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孩子从小就能满足强烈的知识欲,大多数孩子可能成为英才和天才。我们在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之前,一定要遵循其内心的发展规律。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掌握更多的知识,培养一个良好的习惯。那么早教对孩子都有什么样的影响吗?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教育好孩子要看孩子的脾气”,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家长对于教育好孩子要采取怎样的方法是一筹莫展,对于这样的问题应该采取怎样的方法。下面将告诉你一个挺不错的方式,那就来看一下这是属于怎样的方式,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

急脾气——兔宝宝的教育法则

这类孩子一般有着聪明的头脑,和同龄的孩子在一起时,能明显表现出敏捷和灵活的特点,并能从众多的小伙伴中脱颖而出。但他们有一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缺乏耐力。

兔宝宝做事一般不能持久,比如玩玩具总是玩一个丢一个,注意力也很容易分散,一旦有什么声响,便能很快将他们吸引过去。在和小伙伴们相处时,他们也大多表现出不合群或好斗等不良倾向。

对于这类急性子的孩子,如果不用心调教,发展下去很有可能会成为上课坐不住、容易开小差的差生。因此,教育这类宝宝,得注意三大法则。

法则1:有意识地对其进行强制性耐力训练

耐力培训可以从锻炼身体着手。比如:每天规定一段时间专门从事某项体育运动。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跑步是首选的方式。

慢跑基本适合4岁以上的所有健康儿童,当然,具体实施起来还得根据孩子的体质情况设定具体的训练时间和强度,但爸爸妈妈必须坚持,只有持之以恒,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法则2:用孩子感兴趣的方式培养其做事的专一性

注意力分散是一个很让人头疼的问题,一个孩子即便再聪明,但如果做事不专心,也不可能有大的成就。

提高注意力首先要从其兴趣入手,比如年龄小的孩子一般喜欢做游戏,那么家长这时就应该抓住孩子好胜的心理,通过不断地过关斩将,来提高他们的注意力。

也有的孩子喜欢画画,或者看书,家长也可通过这些方法培养孩子延长做事的时间,让他们在兴趣中忘记身边的干扰,从而提高注意力。幼儿教育

法则3:给予适当的鼓励

兔宝宝一般比较欠缺耐心,对某件事情如果做得不好,便极容易放弃,包括做游戏也一样。因此,家长此时就必须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难度相当的游戏或者家务活儿,同时多鼓励孩子,在孩子出错时,尽量不要指责和打击。

另外,家长要注意控制时间,让孩子劳逸结合,保持孩子对事物的兴趣。

这类宝宝并不是头脑不聪明,而是性子沉稳些,行为动作反应也慢些,相对兔宝宝来说发育得稍微迟缓了一些。

科学研究发现,只要父母们能用正确的方法培养(不要过分斥责,不要与同龄的孩子相比较),那么他们大多会比那类早早就表现出神奇天赋的孩子要发育得更好。

慢性子的孩子一般很少发脾气,与人相处也极为融洽,但性格内向、不善言辞是他们的一大缺陷。如果不加以正确的调教和引导,他们就会从周围的气氛中隐约嗅到排挤的气息,继而表现出不合群,甚至越来越孤僻的倾向。幼儿早教

慢性子——龟宝宝的教育法则

法则1:鼓励的妙用

法则2:放手让他做事,并培训其速度zJ09.Com

鼓励是最好的良方。就像一朵正在成长的花儿,他们需要的应该是温暖的阳光,轻柔的雨水,而不是当头的烈日或狂风暴雨。

因为内向,所以这类孩子一般比较敏感,不像兔宝宝般性格开朗,相对来说能经得起打击。他们有什么事都喜欢放在心里,到最后慢慢变成一个心结,无法消除。

因此,鼓励和关注能帮助宝宝重建信心,从而获得力量和勇气应对生活中的挫折。

如何提高孩子做事的速度呢?家长必须谨记,在指挥孩子做一件事情之前,一定要先给他们讲清规则,这其中就包括时间的约定。

让他们在既定的时间内完成既定的事,让他们明白,并不是事情做好了就行,而是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才算合格。早教网

