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播放各种类型的音乐

如果你的孩子对音乐涉猎广泛,他们日后往往会欣赏和享受各种不同风格的音乐。所以,还是让你的孩子聆听“雅克兄弟”的音乐,拉脱维亚的民间音乐,以及莫扎特的音乐吧!这些音乐都非常好,也能训练孩子的大脑。

通过玩耍嬉戏,以及生活在一个丰富的学习环境中,你的孩子会有最佳的学习表现。孩子们会自然地接受音乐,把音乐编进他们自己的玩耍,以及与大人的游戏之中。尽管他们的年龄还不适合进行正规的器乐训练,但已经到了和他们进行音乐游戏的年龄了,所以请广泛地给孩子们听音乐,唱歌,跳舞,吹口哨和哼小曲吧!

2、播放复杂的音乐

为你的孩子播放风格迥异的音乐是你能给他的一份珍贵礼物,但为他选择某些特定风格的音乐似乎更为明智。例如,莫扎特的音乐可能就比莫特利·克鲁的音乐要好一些。这是由于音乐的谱写往往与脑的复杂结构形式相联系,比如经典音乐就与脑电波十分吻合。

记住,当人们谈到婴儿与音乐的关系时,总避免不了谈到莫扎特这个作曲家,而其他诸如巴赫和秘鲁民间音乐这样的复杂音乐形式,也被认为具有相同的效果。

3、用音乐来开发孩子的记忆力

在给小孩洗澡、穿衣时,哼上一段小曲,每次都哼同一首,重复哼唱有助于孩子理解这是一首什么样的歌曲,还可以帮助孩子们预见下面的旋律与歌词该如何变化。这一方法还有助于更为容易地调节日常生活。

4、开始为音乐学习打基础

婴幼儿还不会弹钢琴,拉小提琴和吹单簧管,但最好在适当的时候尽可能早地(最有可能的是6岁左右时)将乐器交给他们。一个明显的好处是,早期聆听音乐与接受音乐训练将为他们以后学习音乐打下坚实的基础。就像语言的学习过程一样,一个置身于魅力无穷的音乐中的孩子,就获得日后学习乐器的基础。南卡罗来纳大学教授埃德温·E·戈登发现,婴儿接受的音乐熏陶,如果时间和顺序安排得当的话,将培养起孩子的音乐才能。在适当时候为孩子播放音乐,那么在以后的音乐学习过程中就会事半功倍。

5、轻哼,舞动,跳跃,打拍子

对你的宝宝来说,开始正规的音乐学习确实显得太早,但你仍然可以将许多有关音乐的活动引入孩子的生活。像听音乐时随着节奏轻哼,舞动,跳跃或者打拍子等。下面狂想曲的奠基者林恩·克莱纳给我们提供了五种小孩最喜爱的音乐游戏,而翻到本书的年龄与阶段部分,你还会看到有关这方面更多的内容。

婴儿最喜欢的音乐

研究者发现婴儿对某些音乐特别偏爱:

·婴儿辨析高音的能力比辨析低音的能力好,因此婴儿偏爱声调较高的音乐,如女声,“父母爱语”,以及歌剧中的女高音。

·婴儿偏爱大调旋律。

·婴儿喜欢那些简单而又具有重复节奏的音乐。

然而,你的孩子也许会一反常态。不管是什么音乐,只要你的孩子好象有所反应,那就是最适宜给他播放的音乐。

音乐是依靠“开发”而来的,“兴趣”是第一老师,音乐本身具有“自娱”的特性,正是这个特点能够吸引儿童参加进来,他们在“玩乐”当中懂了音乐。不是为了“学音乐”,而是为了“开发”——让儿童在不懂得“什么是音乐”的年龄段,先开始了音乐的实地演习——他们在玩耍中接触了音乐。它还能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挖掘出心灵的潜能。

音乐是洗涤人们一身疲惫最好的心灵良药,如果能以艺术化的生活作为出发点,我们的孩子们也就可以真正拥有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

延伸阅读

专家:婴儿语言获得与发展


尽管所有的孩子都要经历相同的语言发展阶段,但每个孩子语言发展的速度和水平是不一样的,正如每个孩子的身高不一样一般。为什么有的孩子语言发展比别的孩子好呢?到底有哪些因素影响着孩子的语言发展呢?

