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花雨舞剧观后感
2025-04-12 丝路花雨舞剧观后感丝路花雨舞剧观后感(系列8篇)。
《丝路花雨》曾先后访问20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深受好评,被誉为“中国民族舞剧的典范”。那么观众们观看后感受如何?我们一起来看看大家写的丝路花雨观后感吧
丝路花雨舞剧观后感 篇1
看了丝绸之路的纪录片后。我感到这条路传承了无数的骆驼商旅,他们越过崇山峻岭,将中国的丝绸运往亚欧,将那里的食品带回中国,我国的音乐、舞蹈、绘画等由于吸收了西方文化的长处而变得美轮美奂……正是这条路传播了东西方的古老文化;正是这条路传承了亚欧的文化与友谊-----它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要道啊!亚欧各国的人们能这样友好相处,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古代中、外人民的智慧和才智;因为他们知道友好相处;因为大家懂得互帮互利! 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西域的使者、商人也纷纷东来。他们把中国的丝和纺织品,从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内地。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
这条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路。丝绸之路是历史上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线,在历史上促进了欧亚非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中国是丝绸的故乡,在经由这条路线进行的贸易中,中国输出的商品以丝绸最具代表性。丝绸之路是个形象而且贴切的名字。在古代世界,只有中国是最早开始种桑、养蚕、生产丝织品的国家。中国的丝织品迄今仍是中国奉献给世界人民的最重要产品之一,它流传广远,涵盖了中国人民对世界文明的种种贡献。 中国除出口大量丝绸之外,还输出铁器、镍、贵重金属、铜器、漆器、杏桃和甘蔗等到中亚、西亚直到罗马。中国从中亚以西输入毛织品、玻璃、宝石、玛瑙、香料和化妆品,特别重要的是从大宛输入汗血马、天马;中亚各国的葡萄、苜蓿、蚕豆、石榴、番红花、芝麻、胡萝卜和黄瓜等植物,都传到中国。从西域和伊朗传入中国的,还有箜篌、琵琶、筚篥等乐器及绘画、雕刻、图案设计等技艺。安息和罗马的毛织品、玻璃也源源东来。丝绸之路开通之后,中国与中亚、西亚和南欧各地各民族友好往来绵亘不绝,日益密切。
长安城对中外文化交流作出的突出贡献。历史上,长安城曾经是十三朝古都。我们今天所见长安城,只是一些明清建筑,远不足以说明汉唐长安城昔日的辉煌。唐代长安城还是当时世界范围内最大的国际都市。就像今天许多中国人梦想到北京天安门一样,当年世界各地的许多商人和使者,都把长安之行作为自己人生的梦想。在这些人当中,不仅包括丝绸之路终点东罗马帝国的拂林商人,中亚撒马尔干城的粟特使者,而且包括来自海东日本的留学生——遣唐使。
丝绸之路,从长安到喀什,给我们留下重温丝绸之路的路线,总而言之这部片给我留下了深刻地印象,让我对新疆也有了新的认识。
丝路花雨舞剧观后感 篇2