另外,家长还可以尝试一下奖惩制度,即完成有奖,否则便罚,这种办法,对于提高孩子的积极性,也是相当有效的。

法则3:多带他去公共场所,鼓励他与人交往

鼓励交往是教育这类宝宝的一个重要法则,我们都知道,与人交往不仅可以从中获得乐趣,还能获取知识、信息等资源。

从小让孩子适应公共场所,广交朋友,对其今后的成长和生活有百利而无一弊。幼儿教育网

本网站小编总结 : 根据宝宝的性格来制定不同的教育方法,这将是一个很不错的方式,这样的方式对于家长来说效果更比较不错,家长可以更具孩子具体的情况来详细的了解一下。让孩子的性格缺点成为优点。

相关推荐

孩子脾气暴躁怎样教育?


孩子6岁刚上一年级,不爱吃饭,也不怎么贪睡,每天睡9个小时左右。在家里脾气暴躁,爱摔东西,爱打人(主要是打妈妈),在学校,老师评价胆子并不大,但和同学啊,其他的小孩都能和平相处,对外攻击性不强,不善于表达自己的内心情绪。

中午我刚下班回家就看到了这样一场景:

孩子奶奶端着碗坐在沙发上喂孩子吃饭,孩子则目不转睛的看着电视里放的《西游记》。我一进门,奶奶就迫不及待的高兴的告诉我:“在喂桂圆炖肉给他吃呢,刚才还吃了好些肉,他(孩子)说好吃。”--------此时我的感想是”哎,又要边吃饭边看电视,可是也又拿他没有办法,因为只有用这种方法才能让孩子多吃些有营养的东西,如果让孩子自己吃,他吃了两口就会丢下的,无奈,我也知道这方法不行,可又没有其他的法子......”

接下来,我自己盛好饭吃饭,突然,孩子生气的大吼,“我不吃了!”我赶紧上前,问个究竟,原来是奶奶把他吐出来的肉(孩子不大爱吃肉)又放回在勺子里夹在桂圆里面喂他,奶奶赶紧赔笑说,”好,好我不放了,快,快来吃一口。”可是此时的孩子更加生气了,”我不吃了!”,于是我放下碗,弯着腰,劝他说,”那好,妈妈再跟你盛过一碗,好吗,咱不吃这碗了”可是孩子仍然生气,我又说:”那妈妈跟你盛饭来,好吗,不吃这个肉了,好吗?”同时奶奶也在旁边劝说,孩子非但不领情,伸出两个脚,一脚踢在我的胸口,(当时就感觉咯噔以下,但是我忍住告诉自己,孩子不是有意要打自己的,他肯定是没有得到理解,需要发泄),另一脚欲踢他奶奶,幸亏奶奶坐得远,没踢到。尔后我试图抓住他的手,搂着他,想跟他说说话,却遭到他强烈的反抗,甚至还挨了一个巴掌,只见他不停的挥手打人,听不进去,我只得默默的走开了。

到这个时候,我的心情已经是非常的难受了,我很想去理解他,但是他却不接纳......

我回到饭桌,胡乱的扒了几口饭后,第二次来到他的身边,此时的他仍然是气呼呼的坐在沙发上,什么话也不说,我仍然蹲在他的身边,劝说他吃饭,或者问他怎么了?却遭了雷雨般的拳头和巴掌,期间他还狠狠的在我手上咬了一口,我停下来扒开衣服给他看,告诉他,”你咬得我很疼,你看,都有牙印子了。”他起初还看了看,然后我又说,”你看看,这么多牙印,你数数”,他看不清楚,不知道几个,然后我就告诉他有20个,结果他又被惹恼了,又开是打我,终于我借机把孩子引到二楼,终于有了我和孩子独处的机会,(此前在一楼的客厅,他爷爷奶奶一直在场),我想好好的跟孩子沟通沟通,可是孩子可不呢,依旧不依不饶的追着我打不放(平时他爱这样追打,闹者玩的),追逐过程中,他甚至还笑了,当成是游戏了,到底是小孩,没抓住我,于是他恼羞成怒,用牙齿使劲的咬床单,甚至拿起身旁的凳子欲向我摔来,就在此时我断喝住他,他才没丢过来,看到他的这个动作,我心里真的有点凉凉的感觉,他怎么能这么打我呢,我一把把他抓过来,不想有挨了儿子一个结结实实的嘴巴子,也许是太痛的缘故,也许是心情苦闷,因为对儿子生这么大的气感到困惑等等,总之眼泪不由自主的掉了出来。