专家简介:孟祥芝(教授)--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博士、副教授。教育经历:1997年9月—2000年7月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博士;2000年7月—2003年8月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讲师;2003年8月至今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2005年9月—2006年6月在哈佛大学心理学系做博士后研究。学术研究范畴为:发展性阅读障碍、婴儿语言获得与发展、中文儿童英语学习。孟祥芝博士多年从事发展性阅读障碍的研究,参与和主持过阅读障碍的自然科学基金课题。

主持人: 大家好!今天的答疑主题是:婴儿语言获得与发展,欢迎大家就此主题进行提问。专家2点开始作答,大家现在可以提问,2点后专家按照先后顺序进行答疑。

网友second3344 :我家的是女孩,18月了,现在可以和大人交流,能基本表达自己的意思。这个阶段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和引导。

孟祥芝: 18个月的孩子是语言迅速发展的一个时期,可以经常增加对他的语言输入,找一些适合他的读物,这种类型的读物比如句子比较短及句型是不断重复的,这样利于孩子语言的发展。另外,在跟宝宝交流的时候,鼓励孩子多表达自己的意思,家长可以在孩子说的话基础上展开、扩充啊,让孩子能够在这个基础上学习不同的表达方法。

网友jsntzll :我儿子22个月,现在基本上什么话都会说,大人说什么他也说什么,比如跟他说:你爸爸买给你的。他就跟着这样说:你爸爸买给你的。全是模仿大人说话,人物代词分不清楚。这该怎样引导呢?

孟祥芝: 这个时候的宝宝是这个样子的,代词是分不太清楚,大人只要不断按照正确的说法去说就行了,不用去纠正他,他到了适当的年龄自然就会分清他、你、我等代词的使用。

网友袁宝宝2008 :孟老师'您好!请问婴儿应该多大开始培养其语言表达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怎样加以引导?谢谢!

孟祥芝: 小孩语言的培养没有什么确切的时间起点,他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已经在听了,所以从宝宝出生开始就用一些妈妈语跟他说话,和我们成人平常说话有些不同,如声调比较高、句型比较简单、句子比较短这样的便于宝宝学习,所以不用分什么时间,从一出生就可以做这个工作。

网友淡蓝天空 :女儿 3岁8个月,特别会说,能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想法,意识。有时问得大人都不怎么回答才好,回答吧 怕自己说得对不对?不回答吧,又觉得不好,有时我们采用回避的办法?

网友淡蓝天空 :3岁8个月的孩子,我们在生活中该怎么做,怎么去引导或者发展孩子的语言呢?

孟祥芝: 3岁8个月是儿童句法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个时候可以多给他读一些适合幼儿的读物,这些读物涉及到不同的句型、句法的结构,还有各种各样的书面词汇,对于他喜欢的那些可以反复给他读。另外对孩子所说的话可以进行扩充或者是引申或者是在他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问。

网友ZXWZJY :孟老师,你好,请问婴儿在哪个时间段开始会叫爸爸妈妈等语言?我宝宝10个月了,除了会跟着我叫妈妈之外,其他都还不会叫,这正常吗?有个朋友的小孩6个月就会叫爸爸妈妈了,是不是早说话的宝宝会更聪明?

孟祥芝: 10个月的叫妈妈已经是比较早的了,小孩说出第一个词最早的就是10个月,6个月的时候说的爸爸妈妈实际上只是在咿呀学语,虽然具有辅音和元音,但是还不能算作真正有意义的词汇。语言和智力之间有一定的联系,但不是绝对的,有的孩子说得比较早,有的孩子虽然开口相对晚一点(也在正常的时间范围之内),但是一开始说就会说比较多的词和比较长的句子,语言能力发展也是非常好的,孩子之间的个体差异是非常大的,不能根据说话早晚来绝对说宝宝聪明不聪明。

专家对婴儿客体永存的研究


鲍尔对婴儿客体永存性进行的实验

鲍尔发现,8个星期大的婴儿会将眼睛转向隔板的另一端期待玩具从那里出现。这两个实验的结果都对“眼不见,心不想”这一简单说法提出了质疑,鲍尔提出了一种更为复杂的解释。他认为,这一年龄期的婴儿没有认识到地点与运动是相联系的,在他们看来,同一个物体,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则成了一系列不同的物体。

下面一项研究结果支持鲍尔的这一观点。在这项研究中,通过多面镜子反射将婴儿母亲的多个影像呈现给婴儿。5个月以下的婴儿很高兴看到自己母亲的三个影像,并依次与其交往。5个月以上的婴儿则因多个影像而显得困惑、苦恼。鲍尔认为5个月以上的婴儿认识到自己只有一个母亲,却不能从一个地点或一个运动来确认她。

看来皮亚杰很可能低估了婴儿的认知能力,婴儿在感觉—运动某些方面的发展比皮亚杰所说的要发生得更早。不过,毫无疑问,客体永存性的获得是儿童早期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标志着儿童从局限于当时当地的身体动作中解放出来,认识到物体的位置转换和永久存在性。

