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代的孩子们,除了受到成人或社会太周全的照顾与保护之外,拜科技发展及现代都会居住时空限制的影响,孩子们的生活更趋便利,演变成越来越不需要自己动手的趋势;不但外食的习惯盛行,连休闲也多数是在看电视、打电动,或在电脑上网等视听声光刺激的项目。想改变这些情况的家长,只要用对方式并加以引导,定可帮助孩子养成自主的个性。

西方文化中,多数父母在教养孩子的观念,旨在培养成为独立的个体,目标订在18岁高中毕业时,要具备成年人独立生活的能力,在成长过程采取的教养策略,注重的是教孩子钓鱼的方法,而不赞成直接给孩子鱼、不宠溺放任孩子依赖家庭经济的供给,所以,我们会看到西方社会训练孩子从小就要学习剪草、洗车、当小褓姆来赚取零用钱,以便为18岁以后的独立生活能力预做准备。

反观我们的家长,常常因为疼惜孩子,舍不得孩子吃苦,常有过度保护的情形,凡事为孩子设想周到,生活上的琐事多由照顾者代劳,养成孩子茶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从表面的现象看起来,我们的孩子是比西方的孩子好命啦!但是,不免担心孩子未来迈向独立生活之路,是否会产生适应能力不足的问题?

虽然家长们也知道,太多声光刺激对孩子的发展是有负面影响的,对眼睛视力也多有危害、太沉迷虚拟世界会影响社会人际的互动、久坐不动等,但是家长往往因处于忙碌及生活压力中,声光媒体正好发挥简单方便的休闲功能,而未予察觉更正,一旦孩子接触太多电视、电脑,发展受到不良的影响时,亲子关系才紧绷起来,抑或亲子互动因为媒体的吸引力而呈现疏离的现象,这些情况都是现代人育儿过程无奈的困扰。

自己动手做全脑智力UP!

建议家长要克服惯性,以具体行动带着孩子远离电视、电脑,利用每日宝贵的亲子相处时间与空间一起来动动手,一、二岁的孩子就可以开始安排涂鸦、玩沙、玩水、玩黏土的活动;三岁可以开始提供安全小剪刀让孩子练习剪纸做劳作,慢慢的还可以加入其他的工具进行更多的创作:另外,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配合不同的年龄阶段,让孩子自己完成生活上自理上的工作。家长们别小看这个自己动手做的起步,只要持之以恒每日执行,就能逐步培养孩子日后勤动手、勤动脑的习惯唷!

以人类学习能力的发展程序来看,孩子们如能越早、越多动手从做中学习,就越能帮助其认知、智力、动作、品德、人际、健康等均衡发展。多安排一些不同性质的四肢、身体、大小肌肉的活动,不但可以促进孩子手眼协调、身手敏捷,且能刺激大脑对应部份的连结反应,进而提升全脑智力的启发。

研究发现,当孩子越小熟练拿筷子吃饭或使用剪刀、工具的技能,未来越有机会挑战完成更多精密手眼协调工作的操作,这些精密的工作包括有:书画、工艺、乐器、科学实验甚至医生的手术等。

妈咪help,我不会!

家长们,您已经了解孩子自己动手完成事情,对孩子未来的发展女子处多多了,是否更有动力来推动居家生活自己动手的习惯?很多家长反映,要求孩子自己动手做的经验并不顺利,当孩子说:“我不会!”或不愿意主动时,家长除了苦恼孩子太依赖了,生气或乾脆帮他做了算了,遇到这种情形还能怎么办呢?

其实家长们只要认真的想一想,就不难理解,孩子要完成一件工作或作品并不简单,在动手做的时候,不但要有很灵活的手眼协调能力,还要一边做一边动脑,才能使工作顺畅进行。所以一个我们看似简单的工作,可能会让孩子略带挫折感的说:“我不会做!”。父母的心情就会变得非常矛盾,既忧心又无奈的帮孩子代劳,却不知道要如伺改善这样的状况。

1、把握tips×6~教出主动的孩子

从孩子最有兴趣、最容易完成的事务开始。

有些孩子会对父母做家事很有兴趣,但是父母嫌麻烦不愿意让孩子参与,其实,父母亲应该把握孩子的动机给予机会参与,无论摺衣、收拾、扫地、清洗、捡菜、购物……等工作,都可以适度的让孩子参与喔!