我握住他的手,看着他,哭着说:”你把妈妈打疼了,妈妈很难过。。。。”孩子楞楞的看着我,也许他在想,妈妈怎么哭了,也许他在想什么其他,我也不知道(要知道,我从来没在孩子面前哭过),但是他什么话也没说,没有“对不起,妈妈”,没有“别哭了”......我的心情更难受了,我放下他的手,自顾自的转到一边呜咽去了。孩子站了一会儿,就出去了,我的心情更坏了。于是我爬起来,扒在桌子上,把自己的感受一一记录下来,没过一会儿,孩子钻出来了,爬到桌子上,故意把脚踩在我的纸上面,还问我在写什么,我趁势把他拉下来,告诉他,我在写日记,并且问他中午为什么生气?

到这个时候,他才告诉我,他想吃桂圆,不想吃肉,我就对他说,“如果你不想吃,就说出来,不要发脾气,好吗?你不说出来,大家怎么知道你想吃什么呢,下次心里面想什么,就告诉大家,好吗?”他点点头,我们就这样好了。他看见我在写日记,他也坐在我的身边写起日记来了,我不停的写着,期间他一会儿问我,“妈妈,起字怎么写”,我就问他,什么“起”字,他回答:“对不起的起”,我告诉他写了,过一下,他又问我,“不”字怎么写,我又告诉他写了。然后他写了什么,后来又用擦子擦掉了,过了一会他又问我,“孙”怎么写,我也告诉他了,刚好他下去拿一个东西的时候,我便看了看他写的日记,写了两个字“我孙”,但是仔细一看,却看见刚才被擦掉的字体痕迹是“我对,我不起你”也不知道他是不是觉得对不起妈妈,让妈妈哭鼻子了,还是他自己乱写一气。

事情到了这里,母子大战正式结束,在送孩子上学的路上,我主动对孩子说:“你以后再也不要打妈妈了,妈妈也再也不会打你了,我们做好朋友吧,好吗?”孩子答应了好,可是我看不到他的表情,是热情的还是勉强的,希望不会是我的一厢情愿。

听话的孩子才是好孩子吗


中国的孩子从小最常听到的一句教育用语就是:小孩子要听大人的话。父母最不满意孩子的时候就是孩子不听话。总之,听话似乎成为了“好孩子”的最高标准。正因为如此,在中国孩子身上体现出来的最明显的缺点就是缺乏独立性和创造性。

从现代教育的观念来看,用“听话”做为教育孩子的目标,显然是一个误区,不利于孩子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激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过于听话的孩子反而有可能是一个“问题儿童”。

为什么说“听话”的孩子是“问题儿童”呢?我们稍加观察即可发现,最受大人夸奖的“听话”孩子,常见的特点是外表胆小、怯懦,很少有自己的不同意见。但是不说出来不等于没有不同看法,只不过这样的孩子更善于压抑自己,即使心里有问题也不提出来,更不与长辈争议。有的孩子表现为在幼儿园或学校是个特别听话、特别守纪律的好孩子,在家里也很少反抗父母,听惯了周围人的表扬和夸奖;但他们往往最受不了别人的批评,心理脆弱。

学龄前阶段的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独立意识,凡事有了自己的想法,这时更不能片面强调让孩子听话,也应该多听听孩子的话。大人虽然经验丰富,但也不乏片面、错误的认识。要平等地与孩子交流,多思考一下,孩子是否有他自己的道理。父母也应该以理服人,而不是以势压人。不要因为你是父母,就强迫孩子对你言听计从,要给孩子思考和说话的机会,要让孩子心服口服。

