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诉衷情课件(汇总8篇)。
诉衷情课件 篇1
【教学理念】
语文课学习意在激发学生的语文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对于《诉衷情》一词的学习,重点在于感受陆游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壮志难酬的愤慨。
本课教学设计重点是朗读,让学生通过读、研读等多种方法,结合对陆游及写作背景的简介,体会这首词的内涵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认识3个生字,会写一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3)体会词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壮志难酬的愤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示范朗读及播放影音文件的辅助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并使学生能够理解词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与态度
体会陆游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热爱祖国 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 幻灯片出示,走近陆游。
猜猜他是谁?(陆游)谁来根据自己的了解说说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陆游是宋朝的爱国词人,曾写下了大量以爱国为主题的诗词,而且他的词多以豪迈悲壮的感情基调为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首《诉衷情》,让我们共同走进这位词人的内心世界,和他做一次心灵的对话。(出示这首词)谁想把这首词读给大家听?(师板书:诉衷情)
2. 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结合课前预习扫除生字新词障碍。
3. 汇报:谁能当老师,教大家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认字、组词、解释、造句)
4. 学会了生字新词,谁能流利地为大家朗读这首词?
5. 生齐读课文。
二.整体读词,感悟情感。
通过刚才同学们对作者的介绍,我们知道陆游一直坚持抗金的主张,但屡次遭到当权派的打击,被迫晚年退居山阴。这首《诉衷情》就写于他隐居山阴时期。
1. 听老师朗读这首词,感受词人写这首词时的心情。(配乐)(生说:悲伤、郁闷、无奈等)
2. 这种浓郁的悲愤之情,又是怎样通过具体的词句表现出来的呢?(朗读、体会)
3. 请同学们结合书下注释,一边读课文一边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
4. 师指出:“觅”:寻找 “戍”:(军队)防守 “暗”:光线不足,黑暗。
5 . 师生共同概括这首词的大意。
三、品读词句,入境悟情。
1.小组内边读课文边思考:文中哪几句是词人情感的集中体现?
2.生汇报:胡未灭 ,鬓先秋,泪空流。(师幻灯片出示)
3.表达的是什么情感?指导朗读这三个短句。读出词人的爱国情感和悲愤之情来。
4.文中还有哪些词句体现了词人的爱国情感?深入理解这首词的上词的上阙。
(1)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课件出示:汉朝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作者以此要表达自己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用高昂激荡的语调来读这两句。(指名读,男生齐读)
(2)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课件出示:苏秦说秦王的典故,表明作者不得封侯,徒劳无功的境况,流露出词人报国之志随着时光的流逝难以实现的沉痛之情。)用悲愤的语调读这两句。(谁来试着朗读,女生齐读)
(3)全班齐读这首词的上阕。
5.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知道词人为之奋斗一生的理想无法实现,这叫他如何不悲愤。让我们再次走进词人的心灵深处,齐读下阕最后三句,(幻灯片出示)你能说出这其中有着怎样的感慨么?
天山是哪里?沧州又是哪里?
是啊,诗人的身虽隐居在山阴,可心却依旧征战沙场,他的身和心有着如此的距离,他该是怎样的心情啊?你体会到了吗?
师点拨:词人理想中渴望着(报国立功),但现实中却(冷落闲置,被迫退隐,身心分离)所以这三个短句饱含着年迈苍苍的陆游国仇未报,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同时也暗含着对南宋统治者的不满。那就用你的朗读把这种感受读出来。(读出作者的悲愤、痛苦、无奈来)
6.再次研读:
看看陆游的昔日与今朝,他由青丝变白发,由单枪匹马、驰骋疆场那英姿勃发的陆将军到这满头白发、老泪纵横、壮志难酬却又隐居山阴的陆游。我们清楚的看到了他的容颜变了,但他不变的是什么?(满腔的爱国热情,满腔的报国志向)
师:是啊,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这样的感慨向我们呈现了诗人的理想与现实那强烈的落差。因为诗人终究报国不得志啊!所以诗人“泪空流啊”!
那么,诗人老泪纵横,那滴滴的泪是为谁而流啊!(引导体会:为自己而流,是遗憾的泪,无奈的泪。)
(引读)
(1)、是啊,如果陆游的报国之志能够实现,即使他战死沙场,也许他的人生也会少一些悲泣,因为本来胡能灭,却--胡未灭;本来鬓不秋,却--鬓先秋;本来是泪不流,却要泪空流……所以,陆游遗憾哪,也无奈啊!好,就把这遗憾、无奈都融进你的朗读,读:胡未灭……
(2)、如果陆游的报国之志能够实现,即使他已至暮年,也许这首《诉衷情》会少一份悲凉,多一份豪情。可惜啊,可惜,--齐读,胡未灭……
(3 )、同学们,陆游的泪是同情的泪、愤恨的泪、无奈的泪,可这饱含着这么多意义的泪却空流,这些泪怎么就空流了呢?
是啊,陆游空有着一腔报国的热情,却一直报国无门,他那理想的梦破碎了,泪流尽了,所以留下了这千古绝唱--齐读《诉衷情》。(配乐)
7.通过刚才的品读,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要表达的情感是:爱国主义和壮志难酬的愤慨。(师板书)这是一位爱国者的血泪之歌,让我们怀着对词人深深的崇敬之情一齐诵读全文,好么?(配乐)
8.历史的秋意,时代的风雨,英雄的本色,艰难的实现,爱国的情怀,读着这样的词句,很自然地能让我们联想到词人的哪些诗词呢?或者从你学过的古诗词中是否能找出与这首词感情色彩类似的词句或诗句呢?