2、享受过程乐趣,不直接要求成果,

父母既然愿意让孩子参与,就要更进一步耐心的与孩子一边做、一边分享过程的乐趣,例如:摺衣时的分类或配对也可以变成智力游戏、收拾也可以像竞赛、拖地扫地加上音乐可能变成肢体律动、清洗加上玩泡泡会更有趣、捡菜顺便玩扮家家酒、购物时加上数的游戏……等,都可以让孩子的参与过程,变成有趣的亲子互动喔!

3、协助孩子分解工作步骤,或先选择可以完成的步骤进行。

在培养孩子自己动手做的过程,难免会遇到学习瓶颈或挫折,把工作分解成五至十个步骤,慢慢一次完成一个步骤,给予信心。别忘了,当孩子们发出:“我不会!”的讯号时,正是运用分解技巧,来协助孩子克服困难的最佳契机。

4、允许孩子有停滞或依赖的空间。

孩子的工作能力自然是无法达到成人的高标准,父母在孩子做得不好或不想做的时候,要有包容心,不要苛求,态度要转缓。例如:情绪不佳时,可以请他先暂停工作;做不好或做不完的时候,可以贴心地跟孩子一起收尾,但是,代劳后一定要记得讨论不想做的原因,并调整下次再尝试的心情!

5、认同孩子创新的方法。

有些工作的步骤或方式并无一定的规则,父母有自己的习惯,但是孩子不见得要跟父母的方式一样,例如:水饺、馄饨的包法:餐具摆法;衣服的搭配……等,认同孩子的点子,会增添生活更多的乐趣喔!

6、亲子经常讨论、执行、奖励自己动手做,

民主要落实在生活中,经常讨论家中有那些活动需要分工,引导孩子主动认养工作,例如:要出游前,可以先讨论要带什么东西,然后让孩子负责一部份的工作;上菜市场采购前,先讨论采购的清单及路线……等。

如果孩子已经养成依赖性,父母亲就要更有智慧和耐心,从上述的策略中找到跟孩子互动的启动之钥。培养一个喜欢自己动手做的孩子,是追求幸福快乐人生的起步喔!

小故事大启示

我们来看一个让父母、师长在照顾孩子过程中,有所警惕省思的小故事:

有一个人无意中捡到一个蝴蝶蛹。几天后,他观察蛹出现了一个小孔,过了几个小时,蛹里面的蝴蝶持续奋力用它的身体,想从小孔挣扎出来。

他持续观察了很久,因不忍看着小蝴蝶似乎尽了最大的努力,却没有明显进度的情境,决定要帮这只小蝴蝶一把,用剪刀将蛹的出口再多剪开些,心想这样小蝴蝶就可以不用这么辛苦,应该很快就可以出来了吧!

于是,蝴蝶轻松的从蛹出来,身体明显肿大,翅膀却又细又弱。这个人认为蝴蝶体态上虽然有些奇怪,但翅膀应该会自己慢慢长大吧!

然而这只蝴蝶的余生,翅膀并未如预期长大,蝴蝶只能拖着肿大的身体和细弱的翅膀,在地上爬行,对这只蝴蝶而言,飞行只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梦想。蝴蝶从蛹孔里挣脱出来,是为了成就那双能展翅飞翔的翅膀,唯有透过挣扎用力的过程,才能让蝴蝶身体里的体液压进它的翅膀,成为有能力飞翔的羽翼。

孩子从出生开始也有他的成长功课要完成,未来才能成为快乐、自信、健康且独立的个人。生命里有许多锻练是必须要经历的,就像小蝴蝶从蛹中挣扎出来,是为了预备它将来飞行的需要。这个多事的人为蝴蝶帮的倒忙,是否能让我们体悟省思,不当的协助反而破坏了蝴蝶的成长程序。

家长做太多孩子学太少

为人父母者在育儿的过程中,如何避免不知不觉的成为无知多事的剪蛹人,想一想,您是否也会因为舍不得孩子受苦,在孩子遇到挫折时直接帮他排除困难,自以为是在帮助保护孩子,或是以为辛苦的目的就是要让孩子过多享福、少受苦的生活,被父母要很伟大的情怀迷惑着,不自觉的帮孩子做太多,造成孩子日后变成一个双手无力(力气与能力)的人呢!

让孩子从小就自己动手管理日常生活的工作,举凡吃饭、穿衣、穿鞋等,这些都是日常生活的动作,皆为孩子学习独立的开始,家长要站在陪伴学习的角色,不剥夺或主宰他的学习机会,只要多点耐心、给孩子机会,就能培养孩子应有的能力。

在生活和工作上,遇上困难时,蝴蝶接受帮助反而飞不起来的故事,可以鼓励自己和孩子,蝴蝶经历辛苦挣扎的学习过程才能够飞行,孩子也要靠着自己的力量,才能通过层层叠叠的成长关卡,父母亲千万不要当那个剪蛹的人,让被照顾、被保护的人反而不能成长喔!