启示:父母可以在婴幼儿发展的早期经常与他们玩“躲猫猫”的游戏,可以是玩具躲猫猫,也可以玩成人与孩子相互躲猫猫的游戏,在游戏中要提示孩子关注玩具放置(或人躲藏)的不同位置,这样的游戏有利于婴幼儿短暂性记忆的发展。

从“眼不见,心不烦”,到“眼不见,心却在想”,客体永存性的获得是儿童早期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标志着儿童从局限于当时当地的身体动作中解放出来,认识到物体的位置转换和永久存在性。

其他学者的研究

一些研究者提出,实际上婴儿具有客体永存性的年龄比皮亚杰理论所说的要早,他们还设计出不同的方法来测试。

爱丁堡大学的汤姆·鲍尔(TomBower)就进行了一系列令人印象深刻的实验。在其中一个实验里,他以8个月以下的婴儿为实验对象,让他们坐在桌前,父母在对面拿着可爱的玩具逗引他们。这时,鲍尔拿一块隔板从婴儿正盯着看的玩具前穿过,把记录心率作为婴儿对玩具的兴趣指标。在半数婴儿的试验中,隔板穿过后玩具仍在原处,在另一半试验中,隔板穿过后玩具消失。鲍尔认为,如果这些婴儿不具有客体永存性,那么当玩具消失时他们不会感到惊奇。而实际上,心率测量的结果显示婴儿在玩具消失时比在玩具重新出现时更惊奇。在另一个实验中,隔板静止不动而让父母拿着玩具在隔板后移动。其中一些实验,玩具最后停止在隔板后面;另一些实验中玩具则出现在隔板的另一端。

总之,婴儿期宝宝的思维开始活跃起来,家长可以对其进行早期教育。

有科学家认为婴儿确实相信被隐藏物体的永久存在性。但是婴儿对于永存物体的位置认识还存在着明显的欠缺。到底孩子的认识程度如何?看看下面专家的一些研究成果及结论吧。

鲍尔对婴儿客体永存性进行的实验

鲍尔发现,8个星期大的婴儿会将眼睛转向隔板的另一端期待玩具从那里出现。这两个实验的结果都对“眼不见,心不想”这一简单说法提出了质疑,鲍尔提出了一种更为复杂的解释。他认为,这一年龄期的婴儿没有认识到地点与运动是相联系的,在他们看来,同一个物体,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则成了一系列不同的物体。

下面一项研究结果支持鲍尔的这一观点。在这项研究中,通过多面镜子反射将婴儿母亲的多个影像呈现给婴儿。5个月以下的婴儿很高兴看到自己母亲的三个影像,并依次与其交往。5个月以上的婴儿则因多个影像而显得困惑、苦恼。鲍尔认为5个月以上的婴儿认识到自己只有一个母亲,却不能从一个地点或一个运动来确认她。

看来皮亚杰很可能低估了婴儿的认知能力,婴儿在感觉—运动某些方面的发展比皮亚杰所说的要发生得更早。不过,毫无疑问,客体永存性的获得是儿童早期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标志着儿童从局限于当时当地的身体动作中解放出来,认识到物体的位置转换和永久存在性。

启示:父母可以在婴幼儿发展的早期经常与他们玩“躲猫猫”的游戏,可以是玩具躲猫猫,也可以玩成人与孩子相互躲猫猫的游戏,在游戏中要提示孩子关注玩具放置(或人躲藏)的不同位置,这样的游戏有利于婴幼儿短暂性记忆的发展。

从“眼不见,心不烦”,到“眼不见,心却在想”,客体永存性的获得是儿童早期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标志着儿童从局限于当时当地的身体动作中解放出来,认识到物体的位置转换和永久存在性。

其他学者的研究

一些研究者提出,实际上婴儿具有客体永存性的年龄比皮亚杰理论所说的要早,他们还设计出不同的方法来测试。

爱丁堡大学的汤姆·鲍尔(TomBower)就进行了一系列令人印象深刻的实验。在其中一个实验里,他以8个月以下的婴儿为实验对象,让他们坐在桌前,父母在对面拿着可爱的玩具逗引他们。这时,鲍尔拿一块隔板从婴儿正盯着看的玩具前穿过,把记录心率作为婴儿对玩具的兴趣指标。在半数婴儿的试验中,隔板穿过后玩具仍在原处,在另一半试验中,隔板穿过后玩具消失。鲍尔认为,如果这些婴儿不具有客体永存性,那么当玩具消失时他们不会感到惊奇。而实际上,心率测量的结果显示婴儿在玩具消失时比在玩具重新出现时更惊奇。在另一个实验中,隔板静止不动而让父母拿着玩具在隔板后移动。其中一些实验,玩具最后停止在隔板后面;另一些实验中玩具则出现在隔板的另一端。