9.学生说,师幻灯片出示: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飞霜掠面寒压指,一寸赤心惟报国。”
“白刃临头笑,青天在上任人狂。”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生齐读
四、感悟诗情,情感升华
.师:吟动人诗篇,品诗中深情。爱国志士这满腔的爱国之情又会给我们哪些启发?师:精彩极了!(鼓掌)
师: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刚刚度过她60岁的生日,如今经济迅速发展,国家日益强盛,人民团结奋进。在这样和平安定的年代里,我们更爱我们的祖国。从现在起,我们每一位同学都应树立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勤奋刻苦,踏实进取,努力学习,为振兴中华打好坚实的文化基础。
愿同学们早日成材,梦想成真!下课。
板书设计:
《诉 衷 情》
【宋】陆游
胡 未 灭,
爱国主义情怀
鬓 先 秋 壮志难酬的愤慨
泪 空 流。
诉衷情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理解词句含义,品味词的意境。
★学习对比和用典的表现手法及其在文中的作用。
★理解作者的爱国情怀,培养自己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过程
一、释题导入
《诉衷情》,词牌名。后人更名为《桃花水》《步花间》《偶相逢》《试周郎》等。单调,33字,5仄韵,6平韵。双调正体44字,上片5句3平韵,下片6句3平韵。
二、整体感知
1、陆游(1125—1210),南宋诗人、词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人。陆游具有多方面的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一生作品丰富,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是我国现有存诗最多的诗人。著作有《放翁词》一卷,《渭南词》一卷,《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存词130余首。
2、选自《陆游集》,这首词为作者宋淳熙十六年(1189)罢官家居所作。 作这首词时,词人已年近七十,身处故地,未忘国忧,烈士暮年,雄心不已,这种高亢的政治热情,永不衰竭的忧民精神形成了词作风骨凛然的崇高美。但壮志不得实现,雄心无人理解,虽然“男儿到死心如铁”,无奈“报国欲死无战场”,这种深沉的压抑感有形成了词作中百折千回的悲剧情调。
3、学习生字:
戍.(shù) 鬓.先秋(bìn)
4、教师范读,指导朗读。
三、细读品味
1、“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这两句回忆再现了往日壮志凌云、奔赴抗敌战场的勃勃英姿。“觅封侯”用班超投笔从戎,立功异域“以取封侯”的典故,写出自己报效朝廷,收复失地的壮志。一个“觅”字显出了作者当年的自许、自负、自信的雄心和坚定执着的追求精神。
2、“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这是作者眼前生活的真实写照:睡梦中仍然出现旧日战斗生活的情景,说明作者雄心未已;睁眼看眼前,“关河”已无影无踪,当年的战袍早被尘土所封,满眼是凄凉惨淡的景象。
上片,回忆早年对敌战斗的情景,并和眼前的现实生活作比较,形成一个强烈的情感落差,由慷慨化为悲凉。
3、“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胡未灭”说明敌寇依然嚣张;“鬓先秋”慨叹自己已经无力报国;“泪空流”包含作者的满腔悲愤,也暗含着对被迫退隐的痛心。
4、“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悲凉,寓意深刻。“谁料”二字感叹自己的被迫退隐,流露出对统治集团的不满情绪。“心在天山,身老沧州”是作者血与泪的凝聚,是作者昂扬的爱国热情。
下片,紧承上片,继续抒发自己念念不忘的国事,却又已经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郁闷心情。
四、合作探究
如何理解“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三句?
明确:这三句步步紧逼,声调短促,说尽平生不得志。放眼西北,神州陆沉,残虏未扫;回首人生,流年暗度,两鬓已苍;沉思往事,雄心虽在,壮志难酬。“未”“先”“空”三字在承接比照中,流露出沉痛的感情,越来越深:人生自古谁不老?但逆胡尚未灭,功业尚未成,岁月已无多,这才迫切感到人“先”老之酸楚。
五、教师小结
这首词回顾词人自己当年在梁州参军,企图为恢复中原而建功立业的往事,如今壮志未酬,却已年迈体衰,反映了词人晚年悲愤不已,念念不忘世事的愁苦心情。
六、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七、板书设计
诉衷情
上片——回首当年、着眼现实。下片——年老体衰、壮志难酬。
————杀敌报国雄心壮,年老体衰空自叹。
诉衷情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1、在理解词意的基础上,理解作者的爱国情怀。
2、通过对词句的品读,培养学生对词句的初步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我们都知道,唐诗、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对姐妹花,是我国文学繁荣的一个象征。那么,在我国古代众多的诗人中,现存诗歌作品最多的一位诗人是谁呢?(学生猜想,回答)哪一位同学能背一背所学过的陆游的诗作?
从这些诗中你能体会出一种怎样的情感?
是啊,他的诗充满了爱国情怀,让我们由衷地生出一种崇敬之情。
2、简介陆游
当然,他不仅是一位爱国诗人,还是一位爱国词人。今天,我们就走近陆游,走进他的《诉衷情》。板书课题
二、整体读词,感悟情感
1、请同学们把书轻轻地翻开,自由朗读《诉衷情》这首词。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四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把词中的生字读正确。读后两遍的时候要争取把它念通顺,同时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听清楚了吗?好,自由读《诉衷情》。
2、出示《诉衷情》
3、好,谁来读一读《诉衷情》,这首词中一共有三个生字,听听他有没有读错。
学生读,师随机点评:侯、貂裘。
4、好的,谁再来读一读《诉衷情》。其他同学听,特别注意她在读词句时,是怎么停顿的?
