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听话,叫大灰狼来把你抓走!”拜托,别再用忽悠我的方式来骗我娃了。就算孩子不听话,我们也不能用欺骗的方式,只会越用越糟糕。

在上一代人的“育儿锦囊”里,似乎都装着“孩子还小,听不懂道理,哄哄就过去了”这一条。

想想,我们小时候谁没被忽悠过?

骗我们喝药的时候,说这是糖水;

去打针的的时候,说一点都不疼;

要去上班了,嘴上说着不走,结果趁我们不注意就溜了。

这些在大人看来就简单哄小孩儿玩儿的话,最后却变成了迷惑、害怕和不信任,潜伏在幼年时我们小小的脑海里。

这么多年过去了,当妈妈们变成奶奶或者外婆,原本早已泛黄的“忽悠大法”又重出江湖,在我们的孩子身上继续上演。

甚至有时候,被忽悠大的我们,明知道这样不好,却也会不自觉的用这种方式对待孩子。

可是,“忽悠”孩子真的有用吗?

01

想起潼潼3岁多刚上幼儿园的那会儿,门口新入园的孩子们的哭声,那叫一个抑扬顿挫此起彼伏。家长们也是“各显神通”,有的哄,有的逗,想尽办法把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小可怜送进教室。

送孩子入园,常常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和亲密的抚养人第一次“小别离”,对很多孩子和父母都是一个考验。家长们也都牟足了劲儿,在孩子入园前就努力做好各种功课,我也不例外。

潼潼入园前,我就经常给她讲讲幼儿园的绘本,告诉她幼儿园会是个很有趣的地方,也提前带她去幼儿园参观和参加亲子课程,让她提前适应环境,还准备了从小陪伴她的安抚玩具当“伴读书童”。

这些方法,虽然不能完全消除小人儿脑海里和妈妈分开的恐惧感,但多多少少也帮助了她迈出适应环境的第一步。

最开始,她也会紧紧抱着我的脖子哭,舍不得我走,要听我说很多遍“妈妈一下班就会准时来接你回家”,才肯三步一回头挪进教室,我也一定会信守诺言,在潼潼放学的第一时间出现在教室门口。

慢慢的,我们在门口“你侬我侬”的时间越来越少。她慢慢体味出了在幼儿园里拥有的独特乐趣,与老师和同学都建立了情感联结,这也成为她愿意跟我挥挥手说再见、蹦蹦跳跳走向幼儿园的内在动力。

而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当一个多星期以后,大部分孩子都已经慢慢适应了幼儿园时,有一个小男孩,还是会在每天上幼儿园的时候都上演一出轰轰烈烈的“琼瑶剧”。

这个男孩,我第一天送潼潼入园时就遇到过。那天在幼儿园门口,我正在低声鼓励潼潼,只听男孩儿妈妈大声说:“你快进去,幼儿园里面有好多好吃的好玩的,你先进去玩,妈妈回家拿个东西马上就来。”

第二天,小男孩还是哭得很崩溃,妈妈又换了说辞:“宝宝乖,你先听话进去,妈妈现在去给你买冰淇淋,一会儿给你送过来。”

当然,这些当下的“承诺”,其实都是无法兑现的。

看着小男孩一次比一次大声的哭喊,我心里也隐隐有点心疼。

在孩子哭闹的当下,我们“忽悠”一下,天真的孩子常常就真的相信了。他擦干眼泪,走进陌生的教室,心里想着妈妈马上就会来了,可当他发现自己苦苦等了一天妈妈也没来,下一次他还会相信吗?