总之,婴儿期宝宝的思维开始活跃起来,家长可以对其进行早期教育。

有科学家认为婴儿确实相信被隐藏物体的永久存在性。但是婴儿对于永存物体的位置认识还存在着明显的欠缺。到底孩子的认识程度如何?看看下面专家的一些研究成果及结论吧。

鲍尔对婴儿客体永存性进行的实验

鲍尔发现,8个星期大的婴儿会将眼睛转向隔板的另一端期待玩具从那里出现。这两个实验的结果都对“眼不见,心不想”这一简单说法提出了质疑,鲍尔提出了一种更为复杂的解释。他认为,这一年龄期的婴儿没有认识到地点与运动是相联系的,在他们看来,同一个物体,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则成了一系列不同的物体。

下面一项研究结果支持鲍尔的这一观点。在这项研究中,通过多面镜子反射将婴儿母亲的多个影像呈现给婴儿。5个月以下的婴儿很高兴看到自己母亲的三个影像,并依次与其交往。5个月以上的婴儿则因多个影像而显得困惑、苦恼。鲍尔认为5个月以上的婴儿认识到自己只有一个母亲,却不能从一个地点或一个运动来确认她。

看来皮亚杰很可能低估了婴儿的认知能力,婴儿在感觉—运动某些方面的发展比皮亚杰所说的要发生得更早。不过,毫无疑问,客体永存性的获得是儿童早期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标志着儿童从局限于当时当地的身体动作中解放出来,认识到物体的位置转换和永久存在性。

启示:父母可以在婴幼儿发展的早期经常与他们玩“躲猫猫”的游戏,可以是玩具躲猫猫,也可以玩成人与孩子相互躲猫猫的游戏,在游戏中要提示孩子关注玩具放置(或人躲藏)的不同位置,这样的游戏有利于婴幼儿短暂性记忆的发展。

从“眼不见,心不烦”,到“眼不见,心却在想”,客体永存性的获得是儿童早期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标志着儿童从局限于当时当地的身体动作中解放出来,认识到物体的位置转换和永久存在性。

其他学者的研究

一些研究者提出,实际上婴儿具有客体永存性的年龄比皮亚杰理论所说的要早,他们还设计出不同的方法来测试。

爱丁堡大学的汤姆·鲍尔(TomBower)就进行了一系列令人印象深刻的实验。在其中一个实验里,他以8个月以下的婴儿为实验对象,让他们坐在桌前,父母在对面拿着可爱的玩具逗引他们。这时,鲍尔拿一块隔板从婴儿正盯着看的玩具前穿过,把记录心率作为婴儿对玩具的兴趣指标。在半数婴儿的试验中,隔板穿过后玩具仍在原处,在另一半试验中,隔板穿过后玩具消失。鲍尔认为,如果这些婴儿不具有客体永存性,那么当玩具消失时他们不会感到惊奇。而实际上,心率测量的结果显示婴儿在玩具消失时比在玩具重新出现时更惊奇。在另一个实验中,隔板静止不动而让父母拿着玩具在隔板后移动。其中一些实验,玩具最后停止在隔板后面;另一些实验中玩具则出现在隔板的另一端。

总之,婴儿期宝宝的思维开始活跃起来,家长可以对其进行早期教育。

婴儿早期教育 专家有妙招


婴儿出生以后,作为家长不可忽视的是婴儿的情感智力,要时时对婴儿给与关爱,只要孩子醒着,就要尽量与孩子说话,不要认为他听不懂就不与他说,这是与孩子交流的最重要的方法,如果你有其他事情不在孩子身边时,就放收音机或录音机给他听,这样孩子的语言能力和说话的时间都要优于其他孩子,我妈妈就是这样带我的,我六个月就开始说话,到一岁时已能与妈妈进行交流了,而不像别的孩子还在说简单的单词;

婴儿早期教育专家有妙招

给孩子身边放一些可以动的玩具(上发条的绒毛玩具),让孩子触摸、感受;

当孩子的小手可以动作时,就要让他做撕纸的动作,每天都要做,孩子会很高兴做这个动作的,撕得越小越好,撕纸的动作是让孩子的指尖得到摩擦,而指尖的摩擦对开发孩子的智力是很有帮助的,孩子在大一点,可以让他玩沙,买一些沙滩玩具,用一个纸盒或盆子装一些沙放在家里,这对指尖的摩擦效果也很好;

要经常活动孩子的四肢,就像做广播体操一样,每天最好二三次,这对孩子的正常发育很有好处;

一定要让孩子尽量多睡觉,这很利于孩子的身高的发育;

还有一种玩具是一个盒子,盒子上有各种形状的孔,配有各种形状的小块(月牙形、圆形、菱形、长方形等),让孩子把小块放进相应的孔中,这对孩子形象思维的培养很有好处。(来源:搜狐母婴)

为什么孩子喜欢“吹牛”?