5、真好,你们都听出来了吗?这就叫做读得有板有眼。
6、同学们,我们读古代的诗词,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有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老师也来读读这首词。请同学们轻轻地闭上眼睛,让我们用心来感受这首词。
7、师配乐读(大提琴曲《往事》)
8、现在你的脑海里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谁来说一说?
(学生自由说)带着这种感觉我们再来读一读《诉衷情》,把这种感觉读进去,读到词的字里行间去。
三、品读词句,入境悟情
1、好,诉衷情啊诉衷情!那么,作者的内心到底有怎样的一种情感要诉说呢?请大家默读这首词,读的时候注意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插图和书上的注释,再看看那些地方最能触动你的内心,把你的感受和体会写在词句的旁边。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诉衷情》。
2、谁愿意把你的感受和同学们说一说?
(胡未灭……)
a、出示“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请同学们读读这三句话,再闭上眼睛想一想,你都看到了什么画面?
生自由说
好啊,我们读出了一个“白发早如秋霜”的陆游。
b、看看陆游鬓先秋,泪空流,那么是什么样的经历让他有这样的情感宣泄呢?从那里能看出来?
(课件出示: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谁对于这两句词还有体会,来说一说?(理解:觅、戍)
c、是啊,当年,陆游也是一名将军,那样的万里沙场,他也曾匹马戍梁州啊!那该是怎样的场面啊!此刻,又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陆游呢?(英姿勃发……)读读这句话。
d、可而今这样的场景只能在哪儿能看到了?(板书:梦)你是从哪句词看出来的?
是啊,此时陆游已年近七旬,追忆往昔,他不仅时常让铁马冰河入梦来,还发出了“关河梦断何处”的慨叹,同学们想象一下,陆游的梦里会时常出现什么情景?你有怎样的感受?带着你的体会读读这句词。
梦里的这些情景说明他心里仍有着一腔--(报国之情)可见这梦都是陆游的报国之梦啊!
慨叹啊,因为陆游的这种愿望,这种奋勇杀敌、抗击侵略的愿望只能时时在梦中达成,而梦醒却又不知自己身在何处?好,谁再来读读这句词?
e、可梦境毕竟是梦境啊,回到现实却让人有种丝丝的悲凉,请同学们回到课文,再读读这首词的上阕,你还对哪个字或哪个词句有深入的体会?
(同学们,当年陆游在前线仅半年,就被调离,从此关塞河防,就只能时时在梦中达成愿望,而梦醒不知身在何处,只有旧时貂裘戎装,而且已是尘封色暗。一个“暗”字向我们道出了岁月的流逝,道出了人事的消磨,这样的布满灰尘的暗淡画面,也道出了陆游那惆怅的心情。)
f、谁来读读这首词的上阕?(前两句读出陆游的豪情,后两句读出陆游的悲凉)指名读
g、同学们,看,我们就这样读着读着,就读出了那种意境,读出了味道,真好!我们就一起来读读这首词的上阕。
h、当年的陆游带着万丈豪情驰骋疆场,可如今的陆游却身在何处呢?出示课件
(心在天山,身老沧州)天山是哪里?沧州又是哪里?
是啊,诗人的身虽隐居在山阴,可心却依旧征战沙场,他的身和心有着如此的距离,她该是怎样的心情啊?你体会到了吗?那就用你的朗读把这种感受读出来。
i、看看陆游的昔日与今朝,他由青丝变白发,由单枪匹马、驰骋疆场那英姿勃发的陆将军到这满头白发、老泪纵横、壮志难酬却又隐居山阴的陆游。我们清楚的看到了他的容颜变了,但他唯一不变的是什么?(满腔的`爱国热情,满腔的报国志向)
j、是啊,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这样的感慨向我们呈现了诗人的理想与现实那强烈的落差。因为诗人终究报国不得志啊!所以诗人“泪空流啊”!板书:泪
那么,诗人老泪纵横,那滴滴的泪是为谁而流啊!(引导体会:为自己而流,是遗憾的泪,无奈的泪。)
(引读)1、是啊,如果陆游的报国之志能够实现,即使他战死沙场,也许他的人生也会少一些悲泣,因为本来胡能灭,却--胡未灭;本来鬓不秋,却--鬓先秋;本来是泪不流,却要泪空流……所以,陆游遗憾哪,也无奈啊!好,就把这遗憾、无奈都融进你的朗读,读:胡未灭……
2、如果陆游的报国之志能够实现,即使他已至暮年,也许这首《诉衷情》会少一份悲凉,多一份豪情。可惜啊,可惜,--齐读,胡未灭……
k、同学们,陆游的泪是同情的泪、愤恨的泪、无奈的泪,可这饱含着这么多意义的泪却空流,(板书:空)为什么空流呢?这些泪怎么就空流了呢?
l、是啊,陆游空有着一腔报国的热情,却一直报国无门,他那理想的梦破碎了,泪流尽了,所以留下了这千古绝唱--读《诉衷情》。(配乐)
四、整体感悟,归纳升华
(看黑板总结)梦,那是陆游的报国之梦;泪,滴洒的是他那报国之泪;空是他理想与现实的强烈落差。诉衷情诉的也是陆游那浓浓的报国之情。
诉衷情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理解词意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对词句的初步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品读法
★情感与态度:理解作者的爱国情怀。
教学难点
★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通过对词中运用的典故和创作背景的了解,借助概括、品读、联想等方法,理解作者在词句中所蕴涵的丰富情感。
★作者在悲愤之中透射出来的爱国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旧知引新,营造氛围)
唐诗、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对姐妹花,是我国文学繁荣的一个象征。可以说,透过诗词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触摸到词人的脉搏。你们学过哪些词,能背诵其中的几句名句吗?
