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无论小孩还是大人,能否取得成功,与他如何看待成功与失败的态度存在强烈的关联性,而他(她)如何看待成功与失败,呈现出的是一种长期而稳定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的形成自孩提时就受到了父母态度的有力塑造。对于这个问题,在本文中,作者引入“固定型理论家”与“成长型理论家”的分析视角,来分析父母该如何奖励孩子的成功、安慰孩子的失败,有趣而深刻,大家多体悟体悟。

你有没有这样夸过你的孩子:“你天生聪颖,”“你拥有与生俱来的天赋,”“你生来就擅长这个!”如果你夸过,那么尽管这些赞美听上去是有利于孩子们的发展,但是实际上从长远看来,它们会给孩子们带来一些潜在的问题。这就是为什么德韦克博士极力支持家长和老师用“成长型理论家学习方式”来代替这些赞美。

卡罗尔·德韦克博士是发展心理学领域的一名杰出研究者。她已经写了很多关于教孩子们用“成长型理论家学习方式”来学习和生活的书——与“固定型理论家学习方式”相对。

“固定型理论家”是这样的一群人,他们总把成功归因于先天的,不可改变的能力(一种特有的固定才能)。他们往往会这样说:“你很有才华”或者“你很有天赋”。

相对而言,"成长型理论家"相信只有通过努力去做那些必要的工作才能够获得成功。他们往往会这样说:“因为你努力去做了,所以你办到了。我为你而感到自豪,你凭着自己的天赋投入了额外的自觉,努力,耐心和勇气。”

根据德韦克博士所说的,获得成功的很大关键在于去相信成为一个“成长型理论家”——所以当失败或失意发生时,你已经准备好投入必要的自律,努力,耐心和勇气来克服它们!

基本上,自律,努力,耐心和勇气是孩子们成长中所信奉的极为重要的核心价值观。德韦克博士已经做了许多研究。这些研究表明,属于“固定型理论家”的这些学生认为成功是天生的不可改变的一些东西,所以他们实际赢少输多——因为他们在失败后更有可能感到无助,然后他们便放弃了。

相比之下,那些属于“成长型理论家”的学生们认为成功需要长期的自律,努力,耐心和勇气,所以久而久之他们赢多输少——因为他们把失败归咎于还不够努力,没有寻找帮助或是再次的自我反省。因此,这些学生只不过是更努力地学习,试图自我反省以及接受帮助,而不是失败之后就说放弃。

在一次研究中,学生们被划分为两组。一组表现为信奉固定型理论,另一组则表现为信奉成长型理论。两组事先进行了一场简单的数学小测验——两组都胜利通过了。然后,两组又做了一份难度很大的数学考卷——这些学生可能以零通过率告终。果不其然,他们都没通过。现在开始才是这项研究的高潮部分。

接下来让这两组进行第三次数学测验——1场极其容易的小测验。这次固定型理论家组失败了——因为他们被之前未能通过的考试打乱了手脚。然而,成长型理论家组胜利通过了——因为之前的一次失败并未让他们自乱阵脚。

这是为什么?因为成长型理论家理智地面对了短期的失意,而短期的失败从长远看来仅仅是一些通往卓越之路的绊脚石,并且他们长期以往,坚定不移地顺着这条卓越之路走下去——被自律,努力,耐心和勇气这些重要的核心价值观所激励。

迈克尔·乔丹曾经说过:“我投偏了我篮球生涯中的9000多个球,我打输了将近300场球赛。在26场球赛中,我们的胜利完全寄希望于我最后的投篮,但是我失手了。我一次又一次地在生活中失败,但这同时也成就了我。”

迈克尔·乔丹是一个成长型理论家的典型例子。同时,托马斯·爱迪生也是成长型理论家的代表人物。

爱迪生公开说过:“结果?为什么这样说,伙计,我已经得到了许多结果!如果我找到了1000种会失败的方法,那其实我也并未失败。我不气馁,因为每一个错误尝试的否定都是向成功更迈进了一步......”

