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在中国是一个美好的字眼。它既是人的生肖之一,也与人类的生命、人们的美好的希望密切相连。

“兔”,是动物兔的象形字。汉代许慎《说文解字》解释说:“兔,兽名,像距后其尾形。”其甲骨文、篆文描画的正是“兔”的长耳短尾的形象。

由“兔”字派生出的汉字并不多,但都很有特点。例如,“逸”是一个会意字。兔子跑得快称为“逸”。《说文解字》等书都认为“逸”字表示兔子“善逃”。这表明,兔子当之无愧的长跑冠军。于是又有“奔逸”、“逃逸”、“逸失”、“游逸”、“隐逸”、“安逸”、“逸闻”、“超逸”等语汇。三只兔叠在一起组成一个汉字,表示跑得飞快的样子。

“冤”字则替善良的兔子“鸣冤叫屈”的标志。《说文解字》解释说:“冤,屈也。”意为兔子在网罗栅栏之下,不能逃脱,只有屈从,不能舒展。引申为冤屈。于是有“冤枉”、“不白之冤”、“鸣冤”、“申冤”等一系列词语。而兔子居有冤之首。可见可爱的兔子最值得人们同情。

“兔”与“菟”相通。“菟”就是牵藤寄生的草本植物“菟丝”,也叫“菟丝子”,又名“女萝”,或写作“兔丝”。

“兔”添“土”旁为“堍”,指桥梁两端靠近平地的部分,即上桥之处。

“兔”与十二地支中的“卯”对应,汉代王充《论衡》说:“卯,兔也。”二者组成我们的生肖“卯兔”。

“卯”的本字描画的是草木出土萌芽的形象。《说文解字》说:“卯,冒也。二月,万物冒地而出。”在十二时辰中,“卯”时是指早晨5-7时。因此,“卯”表示春意,代表黎明,充满着无限生机。

“柳”体现着“卯属木”之意,于是有“春风杨柳”。

“茆”,是一种水草。又形容有时草丛生,茂盛的样子。

“昴”,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

“泖”,指水面平静的湖塘。

“铆”,表示将物体的部件紧密地连接在一起。

上述这些字,都直接间接地与“兔”相关。或由“兔”引申而出。或与“兔”的性情相合。

与兔有关的歇后语也还有不少,如:

兔儿爷满山跑——还是归老窝

兔子不吃窝边草——留情(青),比喻不伤害乡亲邻里。一般用于贬义。

兔子爬坡——往上梭

兔子的腿——跑得快

兔子的耳朵——听得远

兔子的嘴——三片儿

兔儿吹笛子——嘴不严

兔子的尾巴——长不了

兔子不点灯——自亮

兔子跟着月亮跑——沾光

兔子看人——红眼了

兔子拉犁——心有余而力不足

兔子靠狼靠牙——各有各的谋生法

兔子跑到羊群里——小而精

兔子撵乌龟——赶得上

兔子转山坡——迟早还得回老家

兔子吃草——光哆嗦

兔子跑到麻地里——横竖都是躺

兔子逃跑——不回头

兔儿爷洗澡——一摊泥

兔丝子爬秧——胡爬乱抓

相关知识

宝宝听力发育特点妈妈们知道多少?


妈妈们你们是否知道中国有多少儿童有听力障碍,甚至耳聋?这些孩子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样听到妈妈爱的呼唤,甚至不能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所想所思,而造成这一切的原因有些是先天性遗传,有些是孕期误服药物、环境嘈杂、胎教不当,还有一些是宝宝出生后生病、用药不当等原因造成。所以,为了保护宝宝的听力发育,能够享受宝宝的每一声“爸爸”、“妈妈”,而宝宝又能够享受乳名、音乐流水、鸟语的美妙声音,妈妈们先来了解下宝宝的听力发育特点吧……

一、新生儿听力有那些特征呢?

