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大地上的居所读后感(汇集4篇)。

大地上的居所读后感 篇1

苇岸的《大地上的事情》是一部以自然和生命为主题的作品,它引导我们进入了一个充满哲理的世界。通过阅读这部作品,我对自然、生命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首先,这部作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原因在于作者以朴实的语言、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他描述了日出日落的壮丽景象,季节的更迭,以及大地上各种生物的生活习性。这些描述让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伟大和奇妙,也让我更加敬畏和珍惜自然。

其次,作者通过观察自然,提出了人类应该以谦卑的态度对待自然,而不是成为一个妄为的物种。他认为,人类是大地上的居民,应该感激大自然赐予我们的一切,并与之和谐相处。这种观点对我产生了很大的触动,让我深刻反思了自己对待自然的.态度。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了对自然的保护,导致生态环境恶化。我们应该意识到,保护自然就是保护我们自己,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此外,作者还通过描写自然界的变化,引出了对生命哲理的思考。他提到了衰落与崛起的自然规律,让我意识到生命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每个生命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我们应该尊重每一个生命,珍惜与它们共处的时光。

总的来说,《大地上的事情》是一部充满感悟的作品,它以朴实的语言和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通过阅读这部作品,我对自然、生命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它让我意识到保护自然的重要性,也让我更加珍惜与大自然共处的时光。这部作品不仅给我带来了阅读的愉悦,更让我在思想上得到了提升。

大地上的居所读后感 篇2

家乡的土地令苇岸魂牵梦绕,于是他花费大半生精力,写下这部《大地上的事情》。

大地上发生过、也正在发生着许多事情,而苇岸正是这一切的追随者。

这是书中一段关于日出的描述,令我印象最深:

“观看落日,大有守侍圣哲临终之感,我看过日落,大约3分钟。观看日出,则像等待伟大英雄辉煌的诞生。太阳从露出一丝红线到伸缩着跳上地表,用了约五分钟。世界上的事情在速度上,衰落胜于崛起。”

衰落胜于崛起。

这一段描写,虽然寥寥数笔,却引出了一个作者经过深思熟虑的大发现,这条或许有些悲伤的哲理之所以产生,是源于他的亲眼所见、源于他无比丰富的内心。这是自然的定律,也是作者自身作为一个人注定的结局。

苇岸的一生只留下寥寥十几万文字,这是因为他致力于描写自然,追随自然,同时融于自然。他以自然界变化的速度,以家乡金黄的麦秆作笔,以清凌凌的河水为墨,随四季轮回而写作。

他的这些朴素的观念使他成了一个素食主义者,使他开始惧怕新世纪工业大发展的到来,使他在自然和自身发展之间做着挣扎,也使他留下了这样明亮真切的文字。

人们脚下这块神奇的土地——自从人类渐渐从农耕社会走向远离与土地接触的生活,自从人们为了一点蝇头小利,遗忘了她,毁灭着他,就一直在哭泣。而苇岸与他人不同,他是一个善于观察的人。通过感悟,他听到了大地母亲的哭诉,感受到了她的脉搏,理解她的痛楚。苇岸的笔下,转述的是大地的倾诉。

苇岸已去,但大地上的事情还在发生着,等待我们去观察、去感悟。

大地上的居所读后感 篇3

这些在许多年前触动我灵魂的文字,在此时读来,仿佛是那么的不合时宜。当我们的生活被iPad、iPhone、微信、微博……这些关键词所裹挟的时候,苇岸,永远地滞留在上个世纪,甚至,更久远的年代,为他所深爱的大地唱出生生不息的赞歌。在此时读苇岸,恰如他所说,读一本书,将满是尘埃的头脑洗干净。

他与我们是那么的遥远,然而,作为一个爱惜驴子与赞美羊群的憨厚的浪漫主义者,他与大地,又是多么亲近。他对托尔斯泰的评论,用在他自己身上,也是那么的恰如其分:外在物象最直接的描写,在反映与被反映之间是最短的距离,最自然的词汇像流水那样随低地而行。

