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才能教育出一个有性格的孩子呢?每天对他进行是非对错的教育,而且父母自己要为孩子做出好榜样,让孩子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引导孩子加入团队活动,比如做些义务劳动,这类活动都能教会孩子助人为乐。

在活动中教会孩子助人为乐

那么,怎么才能教育出一个有性格的孩子呢?答案是:从家里开始进行对孩子这方面的教育。孩子还小的时候,就每天对他进行是非对错的教育,而且父母自己要为孩子做出好榜样。让孩子加入到团队的活动中来:例如,让儿童为教堂义务劳动,或者打扫附近的公园,这类活动都能教会孩子助人为乐。

在家开始慈善活动,从食物篮开始

我的两个孩子,一个7岁,一个12岁,为了教孩子们懂得和不幸的人分享,我在厨房里放了一个大篮子来提醒她们,我们在里面放满容易保存的各种食物,然后捐献给镇上的紧急救助中心。每次我和孩子们去购物,我们都会额外买些东西好放进篮子里,等篮子装满的时候,我就和孩子们把一篮子的食物送到紧急救助中心。然后,我们再重新开始为篮子里添食物。

一本好书当作礼物

每个月,我7岁的儿子都会从学校拿回老师要求买的书的单子。单子上的很多书都不是很贵,所以我们不仅仅照单子给儿子买书,还按单子买上几本书捐给慈善团体。挑选要买的书籍的时候,儿子非常兴奋,因为他知道其他的孩子也会喜欢这些书——为此我也感到很高兴,因为我觉得这样做,可以帮助那些不像我们这样幸运的家庭。

帮助老人

我们的邻居中有一位上了年纪的老人,老人四处活动的时候很困难。几年以前,我就开始让我的两个儿子帮助老人。在下雪的早晨,小家伙会早起帮老人把路面的积雪铲掉。我向孩子们解释这样做是帮助我们的邻居,如果老人给他们钱不要拿。孩子们为他们能照顾邻居很自豪,而且他们懂得了,帮助别人仅仅是因为帮助本身是件愉快的事。现在孩子们长大些了,他们还主动在夏天帮邻居老人割草坪的草。

延伸阅读

2022最全早教知识:如何教会孩子助人为乐


每一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个善良的,有助人为乐的精神的孩子,从而能在人生的路上越走越远。而不是一个对人冷漠、没有善意之心的人。那么。父母到底该如何培养孩子助人为乐呢?父母要想让孩子更好的了解什么是助人为乐,就需要先从家里开始对孩子进行这方面的教育。从小就教育孩子是非对错,在这方面父母要给孩子做出好榜样,让孩子加入到团队的活动中来。可以让孩子参加一些义务劳动、或者打扫附近的公园等等。

一、阅读鼓励助人为乐的书籍,今天,愈来愈多的儿童读物关注培养儿童慷慨大方的行为,如《亚瑟》和《贝尔奇斯汀熊》这样的书,这些书里是关于书中人物为社区服务的故事。

二、父母首先要自己做个好榜样,如果父母能首先做出好榜样,那孩子们喜欢参加志愿活动的可能性会增加好几倍。参加一个志愿服务项目的时候,你把孩子也带上,但有个前提,保证那里有适合孩子的事情可做。

三、庆祝孩子取得的成就,孩子完成志愿服务工作之后,和孩子谈论她的感受,了解孩子从中学到了些什么,并对孩子的出色表现给予肯定。

四、记录孩子曾参加的一些助人为乐的活动,鼓励孩子把自己参加志愿服务工作在日志上作记录。让孩子在日志上记录下她都做了些什么,以及工作的时间。等回顾这一切的时候,你和孩子都会对她所取得的成绩感到自豪。在孩子志愿服务的场所拍照留念也非常好,而且把这样的照片放在一个特别的相册里。

五、动员孩子拿出玩具与小朋友分享。可以让孩子自己挑选一些自己认为不是很重要的玩具,拿到幼儿园与其他的小朋友一起分享,这是教育孩子学会做出决定的好办法,而且同时孩子们也帮助了别人。

六、向其他人敞开你的家,这是一个来自美国的例子,。一个6岁半的来自城里的男孩儿就和我的家人一起生活了2个星期。这对我6岁的双胞胎和3岁的孩子们来说是一次真正的学习的经历。尽管也会有棘手的问题出现---孩子们会像其他孩子一样出现种种争执---但是更多的是积极的结果。我的孩子们真的学到了与人分享、理解来自不同背景的人、向其他人敞开自家的大门,等等。我们全家已经在期待着这个夏天的到来:新鲜空气基金会组织来的朋友会到家里来再生活2个星期。米歇尔-丹尼根,康涅狄格州。

