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救助读后感(必备10篇)。

蚂蚁救助读后感 篇1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读懂课文,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本课要求会认的字有:榴、挣、恢、埋、迅、速、责;要求会写的字有:蚂、蚁、浇、挣、恢、埋、枚、翼、番、迅、速、咬、责、任、昆;要求掌握词语有:蚂蚁、浇水、挣扎、恢复、埋住、一枚、小心翼翼、一番、迅速、衔咬、责任、昆虫。掌握文中出现的多音字:挣、没。

3、帮助学生学习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能够从中感悟到做人就应该具有崇高的道德品质,要知道去关爱他人,关爱生命。

4、帮助学生学习课文按顺序叙述的方法;理解课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教学重点:

1、掌握15个会写字,重点指导书写“浇、恢、翼、番、迅、昆”。

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能够感悟到课文的主题,认识到做人应该遵循怎样的道理准则。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课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内容: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一)谈话激趣,资料导入

1、课件展示蚂蚁图片。图上这位昆虫朋友是谁?你在哪儿见过它?

2、说说你对这位昆虫朋友的了解。

3、板书“蚂蚁”

(1)学生观看老师书写“蚂蚁”两个生字。提醒学生观察两个字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2)学生读写“蚂蚁”一词。

(二)引领猜测,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当别人遇到困难,或者当别人处在危难的时候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师:是啊,对于有困难的人,我们应该伸出援助之手,当他们处在危难当头,我们应该想方设法奋力相救。那么,同学们,你们知道自然界的动物在同伴遇到危险的时候是怎么做的吗?它们是不是也会像人那样去向同伴伸出援助之手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新课文,看看动物是怎样互相救助的。

1、板书“蚂蚁的救助”。

2、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进行交流,不仅可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为理解课文做好了情感铺垫。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序

(一)默读课文,了解大意。

1、默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同桌讨论交流。

3、全班讨论交流: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再读课文,理清文序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2、小组交流讨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是怎样的?

3、小组代表反馈学习情况。

4、引导学生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把课文分成三个部分。

5、齐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设计意图:用多种方式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学习生字,扫除障碍

(一)检查读音。

课件出示本课生字,以多种形式检查生字读音,重点指导多音字“挣”的读音。

(二)说发现。

在小组内说说自己对生字的发现。

(三)指导书写。

1、找出难写的字,说说书写要领。

2、教师在田字格示范难写的字,如“翼、番”等。

3、学生练习书写。

(四)才艺展示。

小组根据本课生字进行小才艺展示,展示内容包括“一字组多词”、“词语接长龙”、“组词说句子”、“我会查字典”等。

设计意图:通过读字音、说发现、写生字三个小环节,让学生牢固地掌握了生字的音、形、义。通过才艺展示一环节,更好地落实了学生的语言文字训练。

四、布置作业

1、把喜欢的词语采集到词语花篮里。

2、抄写本课生字。

设计意图:采集词语是为了培养学生积累词语的习惯,书写生字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蚂蚁救助读后感 篇2

孟子曾经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生在世,穷其一生,所为的为非不是利益二字。而对一个国家而言,利益纷争中的成功与否,更是决定着这个国家的兴衰。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吕祖谦在《东莱博议》中这样写到。而这句话更是对秦晋联盟分合的最好解释。晋国围郑,是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对楚国有二心。这一切和秦毫无关系。秦国出兵,难道只是出于友好想要单纯地帮帮晋国?若不是如此,那么它的目的就只有一个------获利。这也就是为什么当烛之武一针见血地指出,秦与晋结盟,出兵伐郑,对秦毫无益处后,秦伯爽快地放弃晋国,转而与郑国结盟。烛之武退秦师,与其说,是烛之武凭借其智慧和高超的语言技巧说服秦伯,倒不如说是烛之武向秦伯展现了那个时局之下秦国的利害关系,使秦自动退军,与郑国结盟。

在这个过程中,看似秦改变了阵营,从晋国营中变为与郑同盟,而实际上,从一开始秦就是为了获取利益而来,它的目的始终没有改变。无论秦晋两国有多么深厚的结交,一旦触及国家利益,交情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这也就不难理解吕祖谦所说的“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了。秦与郑的`结盟,也是建立在利益之上的。

正如丘吉尔的名言“我们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对于生活中类似于秦穆公的一部分人而言,友谊,亲情,甚至良知,都远远不如利益重要。而就在这条追逐利益的道路上,他们也失去了人性中最美的部分。他们或许是成功的,但他们一定是可悲的。

蚂蚁救助读后感 篇3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和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同上