1、喜欢听妈妈的声音

宝宝接受声源时通常喜欢听人说话,尤其喜欢听自己妈妈的声音,因为妈妈在无意中已对他说了10个月的话了,所以当妈妈在宝宝耳边呼叫时,宝宝就会将头转向妈妈这边,并专注地看着妈妈,觉得是那么的熟悉。研究发现,出生不到3天的新生宝宝就会表现出对母亲声音的偏爱,如果妈妈在照料宝宝的同时经常呼叫宝宝的名字或说说话,5~8天后大多数宝宝就能对妈妈的呼叫声发生反应。

2.喜欢听高调但不尖锐的声音

新生宝宝还喜欢听高调声音,因此父母和宝宝谈话时要提高声调,而这种音调似乎是世界性的,没有语种的区别。但宝宝一般不喜欢听过强尖锐的声音,当听到这类噪音时,宝宝的头会向相反方向转去,以示远离声源或以哭吵拒绝干扰。

3.安静觉醒状态时,听力最敏感

当然要使宝宝对声音作出反应,还必须注意宝宝当时所处的状态,宝宝对声音的反应会随意识状态而改变,深睡时对声音的反应可能不明显或仅有呼吸节律的改变,浅睡时可有惊跳,瞌睡时可突然变得觉醒起来,在安静觉醒状态时,他可机敏地慢慢将头和眼转向声源方向。

二、0-3岁小儿听力发育过程

0-30天

·在觉醒状态下听到声音后转动眼和头去找声源。

·听到突然的响声后两臂屈曲抱在胸前,四肢抖动并做出眨眼动作。

·听到友善或熟悉的声音会停止哭泣,喜欢听高音调和母亲的声音。

2-3个月

·大人用语言引逗时能够听到,并做应答式的回答,如“哦”“啊”“唉”等。

·听到柔和、悦耳的音乐时面露笑容,并很安静地听。听到刺耳的音乐时全身乱动,烦燥不安。

·已经能够倾听周围的声音,如说话声、乐器声、并在听到后将头转向一侧。

4-5个月

·在小儿的一侧耳后大约15厘米的地方用摇铃,能转过头向发声的方向去寻找声源。这是测试听力非常重要的表现,可以早期判断小儿的听力是否正常。

·能够分辨熟悉和不熟悉的声音,听到母亲的声音特别高兴,眼睛会朝着发出声音的方向看。

·对愤怒的声音感到害怕,但对发声的玩具很有兴趣。

6-7个月

·已经能够感知习惯的语声,如知道自己的名字。

·能够模仿声音。

·当大人叫小儿名字时,听见后会转向呼叫人并友好地微笑,表示应答。

8-9个月

·能够理解简单的语言。

·可逐渐据声音来调节、控制行动,逐步学会倾听声音,而不是立即寻找声音的来源。

·逐渐能够听懂几个字,包括家里成员的称呼。

10-12个月

·能够随着音乐摆手,并能寻找视野以外的声音。

·能对简单的语言做出反应,如爸爸、妈咪、自己的乳名等。

·听到大人的指令后能够指出自己的五官,如眼睛、耳朵、嘴等。

·能够和大人一样去判断声音的来源,并开始增强对词语的感觉能力。

1岁半

·会说出自己的需要,如拿、走、外、吃、尿、猫、狗等。

·能寻找隔壁房间的声音。

·在大人的指导下,已经学会叫爸爸、妈咪、爷爷、奶奶等人的称呼。

2岁

·大人让做什么能够照办,还能重复说过的字眼,还能说短句。

·已经学会一些简单句,如会说3-5个字的短句,如“妈妈抱抱”、“我喝水”、“上街看车”等。

3岁

·此阶段语言发育飞速,词汇丰富起来,能够学会一些复合句。

·可以说8-10个字的句子,如“妈妈带我去托儿所”。

·能够唱儿歌,叙述简单的事情。

三、促进小儿听力发育的方法

1、多让小儿听生活中的丰富声音

丰富的声音如走路声、关开门声、流水声、扫地声、说话声、汽车声、飞机声、风声、雨声等,这些自然环境的声音对促进小儿的听力发育十分有益。因此,要让宝贝多听到这些声音。

贴心提示:

如果太过嘈杂的噪音,如工地施工的声音、机器的噪声等,对小儿的听力会造成一定的损害,生活中要注意避开。

2、平时多对小儿进行听力训练

·抱孩子时最好采用左手抱的姿势,让小儿尽量靠近妈妈的心脏,以便清晰地听到妈妈的心跳声。

·对于新生儿可以在小床上系上不同音质或音调的发声玩具,刺激听力细胞,促进听力发育。

·平时多和小儿轻声说话,哼唱或播放一些节奏舒缓、旋律优美的经典音乐。

·在家里的阳台上挂一只风铃,让风吹动风铃发出悦耳的声音。

·给小儿听各种物体落地的声音,如球、椅子、书本、铅笔、罐头、木盒、纸盒等。

·给小儿听各种玩具发出的声音,如拨浪鼓、八音盒、橡胶玩具等。

·让小儿听铃铛、喇叭声,以区分它们的不同。

·分辨爸爸、妈妈及家里其他人的脚步声和说话声。

·分辨家里人和陌生人的声音,分辨男人和女人的声音。

·听某些动物的叫声,让小儿分辨是什么动物。

·让小儿重复简单的叠句或儿歌。

·在瓶子里灌上一些水,轻轻敲击瓶子,让小儿听瓶子发出的不同声音。

贴心提示:

选择的玩具不要音量过大,摆放时也要注意距离。强烈的声音刺激容易震坏小儿的鼓膜,过长时间的噪音也会引起小儿听力疲劳,反而使小儿对于语音差别的感受性降低。

小儿的语言发育与听力发育密不可分,听力是否正常,语言发育测试就是一块“晴雨表”。一个人必须先有了听力,再经过语言学习才会说话。一个正常的小儿(发音正常,决不是声哑),如果出生后被放在一个不与任何人接触的环境里,没人教说话,就永远也不会说话。一个听力有障碍的小儿,即使生活在有人和他说话的环境里,但因听不见也学不会说话,这就是所谓的“十聋九哑”的道理。

对于早教市场你了解多少?


早教市场在我们中国是非常吃香的,但是对于这些早教机构是否就可以完成父母们“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心愿呢?以下就让我们一起来详细的了解下有关早教市场的相关内幕吧!

西方实验室数据成国内早教赚钱“法宝”

早教机构通常说,西方大学研究机构通过对0~6岁各年龄段孩子的实证案例研究,家庭早期教育投入越大,他们在20~60岁时的成就越大,家长的回报就越多。

同时,一些早教机构把国外大学生命信息学科研究的一些数据引进来,采集孩子的掌纹及指纹,分析各种先天遗传的差异和特质,并由此来反映被检测者大脑发育、皮层状态和灰质的分布情况,进而判断出婴幼儿的“最优发展方向”,开出诊断培养清单。

更有甚者,他们用“捕足婴幼儿敏感期”理念迎合年轻家长的心理——孩子发育成长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在其对外界事物的敏感期,进行一定的强化训练与刺激引导,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他们举例说,犹太父母在孩子启蒙阶段,会在《圣经》上涂些蜂蜜,孩子舔后发现《圣经》是“甜的”,以此不断激发其求知欲望;美国前总统布什的母亲,为了让布什从小养成阅读习惯,每天把自己的读书时间调整到孩子放学的时候。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早教银行论’等都是一些伪早教理念。”北京市民办教育协会秘书长马学雷一针见血地说,现在社会需要理性思考与应对早教机构倡导的各种理念。人生本来不是一个攀比的过程,在0~3岁刚起步阶段,就鼓吹用百米冲刺的方式来代替人生几十年甚至近百年的“长跑”,是极为不负责任与不妥当的。

因为,国内早教机构最多成立了十多年时间,没什么研究成果,多是借助西方还停留在实验室阶段的研究,有一部分简略的研究成果和相关测算数据介绍,但没有更详细、具体的研究文章或科研成果。一门学科的研究建设是极为严谨的事情,至少需要二三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检验与更多的实证分析。

显而易见,民办机构一直牵着中国早教市场的鼻子走。西方实验室数据成为他们赚钱的“法宝”。据分析,伪早教理念的产生、催化与广为传播,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商业教育机构在利益驱动下炮制的一些迎合民众心理的概念。它在加剧学生家长焦虑的同时,更变成了有关机构赚钱的华丽外衣。

家长盲目跟风,把开发孩子潜能的责任交给早教机构

中国少先队事业发展中心教育专家郭彬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认为,中国现代家庭教育最大的弊端就是一些家长没有主见与方向感,社会上流行什么,家长就让孩子学什么,让那些伪早教机构钻了空子。

积极报早教培训班的家长多是这两类:一类是生活压力大、育儿焦虑大的年轻家长,平时忙于奔波,很少有时间照顾孩子,便把教育孩子的希望寄托给早教机构。

另一类家长是独生子女家长,他们没有什么养育婴幼儿的经验,自己生活能力不强,对孩子要求还高,显得十分盲从与无措。他们往往相信早教机构牌子那么大,经验肯定丰富,以为花大钱就能免除自己的育儿焦虑。