总结:助人为乐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让孩子学会助人为乐,是需要从小就培养的。助人为乐不仅仅是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更多的是在帮助别人的时候你也会收获意想不到的快乐,在生活中、学习中、工作中如果我们的孩子都能做到这一点的话,将来的也会获得其他人的帮助。如果一个人过于自私,将来也不会有太多的朋友。

培养宝宝在游戏活动中的耐性


宝宝年龄小,由于其年龄的特殊性,他们兴趣多变,注意力容易发生转移。下面提供几个方法帮助维持宝宝在活动中的持久性。

1、选择适宜的游戏内容

每个宝宝都有不同的兴趣爱好,能力也有差异,有些游戏项目偏难,不适合宝宝的年龄特点,也会使宝宝无法很快掌握而产生倦怠。而有些游戏内容简单、单调,宝宝很快便学会,或多次玩过,也会对玩此游戏缺乏耐心。因此要根据宝宝的不同特点选择内容,选择的内容要生动、有趣、动静结合,让宝宝交替玩比较安静和比较热闹的游戏,以此激发宝宝游戏的兴奋点,如果宝宝显出倦意,则要及时变换游戏内容。

2、创设适宜的游戏环境

爸妈应根据宝宝年龄特点和教学内容,创设一个自由、安全、宽松的环境,尽量少干预、多观察、少讲、多听,让宝宝有更多的机会和充足的时间活动,让宝宝在实践中积累成功的情感体验。爸妈也可以在活动中放一些轻松的,耳熟能详的音乐,或者提供一些宝宝喜欢的卡通图片或毛绒玩具,让宝宝体验游戏环境的亲切,提高宝宝的游戏兴趣。

3、提供适宜的游戏材料

游戏材料是促进宝宝开展游戏活动的重要条件,没有充实丰富的游戏材料,处于直觉行动思维阶段的宝宝就不能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去玩。新颖的游戏材料能激发宝宝对活动的积极情感,但那些身边的废旧材料也可以成为很好的游戏项目:一个小枕头可以玩“顶球”,一张废旧报纸可以玩“钻山洞”,一只可乐瓶可以玩“滚滚乐”……,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很多物品都可以成为我们和宝宝共同游戏的材料。

4、给予适宜的游戏指导

爸妈的及时鼓励和指导也非常重要。当宝宝不能较认真地参与活动时,爸妈不应严厉斥责,而是从实际情况出发,观察宝宝的现实需要,寻找能激发宝宝积极情感的方式和方法,让宝宝尽情愉快地认同教育并将它转化为自己的意愿或行为,从而帮助宝宝继续参与整个活动,让他体验游戏活动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在游戏中,爸妈言谈举止、行为态度很重要,只有与宝宝积极有效地交流和互动,才能使宝宝不断感受和体验到爸妈对自己的关注和支持。同时在游戏中,爸妈可提出一些要求,一旦宝宝完成了任务,就及时表扬,提高其对活动的热情,并锻炼宝宝认真、耐心的态度。

从小培养宝宝参与活动的持久性,既能使宝宝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定性,又能使宝宝更好地掌握活动内容,它对宝宝今后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孩子,在情绪中彷徨


慧敏刚上小学一年级,每天早晨都因为不肯去上学而哭闹。原因是班里的男同桌经常会抢她的饭菜分给其他人,有时还向她吐口水,动不动就用力推搡慧敏,让她又疼又难过。慧敏的父母为这件事很犯愁,是应该好说歹说哄着孩子坚持上学,还是将哭闹的孩子强硬地送到学校?为了这点小事该不该请老师出面帮忙解决?