不幸的是,现在许多成人都是以“固定型理论家”的心理模式成长起来的。因此你可能会经常听到朋友们用“固定型理论”心理吹嘘他们没有付出汗水就能成功。结果就是,不久以后,当“固定型理论家”心理的孩子们成长为了“固定型理论家”心理的成人们,他们会发现当失意和障碍突然出现在成功道路上时,自己变得很容易气馁。

基本来说,“成长型理论家”能坦然接受短期的失意和失败,这是通往成功之路的一部分。相较之下,“固定型理论家”只有短浅的目光,重视当前的十全十美,所以当路障到来时,他们就会从自律的马车上摔下来。

德维克博士相信成为一个“成长型理论家”会有越来越多的好处,所以在抚养教育孩子时,要让他们清醒地意识到养成更多自律,努力,耐心和勇气的核心价值观后,他们会在之后的生活中受益良多。

两个任务

1.自然地对孩子说成长型理论家会说的话

不要再吹嘘你没有付出努力就能成功,而是开始讲述你有多努力工作以及在工作中你变得有多耐心。并且当孩子成功或失败了,请关注他们付出的努力而不是结果。

比如说,如果你的孩子在一次数学测验中获得了一个优秀的成绩,你应该忍住别说:“哇,你的数学好棒!”取而代之的是:“孩子,我为你感到非常自豪,因为你努力学习过了,所以才获得了这个好成绩。你的天赋以及为这不容易的数学测验付出的汗水都得到了回报。”

而当孩子在某些方面失败了,你千万不该这样说:“数学只不过不是你的长项,”而是该说:“你很聪明自觉。我知道如果你再努力那么一点点,或和朋友们一起学习,你就能知道如何在下次测验中考得更好。”

2.你自己要成为一个成长型理论家,然后去解决问题

带着一种“解决问题的思维心态”而不是单就“针对问题的思维心态”(即“抱怨的思维心态”或是“自怨自艾的思维心态”)去和孩子谈话。

你如何来保持一种“解决问题的思维心态”?花20%注意力在问题上,80%在问题的解决上。当你有了“解决问题的思维心态”,并且选择花80%的注意力在问题的解决和措词上——你将不仅能快速地朝着成功道路迈进,更会在当下就立即感觉到情况好很多了。

再重复一遍,要不停对你的孩子说:“为你的努力庆祝,而不是结果。”

相关推荐

如何教孩子认识纸币和硬币


如何教孩子认识纸币和硬币

在人的生命历程中,童年是最富梦幻色彩和人文关怀的,孩子们往往在这种梦幻色彩和人文关怀中获得了童贞和童趣。同时,孩子的人格特征、生活习惯、创造精神等,也是在这种不经意中初具雏型的。因此,我们说,孩子的理财教育,首先是对孩子的优良品质的培养教育。

现代脑科学研究表明,婴幼儿出生时就有超强的整体识别能力和自然记忆能力,3岁时上述能力达到最高点。也就是说,从出生至3岁这个阶段,人的大脑是快速发育的重要阶段。一个人一生所谓天赋的东西,往往就是在这3年里奠定基础的,而且这些东西将可能影响孩子的一生。因此,有人说,“3岁看到老”。当然,这种说法未免偏激了一些。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童年是孩子思想最为单纯、最为天真、最为浪漫的时期,同时又是模仿力、好奇心、学习欲最强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孩子就像一张洁白无瑕的纸,就看他们生活中的第一任老师——父母,教他们画下一些什么了。

孩子3岁以后,就可以教他们认识纸币和硬币。先让孩子认识元和角这样的小面额钞票或硬币。不光是让孩子说出钱币的面值,还要让孩子知道它们所代表的实际价值。如乘公共汽车时,让孩子去投币箱投币,知道有空调的公交车票比没空调的贵;也可以让孩子去买冰棍,知道不同品牌的冰棍价格是不一样的;去儿童乐园时,让孩子知道5元钱可以玩哪几项游乐活动等。待孩子熟悉元、角这些小面额钞票之后,可以接着教他认识10元、20元、50元、100元的大钞。总之,要根据孩子对钱币的实际认识的多少来确定教学的深浅度。

学龄前的孩子很难理解抽象的概念,他们只对具体的东西感兴趣。所以,让孩子完全理解钱的概念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应该告诉孩子的是:

1、虽然一元的硬币比一元的钞票面积小,但它们在使用时是一样大小的。

2、孩子可以用硬币换取他们想要的一些东西。

3、电视上的玩具买回家后并不会像电视上那样漂亮,而且也并非那样好玩。

4、用玩具存钱罐存钱会很好玩。

5、并不是你想要的每一样东西都能得到,即使这个东西就在眼前。

对学龄前孩子进行理财教育时,要考虑孩子的年龄特征。可能家长费尽口舌而孩子仍坚持要得到买不起的东西,这都是很正常的现象。重要的是要让孩子习惯听到你说“不”,并向孩子解释为什么说“不”。

学龄前儿童理财教育的目标是: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和积极的品格。

学龄前孩子理财教育的方法是:言传身教。

儿童早教:父母如何教孩子认识钱


过年啦,家中的老年人和大人都是给孩子一定的春节红包。一般状况下,这种钱都由爸爸妈妈委托存放。父母如何教孩子认识钱?

