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教早教故事
2021-09-29 胎教早教故事 胎教早教 早教玩具早教科普:镜子促进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
幼儿期是人生智力发展的关键期,早教对于孩子的成长具有很大的影响,早教让宝宝视觉、听觉、触觉,运动觉全面协调的发展。对于早期教育,你觉得应该怎样做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早教科普:镜子促进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有些家长对于自己宝宝的一些举措感到很好奇:他们很喜欢镜子,经常站在镜子前笑的很开心,甚至跟镜子里面的“小朋友”聊天,这是为什么呢?难道他们小小年纪已经有了“爱美之心”?
宝宝们的确可以从镜子里体验到别样的快乐,较小的婴儿还不能将自己与外界事物区分开来,不知道镜子反映的是自己的摸样,因此把自己的镜像当成另一个跟他一般大的伙伴,所以愿意注视它、趋近它、抚摸它、向它微笑,如果你给他一面镜子,他的视线就会随着镜子的移动而移动,宝宝会觉得非常有趣,慢慢地他就会主动与镜中的“小朋友”交流,同镜子玩耍,这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婴儿自我意识的萌芽。
宝宝对镜中“小伙伴”的亲昵,实际上就是宝宝对他人和身处环境的信任感的体现,这也是他今后需要学习的一部分,即是与人友好相处。所以说,镜子是培养宝宝社会亲和性的有益玩具。
专家建议,6个月前宝宝父母可以运用镜子对他们进行社会性的启蒙教育,在婴儿照镜子时,家长可以告诉孩子不能乱发脾气,殴打镜子,不然好朋友就会被他吓跑,这些语言可以有益于收敛孩子唯我独尊的坏脾气,学会心平气和的对待他人。等孩子再大点,可以告诉他镜中的朋友就是他自己,同时让孩子做某些动作,看镜中人也会有相同的反应,来加强孩子的理解能力,促进他们对自身的认识。镜子是易碎的物件,所以孩子在玩耍时,家长一定要在旁看护,特别是要注意镜子边缘是否光滑,最好用胶布把镜子边缘多包两层,以防划伤宝宝娇嫩的肌肤。一般认为镜子应离孩子眼睛15厘米,以平视为佳,因为多数宝宝还不能独立的竖立头颈,避免宝宝头部总是向上昂起,造成颈部压力。等宝宝头颈能够竖直起来以后,可以经常把宝宝抱到穿衣镜或梳妆台前照镜子,逗宝宝与镜子中的自己碰碰头、拉拉手。
用镜子培养宝宝社会性的最佳时间是在宝宝出生后第8-9周,家长朋友们一定不要错过这个时机。亲子早教网早教网(www.zj09.com)提醒您:照镜子是宝宝认识自我的第一步,宝宝妈可以陪着宝宝照镜子,告诉他哪个是眼睛,哪个是耳朵,算是一种启蒙吧。另外现在多数的宝宝都是独生子女,面对镜子中的镜像,他们会觉得很有趣,会不知不觉与之交谈,这也是锻炼孩子的语言能力和交流能力。
了解加盟信息尽请关注亲子早教网早教加盟网。
相关阅读
早教科普:怎样促进孩子早期的语言发育?
父母必须帮助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尽快自主自立。为了让孩子在进入学校之前打好基础,我们要通过早期教育激发孩子的内在潜质。早期教育能够促进婴幼儿大脑的开发,对孩子早期教育有什么好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早教科普:怎样促进孩子早期的语言发育?”,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促进孩子早期语言发育是父母可以为宝宝做的很重要的事情之一。研究表明多和宝宝说话是最好的途径之一。这个看上去是常识,但实际上里面有很多不为人知的细节。
Enhancing early language development is one of the more important things that mothers and fathers can do for their child. And research has shown that talking a lot to your baby right from birth is one of the best ways to do that. This may seem like common sense. But it actually is not common sense at all.
常识没有告诉我们这种说话是得不到回应的。我们不会和桌子、椅子以及消防栓说话,当然,有时候我们会和自动售货机说话,但这是特例。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和一个好几个月都不会说话的宝宝说话?
