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我们可以通过以辅助游戏的方式,对幼儿进行早教。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更好的融入陌生的环境,让孩子更好的接受教育。孩子早教最适合的年龄是多大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孝感动天 绝无仅有的二十四孝图》,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孝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精髓。“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元代郭居敬辑录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后来的印本都配上图画,通称《二十四孝图》,成为宣扬孝道的通俗读物。

“二十四孝”故事编定成书之后,在我国流传数百年,几乎达到了家喻户晓的程度,对旧时代中国人的伦理道德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

当下,有识之士认为,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准则不应该完全抛弃,孝道作为维系和促进以家庭为细胞的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仍然应该发扬光大。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尊老敬老的良好风气,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但也有人质疑,孝道作为传统农耕文化和封建专制政治核心,已不适应飞速前进的时代中国.

此《二十四孝图》乃高密扑灰年画传人吕虹霞、吕蓁立所作。高密扑灰年画亦称“民间写意画”,作画时先用柳枝烧制的炭条打好草稿,然后用毛笔勾描,再用白纸拓印,一稿可拓扑多张,“扑灰”由此得名。扑灰后的画稿还要加以手绘,经多道工序后才能成画。

01孝感动天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02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03啮指痛心

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04百里负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孔子家语·致思》)

05芦衣顺母

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06鹿乳奉亲

郯子,春秋时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一次取乳时,看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赠,护送他出山。

07戏彩娱亲

老莱子,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跌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08卖身葬父

董永,相传为东汉时期千乘(今山东高青县北)人,少年丧母,因避兵乱迁居安陆(今属湖北)。其后父亲亡故,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上工路上,于槐荫下遇一女子,自言无家可归,二人结为夫妇。女子以一月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荫,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助董永还债。言毕凌空而去。因此,槐荫改名为孝感。

番外篇:唐伯虎卖身葬父点秋香

【摇篮小编点评】:唐伯虎,明朝人,因生於寅年寅月寅时,便取名「寅」,因为寅为虎,又取字伯虎,后改字子畏。号桃花庵主,江南四大才子之首。为人风流倜傥,放浪不羁。想必他也是从董永卖身葬父的故事中获得灵感,为了接近秋香姐,而在华府门前上演了这出悲情大戏,虽然最终赢得美人归,但这种假孝道之名行泡妞之实的行为,必须予以强烈谴责。

09刻木事亲

丁兰,相传为东汉时期河内(今河南黄河北)人,幼年父母双亡,他经常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议,每日三餐敬过双亲后自己方才食用,出门前一定禀告,回家后一定面见,从不懈怠。久之,其妻对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针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兰回家见木像眼中垂泪,问知实情,遂将妻子休弃。

10行佣供母 

江革,东汉时齐国临淄人,少年丧父,侍奉母亲极为孝顺。战乱中,江革背着母亲逃难,几次遇到匪盗,贼人欲杀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迈,无人奉养,贼人见他孝顺,不忍杀他。后来,他迁居江苏下邳,做雇工供养母亲,自己贫穷赤脚,而母亲所需甚丰。明帝时被推举为孝廉,章帝时被推举为贤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将。

【摇篮小编点评】:所谓盗亦有道,孝子在古时是相当受人尊重地,连强人也要网开一面。然而后世许多行走江湖之人一旦遭遇险境,为求保命,言必称家有八十老母,也是将孝道功利主义化了。

11怀橘遗亲

陆绩,三国时期吴国吴县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科学家。六岁时,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两个橘子。临行时,橘子滚落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郎来我家作客,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回答说:“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给母亲尝尝。”袁术见他小小年纪就懂得孝顺母亲,十分惊奇。陆绩成年后,博学多识,通晓天文、历算,曾作《浑天图》,注《易经》,撰写《太玄经注》。

相关知识

周岁内如何锻炼宝宝的手指(图)


“心灵必然手巧”,那么反之,很多专家也指出:手指越灵活的儿童头脑也更加聪明。那么,怎么样帮助未满周岁的宝宝锻炼他们的手指头呢?