对于大地上的那些事情,苇岸是一个细致入微的观察者和记录者,他像科学家一样观察蚂蚁、鸟雀、蜜蜂、星星、白桦林、玉米……他带着一种科学精神描述蚂蚁巢穴,“小型蚁筑巢,将湿润的土粒吐在巢口,垒成酒盅状、灶台状、坟冢状、城堡状或松疏的蜂房状,高耸在地面;中型蚁的巢口,土粒散得均匀美观,围成喇叭口或泉心的形状,仿佛大地开放的一只黑色花朵”。这样的文字让我想到法国人布封,热烈的昆虫爱好者。在《鸟的建筑》里,他像鸟类学家一样向我们讲解不同鸟类的各种筑巢方式。对于一年四时变化,他像一个气象学家一样,在每一个节气的同一时刻,面对同一片土地,拍下照片并且文字记录,带着一种庄重的仪式感,以一位忠实的大地观察者的身份存在。

不难看出,他笔下的大地,跟中国古诗中的自然相去甚远。他没有寄情山水的逍遥,也没有身处田园的闲适。他笔下的大地,有关泥土,以及从泥土中诞生的生命。他说,能够战胜死亡的事物,只有泥土。透过苇岸那些朴素的文字看过去,我们看到的不是王维,不是李白,而是这样一些闪烁的身影:梭罗、托尔斯泰、普利什文、纪伯伦、利奥波德……在谦卑、朴实、简约、平淡,甚至可以说缺乏激情的文字中,他让石头回归石头,花朵成为花朵,物象回到它们自身。他具有这样一种土地道德,用利奥波德的话来说,“土地道德是要把人类在共同体以征服者的面目出现的角色,变成这个共同体的平等的一员和公民。它暗含着对每个成员的尊敬,也包含着对这个共同体本身的尊敬。”正是怀有这种尊敬,对于人所避之的胡蜂的空巢,他说,“这是我的家徽,是神对我的奖励。”他描写白桦树,“正与直是它们赖以生存的首要条件。正是由于每棵树都正直向上生长,它们各自占据的空间才不多,它们才能聚成森林,和睦安平地在一起生活。我想,林木世界这一永恒公正的生存法则,在人类社会中也同样适用。”他像梭罗一样崇尚劳动与实干。他说自己有个愿望,一周中,在土地上至少劳动一天。“每一个人都应当与世界上的劳作保持着基本关系。劳动是上帝的教育,它使我们自己与泥土和大自然发生基本的联系。”

对于现代文明带来的破坏,他更多的是忧思和哀伤,没有征讨与激烈的攻击,就连对抗,也是那温和的慢生活,他说他行动的缓慢,正是与现代文明对抗。他吃素,为了减少对世界的掠取。这样一个内心温柔的人,势必被点滴的人性的温暖所触动。小镇人在街上相遇,大都要伸出双手握在一起,他把这寻常的一瞬,看作是小镇的灵魂。

亲子早教网小编精心推荐:

他的.文字就是他灵魂的闪光。正是如此,它们是本色的,谦卑的,甚至,有时候是乏味的,中国文学里我们随处可见的聪明、美景、意境、技艺、趣味等等,统统被他所摒弃,唯有他那与万物荣辱与共的灵魂所散发的光芒闪烁。

他这样描述放蜂人:“放蜂人也是世界上孤单的人,他带着他的蜂群,远离人寰,把自然瑰美的精华,源源输送给人间。他滞于现代化进程之外,以往昔的陌生面貌,出现在世界面前。他孤单的存在,同时是一种警示,告诫人类:在背离自然,追求繁荣的路上,要想想自己的来历和出世的故乡。”

我想,这样的描述,也恰适合他自己。如今,他已经永远地滞留于上个世纪,离我们越来越远,他永远也想象不出,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多么忙碌而贫瘠。因此,我们将越来越思念他,我们将一次次地,沿着他那像流水般随低地而行的文字,溯流而上,去寻找失落的故乡。

大地上的居所读后感 篇4

苇岸,汉族,1960年1月7日生于北京昌平县北小营村,他被称为二十世纪最后一位“大地上的诗人”,1999年5月19日因肝癌医治无效辞世,享年39岁。《大地上的事情》是苇岸从1988年开始写作直到临终时才完成的75节长篇散文。《大地上的事情》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种让我们熟视无睹甚至产生审美疲劳的大自然景观:蚂蚁营巢的三种方式;日出日落的时间和速度;田野上空徒劳盘旋的鹞子;彩色蜘蛛的危险罗网;季节的生命力;迁徙的鸟群;原野上逆风而行的火首;整整齐齐摆在辽阔大地上的麦田;赋予大地神性的雪;飞行迅疾、使人闻其声难见其影的布谷;富于传奇色彩和神秘气氛、以警觉和逃遁苟存于世的野兔……

