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9点了,妈妈给恬儿讲完最后一个故事,要恬儿睡觉。恬儿在小床上翻来覆去折腾了半个小时,没睡着,她坐起来对妈妈说:“我睡完觉了,起床咯!”

“你根本就没睡呢,快躺下。”

“我睡好了!”

……

母女斗争了约十分钟,爸爸忍不住了,走过来板着脸说:“你给我躺下!”

恬儿稍微愣了一下,马上仰着脸说:“就不躺下!”还用挑衅的眼光看着爸爸。

爸爸妈妈都愣住了,这个平时乖乖的小丫头什么时候学会了顶嘴?以前那个温顺腼腆的小姑娘呢?

尽管最后在爸爸的压制下,恬儿哭着躺下了,可是爸爸妈妈很是迷惘,女儿上周才过完两岁生日。真的是书上说的,第一反抗期来了吗?

Q:什么是第一反抗期?

A:在儿童的成长曲线图中,有两个大的急速增长的转折点,一是在宝宝两三岁左右,二是在青春期开始的时候。在急速成长期,你会感到宝宝似乎不像往常哪样温顺、可爱了,以往规律的生活建立起来的默契感打破了,一些不起眼的小事会引发亲子间的冲突,处理不好你往往感觉到沮丧、失败,甚至对自己的教育能力表示怀疑。心理学家把这种儿童成长中出现的亲子冲突形象地比喻成“儿童的反抗期”。

Q:宝宝在什么时候进入第一反抗期?

A:宝宝在2~3岁之间进入第一反抗期。在这段时期内,宝宝仿佛总是和你对着干。就像恬儿,到了该睡觉的时间不睡觉的情形几乎每家都有。而且你往往会感觉到:“绞尽脑汁斗智斗勇,结果是黔驴技穷。”

宝宝为什么“反抗”?

自我意识的发展

宝宝在1周岁后开始形成自我意识,其显著性标志就是宝宝在语言中学会使用“我”这个字,“我要……”“我想……”成了经常挂在口头的话。他的心中压倒一切的愿望就是自己当下需要的满足,他还没有能力顾及到周围的场景和气氛,更别提根据环境的要求做出合适的行为了。

活动能力的增强

宝宝能够独立行走后,开拓了新的、更为广阔的活动领地。他可以自由地选择操作对象,表述并执行自己的想法。活动经验的日益增加让他不再满足于被别人控制,而是努力去“反控制”,甚至控制别人。从这“斗智斗勇”中,他敏锐地感觉到你对待他的行为的态度和模式,促使他决定在下次的活动中坚持或者调整策略,最后实现“自我”领地的悄悄扩张。

喜爱模仿的天性

儿童是喜欢模仿的,对成人的社会生活非常感兴趣,他会喜欢帮助做家务,喜欢拿起笔写写画画、喜欢穿你的大鞋子,等等。许多人见到宝宝模仿成人社会活动,如学你洗衣服,切菜等,第一反应就是立即阻止。如果宝宝正常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就会对经常阻止他满足的对象——你或其他监护人产生逆反或反抗心理。

尽管你为宝宝精心营造了成长的环境,可是反抗期仍然会如期而至!冲突并不可怕,甚至对于成长来说十分必要,关键的是你如何处理与宝宝的冲突,帮助他安然度过反抗期,避免成长的暗礁呢?

3种做法要不得

高压政策

宝宝反抗的时候,你往往觉得自己的权威受到了挑战,因此实施高压政策,让他屈服。结果很有可能以宝宝的委屈哭闹和你的难受心情收场。

高压政策会让宝宝失去良好的判断力,形成一种“奴性”人格,因为他屈从于自己所处的劣势而不是理性的思考,随之产生垃圾情绪,离开理性的排解,找不到合适的宣泄途径,会对他的心理健康造成难以修复的伤害。

溺爱顺从

现在的父母,往往认为传统的养育方式过于老套,大家从各种媒体中获得了很多的理论储备——这些理论都强调首先要尊重宝宝、热爱宝宝,但对于如何在权威与爱之间找到平衡点缺乏实战的经验。如果恰巧你是一个自我管理能力弱、执行力不够的人,在与宝宝的“博弈”中总是处于下风,那就应该反思自己是不是太过于溺爱顺从宝宝了。