很多爸爸妈妈都有这样的经历:把东西放在新生儿的手心儿里,他就会牢牢地把它抓住。其实,这只是婴儿一种先天原始反射的体现,我们称其为“抓握反射”。这种反射是不受婴幼儿大脑意识控制而做出的本能反应,并不代表着我们的宝宝已经开始知道如何运用他们的小手了。

新生儿的小手大部分时间都紧握成拳,妈妈可以在孩子睡醒的时候给他们的小手做按摩,还可以把大拇指放在宝宝手心里,让他练习抓握,这类练习能够帮他们增强对手部的身体意识。

在宝宝四个月左右,可以用一些颜色鲜艳或带有响声的玩具引逗宝宝,在他们的身体两侧或眼前左右晃动,鼓励他们用小手去抓,这样不但可以练习宝宝的手指精细运动能力,同时还可以训练他们的手眼协调能力。

七八个月的时候,宝宝一般可以开始训练爬行了,这个时候也是锻炼宝宝手指的大好时机。我们可以将宝宝感兴趣的玩具放在面前让他爬着去抓,同时也可以放一些宝宝喜欢的书,鼓励他去翻阅。翻书、撕纸这些简单的动作对宝宝来讲都是意义重大的,不但可以培养他们的手眼协调能力、手指运动能力,同时对他们的认知发展也有很大帮助。但是,请妈妈们要记住的是,这个阶段宝宝们的运动范围变大了,他们的手指变得相对灵活了,但是却还处在用嘴巴“尝”世界的阶段,所以一定要保证宝宝们拿在手里的东西是安全的、卫生的,不会引起宝宝的任何不适。

九十个月的宝宝正处在用手势表达简单语言的前语言阶段,妈妈们可以慢慢教宝宝一些简单的手势,比如:打招呼、再见等等。另外,每天可以放一些节奏明快的歌曲,引导宝宝张开小手,跟着节奏拍手。这些练习不但对于宝宝的手部发展非常有帮助,同时对于他们的语言发展和社交能力也是很好的训练。

孩子缺少“孝”的教育吗?


上海的一场高校联合招聘会上,一些毕业生表示,父母并不急着让他们赚钱养家,有的还建议他们先待业结婚,等就业形势好转再找工作。为了给孩子找工作留出宽裕时间,父母情愿被“啃”。家庭条件较好的尚可,没这个条件的,可能还会羡慕不已呢。理解这些父母吧,想必他们不会不明白这个道理:“老鹰”翅膀下的“小鸡”迟早有一天要独自生活的。

我们的孩子缺少“孝”的教育吗?答曰:唯唯,否否。当我们眼看着自己周围或家里“不孝”的事例逐年增多,我们似乎可以将之归因于“孝道”或“孝德”的缺乏。

老子曰:“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从我们对“孝道”的提倡这个侧面,也可以见出“现在的孝道是一代不如一代”。

为什么会产生“孝道缺失”的社会现状呢?人们寻出了各种不同版本的解释。一曰“四二一”的家庭结构论,六个大人围着一个“小皇帝”转,养成了他们自我中心,唯我独尊的性格;二曰应试教育压力论,在高考指挥棒强大魔力的支配下,为了让孩子们在将来能“过五关,斩六将”,顺利地冲过“独木桥”,家庭、学校、社会过分重视智育,而忽视了德育;三曰市场经济冲击论,随着社会转型期的到来,人们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存在滑坡现象,重金钱、轻亲情、重利轻义,追逐物欲等思想意识侵蚀了一些人的头脑,而孝敬老父老母这个中华传统美德则被抛之脑后,或者虽有“孝”的意识,但对于处在事业发展期的中青年人来说,他们没有时间,更没有精力照顾老人,或者高昂的教育费用使家庭不堪重负,对老人的赡养不得不放在其次。身教重于言教,大人们对自己父母的不能尽孝,必然影响到下一代对父母的态度。