“忽悠”孩子,从来不是长久之计。它可能像一颗即时生效的止疼片一样,当时可以让不受控的孩子镇定下来,但止疼片吃多了也会让人慢慢“免疫”,直到有一天彻底失效。

这种应付当下的“忽悠”,终究是治标不治本的方法。

02

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总会遇到各种拦路的小怪兽。

孩子小的时候,转移注意力常常是最管用的方法,可随着孩子长大,有自己的想法和意识了,我们就需要用更多的智慧,去引导他们正面面对种种不如意,并学会真正处理它。

直面这些小怪兽,可能正是提高孩子认知水平和培养性格品质的好时机。

在潼潼刚学走路的时候,很容易跌跌撞撞下摔跤,然后趴在地上放声大哭。潼爷爷爱说:“没事儿不疼,都怪地板,大宝别哭!”然后使劲打几下地板。

孩子当下可能会因为注意力被吸引而收住委屈的眼泪,但下次摔倒时,她还是不明白摔跤这件事是怎么发生的,摔跤和疼痛的联系又是什么,所以,她还是会再哭。

后来我一边学着她摔倒的样子,一边温和地告诉她:

“宝宝摔倒了,有点疼是吗?妈妈知道的,妈妈给你吹吹。刚才你走得太快了,一下摔到了地上,地板很硬,所以你会疼。下次走路的时候慢一点,眼睛要看着路。”

慢慢地,她自己就从行为和结果的联系中明白了“摔倒”是怎么发生的,只要摔的不疼,她就没事儿人似的自己爬起来继续去玩了。

记得还有一阵子她突然很害怕打疫苗,每次去都会大哭不愿意,一同去的潼奶奶总会习惯性的跟孩子说:“没事,打针一点都不疼。”

可我明明知道,打针就是真的会疼啊,我小时候也会因为疼而害怕打针,这次骗孩子说不疼,她接受了打了,可下次还是会哭。

私下跟奶奶沟通之后,等再去打疫苗时,我们换了方式。

我找出关于打针的绘本和医生的角色扮演玩具,告诉她打预防针是为了保护我们不被细菌病毒欺负。每次去打针前,我也会提前告诉她,今天我们要去打针,可能会有点疼,但是打了针,我们身体就会更加强壮,不会那么容易生病,所以希望潼潼勇敢一点。

排队的时候,如果有特别坚强不哭的小朋友,我们也会指给她看:“哇,那个姐姐好勇敢,打针虽然会疼,但是她坚持住了没有哭。”

过了一段时间后,再去打疫苗时,她就真的不哭了,还经常会很骄傲地跟我说:“妈妈,你看,我很勇敢。”

或许,在大人的潜意识中,常常觉得孩子还小,讲道理麻烦,她也未必听得懂,有时候骗骗就过去了。

但其实,在我们每次面对孩子的哭闹时,如果能多一点耐心跟孩子解释,帮助孩子去理解他所面对的事情,孩子的脑海中也会越来越清楚现实的样子,会有越来越强的适应能力。

孩子远比我们想象中懂事和坚强,在他们面对的每一次困惑和不安里,其实都藏着一次成长的机遇。

03

这么说来,在任何时候,我们都要一本正经的和孩子讲道理吗?我觉得这也未必。

有时候,一些基本的原则问题,比如安全原则,跟孩子讲清楚了,即使孩子依旧哭闹,大人也需要保持情绪上的冷静,温和坚定执行就好了。孩子会通过父母的行动知道,自己有不能触碰的“红线”。

也有些时候,我们偶尔也能视情况用些“智取”的方法。

比如有次潼爸爸要出差,潼潼抱着爸爸的腿说不走不走,要赶飞机的潼爸情急之下只好说:“爸爸给你买了一个小礼物,但是快递叔叔不小心寄到别的地方了,爸爸出去给你找回来。”

过了两天,他回来的时候,就真的给潼潼带了她喜欢的礼物。

这种圣诞老人式的“白色谎言”,并不同于不走心的“忽悠”,而是在理解和懂得孩子的基础上,编织一个孩子的认知水平可以相信并理解的小故事,或者给孩子一个可以实现的美好期许,并把它当做一个郑重的承诺去实现。

