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教育部出台《3至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对3-6岁的儿童需要具备基本的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能力里,提到3-4岁儿童要具备不吃陌生人 给的东西,不跟陌生人走,以及5岁要能记住家庭住址等基本能力。对此,从事近30年幼儿教育的孙津莉针对孩子的安全教育问题,向一些80后家长说明了一些 提醒事项:

1、不要让孩子玩火。火容易失控,特别是孩子常会玩一阵就忘了,对于小火苗或者暗火,没有判断能力。

2、不要吃陌生人的食物。当然,也不能一棒子打死,在父母的提醒下可以去尝试。

3、不要跟家长之外的人走。要告诉孩子,即便是常见的邻居、家长的同事,除非有父母的许可,否则不能跟任何人走。

4、小物件不能放到口、鼻、耳等部位。大头针、花生米、瓜子、玻璃球之类小物件是幼儿发生意外的高危物品。

5、不能玩塑料袋。幼儿在玩游戏时,时常会突发奇想,一旦将塑料袋套在头上,很容易引起窒息。

6、提醒孩子,不能随便将父母的姓名、电话告诉陌生人。

7、在教育孩子认识红绿灯、斑马线,以及通行规则时提醒他,过路口要左右张望。

8、乘坐电梯时,开门后一定要观察梯箱是否在位。上扶梯时,不能趴在扶手上,不能追逐打闹,不能将脚及鞋子靠在旁边部位玩耍。

9、记住一些紧急号码。遇到突发情况时,一旦报不出具体位置,提醒孩子不要挂电话,保持通话,以便有关部门通过技术手段定位。

10、在与父母走失后,一旦无法直接找到警察帮忙,一定提醒孩子,尽量寻找“抱小孩的家长”、“穿制服的工作人员”寻求帮助。

延伸阅读

孩子犯错家长要不要先保持沉默


前几天,我去参加同学聚会,有一位老同学恰好是儿童教育专家,我就把有关情况作了陈述。他听了之后,略作思索,说:“其实,大多数孩子对于错误都能够自己察觉到,父母的批评可能会起到当头棒喝的作用。但批评过多,也许反而会让孩子对错误采取无所谓的态度。如果你的孩子再次犯错,请你保持沉默,试试看,他自己能否意识到错误。”

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我回了家。刚进楼道,我就接到了邻居的告状,说我儿子踢球时把人家的玻璃砸碎了。我再三向邻居赔不是,带着儿子进了家门。我很生气,但想起老同学的话,我努力压制着自己的火气,没有马上教训儿子。挥挥手,低声说:“你出去吧。”儿子惊讶地望着我。

过了一会儿,儿子又进来了,怯生生地站在我面前,小声说:“爸爸,我错了,对不起。”儿子居然肯主动认错,有点出乎我的意料。我一阵欣慰,说:“做了错事及时改正,仍然是好孩子。但如果做错了却不承认、不改正,那就没有人喜欢和你做朋友了。”儿子点了点头。

看来,同学的意见是正确的,让孩子自己承认错误,效果更好。我们家长要做的,是让孩子明白,哪些事是应该做的,哪些事是不应该做的。这次事件之后,儿子连着几天表现都特别好。我趁热打铁、不失时机地表扬了他的进步。

现在,儿子偶尔还是会犯错,但我再也不犯以前在教育孩子方面的错误了。我沉默着,但我的眼神、我的脸部表情、我的肢体语言,都足够让儿子明白我的心意。

以后,如果孩子再犯错时,请不要先批评孩子了,留给孩子自我反省的时间。孩子会越来越好的。

记住地址和电话号码可以让走失失的宝宝尽快找到父母


引言:前两天呼和浩特土左旗一个2岁左右的宝宝走丢,被好新人送到派出所,经过3个多小时,家长才找到派出所,接走孩子。其实,一年中有很多孩子走失的,那么,在家里父母可以让宝宝记住家里的地址和父母的姓名、电话号码等,培养宝宝的记忆力和应变能力,在走失的时候可以更快的找到父母。

如何让宝宝记住自己家的住址、父母的电话或手机呢?我们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来让宝宝记住。