记者询问了几名报名亲子班的家长,有的家长说,他希望孩子通过参加亲子训练班以后更健康更快乐;有的家长则期望婴幼儿参加早教对今后的学习成绩有所提升;有的家长不知道送孩子上早教的目的是什么,别人家的孩子都上了,自家孩子也就跟着上了;有的家长则像在商场买电视机安好就可以看节目一样,期待孩子上了培训班在思维、习惯、人文素养等方面都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花了大钱就能买到孩子的早期开发,就能缓解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焦虑吗?

“每个婴幼儿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有其特定的规律与一些未被挖掘的潜能。年轻父母自己不关注孩子,倒把培养发掘孩子潜能的责任交给社会上的早教机构。这不太可能吧?”在多家早教机构担任过人力资源总监、运营总监的张慧子说,每家早教机构都有特定的盈利模式,他们考虑更多的是如何实现利润最大化。这种信息不对称、目标不一致的现象最终导致家长期望值大打扣折,“实际上,家长花了很多的钱不一定达到预期目标”。

以咨询公司名义搞早教没有教育资质却能圈大钱

早教的特点是,在孩子身上的投入无法在短期内看到明显效果,长期效果也缺乏有力数据证明。这让早教机构有了高收费、以好的教育之名忽悠家长掏钱包的“空间”。

目前早教市场的状况是,收费高昂,早教机构与父母的纠纷时有发生。

同时,早教机构未纳入教育部门的监管,工商、税务等部门只是监控其经营、纳税情况;收费标准不一,未经物价部门统一审核;早教师资水平参差不齐,无证上岗现象严重等。

据记者调查发现,国内早教机构的资质主要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幼教集团向前延伸至0~3岁婴幼儿的教育,有一定的幼师与教育专业基础;第二种是各种培训学校向早教领域延伸业务,虽然不是专门针对早教的,但在培训场地、师资与管理上具备一些教育的基本条件;第三种是以咨询公司名义从事早教业务的。早教网

知情人士向本报记者透露,第一种、第二种资质类型的主体机构需要经过教育行政部门审批、备案。第三种资质类型的早教机构只需要在工商行政部门注册即可。市场上大部分早教机构属第三种资质类型。它们在工商营业执照的经营范围中以儿童心理、发展咨询为名,打擦边球进行登记、注册,实际上在从事早教业务。

再加上很多年轻家长送婴幼儿报名或进行亲子培训时,没有仔细查看早教机构的营业执照与合同,导致了不少纠纷。这都加剧了家长们的焦虑和无所适从。

早教列入学前教育范畴就能缓解家长焦虑?

网名叫“高欣婷”的人士认为:“很多孩子赢在了起跑线上,结果输在了终点线前。过早地让婴幼儿接受各种教育功利化前移的压力,就像橡皮筋一样绷紧的时间越长断得也越快。”

说虽然这样说,但在早教机构强大的宣传攻势下,望子成龙的家长保持冷静并不容易。有人提出,除了从观念上引导年轻家长外,有关部门是否也应及早规范早教市场?

在我国现有教育体系中,把3~6岁孩子的教育划入学前教育,有专门的行政部门在管理,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提供保障。0~3岁婴幼儿的早期教育,则既不属于学历教育,又没有划入学前教育,处于两不管状态。

马学雷建议,国家有关部门需要打破3~6岁学前教育的狭隘定义,将0~3岁的婴幼儿早期教育正式纳入学前教育事业的范畴,统一规划、引导与规范,明确将早期教育管理等职能归属教育行政部门,参考民办幼儿园的设立程序,明确早教机构的性质属于民办非企业单位,由民政部门注册设立,对早教机构从业人员资质进行审查。从事早期教育的工作者必须持有育婴师或教师资格证书,早教机构必须配备医师、营养师、心理咨询师等。同时,主管部门要负责监督、评估和指导早教机构的保育、教学工作。

据了解,成立早教协会,定期组织学习,进行办学指导、行业自律与资源共享等事宜,有关部门正在筹划之中。一方面是对早教师资的认定,引导社会机构做到早教老师持证上岗,倡导早教老师朝更高的专业水平方向发展。另一方面是利用行业组织的非行政力量与市场的无形之手评估早教机构办学实力与水平,优胜劣汰,把那些只想赚钱不做教育的害群之马驱逐出早教市场。

