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知道怎样给孩子讲民间故事吗。

父母必须帮助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尽快自主自立。想要给宝宝的将来打好基础,有些家长会选择早期教育宝宝。早期教育可以提升孩子的智力,从而培养出一个高情商的孩子。你们有对自己的孩子进行早期教育吗?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您知道怎样给孩子讲民间故事吗》,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讲故事很简单,但以怎样的形式开展、运用这些故事才能够最吸引孩子?最能发挥民间故事的最大效应呢?

一、听老人讲喜爱民间故事。

孩子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是民间故事的传播者,他们有许多孩子喜欢听到的故事,请幼儿做小小记者,去收集家人的民间故事,并把自己收集到的故事带到班级中来和其他的幼儿一起分享,既融洽了亲子关系,也满足了孩子的表现欲望,巩固了孩子的语言表达和逻辑分析能力。像《猪八戒吃西瓜》、《菊花仙子》、《珍珠翡翠白玉汤》啊等等这些故事都是孩子从爷爷奶奶那里听到讲给我们听的。有的爸爸妈妈和孩子一起去网上、音像店里去收集、购买一些民间成语故事,《井底之蛙》、《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等等这些寓道理于动画中的故事是我们班级中孩子百看不厌的,孩子从视觉、听觉上一起感受故事,更能够在动画中学习做人的道理。在家长和孩子的共同努力下,班级中的孩子对于民间故事的兴趣是越来越高,自信心提高了,自我表达能力也有很大进步,一些平时不爱也不敢说话的孩子,现在也大胆了许多。

二、在表演中感受民间故事。

表演是孩子最开心的事情了,孩子通过肢体动作、人物对话、情节发展更好地感受一个故事,在表演时孩子的心情是最放松的,天性也得到释放。用来表演的故事要情节生动,角色特点鲜明,适合孩子去把握角色的特点,更要有利于孩子发挥创造。像《老虎拜师傅》、《三个和尚》、《狼来了》、《三把斧头》、《铁杵磨成针》、《井底之蛙》、《孔融让梨》等等都适合孩子去表达表现,孩子表现的内容,不要求像,但要有特点、有童趣,有孩子自己独特的理解。在《猪八戒吃西瓜》的表演中,孩子演出来的猪八戒憨厚、可爱充满了童趣,孙悟空活泼、好动,充满了爱和正义感,不禁让我们感受到孩子的世界的单纯和简单。在《三个和尚》的表演中,我们给与孩子很大的自主权,孩子可以大胆地说出自己对某个角色的理解,每个孩子都是个小导演,大家一起来设计动作表情和对话,有的孩子说:“小和尚是这样演的”,有的说:“挑水是这样子的”等等,讨论后找到孩子们公认的东西,在表演结束后,我们还请孩子来评说,哪里演得好,哪里还可以演得更好一些……在商量和讨论中,我们也看到了民间故事对孩子的魅力。

三、在续编中传承民间故事。

单纯的讲故事、看故事满足不了孩子对民间故事的好奇心,每个民间故事都不仅仅是一个故事,它都没有结束,需要人们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随着时代的发展更加的丰富、深刻。发挥孩子的想象力,让新时代的孩子把传统的民间故事续编下去,这也是中华五千年文化不断发展壮大的一种方式。孩子的想象力是丰富的,爱子的博爱在这个时候也显现出来,《猪八戒吃西瓜》是孩子非常喜欢的故事,在续编这个故事的时候,孩子们的故事让我感动,孩子们续编的是:猪八戒在下一次找吃的时不怕辛苦、很努力地去找吃的,并决心要让师傅夸奖自己,也让大师兄对自己另眼相看。每个孩子都有一颗爱心,他们会给所有人进步的机会,这是我们成人值得学习的地方;《愚公移山》中,孩子想象着愚公一家人过上幸福的生活的情景,一起去上街,一起去买菜,一起去游玩等等,孩子想了很多;《狼来了》的故事的结局孩子一直是很有争议的,有的版本说那个说谎的孩子最后被狼吃掉了,有的说只是羊群被狼吃掉了,意见不一样,孩子编的内容也不一样,有的孩子说,那个孩子从此以后再也不说谎了,认真的放羊,学习,还努力地帮助周围的人,成为了大家喜欢的好孩子。《猎人海力布》中孩子让好心的海力布在小鸟的帮助下活了过来,和村民一起重新建设自己的家园,一起过上幸福的日子。从一个个故事中可以看到,我们的孩子是非常有爱心的,孩子的世界是和平的、幸福的。

总之,民间故事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如何应用在自己的教学中为孩子服务需要根据班级的特点和需要,而且同一个故事,不同的人、不同的时间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除了这些方法,我们还可以在以后的工作中和孩子一起继续探索新的学习民间故事的方法和途径,让我们和孩子一起共同感受和传承民间故事,让民间故事陪伴孩子和我们一起成长。

扩展阅读

爸爸妈妈您会给宝宝讲故事吗?