首先,我们来给宝宝讲个故事:“有个小朋友叫小宝。有一天,他和妈妈上超市买东西,一不小心和妈妈分开了,怎么找也找不到。小宝想了想,就找到售货员阿姨说:‘阿姨,我把妈妈丢了,你能帮我找吗?’阿姨带他来到广播室,问他:‘你妈妈叫什么名字?’小宝说:‘妈妈叫李琴,长的可漂亮了!’阿姨笑着打开扩音器,播出找人信息。不一会儿,妈妈赶来了,小宝高兴的扑到妈妈怀里。”

然后,在故事讲完后,妈妈启发宝宝:“如果你走失了,怎么办?”宝宝会说:“找警察叔叔。”妈妈再问:“警察叔叔送你回家,你能告诉他,你家住在哪里吗?”宝宝回答:“﹡﹡小区﹡﹡号楼﹡﹡室。”妈妈再问:“如果家里没人怎么办?”宝宝回答:“打电话找爸爸、妈妈。”妈妈再问:“﹡﹡﹡﹡﹡﹡﹡﹡﹡﹡﹡”。结合活动,准备好写有自己家住址的字卡,及爸爸妈妈的电话和手机号码,教宝宝认读,最后记住。

本网站小编总结:宝宝在2岁多的时候会记住很多东西,比如自己的名字、父母的名字等,只要爸爸妈妈多教宝宝,宝宝的学习能力是很棒的。为了提高宝宝的自我保护意识,家长还是要多引导多锻炼,让宝宝记住家庭地址和电话号码以防走丢后可以及时找到。

紧急求教——如何教1岁孩子认字?(上)


我从没有刻意地教女儿认字,但女儿现已认识0-9(1岁7个月)、认识“新”(昨天)。

我经常给女儿讲故事,而且是拿着书给女儿念书上的故事。发展到现在,女儿从外面回到家里的第一件事就是,自己从书堆里找出她喜欢的书(当然都是适合她这么大孩子看的图画书,上面字不多)要求大人给她念书,念多了她会要求大人握住她的食指,指着书上的字念给她听,“0-9”和“新”都是这么认识的。

女儿1岁多时最喜欢熊猫,我买了一本图画书,上面讲熊猫和其它小动物们陆陆续续到车站等公共汽车,每一页有一个数字,故事的目的是教孩子认数。我当时只是为了给女儿看熊猫,才买这本书,因每页都有熊猫。当时,女儿天天要看这本书上的熊猫等汽车的故事,书上其故事它的不看,看得书都起毛边了,因她翻不好,好几页都撕破了。没想到,在她看够小动物后,竟指着书角上的数字要求念给她听,没多久她就认识了0-9。

最近她喜欢看“新一代妈妈宝宝护理大全”(我怀孕时看的书)里的小孩,看多了,就对封面的字感兴趣了,让我们一一念给她听,她只对大字有兴趣,每个都要念,少一个不行;对小字没兴趣,念几个就不让念了。昨天我把一张有小孩的广告画拿给她看,她嘴里居然讲出“新一代”,我一看原来广告画上写了“新学年,新生活”。

对于孩子认字,我个人认为不要刻意教,而是时刻观察孩子,发现兴趣,及时引导,或引发孩子的兴趣让孩子自己对字感兴趣(这一点特别重要,也特别难,爸爸妈妈要想办法让孩子对字感兴趣,还不能因此让孩子对汉字厌烦)。这样做的前提是天天给孩子讲故事或念书上的故事,使孩子对书感兴趣。书应选一页纸上主要是画,有一些字,字比较大的书。

紧急求教——如何教1岁孩子认字?(下)

紧急求教——如何教1岁孩子认字?(下)


小慈5个多月时我就开始教她认字了。我用毛笔在硬纸壳上写上大大的汉字,挂在相应的位置,比如,“爸爸”、“妈妈”贴在我和她爸的合影两侧,“镜子”挂在洗脸间的镜子上,“画”字贴在墙上挂的画上,“空调”当然粘在空调机上……家里大多数家具、用品、物件都被我贴上相应的字符,没事抱着小慈时,就教她指认,给她一个直观的印象。