转移宝宝的注意力

这样的景象并不陌生:商场里,宝宝要买玩具,大哭大闹。妈妈哄也不是,骂也不是,只好打哈哈,指着另外的玩具或物件:“你看,这个小汽车多漂亮啊!我们买一个别的吧!”顺势将宝宝抱走,平息他的情绪。这甚至在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就被看作是对付亲子冲突的一个好办法。在理解儿童心理有很大进步的今天,这并不是一个好策略,它意味着宝宝的需要是不被重视的。宝宝的需要和兴趣需要你来激发与引导,转移注意力并不能使他学会识别内心的真正需要,也不能学会如何从事件中延迟满足合理需要,抵制不合理需要。只有真正识别自己内心真需要的人,才是一个懂得并会珍惜幸福的人。

好方法值得尝试

多项选择法

在亲子间发生对抗冲突的时候,你不必急于将自己的意见坚决执行。

在本文开头的例子中,我们可以试试这样的方式:“恬儿,必须睡觉了,因为明天我们还要做很多事情。如果你现在还不想睡觉,可以选择再听一个故事或者玩十分钟,你选择哪一个?”这种多项选择法在与宝宝打交道的过程中十分有效,很多宝宝即使两个方案都不是他原来想要的,但是他喜欢自己拿主意、做决定的感觉,所以能接受,并且因为方案是自己选择的,所以执行起来十分利落。你不妨一试。

约法三章法

宝宝生来就是有秩序感的,可以利用这种心理和他共同商定日常的作息时间及对某些事情的处理方式——要共同商定,否则一个外在的规则会被宝宝视作异己加以排斥。一旦他参与了制定,他便会觉得这些规则很神圣,会努力遵守。你也要认真对待你和宝宝的约定,在发生冲突的时候,你可以提醒他遵守约定。

角色扮演法

轻松的亲子游戏能让宝宝明白应该做什么。你可以装成一个做事拖沓又极不听话的孩子,让宝宝扮演妈妈的角色,看看他是如何来对待你的。有的宝宝会用你常用的方式对你,也有的宝宝会用他心目中期望的你对待他的方式对待你,你需要细心观察。通过角色扮演,亲子之间的对抗自会消弥不少哦!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姚敏

相关知识

早教文章:关注宝宝的第一反抗期


我们家闺女刚三岁,还没有上幼稚园,一直由从业文化教育工作中的父母带著。闺女的性情很乐观,归属于出口导向型的孩子,但她不喜欢喊人变成大家的烦扰之处。她一岁多时大家就带著她报名参加各类主题活动,而且正确引导她喊人,告知她讲礼貌才算是好孩子,之前她还聪明,但是她如今却不喊了。

大家给她讲理,她都懂,但一碰到陌生人让她喊,她却不喊了,这使我们当父母的很丢面子。请您给我剖析一下闺女的心态,是大家教育方式有误還是与她个人相关,是否已过这一环节就会转好?感谢。

关心小宝宝的第一反抗期

它是小宝宝第一反抗期的状况。第一反抗期就是指孩子1~三岁,特别是在三岁孩子主要表现得更加充足。

这一阶段的孩子会以又哭又闹来表述自身的感情,父母及隔辈老人一见孩子哭,就会迫不及待地冲过去,左哄右哄,一旦没理她们,她们就会用又哭又闹来表明,为孩子的第一反抗期种下欠佳的種子,伴随着時间的变化,这种“小王爷”“公主”性子渐长,要干什么务必马上去做。假如规定遭受父母的阻拦和限定,她们就会造成反抗。三岁孩子的青春期叛逆的根本原因是父母导致的,非常是隔辈人的宠溺。

性格外向的孩子一样会造成青春期叛逆。孩子对爱的人常常触碰的人,将会会更好一些,针对路人她们会造成防备心理状态,它是由下列几层面导致的。

1、基因遗传难题。父母人际交往差,或者老人关爱得过份。大家把第一反抗期的孩子称作效仿逻辑思维环节,假如成年人在人际交往上缺乏,孩子会在耳濡目染中效仿,因此 ,这一年纪的孩子父母要需注意自身的一言一行。

