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家里开始进行对孩子这方面的教育。孩子还小的时候,就每天对他进行是非对错的教育,而且父母自己要为孩子做出好榜样。让孩子加入到团队的活动中来:例如,让儿童为教堂义务劳动,或者打扫附近的公园,这类活动都能教会孩子助人为乐。

那么,怎么才能教育出一个有性格的孩子呢?答案是:从家里开始进行对孩子这方面的教育。孩子还小的时候,就每天对他进行是非对错的教育,而且父母自己要为孩子做出好榜样。让孩子加入到团队的活动中来:例如,让儿童为教堂义务劳动,或者打扫附近的公园,这类活动都能教会孩子助人为乐。

在家开始慈善活动,从食物篮开始

我的两个孩子,一个7岁,一个12岁,为了教孩子们懂得和不幸的人分享,我在厨房里放了一个大篮子来提醒她们,我们在里面放满容易保存的各种食物,然后捐献给镇上的紧急救助中心。每次我和孩子们去购物,我们都会额外买些东西好放进篮子里,等篮子装满的时候,我就和孩子们把一篮子的食物送到紧急救助中心。然后,我们再重新开始为篮子里添食物。

一本好书当作礼物

每个月,我7岁的儿子都会从学校拿回老师要求买的书的单子。单子上的很多书都不是很贵,所以我们不仅仅照单子给儿子买书,还按单子买上几本书捐给慈善团体。挑选要买的书籍的时候,儿子非常兴奋,因为他知道其他的孩子也会喜欢这些书——为此我也感到很高兴,因为我觉得这样做,可以帮助那些不像我们这样幸运的家庭。

帮助老人

我们的邻居中有一位上了年纪的老人,老人四处活动的时候很困难。几年以前,我就开始让我的两个儿子帮助老人。在下雪的早晨,小家伙会早起帮老人把路面的积雪铲掉。我向孩子们解释这样做是帮助我们的邻居,如果老人给他们钱不要拿。孩子们为他们能照顾邻居很自豪,而且他们懂得了,帮助别人仅仅是因为帮助本身是件愉快的事。现在孩子们长大些了,他们还主动在夏天帮邻居老人割草坪的草。

相关推荐

2022最全早教知识:如何教会孩子助人为乐


每一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个善良的,有助人为乐的精神的孩子,从而能在人生的路上越走越远。而不是一个对人冷漠、没有善意之心的人。那么。父母到底该如何培养孩子助人为乐呢?父母要想让孩子更好的了解什么是助人为乐,就需要先从家里开始对孩子进行这方面的教育。从小就教育孩子是非对错,在这方面父母要给孩子做出好榜样,让孩子加入到团队的活动中来。可以让孩子参加一些义务劳动、或者打扫附近的公园等等。

一、阅读鼓励助人为乐的书籍,今天,愈来愈多的儿童读物关注培养儿童慷慨大方的行为,如《亚瑟》和《贝尔奇斯汀熊》这样的书,这些书里是关于书中人物为社区服务的故事。

二、父母首先要自己做个好榜样,如果父母能首先做出好榜样,那孩子们喜欢参加志愿活动的可能性会增加好几倍。参加一个志愿服务项目的时候,你把孩子也带上,但有个前提,保证那里有适合孩子的事情可做。

三、庆祝孩子取得的成就,孩子完成志愿服务工作之后,和孩子谈论她的感受,了解孩子从中学到了些什么,并对孩子的出色表现给予肯定。

四、记录孩子曾参加的一些助人为乐的活动,鼓励孩子把自己参加志愿服务工作在日志上作记录。让孩子在日志上记录下她都做了些什么,以及工作的时间。等回顾这一切的时候,你和孩子都会对她所取得的成绩感到自豪。在孩子志愿服务的场所拍照留念也非常好,而且把这样的照片放在一个特别的相册里。