之所以曰否否,是因为我们几千年来一直在提倡“孝道”,现在还在提倡着,孩子们缺少“孝”的教育才怪呢?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孝道”败坏了“孝”本身。“孝”的根本在于对父母的爱,而不是感恩,不是责任,仅仅只是人类之爱的一种。“孝”是一种对人类行为的外在制约,是“环境导向”的,一旦社会环境发生变化,是否还能“孝”下去那就很难说了。另一方面而言,“孝”很容易被“工具化”,成为“老莱子娱亲”似地“把肉麻当有趣”的做秀,“郭巨埋儿”式的残忍冷漠,成为某些人博取名利的手段。早在汉代就流行“举孝廉,父别居”的民谣,可见“孝道”的沦丧实在并非始于现时代。我们缺少的其实是爱的教育,我指的是人类之爱,也可以称之为“人”的教育。我们并非没有人类之爱的传统,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孔子曰:“仁者爱人。”何等地廓大,只是到了“吾朝以孝治国”,故大力以各种强制的或非强制的手段推行“孝道”的时候,人类之爱便被“孝道”所堙没与扼杀了。

“孝道”的提倡,实在产生于成人的自私——认为父母的生育子女是莫大的恩德,责望着子女将来的报偿。中国的父母往往一切都为子女预先安排妥当,我们似乎很难说这不是无私的爱,但却又很难说其中没一点儿私心。对子女“一切包办”式的爱,在潜意识里未必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控制欲或权力欲,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父母对子女的“爱”便成了微妙的权力平衡的秘密通道。鲁迅在《坟?我们怎样做父亲》里说:“长者须是指导者协商者,却不该是命令者。不但不该责幼者供奉自己;而且还须用全副精神,专为他们自己,养成他们有耐劳作的体力,纯洁高尚的道德,广博自由能容纳新潮流的精神,也就是能在世界新潮流中游泳,不被淹末的力量。”

印度诗人泰戈尔曰:爱是理解的别名。对子女的爱就是意味着对子女的理解与尊重,“爱”的教育也就是“人”的教育。儿童虽小,也是独立的个人,有自己内外两面的生活。周作人先生《我的杂学》一文里说:“以前的人对于儿童多不能正当理解,不是将他当作小形的成人,期望他少年老成,便将他看作不完全的小人,说小孩懂什么,一笔抹杀,不去理他。”这两种态度都是不可取的。当我们责望我们的孩子们以“孝道”时,我们是否检查过自己培养孩子的方法或观念上有没有问题?我们是否给了他们应得的理解与尊重,给了他们“爱”的教育也就是“人”的教育?一个内心充满了人类之“爱”的“人”,我们还用得着拿“孝道”来约束他吗?(作者:宕子)

石岚:唯有“爱”与“陪伴”,换来惊喜和感动


石岚就职于上海东方电影频道,是一个较晚育的妈妈,有一个9岁大的帅气儿子。石岚其实是一个非常重视家庭的高层妈妈,常常强调自己与其说是教育者,不如说是受教育者,与儿子轻松的相处方式,也是不少妈妈特别羡慕的,这其中少不了“陪伴”与“沟通”的身影。“注重妈妈与宝宝的交流,强调与宝宝一起成长,倡导自然健康的生活方式”,是石岚最赞同的教育理念,这也是美素佳儿的品牌理念,为了能够让儿子成为一个乐观的小男子汉,石岚将自己的教育理念总结为“爱”与“陪伴”,在母亲节之际,分享给我们她的幸福育儿故事。

陪伴,是获得幸福的过程

石岚的工作与艺术相关,身上更多了些感性的因素。过去的18年,她的职业都没有改变过,工龄上算是个“老电视工作者”。石岚很爱电视,也关注电影,常常跟着电视、电影中的人物一起感受故事情节,而作为妈妈,她在陪伴儿子成长的过程中,也感受着彼此成长带来的幸福感。

“我是一个较晚育的妈妈,孩子今年9岁,家庭是我生活中极其重要的部分,观察一个孩子的长大过程,犹如观察自己的重生一般奇妙。与其说我是教育者,不如说是受教育者。”石岚这样说。