2、孩子触碰路人的机遇少,外出少。

3、第一反抗期的青春期叛逆。当孩子不开心,你逼迫他去做,她们会造成青春期叛逆,她们会以己度人,缄默便是她们的一大宝物。总的来说,期待您找到闺女的存在的问题。

最终是我个提议:隔辈老人,非常是有文化知识的老人,以便隔辈人好,還是让她们上幼稚园吧。使我们相互记牢一句话:“生活即教育”。

应对第一逆反期宝宝的11个方法


对待处在逆反期的宝宝不能采取硬碰硬的方式,这样只能让他的逆反心理更加强烈。父母过分激烈的反应会给他一个错误的感觉,即当他说不的时候,他能得到父母更多的关注,因此,他会更多地使用这种方式来吸引父母的注意。逆反是每个宝宝都会经历的过程,要应付逆反的宝宝,父母需要一些策略。不妨试试以下的方法:

1、来点小幽默,让气氛不再那么紧张严肃。比如你想要宝宝进澡盆洗澡,但他就是不肯去,如果你强行将他抱入澡盆,或者训斥他一番,让他去洗澡,那么事情肯定会变得很糟糕。这时,不妨给宝宝来点小幽默:“洗澡水倒好了,看看谁的小腿跑得快,快告诉你的小屁股,让他坐进澡盆。”这样与平时不同的语言会带给宝宝一种新鲜感,因此他会乐于接受父母的建议。

2、让宝宝放松警惕。如果宝宝对什么事情都说不,不妨给他一些特别可笑的选择,一直引导他不停地说“不”,这时候,他就会放松警惕,将注意力集中在那些可笑的问题上,于是,你就可以顺势找到机会把他拽到你要他去的地方,或者让他做你想要他做的事情。

3、把任务变成有趣的游戏。宝宝都喜欢游戏,如果将任务变成游戏,相信他会比较乐于接受。比如,他总是不想去厕所,并因此总尿湿裤子,父母可以在估计他要上厕所的时候,将他扛起来:“现在我要扛着这把枪,让他到厕所发射子弹了。”这样的建议,会让宝宝很快就忘记他的不,乖乖地跟着你走。于是上厕所的任务就变成了一种有趣的游戏,他也就不会说不了。

4、让宝宝自觉自愿地接受任务。给宝宝准备一些图书,或者给他编一些有趣的故事,让他的任务变成他的一种期待。或者父母做出示范动作,但是根本就不要求他去做,他会因为好奇而产生模仿的欲望。

5、利用宝宝的逆反心理,当想要宝宝去做某件事情的时候,反着说出要他完成的任务,这时候,他可能就会按照你实际的要求去做了。

6、有时候,宝宝没有明白父母的真正意图,他也会毫不犹豫地说不。因此,跟宝宝交代任务的时候要眼睛看着宝宝,十分严肃地将任务交给他,这样他会明白你不是在跟他开玩笑,他就不会随随便便说不了。

7、和宝宝轮流来。因为父母也做同样的事,并且大家都有机会去做这样的事情,而且必须按照一定的规则来做,这样他会觉得很有趣,一般都会乐于接受父母的建议。

8、冷落宝宝。如果宝宝不听从父母的建议,不要理睬他,撤销父母对他的注意,让他觉得很无趣,过一段时间他会明白这样不是吸引父母注意的好方式,于是他会尝试改变。

9、2岁左右的宝宝一般都喜欢自己来,因此,当宝宝说不的时候,父母可以想办法鼓励他利用这个机会来显示自己的能耐,他就会乐于自己来了。

10、如果家里有小弟弟小妹妹,鼓励宝宝当小弟弟小妹妹的好榜样,他会尝试担当这个角色。当妈妈说:“你能演示给小弟弟看,自己怎么吃饭吗?”宝宝一定乐于为指导小弟弟自己吃饭做出示范。