扩展阅读

怎样鼓励孩子读书


如果你的孩子发现读书是一种顺利而且有趣的体验,那你更应当在他心中植入读书的欲望。你应该每天或至少每周数次念书给孩子听,并形成定时读给他听的习惯。 

选择有趣味性的书给孩子看,比如那些有漂亮插图的惹人喜爱的图书。孩子们喜欢有人物、场景以及他们熟悉的事物的图画和照片。同样,他们也喜欢动物图片。童话故事对孩子们来说是很有魅力的。理论显示它们是有效的工具,可以帮助孩子们在认识世界时免受伤害,并认清现实和虚幻之间的差异。童话故事还能促进孩子们的抽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首先,给孩子们看的书篇幅必须短,几页而已,因为孩子的注意力只能集中一小段时间。另外,这些书应有较大的插图,细节少。孩子们大多喜欢那些有插图但是没有文字的图书。 

要确保书里的文字容易理解。一本字印得很大的书看起来简单,但却有可能包含难字,所以事先要把它浏览一遍,看看里面的文字是否能被你的孩子理解接受。 

读书给孩子听时,尽量把气氛搞得很轻松愉悦,这样他们会从中体会到更多乐趣。

小手常用,大脑聪明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中与手指相连的神经所占的面积较大,平时如果经常刺激这部分神经细胞,人脑会日益发达,达到心灵手巧。

近年来,人体活动中的手指运动对脑力的影响已受到生理学家的重视,据调查,长期学习拉提琴或弹钢琴的孩子,聪明者居多。研究还表明:习惯先用右手者,左脑更发达,称为优势半球,它管理高级神经活动部分,偏重于语言、逻辑和计算等智力活动;而右脑则以空间识别、几何图形、音乐等活动占优势。

当我们认识上述道理之后,就应该对儿童加强手的训练,而且开始得越早,效果越好。

婴儿一、两个月时,小手的动作并不受意识的支配,常常是胡乱摇动,碰到物体时可出现抓握反应。这时大人可以常用手指或带柄的玩具运河触动他的小手掌,促使其抓握,每天可以这样“训练”3~5次。

婴儿三、四个月以后,可以用色彩鲜艳的玩具,如小彩球、彩棒等,放到孩子的眼前和小手能够得着的地方。“引逗”其去抓、去握,训练手、眼协调的能力,促进小手运动。

婴儿五、六个月时,可开始训练孩子的精细动作,大人每天按摩孩子的指尖数次,并让其自由地玩纸、翻书、双手撕纸,让孩子通过自己手指的运动使物体变形而体验到快乐。

婴儿七、八个月以后,开始教孩子用拇指和食指或中指对捏物体,如从餐桌上拣起一颗小饭粒等。并让其模仿成人伸各个手指,逐渐教会用每个手指单独曲伸、弹动。

婴儿九、十个月时,可有意识地教孩子拍手、招手、翘拇指,并开始配上相应的语言。

孩子长到周岁之后,对手的训练应向更高层次发展,如教其自己穿衣服,系纽扣、鞋带,使用汤匙等。再大一些,则教他们使用筷子。婴儿用筷子对促进大脑发育很有益处。开始时,可以给他们准备一双小筷子,教会用它扒、挑、夹食物。

训练儿童的双手,要持之以恒,要求父母和保育人员必须有信心和耐心。特别应该提出的是,在儿童步入少年乃至青年之后,父母也不要忘记教导他们坚持经常有目的地使用双手,多做精细动作,如编织、做针线、绣花、写字、绘画、弹琴,以及进行排球、篮球等锻炼手指的体育活动,这样会使他们受益终生。

注意:错误“鼓励”使孩子更自卑


这里我们列举了几种听起来没错,但实际上对孩子成长不利的鼓励之辞,希望引起爸爸妈妈足够的重视。

一、6岁的女儿从幼儿园回来,抱怨她的小伙伴“太自私”。

错误回答:妈妈完全了解你的感觉。

事实上,你不可能了解她的感受。因为她是你心爱的孩子,你心疼她,你怎么可能完全了解她的感受?自然,你是想告诉她,妈妈理解她,并且想让她知道愤怒、难过之类的感受都是正常的。但是,你这样的安慰更容易激怒孩子,孩子会觉得你这么说是觉得他经历的事情很正常,她的不快不仅没平息,很可能,以后她什么都不愿告诉你了。