教法

以读代讲法、引导点拔法、指导朗读法学法

朗读理解法、合作探究法、自学法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的一些词语。

能力目标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情感目标

3、激发学生动物的兴趣,要知道关爱他人关爱生命。

教具准备

挂图、生字卡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一)启发谈话:

同学们大家很有成效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当别人遇到了困难,或者当别人处在危难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做吗?对于有困难的人,我们应该伸出援助之手;那么同学们,你们知道自然界的动物在同伴遇到危难的时候是怎样做的吗?我们学习一篇课文就讲述了动物之间的互相救助的事。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能够读准字音,借助工具书查找和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思。

2、相互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观察图画

4、读读课文,读准字音,查查字典,理解下面的词语:挣扎生命力、生灵、遇难、偶然

5、朗读课文,边读边圈画出本课的生字,6、同桌互相合作识记生字

7、互查识字情况

8、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9、说说课文说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这件事发生在什么地方?蚂蚁是怎样遇难的?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10、梳理事例学生提出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学习课文。质疑激趣让学生各抒己见为下面的学习做铺垫。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为后面的理解作铺垫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默读课文,看看课文有几个自然段,想想每个自然段讲的什么内容。

第一部分:主要理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和起因是什么?

第二部分:蚂蚁相互救助的过程,“我”在旁边主要做了些什么?(经过)

第三部分:我的感受。启发学生能够说出从蚂蚁的救助这件事上,人们应该具有怎样的首先品质。

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1、弄清楚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事情是怎样发生的。要让学生弄清正是由于“我”主观上认为蚂蚁的“生命力极强”,没有对遇难的蚂蚁“实施救援”,才引起事情进一步发展。

2、重点理解:为什么把我看到的事情说成是“让我心灵震撼的生命故事”

在读熟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以读代讲让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自读题解课文内容。

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能力,并在评价中提高自己的朗读能力。

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及写作能力。

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

教学教程

教师的活动及教法

学生的活动及学法

设计意图

巩固练习:

1、抄写词语花篮中的词语;

2、摘抄课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3、抄写生字

抄写词语花篮中的词语;

摘抄课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抄写生字

通过这一活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板书设计

蚂蚁的救助

事情的起因

作者看到的蚂蚁救助的事情(经过)

我的感受

蚂蚁救助读后感 篇4

从前,蚂蚁王国里有两只勇敢的蚂蚁,有一天,蚂蚁国王让那两只蚂蚁去完成一项任务。两只蚂蚁接到任务后就出发了。

它们走了一小段路,突然,有一只毒蛇看见了它们,想让它们成为自己的美餐。于是就朝它们冲了过去。两只蚂蚁猛然回头发现有一只毒蛇冲它们过去了。两只蚂蚁一看情况不妙,赶紧撒腿就跑。它们跑呀跑呀,不知跑到什么时候才停下,这时,它们已经累得上气不接下气了。回头发现那条毒蛇不风了,这才放心了。

它们又走了一大半路程,眼看就快要到达目的地的时候,却有一块巨大的石头挡住了它们的'去路。看到这各情况,一只蚂蚁毫不犹豫地向上去,一次、二次、三次……最后它终于气喘吁吁地爬上去了,完成了任务。第二只蚂蚁试了几次,都没有爬上去,于是它就绕道而行,也完成了任务。

我读了这篇文章,觉得两只蚂蚁都令我们敬佩。第一只蚂蚁具有一股坚持不懈、永不放弃的精神,值得我学习。第二只蚂蚁它在紧急关头想出了办法,解决问题,也值得我敬佩。

所以在我们平时的学习和生活当中,只要能够勤于动脑,勇于战胜困难,不能气馁,都能达到理想的顶峰。

蚂蚁救助读后感 篇5

今天,我读了一篇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做《蟋蟀和蚂蚁》,故事是这样的:“嘿咻!嘿咻!”勤劳的蚂蚁正在广大的草原努力的搬运食物。这时也有许多昆虫也在努力的搬食物,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冬天一天一天逼近了。

这时有一只蟋蟀跳到蚂蚁身边,嘻嘻哈哈的说:“你们这些愚笨的蚂蚁,今天天气阳光普照,搬什么食物呀!简直在浪费宝贵的时间。”蚂蚁气喘嘘嘘的说:“冬天快要到了,当然要努力的搬运食物呀!”蚂蚁们,你们说对不对?”其它蚂蚁异口同声的说:“对呀!对呀!大家加油!”蟋蟀心想:哼!有什么了不起的!