11、当想要宝宝去做某件事情的时候,最好给他两个选择,一个是你要他做的事情,另一个就是他不喜欢做的事情,通常宝宝都会选择你要他做的那件事情。

时尚育儿:情商第一智商第二


“前段时间,我带晓晓到龅牙兔情商训练营报了名,太有意思了,她现在可喜欢到那里去上课了!”李女士最近总爱在女儿班上的“妈妈QQ群”,向妈妈们介绍晓晓在龅牙兔的情商训练,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情商”,成了妈妈们口中频频出现的新鲜词。

关键词:训练内容

情绪管理的九大能力

什么是情商?情商是与智商相对应的概念,它主要是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忍耐挫折等方面的品质。过去认为,一能否在一生中取得成就,智商为第一重要因素,但现代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普遍认为,情商水平的高低对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的影响力达80%,甚至决定了人一生的成功与幸福。

据了解,情商水平高的人具有很多优点:社交能力强、外向、不易陷入恐惧和伤感,对学习和工作投入,为人正直、富有同情心,情感生活较丰富,无论独处还是与许多人在一起都可以怡然自得。情商由一个人坚定的目的性、能认识自己和他们的感觉、自我激励、善于同别人沟通、以及很好地控制自己在人际交往中情绪户的能力所组成,具体表现为:自信心、独立性、意志力、竞争力、公德心、乐观、诚实、爱心和社会交往等九大方面。

关键词:训练时期

3—12岁是关键时期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应付学业等各种挑战,这就需要孩子有足够的自信心、意志力、独立性、乐观的态度和合作的技能,这样才能让孩子把握每一个机会。随着现代社会的竞争日益激烈,现在许多国家,已经通过专业的情商课程让孩子学习正确的情商观念和情商技巧。

情商是后天形成的正确观念和一系列的关键技巧,所以,对3—12岁的孩子来说,很有必要进行情商训练。其中,3—6岁是孩子培养建立良好的秩序感、自信心、探索求知欲、乐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年龄段;7—12岁是孩子意志力、专注力、勤奋感、、良好的挫折抵抗力、优秀的合作和领导能力、积极的人生观形成的关键年龄段。

关键词:训练效果

塑造一个全新的形象

相信很多家长都有此类的烦恼:孩子明明在家很活泼,一到外面却很内向、羞怯,甚至不自信;有的孩子脾气急躁,爱发脾气,很情绪化;有的孩子遇事容易退缩,不愿争取,害怕失败,害怕被人拒绝;还有的孩子学习不自觉,注意力不集中,做事喜欢半途而废……张新建总监表示,孩子如果遇到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情商训练得到改善及解决。

经过情商训练的孩子,最终可以达到:勇于表达自我、外向、受欢迎;负责任、并善于解决纠纷和处理冲突;自制力强,能很好地管理自己的兴趣,并能三思而后行;能忍受挫折,难过、焦虑与沮丧的情形较少;会树立目标,并知道如何增强学习能力;自我评价高,有不卑不亢的处事技巧;灵活、解决问题有多元的方法并努力尝试;懂得自我压力疏导,有较强的适应能力等。

3岁baby为何喜欢争“第一”


孩子从3岁左右就开始不断地跟别人比较:是第一名还是最后一名,是赢还是输——每个游戏对孩子来说都成了一较高下的比赛。宝贝们为什么喜欢比来比去?竞争带来的快乐与悲伤对他们小小的心灵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

三四岁的孩子喜欢和别人比赛,在幼儿园的门口,总能听到孩子们叽叽喳喳地对“接驾”的妈妈爸爸邀功请赏:“妈妈!今天我跑步得了第一名!”

“今天老师夸奖我的被子叠得最整齐。”“爸爸,今天在班上我的积木堆得最高。”总之,孩子们差不多把每个小游戏都当成一较高下的比赛。竞争意识成了小宝宝的成长动力,当然也免不了有时让他们伤心。

不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幼儿园里,宝宝们都要竞争,内容也包罗万象:谁可以把小自行车骑得更快?谁会把秋千荡得更高?谁能够更长时间地保持平衡?——这些还算比较正常的——有时比赛项目就有些“离谱”了:谁能更快吃完饭?谁第一个上完厕所?谁第一个睡着觉?……

有的父母支持孩子的竞争:社会机制就是优胜劣汰,宝宝只有在比拼中才能不断挑战自己,学会应付挫折感。而有的妈妈爸爸则,因为他们不希望孩子在压力中长大,只能在较量中才确立自己的自信。

那么到底哪一种方式更合适宝宝的成长呢?参与竞争?还是自得其乐?