五、动员孩子拿出玩具与小朋友分享。可以让孩子自己挑选一些自己认为不是很重要的玩具,拿到幼儿园与其他的小朋友一起分享,这是教育孩子学会做出决定的好办法,而且同时孩子们也帮助了别人。

六、向其他人敞开你的家,这是一个来自美国的例子,。一个6岁半的来自城里的男孩儿就和我的家人一起生活了2个星期。这对我6岁的双胞胎和3岁的孩子们来说是一次真正的学习的经历。尽管也会有棘手的问题出现---孩子们会像其他孩子一样出现种种争执---但是更多的是积极的结果。我的孩子们真的学到了与人分享、理解来自不同背景的人、向其他人敞开自家的大门,等等。我们全家已经在期待着这个夏天的到来:新鲜空气基金会组织来的朋友会到家里来再生活2个星期。米歇尔-丹尼根,康涅狄格州。

总结:助人为乐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让孩子学会助人为乐,是需要从小就培养的。助人为乐不仅仅是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更多的是在帮助别人的时候你也会收获意想不到的快乐,在生活中、学习中、工作中如果我们的孩子都能做到这一点的话,将来的也会获得其他人的帮助。如果一个人过于自私,将来也不会有太多的朋友。

言传不如身教 宝宝不再捡东西吃


几乎所有的宝宝都曾经有过捡东西吃的行为,但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因此形成了坏的习惯。在宝宝还很小的时候,家长就应当在日常生活中给他灌输东西掉在地上就脏了,不能再捡起来吃的正确观念。日常生活中难免会有食物掉到地上的情况,这时家长应该对孩子说:“哟,东西脏了,我们需要洗一下。”并立即去清洗;或者告诉孩子食物已经脏了,不能要了,并立即将地上的脏东西打扫到垃圾桶里。而千万不要因为害怕浪费食物而将其拣起直接放入自己嘴中。有统计显示,有捡脏东西吃坏毛病的宝宝,其家长大多有那些食物掉在地上觉得扔了可惜,捡起来塞自己嘴里的做法。记住:当你告诉宝宝“掉地上太脏了,妈妈吃了,给你新的。”的时候,宝宝根本理解不了这么多,他只明白的是,既然妈妈可以捡起东西吃,那么我也可以……另外,因为小宝宝辨别事物和是非的能力还比较差,所以在他看来,东西掉在床上、桌上和掉地上是一样的。因此爸爸妈妈对于掉到床上、桌上的东西也要遵照上面的原则处理,不要以为干净就捡起来吃掉,这样会在无形中误导了您们的小宝宝。当然,这里说的不仅是要在家中这样,在户外更是应当如此。因此爸爸妈妈要注意:

⑴细菌在潮湿的地方繁殖得比较快,因此要避免宝宝在这样的地方捡拾东西吃。

⑵在户外,任何东西掉到地上都不要捡起来吃,因为此处有可能曾留有猫、狗等动物的粪便。

⑶餐桌有小东西,一定要立即拿走,以免宝宝当成食物误食造成严重后果。

⑷当孩子在地上捡东西吃时,家长一定不要怒斥孩子,也不要用手打掉他手里的东西,这样会惊吓到年幼的孩子。

外国家长注重言传身教(下)


做错事懂得道歉

良好的举止仪态从来不是一朝一夕就培养出来的。许多妈妈羡慕别人家的宝宝懂礼貌、有教养,那么有礼貌的宝宝是怎么培养出来的呢?

