩子读读书,即使自己不读书,也会陪在孩子身边。我看到他们家里都有自己的书桌,每天有一段时间是雷打不动的作业读书时间,父母都会放低说话的声音或关闭电视,以免影响孩子的学习。
9.关注孩子饮食健康,烧一手好菜他们非常关注自己孩子的饮食健康,他们为孩子制定合理健康的饮食菜谱,那些东西有添加剂,那些东西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清清楚楚,他们绝大部分时间会亲自下厨做菜,荤素搭配,很少买现成的。烧得一手的好菜。
10.严格要求孩子严格不是打骂,不是一味斥责,而是对孩子的行为和习惯进行管控,关注她的点点滴滴。如有不足,及时纠正。比如对孩子的游戏时间严格控制,“业精于荒于嬉”这是教育孩子不变的信条。
11.了解孩子,不提过分的要求对自己的孩子评价很客观,不给予过高的期望,也不悲观。而是根据孩子的实际能力定目标。和一位父亲谈起来,他说,我并不期望她能考第一,我只想让她通过自己的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如果她考不上清华,她就考个山大,如果考不上山大,靠本地的一个院校也不错。她只要努力了,就行了。其实这个父亲,努力注重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
12.做孩子的朋友倾听孩子的心声这些父母都很尊重自己的孩子,他们会倾听孩子的心声,不管什么时候,只要孩子和他们说话,他们都会放下手中的家务,认真倾听。即使孩子讲的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但在他们那里可是他们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
孩子与父母争辩对成长有益
儿童心理学家专家认为,能够同父母进行真正争辩的儿童,在以后会比较自信、有创造力和合群。汉堡心理学家安格利卡·法斯博士证实:“隔代人之间的争辩,对于下一代来说,是走上成人之路的重要一步。”这位心理学家还谈到争论的一些重要之处。
由于受千百年传统观念的影响,受封建礼教的约束,国人总觉得小孩子见识少、阅历浅、不成熟,又是自己生养的,于是形成了“大人说话小孩子听”的定论。不少家长不允许孩子与大人争辩,他们奉行“父母之命”的教义。孩子只能对大人的话“言听计从”,是决不允许与父母拌嘴、争辩的,否则就是“大逆不道”。
其实,父母与孩子争辩是件有益的事。争辩是争论、辩论的意思,是各执己见,相互辩论说理。这样做有利于思想沟通,通过争辩达到形成共识、解决问题。这有什么不好呢
孩子同父母争辩并非坏事
德国儿童心理学家专家认为,能够同父母进行真正争辩的儿童,在以后会比较自信、有创造力和合群。汉堡心理学家安格利卡·法斯博士证实:“隔代人之间的争辩,对于下一代来说,是走上成人之路的重要一步。”这位心理学家还谈到争论的一些重要之处。
1、有助于找到界限
“等我们吃完了再去干”,妈妈劝儿子卢卡斯。9岁的卢卡斯生气地把椅子往后一推,顶了一句:“为什么?”我还有些事要做,比坐在这里要好。”法斯博士说,卢卡斯的这种挑衅是在试验他的能力的极限在何处。同这个倔头倔脑的阶段相似,同父母拌嘴能使孩子有机会学会估量自己。争辩是摆脱儿童无方向状态的一个途径,可以使他们知道自己的能力和界限在何处。
2、形成自己的意志
法斯说:“争执能帮助儿童变得自信和独立。在对抗中他们感觉到自己受到重视,知道怎样才能贯彻自己的意志。”争执也表明孩子正在走自己的路,他们注意到,父母并非总是正确的。
3、应付冲突的训练
安格拉想学骑马,但是她妈妈反对。妈妈说:“我要对你负责”。安格拉反驳说:“萨比内的父母也对她负责,但他们允许她骑马。”争论有学习的效果。孩子通过争论学到争论的艺术。考虑到日后在工作中,以及和同伴的关系中会有争论,这种学习对儿童是重要的。
4、爱的表示
俗语说,相亲相爱,才会相互逗弄。斗嘴是向对方表示,你对我是重要的。一个人如果总是与世无“争”,他就是向周围的人表示,你们对我无所谓。
刺激智力的发展
能促成孩子和父母争辩的直接原因,是他们语言能力的进步和参与意识的觉醒。在争论时,孩子必须根据自己对环境的观察分析,选择并运用学到的语汇和表达方式,试图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欲望、观点,挑战父母,这将大大刺激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而且,通过争辩,孩子可以学到争论、辩论的逻辑技巧,这对孩子日后思维的发展是有利的。
帮助形成个人意志
心理学家认为,争执能帮助孩子变得自信和独立。在争辩中,孩子会感觉到自己受到重视,知道应该怎样表达才能实现自己的意志。争执也表明孩子自我意识的觉悟,正在尝试着走自己的路。孩子在与父母争辩后发现,父母并非总是正确的。辩论的胜利,无疑使孩子获得一种快感和成就感,既让孩子有了估量自己能力的机会,也锻炼了他们的意志力。
因此,明智的父母通常不把自己的意志简单地强加在孩子身上,而是为孩子的争辩创造了一种宽松、平等的氛围。在争辩的过程中,父母应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不要简单地把孩子的争辩看作是对长辈的不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