我还在楼道的上下楼梯口贴上自己写的“上”“下”,在家门上贴“家”,小慈对这三个字最有感觉,因为她喜欢下楼玩,每天定时抱她出门,这三个字是必认的,教的次数多,印象也就特别深。“X—I—A下,下楼的下”、“SH—ANG上,上楼的上”、“J—I—A家,家庭的家”,家里每个人带她出门都会对她念叨这三字经,所以小慈对这三个字特敏感。有时我故意站在“上”的位置念“家”,可她根本不受我的迷惑,仍然知道往“家”的方向看,所以我认为,小慈已经“认识”这三个字了,尽管目前她还不会说。

我的观点是,教孩子尤其是比较小的宝宝认字,不应为了认字而认字、为了学习而认字,就是说,别把认字当成功课和任务,而是把它当作一个游戏来进行;我觉得我们现在对宝宝进行认字训练的目的更多是向她传输关于汉字的印象和概念,而不在于教她认多少字或者她会认多少字。在教小慈认字的过程中,我发现耐心特别重要,一个字、一批字要重复好多天好多次才能够取得一点效果,但一旦宝宝对这些字产生印象和记忆,那她就真的掌握住它们了,想让她忘她也忘不了。

不要让孩子过早入园


不要让孩子过早入园

让孩子们越早接触教育越好,目前许多的家长们都认为,育儿专家指出,家长们的这种教育方法并不可取,孩子们过早的入园反而很有可能使他们没有安全感,反而还会影响孩子们的发展,以下就来详细的了解下吧!

2岁童心理承受力差较难适应入园转变

从幼儿教育专家的角度来看,判断孩子何时入园合适,最科学的办法是根据孩子的心理发展状况具体细分。但就现实情况而言,“家长们都希望把孩子早早送来幼儿园,又有谁愿意自己的孩子比其他人上学晚呢?所以要细分孩子的入园年龄是不可能的事。”

园长表示,绝大部分家长都只想让孩子早入园,早受教育,很少考虑孩子是不是能适应,心理承受能力够不够强。“现在多是独生子女,在家备受宠爱,到幼儿园以后受关注和照顾少了,常常会觉得不安和痛苦。而2岁的幼儿心理发育不成熟,语言发展有局限性,而且不懂调节情绪,不能像成人那样逃避痛苦、平复心情,就可能带来负面影响,包括缺乏安全感、不敢与陌生人交往等。缺乏安全感的孩子还可能有心理疾病。”

为慎重起见,一些幼儿园在每年入园报名后都会组织面试、家访、亲子活动日等等,由此了解孩子和其家庭的育儿情况。“孩子起码要能表达自己的需要,并具有基本的生活能力。如果孩子不会说‘我想干什么’、‘我喜欢什么’,吃饭要喂,不能自己穿脱衣服鞋袜,建议还是不要太早入园。”

入园前要多准备培养孩子集体生活兴趣

尽管孩子不具备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很多父母却坚持认为只要把孩子送进幼儿园,就会有利于他们的身心成长,诸多在家里养成的不良习惯也会得到纠正。孩子入园之前应提早两个月做准备,以便良好过渡。

为了让孩子适应父母不在身边的生活,建议家长和孩子一起参加入园前的亲子班。从刚开始陪孩子玩一个小时,慢慢减为半个小时,直至完全不用家长陪着,让孩子逐渐适应集体生活。家长应多称赞幼儿园和幼儿园的老师,当孩子喜欢上幼儿园,自然就能开心待下来。多带孩子参加集体聚会,并不断强化“和小朋友一起玩真开心”,促使孩子对同龄朋友和集体活动产生浓厚兴趣。入园须知

孩子们入园后经常容易生病,孩子出生后第一次离开家庭,面对陌生环境,心理波动肯定表现为身体疾病。“新生入园焦虑是正常表现,是孩子心理第一次经受锻炼。家长要有正确认识,不要表现得更为关心、照顾,要让孩子了解上幼儿园是应该做的,就像爸爸妈妈上班一样正常。如果家长动不动就担心,会加重孩子焦虑的程度。”吴冬梅还不主张孩子春季入园,因为这个季节容易生病,在幼儿园很难得到特殊的照顾和护理。

随着日益竞争激烈的今天,“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似乎已经成了家长们的口头禅,但是想要孩子们接受早的教育也要更多的考虑孩子们自身条件,希望家长们都能够慎重做决定!