作为高层管理者,石岚的事业却是在生完孩子以后昂扬上升,这反而让她在陪伴孩子的道路上,一开始就觉得艰难无比。

“生孩子的时候还没有做到企业管理者岗位,和很多职业妈妈一样,完成哺乳期后就重新投入工作。电视工作者的忙碌是世人皆知的,我们经常加班、通宵工作,连续出差,顾不上家里。说不两难是假的,尤其是在孩子上学后的日子,工作时间和他的作息时间刚好交错,最长有一周半没有看到过醒着的孩子,想起来就很心痛,压力大时还会偷偷流泪,觉得放弃陪伴孩子成长的代价太大。”

陪伴,其实在石岚的眼中,本身就是自己和孩子获得幸福感的重要途径之一。所以当大量工作来袭时,她更希望自己能够两面兼顾,不让自己成为孩子成长世界中缺失的角色。

“婴儿期还好,对孩子的喂养工作还是以“喂”为主。周末的时候除了每天3顿的奶之外,我会绞尽脑汁给他做辅食,尽量让他吃的营养全面、花样多一些。毕竟在工作日,老人帮着看孩子已属不易,也根本没有时间再多花心思给孩子更新辅食的品种。等到他快2岁的时候,每天晚上睡前的讲故事时间,是我和孩子真正能够零距离相处沟通的时间。说起来也奇怪,小孩特别喜欢重复的听一个故事。我记得,讲三只小猪的时候,我会随意的发挥,但他都能记得,当我讲到大灰狼出现时,他都会说出大灰狼接下来要说的话。从这个时候开始,我们家就养成了讲睡前故事的习惯,即便我加班工作不在家,也会打电话和孩子说一声,晚上的睡前故事换别人给他讲。”

(石岚的儿子小时候)

陪伴,是更多沟通与宽容的过程

其实育儿和工作是有互通性的。“工作中需要带团队,虽然后辈们不是孩子了,但存在于‘带领者’和‘跟随者’之间的这种关系,和母子关系有相似之处。我是一个对自己要求比较严格的人,从小父母就是这么把我教育大的,但是在工作和育儿的过程中,我越来越体会到‘宽容’的好处,在他还不会用语言表达自己想法的时候,喂养都会觉得很累,就还达不到培育的层面,但其实很快就可以发现,这个小家伙即使不会说话,也是可以和你‘沟通’的,你对他笑,他就似乎真的感受到你的心情,也会跟着你一起笑。其实我一直认为宽容可以给跟随者以信心,给孩子以鼓励,最重要的,你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做,他们所得到的经验、教训,会比‘不听我的你会出错’这样的保护主义预警来得更有益。”

就像石岚说的那样,当我们尝试与孩子沟通时,陪伴的过程其实就已经开始了,无论他是在牙牙学语,还是古灵精怪的时期,他都会以自己的方式回应你,而这个回应的过程也改变了我们。

“之前我工作团队的年轻人开始集体叫我‘石妈’,除了是一种比‘领导’更亲昵的称呼外,我相信我带队的理念中,那种多多少少的‘母性光辉’,也感染到了大家。”石岚这样说。

(石岚与儿子的休闲时光)

陪伴,为了让孩子充满正能量

孩子得到的关爱与陪伴越多,就会越乐观,越积极。“以前没有什么育儿理念,觉得孩子来到这个世界,就是上天给予的珍贵礼物,那就让他顺其自然的成长就好,但是随着孩子慢慢长大,他的言行举止都开始模仿大人,并且慢慢的形成自己的性格,才越来越体会到夫妇间合理分工,宽容大度,散播正能量的重要性。在孩子开始牙牙学语的时候,我就开始注重对孩子兴趣爱好的挖掘,比如他喜欢乱涂乱画,我觉得这不见得是件坏事,可能挺多爸爸妈妈就会觉得乱七八糟的很不好,但我觉得这恰恰是给了父母一个发掘孩子潜能的好机会。其实对于孩子的成长,我觉得父母最重要的是要学会陪伴,只有陪伴的过程中,你才能够真切的感受到孩子的迅速成长,你才能够真实的了解自己的孩子。学习和生活上,父母双方一方严格,一方慈爱是很有必要的,就是俗话说的红脸白脸,这能确保孩子状态是张弛有度的,情绪有缓冲对象的。但在为人道德上面我们达成共识:学习可以不是最优秀的,因为人和人都有个体差异,发育缓急,但思想道德是后天教育出来的,凡是违道德的行为,将会受到格外严厉的批评。”