Common sense doesn’t tell us to talk to things that don’t talk back. We don’t talk to chairs, we don’t talk to tables, we don’t talk to fire hydrants. We do talk to vending machines, but that is an exception. So why would you talk to an infant who may not begin speaking herself for many months?
实际上,所有的父母都一次次的和宝宝说话,但请注意,从一开始就尽可能多的和你的宝宝说话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The fact is that all parents talk to their babies from time to time. However, it takes a concerted, conscious effort to make sure your little one is exposed to as much language as possible right from the start.
而且请记住,这是“直播”的语言。把宝宝往电视机前一放,尽管是教育节目或者是早教光碟都只是事先录好的,都没有太多效果。孩子的小小脑袋是怎么区分“现场”的声音和“录制好”的声音的?在这个科技发达的时代,这对于我依旧是谜团一个,如果不是我做了这方面的研究,我甚至根本就不会相信。
And keep in mind that it has to be “live” language. Placing a baby in front of a TV screen, even if an “educational” program or video is being shown, will have no effect. How an infant’s brain can tell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 “real” voice and a “recorded” voice, even with today’s technology, is a mystery to me; and frankly, I never would have believed it if I hadn’t done the research myself.
所以不管在哪里,做什么,不管是在换尿布还是在上亲子早教网的课程,不要因为自己是个话唠而感到羞涩,当不久的将来,你的宝宝学会说话时,一定会感激你的。
So wherever you are and whatever you’re doing, whether you are changing her diaper or enjoying a class at Romp n’ Roll, don’t be shy about being a total blabbermouth. Some day in the future when she can speak herself, your child will thank you for it.
以上文字摘录于美国亲子早教网首席顾问Michael K. Meyerhoff博士的博客,Michael K. Meyerhoff博士曾经是哈佛大学最著名的Harvard preschool Project(哈弗早期教育项目)的主要成员。编著过3本儿童早期教育书籍,30本学术手册和100多篇学术论文。带领其研发团队为亲子早教网打造1000多套创新课程。
关注孩子的“镜像自我”意识
雨彤是个很优秀的女孩,但她总是怀疑自己。即便得到真心的赞美,她也会怀疑自己是否真的像别人说的那么好。而且由于过分“谦虚”,雨彤失去了很多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
以前,领导安排的每项工作她都完成得很出色,但每次她总是对自己的表现不放心,要一再地说些“我准备得还不够充分”、“这个地方我做得还不够好”之类的话。这让她显得非常不自信,所以在面对一些难度大、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时,领导就不再考虑她了,尽管她完全有这个能力。为此雨彤感到很苦恼,却又无法摆脱这份一如既往的“谦虚”。
临床诊断:被矮化的“镜像自我”,让她依靠过度谦虚来保护自己
社会心理学家库利提出的“镜像自我”概念认为,个体是把别人当做镜子来进行自我感知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在婴幼儿时期,由于受自身心理发展水平特别是认识发展水平的限制,个体还不能对自己进行独立、客观的评价,往往会根据生活中“重要他人”(父母和老师)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形成自我认识。所以,孩子生活中“重要他人”的评价与态度,直接影响着他们自我价值感的发展。
