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幼儿行为心理

2021-05-03 幼儿行为心理 孩子胎教 关于行为规范的童话故事

孩子有攻击性行为原因!。

宝宝从出生到长大,离不开的就是教育。早期教育对孩子以后的学习能力有很大的影响,早教可以让孩子的大脑的以开发,从而让孩子从小学会面对和解决问题。你们知道什么是早教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孩子有攻击性行为原因!》,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孩子有攻击性行为原因!

一般将能引起别人对立和争斗的行为称为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行为表现为:当儿童遭受挫折时显得焦躁不安,采取打人、咬人、抓人、踢人、冲撞别人、夺别人东西、扔东西等方式,引起同伴或成人与他对立和争斗。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可以针对教师或同伴,但更多的则是针对自己的父母。攻击性行为以学龄前儿童最为常见,到学龄期就日渐减少了。zj09.com

关于儿童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有多种解释。精神分析学派认为,攻击性行为是一种本能驱动力的结果。行为学派则认为。攻击性行为是一种社会学习性行为,是通过观察别人的攻击行为模式而学习到的。攻击性行为与父母的教育和期望有关。社会对男子角色的期望之一是强悍有力,对男孩的攻击性行为也较多宽容。经常受到父母体罚的儿童,倾向于崇尚武力,习惯于用“武力”解决问题,攻击性行为较多。此外,攻击性行为与儿童身体活动能量过剩,缺乏社会交往能力等因素有关。

相关推荐

孩子有攻击性行为怎么办?家长要怎么做?


孩子有攻击性行为是怎么回事?孩子有攻击性行为怎么办?攻击行为是指因为欲望得不到满足,采取有害他人、毁坏物品的行为。而儿童攻击行为常表现为打人、骂人、推人、踢人、抢别人的东西(或玩具)等。家长要如何处理孩子的攻击性行为?

儿童的攻击行为一般在3-6岁出现第一个高峰,10-11岁出现第二个高峰。总体来说,男孩以暴力攻击居多,女孩以语言攻击居多。

攻击行为有以下7大对策:

1、创造不利于攻击行为的环境

实践证明,生活在一个有良好家庭气氛、有充裕玩耍时间以及有多种多样玩具环境中的孩子,攻击行为会明显减少。家长应为孩子提供足够的玩耍时间和玩具,不让孩子看有暴力镜头的电影、电视,不让孩子玩有攻击性倾向的玩具,不在孩子面前讲有攻击色彩的语言。

2、去除攻击行为的奖励物

如果孩子打了人家长不制止,打人就成为攻击行为的“奖励物”,使孩子觉得打人并没有什么不对,以后还可以去打别人。所以,当孩子出现攻击行为时,家长要及时处理,使孩子认识到什么行为是错的,应该怎样做才对。

3、教孩子懂得宣泄情感

烦恼、挫折、愤怒是容易引起攻击行为的情感,因此要教会孩子懂得宣泄自己的感情,把自己的烦恼、愤怒宣泄出来。

4、培养孩子丰富的情感

有些孩子见到小动物,会去虐待它,以发泄内心的愤怒。家长可以让孩子通过饲养小动物来养成孩子的爱怜之心。这种鼓励亲善行为的方法,是纠正孩子攻击行为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5、对孩子的攻击行为“冷处理”

所谓“冷处理”,就是在一段时间里不理他,用这种方法来“惩罚”他的攻击行为,如把孩子关在房间里,让他思过、反省,这种方法的好处在于不会向孩子提供呵斥、打骂的攻击原型。如果把这种方法与鼓励亲善行为的方法配合使用,效果会更好。

6、引导孩子进行移情换位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攻击者在看到受害者明显痛苦时,往往会停止攻击。然而,攻击性很强的人则不然,他们会继续攻击受害者。这是因为他们缺乏移情技能,不会同情受害者。家长应从小培养孩子的移情能力,告诉孩子,攻击行为会给别人带来痛苦,导致严重后果。再让孩子换个位置想想,如果你是受害者,那么,你将会有怎样的感觉和心情呢?让孩子从本质上消除攻击行为,这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7、家长以身作则做孩子的表率

家长必须注意自身修养,不要因自己对某些事情不顺心而在孩子面前毫无顾忌地攻击别人。夫妻之间要避免争吵打骂,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小孩子攻击性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小孩子攻击性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小孩子攻击性强怎么回事?小孩子攻击性强是受刺激了吗?下面看看儿童攻击产生的原因分析。

儿童攻击产生的原因经研究主要有下面几大类原因:

一、生物学因素

1、遗传:20世纪70年代有报道染色体异常和47XYY和47XXY与反社会、攻击性有关。爸妈反社会、攻击性行为的儿童更多表现为攻击性。

2、气质:儿童的气质受遗传和环境双重影响,研究发现,早期表现为养育困难气质的儿童,后期出现问题行为偏高。当然,在养育过程中,不排除难于养护的儿童爸妈负面情绪的介入,使得儿童攻击性行为加重。