孩子的世界里,本就充满各种美好的想象,如果我们能用一点想象力,把即将爆发的一场“战斗”,化解成故事般美好的期许,也不失为为人父母的一种智慧。

当然,这样的“智取”,要建立在孩子对我们的信任感上。

在偶尔需要走捷径的时候,我们也需要多加思量,当下说的话是不是打算兑现。

如果总说那些恐吓或欺骗式的“忽悠”,就会像狼来了的故事一样,在信任消失时,我们再怎么大叫狼来了,孩子也会充耳不闻了。

小编推荐

孩子成才的标准


“听话”就是好孩子?“听话”的孩子其实很受伤!我们总是叮嘱他们要听话,却忘记他们只是一个孩子。有时候,孩子应该做孩子该做的事情。

我也在反思,为什么很多的父母都喜欢用“听话”这种标准去要求孩子呢?我认为可以概括为两点:

1、听话的孩子很省事

试想家中有一个听话的孩子,的确能给大人省去许多体力和心力的烦恼。孩子听你的话,你不用为了和孩子争辩而大动肝火;你让他学画画,他不会去学钢琴;你让他吃个苹果,他不会去和你争辩想吃个冰激凌。所以很多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都是试图去驯化孩子,把他们培养成一个服从的人。同时不断用“听话”、“乖巧”、“懂事”这类词去赞扬孩子,强化孩子的行为。让孩子逐渐明白,如果想得到父母老师的认同,表扬甚至微笑,都需要努力做到听话。于是孩子听话了,大家都省事了。

2、控制感是一种很好的感觉

人们之所以会有不安全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对事物失去了控制。父母和孩子之间也是如此,如果孩子的各个方面都被掌控,父母会感觉这样很安全。记得前几天看中国版的《屋顶的告白》,就是孩子站在屋顶上,父母站在台下,孩子对父母说出自己的心声。有一个十几岁的男孩对着妈妈大喊:“我再也不要吃鸡蛋和苹果了!”在这样的场合,孩子的心声居然是不想吃苹果和鸡蛋,可见父母的控制已经到了十分严密的程度。父母的心声是这样的:孩子你不能选择吃什么,因为你不懂得营养,不知道自控;孩子你不能偷偷写日记,写了我也会看哦,因为如果我不知道你想什么,我会感到不安全。

这种“听话”式的教育,在给父母带来便利的时候,给孩子带来的却是沉重的伤害。我是一名心理咨询师,八年的从业经验中我接触了非常多有关教育的实际案例。给大家讲两个我身边发生的小故事,我们可以从中了解下“听话的孩子”的心声。

从小听话的男孩成年后变成了妈宝男

去年一位妈妈带着孩子来咨询。这位妈妈有五十多岁,他的儿子三十出头。在整个谈话过程中,都是妈妈在主动陈述孩子的问题,她说:“自己的孩子从小很听她的话,整个成长过程都很顺利。孩子考取了一个不错的大学,毕业后也顺利地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目前生活都很好。唯一的问题就是孩子每天都表现得懒洋洋的,没有什么活力,也没有任何年轻人的朝气。她也不知道什么原因,担心孩子患上了抑郁症。

在看看这个妈妈口中的孩子,整个人瘫坐在沙发上,很少说话,仿佛在听妈妈讲述别人的故事。在接下来的咨询中,我都是和他单独咨询,每次谈到不同的话题,他的开场白都是:”我妈说。。。‘’每当和他谈到一些合理化的建议的时候,他会说这个建议我得回去和我妈商量一下才能决定。每当问到他自己的想法的时候,他会说我没有想法,这些事情都是我妈管,然后我照着做就行了。

当你面对一个三十岁的男人做所有的选择和决定的时候,还和自己的妈妈牢牢绑定在一起,真的觉得很悲哀。当然他的婚姻也很不幸福,因为所有的女孩都想找一个有担当的男人,而不愿意接受一个披着成人外衣的大宝宝。他的妈妈控制了孩子所有的选择,小到衣食住行,大到择业婚姻,孩子从小男孩的时期就已经完全被驯化成了听话的孩子,不用有主见,不用有思维,不用有选择,因为这一切都被安排好了,只需要不折不扣的执行。

在整个三十多年的成长经历中,他从来没有做过自己。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却从来没有出现过自己的足迹,这样的人生怎么能让人提得起兴趣?所以他会表现得懒洋洋,变得毫无活力。