有关部门表示,要促进科学的家庭早教观念在更大范围内普及,建议年轻家长在选择早教机构时克服焦虑心态,一是考虑家庭的经济状况量力而行;二是充分尊重孩子的个性与兴趣;三是擦亮眼睛,多到不同的早教机构进行试课、考察其办学特色与专业化服务水平,排除一些伪早教理念的干扰。

本网站小编总结:目前早教市场是异常的火爆,近几年“幼儿双语教育”、“珠心算”、“强化记忆”等等的培训班是层出不穷,在此希望家长们都能够摆正自己的心态,选择科学的育儿方法来教育孩子!

宝宝“把尿”知识你懂多少?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到底做为父母应该如何正确的对待“把尿”事件呢?

一、“把尿”前须懂的宝宝发育

宝宝刚出生时器官发育还不成熟,膀胱容量小,肾脏代谢也不完善。大部分宝宝在一岁半到两岁之间,膀胱才能发育得能憋住尿了,才能明白自己必须上厕所时的身体感觉信号,并会提前告诉你。

宝宝长到1岁半以后,一般都能灵活坐、站、行走、蹲、起了,这说明他们的肌肉神经已有了一定的发育。从生理上看,他们开始能够控制便便或尿液的“存”与“放”;从心理上看,宝宝也能听懂大人的指示。

二、如何给宝宝把尿?

1、在宝宝排便时,你要发出“嘘嘘”的声音,或是其他类似水流的声音,或是说“尿尿”。这样做的目的是让他在这个声音和排便之间产生关联。

2、每当你发现宝宝要排便时,摆好把尿的姿势后,你都要重复这个声音,直到他排便结束。时间久了,你的宝宝就会把这个声音作为要排便的信号,把自己要排便的意愿,跟把尿联系起来。

3、当你的宝宝发出典型的即将排便的信号时,你用双手从后面轻轻地分开宝宝的双腿,扶着宝宝凌空坐在马桶、尿盆、痰盂等上方。如果宝宝还很小,竖头不是很好,就让他的头、颈、背舒适地靠着你的一侧胳膊或是你的腹部。

4、观察宝宝,了解他的排便模式。你的宝宝一般什么时候排便,多久排便一次?他总是会在某个特定时间排便,比如刚刚睡醒的时候?还是会在必须排便的时候,做出某些特定的声音、动作或表情?

5、晚上睡觉时,在床边放个尿盆,在宝宝睡觉处放一块防水尿布。晚上宝宝醒来吃奶之前,或是有烦躁表现的时候,就给他把尿。宝宝通常会在需要排尿前表现得烦躁或是翻身等的信号。当他尿湿后,你可以轻轻地抽出最上面那块防水尿布,这样可以尽量少打扰他的睡眠。

三、给宝宝把尿的注意事项

1、当宝宝失误,出现尿床或者尿裤子时,家长要保持平静、放松。你的态度可能会决定宝宝对把尿这件事的态度。千万不要给宝宝施压,也不要惩罚宝宝。你要温柔、积极,再加上一点幽默感,让宝宝喜欢把尿。

2、在给宝宝把尿这件事上,你不用过于较真。你偶尔可以给宝宝用尿布,比如晚上或是外出的时候,这样会更方便。为了减少宝宝因此产生的混乱感,你可以尽量用传统棉布尿布,因为纸尿裤吸水性能太好,宝宝尿湿或便污后,自己往往意识不到。

3、不要强迫宝宝把尿。随着宝宝自我意识的增强,给宝宝把尿,方法也无可挑剔,但宝宝有可能突然抗拒把尿,把尿时哭闹,一放下就尿了。这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随他自己的意愿。多准备几条给宝宝换洗的裤子,并及时清洗、消毒。

4、为了方便,把尿的宝宝多半穿开裆裤。现在市面上很多婴儿裤子都是开闭裆两用的。买回来后,你只要小心剪开裤子的裆部就可以了。一般来说,根据宝宝的身体结构特点,后裆开缝会比前裆略长些。如果你给宝宝穿开裆裤,得注意家里的卫生,特别要注意地板的清洁。外出时,给宝宝戴上尿布,或是闭裆裤,别忘了再拿几条更换的尿布或裤子。