3、激素作用:动物界里大多雄性更具有攻击性,人类也是如此,攻击性高发的男童体内雄性激素水平往往偏高。研究表明,高睾酮水平的男性儿童比较容易不耐烦、易激惹,出现攻击性和破坏性行为倾向增加。

4、孕期情绪:母亲怀孕期间情绪不好,有各种疾病、早产、异常分娩与儿童易激惹、攻击性行为有显著的相关。

5、感觉统合失调:前庭、本体觉、触觉失调儿童易出现情绪烦恼、易激惹和攻击性行为。

二、心理因素

1、性格特点: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脾气多急躁,易被激怒,自尊较低,缺乏自信,内向退缩,过敏性,情绪性等人格特征。

2、需求不满足:对于正常需要长期压抑得不到满足,造成心理挫折时而产生弥漫性焦虑和攻击性行为,这包括儿童自我发展、亲密、少受限制等等的需求。

3、情商水平:心理缺乏“解读和觉察”他人心里活动,如隐喻、无恶意的玩笑、幽默、表情、情感活动等容易产生急躁、易激惹、攻击性行为。

4、自我意识:自尊水平、自我评价低,常被忽略,被负性评价包围的儿童容易产生攻击性行为。

5、缺乏安全感:长期处于内心缺乏安全感、分离焦虑的儿童容易产生攻击性行为。

三、环境因素

1、家庭环境:大量研究表明,不良的家庭环境容易导致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如爸妈婚姻不和、家庭暴力、爸妈离异、爸妈有犯罪史、社会经济状况等。

2、养育方式:爸妈的养育方式是专制、放任、民主还是溺爱的会对儿童造成不同的影响,专制、溺爱和放任的均有可能容易导致儿童攻击性行为发生概率提高。特别是溺爱,爸妈容易以不正常的爱剥夺孩子成长的心灵需要,,容易对儿童不当需求的放纵、不良行为的负强化,包括攻击性行为的放纵和负强化。

3、社会因素:电影、电视、报刊、杂志等媒介中宣传的暴力容易让儿童模仿,特别是儿童常看的动画片、漫画书集极容易让孩子模仿暴力和攻击行为。

4、朋辈影响:儿童容易受同伴和长辈的影响,如果同伴或者长辈有攻击性行为则容易跟随同化,并模仿学习攻击性行为。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人们行为模式实际上都是从观察别人的行为及其后果后在替代性基础上发生直接经验那里来的。

5、“标签”作用:儿童一旦有数次反叛、攻击性行为,容易被人形成定势看法,给这类儿童贴上标签,这种看法,标签容易使周围的人对这类儿童的过失行为、攻击行为敏感和关注,也容易负性强化他们重复发生攻击行为。

有研究表明:3岁爱打架的幼儿,5岁还是爱打架。6到10岁身体和言语攻击数量能很好的预示10-14岁打架、嘲笑、戏弄别人,与同伴争斗的倾向性。而且这种攻击性的预测对男孩女孩均适用。

心理学家做过一项长达22年长期跟踪攻击性方面的研究,发现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8岁时候的攻击记录能有效的预测成年期(30岁)的攻击行为,如犯罪行为、夫妻不和、自我报告身体性攻击。另一项研究也发现,10岁时爱发脾气的,攻击性强的,不论男孩还是女孩,长大以后与同事相处关系比较紧张。

孩子攻击行为的规律方式


家长都希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为了开发宝宝的潜能,我们要给宝宝进行早教。早教可以让孩子的大脑的以开发,从而让孩子从小学会面对和解决问题。父母该不该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孩子攻击行为的规律方式”,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攻击性发展的一些规律

心理学研究发现,一般来说,儿童的最早的攻击性行为在两岁末开始表现出来。有人观察了成对做游戏的20-23个月的婴儿,记录下所有冲突情节,发现这些学步儿童为了和同伴争抢东西,可能会发生扭斗(如他们争执说“这是我的”;“明明已经有汽车了”等等)。争端发生时,他们还会威胁和逼迫同伴,迫使同伴退让。这表明20-23个月的婴儿已出现了早期的工具性攻击行为。

心理学研究还发现了攻击行为发展的如下年龄特点:

1.非指向性的发脾气行为在学前期逐渐减少,四岁后已不常见。而攻击性行为在学前期呈上升趋势,四岁达到顶峰;

2.三岁以后幼儿对同伴攻击自己之后的报复性反攻击反应明显增加;

3.激发攻击行为的因素在不同年龄各有不同,2-3岁幼儿往往在家长和成人发泄暴力后出现攻击性行为;年龄更大的儿童多在与同伴冲突后发生攻击行为;