我们需要先了解,竞争对于孩子到底意味着什么。根据科学家的研究结果:3岁到3岁半的时候,孩子的竞争意识就日益强大起来,不断地和他人参照、不断地更改“参照系数”——评判标准、不断地用比较来评价别人和自己。孩子的竞争有时显得赤裸裸的,甚至有点“残酷”,但是这个年纪的竞争是本能的,也是不可或缺的。宝宝在竞争中受益匪浅:学会评价自己和别人的能力;学会与他人相处(竞争也是人类交流的一种方式);学会面对压力;学会自信;学会应付失败和成功;学会自我展现等。

当然如果事事竞争、时时竞争,就会过犹不及,压抑孩子的天性,导致偏执。(这是个量的问题,不适当的量可以使水也变成毒药。)我们还是先看一下竞争对孩子的作用吧:

开始认识自己:我到底能做什么。

孩子会不断和同龄小朋友较劲,这是一种本能。3岁左右的孩子开始理解到:我是一个人,虽然个头很小、力气还没有爸爸妈妈大,但是我可以做一些事情了。从大约3岁起,宝宝开始有自己的“预谋”和“策略”,他要自己尝试一些新鲜事物,自己确定一些比较的标准,在比较中——有时和自己、有时和别人——确定自己的本事,自己的位置。

有时孩子的标准是奇特的,不像成人世界那么“唯利是图”:他们会比赛绕着椅子转圈跑而不头晕;看谁最快把一个冰块含化了;比哪一个在手腕上画的手表更漂亮;看谁溅起的泥浆更多……这些比赛虽然无用,甚至有点“无聊”,但它们是孩子成长中的礼物。孩子自制的游戏规则有时会让父母惊叹,对成人世界缺乏想象力的竞争感到厌恶。

儿童心理学家认为:大约在4岁的时候,儿童能够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自我评价,这种评价的依据就是竞争。对于孩子来说,大大小小的事情——包括游戏、吃喝拉撒——只有成或败、赢或输、领先或者落后的结果。尽管所有的竞争中只有一个第一名,也必定有一个倒数第一名,孩子们(也包括一些大人)对竞争的相对性还是看不透,他们依然有一种什么都要比一比、试一试的愿望,并为结果或沾沾自喜,或沮丧。竞争中的“常胜将军”会积累自信,而“败军之将”则渐渐变得不够自信。在这种情况下,父母需要给予一定的鼓励(这也是老少皆宜的激励策略),或者予以疏导——你虽然在幼儿园跑步很慢,但是你的手工做的特别漂亮。

至于成败输赢到底意味着什么,孩子需要慢慢的消化。孩子理解的竞争大都和能力有关,属于一锤子定输赢的“竞争”,时间和学习对竞争的影响,孩子们需要很长时间才能理解。

最早的集体意识:我能做到的,别人也能做得到。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的比较,只能以父母为坐标测量自己。这样的孩子会又有两种比较极端的倾向。要么是:我所有做的事情都很伟大,独一无二——我可以用五块积木盖一个塔楼啦!要么就是:爸爸妈妈做什么都比我做得更好,他们可以用积木把塔楼盖成一米那么高,塔楼都不会掀翻在地——这无疑让宝宝倍感挫败。只有在幼儿园里,孩子才开始对自己形成一个比较现实的认识,他可以遇到一堆个头差不多的同龄小朋友。现在可以比较一下:我堆积木堆得高,还是其他小朋友堆得高?别人能做到的是不是我也能做到?这时候,每个小朋友都成为一面镜子,可以帮助宝宝更好的认识自己。

竞争如同一个刻度表,时刻标志着孩子的成长,以及衡量成长是否适龄,所以阻止孩子的竞争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孩子们会了解到:我可以做到的事情,别人也可以做到;反之亦然,每个人都可以“有所作为”。

成功和失败在这个年纪表现得很直接,因为它通常与体能联系在一起,比如说:跑步、跳高、爬山、跳远等等,竞争的标准也多半是最快、最远、最高、做到与做不到。虽然孩子在“失败”时的挫折感是真切的,但是只要批判标准是天然的,或者小朋友们自己定的,而不是外界——比如老师或者家长——强加的,孩子们就会特别快地摆脱挫折感。

父母的愿望:你可以做得更好!