父母如何教孩子认识钱?年纪年幼的孩子,对钱的定义是模糊不清的。他不晓得是多少,即便了解,也许也不会了解如何使用。乃至,有的家长也会诱骗孩子,说些什么才几元,只有买了玩具等。家长那样做,只不过是不愿让孩子触碰钱,更不愿让孩子太早培养掏钱的习惯性。

一些家长不愿意和孩子谈爱,情绪是能够 了解的,但封闭式终究并不是方法。实际上,金钱是一种意识,在日常生活中,大家当然产生了那样的围棋定式:非常容易看到钱的化学物质形状而忽略了金钱的精神实质形状,这通常便会忽略对孩子金钱观的了解教育。

还记得在一次财商教育社区论坛上,参会权威专家为孩子的金钱文化教育列举了以下的时刻表:三岁了解钱币和钞票,4岁了解钱币的面额,五岁了解钱币的等价物,5岁能够 简易地找零,六岁会看价格牌,8岁能够 干零工赚钱,九岁会制订一周的支出方案,十岁了解每星期节省一点钱,以便大宗商品支出所需。

不难看出,让孩子自小正确认识金钱的实质,是很必须的。做为家长特别是在要转变思想,干万不能谈爱害怕,畏畏缩缩。父母如何教孩子认识钱?例如年纪小的孩子,家长能够 告知实际的金额,随后明确提出存放的支配权,另外,家长应当最先考虑孩子明确提出的一些心愿,例如一个玩具,一本书这些。随后,家长能够 告知孩子最近的开销方案,例如交托儿费、购买衣服、平时物件这些,另外搞好纪录,让孩子搞清楚钱都做什么了。即便是花掉了,最少孩子要心照不宣。这就是让孩子了解钱,务必保证的最重要一点,孩子懂了,要多少钱都买来什么,做了多少事,提高感性认识,为之后的理财教育打好基础。

念书的孩子,能够 把春节红包存进金融机构,专业给孩子创建帐户。要关键塑造孩子对春节红包的管理方法,例如有的孩子每个月零花钱为200元,家长能够 按时领着孩子明确提出来,随后,分批分期交到孩子应用,不要害怕孩子全花完了,没钱的生活才算是文化教育的关键期,因此 ,容许孩子买喜欢的东西,可是,家长要讲清的是,就这种钱,花掉了,这一周没了,再花,这个月就没了。

家长要跟孩子协议书好,不管要多少钱,全是怎么花的,一定要账务清楚。先放开手,让孩子瞎折腾,直至一无所有。随后有目的性地开展协助和具体指导,例如,孩子掏钱请客吃饭了,或是买来一些多余的物品,这种个人行为就需要给与一定的处罚,下月就需要相对地降低。假如说,孩子的钱用得很有些道理,如果不足,家长能够 临时垫上。

掏钱要节约非一日之功,实际上这就是理财教育的关键,孩子能节省钱了,乃至搞清楚钱得来不易,它是十分值得一提的是的。所以说,家长务必依据具体情况,在钱的应用上,能卡就卡,该放则放,记牢,沒有内心的打动,是不容易达到效果的,孩子务必在艰难的标准下,才可以明白节省,养成好习惯。自然,家长还可以设置一定情景,例如选购MP4或是电脑上,家长能够 和孩子商议,假如能节省到哪些水平,家长再冠名赞助是多少,来到何时去买,那样,孩子心里有数,毫无疑问会节衣缩食,努力创造自身的总体目标。所以说,如何掏钱,怎么攒钱,家长的方式和对策也很重要。

科学研究证实:父母如何教孩子认识钱?孩子金钱观的萌芽是在5岁之前,发展期是在5岁至十二岁,十二岁至18岁是增长期。从这一实际意义上讲,由浅入深地对孩子开展金钱观的文化教育,有利于塑造孩子恰当的生活观念,了解金钱与人生道路的关联,为未来生活充分准备。

