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岁童话故事

2021-05-02 七岁童话故事 四岁童话故事 怎么胎教

怎么让宝宝3岁前成为“社交”高手。

早教正能量,成就新梦想。早教是宝宝在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早教可以让孩子的大脑的以开发,从而让孩子从小学会面对和解决问题。你们有对自己的孩子进行早期教育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怎么让宝宝3岁前成为“社交”高手”,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宝宝们就像是一只掉队的“小鸭子”,独自享受着他们自己的空间。长久下去,就会造成宝宝的孤僻性格,并且还会产生牢固的自卑情绪,这对宝宝的成长很不利。所以,让宝宝学会交往与合作是非常重要的。0—3岁是培养宝宝们社会交往能力的重要时期。发现宝宝不合群并不可怕,但要意识到:是时候帮助宝宝交朋友了。也许您的宝宝对于交友的确有困难,那么父母就要给宝宝适当的指点和帮助。说到帮助,事实上,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方法可以强制宝宝参与社会交往,但作为父母,我们可以为宝宝创造条件,帮助宝宝寻找朋友,使宝宝真切地感受到原来有朋友真的很快乐。

所以在培养宝宝社交能力时,父母应掌握这其中的9个要点。1、妈妈是第一个“好朋友”宝宝社交的第一步从出生就开始了。虽然小小的他躺在那里还不能说话,但是通过哭、目光接触、笑等表情,我们的小社交家完全能和周围人互动起来:他能模仿周围人的表情,而很快,亲友们就能从小家伙的肢体信号中“破译”他的需要了。妈妈、爸爸、保姆或祖辈的抚摸、亲吻、及时的回应,为孩子提供了安全感,让他感觉良好,充满自信。有了这种关爱的保障,小社交家才能安心地去“探索”外部世界,包括与各种各样的人“相遇”,并且建立良好的关系。可以说,合群的第一阶段是在孩子的家庭中完成的,尤其重要的是来自妈妈的爱。2、尊重孩子间从小建立的友谊无论对大人,还是对孩子来说,生活中有一个亲密的朋友都是很珍贵的。你知道吗?当一个孩子有朋友时,玩的时间会比没有朋友的孩子多出6倍,他更容易与人分享,同别人交流的时间更长。有些规则可以帮到你:2岁以前,孩子们喜欢熟面孔,最好把熟悉的孩子放在一起。陌生的孩子会让他们担心。多组织2岁以后的孩子参加偏“动”的游戏,如荡秋千或骑车等,这种活动不仅有利于小伙伴的相遇,而且孩子在期间的积极互动要比在那些安静的动手游戏(如搭积木)中的互动高出2倍。3岁之前的孩子在和同伴交往时,喜欢有成年人在场。虽然父母不一定要参与孩子间的活动,但要待在孩子能看到的地方。3、保护自己是基本的态度孩子间的小冲突,一般不必太认真,放手让他自己在历练中学会交往。但是要注意控制一些极端行为,让他不被过度伤害,也不去伤害他人。如果弱势的一方能够反抗并且懂得保护自己就好,但是如果孩子不会,就需要我们教给他保护自己的办法。及时闪躲、表达愤怒,甚至在不造成伤害的前提下“还手”也未尝不可。在冲突中保护自己,这也是一种社会适应的方式。4、游戏是一种有用的准备很多研究都证明,“角色扮演”游戏能帮助孩子提高与人交往的能力。在这些游戏中,玩具可以给孩子另一个视角,让他站在别人的位置上考虑问题,进而体会他人的感受。2岁以后,可以和孩子玩一玩角色游戏。游戏之后,你们可以聊一聊:“刚才你演的是什么,后来又演了什么?这几个角色里,你觉得谁最努力?谁最有耐心?”5、分享要靠后天学习1岁半以后,随着“自我中心”思维向“社会化”思维的转化,孩子所要学的一项重要的技巧,就是分享。分享是其他友谊技巧的基础。分享并不是天生就会,只有到了3岁左右,才真正出现分享行为。在学会分享之前,孩子先要知道什么是“我”和“我的”。知道什么东西属于“我”,才能真正学会分享。分享意味着快乐。硬逼着孩子和别的孩子分享是不现实的,只有孩子清楚了什么能给自己带来快乐,同时他也期待着让别人与他同乐时,分享行为才能真正主动出现。

6、我接受你的愤怒,但我不能允许你打人

两三岁的孩子间很容易发生冲突:抢玩具,推搡,抓头发,有时甚至会咬人。对这个阶段的“武力事件”,比较合适的态度是:接受情绪,引导行为。比如:“我理解你很愤怒,但我不能允许你打人。”