“上星期叔叔带我捉蚯蚓,在地上挖呀挖呀,挖出好多条,我还把它们放在脚上、手心儿里,可好玩了……”4岁的冬冬眉飞色舞地跟小伙伴讲他的“壮举”。站在一旁的妈妈禁不住皱了皱眉头,因为冬冬的讲述的确夸大其词了。

孩子为什么会有“吹牛”行为?

1、听话“断章取义”

三四岁孩子的专注时间有限,“听话”也有所侧重。其注意力全在自己关注的事情上面,忽略了妈妈提的条件。同时,要求孩子听一遍,就能把妈妈说过的话全部、清楚地记下来,的确比较困难。由于这个记忆上的“失误”,孩子在回忆妈妈说过的话时,便会用自己希望的样子代替记忆中不确切的部分,说出来的话自然就难免有“吹牛”的成分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听话”的丢三落四状况会有所改变,理解力也会提高。

2、谁都不如我

如果孩子听到的都是表扬和赞美的声音,久而久之他就确信自己是最优秀的。为了表示自己的“强大”,往往以炫耀和吹嘘使自己表面占上风,以获得心理平衡。也有的幼儿,自尊心强,好胜心切,把话说得大大的,以压倒对方来维护自尊。另外,当三四岁的孩子想引起他人注意,让别人了解他的“壮举”时,也会夸大其词。

3、想象惹的“祸”

孩子富于幻想,天马行空。但由于年龄小、生活经验少,认知能力不强,经常将现实、想象和愿望混淆起来,说出一些“大话”,比如想象着自己在海洋馆里穿上潜水员的衣服,和大鲨鱼比赛游泳。这与孩子的年龄、心理特点有一定的关系。

听到吹牛怎么办?

当说大话变成一种习惯,孩子的夸夸其谈、盲目自大就会成为不自觉的行为,而孩子的虚荣心也会越来越强。下面这些方法能帮助孩子少说大话。

1、还孩子一个真相

一旦孩子的话与妈妈的“原版”相比走了样儿,妈妈一定要还事情一个本来面目。否则,孩子很容易将自己曲解的内容和想当然的成分信以为真。

2、强化自己的说法

妈妈讲话时母子一定要对视,语速要慢,确认孩子听明白了。另外,不妨多说两遍,指望这么小的孩子听一遍就能记住是不可能的。

3、争强好胜与实事求是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但夸奖要恰如其分,引导孩子学会正确地评价自己。父母不妨对孩子的争强好胜给予肯定,但也要策略地告诉他们:争强好胜不能夸大其词。使之明白:实事求是不丢面子,言过其实才是不受欢迎的。同时,恰当引导孩子的好胜心,多鼓励。

4、孩子也要换位思考

当听到孩子夸耀自己、贬低同伴时,父母应悄悄提醒他:“如果小朋友这么对待你,你心里怎么想,是不是很不舒服?”启发他将心比心、设想一下他人在遇到类似情况时的感受。让他意识到,处处占上风的孩子,会受到同伴的嫌弃,最后就没有朋友了。然后,再给他们一些建议,比如,当他下一次想吹嘘自己有多棒时,就先来告诉爸爸和妈妈吧,“我们愿意做你的听众。”这不但能抑制孩子吹牛,还能帮他学会尊重别人、为他人着想。

5、利用“大话”激励孩子

孩子的“大话”,有助于父母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趁机引导他们分清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自己想象和期望的。告诉孩子,有愿望是好事,我们要从零开始,好好学本领,朝着这个目标努力。比如,要想在海洋馆潜水,就得先学会游泳,且要坚持不懈。学潜水是第二步。

6、多带孩子去“开眼”

经常带孩子实地学习,了解事物的本质特点。有了这个基础,即便孩子的思维信马由缰,其想象也能远离不切实际的“吹牛”。

了解了以上孩子吹牛的原因及纠正孩子吹牛的方法,就不难改正好吹牛孩子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