教孩子如何认识钱币四步曲


教孩子如何认识钱币四步曲

下午放学后,聪聪告诉妈妈,今天有一项作业是让家长教孩子认识钱币。经儿子一说,妈妈才意识到孩子在关于钱币的认识上还真有很大的欠缺。认识钱币是日后善于使用的基础,于是,妈妈与聪聪玩起了独创的“认识钱币”游戏……

第一步——初步认识

妈妈首先翻出了两本不同年份银行发行的《钱币收藏册》,和聪聪一页页地观看不同年代、国家、风格的各种钱币。聪聪虽然还不能从风格迥异的钱币中看出各国的文化风俗,但起码对中国的钱币有了很深的认识。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钱币,无论是五、六十年代发行的,还是九十年代以后发行的,都有着不变的东西,那就是钱币上的国徽。从钱币的人物变化上,他还认识了一些伟人和一些少数民族等等。看得差不多了,聪聪妈就把钱币册合上,考问聪聪不同钱币上的一些特征。比如过去的1分、2分、5分纸币上都是什么图案?什么时候发行的钱币上有防伪标志?聪聪兴趣盎然,一下子掌握了不少钱币的特征。

第二步——交换钱币

在聪聪对钱币有了初步的认识后,妈妈从钱夹里翻出一大堆纸币,又从儿子的储蓄罐里倒出一大堆硬币,与聪聪玩起了换钱币的游戏。妈妈将纸币划归己有,将硬币划归聪聪,然后用纸币与聪聪兑换硬币。如先用5元、10元、20元的纸币分别兑换成同样面值的1元、5角或1角的硬币;再用这些纸币兑换不是同样面值的硬币。换成同样面值的硬币时,比如10元纸币可以换成10个1元硬币、20个5角硬币、100个1角硬币等,这个过程中,可以锻炼孩子的加减计算能力。

第三步——模拟演练

妈妈将聪聪的玩具当成了待售商品,一一估价,分成两堆,与聪聪对卖。比如聪聪的小熊估价8元,妈妈拿出10元,让他找零;而他的玩具手枪估价4块8,聪妈出5元,继续让聪聪计算找零。在这些“故意刁难”和找零练习中,聪聪对钱币的运用更熟练了。

第四步——实战演习

以上三步的最终目的,还是为聪聪最后真正的实战作铺垫。在结束上述游戏后,妈妈提议到楼下超市买点东西,由聪聪付钱。对此,聪聪双手赞成。两人来到超市,聪妈先拿了袋手纸,又拿了包鸡爪,聪聪也拿了盒泡泡糖。付账的时候,妈妈将钱交到了聪聪手里,让他转交。在售货员尚未找回零钱时,妈妈问聪聪该找多少钱。聪聪稍加计算,说出了一个数字,妈妈笑了,对他说:“现在让我们看看找回的钱对不对?”聪聪接过钱,认真地数了数,抬起头对妈妈说:“对!”

就这样,聪聪在轻松愉快的钱币游戏中,初步认识了货币的样式、功能和使用方法,为进入社会,学会生活打下了一个重要基础。

如何教孩子诚实


孩子说谎大多不含恶意,有的可能是因为自我保护意识,害怕被责罚,或为了赢得大人的注意、分不明白现实与幻想等因素,才会说谎。所以父母应理清孩子不诚实的原因,并增强其对的行为,如此一来,养成孩子诚实的习惯并不难。

孩子为什么要说谎

孩子说谎常常令父母感到头痛,专家表示,一般来说,学龄前后的小朋友尚未发展出明确的道德观,在他们的认知能力范围中,并不清楚“真的”与“假的”、“对的”与“错的”之间差别在哪里。在他们的世界里,只要能让自己舒服、高兴的事就是“对的”,而能避免父母生气与责备的事就是“好的”。

以下归纳几点孩子说谎的原因。

1、赢得大人的注意

六岁之前的孩子,在他的世界里除了自己就是父母,因此在父母互动的过程中,孩子非常清楚自己做了什么举动,会引起父母的注意,当他发现自己说了一些夸张的话或做了一些不当的举动,可以吸引父母以他投注更多的关心与注意,孩子自然而然会重复这样的行为。