观看完大梦敦煌之后真觉的这是一部像梦一般的舞剧,非常的精彩,令人印象深刻。这部舞剧以千年的敦煌文化为背景,用月牙河莫高的凄美爱情贯穿全剧。大气磅礴的舞台背景、华丽的服装和动人心弦的音乐,充分的展现了大漠敦煌的神秘之美、古老之美、爱情之美。 首先从舞剧的背景音乐和舞蹈方面谈谈我对此剧的感触,背景音乐是这部舞剧的一大亮点它有触动人心引导观众进入情境的作用。可以用 “音乐美”三字来形容它,著名作曲家《青藏高原》的作者张千一用古朴典雅的西部音乐风格,贯穿作品始终。曲作者巧用静场手法情节陡转间,鼓乐激昂,一如“银瓶乍破水浆进、铁骑突出刀枪鸣”,产生强烈的冲击力与震撼力。在舞蹈方面用“舞蹈美”来形容,舞剧阵容强大,实力雄厚。舞蹈编排也颇有独到之处,群舞表现则体现出更鲜明的地域特色,而且常常与男女主人公的独舞、双人舞形成鲜明的对照,构成强烈的戏剧冲突,从而给人以舞蹈美与戏剧美的双重享受。绚丽多姿的莫高窟壁画,栩栩如生的飞天壁画,大气磅礴的千佛壁画,顶天立地的佛头巨塑,都被设计者巧妙地纳入舞台的布景及天幕之中,其构图之精巧,布局之美妙,灯光设计的别具匠心、服装道具的独特新颖,与全剧形成浑然一体的和谐之美。
《大梦敦煌》中青年画家莫高为追求艺术的最高境界前往敦煌。在穿越大漠的艰难中生命垂危,被偶然路过的女子月牙所救。不久,他们再次在敦煌相逢,萌生爱情。却遭月牙之父大将军反对,逼迫月牙在王公巨贾中招亲。为了爱,月牙星夜出逃,与莫高在洞窟相会;大将军率军包围。在血与火的面前,月牙再次拯救了莫高,却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他们勇敢的追求自己的爱情就如同敦煌在大漠中屹立不倒,坚强的展现他的大漠之美。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大将军的月牙的父爱,大将军一出场都是气势昂扬、生气逼人当得知女儿喜欢上了穷酸画家之后非常的生气给月牙安排了相亲月牙不同意父亲想打月牙但又非常的舍不得,我们感叹可怜天下父母心谁不想自己的女儿过的好过的幸福。在最后一幕中大将军误杀了自己的女儿后他的神态颓废、身体一下就佝偻了女儿的死对他形成巨大冲击这时的音乐灯光呈现出暗淡凄惨悲凉的景象。
舞剧看完后一方面沉浸在月牙的和莫高的悲剧爱情故事中暗暗的为他们的结局揪心,另一方面当月牙死后莫高忍着巨大的悲痛完成了敦煌壁画的辉宏巨作时为他的坚强和大漠敦煌中的文化得以流传感到欣慰。大梦敦煌正如这舞剧的名字一样很想去这个神秘充满着传奇色彩的地方看看。这正是这舞剧的魅力所在。在欣赏课上学到很多的舞蹈课外的更多的舞蹈知识。也扩充了我们的舞蹈视野,学习舞蹈不仅仅是在舞蹈动作方面更多的是学会舞蹈的感觉和韵味。看了很多的舞蹈视频发现真正的舞蹈表演者他们是用生命在跳舞用他们的舞蹈去诠释故事,她们是热爱的。对我们的舞蹈学习帮助挺大的,由此也很尊敬和钦佩那些爱好舞蹈从事舞蹈这一行的人。
丝路花雨舞剧观后感 篇3
有幸得了两张舞剧入场券,其实俺不怎么了解舞蹈,但一看地点是新疆人民大会堂,还一次没去过,就去看一看吧,也是近距离对舞剧的一个认识。
进门的检查就象进飞机场一样,不仅把人全身上下扫描一遍,手里的小包也得过一下安检机子,在门外就听说不让带水和饮料,俺的茶水因放在包里却没有人提出异议而顺利带入。
舞台正上方挂着横标显示,这场剧是由甘肃省歌舞剧院演出的,开始前俺在想,这个舞剧 要怎么看呢?应该是没有语言只有舞蹈的,那要怎么展现一个故事情节呢?哈哈,都是多虑了,舞台两边各有一个电子屏,每一幕开始前都会把该幕内容显示出来。
看了才知道,原来这个故事是讲了敦煌莫高窟壁画的来由。有个叫神笔张的人和他的女儿不幸分离,并被罚在窟里画画,他把以前女儿跳的反弹琵琶舞活灵活现的画在了壁画里。怪不得那些仙女会那么传神,原来画里饱含了对女儿的思念之情。
舞蹈演员的功底了得,连俺这不懂舞蹈的人都看得热泪盈眶,尤其是父女久别重逢那段,眼泪止不住的掉下来。结束后的谢幕使整个剧场达到热烈的高潮,五个主角轮番使出自己的绝招向观众道谢,引起一阵阵热烈的掌声。不由地感叹,不愧是国粹啊!