从小十分听话的女孩,却从来没有幸福感

我的一个好朋友从小就是一个十分乖巧听话的女孩,父母老师都特别的喜欢她。她的父母时常很自豪地说:“我的女儿特别听话,很少让我们操心,比起别人家调皮捣蛋的孩子,我们特别欣慰。”但是我的朋友却十分讨厌“听话”这个词,她给我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每天她去上班的时候,儿子都会向她耍赖,让妈妈留在家里陪他玩,每当这个时候她就想起自己小的时候。那时候她的父母也很忙,晚饭后依然要出去卖东西,往往要到很晚才回来。作为一个小女孩,晚上一个人待在家里是很害怕的。但是她却从来没有勇气向父母提出陪伴自己的要求,因为自己一直都被教育成一个听话懂事的孩子,提出这种要求就太不懂事了。于是无数个夜晚都是她自己一个人在家里度过的。害怕的时候,就打开所有的灯,窝在沙发上看电视,直到困得睡着为止。

因为从小缺少陪伴,所以直到成年,她依然很怕黑。她很羡慕自己的孩子,在妈妈去上班的时候,他能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虽然会哭哭闹闹,但是孩子不压抑自己的情绪,让自己的情感和需求得到表达和释放。而她从小就在压制自己的情绪和欲望,从小听大人的话,上学听老师的话,工作了听领导的话,甚至在婚姻中都显得十分的被动,夫妻关系也在一步步退让,这些都让她变得十分的压抑。

做了三十几年“听话”的孩子,她却从来没有任何的幸福感。相反,她的心理问题频发。其实很多心理问题的产生,就是过度压抑自己的情感和需求造成的。听话就是抑制自己的各种需求,这些被压制的需求并不会消失,它们只是被放在了潜意识中,等待机会释放。因此我们会看到,很多听话的孩子长大后会变得十分的叛逆,做出很多疯狂的事情。还有一些听话的孩子在成年的过程中会频发各种心理问题。

听话的孩子真的有太多的痛苦,他们不能自主拓展想象力,很难形成独立的想法和人格,这种影响会深入到成年后的各个阶段,包括事业婚姻甚至教育。做一个听话的孩子这种惯性思维,会让他们压抑自己的需求,甚至不敢做自己,造成麻木压抑的人生体验。

作为孩子的父母,我们曾经也是一个孩子,或许也被环境烙上了“听话的孩子”这样的烙印,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是快乐满足,还是压抑痛苦?我们可以深深体会下其中的滋味。再回到当下,我们此时是孩子的父母,我们的经历是否能给孩子的教育提供一些好的借鉴呢?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时常思考这三个问题:

1、我想培养出什么样的孩子?

很多的父母都希望把孩子培养成某个行业的精英,在这个竞争压力巨大的环境中能有自己的一片天空。这些期待只是对于孩子职业上的期待。那么人生除了生存竞争之外,用什么样的心灵去支撑自己的生活呢?这是我时常思考的一个问题。我希望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能锻炼出一种独立的心灵,不受外界评价系统的支配。孩子不会因为别人的表扬和认同而沾沾自喜,也不会因为别人的批评或者轻视就自暴自弃,放纵自己。

我希望孩子在面对选择的时候,不要总是做太多的忍让,去压抑自己的需求,仅仅为了去取悦别人。这种听话却充满委屈的孩子真是让人心疼。要让孩子明白,别人的需求虽然重要,但是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也很重要甚至更重要。世界虽然大,但是自己永远是最宝贵的!

我希望孩子在面对选择的时候,都能有自己的一些想法。成年后能变成一个有担当的大人,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并且会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我希望孩子的人生过得有滋有味的,酸甜苦辣全都有,他自己能从中好好品尝,变得更有力量。

2、孩子听我的话就是对的吗?

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或许还能以一种权威的角色出现,因为父母具备基本的常识和社会体验。知道吃什么食品对孩子的身体好,知道怎么样才都让孩子避免伤害。但是随着孩子逐渐的长大,我们是否会变得力不从心呢?在面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各类问题和选择的时候,我们的想法和判断就是对的吗?