正确做法:从问一些简单的问题着手,了解事情的全过程及细节,让孩子觉得自己被理解比简单的安慰有效得多。

二、儿子刚刚同小伙伴玩了回家却宣称:“我一点也不喜欢明明。”

错误回答:“不可以这么说,明明是个好孩子。”

你只是不希望孩子对他人过分地指责,或许事实上明明真是一个可爱的好孩子,也或者你同明明的妈妈是好友,你希望两个孩子相处愉快。不过在这时候告诉孩子应该怎样去“喜欢”别人是不对的,这等于是轻易地否认他对小伙伴的判断力,很可能抑制他今后判断人、发展人际关系的能力。

正确做法:认识到你的孩子不喜欢另外一个孩子总有他的理由。还是同孩子聊聊吧,问他:“那你今天过得不开心喽?明明对你怎么了?他做了什么事让你不高兴了?下次碰到他你准备怎么办?”通过这种方式来鼓励孩子。

告诉孩子同小朋友们相处,要掌握一个基本的交往原则:先判断一下对方是个什么样的人,万一发生了不愉快可以试试有没有改善的办法,如果相处得不好,实在没法达成一致,断交也行。正确地教给孩子这一课,对他将来的社交一定大有好处。

三、6岁的孩子告诉你今天班里画画,老师表扬她了。

错误回答:“你是最棒的。”

如果总是用“最漂亮的”、“最可爱的”、“最能干的”这样的词鼓励孩子,会在不知不觉中给孩子太多的压力。会令孩子对自己期望过高压力过大,以致不能承受。

而且,孩子同小伙伴一比较,发现“玲玲跑得比我快”,“露露唱歌比我好”。她渐渐发觉她并不是样样都比别人好的。心理学家做过一项调查,发现盲目夸大地表扬孩子会导致孩子自我怀疑,令孩子不自信。只有恰当的符合事实的表扬和鼓励才会真正对孩子有益。

正确做法:不要再不切实际地表扬孩子。“今天真漂亮”比“你是最漂亮的”合适得多。“这个故事真有趣”比“你讲故事是全班最棒的”更合理。

四、父母大吵的时候,让5岁的孩子听到了,做妈妈的想对孩子作一番解释。

错误回答:“我想让你知道,爸爸妈妈今天下午吵些什么。”

在这个开放的年代,我们有时候让孩子知道得太多了。有些父母认为孩子如果知道了争吵的来龙去脉就不会胡思乱想了。没错,听到父母发生激烈争吵孩子会害怕、不快,但是把大人之间的事全盘托出反而会给孩子带来不必要的担忧。在他们的小脑瓜里,觉得生活像他们在电视电影里看到的那样混乱、易碎,你们夫妇或许觉得激烈的争吵不过是漫长的婚姻道路上的一点小波折小点缀,孩子却马上会跳到最坏的状态:我们的家要散了,爸爸妈妈不要我了。

正确做法:告诉孩子,爸爸妈妈刚才火气都太大了,这跟他没关系。因为,听到父母在大吵,孩子跳出来的第一个念头是这争吵是不是我引起的?爸爸妈妈还会和好吗?

然后,在孩子面前同你的配偶来个简单的拥抱或是说句调侃的话,这样孩子才会放心,觉得警报解除了。

五、5岁的孩子从幼儿园回来闷闷不乐,因为同伴嘲笑她有个大蒜鼻子。

错误回答:你的鼻子挺漂亮啊,妈妈就喜欢你这个样子。

妈妈不过是在宽慰孩子,告诉她无论她长得什么模样,妈妈一样爱她。但是这其实等于告诉孩子她担心的东西是真的。事实上,二、三岁的孩子就开始注意自己的长相了。到了五、六岁,他们会同别人比较,然后,会抱怨:“我的腿太粗了。”“我是不是太矮啊?”你告诉他:“你这样子就很好看啊。”可能令他怀疑自己的判断力,他会用你告诉他的标准去看周围的人。他也可能觉得你不理解他的伤心,会一个人把不快压在心底,不再对你说什么,在今后的社交中出现心理障碍。

正确做法:如果孩子觉得自己哪里长的不好看,先问问他,是不是在和谁做比较。然后可以同他讨论,看看能不能帮他。如果孩子觉得自己不如同伴高大,可以告诉他各人有各人漂亮的地方,如果真的想高大一点,可以鼓励他多去打打篮球,学习游泳。当然,有时候对于孩子的抱怨我们实在无能为力,在那种情形下,你可以对他的不快表示理解,千万不要置之不理。

六、6岁的孩子听到老师说吸烟不好,回来问你有没有吸过烟。你回答说没有,他不信任似地再问:“真的吗?”