爸爸妈妈您会给宝宝讲故事吗?

孩子们喜欢听故事,爸爸妈妈也肯定都给孩子讲过故事。不过各位爸爸妈妈在给孩子讲故事之前是否想过为什么要给孩子讲故事?

现在许多爸爸妈妈在给孩子讲故事时,大多是从书本上照搬照套,有些家长们喜欢考孩子脑筋急转弯的题,以为对开发小孩的智力很有帮助。其实,大多数家长都不会给孩子讲故事。

利用故事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有一个很好的办法,那就是故事参与创造法。

有一位母亲很会用故事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有一天,母亲对孩子讲,一只小猫追赶一只老鼠,老鼠上蹿下跳,小猫攀上追下,半小时过去了,小猫逮不着老鼠。就在这时,老鼠发现墙上有一个无出口的小洞,立马钻了进去,两眼瞪着小猫,再也不出来了。小猫在洞口瞪着老鼠,也够不着。讲到这里,妈妈问孩子,如果你是小猫,用什么办法去逮老鼠呢?孩子不假思索就说,我用手进去逮。妈妈说,手这么大,洞口这么小,能进去吗?孩子又说,我用筷子捣。妈妈说,筷子一捣会把老鼠捣死,死老鼠小猫不吃。孩子泄气了,妈妈马上鼓励说,你肯定比小猫聪明,一定能想出好办法来。孩子受到鼓励,又想到两个好办法。一个办法是用水灌。妈妈说,老鼠钻进的洞口向下,水进不去,还会湿了地板。另一个办法用烟熏。妈妈说,这个老鼠洞没有出口,不对流,烟进不去,老鼠熏不出,还会把我们熏跑。孩子说,那怎么办呢?妈妈又鼓励他继续想办法。孩子说我用灭蚊药喷,妈妈说,灭蚊药有毒,老鼠毒死了,小猫吃了毒死的老鼠也会死的。孩子又说,妈妈,我去拿刀,妈妈说,拿刀干什么?孩子说,我用刀把洞挖开。妈妈说,洞在墙上,墙挖开了,房倒了,我们住哪?就这样,孩子想,妈妈驳,一个接一个,使孩子开动脑筋。这就是通过故事参与来培养孩子的思维与创造力。

爸爸妈妈几乎没有不给孩子讲故事的,但能利用故事培养孩子创造力的有多少呢?应该说,培养婴幼儿思维与创造力的办法很多,凡是能让婴幼儿参与动手或动脑的活动,都可以培养他的思维与创造力。

孩子的“底线”雷区您知道吗?


好奇是入门的钥匙,兴趣是求知的开始。为了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我们要适当的对幼儿进行早教。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更好的融入陌生的环境,让孩子更好的接受教育。你们有对自己的孩子进行早期教育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孩子的“底线”雷区您知道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老话常说:骂人不揭短。在行事风格上,成年人早已熟悉这样的一套不成文的“潜规则”——那就是不要触碰他人的底线和短处。其实,何止成年人有底线,孩子同样也有自己的“底线”!做个合格父母,就请别进雷区!

孩子的“底线”雷区您知道吗?

底线一:某些丢人的毛病

某些“丢人的毛病”幼儿往往对诸如尿床之类的“毛病”十分敏感,因为他们觉得这些缺陷会使自己在同伴面前“丢面子”。所以无论是家长,还是幼儿园教师,都不应在小伙伴们面前提及,更不宜嘲笑、挖苦。

底线二:某些心理疾患

对于自己正罹患或曾经罹患过的诸如孤独症、抑郁症、多动症等与心理有关的疾患,幼儿往往更为敏感。如果大人们经常挂在嘴边,自然不利于疾病康复。即便疾病已痊愈,当着孩子的面常常提及也等于是“揭短”,同样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

底线三:曾经的过失

一些在大人看来微不足道的“曾经的过失”,也会使得某些孩子长期耿耿于怀,只要有人提起,他们便会有“被揭伤疤”之痛。这些“曾经的过失”可能包括:某次游戏得了最后一名,某次表演砸了锅,某次郊游出了洋相,甚至小时候爱哭等等。

底线四:被体罚的经历

被打、被骂、被罚站等体罚往往是孩子“没齿难忘”的痛苦经历,因为不仅皮肉受了苦,心灵也可能受到创伤。即使孩子目前已很少遭到体罚,但在旁人面前频频提及过去的“受辱史”,仍然会使他陷入极度尴尬之中难以自拔。