(学生发言)
的确,这些名句或闲雅幽远,或慷慨激昂,或沉郁顿挫,令人回味无穷,别有一种感染力量。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我国南宋时期的一位杰出的词人——陆游的心灵深处,品读他的这首《诉衷情》,与词人做一次心灵的对话。
二、简介作者、写作背景
1.请同学们说说你对词人陆游有着怎样的了解?可以简洁地介绍一下他的生平经历(也可以交流一下他的诗词作品)。
2.在同学交流的基础上出示词人的图片和简洁扼要的介绍(ppt陆游生平和作品)
陆游:南宋词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出生的第二年适逢靖康之乱,随父离开中原南下,少年时就生活在战乱和动荡之中,中年入蜀抗金。在仕途中不断受到当权派的排斥打击,两度因力主抗金而被罢职,退居山阴,写下了大量的诗词,回荡着爱国忧民的激情。《诉衷情》就是其中的名篇之一,正是作者晚年隐居山阴农村以后写的。
三、初读课文、熟悉内容
1.同学自由地诵读这首词
2.放录音朗读,学生模仿朗读。
3.同学再齐读,希望同学能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感受作者在词中渗透着怎样的情感。
四、品读词句,理解情感
引导学生品读词句,理解当时艰难的现实中浸透着词人爱国深情的悲愤之情:
1.播放词的录音朗读,圈划出直接表现词人情感的词句,交流听后的感受。
明确:“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在交流中初步感受作者内心的情感。(可以是悲伤、郁闷、无奈等等,不强求统一)
2.同学散读并思考:这种浓郁的情感又是如何通过具体的词句表现出来的呢?
(1)结合注解,了解词的大意,说说作者在词中描写了怎样的生活场景?(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渗透关键字词的意思。)
明确:概括词中描写的生活场景:回顾自己当年在梁州参军,渴望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往事,如今敌寇依旧,自己却已年老体衰,悲愤不已。(或可以细化为三个场景,但对三个场景的分析中涉及到相关的字词,要注意):
①回忆当年在梁州参加对敌战斗的场景;
②睡梦中再现旧日战斗,醒来看到的战袍却早被尘土所封的场景;
③晚年无力抗敌,独自悲伤的场景。)
(2)这些场景中哪些词句最能触动你的内心?带着情感读一读,说一说其中的情感。(可根据学生的感知程度,教师提醒学生可联系当时社会的背景,以及书后的注释,尤其是典故的理解,来更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并可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渗透朗读指导。)
明确:“万里”“匹马”突出了词人当年作战时的英勇气势。“觅封侯”暗用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表达了他报国的雄心壮志。 “断”“暗”中借用苏秦说秦王的典故来表明自己不得封侯、徒劳无功的境况,流露出词人报国之志随时光的流逝难以实现的沉痛之情。“未”“先”“空”三个字说明敌寇依旧,而自己已经无力报国,“心有余而力不足”,包含了作者满腔的爱国深情和无奈的悲愤之情。
3.词人为之奋斗一生的理想无法实现,叫他如何不悲愤!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词人的心灵深处,体会大家先前圈划的词句“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的含义,你能说说这其中有着怎样的感慨吗?
明确:理想中渴望着报国立功,但现实中却冷落闲置,被迫退隐中身心分离的矛盾,万般无奈,这三个短句正是饱含着年迈苍苍的陆游国仇未报,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也暗含着对南宋统治者的不满情绪。
4.配上悲壮的乐曲,请同学们带着情感一起来朗读整首词,再次体会爱国词人国仇未报,壮志难酬的深切悲愤。
五、联想迁移、拓展思维
1.时代的风雨,艰难的现实,爱国的情怀,读着这样的词句,很自然地能让我们联想到了词人的哪些的诗词呢?或者从你已学过的古诗词中,你能说出和这首词的感情色彩类似的词句或诗句吗?
