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教的方式

2021-04-26 胎教的方式 自信的童话故事 胎教方式

别让你的教养方式打消了孩子的自信心。

自信心对孩子的影响巨大,自信的孩子勇于尝试,敢于探索,做事情积极主动,而没有自信的孩子则恰恰相反。可是家长们,你们造吗?孩子是否自信和家庭的教养方式关系巨大。

溺爱型:孩子易盲目自信

溺爱型家庭的孩子往往娇生惯养,虚荣心强。对孩子的所作所为,不论是非对错,家长都以赞赏的口吻或神态加以认可。长此以往,便给孩子留下“我的话总是对的,我的行为总是讨人喜欢的”,“你们必须都依我”等印象,使其形成自我中心意识和盲目的优越感。但由于缺乏锻炼,孩子的能力并未得到相应发展,以至于遇事不愿也不敢尝试,表现出退缩行为,实际上也无自信心可言。

冷漠型(含忙碌型)家庭:孩子自信不足

冷漠型家庭是指由于父母离异、不和睦、过分忙于自身事业追求而对孩子冷漠的家庭,亲子之间缺乏应有的情感交流。孩子的行为得不到成人恰当的指导,探索与成功得不到成人及时的鼓励和肯定,因而不能形成必要的自信心。

专制型:孩子易缺乏自信

专制型家庭的特点是父母威信占绝对地位,孩子完全按父母的意志生活。家长对孩子的所作所为经常采取不信任的态度,孩子稍有差错便指责“你怎么总是这样?”“你怎么总是没记性?”常用“不能怎样、应该怎样”等词语来教育孩子,且目光挑剔。久而久之,使孩子形成“我什么都不会”、“我一样都不行”的自卑心理,做事无主见,习惯于依赖父母,不敢亲自尝试、探索。

民主型:孩子充满自信

民主型家庭常有以下特点:父母把孩子看做一个独立的人,尊重孩子,与孩子保持平等关系,对孩子的发展有正确的估计,教育方法把握有度。

在民主型家庭中,家长常主动和孩子谈话,为孩子创设良好的环境,提供探索、玩耍的机会和条件,及时肯定和鼓励孩子的成功,哪怕是微小的进步,使孩子经常获得成功的经验和感受。对孩子的不良行为家长也能有理有据地批评指正。这些家长往往都能注意提高自身修养,做到情绪稳定,豁达大度,积极乐观,对孩子起榜样作用。

家长是孩子最好的榜样,最有效的老师,言谈举止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想让孩子有足够的自信,就要有相对应的教育方式对待孩子。

延伸阅读

早教知识:别让孩子因为早“起跑”伤了自信心


中国人的教育观念里,要到处渗透着早“起跑”的观念。比如: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张爱玲也说过:“出名要趁早。”所以今天小编专门整理一篇文字写给所有想让孩子“起早”的家长们。让孩子早“起跑”并没有绝对的错误,但是希望家长们能时刻警醒自己让孩子早“起跑”的想法,不要让孩子因为“起跑”太早伤了他们的自信心。

为了让孩子早上学,我们不惜在孩子出生时就愿意忍受剖腹产。为了让孩子什么都早,我们还做出了很多很多行为……最近就有妈妈烦恼了,她有点后悔让儿子提早上学了。因为看着越来越“女性化”的儿子,这位妈妈很迷茫:三年前,让儿子提早上学是不是太草率了?

“因为儿子太调皮,放在家里又没人带,所以我就想办法让他提早上学。”三年前,许女士想尽办法,才把还没满5周岁的儿子送进了学校,但没想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

“最近,我发现以前很调皮的儿子越来越乖了,最喜欢玩的游戏居然是跳橡皮筋!”妈妈说。

原来,因为比其他孩子小了足足两岁,许女士的儿子成了班上个子最小的学生,男生都不爱跟他玩,还老欺负他。所以读小学三年了,许女士的儿子只能跟班上的女生一起玩。

“当时觉得儿子很聪明,学习肯定能跟上,就把他送去学校了,没想到变成了这样。现在,他踢毽子、跳皮筋,玩得比女生还好。”许女士有些后悔了。

“现在很多家长想让孩子早上学,无非是希望节约时间成本,让孩子早点成材,但最后很可能得不偿失。”提到家长希望孩子早“起跑”的“超前意识”,我们不妨想象依稀:当孩子发现自己的学习跟不上,甚至连体育都不如别人时,这会给孩子幼小的心灵造成多么大的打击。这样的早“起跑”将有可能扼杀孩子的自信。

另外,每个孩子都有自身的特点,有些孩子五岁时就具备了各方面的能力,如自理能力、和小朋友交往的能力等等。那么,提早入学也无可厚非。然而,家长也要扪心自问,自己做好准备了吗?如果家长都没足够的自信,最好还是让孩子遵循规律顺其自然地成长。

总结:我们经常说“什么时候干什么事儿”。所以,不要期待自己的孩子优秀的3岁就可以完成13岁孩子能做到的事情。这种早“起跑”的观念如果不小心在童年时扼杀了他们的自信心,将给孩子带来很致命的影响。让孩子适时“起跑”,遵循生命传递规律,同样可以培养健康,聪明的孩子。对于那种期望孩子过早“起跑”的拔苗助长心理,小编谨慎的提醒家长们要注意自己心里这种小火苗的蔓延,不要因为自己的方式不当给孩子一生自信心带来缺憾。

谁决定了你的教养方式?