底线五:身体缺陷

如平足、色盲、矮小、过胖、过瘦、眼小、脸丑等生理或身体上的缺陷,尽管是“明摆”着的,但如果大人时不时提及也会使孩子失意。即便说的是很久之前的事,如出生时瘦得皮包骨或样子像难看的“小老头”,也会让孩子不快。

底线六:独处的小天地

幼儿往往十分看重自己独处的小天地,并将其视为自己的“私人领地”。如果家长经常未经孩子同意在其“领地”里“检查”一番,在孩子看来也是对自己“隐私”的公然侵犯。

底线七:保存的“私房钱”

尽管幼儿并不爱钱,也不懂得理财,但如果家长经常对孩子保存的“私房钱”做“结算”,甚至占为己有,孩子也会感到自己的隐私没有受到大人的尊重和保护。

加拿大人普遍认为,尊重和保护幼儿的“隐私”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尊重和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日常生活中,大人在孩子面前的一言一行都须经过大脑“过滤”,切莫在信口开河中无意间就“揭”了孩子的“隐私”,使得孩子自尊大失,从而对他的心理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您知道吗乖孩子不等于好孩子


幼儿期是人生智力发展的关键期,我们在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之前,一定要遵循其内心的发展规律。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有更多的学习兴趣,我们该如何正确的为宝宝进行早期教育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您知道吗乖孩子不等于好孩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您知道吗乖孩子不等于好孩子

常常我们夸奖听话的孩子,都会说:“真是个好孩子。”的确,传统的育儿观念认为,好孩子要乖,听大人的话,懂事,长大后才有出息。这几乎是父母为孩子成长所认定的“标准路线”。

现代育婴专家却认为,小孩子如果太乖未必是好事。如果事事都听父母的,按部就班按照大人的安排去做,长大以后孩子会十分依赖父母,缺乏独立意识和现代社会中特别强调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孩子如果在人格上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和需要,也就谈不上获得成功了。

所以,“好孩子”的标准应该要变一变,替之以“成功”二字比较贴切。

那父母可能会问,一个“成功”的孩子,标准是什么呢?

一般来说,能根据自身爱好和兴趣在某些领域内发挥自己的专长,取得令自己及社会认同的业绩,并且能通过不断努力,实现自我价值,同时生活美满幸福,健康快乐,那就是成功。成功标准因人而异,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个性和特点,不同的发展空间,要以孩子的天性为中心。

父母不必刻意为孩子设计未来,更不能以自己的好恶或志向让孩子向某一方向发展。父母只需在日常的生活中培养孩子成功的素质,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孩子自然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

那成功的素质又是什么呢?概括说来有几点:健康的身体、良好的习惯、良好的智能、坚强的性格和先进的观念。要让孩子具备上述的成功素质,父母应从孩子的婴幼儿期开始,从一点一滴做起,持之以恒,积极引导。

您知道孩子适合什么音乐吗?


幼儿期是人生智力发展的关键期,为了婴幼儿智利的开发,许多父母都会给自己的孩子进行早教。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拥有生活的智慧,你都看过哪些早教类的书籍?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您知道孩子适合什么音乐吗?》,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您知道孩子适合什么音乐吗?

音乐存在于每个人的周围,除非听觉丧失,否则音乐无所不在。人只要拥有听觉能力,都可以听到音乐,但注意了!听得到,并不代表感受得到。

对一般人来说,享受音乐就是静静地坐在那边聆听,但是对孩子来说,听青乐可以是被动的聆听,更可以是主动的参与。主动的参与表示孩子在听到音乐之后的反应,包括:点点头、点点脚指、扭扭身体、哼哼唱唱,甚至随着音乐手足舞蹈或是敲敲打打。所以与其让宝宝单纯地听音乐,不如带着宝宝做律动,如在宝宝的面前弹、跳、唱,让他知道音乐是如何地被制造出来。

此外,妈妈还可通过观察宝宝听到音乐的反应,来知道宝宝究竟适合哪种音乐,如:眼神、表情、肢体反应等。如果孩子听到某类的音乐,神情愉快,那么就表示他喜欢,如此,妈妈就可以将此首歌收录为孩子最爱的音乐之一。

想让孩子贴近音乐,就得尊重孩子对音乐的感觉及喜好,而非单纯地以功利取向,非要让孩子听启蒙音乐不可。音乐是生活的一部份,以后可以成为孩子纾压的窗口。因而父母不应仅将聆听音乐当作一种EQ及IQ的启蒙方式,而是将音乐当成一种生活素养,将之生活化。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