明确:陆游:《示儿》“死去无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文天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岳飞:《满江红》“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等等。
2.结合词的内容与我们现实的生活来展开联想,试用简短的几句话来谈谈你读了这首词后的感悟。(也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当前的民族精神教育)
六、课后作业、学习反馈
1.背诵全词;并积累重点实词。
2.用散文的形式改写这首词,可适当地加入环境、心理活动、神情、动作等描写,但力求意境、思想和原词保持一致。
3.自选题:
(1)根据词的意境,自己再选配一首与《诉衷情》意境相似的乐曲,配乐诵读。
(2)根据对词的理解,为词找到相符的名家画作,也可以自己为词作画。
诉衷情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1、在理解词意的基础上,理解作者的爱国情怀。
2、通过对词句的品读,培养学生对词句的初步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通过对词中运用的典故和创作背景的了解,借助概括、品读、联想等方法,理解作者在词句中所蕴涵的丰富情感。
教学难点:
作者在悲愤之中透射出来的.爱国情感。
一、导入:侯老师很喜欢一首词,大家想不想一块来分享一下:
满江红 [岳飞]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同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后面的大家一块来)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憾,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这首词的作者是谁?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的确,这首词慷慨激昂,令人振奋,同时也表现作者炽热的爱国之情。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南宋时期另一位杰出的爱国词人——陆游的心灵深处,品读他的这首《诉衷情》,与词人做一次心灵的对话。
二、介绍作者,了解背景。
1、请同学们说说你对词人陆游有着怎样的了解?可以简洁地介绍一下他的生平经历(也可以交流一下他的诗词作品)。
2、在同学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总结。
明确:陆游(1125——1210)南宋词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出生的第二年适逢靖康之乱,随父离开中原南下,少年时就生活在战乱和动荡之中,中年入蜀抗金。在仕途中不断受到当权派的排斥打击,两度因力主抗金而被罢职,退居山阴,写下了大量的诗词,回荡着爱国忧民的激情。《诉衷情》就是其中的名篇之一,正是作者晚年隐居山阴农村以后写的。
三、初读课文,熟悉内容。
1、小组内两两为一组互相诵读这首词,互相纠正字词的读音,并作点评。要求:读准字音,注意节奏。最后请一个同学来朗读一下这首词。
2、请一个同学朗读,教师点评,纠正字音、字形和节奏错误)
教师总结:1.衷:衷——衰——哀; 2. 戍shù:横戌点戍戊中空
貂裘diāo qiú 鬓bīn 关河/梦断/何处 尘暗/旧貂裘。
3、教师范读,请同感受作者在词中渗透了怎样的情感?并说说作者在词中描写了怎样的生活场景?
明确:悲伤、郁闷、无奈——
明确:回顾自己当年在梁州参军,渴望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往事,如今敌寇依旧,自己却已年老体衰,悲愤不已。(或可以细化为三个场景,但对三个场景的分析中涉及到相关的字词,要注意):①回忆当年在梁州参加对敌战斗的场景;②睡梦中再现旧日战斗,醒来看到的战袍却早被尘土所封的场景;③晚年无力抗敌,独自悲伤的场景。)
四、品味词句,入境悟情。
(一)自读感悟。请同学们结合刚才下发链接材料以及注释进一步阅读这首词,别读别在哪些最能触动你的内心,你有所感悟和体会词句做批注)4分钟
(二)小组内交流自己的体会与感悟。4分钟
(三)班内交流
1、对比《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体会“梦”字,感悟诗人的报国之梦。
(1)陆游年近七旬,回忆起当年的戎马生涯,发出了“关河梦断何处”的慨叹,想像一下,陆游的梦里会时常出现什么情景?
(2)出示《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3)朗读这首诗。
(4)这两篇诗作中,都有一个“梦”字,它仅仅是指诗人夜里做的梦吗?(板书:梦)
(5)读了“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中你看到了什么样的陆游?(英姿勃发……)
(6)在“鬓先秋,泪空流”你又看到了什么样的陆游?(人老体衰、无奈)
[师:英姿勃发也好,老态龙钟也好,唯一不变的是什么呢?通过朗读来体会陆游报国之梦吧。]
(7)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诉衷情〉。
2、对比《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体会“泪”字,体验诗人的忧国忧民。
1)诗人的梦想实现了吗?
(2)诗人老泪纵横,那滴滴的泪是为什么而流啊!(板书:泪)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为自己而流,这是遗憾的泪,无奈的泪。
(3)在那个时代里,流泪的不仅仅是诗人,我们再来看这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明确:为百姓而流,这是同情的泪,痛苦的泪;也为昏庸无能的权臣、皇帝而流,这是失望的泪,气愤的泪。
[学生有所体会,老师就会让他带着感觉去读〈诉〉
(4)学生齐读
(5)到此刻,你理解陆游的心吗?,陆游此刻是怎样的心情?
3、对比《示儿》,体会“空”字,倾听诗人的满腔激愤。
(1)指导朗读,
[《诉》一读:如果陆游的报国之志能够实现,即使他战死沙场,也许他的人生会少一些悲剧的色彩,陆游的情感多么强烈呀!是呀,本来胡能灭,却——胡未灭(生);本来是鬓不秋,却——鬓先秋;本来是泪不流,却要泪空流……把遗憾融进去,读。
(2)《诉》二读:
再读:如果陆游的报国之志能够实现,即使他已至暮年,也许这首《诉衷情》会少一份悲凉,多一份豪情。可惜呀,可惜,一——齐读〈诉〉后阙]
(3)胡未灭,鬃先秋,泪空流。“空”字,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板书:空)
[67岁,而他活了85岁,算算还要空流多少年,整整18年,泪流尽了,所以留下了千古绝唱——读〈诉衷情〉]
(4)十几年过去了,陆游已经走到了人生的尽头,在临死之前,他给儿子留下了一首诗,就是千古绝唱〈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5)齐读
(6)如果说“泪空流”是泪白白地流,这里“万事空”的“空”又是什么意思?