错误回答:“我从没对你撒过谎。”

你这么说是为了赢得孩子的信任,但告诉孩子从没并且永远不会对他撒谎之类的话,孩子今后很轻易就能抓住你的把柄,不再信任你。

正确做法:“爸爸尽可能对你诚实。”当他下次发现你在说着一个善意的谎言时,你就有了解释的机会,告诉他有时候这么做只是好心。“爸爸知道今天的菜不好吃,可是外婆费了好多时间来准备,我不想让她不高兴啊。”

用鼓励和赞扬纠正孩子懒散


@做个早起妈妈

宝宝懒散没办法,你可要早起,把早晨的工作都提前搞好:洗漱、做早餐、准备工作文件等。这样你就可以留出一大块时间专门对付宝宝,以最快的速度把他的一切整理好,避免出门前的紧张。为什么孩子在校精神回家懒散?>>

提醒:为了避免宝宝“抵制”你插手他的事情,可以根据宝宝的喜好,用奖品来诱惑一下,比如“宝宝穿好衣服,洗完脸,妈妈会给你一个大大的红苹果。”

@做个早起宝宝

如果不想打击宝宝的自尊心,尽可能允许宝宝按照自己的速度度过清晨,那么,最好要比平常前提一个小时把他叫醒,给他的时间越多,对你的压力就越小,他的自理愿望也能够实现。

提醒:提前一个小时起床,一开始可能会睡不醒,最好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通过一些途径,比如早睡来保证宝宝的充足睡眠。

@清晨有计划

如果想让你的早晨更加“有谱”,最好在前一天晚上把一切都准备好:听天气预报,把第二天自己和宝宝要穿的衣服准备好,当然最好和宝宝一起选择,避免宝宝因为衣服不合口味而拒穿;让宝宝选择第二天早晨要带在身上的玩具,装好小书包;和宝宝一起讨论一下,早晨想要吃什么,尽可能根据对宝宝的了解,准备丰富的早餐材料。

备选:衣服、玩具、食物,可以有效避免手忙脚乱。

@精力要集中

为了集中精力过好早晨,最好在你的房间,或者浴室里给宝宝穿衣服——尽可能不要让宝宝看到玩具、积木、电视或者宠物。也可以在宝宝刚刚醒过来的时候立刻穿衣服,可以有效避免分心。一切准备就绪,还能够节省出一定的时间让宝宝玩耍。

提醒:在对付宝宝的过程中,亲子交流是必要的,不要说一些宝宝不感兴趣的话题,甚至唠叨,儿歌,童谣都会让宝宝学着配合你,开心才是最重要的。

@音乐调节清晨

每周一曲,每天早晨播放节奏感强的音乐,这种动感的音乐会让宝宝不自觉地加快自己的速度;小家伙是天生的音乐爱好者,有很强的节奏把握能力。

提醒:歌曲最好要适合宝宝,尽可能让他来选择,自己喜欢的,才会更有助益。

@拥抱迎接清晨

叫宝宝起床也是要有艺术性的,与其对他喊:“起床了,我们要出门了!”还不如安安静静地拥抱宝宝,让他在你的怀抱中慢慢地醒过来,讲个简短的小故事,让宝宝开心的同时,也会更加愿意配合你,不会闹别扭了。

提醒:这种方法的前提就是你要先把自己准备好,集中精力安抚宝宝。

@计时开始

把清晨当作比赛,和宝宝比看谁的动作最快:穿衣服、刷牙,在每个房间都放上闹铃,让宝宝在做事情的同时,到处都可以听到清脆而急促的铃声:“宝宝,我们要用五分钟穿衣服,铃声一响我们必须穿完!”这样,不仅让宝宝有兴趣参加比赛,配合你完成清晨任务,而且也对时间概念有一些初步认识,一举两得哦!

提醒:比赛过程中要照顾宝宝的自尊心,要故意放慢速度,让宝宝赢几次!

不要指望着宝宝立刻改变懒散的态度,除了要有足够的耐心之外,在不断地进步同时,要给宝宝鼓励和赞扬,偶尔一次的准时,也是我们迈向成功的关键一步!

孩子懒散并不可怕,关键是父母要及时进行纠正,转变宝宝的各种不良行为,父母要多花心思才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