如果一个孩子刚开始用打人的办法处理事情成功了,以后他会更容易用打人的办法来处理其他事情;如果大人的态度不坚决,不明确,孩子打人的行为可能就不能得到有效遏制。

此外,让孩子看到一种除了打人以外的处理好事情的方法。比如协商、交换等方式,让孩子学会用语言进行“谈判”。

7、学会欣赏自己

2岁以下的孩子拒绝同别的伙伴玩?这很正常,这个阶段他很还没准备好与小伙伴正式开始交往,他还等着你递给他玩具呢,而不是主动参加别的小朋友的游戏!

即使大一些的孩子,你也没有必要一定出马,“催促”他变成交际明星。一般情况下,孩子要到3岁左右,才能找到一个他喜欢的小伙伴或加入一个小团体。

而且,每个孩子的个性及交往特点都不尽相同,有的孩子朋友不多,但照样很充实、快乐。对这样的孩子,学会欣赏自己、喜欢自己的个性更重要,而没有必要强迫他像别人一样“活跃”。

关键要多观察,看他自己一个人的时候,是不是也感觉很快乐?能玩得很开心吗?如果是,你就不必担心,一旦他准备好就会和别人一起玩了。

8、合群的本质是尊重别人

一个没有规矩的孩子,在社会交往中也不太容易受欢迎。从小就应该给孩子明确界限,这其中就包括不能抢别的小朋友手里的玩具,学会尊重别人,礼貌待人。

事实上,合群最本质的含义就是尊重别人。想想看,随便打断小朋友的谈话,在大家看书的时候高声喊叫,强迫小朋友遵从自己的游戏规则……都会给小伙伴带来不愉快的感受。

要让孩子逐渐明白,小伙伴不是玩耍、摆弄和听话的玩具,他们也有自己的愿望和想法。但要记住,教会孩子这一点不是一两天就能完成的,也不要期待立竿见影,你需要持续地努力与耐心。

9、从兴趣入手,更容易找到玩伴

如果你的小家伙不想加入到其他的小朋友当中,并非表明你的孩子无法和别的小朋友发展友谊,也许只是他不喜欢他们的游戏方式。

如果孩子对打打闹闹的游戏兴趣不高,那么可以准备一些安静的游戏,找到这方面有共同兴趣的孩子,也许会有些突破:融入不了大的群体,在一个小的圈子里,或者玩一对一的游戏应该相对容易一些。

给他安排长时间接触一个小朋友的机会,让孩子积累和别人玩的经验。这样,即便他在一个大些的群体里仍然不太适应,但至少有了玩伴,跟别人玩的本领也会比原来多一些。

相关知识

克服害羞,让宝宝成为社交小达人!


很多孩子在家里侃侃而谈,充满自信,可是一走出家门,就羞于启齿,必须和父母寸步不离。于是,很多家长遇见这种情况都会担心,其实这只是害羞惹的祸。那么,如何让宝宝克服害羞的心理,成为人见人爱的聪明宝宝呢?

1.把被动变为主动

有的宝宝不喜欢自己主动去做什么,一主动就会害羞不敢做,也许宝宝真的不知道怎么做也不知道怎么说,紧张害怕不敢做,如果爸爸妈妈们一味的强加给宝宝说“不要害羞不要怕,去做”,宝宝的心理会更加反感,何不爸爸妈妈们自己主动做一次,给心爱的宝宝模仿一次,既教会了宝宝做,又传递了关爱。然后告诉宝宝其实这样做了没什么害怕的,多以关心和激励宝宝。爸爸妈妈是孩子的第一教师,所以爸爸妈妈们一定要用心沟通,用爱理解关爱孩子。您的宝宝一定会在您的教育下健康成长。

2.多陪陪宝宝

很多时候家里来了客人,宝宝会表现出胆怯,抵触的心理,这也是害羞的表现,爸爸妈妈们一定不能当面的批评宝宝不乖之类的话,这样会伤到宝宝的自尊心。应该在事后多花时间找宝宝谈心,鼓励宝宝说出害羞的原因,找到根源才能正确的引导宝宝走出害羞的心理,多给宝宝一些激励的话。爸爸妈妈们的爱和鼓励是宝宝潜能发挥的最佳方法。