(7)浓缩成三个字,“梦”使我们联想到……;“泪”使我们联想到……;“空”使我们不得不联想到……
五、整体感悟,归纳升华。
(1)齐读三首诗
(2)现在,我们回过头再看这三个字:衷——衰——哀,其实这三个字的意思都含在〈诉衷情〉这短短的44个字里面,衷情——衰败——哀伤,试着用一段话,说出这三个字。
(3)回扣题目:诉衷情:愤恨、失望、痛苦、浓浓报国之情
(5)陆游逝世后69年,(1279年)忽必烈就踏碎了南宋王朝,陆游已感知无法体会,但是,正是他的〈诉衷情〉让历史天空璀璨。[品味历史]
(6)齐读〈诉衷情〉。
六、作业。
1、背诵全词。
2、根据词的意境,自己选配一首与《诉衷情》意境相似的乐曲,配乐诵读。
古诗词原来可以这样教。
在本次教学观摩研讨会上,东北师大附小的王廷波老师做了古诗词教学——陆游的《诉衷情》。我们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教师先讲授作者简介,然后逐个分析字、词、句翻译,学生明白了大致意思后,学生背诵。这是我在上学时便有的教学方式,在我们课改的大潮中,我们阅读教学有了改变,教师注重了对文本的研读感悟,但我们的古诗词教学仍是一块死角,至少在我们乡镇是这样。但今天观摩了王廷波老师的《诉衷情》使我茅塞顿开,原来诗词教学可以这样教。王廷波老师以补充式的教学模式,“举一反三,以诗解诗”,抓住了这首词中的“梦、泪、空”等关键字眼,旁征博引出陆游的其他三篇诗作《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示儿》。通过壮年陆游和老年陆游的对比,感悟作者的衷心爱国之梦;通过南宋百姓的泪和陆游的泪对比,感悟南宋的腐败,百姓的凄苦,作者的无奈与遗憾;通过“泪空流”的“空”和“万事空”的“空”对比,感悟作者的豪迈与那颗衷心爱国的拳拳之心。整节古诗词教学随着老师艺术的引导,学生深入的感悟,荡气回肠,使学生自然的走进了文本,和作者产生了深入的共鸣,从学生一遍又一遍充满感情的诵读,从学生那精彩的回答,从学生眼睛中那闪动的泪花,我们知道,古诗词教学不难,离学生不远,他需要的只是我们教师有思想的引,有意义的导。
王廷波老师不仅教学环节设计精彩,对学生教学方法指导也很到位,给了我很大启迪。这首《诉衷情》是长春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的一篇,所以我们秦皇岛五年级的学生对他是相当陌生的。而且据王老师介绍,他事先给学生的文章中没有连注解一起发过来,所以在最开始的环节,初步诵读,揭示词意时,学生的理解出现了障碍,这是王老师所始料不及的。面对这一教学事件,王老师没有丝毫的慌乱,而是抓住这一课堂生成的资源,对学生进行了自学古诗词方法的训练。他指导学生第一步通读整篇,把不懂的词语圈下来,第二步,查看下面的提示及和同学交流,获得有意义的信息,帮助自己解决障碍;第三步,自己试着把整句话理解下来。给了学生大致6分钟的时间,他又以“匹马戍梁州”为例,指导学生如何理解整句诗。就这样,正确的方法掌握了,学生们不过10多分钟的时间便初步理解了不得诗句的意思,也正是这课上生成的教学事件成就了本节课堂最精彩的一点,成就了王老师课上最成功的一笔。在这样规模的观摩课当中,能欣赏到这样本色的,常态的语文教学真的不容易,王老师的这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魅力我想对于所有观摩的老师都是大有益处的。
最为巧妙的点睛之笔。在王老师在上课伊始,对于题目《诉衷情》中的“衷”字,下足了功夫,让学生分析了字形,并指出了其形近字衰、哀,把字均写在黑板上。且让学生记住了一句顺口溜“横戌点戍空点戊”当时我还有些费解,在这这个环境下的观摩课上有必要对这三个字这样大费周折吗?但到最后真是为王老师匠心独运的设计所折服,在深入感悟体会了“梦、泪、空”三个关键字后,王老师把这三个字分别与衷、衰、哀一一对应,报国之梦体现了陆游的衷心,无奈遗憾的泪充分体现南宋的衰败,“死后元知万事空”的“空”充分展现了陆游一生的哀伤与凄凉。这一点睛之笔,整合了本课的教学资源,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因素,使学生对陆游的忧国忧民,对陆游的壮志末酬又多更深一层的理解。
诉衷情课件 篇6
教学目标:
1、在理解词意的基础上,理解作者的爱国情怀。
2、通过对词句的品读,培养学生对词句的初步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我们都知道,唐诗、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对姐妹花,是我国文学繁荣的一个象征。那么,在我国古代众多的诗人中,现存诗歌作品最多的一位诗人是谁呢?(学生猜想,回答)哪一位同学能背一背所学过的陆游的诗作?
从这些诗中你能体会出一种怎样的情感?
是啊,他的诗充满了爱国情怀,让我们由衷地生出一种崇敬之情。
2、简介陆游
当然,他不仅是一位爱国诗人,还是一位爱国词人。今天,我们就走近陆游,走进他的《诉衷情》。板书课题
二、整体读词,感悟情感
1、请同学们把书轻轻地翻开,自由朗读《诉衷情》这首词。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四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把词中的生字读正确。读后两遍的时候要争取把它念通顺,同时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听清楚了吗?好,自由读《诉衷情》。
2、出示《诉衷情》
3、好,谁来读一读《诉衷情》,这首词中共有三个生字,听听他有没有读错。
学生读,师随机点评:侯、貂裘。
4、好的,谁再来读一读《诉衷情》。其他同学听,特别注意她在读词句时,是怎么停顿的?