实际上,只强调“听话”容易培养儿童的奴性,使其毫无独立性,对所有问题缺少个人见解,对邪恶势力无力抗争,甚至会因长期压抑而引起性格扭曲。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例子,某个公认的“好人”出人意外地自杀或走上犯罪道路,他们往往是由“问题儿童”演化为“问题大人”的,这更说明这一问题犹如潜伏的癌症一样可怕,应该引起人们高度的重视。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有“六大主张”,他提出:“解放儿童的头脑,使其从道德、成见、幻想中解放出来;解放儿童的双手,使其从‘这也不许动,那也不许动’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解放儿童的嘴巴,使其有提问的自由,从‘不许多说话’中解放出来;解放儿童的空间,使其接触大自然、大社会,从鸟笼似的学校解放出来;解放儿童的时间,不过紧安排,从过分的考试制度下解放出来;给予民主生活和自觉纪律,因材施教。”他的主张十分精辟。

控制不了情绪的父母无法教育出好孩子?


父母在得知孩子死亡的时候,往往后悔不已,妈妈嚎啕大哭,大喊,"妈妈再也不打你了"。可是,这个时候,说这些还有什么用呢?与其事后后悔,不如我们先来看一下,究竟为什么会发生这些悲剧。

父母为什么总是朝孩子发脾气呢?

动画片《小猪佩奇》火遍全国,许多孩子都爱不释手。这是为啥呢?难道仅仅因为它颜色丰富,符合小孩子的审美吗?当然不是,因为在这部动画片里,没有语言暴力,没有负能量,剧情里永远都充斥着一家人的温馨与爱。

佩奇和乔治把玩具到处乱扔,甚至搞坏爸爸的衣服,佩奇的父母永远都是一副温和的样子,爸爸妈妈不会因为他们做错了什么而生气,不会当着孩子的面吵架,更不会更不会把气都撒到孩子身上。

可是,佩奇父母能做到的事情,许多父母却做不到。之所以这样,有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在父母看来,孩子是自己的私有物品。

1、孩子是父母的一部分,所以我可以随意发脾气。

我们都知道不应该随意对孩子发脾气,可是,讲道理的时候都明白,事情真的到自己身上的时候,我们就好像变了一个人。归根结底,就是因为我们缺乏界限感,我们没有将孩子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来对待,在我们眼中,孩子就是我们自己的附属品,那我朝我自己的私有物品发脾气,谁能管得着呢?所以,我们经常会听到的一句话就是,"我教育我家孩子,干你啥事儿?"

但是,孩子并不属于我们。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意味着孩子已经与我们分离,他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们可以陪伴,可以指导,也可以教育,但是我们却没有资格把他当作我们自己的一部分。而这也就意味着,我们没有资格要求孩子来承担我们的情绪。

2、人的本能就是欺负比自己弱小的人,面对孩子,也不例外。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踢猫效应。讲的是,父亲在公司受到了老板的批评,回到家就把在沙发上跳来跳去的孩子臭骂了一顿。孩子心里委屈,生气,狠狠滴去踹身边正在打滚的小猫。小猫逃到街上,一辆卡车正好开过来,司机赶紧避让,却把站在路边的孩子撞伤了。

踢猫效应讲的是不良情绪的传染,导致的恶性循环。但是,不幸的是,当踢猫效应发生在家庭中时,孩子往往就会变成那只小猫,他们能做的只有逃离,但是有时候却无处可逃。

心理学认为,人本能发泄的对象,就是身边比自己弱小的人。

我们可以想一下,你敢朝你的上司发脾气吗?你会对你的朋友拳打脚踢吗?你曾经要求过你的同时必须对你言听计从吗?都没有,因为你知道人家没有必要遵从你的意愿来生活,所以,很多父母就把在其他人身上获取的不良情绪,带回家发泄到孩子身上。而且,我们知道孩子是弱小的、没有力量的。