3.给宝贝一些奖励

宝宝在任何时候都希望得到关爱,而且最喜欢礼物了,经常希望收到爸爸妈妈们的礼物,不论是零食,还是玩具,所以爸爸妈妈们就可以从这些方面找到帮助宝宝克服害羞心理的办法了。比如在宝宝面临害羞的时候,爸爸妈妈们就可以拿一些糖衣炮弹出来,如果宝宝做到了某些事情就会得到相应的奖品,爸爸妈妈们同时也应做出夸张的动作赞赏宝宝很厉害。得到爸爸妈妈们的鼓励和奖励之后,宝宝才会知道怎样做才是对的,也会激发宝宝挑战自己害羞心理的动力,慢慢的就会养成一种习惯,习惯成为自然,最后成为性格。

4.户外活动

随着生活条件的提高,家里的各种设备也是应有尽有,足不出户也能维持日常生活。很多宝宝在家待的时间可能会比较长,除了电视、游戏还有各种小玩具,接触外围的环境相对较少一些,这时候宝宝们难免会不适应外围环境,所以户外活动是打开宝宝心理的一种很好的选择,可以选择周末游玩,公园,动物园,带上宝宝一起看看外面的世界。多和其他的小朋友接触,因为小朋友与小朋友之间的话题才能让他们自己达到共鸣,在宝宝玩的开心的时候继续给宝宝一些鼓励,慢慢的打开宝宝害羞害怕的情节和心理障碍。

如何让宝宝成为理财高手


宝宝从出生到长大,离不开的就是教育。早期教育对孩子以后的学习能力有很大的影响,早教可以让孩子的大脑的以开发,从而让孩子从小学会面对和解决问题。你都知道哪些早教知识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如何让宝宝成为理财高手》,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在家庭教育中,要不要对孩子进行金钱和消费的教育,家长的看法各不相同。

有部分家长是反对进行这类教育的。中国传统教育明确主张: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追逐名利是小人行为,让孩子小小年纪接触金钱,学习理财,会染一身铜臭,孩子哪里还有心思学习呢?所以,虽然家长为孩子买吃买穿,给缴学费、培训费,花钱游乐,买保险等,日常生活经济生活无处不在,但家长不让孩子知道这一切。

有的家长认为,要培养孩子勤俭节约的良好品质,小小年纪就让孩子接触金钱、消费、会染上好吃懒做、浪费等坏习气。他们觉得孩子不懂花钱才好呢。

也有家长却直截了当地教育孩子,有钱如何如何好,放手让孩子花钱。他们认为,孩子养成了高消费的习惯,长大了就会想方法设法去赚大钱。

看法和做法尽管不同,但是,家长已经用自己的言行对孩子进行金钱与消费方面的教育,只是他们的观念不同,因而教育的方法也就不同。

其实,要不要对孩子进行金钱与消费的启蒙教育,并不难回答。当前,我国正提倡和推行素质教育,其中一项基本内容是:学会生存。孩子生活在当今社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生产、交换、分配、消费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孩子要学会生存,就是学会在市场经济社会中生存。对孩子进行金钱和消费教育的必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关键是教什么、怎么教,也即教育的科学性问题。

对幼儿的金钱与消费教育应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让幼儿通过感受切实可见的生活细节接受教育。幼儿期的金钱与消费启蒙教育的重点在观念教育,以及最初级的消费行为指导。

认识钱币

孩子三岁以后,就可以学着认识纸币和硬币。从认识元、角开始。

认识钱币,不光是让孩子说得出钱币的面值,还应知道它们所代表的实际价值。如乘公共汽车时,让孩子去投币箱投币,知道有空调的公交车票比没空高的的贵。也可以让孩子去买冰棍,知道不同品牌的冰棍,价格是不一样的。去儿童乐园时,让孩子知道五元钱可以玩哪几项游乐活动等。

待孩子熟悉元、角之后,还可以接着教他认识十元、二十元、五十元,或者认识十元。总之,应根据孩子对钱币的实际认识的多少来确定教学的深浅度。

知道钱是怎么来的

有个五岁的女孩被询问钱是哪里来时,回答是“钱是搞活动时领导发的”。这女孩子看到过妈妈在年终联欢会上领红包的场面。由此可以知道,这个妈妈在年龄的孩子理解事物一般是依赖于具体可见的情景或事物。现在,一些单位将职工工资打入银行卡,要让孩子懂得工资的真正意义是不容易的。但孩子到五六时,家长应试着说明“钱是从哪里来的”。

钱不是谁发给谁的。钱是爸爸妈妈通过劳动换来的。对这个道理,不光要说,还要让孩子理解。如孩子早上不愿早起,或缠着父母不让离开时,可以说:“爸爸(妈妈)不上班,工作完不成,就不能为国家作贡献了,这样我们就没有钱收入了。我们没钱,就不能买吃的,不能买玩具了。”孩子虽然搞不懂其中的道理,却能知道上班与得到钱有关系,知道上班劳动(工作)是必不可少的。