妈妈玛歇尔在家里并不因为自己是母亲,就只对宝宝们提要求,她在教宝宝正确的行为举止时,总是自己先做到。拿向人道歉来说,当我们有意无意伤害了别人时,应该向人说“对不起”。而这一点许多成人往往是只能言传,不能身教。

有一天,玛歇尔在家照看小女儿嘉比,她蹲下来帮助嘉比取画笔时,不小心碰了嘉比的头,玛歇尔马上就说“对不起”,并轻柔地摸了摸嘉比的头。嘉比从妈妈的举止言谈中,明白了当你碰疼了别人,妨碍了别人时,应该说“对不起”。可才1岁半的她还不会区分有生命的物体与无生命的物体,于是在她不小心碰到了墙壁时,她以为墙壁被碰疼了,也连忙向墙壁说“对不起”。妈妈玛歇尔听到后,却很欣喜地笑了,因为玛歇尔知道女儿懂得了在什么情形下要向别人道歉。

享受阅读的乐趣

作为教育工作者,汤姆·赫靳斯先生有一个得天独厚的工作便利就是不用经常出差。虽然担任一校之长工作忙碌一些,但他还是把晚上和周末的大部分时间花在孩子们身上。晚上的阅读是一家人在一起共度的亲子时光。大家围坐一圈,扎克、乔或者萨姆会轮流去选一本自己喜爱的图书,交给爸妈,爸妈就声情并茂地给孩子们读这些有趣的故事。几年下来,孩子们都养成了阅读的爱好,每当一家人组织外出旅游时,孩子们都要带上一些图书作为闲暇时的自娱活动。现在,老大扎克虽然才6岁,但在入学前已经能够认识不少英文词,可以独立阅读一些简单的少儿书籍。那么老二、老三呢?是不是在老大的带领下,识字更早、更多?汤姆笑了笑,“每个宝宝都是不一样的!”

在美国的家庭中,往往都有几个宝宝,每个宝宝的个性、爱好、潜能是不会完全一样的,家长就要学会去发现和接受每个宝宝独立的个性,顺应他们的个体潜质,让他们健康成长。

在阅读这一点上,老大扎克是兴趣最大,识字也最多的。老二乔对阅读也有浓厚兴趣,但却更善于与人交往,非常会照料他人,富有爱心。在运动能力上,超过了大哥扎克,早早地就开始了骑自行车、踢足球、打棒球等体育活动。老三萨姆则有些害羞,好奇心强,在语言方面和大哥扎克一样,较有天赋。现在才3岁,就能较快记住故事的内容,并给别人讲一些自己读过的笑话。嘉比虽是个小女孩,但胆量却最大。在哥哥们的影响下,1岁半的嘉比什么都要尝试,跳水、骑车、攀登,对陌生人很容易就熟悉了,并能迅速和人拉近距离。阅读方面,是喜欢和哥哥们凑到一起,似懂非懂地听故事。

由此可见,作为爸妈,汤姆和玛歇尔在阅读这件事上,并没有刻意要求每个宝宝都达到同样的标准,而是普遍培养宝宝对阅读的兴趣,让孩子们更多地体验到读书的乐趣。他们不是为了让宝宝能识多少个字,才去读书。事实正好相反,当宝宝们尝到了阅读的快乐,自己就会愿意去学习识字了。

外国家长注重言传身教(上)


汤姆?赫靳斯(TomHawkins)先生有一个大家庭:妻子玛歇尔(Marcia)、大儿子扎克6岁(Zach)、二儿子乔5岁(Joe)、三儿子萨姆3岁(Sam)和小女儿嘉比1岁半(Gabby)。夫妻俩来自美国,一直为国际学校工作,足迹遍及土耳其、挪威和中国。在土耳其工作期间,他们生下了大儿子扎克和二儿子乔。在挪威工作期间,他们生下了三儿子萨姆和小女儿嘉比,直到去年7月,他们举家来到了中国。作为国际学校校长,管理和安排好4个宝宝的生活对汤姆.赫靳斯先生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事。妻子玛歇尔作为国际学校的资深英语语言文学教师,在对幼儿的照料和早期启蒙上,也颇有见地。