5、真好,你们都听出来了吗?这就叫做读得有板有眼。
6、同学们,我们读古代的诗词,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有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老师也来读读这首词。请同学们轻轻地闭上眼睛,让我们用心来感受这首词。
7、师配乐读(大提琴曲《往事》)
8、现在你的脑海里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谁来说一说?
(学生自由说)带着这种感觉我们再来读一读《诉衷情》,把这种感觉读进去,读到词的字里行间去。
三、品读词句,入境悟情
1、好,诉衷情啊诉衷情!那么,作者的内心到底有怎样的一种情感要诉说呢?请大家默读这首词,读的时候注意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插图和书上的注释,再看看那些地方最能触动你的内心,把你的感受和体会写在词句的旁边。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诉衷情》。
2、谁愿意把你的感受和同学们说一说?
(胡未灭……)
a、出示“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请同学们读读这三句话,再闭上眼睛想一想,你都看到了什么画面?
生自由说
好啊,我们读出了一个“白发早如秋霜”的陆游。
b、看看陆游鬓先秋,泪空流,那么是什么样的经历让他有这样的情感宣泄呢?从那里能看出来?
(课件出示: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谁对于这两句词还有体会,来说一说?(理解:觅、戍)
c、是啊,当年,陆游也是一名将军,那样的万里沙场,他也曾匹马戍梁州啊!那该是怎样的场面啊!此刻,又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陆游呢?(英姿勃发……)读读这句话。
d、可而今这样的场景只能在哪儿能看到了?(板书:梦)你是从哪句词看出来的?
是啊,此时陆游已年近七旬,追忆往昔,他不仅时常让铁马冰河入梦来,还发出了“关河梦断何处”的慨叹,同学们想象一下,陆游的梦里会时常出现什么情景?你有怎样的感受?带着你的体会读读这句词。
梦里的这些情景说明他心里仍有着一腔--(报国之情)可见这梦都是陆游的报国之梦啊!
慨叹啊,因为陆游的这种愿望,这种奋勇杀敌、抗击侵略的愿望只能时时在梦中达成,而梦醒却又不知自己身在何处?好,谁再来读读这句词?
e、可梦境毕竟是梦境啊,回到现实却让人有种丝丝的悲凉,请同学们回到课文,再读读这首词的上阕,你还对哪个字或哪个词句有深入的体会?
(同学们,当年陆游在前线仅半年,就被调离,从此关塞河防,就只能时时在梦中达成愿望,而梦醒不知身在何处,只有旧时貂裘戎装,而且已是尘封色暗。一个“暗”字向我们道出了岁月的流逝,道出了人事的消磨,这样的布满灰尘的暗淡画面,也道出了陆游那惆怅的心情。)
f、谁来读读这首词的上阕?(前两句读出陆游的豪情,后两句读出陆游的悲凉)指名读
g、同学们,看,我们就这样读着读着,就读出了那种意境,读出了味道,真好!我们就一起来读读这首词的上阕。
h、当年的陆游带着万丈豪情驰骋疆场,可如今的陆游却身在何处呢?出示课件
(心在天山,身老沧州)天山是哪里?沧州又是哪里?
是啊,诗人的身虽隐居在山阴,可心却依旧征战沙场,他的身和心有着如此的距离,她该是怎样的心情啊?你体会到了吗?那就用你的朗读把这种感受读出来。
i、看看陆游的昔日与今朝,他由青丝变白发,由单枪匹马、驰骋疆场那英姿勃发的陆将军到这满头白发、老泪纵横、壮志难酬却又隐居山阴的陆游。我们清楚的看到了他的容颜变了,但他唯一不变的是什么?(满腔的爱国热情,满腔的报国志向)
j、是啊,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这样的感慨向我们呈现了诗人的理想与现实那强烈的落差。因为诗人终究报国不得志啊!所以诗人“泪空流啊”!板书:泪
那么,诗人老泪纵横,那滴滴的泪是为谁而流啊!(引导体会:为自己而流,是遗憾的泪,无奈的泪。)
(引读)1、是啊,如果陆游的报国之志能够实现,即使他战死沙场,也许他的人生也会少一些悲泣,因为本来胡能灭,却--胡未灭;本来鬓不秋,却--鬓先秋;本来是泪不流,却要泪空流……所以,陆游遗憾哪,也无奈啊!好,就把这遗憾、无奈都融进你的朗读,读:胡未灭……
2、如果陆游的报国之志能够实现,即使他已至暮年,也许这首《诉衷情》会少一份悲凉,多一份豪情。可惜啊,可惜,--齐读,胡未灭……
k、同学们,陆游的泪是同情的泪、愤恨的泪、无奈的泪,可这饱含着这么多意义的泪却空流,(板书:空)为什么空流呢?这些泪怎么就空流了呢?
l、是啊,陆游空有着一腔报国的热情,却一直报国无门,他那理想的梦破碎了,泪流尽了,所以留下了这千古绝唱--读《诉衷情》。(配乐)
四、整体感悟,归纳升华
(看黑板总结)梦,那是陆游的报国之梦;泪,滴洒的是他那报国之泪;空是他理想与现实的强烈落差。诉衷情诉的也是陆游那浓浓的报国之情。
背诵《诉衷情》。
诉衷情课件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理解词意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对词句的初步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品读法
★情感与态度:理解作者的爱国情怀。
教学难点
★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通过对词中运用的典故和创作背景的了解,借助概括、品读、联想等方法,理解作者在词句中所蕴涵的丰富情感。
★作者在悲愤之中透射出来的爱国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旧知引新,营造氛围)
唐诗、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对姐妹花,是我国文学繁荣的一个象征。可以说,透过诗词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触摸到词人的脉搏。你们学过哪些词,能背诵其中的几句名句吗?