有机会要让孩子看看成人是怎么劳动,怎么制造出产品,讲讲怎么出售产品,将产品变成钱,再跟孩子讲讲,这些钱又怎么分配给所有参加劳动的人。家长可结合“千人糕”这类故事,让孩子知道劳动是不容易的,很辛苦的,劳动过程中还要靠大家齐心合作。

有个妈妈想让女儿体会劳动养活自己的道理,把她每天要求女儿所做的家务、自我服务和学习等项目一一标上各种不同的价格,这些钱合起来,正好是妈妈每天为女儿花销的款数。女儿还小,能做的事不多了,每项“劳动”所得就显得“数额巨大”,一天能挣几十元钱。女儿很高兴:“我多能干呀,我的学费、伙食费都是自己挣的。”有时忘了铺床,哎呀没按规定时间弹琴,被扣了钱,女儿也挺想得开的:“扣就扣吧。”妈妈这才感不对头。尽管这位妈妈的出发点挺好,但她的做法实际上是混淆了一些基本概念。如钱是劳动换来的,但不是所有的劳动都能赚钱,孩子的自我服务、家务劳动、学习等,和能产生价值的社会劳动是不能相提并论的。让孩子参加家务劳动等是孩子应尽的义务,是培养他的劳动观念。应让孩子懂得自己还没有能力养活动自己,还应该明白“爸爸妈妈养育我是不容易的”,从而产生感恩之情,进而了解父母的辛苦,并通过分担家务、约速购物欲望、努力学习等行动来报答父母。

初步懂得金钱的作用和合理的消费

钱与购物之间的关系,在认识钱币的过程中,孩子已经明白。正确地说,钱的作用在于通过购物、缴费等活动达到其他目的,如购买吃穿物品,使人得以生存;用钱缴学费,让孩子能受到一定的教育,而得以发展,;花钱娱乐,能让我们在体育、休闲中使身体能够健康发展;通过损款助人而得到精神上的满足。

我们自然不能奢望幼儿完全理解金钱的作用,但在孩子认识金钱的时候,要注意让孩子树立起“钱是有用的,但钱也不是万能的”意识。这是教给孩子如何选择、如何做出正确决定的依据。

让孩子在实际生活中,初步懂得合理的消费,并学习选择。如外出要乘车时,可和孩子商量选择途中风景较好的一段路下车,徒步前往。途中一边欣赏风景,认识各种花草树木,一边说说唱唱,或玩玩成语接龙,说反义词等游戏,让孩子体会徒步前往的乐趣。事后再与孩子算笔帐,通过步行,少坐了一段路的车,省了多少车钱,可以转作什么用途。同样,改去儿童游乐场为去野外爬山;改去肯德基吃香饭为买点烤白薯、煮玉米棒当午饭;改去饭店过生日为去农村小朋友家玩……尽量让孩子明白,日常生活离不开金钱,但生活中的许多乐趣并不是用金钱都能换来的。

体验独立消费

只要家长放手,五六岁的孩子已能独自进行一些小额消费,如买点零食等。让孩子体验独立消费有个原则,不能让孩子大手在脚花钱。如一,一位母亲听说有亲戚生病,取出钱请人转送。女儿看到,从压岁钱中取出百多元钱,也要表达自己的心意。孩子乐于助人应予肯定,但这样“一掷百金”的做法令人担心。有的家长带孩子去儿童乐园,预先说好只能花多少钱,要是超出数额,就要花孩子的压岁钱。有时孩子意犹未尽,也就干干脆脆自己“抱腰包”了。这也是不可取的。孩子自己有钱,花钱也要学会节省。如坐公交汽车,父母身边没有零钱,让孩子付,孩子也很乐意,但他却主动要求坐没空调的车,好省点钱。对孩子来说,让他自己体验节约花钱,比一千遍一万遍地说大道理,要有效得多。

3岁宝宝就可以成为家务小帮手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早教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早教是宝宝出生的第一个教育,早期教育可以提升孩子的智力,从而培养出一个高情商的孩子。早教已经成为婴幼儿成长中必不可少的额一个环节了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3岁宝宝就可以成为家务小帮手,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3岁的宝宝好奇心和热情爆棚,非常渴望当个小帮手。每件事甚至是家务活,都好像很有趣,特别是妈妈也在做的活。虽然你可能还不想让宝宝帮你切菜,但他已经完全可以做一些简单的家务活了。所以,在宝宝失去兴趣前,要好好利用他的这种热情。