名词解释:
自我价值感:一个人基于对自身价值的认识而形成的对自己的态度和情感。
缺少父母的积极回应和肯定影响了孩子的自我价值定位
其实,聪明好学、做事认真细致的雨彤一直受到老师、同学和同事、领导的喜爱、赞扬。而她的父母都是很优秀、要求很高的人,不管她在外面受到多少表扬和奖励,父母也从来没夸过她,只是告诉她要继续努力、做得更好。
由于在成长过程中缺少父母对自己行为表现的积极回应和肯定,雨彤形成了一个矮化的“镜像自我”,那就是“我还不够好。”由父母的态度和评价所产生的镜像自我往往居于个人价值系统的中心位置,所以无论受到外界的多少赞扬,雨彤都无法确定自己是不是真的像别人评价的那样,不能肯定自己的价值,而是根据被矮化的镜像自我进行自我价值定位,觉得自己还是不够好。
名词解释:
自我价值定位:指个体选择什么样的价值标准来评价自身的价值。
矮化自己是一种自我保护措施
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发展出一套保护自己的措施。小时候得不到父母的积极评价和肯定是一种痛苦的体验,它会成为一种对“自己不能获得爱”的忧虑,让一个人缺乏自信心。尽管长大后的雨彤十分出色,但被矮化的镜像自我仍然时刻让她感到忧虑,缺乏自我价值感。在做每一件事情之后,为了避免再遭受小时候那种“不能获得爱”的痛苦体验,她都会主动矮化自己,认为“我做得还不够好”。因为这样一来,得不到肯定和表扬就成为理所应当的结果,可以让她逃避“我已经做得足够好,但还是不能获得爱(父母的肯定和赞扬)”所带来的痛苦。
这在别人看来是一种“谦虚”,其实是雨彤进行自我保护的一种方式。这种不成熟的、脆弱的自我保护方式对她的自我和职业生涯发展都产生了阻碍作用。
育儿建议:帮助孩子建立客观、积极的“镜像自我”
父母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面“镜子”,孩子需要通过这面“镜子”的反射了解和认识我是谁。我是什么样的孩子?等等。帮助孩子获得客观的自我知觉、积极的自我评价,会为孩子人格的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营造宽松、愉悦的家庭氛围
幼儿时期的自我价值感与孩子真正能力的关系并不大,许多经验证明,良好的自我价值感来自成人的爱与接受,是与愉悦的情感交织在一起的。父母营造宽松、愉悦的家庭氛围,是帮助孩子建立积极“镜像自我”的基础。
2岁多的斯宇可淘气了,特别喜欢趁妈妈不注意偷偷地按电水壶的开关。妈妈没有批评斯宇,而是经常把水壶装满,每次发现斯宇按下开关之后,妈妈总会用赞许的口气说:“斯宇又帮妈妈烧水了,谢谢!”等需要烧开水的时候,妈妈也一定会说:“斯宇,来帮妈妈烧水。”几次下来,斯宇很是为此自豪,也不再随便玩电水壶了。妈妈接受斯宇的行为,就避免了用批评的方式让孩子感到自己是糟糕的,而是用智慧的引导让斯宇在这个行为上体验到愉悦,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能干的孩子。
对孩子的行为给予积极回应
通过做事情的过程,孩子能体验独立感和成功感,证明自己的价值。对于孩子的每一次尝试和努力,哪怕是不起眼的一件小事,父母都应该给予积极的回应,让孩子体会到父母的爱与支持,帮助孩子从“镜子”中看到自己的价值、能力和重要性。
珂珂从幼儿园回来,高兴地说:“妈妈,今天老师表扬我了!”妈妈只说了一句“好啊”就忙着做饭了。过了一会儿,珂珂端着一个盛满了水的果冻盒摇摇晃晃地走到妈妈面前说:“妈妈快看,这是我做的饭,你快吃呀!”妈妈不耐烦地说:“别闹了,快去卫生间玩儿水。”珂珂只好委屈地走开了。妈妈对珂珂的行为没有给予积极的关注和评价,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做的事是没用的、不被认可的,长此以往,孩子看不到自身的价值,会形成消极的镜像自我。
教孩子学会正确的自我评价
孩子的自我价值感是由“接受他评”到“自我评价”发展的。父母要引导孩子学会正确看待他人的评价,避免孩子完全依赖别人的态度,学会客观地评价自己。
鹏鹏午睡的时候尿床了,老师帮他换裤子的时候小朋友都笑他:“鹏鹏尿床!羞、羞、羞……”回到家鹏鹏难过地把这件事告诉了妈妈,妈妈问:“鹏鹏是不是觉得害羞了?”鹏鹏点点头,妈妈故作神秘地说:“告诉你一个小秘密,妈妈小时候也尿过床,而且所有的人小时候都尿过床。小朋友不知道这个秘密,所以他们会笑你,老师知道这个秘密就没有笑你,对吧?鹏鹏才3岁多,等长大了就不会尿床了!”听妈妈这么一说,鹏鹏也笑了。妈妈的引导让鹏鹏对自己尿床这一行为有了客观的看法,避免因为别人的态度而感到羞耻,影响自我评价。
专家介绍:高丽,甘肃省河西地区首家专业心理咨询机构——心悦心理工作室创办人,资深心理咨询师。擅长儿童问题行为治疗,焦虑、强迫神经症的心理治疗,婚恋情感咨询等。
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属于个性的范畴。所谓个性,指个体的倾向性心理特征。其中的自我意识,是指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调节。自我意识不是天生的,它受社会生活制约,在后天学习中形成。