这么好的节目,应该让更多的人看到才是啊,一打听才知道其实各大剧院都有演出,这是第二届国际舞蹈节,票价卖的也不贵,20元至80元不等,如果提前买票还可以买到前几排的位置,那看起来会更加精彩!
丝路花雨舞剧观后感 篇4
中国经典舞剧《丝路花雨》,以举世闻名的敦煌壁画和丝绸之路为题材,以和平、友谊为主题,通过敦煌画工神笔张和女儿英娘与波斯商人患难与共、生死相交的故事,以别具一格的艺术风格,将瑰丽多彩的敦煌壁画搬上舞台,形象地再现了敦煌文化的博大精深,歌颂了劳动人民创造敦煌文化的光辉艺术形象和中外人民友谊源远流长的动人故事。
引 子:三危山万佛呈祥,莫高窟圣光普照,琵琶伎乐、捧花飞天,播洒着祝福与吉祥的花雨,叙述着久远而动人的故事……
序 幕:唐代,丝绸路上,画工神笔张父女救起了困倒在沙漠里的波斯商人伊努斯。又遇强人,为保护伊努斯,女儿英娘被抢。
第一幕:数年之后,敦煌市场,丝绸相交,歌舞相望,神笔张终于找到了日夜思念的女儿,但英娘已沦为百戏班子的歌舞伎。伊努斯仗义疏财为英娘赎身,父女团聚,故友重逢。
第二幕:莫高窟中,神笔张按照女儿的舞姿画出了敦煌壁画的代表作--反弹琵琶伎乐天。为了不使女儿身陷火坑,神笔张让英娘随伊努斯出走波斯。市令罚他终身劳役,带罪画窟。
第三幕:英娘与波斯人民朝夕相处,如梭的光阴织下了深厚的友谊。伊努斯奉命使唐并带英娘归国,英娘捧美酒祭洒天地,告别亲如故土的波斯。
第四幕:画窟中,神笔张思女心切,梦幻中父女团聚神游于他所彩绘的天堂……突然琵琶弦断惊醒沉梦,预兆不祥,神笔张愤然急奔塞外阳关……
第五幕:阳关外,烽燧下,市令唆使强人窦虎拦劫波斯商队。为救伊努斯,神笔张点燃烽火。父女相见,却生死诀别,一腔热血洒在丝绸路上。神笔张举笔问苍天,不朽之魂长眠敦煌。
第六幕:敦煌二十七国交谊会,节度使与各国来宾欢聚一堂。英娘化妆献艺,陈诉了市令的罪状。节度使愤然惩恶,剪除了丝绸路上的隐患。
尾 声: “丝路绵绵传友谊,花雨缤纷舞彩虹。”
愿中外人民的传统友谊源远流长,绵延千秋。
《丝路花雨》自首演以来赢得了无数的赞赏与荣誉:1979年该剧在庆祝国庆30周年进京献礼演出中,获文化部颁发的“创作一等奖”与“演出一等奖”;1982年获邀赴意大利米兰的斯卡拉大剧院演出,成为亚洲首个进入这个世界著名剧院演出的舞蹈演出团体;1994年荣获中华民族20世纪舞蹈经典作品“金像奖”;20xx年作为北京奥运会重大文化活动献礼展演剧目,在奥运前夕的京城掀起《丝路花雨》观剧热潮。尤其在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献礼演出剧目多达百台的情况下,《丝路花雨》曾获得在国家大剧院连演5场的最高“待遇”,20xx年10月还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认定为“中国舞剧之最”。