我们的思维有局限性,眼界有局限性,甚至心灵成长都有很大的局限性。对于这么不完美的我们,如果还一味的让孩子听我们的话,那真是太自恋了。如果作为父母的我们,能时常反思下自己,想想自己也是一个不完美的人,那么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我们就会很自然的给孩子留出一定的空间,给孩子一个参与自己人生的机会。

3、孩子的想法和选择难道不该听听吗?

通常我们在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都会说你要这样做,这样是对的。你要听我的想法,我的想法是对的。我们能不能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先对孩子说:“你是怎么想的呢?”然后坐下来静静地听听他的想法。孩子的想法或许很幼稚,但是当他说出自己想法的时候,也是经过了积极的思考,而不只是被动接收你的信息。随着孩子逐渐长大,他会逐渐的明白,他的想法也很重要。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他也会积极的思考如何解决问题,如何做出选择。这些积极的思考的积累,必然会锻炼孩子的能力,使他逐渐成为一个能自己做出合适选择的大人!

听话的孩子未必是好孩子


那些从小听话的孩子,长大后过得怎样?这是很多妈妈最近热议的话题。大多数的听话孩子长大以后都是平庸的,父母在作为孩子的第一任导师的时候,应该注重这个问题。

父母就像是团队里的领队,孩子就是他们的员工。但一旦决策者弄错了,路走偏了,那么“员工”的人生也会发生偏离。

其实很多爸爸妈妈都不喜欢自己的孩子,他们喜欢的是脑子里的孩子。

所以父母要求孩子听话乖巧,只是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能去接近或变成他们理想中的样子。

这是一个对孩子塑造和雕刻的过程。

01

孩子为什么会听话?

我们所说的听话,其实是一种掌控和服从的人际交往模式。在亲子关系中,爸爸妈妈就是掌控者,而孩子就是服从者。

孩子之所以会选择听话顺从,是因为人的两个本能,趋利和避害。

当我们用一些东西去诱惑,或用惩罚的方式去对待一个人的时候,他们都会因为这两种本能而屈服于我们,成为听我们话的人。

因此,控制一个人最好的方式就是向他规定对错和好坏。告诉他,你怎么做是好的,怎么做是坏的,做对了有奖励,做错了就会受到惩罚。这就跟驯养动物类似。

在《一出好戏》里,王宝强就用训猴的方式去控制那一帮人,告诉他们听话就可以获得嘉奖,不听话就会挨揍。

其实父母想让孩子听话的方式非常简单,可能只需一句“你再这样,我就不要你了”,孩子就会因为恐惧而马上乖乖听话。

因为这样的一句话,会激起孩子内心的恐惧感,而这种感觉一旦被激发,孩子对于避害的本能就会出现,因为害怕恐惧的到来,所以孩子唯有选择按照父母所希望的方式去做。

同时,这也导致很多孩子为了取悦或讨好父母,开始隐藏着原本的自己,向着父母脑海中那个理想的孩子改变。

因为想讨好父母,照顾父母需要,所以孩子选择了听话。

02

听话的孩子长大后会怎样?

长期以往,这些一直讨好着照顾着父母的孩子,他们会失去很多东西。

他们无法拥有自己的喜好,因为听话的孩子,他们的爱好来自于父母的允许。父母允许他们喜欢什么,他们就可以喜欢什么;不允许他们喜欢什么,他们就必须放弃掉什么。

就比如:

有些孩子可能喜欢玩沙子,但妈妈觉得那个脏,不安全,所以她就不允许自己的孩子再去玩沙子;

有些孩子喜欢看毛毛虫,但可能父母觉得那些虫子恶心,会有细菌问题,所以他们也选择让孩子远离虫子。

所以听话的孩子,没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爱好,就算有,也可能因为父母的原因被埋在心里深处。