建议

家长不要给太小的婴幼儿把尿,选择透气、吸水、柔软、卫生的纸尿片可能更好。根据个人不同情况,在2岁前后训练孩子自行控制排尿是比较合适的,当然训练的时候还要注意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

方法

当然最好避免一些特殊情况,例如:不要让宝宝喝太多水和牛奶之后马上入睡。晚间尽量少把尿,采用慢慢延长“把尿”时间,让宝宝晚间起床尿的次数越来越少,让宝宝晚间有个好的睡眠很重要。宝宝一般能在3岁以前逐步学会憋尿,自己控制排尿了。

1岁宝宝肢体语言 你读懂多少?


科学家们曾研究过数千名婴儿,发现在宝宝学会说话前,他们还没有足够的沟通、表达能力来顺利传递信息,只能靠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来表达他们的一些想法和意愿。对于父母来说,如果能正确地理解宝宝的身体语言,就能了解宝宝的感受和需求,给予其最贴心的呵护。

0-3个月宝宝

宝宝刚刚出生的几周可能就会有很多的动作,好像在表达很多的信息。实际上从他们一出生,当你接触宝宝的脸颊或者伸开他们的手臂或脚的时候,他们会扭头,同时如果你将手指放到宝宝的手掌时,他会尝试紧紧地抓住你的手指。

但有趣的是宝宝这些肢体的语言实际上并不是真正地跟你在沟通,而是与生俱来的一些反射动作,通常这些动作在几个月内就会消失转为有意识的动作。但宝宝出生的所有的动作并不都是条件性的反射动作,有时他的一个小小的微笑可能也表达了他很高兴,这可能是宝宝对父母几周辛劳的一个回报。

4-8个月宝宝

到四个月大左右,宝宝身体所表达的信号会变得更加清晰,这是因为他们开始能够协调他们的动作和想法,他们还会利用动作来表达他们的需要,例如举起双手希望你的抱抱,或者他们踢椅子的时候就表明他们坐不住了。

除此之外,他们还会利用动作来提示他是否想跟你做游戏,例如他会把玩具扔到地上,他并不是为了要惹恼你,而是希望邀请你加入他的游戏中。但当宝宝经常扭转头或者中断与你进行眼神交流的时候,就表明了他所接受的外界刺激已经足够了,这个时候希望自己玩。

9-12个月宝宝

到了大约宝宝大约九个月大的时候,他们的认知能力会得到很大的提高,同时随着活动能力和手和眼睛的协调能力的提高,清晰并且带有交流意识的姿势动作开始会成为宝宝的第二天性,他能够很轻易就表达出他的需要和爱好。

例如他看到家人的时候他可能会伸出双手希望得到拥抱,而当他们见到陌生人的时候他们就会抓紧爸爸妈妈的手。同时这时候的宝宝已经能够开始发出一些他们独有的声音,例如“嗯嗯”“baba”等。

在这个阶段,父母一定要注意自己惯用的身体语言,同时也要不失时机地对宝宝进行语言教育。

适时训练宝宝肢体语言

身体语言所表达出的一个人内心的意思,有时比说话更为真实。宝宝由于口语表达能力不够成熟,所以最擅长运用其身体语言,如高兴时手舞足蹈,生气时捶拳踢腿,难过时嚎啕大哭等,都很明显而容易被了解。因此,身体语言成为婴幼儿在能够以词汇表达意思之前的一种与他人沟通的工具。

营造一个温馨的学习环境:宝宝在温馨的环境中,才可能让自己的潜能发挥得最大。温馨的环境有助于宝宝智力的开发,也有助于宝宝表达自己。

给宝宝发挥想象力的空间:给宝宝一支彩笔,一张纸,鼓励他画画,任其想像的画,然后可以试着让宝宝来讲解一下他画的是什么,有什么含义。或与宝宝一起看动画片。讨论剧中人物,这时一定要抓住时机教宝宝学说话。这时的效果比平时更好。这些都有助于孩子提高察言观色的能力与学习合适的身体语言。

适时给予宝宝鼓励和赞美:当宝宝发音正确或可以说出一个简单句时,父母要以微笑或者爱抚给予鼓励。跟宝宝说话时,要注视他的眼睛,不要两手臂交叉抱在胸前,给宝宝造成压迫感和排斥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