作为舞剧,全剧最大的亮点毫无疑问就是舞蹈,它的舞蹈融合了中国古典舞、敦煌舞、印度舞、黑巾舞、波斯马铃舞、波斯酒舞、土耳其舞、盘上舞、新疆舞等各种艺术形式于一身,着力突出敦煌舞,并且创新性地融入了很多现代舞元素。女主角英娘“反弹琵琶乐天”的优美造型充满东方女性优雅妩媚之美,那独创的“S”型舞姿令无数人为之痴迷。
丝路花雨舞剧观后感 篇5
敦煌是一个令我心之神往的古城,它充满着神秘和苍凉;飞天舞一直是我的心头所爱。我之前看过由张继刚导演编排的千手观音和春节晚会上的飞天舞,那华美的服饰婀娜的身姿令我陶醉。神秘的古文化,瑰丽的民族舞,《大梦敦煌》将两者融合在了一起,得知它即将上演的消息,我心中十分期待。毫不犹豫地订了票。
实际看演出的那天发现这和自己以前看的敦煌舞有很大的不同,这个舞剧说通俗点就是大杂烩,它融合了古典、民间、现代、芭蕾、中东舞蹈等。多种舞种呈现在一台舞剧里真是让人大开眼界。其中我最欣赏的有这几处:1、蒙古舞中骑马的动作,当一群士兵穿着盔甲拿着盾牌配合着音响十分有气势,而月牙女扮男装“骑马”出来,这动作也干脆利落。2、月牙的独舞,月牙穿着特制的马靴十分神气,一抬腿脚绷的非常直,脚背很漂亮。还有那几个旋转的动作都做的很到位看的观众们连连鼓掌。3、第三幕将军替月牙招亲,西域的舞蹈都呈现了出来,头顶着陶罐的女人们让我印象尤为深刻,其身姿十分婀娜。4、第四幕将近结尾,月牙死后莫高将自己的全部心力与情感投入到了敦煌壁画的创作中,最终完成了幅巨大的飞天壁画,飞天舞者冉冉升起,那场景和服饰都十分华美。
整台舞剧当然还有很多值得细细回味的地方,正是由于它的华丽和多元冲击了我的视觉,才会在内心里记取最精彩的片段。《大梦敦煌》让我感受了芭蕾舞以外的舞蹈魅力,也让我对敦煌有了新的认识。也是我舞蹈鉴赏能力的一次提升,我会更加努力地学习跳舞。
丝路花雨舞剧观后感 篇6
期盼已久的《丝路花雨》终于来了,自从看过《大梦敦煌》之后,对那些优美洒脱的舞姿一直是念念不忘的。嘉对此更是兴趣满满,一直期盼着这一天的到来。放学回来说是他们几个同学在路边救了一只一个眼睛瞎了的小鸟,同学去给小鸟搭窝去了,她想还得早去看演出,就没有跟着去。在家很快地写完作业,吃过饭,我们便直奔大剧院去了。6:30到了,提前了一个小时。
《丝路花雨》讲的是神笔张父女和波斯商人伊奴斯在丝绸之路上结下的友谊,因为那时的官盗勾结,所以经常出现商人被抢劫的现象,于是善良的人们便本着良心的原则,结果是遭受了一系列的迫害……这个舞剧的故事性很强,看起来比较明白,而且配上优美动人的舞姿,少数民族特有的风情,不愧为中国舞剧之最,是民族舞蹈的代表作呢。
现场的观众座无虚席,热情高涨,掌声不断,大家都为观看了这场高水平的演出而欣喜不已,太美了,舞者汗水湿透了衣衫,全身心的投入,用这种无声的语言诉说着一个凄婉动人的故事,敦煌壁画、丝绸之路、盛唐大漠、往来商贾,一个时代的历史竟能短短的呈现在这个动人的舞蹈中,真是令人不可思议,美轮美奂,难以置信的震撼一直萦绕在空气中!