他们也无法分清楚边界,很容易将自己要做的事情和父母要他们做的事情混淆在一起。

例如:妈妈要求孩子今天之内完成这篇作文,当孩子很听话地完成这个任务时,妈妈就会很开心,会去表扬孩子做得真好。但其实孩子在完成这个任务的过程中,他内心的感受和想法是不被妈妈关注的,因为妈妈只需要一个结果。

慢慢地,在孩子心中,他就自然而然把这些任务当作是妈妈要求我的做的事,而不是他自己应该做的事。

也因为这样,听话的孩子在边界问题上就存在模糊不清的情况,特别是对于“责任是谁”、“空间是谁”、“东西是谁”、“未来是谁”这些内容,他是处于迷茫的状态中的。

虽然他们拥有丰富的想象力,但却缺乏创造力。

在听话的孩子身上,我们是看不到他有太多的创造力。

创造力是从能够自主控制的游戏中获得的,但听话的孩子所接触的游戏和世界,都是通过父母加工,这样的游戏和世界都并不真实,也无法获得相应的能力。

但其实造成这种状况的,就是听话孩子自己。

既然你选择去成为一个听话的孩子,那么你就要做好为这个“称号”负担一辈子的准备。因为听话就意味着很多的事情,都会被父母或他人所代替。

就像评论所说的“平庸又不平凡”。

而不平凡则是因为在经常被否定的人的脑海中,总是充满着想象的。

当面临困境的时候,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总是拥有最丰富的想象力,因为现实太糟,总是希冀着一夜之间能全部改变。

听话的孩子情况就跟他们类似,在这些孩子心中都住着一个无所不能的自己,但总被现实的种种原因所困住。所以我们经常看到很多人会说:“要不是我父母当年那样,我现在已经如何如何了”。

人是自私的,想拥有喜欢的东西。

当孩子很喜欢一件物品,但又必须听妈妈的话放弃时,他的内心是需要承载很多的不舍和失落。同时,他对妈妈也会产生愤怒感,只是他不敢表达出来。

有很多的所谓熊孩子其实在家都很乖,只是在外面的时候,他就会表现出攻击性的一面。因为平时长期压抑自己的情绪,不敢把内心的想法说出来,害怕爸妈的责怪。所以慢慢地,他会变得充满愤怒和抗拒,并且这些感觉会变成他与别人交往中的一种模式。

因此,尽管听话的孩子跟别人建立了关系,但由于情感长期习惯性的压抑,他们与别人之间的情感是无法链接和流动的。

03

该如何不再“听话”?

1.从父母的世界脱离

我经常跟我的妈妈说:

妈,你看到的世界是这样的,但我看到的世界可能是别的样子的。

我之所以看到这样的世界,是因为我脱离了我妈妈的世界。我自己亲身经历过一切,我才能形成我自己的世界。

如果听话的孩子想自己去探索这个世界,对于掌控者来说,其实这是不被允许的,因为这会激发他的焦虑,打破他的自恋。所以听话的孩子必须有一个反叛的过程,从父母的世界里挣脱出来。

但如果孩子跟父母的关系连得很紧,那么孩子就永远只是父母的孩子,而不是自己本身,也就无法用自己的方式去应对这个世界,只能使用父母传递给自己的概念去解决。

2.反顾过去,是重生的机会

当我们反顾自己被养育的过程时,实际上是给我们一个选择未来的机会。

我们需要知道,世界并没有父母说得那般可怕,我们可以尝试去跟真实世界进行一个接触或探索。

但我们也不需要去改变原有的东西,因为过去的就已经成为了历史,这是一件很遗憾的事情,可我们要接受这样的遗憾。

3.摆脱依赖的状态

我们需要从依赖别人的状态中走出来,摆脱我们原本的舒适圈。

原先听话就能获得嘉奖的那种氛围,实际上是个舒适圈,因为只要你听话了,你就能获得很多好处。但当你打破舒适圈,你就需要独自去面对一些东西,需要自己去承载一些东西。

打破舒适圈的过程,就是一个叛逆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你不需要觉得愧疚,或者对不起父母,因为这不是你的错。

如果父母是爱你的,他们肯定是希望你活得开心,活得更好,当你将心中的失落难过告诉他们的时候,他们也不希望你继续这样下去。

这也是我们改变的关键。

以前的“听话”,或许是逼于无奈,为了讨好父母,为了活得更好。

但现在,你可以为自己争取一次“不听话”的机会,反叛的机会。

脱离父母,自己去看一看世界。

南瓜星上的孩子


宇宙中有一颗星,叫南瓜星。

南瓜星上的孩子们舒服极了,他们连一丁点儿活都不用干。爸爸妈妈都说:“你们只要好好学习就行!”