4.攻击行为的方式也随年龄而变化。2-3岁孩子常采用踢打对手的方式,争端的起因多为争夺玩具和其他物品,他们的攻击性常表现为工具性攻击。年龄稍大些的托儿所儿童或小学低年级儿童的身体性攻击越来越少,转而采用戏弄、奚落、说坏话或叫绰号等方式。年长儿童仍然会为争夺某样东西而发生攻击性行为,但攻击性的增长比例大多表现为故意攻击,主要目的是伤害别人。

5.从表面上看,儿童的攻击性随年龄增长逐渐减少,但敌意性攻击随年龄增长却越来越多。原因是年长儿童(尤其是小学生)的角色承担能力使他们能推断别人的意图,一旦确信别人是要伤害他们时,便予以报复。

6.在对攻击性意图的认识上,3-5岁儿童已能认识到有意图的伤害比偶然的无意侵害更坏,但与年长儿童相比,他们不能有效地判明行动者的敌意意图。在一项研究中,让幼儿园、二年级和四年级儿童判别一个孩子推倒同伴搭的积木塔的意图是偶然的还是敌意性的破坏,或是亲善行为(如为了打扫房间)。

结果显示,能正确判断行动者真实意图的幼儿园儿童还不到一半(42%)。二年级儿童判断正确者达到57%,四年级儿童达到72%。

7.攻击性是一种相当稳定的特性。研究表表明,3岁时爱打架的幼儿,5岁时仍然爱打架。6-10岁时的身体和言语攻击的数量能很好地预示10-14岁时的打架、嘲笑、戏弄别人、与同伴争斗的倾向性。而且这种攻击性的稳定性无论对男性还是女性都适用。心理学家对600多名受试者进行了长达22年的追踪研究,发现无论男性还是女性,8岁时的攻击性记录能有效地预测成年期(30岁)的攻击性(如犯罪行为,夫妻不和,自我报告的身体性攻击)。另一项研究发现不论男孩还是女孩,10岁时爱发脾气、攻击性强的,长大成人后大多与同事关系紧张。

8.虽然男性和女性的攻击性都具有稳定性,但男性比女性具有更高的攻击性。世界各国一百多个研究的结果表明:男性不仅在身体性攻击方面,而且在言语性攻击方面也高于女性。

总之,小儿的攻击性行为是其成长的一个重要过程,父母要懂得一些常识知识用正确的手段来引导孩子的行为举止。

孩子为何常常出现攻击行为


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常表现为打人、骂人、推人、踢人、抢别人的东西(或玩具)等。

心理学研究表明:从小攻击性强的孩子,长大后往往容易犯罪。因此,孩子3岁以后若还经常出现攻击性行为时,家长切不可掉以轻心。

常见原因:

1、孩子辨别是非能力差是形成攻击性行为的原因之一。另据调查表明,电视上的暴力行为节目对孩子的攻击性行为也有很大影响。

2、不愉快情绪的自然发泄,如过度兴奋,或一件事总是做不好,成人却要他做不愿做的事。

3、有的父母脾气不好,对孩子不讲究教育方法。孩子做错事,不分青红皂白打一顿。孩子挨打后,易产生抵触情绪。这种情绪一旦“转稼”到别人身上,就易找别人“出气”,逐渐形成攻击行为。

对于孩子的攻击行为,仅仅说不该做什么,或无视、袒护、轻描淡写批评了事都是不够的,应积极通过以下途径帮助孩子克服:

1、创造一个不利于攻击行为产生的环境。与成人相比,孩子的行为更易受环境的影响。实践证明,在一个有多种多样玩具、充裕的玩耍时间及良好气氛控制的环境中,孩子的攻击行为会大大减少。因此,应提供足够的空间、书和娱乐器具等供孩子选择,尽可能避免刀枪玩具、有攻击色彩的词语和攻击性行为的刺激。

2、教会孩子如何渲泄情感。烦恼、挫折、愤怒这些易于引起攻击性行为的情感,对于自控力弱的孩子来说,是点燃攻击性行为的导火线。因此要教给孩子渲泄烦恼、愤怒的方法,尽可能将攻击性活动减少到最低限度。不妨引导孩子向大人倾诉内心情感;引导其将某些情感迁怒于那些毫无生命价值的“替罪羊”;引导孩子在适当的场合与时间大哭大叫一番;通过活动转移孩子当时不愉快、压抑的情感。

3、采用不同方法,提高孩子自控能力。首先使孩子对攻击行为产生的不良后果感到忧虑不安。其次,培养孩子的爱心和同情心,使其设身处地体会受害者的苦痛,抑制自己不再进一步攻击。

4、以身作则,做孩子的表率。家长不应因自己不顺心而在孩子面前毫无顾忌地谩骂或攻击他人,注意自身修养;对孩子教育要求要一致,既不打骂也不溺爱孩子;夫妻间避免争吵,言行一致,树立良好的榜样。

幼儿行为心理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