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养方式直接来源于你幼时的成长经历。如果你取得的成就较高,就会倾向于认同并采用你父母亲曾经对待你的方式;如果成长在一个暴力或冷漠的家庭,你也有可能会走向另一个极端,即溺爱或放任你的孩子。

父母亲对于你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正如你对自己子女所产生的影响。成长经历各不相同,也会不同程度地影响你现在教养子女的方式。

社会发展、你的个性和对成功人士的定义也会影响到你与孩子的交流方式。当你期望过高时,通常会采用近似溺爱或权威的方式,这可能会使孩子形成自私、执拗、粗暴、依赖等不良性格与行为。

孩子的反馈也会影响你的选择。当你溺爱时,他在你面前表现活跃;当你注重权威时,他在你面前或许很听话;在你放任他时,他可能表现为自主和独立。当你试图采用更积极的教养方式时,孩子也可能表现出抵抗和消极的行为,这些都可能会影响你的判断。

所有父母都希望能教好孩子,却往往意识不到自身的问题所在。父母亲要认识孩子,也要认识自己。

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鼓励、赞扬对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是很有益的。但须注意得当、得法。过度地或过于轻易地滥用鼓励和赞扬,会使孩子感到你不真诚、对他的期望过低、或不懂得什么才是真正值得赞扬的。最好是对孩子的行为或进步给予及时的、准确的反应,比如对他说:“我看到你已经学会分数的加减了”,“你的那首诗确实写得不错”。这比笼统地说“好极了”,效果会好得多.

倾听孩子的想法和建议,让孩子自己想办法解决面临的问题,这能使孩子感到自己的智能和潜力。有三个不到4岁的小孩抢着一辆小自行车,谁也骑不成。旁边的家长让他们想想看,有什么办法让大家都能骑到。一个小孩想了想说,我们一人骑一会儿,轮流骑。大家采纳了他的建议。这种采纳带给他的高兴和鼓励,恐怕不亚于成-年-人在单位所提的合理化建议被采用。

让孩子感到自己有用。除了采纳孩子的建议外,还可引导孩子做引起对家庭、对别人有益的事,即使只是让孩子种种花草,买买东西。

让孩子多与人交往,参加集体活动并积极贡献自己的能力,感受到与他人之间的相互友谊、需要和依存。

克服困难、取得成功是自信心的自然结果,又是重要成因。完成某项任务、学会某项技能、取得某种成绩,都属此例。这里要注意的是,在激励孩子做某种具有挑战性的事情时,不要只是诱之以物质。最好把他们作为已有一定智力和能力的人,以自尊心、荣誉心来激发他们。这样才能保持激励的持久和深入。比如让4岁的孩子自己穿裤子,不要说:“你现在自己穿上,下午就给你买雪糕。”而只需说:“我想你已经长大了,能够自己穿上它了。”在这样的提示下,他努力穿好了,就会感到自己确实已长大了,就会在此后每天的努力中巩固这种感觉,从而自信心大增。

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别错过幼儿期


自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做事动机、态度和行为。孩子的自信可在约3~4岁时出现,当孩子学会用汤勺将饭放进自己嘴里时,就会出现“我能做到”这种心理。自信心强的孩子比较乐观,自我感觉较好,喜欢与别人交往,愿意追求新的兴趣,从不轻视自己。遇到难题时不说“我是白痴”,而说“我暂时还不理解”。反之,缺乏自信心的孩子比较悲观,总是感觉“我不行”或“我什么事情都做不好”等。往往表现出被动、抑郁和孤独。培养孩子的自信,父母的正确做法如下。

1、注意孩子说话的语气

不仅在孩子做得好的时候要表扬,而且在孩子做出努力后,尽管未达到预期的目标,也要进行鼓励。

2、及时发现并纠正错误信念

孩子除数学外,各科学习成绩都挺好。孩子有可能会认为自己是个笨学生。“你是一名好学生,数学仅仅是几门功课的一门,只要多花点时间成绩会好的。

3、对孩子流露出发自内心的爱

将孩子抱在怀里告诉他你为他而骄傲,经常地、诚恳地给予表扬。

4、对孩子行为给予及时准确的纠正

不要说“你总是这样看不仔细题目”。这会使孩子认为自己控制不住自己。“你这次真的是看得太神速了,但如果你肯再看得慢些,我会非常高兴的”。

5、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

孩子在家里没有安全感或受虐待时,将会丧失自信心,如父母经常争吵。让你的家成为孩子的避风港,时刻注意孩子是否有受他人虐待的迹象。

胎教的方式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