小小的竞争也可以成为家庭生活的点缀,甚至成为父母们屡试不爽的家教手段:“如果你能比爸爸穿衣服穿得快,就可以得到一个‘加长版’的睡前故事”;“不许磨磨蹭蹭了,谁最快把鞋穿上,就可以得到一块巧克力。”“如果你得第一名,爸爸妈妈周末就带你去爬山”……由于竞争是这个年纪的孩子的天性,他们在幼儿园也适应了竞争机制,如果父母把比赛当成伎俩使用,孩子会乖乖上钩。这样倒也无可厚非,但是如果家庭中类似的竞争鼓励过于频繁,甚至每天都以成败论犒赏,孩子就会有过大的压力,还会产生一种让人伤心的错觉:爸爸妈妈的爱与我的成绩、能力有关。

社会的要求:显示出你的能力!

社会对人的能力要求已经达到苛刻的程度,孩子也未能幸免:你会自己系鞋带了吗?你会弹什么乐器?考过几级了?能说几句English了吗?……日常生活不可避免地给父母和孩子的生活塞满了太多的“斤斤计较”,那么我们可以为孩子做些什么呢?其实我们能做的并不复杂:无论在幼儿园还是在家里,我们应当注意宝宝的兴趣变化,根据“先天配备”增加软件支持。孩子的厌倦和好奇心一样旺盛,所以也不能信马由缰,一旦确定了孩子的长处,要给予一定的强度和压力,让孩子学会持之以恒,哪怕会有一定的排斥,因为学习习惯是需要培养的。在特长的培育中,孩子可以确立自信——我有与众不同之处。

即便不受外界多大影响,孩子也会潜移默化的接受一些现成方式来衡量自己:比如说要有比较时尚的手机;穿比较有形的牛仔裤;购置奔腾X的电脑;开个性鲜明的车……。这些庸俗的“超标”要求渗透在制造产品和制造欲望当中,就连美好的价值也处处有刻意的影子,就算父母排斥这些攀比,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被流行的东西左右,也不能干预他去和同龄人竞争。孩子们希望从游戏中有成就感,禁止孩子与他人比较会影响孩子的自我发展。

只要竞争的动力来自孩子自身,就听之任之。如果父母的虚荣心煽风点火,或者反之,父母禁止孩子与别人竞争,那都是有害的。缺乏斗志的孩子会面临很大的问题,有的甚至会用拒绝和逃避来对待挑战与责任,因为他们没有学会相信自己。

问:如果孩子不断地与他人竞争会不会太累呢?

答:不会的。因为孩子的竞争和大人的不一样,大人的标准大多是可量化的——更好更坏,而且常常由他人来决定竞争结果。而孩子之间的竞争是游戏式的,内容、规则和评判结果常常由他们自己决定。重要的是让小家伙们在游戏中竞争,以游戏的态度竞争,所以做父母的要避免这样一些“鼓励”孩子的话:“给他们点颜色看看”,“加油,你比他们强多了”……这样使游戏变成了功利的比较,而且无形中给孩子带来了压力。

问:小家伙因为得了第一名洋洋得意,我觉得不是很舒服,我更希望自己的孩子和小朋友们一块儿玩儿,而不是一块儿比较。我该怎么做?

答:父母最好不插手孩子的游戏和竞争。当然有些界限要事先确定下来:比如不要让竞争对孩子的身体造成危险,或者不能共同排斥一个弱小的孩子等等,这些需要成年人的适当指导。大人也应当注意孩子的团结,孩子不能单枪匹马的逞能,而是要有与小朋友们一起玩的能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