2、想像力丰富

学龄前的孩子,因为正处天学习语言的阶段,特别是游戏之中,当他们进行角色扮演的活动时,开始会运用假设性的语言,例如假设自己被偷、被抢;而不知情的父母常会被孩子的语言吓倒。此时父母应该分清楚,孩子到底是在玩游戏还是内心的想象语言。孩子的想像力有时会超过父母所能理解的,在这样的情况下,父母其实可以不必太过于紧张。

3、自我保护或逃避责任

有时孩子为了自我保护才说谎,但狡辩的行为反而让父母误认为孩子缺乏罪恶感及羞耻心。事实上,正因为孩子有了强烈的学安才会害怕承认,辩称不是自己所做的;或在其以往的经验认知中,承认或说实话的结果,都是受到严厉的处罚,心中害怕。其实,如果家长处理这类问题时,能抱持冷静的态度,缓和孩子的害怕,那么他们也就不必以谎言来保护自己。

教导孩子诚实的原则

有的家长遇到孩子说谎时,会相当自责,认为自己的管教方式不对;有的家长则是反应过度,好像孩子犯下了滔天大罪;也有的家长似乎不去注意这个问题,反而让孩子不知道说话的分寸。专家表示,其实最好的态度是家长与孩子一起面对这样的问题,帮助孩子找到比说谎更好的方式,去解决目前遇到的困难。

一般来说处理孩子说谎有以下几条原则:

1、父母以身作则

若妈妈是个大迷糊,正翻箱倒柜地找寻什么,一向做事仔细的爸爸看到了,问及妈妈发生什么事,妈妈怕被责骂,于是说“没什么”,那么站在一旁目睹的孩子便学会,为了避免责骂可以说谎。所谓“言教不如身教”,父母的一言一行常是孩子学习、模仿的依据,因此父母须以身作则,才能做孩子的榜样。

2、先不急着责备孩子

当孩子犯错时,家长要先稳住自己的情绪,不必贸然发火或是大声责备,让孩子不会受到惊吓或是感到害怕,这样才能清楚知道孩子说谎的动机和目的是什么,在一个客观平静的气氛下,亲子之间的互动关系才有正向的发展。

3、理清不诚实的原因

先了解孩子说谎的原因是为自我保护、赢得大人注意,还是孩子分不清故事与现实生活有段距离,所以白雪公主故事中的魔镜,会让他们时而有游戏的效果,时而又令他们害怕,通常要到五岁左右,现实与幻想之间才有一定的认知区别。

4、就事论事

家长必须持一个态度,针对问题点来解决,而不一味批评孩子或事情,让孩子失去了自尊心。您可以这样与孩子讨论:“如果你说出当时发生的事,妈妈会更高兴,可是你刚才说的话,好像不是真正发生的事,你愿意再想一想,想得更清楚一点好吗?”使用开放式的问题,预留一些空间给孩子,将可以给他更多的帮助。

5、增强诚实行为

若诚实之后带来的都是怒骂、指责,说谎行为将屡次出现;说出真情后,常可获得解决办法,或获得父母谅解一起跟着想办法,诚实才会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因此,父母应该练习对情绪的控制,当预期有负向情绪时,可暂时离开现场或十分钟后再谈。

6、真心话的魔力

不但是孩子,父母将实情说出后,会发现事情没有那么复杂与困难,隐瞒后的不安与吐露实情后的释放快乐,全靠自己的选择。

7、适时给予鼓励

可以告诉孩子,即使他这一次犯错,但是妈妈很高兴他能有勇气承认,而且相信他下一次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也可以将自己小时候类似的经验与他分享,让孩子知道这不是最糟糕的情况。此外,当孩子愿意承认错误时,要给予适时的鼓励,让他能继续朝着正向行为发展。

适时关心与协助

除此外,专家表示,孩子说谎常常是令父母最头痛的问题,一般传统的教育大部分是以处罚的方式矫正孩子的行为,但是常常引起负面的效果,破坏亲子之间的感情,使孩子不愿意和父母有正向的沟通。因此奉劝父母,不要以大人的生气与自责,投射到孩子身上而打骂他们,这样将造成恶性循环,反而失去教育孩子的机会。每个人都有过类似说谎的经验,因此不必太责备孩子的行为,给他们一些空间,且适宜地给予关心和协助,相信孩子明天会更好。

文:王绍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