5岁的贤基凡事都喜欢自己说了算。想买饼干或玩具,大人如果说“不”,那就不得了了。不管是在马路上还是其他地方,他都会索性躺在地上耍赖。在家里,他经常整天对着电脑玩游戏,有时候饭也顾不上吃。爸爸妈妈先是劝说、训斥、哀求,各种软硬方法都试过了。当这些招数都不管用时,就免不了爸爸大动干戈打几下,但也只是当时有点效果而已,过不了两天,还是一切照旧。妈妈早已被这种局面弄得疲惫不堪,觉得自己很失败,很无能,从而伤心且忧郁不堪。

再看看4岁的俊熙。这个孩子只是个头大一些,一举一动仍表现得非常孩子气。在幼儿园中和别的小朋友玩不到一块儿,总是跟在老师的屁股后面,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可以说很孤立。但由于他的个子高,力气大,一旦发脾气就动不动打别的小朋友,久而久之,其他小朋友也对他避而远之,不愿意跟俊熙一起玩了。这让俊熙妈妈很上火。她没法理解儿子为什么会表现得这样不友好,而对于自己没有耐心、总是习惯动手教训孩子,也很不满意。每天下午,当孩子从幼儿园回到家中时,她就不由自主地担心甚至敏感到害怕自己的一举一动都会伤害到孩子。

上面所举的例子,都是我在EBS《父母60分钟》(韩国著名电视教育节目)节目中直接面谈的例子,在生活中很具有典型性,与我们身边许多家庭的孩子及父母的关系很相似。节目播出后,一些有相似经历的父母打来电话或发来邮件,谈及自己的感受,说节目中说到的好像就是自己家里的故事一样。

经过1个月的咨询指导之后,节目组重新回访了以上家庭。慧敏明显开朗了许多,每天可以开心地上幼儿园了;贤基也完全离开了电脑,可以快乐地度过每一天,饮食也变得均衡了,贤基妈妈的情绪明显好了许多;俊熙妈妈看着俊熙纯真而快乐的样子,由衷地说:“现在,她终于体会到什么叫真正的幸福了。”

到底是什么,让他们在这短短的时间内,发生了如此明显的变化?使孩子们重新找回快乐,让爸爸妈妈不再担心,重新体验到成就感、价值感和幸福感呢?没有其他,我只是为这3个孩子的父母进行了情绪管理训练。我愿意借此向更多的家长朋友、孩子、学生、老师及咨询师推荐:情绪管理训练,是我们和孩子快乐相处、共同成长必备的法宝。我希望通过这本书,有更多的家长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体验到更多的成功经验。

世上的父母,无一例外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过得好。所以在生活中,也是惦念孩子先于家长自己,他们的生活总是围绕着孩子来安排。一旦孩子出现问题,家长就显得一筹莫展,很困惑迷茫。果真是那样吗?家长的行为一点毛病也没有,纯粹是孩子自身有问题,才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果单看孩子的行为,也许会片面地以为是这样吧。但如果父母不能读懂孩子的情绪(内心),只将关注的焦点停留在孩子的行为上,那孩子往往会认为自己不被父母理解,于是哭闹、耍赖,甚至做出更偏激的行为,希望借此引起父母对他的关注和理解。然而父母往往不能敏感地读懂孩子的内心需求,只是针对孩子的行为做出反应。这只能让孩子认为,就连自己的父母都讨厌、拒绝或漠视自己。要知道,孩子经常是通过与父母的相互作用,来逐渐认识自我存在、自我价值及学会如何应对各种情绪的方法。只要认真观察一下孩子的行为倾向就能发现,很多时候这些都是在与父母之间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不妨重新回顾一下孩子的语言和行为。

凡是父母,必定都会为自己的孩子全力以赴。但他们往往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读懂孩子的情绪,学会包容孩子。从现在开始,我们有必要改变一种提问方式。在你问“孩子到底怎么了”之前,有必要扪心自问:“作为父母,我到底有没有真正感受他的内心?”只有这样,才可能针对“孩子到底怎么了”得出正确的答案,也通过与孩子的真心交流,双方积累信赖,增强联系纽带,进而变得更加亲密。

如果父母不能读懂孩子的情绪,不能接纳和包容孩子,使父母和孩子的相互关系不够圆满,那孩子很容易因为自我尊重感缺失而变得不安,继而做出极端行为的危险概率也会变大。现实生活中有太多令人震惊的真实案例:一个才10岁的小学生,由于成绩比以往落后,就悲观不已而自杀;小学生觉得上辅导课程太累了,结果跳楼自杀……到底是什么导致如花般充满梦想和幸福的少年选择不归路呢?原因也许无法用一两点概括。但可以肯定的是,一个人如果爱自己,珍惜自己,那他绝对不会结束自己的生命。