小儿5个月前,自我意识尚未形成。他不知道自己身体的存在,所以吃手、吃脚,把自己的手脚当成和别的东西一样来玩。此后,小儿开始认识到手和脚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说明自我意识出现。1岁后双手不停地玩各种物品,用手将它们到处移动。这是因为他逐渐把自己和别人、别的东西分开;认识到球可以由自己踢,苹果可以由自己一口一口吃掉,枕头可以被自己从床上扔到地下,因此自己是有力量的。随着言语的发展,小儿知道自己名字,能用“明明(自己)吃饭”的方式把自己和自己的动作区别开。2~3岁后,小儿逐步学会使用代词“我”、“你”、“他”,自我意识发展真正进入实质阶段。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提示,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可以有自己的选择。只有具备明确的个性倾向,其他个性品质如需要、动机、理想和世界观等才逐步形成。自我意识通常要到青春期发育完成后才真正建立。
早教知识如何影响孩子的自我发展
一定要选择孩子最喜欢的教育方法,否则就不能取得好的效果。作为父母,我们要正确的理解早期教育,早期教育能够培养开朗外向的性格,让宝宝有自信的与别人交往。早教已经成为婴幼儿成长中必不可少的额一个环节了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早教知识如何影响孩子的自我发展”,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早教对孩子自我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能够促进孩子身体、智力和情感的全面发展。在以下内容中,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早教对孩子自我发展的积极影响。
早教在促进孩子身体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早期阶段,通过拍摄大运动、小运动以及肌肉力量等相关练习,帮助孩子加强身体肌肉的发展,从而增强体质和协调能力。早教还可以通过游戏、活动和体操等方式,让孩子进行各种运动,促进孩子的大脑发育,提高注意力和反应能力。这些身体活动对于培养孩子的运动技能、促进生理功能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
早教对孩子智力发展也有着显著的影响。早期的大脑发育阶段对于孩子的智力发展至关重要。早教能够通过各种智力刺激,如语言、音乐、数字、图形等,促进孩子大脑神经元的连接与发育。通过早期智力开发的训练,可以提升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记忆力、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等,为孩子日后学习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
早教对于孩子的发展不仅仅是在身体和智力方面。早教还对孩子的情感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早期的生活环境中,家庭的情感关系和亲子互动是孩子情感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早教能够通过家庭参与和亲子互动的方式,帮助孩子获得安全感和信任感,培养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和社交能力,促进孩子持续积极的情感体验。
早教还可以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早期的创造力对于孩子的自我发展至关重要。通过提供刺激孩子创造力的环境和机会,如绘画、手工制作等,早教能够激发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创造力,让他们在思维上得到全面发展。
早教还对于孩子的自我形象建立和自信心的培养有着积极的影响。通过早期的专业指导和积极的鼓励,孩子会逐渐意识到自己的特长和优势,树立起对自己的认同感,并且逐渐培养出自信心。这种自信心会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更有勇气面对挑战,更有动力去探索新知识和技能。
亲子早教网小编认为,早教对孩子自我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能促进孩子身体、智力和情感的全面发展,培养孩子的运动能力、智力开发、情感管理、创造力和自信心等。早教作为一个系统性的教育方式,对于孩子的成长和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家长应该重视早教的重要性,为孩子提供良好的早教环境,以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