为了不耽误儿子看书,儿子的鞋带总是由爸爸来系。

为了让女儿多练一会儿钢琴,妈妈拿着小勺亲自给女儿喂饭。

南瓜星上的孩子们真有出息:在这里,两岁的小孩儿会书法,会画画,会打算盘;三岁的小孩儿会唱歌,会跳舞,还会下围棋;四岁的小孩儿能演奏九十九种乐器……

地球上的小孩儿到六岁半才上学。可是,在南瓜星上,六岁半的孩子都已经大学毕业了。这些大学生们学到了许多知识,偏偏没有学会干活。

日子一年一年过去了。终于有一天,南瓜星上的爸爸妈妈们都老了,都去世了。从此,这个星球上再也没人会系鞋带,会使小勺了……

不会系鞋带怎么走路呀?不会使小勺怎么吃饭呀?没办法,总统只好派飞碟去地球上请老师。

飞碟飞得真快:不几天,地球上的老师请来了。这些老师是谁?是幼儿园的小朋友!有大班的、中班的,也有小班的。

幼儿园的小朋友开始给他们上课了。小班的孩子教南瓜星上的人用小勺吃饭;中班的教他们系鞋带、扣钮扣;大班的教他们叠被子、归地、洗碗……

南瓜星上的人跟地球上的小朋友学会了本领,也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孩子们从小要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孩子情商高的表现


父母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聪明健康。而情商同样显得非常重要。下面要说的就是孩子情商高的一些表现,一起来看看吧。

大家都知道情商高对一个人的好处,在社会上情商高不仅会处处表现出优越性,在学业、爱情、事业中都会顺风顺水,今后他的家庭幸福指数也高。所以拥有一个高情商的孩子是每个父母梦寐以求的事。

那些情商高的孩子究竟都有些什么表现呢,咱们来看看。

把“我可以帮你吗”挂在嘴上

现在的小孩大多是家里的“小皇上”“小公主”,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大多孩子会觉得别人做事是理所当然,但有那么一部分孩子总在是父母或爷爷奶奶,见到别人做事时插上一句“我可以帮你吗?”

别小看这一句不经意的话,那可是孩子情商高的一种体现,他能体察别人的感觉,希望自己能尽一点力,不难想象,在学校或在以后的工作总是对同学、老师、同事、上司说“我可以帮你吗”他获得多少人缘,多少机会。

对没做过的事“让我来试试”

人类的基因总是趋利避害,很多人对于从没见过从没经历过的事怀着一种莫名的恐惧感,宁愿绕道而行也绝不去触碰那些未知领域。

但有的孩子生来就喜欢冒险,对未知世界怀着一种强烈的求知欲,对于那些从没经历过的事,从没见过的东西总是跃跃欲试,千万别小看这种“让我来试试”的力量,有多少事在“让我来试试”的机会中诞生。

这其实是一种求知欲的表现,如果一个人身上没有求知欲是很难达到成功的。

对别人的优点表现出由衷的赞赏

人的劣根性是对于优于自己的人事表现出不屑、打击、破坏。而情商高的人却会对于别人的优点表现出由衷的赞赏,他清楚地知道自己与别人的差距,自己与别人的差别,发自内心的欣赏,会为缩小这种差距而做出种种努力。