父母要让孩子自己多去尝试


儿童在婴儿期,享受着妈妈无微不至的照顾。可一旦进入幼儿期,儿童会逐渐脱离母亲的控制,什么事都想自己试着干。

“妈妈,我自己洗脸。”

“妈妈,我来擦桌子。”

……

许多妈妈每逢听到孩子这样说,总像没听到一样,照例不让孩子干这些事情。因为妈妈知道,孩子洗脸会洗不干净,有时还会玩起水来;妈妈怕孩子擦桌子弄脏了新换的衣服;妈妈更怕耽误时间,每天一早送孩子上幼儿园时,穿衣穿鞋妈妈一手包办,怕孩子穿得慢,系不好还得重来。

替孩子完成了大大小小的“任务”,在妈妈看来,这是应尽的义务。因为好心的妈妈疼爱孩子,怕孩子失败,因此一味地取代,结果让孩子失去了许多尝试的机会,反而增长了依赖性。妈妈过度给予帮忙,时间长了孩子会失去做事的信心,每当遇到困难与挫折时,就会自卑,长此以往,孩子永远也不会自立。

兰兰刚满3岁的时候,看到了笔,就拿起来在纸上画了许多歪歪扭扭的线条,有时连书上也画满了,衣服上也出现了道道。妈妈并未因此而训斥她,还特意拿来许多纸让孩子画,还试着教孩子画圈圈、方块、三角等。孩子有了兴趣,妈妈因势利导又送她到少年宫学画。孩子大胆地尝试,失败与成功互相交织,从中获得了两者的平衡。

当然,给孩子尝试机会需要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兴趣爱好,使他们得到充分的体验。

一般3岁的幼儿,最有兴趣的是扣钮扣和折叠自己脱下的衣服。如有条件,父母最好给孩于准备属于他自己的衣柜,让孩子折叠并整理自己的衣服,还可准备各式各样的带钮扣、拉链的衣服,让孩子练习。

4岁的幼儿,让他们在具有穿衣服的能力基础上逐步尝试系鞋带。父母可以将一条布带拴在椅子的扶手上让孩子练习打结。五六岁的幼儿应更多地尝试料理自己的事情,如洗小手绢、袜子,并协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如扫地、擦桌子等,还可以让孩子学习缝钮扣。

总之,给孩子尝试的机会,有利于孩子自立能力的增强。有了这个条件,孩子就能大胆地迈出人生第一步,尽管摔倒过,也会勇敢地爬起来。

孩子尽管在尝试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挫折,可能会遇到困难,但是总有一天孩子会在尝试中成功的!

不要让孩子带着委屈入眠


不少妈妈有这种感觉:小孩子在入睡之前显得特别娇气——白天带他去逛街时,他可以自己走,还特别不喜欢老老实实呆在爸爸妈妈身边,老是一个人冲在前边。但到了入睡前,他就特别喜欢依赖大人,明明图书就放在他的枕头边,他也会叫妈妈来拿起交到他的手里,他还会要求妈妈紧贴着他身边躺下,给他唱歌讲故事,直到他渐渐进入梦乡。

小孩子入睡之前显得特别娇气,是他们内心深处隐藏着的“恋母情结”的一种体现。这是由小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所决定的。小孩子在长大的过程中,逐步积累起一些独立行动的能力,还会表现出一些独立自主的欲望。但在潜意识里,他们仍对母亲抱有深深的依恋,而入睡之前正是这种“恋母情结”的潜意识最容易发作的时候。父母们应尊重并呵护孩子的这种“恋母情结”,尽量满足他们在入睡前的心愿。

其实,白天不娇气的小孩子一旦晚上开始撒娇,这说明他正渴望进入梦乡。只要妈妈陪在他身边,和他说说话、唱唱歌,他很快便会安然入睡。如果父母不尊重孩子临睡前的要求,拒绝他甚至训斥他太娇气,孩子就会产生委屈和焦虑情绪,不仅不能安然入眠,而且在睡眠过程中容易出现吮吸手指、咬被子、尿床、说梦话等不良现象,这将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

因此,家长们是不能忽视的,不能让孩子这样的,让孩子健康睡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