(学生发言)
的确,这些名句或闲雅幽远,或慷慨激昂,或沉郁顿挫,令人回味无穷,别有一种感染力量。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我国南宋时期的一位杰出的词人——陆游的心灵深处,品读他的这首《诉衷情》,与词人做一次心灵的对话。
二、简介作者、写作背景
1.请同学们说说你对词人陆游有着怎样的了解?可以简洁地介绍一下他的生平经历(也可以交流一下他的诗词作品)。
2.在同学交流的基础上出示词人的图片和简洁扼要的介绍(ppt陆游生平和作品)
陆游:南宋词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出生的第二年适逢靖康之乱,随父离开中原南下,少年时就生活在战乱和动荡之中,中年入蜀抗金。在仕途中不断受到当权派的排斥打击,两度因力主抗金而被罢职,退居山阴,写下了大量的诗词,回荡着爱国忧民的激情。《诉衷情》就是其中的名篇之一,正是作者晚年隐居山阴农村以后写的。
三、初读课文、熟悉内容
1.同学自由地诵读这首词
2.放录音朗读,学生模仿朗读。
3.同学再齐读,希望同学能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感受作者在词中渗透着怎样的情感。
四、品读词句,理解情感
引导学生品读词句,理解当时艰难的现实中浸透着词人爱国深情的悲愤之情:
1.播放词的录音朗读,圈划出直接表现词人情感的词句,交流听后的感受。
明确:“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在交流中初步感受作者内心的情感。(可以是悲伤、郁闷、无奈等等,不强求统一)
2.同学散读并思考:这种浓郁的情感又是如何通过具体的词句表现出来的呢?
(1)结合注解,了解词的大意,说说作者在词中描写了怎样的生活场景?(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渗透关键字词的意思。)
明确:概括词中描写的生活场景:回顾自己当年在梁州参军,渴望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往事,如今敌寇依旧,自己却已年老体衰,悲愤不已。(或可以细化为三个场景,但对三个场景的分析中涉及到相关的字词,要注意):
①回忆当年在梁州参加对敌战斗的场景;
②睡梦中再现旧日战斗,醒来看到的战袍却早被尘土所封的场景;
③晚年无力抗敌,独自悲伤的场景。)
(2)这些场景中哪些词句最能触动你的内心?带着情感读一读,说一说其中的情感。(可根据学生的感知程度,教师提醒学生可联系当时社会的背景,以及书后的注释,尤其是典故的理解,来更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并可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渗透朗读指导。)
明确:“万里”“匹马”突出了词人当年作战时的英勇气势。“觅封侯”暗用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表达了他报国的雄心壮志。 “断”“暗”中借用苏秦说秦王的典故来表明自己不得封侯、徒劳无功的境况,流露出词人报国之志随时光的流逝难以实现的沉痛之情。“未”“先”“空”三个字说明敌寇依旧,而自己已经无力报国,“心有余而力不足”,包含了作者满腔的爱国深情和无奈的悲愤之情。
3.词人为之奋斗一生的理想无法实现,叫他如何不悲愤!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词人的心灵深处,体会大家先前圈划的词句“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的含义,你能说说这其中有着怎样的感慨吗?
明确:理想中渴望着报国立功,但现实中却冷落闲置,被迫退隐中身心分离的矛盾,万般无奈,这三个短句正是饱含着年迈苍苍的陆游国仇未报,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也暗含着对南宋统治者的不满情绪。
4.配上悲壮的乐曲,请同学们带着情感一起来朗读整首词,再次体会爱国词人国仇未报,壮志难酬的深切悲愤。
五、联想迁移、拓展思维
1.时代的风雨,艰难的现实,爱国的情怀,读着这样的词句,很自然地能让我们联想到了词人的哪些的诗词呢?或者从你已学过的古诗词中,你能说出和这首词的感情色彩类似的词句或诗句吗?
明确:陆游:《示儿》“死去无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文天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岳飞:《满江红》“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等等。
2.结合词的内容与我们现实的生活来展开联想,试用简短的几句话来谈谈你读了这首词后的感悟。(也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当前的民族精神教育)
六、课后作业、学习反馈
1.背诵全词;并积累重点实词。
2.用散文的形式改写这首词,可适当地加入环境、心理活动、神情、动作等描写,但力求意境、思想和原词保持一致。
3.自选题:
(1)根据词的意境,自己再选配一首与《诉衷情》意境相似的乐曲,配乐诵读。
(2)根据对词的理解,为词找到相符的名家画作,也可以自己为词作画。
诉衷情课件 篇8
诉 衷 情 作者:陆游
文 本
译 文
原 文
文 本
回忆当年鹏程万里为了寻觅封侯,单枪匹马奔赴边境保卫梁州。如今防守边疆要塞的从军生活已成梦中之串,梦一醒知在何处?灰尘已经盖满了旧时出征的招裘。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人还未消灭,鬓边已呈秋霜,感伤的眼泪白白地淌流。这一生谁能预料,原想一心一意抗故在天山,如今却一辈子老死于沧洲!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诉衷情》
2002/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