法国著名的雕塑家罗丹曾说过:“生活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读了苇岸开放性系列的散文《大地上的事情》后,我深深地觉得,世界上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感受美的心灵。如果没有苇岸先生温暖、干净、朴素、凝练的文字下,流动着他对美好大自然的满腔挚爱与眷恋的深情。他的文字简朴凝练而又富有生命力;他的语言生动活泼、新鲜而又充满诗情画意;他的思想与人生智慧深邃、精湛而又颇有感染力。

苇岸先生不只是用眼睛发现美,更是用心感受美的、浪漫的诗人型作家。说他是诗人型作家,是因为他的创作是从人格出发,从心灵的道路上通往文学的。他是生活的有心人,对生活观察得如此的细致入微。他很敏感,充满了想象力,是一个感情细腻的诗人。他用敏感的心灵触摸着这古老大地上的一切生灵,他甚至已经和大地上的万物融为了一体。他可以从物候、气候的微妙变化中敏感地感受到季节的变化,“(惊蛰)这是一个带有‘推进’和‘改革’色彩的节气,它反映了对象被动消极、依赖和等待状态,显现出一丝善意的冒犯和介入,就像一个乡村客店老板凌晨轻摇他的诸事在身的客人:‘客官,醒醒,天亮了,该上路了。’”如此生动细腻的描写,便可以让人们可以从他的只言片语中感受到了“惊蛰”这个节气的特点。

苇岸先生是有爱的作家,他热爱世界的万物。爱,培养了他的美感;爱,引领他走入大自然;爱,带他领略生命的神圣。在他的眼里,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季节,阳光,甚至绿色……他已经与大地上的万物融为了一体,他写作的内心充满了积极向上的阳光。从他笔下记叙的小小事件,我们却能窥见偌大乾坤,品读出无穷的智慧与哲理。在《大地上的事情》中,苇岸先生多次提到了鸟类,特别是麻雀和喜鹊。

我特别喜欢他那有关麻雀和喜鹊的文字。或许因为我是来自农村的孩子,对两者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而苇岸先生对两者的喜爱让我有种终于找到志同道合的友人的亲切感。对于大自然,对于许许多多的小生命,苇岸先生总是充满关怀与热爱之情。他对大自然中那些小生命顽强的生命力充满了崇敬之情,他关心动植物们的生存状态,如苇莺、鹞子、野兔……“雀巢高度的降低,表明了喜鹊为了它们的生存而显现出的勇气;同时,也意味着被电视等现代文明物品俘获的乡下孩子,对田野的疏离。”简简单单的一句话,既表明了他对人类大量砍伐树木,导致麻雀被迫选择低处造巢的事实,也传达了他对现代科技的不满与担忧。乡下孩子的童年本应是在田野里度过的,而今却被现代科技电子产品束缚在封闭的楼房里了,这将让孩子们的童年失去多少难得的童趣呀!

然而,天公不作美,苇岸先生走了。他不能再继续把《二十四节气》给写完,他还有许许多多的事情要去做,他的思想与文学的创造几乎是刚刚开始便被迫宣告结束了。这是多么遗憾的事情呀!但幸运的是,他的品质和精神留了下来。苇岸先生《大地上的事情》是他存在的另一种形式,他将与大自然同在,他这二十世纪最后一棵会思想的芦苇将永远与大地同在。

推荐阅读:
最新日有所诵读后感(集锦10篇) 最新大江东去读后感(锦集二篇) 最新路上的人读后感(实用十一篇) 最新爱的味道读后感(锦集15篇) 最新学会爱读后感(汇编7篇) 亲子共读的读后感集锦4篇
更多精彩的大地上的居所读后感,欢迎继续浏览:大地上的居所读后感
热门标签: 童话的读后感 发展对象思想汇报4篇 孝经的读后感 目标感读后感 夏感读后感 爱的故事读后感

大地上的居所读后感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