从小注重语言交流

也许自己身为英语语言文学教师,妈妈玛歇尔深知语言作为交流工具对宝宝的重要性。从老大扎克到老幺嘉比,在宝宝们1岁以前,玛歇尔就喜欢和宝宝们说话,告诉宝宝他们正在接触的各种事物的名称。当宝宝在桌子附近玩耍时,妈妈就亲切地叫着宝宝的名字:“嘉比,看一看这是桌子,桌子是棕色的。”小嘉比听见妈妈的话,眼睛一闪一闪地看着妈妈说的这个方方正正的大东西,小脑瓜里印下了“桌子”这个词。虽然嘉比不一定马上重复妈妈说的话,但她理解了。有时,妈妈会用语言,让宝宝去完成一个小任务,比如“嘉比,给我拿一个球”,嘉比会乐颠颠地去把球递给妈妈。这种在前语言期,和宝宝充分交流的方式,既让宝宝提前作好了开口说话的准备,又让宝宝感受到了妈妈的关爱。

而作为一位主管高中部学生的中学校长,爸爸汤姆在育儿的细节上也十分专业。他说当宝宝刚刚牙牙学语时,由于发声和使用词语还都不熟练,宝宝往往用眼睛望着你,小手拉着你,想把你往某个地方领。这时爸爸汤姆就会问宝宝“你想要什么?告诉我,你想要什么?”这样就给了宝宝时间和机会,练习说出他想要的东西。宝宝会用语言表达他的意愿了,当他和别人交往时,就更少发生争执,避免因表达困难而在交往中感到沮丧。

而当宝宝们已经会较熟练地使用语言之后,如老大扎克、老二乔和老三萨姆,每当他们从学校、幼儿园回到家后,妈妈玛歇尔就会和儿子们聊聊一天来各自生活中发生的有意思的事情。她会告诉儿子们今天班里某个学生给大家讲了关于战争的故事,而宝宝们也会告诉她自己在幼儿园、学校中见到、听到的趣事。语言的功能是与人交流,那么首先在家里,就要发挥语言的这个重要作用,让宝宝们从小养成与家人沟通的习惯。

适当提供动手机会

宝宝降生后的头一年里,爸妈要给予宝宝们很多照料。但随着宝宝身体的成长,他们的能力和信心也需要有一个成长空间,而不能被过多的照料所掩埋。恰当而适时地给宝宝一些做事的机会,能使宝宝的自信心树立起来。

拿亲眼所见的实例来说,1岁半的嘉比对放在桌子上的圆珠笔产生了兴趣。她拿起笔,在手中转来转去,一不留神,把笔帽给转开了。弹簧“啪”地一声,把笔帽弹到了沙发后面。小家伙愣在那里,不知该怎么办了。爸爸汤姆没有替女儿去捡起笔帽,也没有任由笔帽躺在沙发后面,他把沙发轻轻推开,让女儿走进去把笔帽捡起来。女儿犹豫地看了看爸爸,汤姆充满信心的对女儿说:“你能行!”小嘉比在爸爸的鼓励下,走到沙发后面,捡出了那个笔帽。爸爸立即把圆珠笔各个部件组装成一个整体,父女俩相识而笑了。这样的事例在他们一家的生活中,十分常见。

妈妈玛歇尔中午领孩子们在门外的草地上吃了一顿美美的午餐。吃完后,妈妈没有自己一个人大包大揽,或让阿姨帮着收拾所有的碗盘,而是告诉孩子们“你们每个人都拿一些东西回屋。”老大扎克和老二乔把盘子收拾了,端进屋,老三萨姆把刀叉拿进了屋,1岁半的老四嘉比并没有分派上什么任务,可她却主动把地上的一个塑料碗捧进了屋。哥哥们看见了,都高兴地夸她长大了。嘉比也为自己能为大家做一点贡献,而非需要照料的小婴儿而自豪。

汤姆和玛歇尔都坚持一个观点:一定要让宝宝们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让宝宝们自我服务,同时参与家务劳动,他们会明白支撑一个家庭需要投入多少辛苦和劳动。

下一篇:外国家长注重言传身教(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