当他真诚地赞赏别人的优点时,别人也会对他报以真诚,多一个优秀的朋友胜过很多努力,自然也就是多一个优秀的朋友多一条捷径。那就甩开常人几条街了。

对别人的无心过失表现出豁达

古语常说“人非圣贤,谁能无过”,每个要都可能犯错,犯错如果对别人造成伤害,对被伤害的人来说是一种损失。

有的人表现出暴跳如雷,有的人则以牙爱牙,有的人变本加厉,而有的人却会跳出自己受到伤害这一事实,站到另一个角度去看看,犯错的人是在哪种情况伤害到我。

如果别人并非蓄意要伤害“我”,却间接对“我”造成伤害,那是可原谅的。伤害到“我”不是他本意。有这种思想的孩子至少遇到能保持客观冷静,能控制自己的情绪,自己的行为不受情绪支配,长大后必有一种“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气度。

凡具有以前几点的孩子长大后情高必定高于常人,无论在事业上还是爱情上都会获得巨大成功。如果您的孩子具有以前几点,那得提前恭喜你!!

《夏娃的孩子们》


亚当和夏娃被赶出乐园后,被迫在贫瘠的土地上建造自己的家园,躬耕劳作,养家糊口,亚当种地,夏娃纺织。他们每年都会有一个孩子降临人世,但这些孩子都各不相同,有的漂亮,有的难看。过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上帝派了一名天使到人间,告诉他们自己将去看亚当全家。而夏娃呢,看到上帝如此宽厚仁慈,心情格外高兴,赶紧把房间打扫干净,饰以花朵,铺以花毯。然后她把孩子们引进来,他们全是那些漂亮的娃娃。她给他们洗澡、梳头、穿衣,还教他们在上帝面前讲礼貌、懂规矩;学会在上帝面前彬彬有礼地鞠躬行礼,伸出双手谦虚谨慎地回答他提出的问题。然而那些难看的孩子们却不让出来见人,一个被藏在干草下,一个躲在屋檐下,一个藏在草垛里,一个躲在壁炉中,一个藏在地窖里,一个躲在浴盆下,一个在酒桶下,一个在旧毛衣柜里,两个蒙在作衣服用的布料下,还有两个藏在夏娃做鞋用的皮革底下。她刚准备就绪,就听到了一阵敲门声。亚当从门缝里往外望去,一看来者正是上帝,便赶紧恭恭敬敬地开门,把上帝请了进来。上帝一进门就看见一排漂亮的娃娃在他面前又是鞠躬,又是伸手,又是下跪。于是上帝便开始赐福他们,他把手放在一个孩子的头上说:"你会成为一个统治四方的国王。"接着又对另一个说:"你会成为一个王子。""你会成为一个伯爵。""你会成为一个骑士。""你将成为一个贵族。""你将成为一个镇民。""你是个商人。""你是一名学者。"……如此这般地把最好的祝福都给了那些漂亮的孩子们。

夏娃看到上帝是如此地仁慈宽厚,便想:"如果我把那些丑娃娃也带出来,上帝可能也会赐福他们呢!"于是她赶紧把那些孩子找出来,只见他们从草堆里、茅草丛中、壁炉里还有其它地方纷纷钻了出来,一个个又脏、又破、又丑。上帝见了他们笑着说:"我会赐福这些孩子的。"他又把手放在第一个孩子的头上说:"你会成为一名农夫。""你会成为一名打鱼的。""你会成为一名铁匠。""你将是制革的。""你是一名织工。""你是一个鞋匠。""你是一个裁缝。""你是一名陶工。""你是一个赶车的。""你是一名海员。""你是一名信差。""你将有干不完的家务活。"……。夏娃听到这些赶紧说:"主啊!你的这些赏赐多么不公平!他们毕竟都是我的孩子,都是我把他们带到这个世界,你给予他们的恩赐应该相等才对呀!"但上帝回答说:"夏娃你可不懂。这些孩子们将世世代代生息繁衍下去,应该是这样,必须是这样。如果他们都是皇亲国舅,那谁来种谷、打麦、磨面、做面包呢?谁又是铁匠、织工、木匠、苦力和裁缝呢?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位置,这样才能互帮互助,就像大家都是一个身体里的胁骨互相支持着彼此一样。"夏娃忙说:"主啊,原谅我出口不逊吧,神佑我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