但是,你有没有想过,正因为孩子弱小,所以他才需要的是父母的保护,而不是成为父母的专属垃圾桶。

3、因为他们缺乏管理情绪的能力,他们无法排解,只能发泄

我曾经在商场的角落里看见过这样一幕,爸爸用一只手把孩子抵在墙上,一边用另一只手不断地打孩子,嘴里还念叨着,我告诉你不让我惹我,还惹我,你这就是欠揍。之后,看过往的人有些多,爸爸就拽着孩子往安全通道里走,小女孩一边挣扎一边哭喊着,爸爸不要再打我了,我听话,我听话。而女孩的妈妈,就站在旁边看手机,仿佛发生的这一切都和她没有关系。

看到这样一幕,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们学习了那么多育儿知识,我看了那么成功人士的成长经历,我们自许为孩可以付出一切乃至生命,但是在面对孩子的时候,我们竟然连自己的情绪都无法控制。

许多父母的生存压力都比较大,上有老,下有小,自己还有工作,还要经营人际关系,有时候真的是亚历山大,但是他们找不到合适的渠道来进行排解,所以他们就把目光集中在了孩子身上,孩子要是调皮捣蛋,那么自然就变成了出气筒,甚至在很多家庭中,孩子乖巧可爱,但是父母还是能找到理由,随意打骂。这一切只是发泄自己的情绪。

父母将情绪发泄给孩子,会给孩子带来哪些伤害呢?

俞敏洪曾经在演讲中说:"父母控制情绪,理性地跟孩子交流沟通,孩子一定可以养成心平气和的情绪,这样才能够从容不迫地面对困难、挫折、失败。"

(俞敏洪曾在演讲中说,父母要控制自己的情绪,这样孩子才有能力面对人生的困境)

换句话说,如果父母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那么他的孩子想要控制自己的情绪,也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

中央综治办和中国少年研究中心曾经做过这样一个调查,他们在全国范围内对1000多名普通未成年人进行了调查分析,在家里被"经常骂"的孩子不良性格特点最为明显,其中:25.7%的孩子"自卑";22.1%的孩子"冷酷";56.5%的孩子"暴躁"。

所以,我们会发现,那些长期生活在情绪暴力下的孩子,他们本身的状态也十分糟糕,郁郁寡欢、沉默寡言。面对父母的事情,做事情小心翼翼,生怕出错,因为他们即便自己没有错,都有可能被惩罚,要是再出错了,那么指不定会给自己带来什么样的灾难。

但是,当他们面对外人的时候,却有可能展现出另一个极端,就是残忍、暴力,因为他们从家庭中习得的行为模式就是用暴力来对待一切。

只要什么事情不顺自己的心意,那么就可以随意向比自己弱小的人来发泄,而看到对方瑟瑟发抖的样子,自己则会产生满足感,因为间接证明了自己的强大,他们只能靠这样的方式,来面对这个对他来说,极其不稳定的世界。

父母应该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呢?

人民日报曾经发布过《教育改革要从家庭教育开始》这样一篇文章,提出了做家长的五个层次:

第一层次:舍得给孩子花钱。

第二层次:舍得为孩子花时间。

第三层次:家长开始思考教育的目标问题。

第四层次:家长为了教育孩子而提升和完善自己。

第五层次:父母尽己所能支持鼓励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也以身作则支持孩子成为真正的自己。

英国作家罗伯特.亚伦曾经说过:"父母通常是子女仰望的对象,是行为上的角色模范,要是父母经常大发雷霆,做子女的能够好到哪里去?因此,要做好愤怒管理,关键的第一步是:克制住你想要发泄怒气的冲动。如果你能在怒意萌生时加以克制而不是立即发泄,你在行为上就有更多的选择。"

所以,为了能让孩子更好地成长起来,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调整我们自己的情绪。

那么都有哪些方法可以帮助父母调整自己的情绪呢?