春天过去了,夏天也过去了,蚂蚁们仍不停的工作……。到了秋天,好吃懒做的蟋蟀一直找不到粮食。日子一天天过去了,冬天终于到了,可怜的蟋蟀只好用干枯的树叶挡风,等待死神的降临。第二天,太阳出来了,蚂蚁们出门去外面散步,走着走着,看到冻僵的蟋蟀,蟋蟀的身体又冰又冷,蚂蚁们看到可怜的蟋蟀冻僵了,合力把他搬到家里照料。日子一天天过去了,春天到了,蟋蟀恢复元气,蚂蚁们高兴的说:“恭喜你恢复元气!”蟋蟀不好意思的`说:“对不起,以前对你们那么凶。”蚂蚁说:“没关系!我叫小蚁,你呢?”蟋蟀高兴的说:“我叫小蟋,感谢你们的照料。”,因此他们几个就成为最好的知心好友了。

读了这个故事,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我们应该像蚂蚁一样,勤劳的工作,不要像故事中的蟋蟀一样好吃懒做,只会嘲笑他人,只有勤劳、努力的人,这样才能够过个温暖的冬天。

蚂蚁救助读后感 篇6

这是一篇美丽的文章,我很喜欢。写了作者对一位寓言家忿忿不满,并帮受到他诋毁的蝉恢复名誉的故事,很吸引人。

此文主要讲了:寓言家对现实毫不关心,只是因循传统而毁坏了蝉的名声。作者告诉我们:并不是蝉向蚂蚁去讨吃的,蝉这美丽的生物不会吃谷粒,它知足常乐,并不像蚂蚁那样贪婪、自私自利!在烈日炎炎的夏天,其他弱小的昆虫奄奄一息,但蝉虽不是昆虫之王却不为此烦恼!

蝉,有着天生的优势。热了,就用那“吸管”插进“树酒窖”中畅饮着。可好景不长,其他昆虫闻风而来,其中最不肯罢休的.就是蚂蚁!它们纠缠着蝉,靠武力来征服,而蝉却善良地让给它们。蝉死了,蚂蚁还将它五马分尸,做自己的美食,太贪婪了……

看完这个故事,我是喜忧参半!蚂蚁们十分贪婪,令人厌恶,它们在自己困难的时候向蝉求救,可却见利忘义。让我想起了《九色鹿》中的调达,为了一点小利益,忘恩负义,是卑鄙小人。我们在生活中要知恩图报,我们要乐于帮助别人,正所谓“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一个人的快乐并不是真正的快乐,一个人的幸福也不是真正的幸福;众人的快乐才算是真正的快乐,众人的幸福才算是真正的幸福!假如你靠自己的力量让他人微笑,或者你在别人困难时伸出手帮一把,那么你的心底也会很温暖很快乐,帮助别人也是帮助自己!

我喜欢蝉用歌声给人们预告夏天的到来,给夏天增添无限生趣;我欣赏蝉在危机时,靠机智获得“果实”;我赞美蝉,用善良编织生命!

另外,我对作者说蝉的歌声会打扰到自己感到不满。为什么我在喧杂的环境中就能专心的做自己的事情呢?这可以用相对论来解释:当一个人心情不好的时候,听到的声音都会觉得是噪音很讨厌;当一个人心情轻松愉快时,听到的声音就会觉得很美妙很动听。当你觉得心情不好时,换个心态,就像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就会有不一样的感受了。学会调节自己,换个角度看问题,这也是一种能力!

同时,我们不能像文中的寓言家一样对现实毫不关心,他的因循传统误解冤枉了蝉。我们不能“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要像顾宪成所说的那样“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同时也要了解他人,知人善任!

蚂蚁救助读后感 篇7

在一座原始大森林里,到处都是奇形怪状的大石头,有一天,森立大王要过十二岁生日了,派两只蚂蚁去通知小动物们,有一块大石头挡住了它们的去路,一只蚂蚁毫不犹豫的.上爬,一次,两次,三次,它累得气喘吁吁,最后它终于爬了过去。另一只蚂蚁看了看地形,一次、两次,爬不上去便绕道而行,也完成了任务。

第一只蚂蚁爬呀!一次两次三次,他丝毫不犹豫,那倔强的神情似乎在告诉所有的小动物们,不要被困难吓到,要知难而进,这种坚强不屈和坚持不懈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大家学习的。尤其是告诫那些知难而退一些的人。在生活中,我们不也要像第一只蚂蚁一样努力地拼搏一下,再大的坎我们也能越过去。

第二只蚂蚁爬呀爬,一次,两次爬不上去,绕到而行,也完成了任务,她用她那灵活的头脑,完成了任务,我被他那又是冷静,讲究方法的行为所折服,被他那聪明的头脑所折服。两只蚂蚁用两种不同的方式都完成了任务,让我深受启发!