嘉看的也是极其投入,多半时间高举着望远镜,连细节也不想放过,等看到神笔张血溅大漠的时候,竟然泪流满面,抽泣起来,看来真的是看进去了。想来这种美的熏陶对一个女孩子来说,是很有必要的吧。
丝路花雨舞剧观后感 篇7
大型舞剧《丝路花雨》莅穗演出,我先后观看了五次。《丝》剧有着新颖的题材、深刻的主题思想、丰富的艺术想像力,独特的艺术构思,抒情的艺术格调。可谓题材新、构思新、立意新、语汇新。是思想大解放、大胆突破的艺术结晶。舞剧通过老画工父女的悲欢离合、和伊努思大义救英娘、神笔张血洒丝路、歌颂了源远长流的中外友谊。它对今天的安定团结、加强中外友好交往,奔向四个现代化,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有突破,首先体现在题材方面。谁都知道,敦煌壁画是我国的珍宝,但建国三十年,却基本上是“知宝而不敢碰宝”。(舞蹈界仅有戴爱莲先生的双人舞《飞天》取材自敦煌)要运用舞剧去表现它,难度是相当大的。那行旅在人烟渺茫沙漠通道的千年古史,尤如浩瀚的大海,既缺乏完整的故事传说,又渗杂着佛国艺术、生意之谈,波(斯)天(竺)色彩,弄不好便会异国情凋。但甘肃的编导同志们,通过艰辛的劳动,巧妙地把敦煌珍宝和丝绸之路有机地揉合在一起,从而为自己开辟了适合舞蹈规律的创作天地,并提升了深刻的主题思想。这个题材选择的过程,本身就是解放思想的一次飞跃,它开出的硕果,影响将是深远的。其中二场“反弹琵琶伎乐天”的构思、体现了舞剧需要的典型环境塑造典型性格。序幕的虚写和四场的大段幻觉舞蹈的处理,是那样诗情画意,浮想联翩。五场的“血染丝路”,其矛盾冲突和艺术意境,也是颇感人的。这些浪漫的舞蹈手法,都使演员有情可抒,观众情怀触动。使我们获得赏心悦目的美的享受。
《丝》剧的舞蹈语汇,就像闪光的海底珍珠,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紧紧地吸引住我,白居易早已盛赞过的如行云凌波的唐代舞风,那杨贵妃舞蹈时著名的 “小垂手”,分明展现在我眼前。我仿佛已看到,我国舞蹈界一个新的唐舞学派,正在破土萌芽。这是多么令人欣喜的事啊!作为编导,最理解创作的甘苦,任何艺术上的点滴突破,都是难能可贵的。而《丝》剧的舞蹈语汇,却是一次重大突破,尤其是面对当前普遍存在舞蹈语汇比较贫乏的现状,《丝》剧提供的全新的舞蹈语汇,更是个大贡献。可以看出,《丝》剧编导不是简单地满足于把静止的敦煌舞姿活动起来,而是通过对有关的唐代乐舞史料(包括敦煌壁画、唐诗、曲牌)综合性的研究,去芜存精,终于逐步探索出它的内在规律,整理发掘出包括控制、大跳、旋转等一整套独具唐代舞风的语汇,(其中单是旋转就有好几种不同舞姿的“敦煌转”)在动作组合上,把敦煌舞姿和中国古典舞不露痕迹地溶为一体。使人感到既有中国民族气派,又风格独特、优美耐看。把它和我最近看到的另一个反映唐代题材的独舞《霓裳羽衣舞》相比较,我是偏爱《丝》剧的做法的。(中央歌剧舞剧院于颖编舞、舞蹈意境也十分清新优美,但因语汇过多的印度、缅甸舞成分而有异国情调之感)《丝》剧编导们发掘、整理敦煌唐舞时不被唐代乐舞曾吸收过许多外来舞姿的表象所眩目,而是根据历史渊源及本民族特性而着重往中国古典舞靠拢的指导思想,是十分可取的。我认为他们的实践经验,对舞蹈界今后正确对待发掘、整理古代舞蹈语汇方面,是很有教益的。 《丝》剧不足之处,总的感觉是舞台演出不如看文字剧本感人,这和对各场的艺术处理、布局欠妥有关,如起伏跌宕不鲜明,有断断续续之感。又如场面舞蹈过多而淹没了刻划人物性格的独舞、双人舞。剧中刻划人物性格欠细腻,既然是悲、欢、离、合、一悲一欢都欠笔墨。往往可以抒发舞蹈的地方却以简单的造型一带而过。舞剧音乐较之舞蹈逊色,唐代的古曲形象不突出。观众记不住舞剧的音乐主旋律,等等。相信经过甘肃艺术家们的进一步加工,肯定会把《丝》剧搞成为我国的保留剧目。