1、我们要学会转移自己的注意力。

不要让自己沉浸在负面情绪中,这样越想就越觉得难受,严重的时候可能就会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我们可以去做一些自己平时感兴趣的事情,比如看看书,种种花,又或者看看电视剧都可以,让自己从负面情绪中解脱出来,转移到开心的事情中去。

2、我们要主动宣泄情绪。

我们不能对孩子发脾气,但是我们可以宣泄自己的情绪。当然,这里所说的宣泄也不是大喊大叫,我们可以出去运动一下,游泳、打球,或者找个KTV唱唱歌,都可以有助于我们发泄情绪。

3、我们还可以弱化自己的情绪。

有时候我们越是生气,就越想找茬,恨不得找个人干一仗才觉得舒服。不过,这却不是一个好方法,因为会让我们陷入到更大的冲突,从而加剧我们的不良情绪,最好的办法是暂时从不良情绪中脱离出来,不想、不思考、不回忆,弱化不良情绪对自己的影响。

4、调整自己的认知。

这是最重要的一点,心理学上有一ABC理论,意思是说,影响我们产生情绪的并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们对事情的认知。打个比方,同样是下雨,有的人会觉得不开心,因为一下雨,道路就会比较泥泞,他会觉得出门都不方便。但是,有的人却会觉得很开心,认为下雨后空气会变得更清新。所以,同样是下雨,但是不同的人却会产生不同的情绪。

所以,当我们产生不良情绪的时候,就可以尝试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跳出原有的局限,这样我们就可能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情绪,从而达到消解不良情绪的目的。

当我们随意对孩子发脾气的时候,我们以为孩子过一段时间就会忘了,其实并不会,这些随意发泄出来的情绪就像是一把把尖刀,插进孩子柔软的心,让孩子再也没有力量和勇气面对生活,让孩子的人生中除了伤痛再无其他。

更何况,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镜子,父母所有的行为和情绪都会在孩子身上反应出来,当我们希望把孩子培养成一个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孩子的时候,不单单要在学习成绩、言行举止上要求孩子,我们更要调整自己的情绪的状态。

管孩子VS惯孩子 好孩子这样养


孩子到底是管出来的,还是惯出来的呢?相信每家都有每家的说法,只是,这里的惯,可不是“娇惯”的惯,而是指“习惯”的惯哦。管跟惯,到底哪个更好呢?不妨先来看下各位家长的观点大PK吧。家长生活中如何正确管教孩子

管孩子VS惯孩子好孩子这样养

管孩子VS惯孩子观点大PK

管方:孩子该管管孩子只要60秒就搞定!

对孩子到底要不要管束的问题一直是教育中的头等大事,俗话说了:“没有规矩怎么成方圆”,俗话还说了:“该出手时就出手”。所以说了,严格管教才是教育的基本,必要的时候就得对孩子“武力相助”,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才不会没有规矩,才能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中学会遵守秩序。

惯方:孩子该“惯”好习惯是孩子一生的财富

楼上的观点是否有点太OUT了?人家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还说了呢:“行为变成了习惯,习惯养成了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没有一个良好的习惯,只靠管,那岂不是事倍功半?首先给孩子养成一个好习惯,那才是成就孩子的最好办法呢。

小编观点:

其实,以上两种观点,小编都不排斥。但要说哪一个更合理,小编还是偏向于后者,是这样的:

管,是必须的,孩子天性自由散漫,如果不加以限制和管教,任其发展下去可不一定都是向着好的方向。但是这种管应该是在尊重孩子的意愿、兴趣前提下,当管则管,不当管则免,而且管孩子并不等同于打骂、训斥孩子,而是循循善诱的教导。给孩子适度的自由,不对孩子过分严苛、约束,更不要阻止孩子漫无边际的想象和自主的行动,让孩子顺应天性成长。

惯,好习惯养成之后,的确有“一劳永逸”之效。依照这个推论:多次重复的行为变成习惯,习惯决定性格,而性格最终决定人的命运。这样看来,对孩子习惯的培养就真不是一件小事了。

相关推荐:

把握好“说”与“管”的尺度

管教孩子该如何管自己的情绪

宝宝五大坏毛病没有必要管

管孩子VS惯孩子好孩子这样养

好孩子原来都靠“惯”九个好习惯成就优秀宝宝

看到这里,是不是有爸妈要问了:不是说惯不好吗,为什么好孩子都要靠惯呢?其实,此“惯”非彼“惯”,这个“惯”指的并不是娇惯,而是习惯,好习惯!