我们在生活中要学习两只蚂蚁,遇事冷静,只要具有坚持不懈的精神,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蚂蚁救助读后感 篇8

在假期中,我读了伊索寓言这本书,使我从中获得很多有益的道理。《伊索寓言》这本世界上最古老的寓言集,篇幅短小,形式不拘,浅显的小故事中常常闪耀着智慧的光芒,爆发出机智的火花,蕴含着深刻的寓意。它不仅是向少年儿童灌输善恶美丑观念的启蒙教材,而且是一本生活的教科书,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本书通过简单明了的故事教会我们一些为人处事的道理。比如《狼和小羊》这一则寓言中讲的.是:狼想把小羊吃掉,用各种方法来和小羊狡辩。揭穿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龟兔赛跑》这一则寓言,结果不说了,大家都知道,是乌龟赢了。因为他不懈的努力,换取了胜利。而兔子却高傲、自大。低估了别人,总认为自己最厉害,其实有自信心是好的,但不能太过于自信,因为那就不叫自信了,而叫骄傲,等等。《伊索寓言》,来自于民间,所以对社会地层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得到了较突出的反映。如对富人贪婪自私的揭露;对恶人残忍本性的鞭鞑;对劳动创造财富的肯定;对社会不平等的抨击;对懦弱、懒惰的讽刺;对勇敢斗争的赞美。还有许多寓言,教人如何处世,如何做人,怎样辨别是非好坏,怎样变得聪明、智慧。

每一篇故事都有不同的道理,如:《狐狸和山羊》通过狐狸和山羊之间发生的故事,告诉我们不能轻易的帮助别人;《蚂蚁和蝉》告诉我们好逸恶劳的人的结局往往是可悲的,我们不能像蝉一样,整天吃喝玩乐,到冬天只能向别人要吃。《乌龟和老鹰》告诉我们任何食物都有规律性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如今,伊索寓言已经成为西方语言文学的范本,也是世界上流传最广的经典作品之一。

《伊索寓言》通过对生活中某种现象的讽刺和批判启示和教训,教会我们一些为人处事的道理。

蚂蚁救助读后感 篇9

最近我们学习了《自然之道》这篇文章,文章的主要意思是这样的:当一只嘲鹰要把幼龟的侦察兵吃掉时,作者和同伴让向导抱起幼龟,放入大海。这一举动使巢内的幼龟们以为外面很安全,它们就鱼贯而出,结果导致许多的小龟成为了食肉鸟的美味佳肴。

“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文中向导的这句话及若无其事、坦然面对的表情给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使我想到了发生在几年前的一件事:那是我和爸爸在老家玩的时候,突然,我看到了一只小麻雀正在啄一只小肉虫,我拿起一块小石头儿想砸死小虫,却遭到了爸爸的制止:“你要是砸不准,不仅会让小虫子逃掉,还有可能会伤到小麻雀。你放心,小麻雀是不会让它逃掉的。”于是,我拿着小石头,目不转睛的盯着小虫子,时刻准备着。只见小麻雀一下子飞到小虫子的前面,用它的`尖嘴扎进小虫子的身体里面,贪婪的吸食起来。等到小虫子不在蠕动时才心满意足飞走了。

原来,自然界真的是充满奥秘和神奇的呀!它是具有一定的规律的,如果不按照规律办事,有时好心也会带来恶果!

蚂蚁救助读后感 篇10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会认的字8个,会写的字15个,掌握词语14个。

2、学习课文按顺序叙述的方法,理解课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生通过学习课文,能从文中感悟到做人就应该具有崇高的道德品质,要知道去关爱他人,关爱生命。

二、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写作方法;让学生能够感悟到课文的主题,认识到做人应该遵循怎样的'道德准则。

三、教学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生字词;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学过程:

一、解课题,学习新课

板书课题,揭示课题。齐读题目,思考问题:

(1)“救助”是什么意思?

(2)“蚂蚁的救助”是什么意思?

二、默读课文,了解大意:

(1)边默读边想全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说一说课文大意。

三、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1、请学生提出预习生字时有什么困难。

2、重点指导学生易读混,易写错的生字。

3、出示生字词语,检查学习情况。

4、自读全文,画出新词,再把词语放到语句中读一读。

5、理解词语意思。

四、再次读书,理清课文顺序。

1、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是怎样的?

2、在书中画出不懂的地方。

3、小结:多有意思的一件事呀!读后你有什么想法,请你在下节课的学习中和同学交流。

五、作业:

1、抄写生字,把学会的新词放入“词语花篮”。

2、继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预习:细读课文,想想蚂蚁是怎样救出它的朋友的。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总结全文。

蚂蚁救助读后感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