当然,教宝宝如何铺床、扫地、给植物浇水,肯定要费时间和精力,而且你多半还必须暂时降低标准。但坚持下去,你会得到很大回报。干家务活的孩子,能学会责任感、从好好做完一件工作中获得满足感、为家庭做贡献等好处,这些都让孩子感到自己是家庭中的一员。另外,在此过程中,宝宝也能学到各种宝贵的技能。如果活儿干得没能达到你的标准,只要不是十分要紧(比如床单不平整),就随它吧。或者告诉宝宝:“我们一起做吧!”给孩子一些指导,必要时,再帮他一把。

你可以先让宝宝从简单的家务活开始干,比如饭前摆桌子、收拾玩具、整理图书等等。想想如何能让这些工作更好做。如果你在玩具箱上面贴上图片,说明什么应该放在里面,宝宝就会知道每样玩具都该放哪儿了。另外,音乐能让干活更有趣,不妨边干边唱歌,或者放段欢快的音乐。由于孩子能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很短,你可以用闹钟定上5分钟或10分钟,分几小段时间和宝宝一起整理。

如何让3岁宝宝养成洗手的好习惯


如果孩子从小就能满足强烈的知识欲,大多数孩子可能成为英才和天才。为了开发宝宝的潜能,我们要给宝宝进行早教。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有更多的学习兴趣,你都看过哪些早教类的书籍?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如何让3岁宝宝养成洗手的好习惯,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这个年龄阶段的宝宝每天都在玩各种玩具,或者从外面回到家里,都应该洗洗手再进行之后的事情。虽然让宝宝愿意洗手不太容易,但考虑到洗手带来的益处,让宝宝养成洗手习惯还是非常必要的。

如何让宝宝愿意洗手?

假如把宝宝的手指放在显微镜下,你就能从上面沾染的各种细菌中,看出他今天都到哪去了。宝宝也许仍旧是无论抓起什么东西都往嘴里放。如果他在上幼儿园,那么细菌就会在他和小伙伴之间传播。此外,他现在可能已经会自己上卫生间了,这些都是为什么要让他养成每天勤洗手习惯的原因。

你要坚持让宝宝在吃东西前以及从外面回来后洗手。在水池边放一个小凳子,这样他就能够到水龙头了。告诉他怎样放热水和冷水,给他演示如何把肥皂涂满整个双手以及指缝间。在他双手沾满肥皂泡搓着手时,给他唱首儿歌,这是个简单易行的方法,可以确保他搓手至少20秒钟。教给他如何用毛巾把手擦干,他擦完手把毛巾放回原处时要向他道谢。

有的孩子能听懂一些简单的道理,可以跟他们解释说:他的手上到处都是看不见的细菌,把这些细菌冲走后,宝宝才不会生病。对于其他不明白这个道理的孩子,跟他们强调肥皂泡和水有多么好玩,让他们通过清洗玩具和洋娃娃来玩肥皂泡和水的方法会更有效。

如何让宝宝养成便后洗手的好习惯?

等你的宝宝长到能用便盆的时候,他也就能够模仿你便后洗手的好习惯了。让他看看你平常上厕所的程序,包括你是怎么洗手的。如果他看到你洗手了,他可能会开始觉得上完厕所是需要洗手的。如果他够不到洗手池,就让他站在凳子上,还要帮他用水和香皂(或洗手液)洗手。

为了鼓励他便后洗手,你不妨给他一些奖励,比如小贴纸、小星星或一个拥抱。我觉得最好把洗手的奖励和用便盆的奖励分开来,这样如果他成功地用了便盆,却没有记得洗手,也算是完成了一件事情。为了让洗手更有趣,你可以指定特别的纸巾或毛巾,专门便后洗手用。过一段时间后,他就会在用完便盆后自觉洗手了。

如果你的孩子自己上厕所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你就要使用另一种方法了。告诉他一个要洗手的恰当理由,让他知道如果他摸了细菌后,再摸嘴巴,可能会生病(比如感冒)。虽然不需要把接触细菌说得太过火,让他紧张(你也不想让他不停地洗手),但要让他养成不管什么时候碰了不干净的东西(比如对着手打喷嚏或咳嗽、上厕所、在外面玩,以及碰了脏东西)后都要洗手的习惯。

你还要教宝宝不管在家、在幼儿园,还是在朋友家,吃饭前都要洗手。你自己也一定要注意洗手,给他做好表率。

七岁童话故事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