好习惯会让孩子终生受益,因为习惯是伴随着一生的,其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

1、好习惯可以开发孩子潜能

对孩子来说,不管是生活还是做事,好的习惯是最节约时间和节省精力的方式了,能让孩子把精力集中到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不至于被其他事情所干扰,专心地发展潜能。比如说,孩子喜欢玩游戏和探索新事物,可是却缺少收拾整理物品的习惯,他可能就会因为东西杂乱无章而着急,需要用的东西却总也找不到,等找后也没有兴趣了。所以,良好的习惯非常重要哦。

2、好习惯是孩子的最好礼物

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不只是为了让他们成才,最重要的是为了孩子成人,比如有的孩子讲文明、懂礼貌,人见人爱。良好的习惯可以使孩子修养更高,行为更规范,为孩子成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所以,作为爸妈,应该充分认识到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重要性,把这份最好的礼物送给孩子。暑假马上就要到了,假期其实是培养孩子自主意识和独立生活、学习习惯的绝好机会哦。具体要怎么培养呢?下面小编就要给你支招了。

相关推荐:

舍得“放手”,宝宝才有好习惯

掌握5个关键词培养宝宝好习惯

成功人生应从培养好习惯开始

管孩子VS惯孩子好孩子这样养

战胜散漫给孩子一个好习惯宝宝6岁前,好习惯胜于苦读书

无论是“管”还是“惯”,争议的焦点就在于孩子的散漫上。那么,怎样才是正确的解决之道呢?

习惯就是由多次重复的行为形成的,所以要想培养出好习惯,就得从平时的行为抓起。作为爸爸妈妈,最主要的就是想办法利用时间对孩子进行好习惯的管理和引导。不妨让孩子学会以下几招吧:

1、学会统筹安排

爸爸妈妈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一个明确详细的日常计划,比如从早晨起床到去幼儿园,这期间有多少事情要做。从上课到放学,这中间有多少事情要做。从幼儿园回到家以后有哪些事情要做,都列成一个详细的计划。因为孩子自我约束力差,所以刚开始就要从硬性地规定开始,等孩子慢慢养成习惯后,他就会自觉地去做这些事,不用这样费力了。

2、细化重大事情

孩子做事情拖延、没有计划性,很多时候是不知道做完这件事情之后,下一步该怎么办?为了打发时间,为了让自己现在有事情可做,他们就只有拿着眼前的事情拖延。要改变孩子的这种现状,就可以学着把目前的重大事情细化,分成每个小步骤,一步一步地去操作。比如孩子要去画画,可是却不知道准备哪些物品,爸爸妈妈可以教孩子先把需要的东西准备好,画笔、纸、橡皮,之后再一步步地进行。事情细化后,实行各个击破,就会让孩子觉得有目标性,完全起来也不会太难。

3、学会马上就做

如果孩子想要做成一件事,那就不能只是幻想、光说不做,而是要看准了事情后,马上就去实施。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习惯,把“现在”看成是做事情的最佳时间——不拖不延,雷厉风行,如果连这一步都没有做到的话,那么所有的事情都是浮云。

4、不断挑战自我

很多孩子都能意识到自己的惰性,有时也会头脑发热地想要改变自己,并且当下的热情很高,可是实施一段时间之后,就会打退堂鼓。特别是在没有取得显著效果时,更容易松懈下来、半途而废。所以,爸爸妈妈要鼓励孩子不断去挑战自我,把孩子每天的进步都看在眼里,说在嘴上,孩子是最容易受影响的群体,只要爸妈愿意去夸他,他一定会用加倍的努力来还报答爸妈。

不过,话说回来,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最重要的就是要根据他的个性去进行教育,而不是让孩子来适应你的方法,如果孩子天生就是个慢性子的人,那也不要怪他散漫,只要他没有因为慢而耽误重要的事情,只要他没有触犯到原则的话,那就随他去吧,别太苛求了。

相关推荐:

孩子养成坏习惯的罪魁祸首

日常生活中培养宝宝好习惯的妙法

教您如何纠正孩子的不良习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