通过《丝》剧莅穗的成功演出,对我们有如下的启示——第一是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开拓题材。当前,广东的舞蹈创作局面打不开,我认为关键是创作题材没有大的突破,思路很窄。首都文艺界评价《丝》剧有“为中国舞剧题材开辟了新的途径”一说,我同意这个观点。《丝》剧的确给我们打开了眼界。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近的,古的,中的,外的,都可以大胆探索。“作家有立场,题材无禁区”,天地十分广阔,只有大胆开拓题材,才能有文艺的百花齐放。才能开闯舞蹈步子迈不大的被动局面。第二是加强学习,提高文化素养;甘肃省同行们,用他们丰富的知识锁匙,打开了埋藏千年的敦煌唐舞的宝库。四届文代会也向我们发出号召,“文艺创作家一定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丝》剧为我们做出了榜样。作为舞蹈编导,当前应加强对中国古代舞蹈史和世界现代舞蹈史这两门功课的学习,我们要学习祖先在艺术方面聪明智慧,和豁达大度兼容并包的精神,从而提高我们的业务技能,更好地为四个现代化服务。第三是寄希望于我省主管文艺的各级领导部门,应该像甘肃省委给予《丝》剧的正确领导和艺术民主那样,为进一步发展广东的音乐舞蹈创作而大开绿灯。
丝路花雨舞剧观后感 篇8
本来《丝路花雨》我带小孩是没时间看的,还是我朋友想得周到,把小的放我爸那,才有幸看了在全国各地久演不衰中国舞蹈经典剧之作《丝路花雨》。听说此剧在各个国家演出达940多场,可谓是豪华大型的民族舞蹈的演出,我想这种古典美妙绝伦的表演,外国人特欣赏,是因为他们没有的东西,可能更让他觉得可看性强。
首先出场的是一场“千首观音”的承现, 中国大唐演出服饰很养眼,偶感到波斯的舞蹈和漂亮的服装,也是非常好看,特别她们身上闪闪发光的片片点缀,真的衣服也美得闪到眼了,哈哈~~舞姿就更不要说了!特别是主角英娘跳了好几种民族舞。简直无法用语言来形容了!
最让人感动的是《丝路花雨》演员的敬业精神,这么大型的舞剧,每一位伴舞表演者都能做到动作合诣、节奏一致、表情到位。主角如神笔张在表演离去时的那幕情景,真的是让人可怜之际,又恨窦虎他们的欺人太甚。虽然舞台剧没有语言的表现形式,但这样的大型舞剧演员的舞蹈动作技巧高超得胜过任何语言。《丝路花雨》的故事情节也很感人,歌颂了画工神笔张和歌伎英娘的光辉艺术形象,描述了他们的悲欢离合以及与波斯商人伊努斯之间的纯洁友谊。大剧院布置了每一幕《丝路花雨》的舞台背景真是棒极了,那敦煌壁画的飞天造型充满庄严的敦煌特色。
最后谢幕鲜花时,演员们一个个再展现下各自风格的舞姿,那场面让每位观众,久久舍不得离去,掌声呐喊声不断哦!受到了温州观众的热烈欢迎!
- 需要更多的丝路花雨舞剧观后感网内容,请访问至:丝路花雨舞剧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