而爱自己和尊重自己,首先就应该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并能够坦然接受。首先,应该了解自己多样且丰富的情绪,并学会正确对待和妥善处理。说得再通俗点,就是要正确认识自己的内心情感。正确认识自己内心的情感,是指不但要接受快乐和幸福的情感,还应该对愤怒、悲伤、害怕和恐惧等情感也能够坦然接受,使自己的情感、内心想法和行为相互和谐、平衡。如果可以正确接受自己的内心情感并灵活应对,不仅能提高自我成就感和存在感,还能游刃有余地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和棘手问题。根据丹尼尔·戈尔曼博士(因《情绪智能》一书而闻名世界)的长期研究结果表明,那些感到幸福且事业成功的人,并不是智商高、成绩优秀或家境富裕的人,而是情商高的人。而这种情商可以通过后天努力,人为地提高。问题是,如今独生子女居多,面对激烈的竞争,父母和孩子都不得不承受长期的压力,而这种现实导致孩子们正确面对自我情绪并学会灵活应对的机会实在不多。孩子在生活中必然要面对各种错综复杂的情感问题,而他们苦于不了解如何妥善解决,于是感到彷徨困惑。孩子的不幸与困扰就从这里开始了。

让孩子领悟音乐中蕴含的乐思


让孩子领悟音乐中蕴含的乐思

◎音乐的表情

表情是音乐中所要传达的喜怒爱乐,作曲家常常用表情术语来表示,以注解或诠释作品中的想法或意念。比如,摇篮曲是柔美的、安静的,进行曲是有力的,民歌是悠扬田园风格的。这些都是音乐的表情语言。

在幼儿的音乐教学中我们可以先让他们做些脸部的表情,比如说高兴,大家互相欣赏彼此高兴时的表情;还可以做生气,然后讨论一下还有什么表情是日常生活中的?什么情况下会有这些表情?譬如:很伤心、很兴奋、很紧张、很累、很幸福……大家来尝试做各种表情,幼儿可以彼此分享生活经验和多姿多彩的面貌。

在音乐教学中要引导幼儿真正感受到音乐的内涵,就是要他们体验活泼的或是笨重的,紧张的或是神秘的,雄壮的或是温柔的,透过音乐图画他们会被带入音乐的场景中,真正融入音乐。如:中班的《小蜜蜂》中有活泼的采蜜的小蜜蜂、还有很辛劳的运输的小蜜蜂、也有很开心的造花房的小蜜蜂;小班中选用圣桑的《动物狂欢节》中,有威风的狮子大王、自由自在的遨游的水族馆里的鱼儿还有吵个不休的公鸡和母鸡;再如大班《静夜思》中,用蓝色色调体现音乐的表情是略带忧伤的,用一个诗人的背影体现那种思乡的情绪。

中班的《小蜜蜂》

让孩子用各种方法去领悟音乐中表情语言中所蕴含的乐思,有助于他们开阔视野,替换角色去体验不同的感觉,以培养敏锐的观察力。音乐让他们拥有一颗感动的心,让他们对事对人对物拥有理解多个侧面的能力;更让他们有容乃大,不仅懂得欣赏音乐,也懂得欣赏他人、欣赏世界、欣赏人生。

◎音乐的色彩

音乐的色彩就是音色。音色是音乐中最有启发性的元素,它表示基音和泛音同时发生、存在,而且是融合在一起的,构成了不同的波形。音乐中的音色就像是图画中的颜色,我们通常会用明亮、阴暗、圆滑、灿烂、低沉、清脆和细腻、粗犷等形容词来形容音色。每一个音色都是独一无二的,就像是每个人说话的声音都是各具特色;婴儿就是通过音色辨认妈妈是否在叫他;各种乐器合奏产生的一种色彩丰富的效果,对我们来说是有着巨大吸引力的。

在幼儿音乐教学中,经常用猜猜我是谁来玩游戏,这里可以是不同的小朋友的音色,也可以是自然界中的风声、雨声、鸟鸣声的音色。此外还可以用各种乐器作各种生动活泼的游戏。如,大班的《儿童的游戏》音乐中,有锣、有镲,在幼儿用书中就呈现了大狗和小狗,来表示不同的节奏与音色,书中让幼儿根据音乐节奏和音色的不同点击书中的图谱感知节奏。

其中,大狗奏出来的音色要粗重一点,而小狗奏出来的音色要轻柔一点。接下来还可以让幼儿说出真正的乐器的材料和名称,让他们在音感的敏锐、注意力集中和记忆力都经历更进一步的挑战,在学习乐趣和自我肯定的表现中获得满足感。

总之,用儿童游戏书的方式,让儿童能够轻易地由音乐的形象语言感知过渡到正式的音乐符号认知。并且,儿童在经历过创造自己的音乐符号之后会获得处理正式的音乐抽象符号语言的信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