(快乐的小男子汉)

如果在“我希望我能陪伴你()成长”中填空,作为妈妈的你会填上哪些词?

对于这个问题,石岚回答的毫不犹豫:“当然是快乐、健康。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太多我们自己小时候的影子,他们经历的一切,仿佛就是我们的重生。我们小时候没有的学习压力,我也希望他们少一点,我们小时候玩那么多非高科技但乐趣无比的弄堂游戏,我也希望这些‘电脑小宅男’们能体验一下;我们曾经历过同样的学习考试艰难过程,但成长后发现生活和事业的顺利并非全部来自‘成绩’,所以我也会注意释放压力,让他们尽可能地感受过程,注重实践,弱求结果。能看到孩子们无忧无虑的乐呵笑,是我最开心的时候。当然,健康也是极为重要的,城市空气环境大不如前,孩子们的体质都不好,我儿子就是一路从过敏状态中长大的,撇开所有的,唯有他们健康,我们才最心安。”

陪伴,与宝宝一起成长

石岚与我们分享了她陪伴儿子成长的故事,我们也真实的感受到她的用心和幸福。在美素佳儿陪伴宝宝一起成长的旅途中,这样值得分享的故事可不少,母亲节之际,就让我们用分享的心态,听一听她的育儿过程,讲一讲你的育儿故事。

为什么有的孩子爱打人?


一、宝宝爱打人误会了家长的“称赞”

宝宝快17个月了,每当宝宝与家人或邻居玩得高兴时,会突然举起小手打人家的脸,打得叭叭响,躲都躲不过。看他的意思,也不是表达不满,也不是挑衅,那是什么意思呢?

孩子9月龄左右的时候,手的功能分化有了突然的发展,手腕到上臂的支配能力有了很大的突破。打人会让他们体验到前所未有的乐趣,就像我们突然之间会了某种技能一样,很愿意使用。

家长抱着宝宝嬉戏的时候,有时宝宝会无意识地拍打家长的脸,而且发出快乐的笑声。此时如果家长错误地引导和强化这个动作,夸他们长了本领,或者觉得动作卡通,干脆亲含其小手表示“做得好”,就会造成宝宝喜欢打人。

另外,宝宝过了1岁,在语言发育过程中,有一个阶段会发出“哒、哒、哒”类似“打”的发音,并且手上有拍打的动作,这是宝宝语言发育必经的一个过程。此时,如果家长错误地引导和强化了这个动作,就会造成宝宝喜欢打人。

还有一个可能就是,有些爸爸妈妈喜欢在宝宝面前互相拍打调情,这样,宝宝可能会误认为“拍打”就是表达“高兴”和“喜欢”情感的方式。

宝宝越小,这种“打人”的表达模式就越容易固定,而且不容易纠正。我们除了教宝宝基本的生活技巧和知识,更要教给宝宝正确的情感模式,例如教宝宝亲吻家长、轻轻抚摸家长,以表示对家长和别人的爱。当宝宝打人时,家长当时的态度和做法相当重要。无论什么原因引起的打脸,都可以直接把他们放在地上,双手按住孩子的肩膀,严肃而平和地告诉他:“爸爸妈妈/阿姨不喜欢打人的孩子!”保持1分钟,讲明谁也不要抱孩子,几次以后,宝宝的攻击性行为就消减了。另外,反应快的家长可以设法转移宝宝的注意力,如,当他刚举起手时就和他做击掌的动作,嘴里可以有节奏地说“你拍一,我拍一”,时间长了,孩子就会改了抬手打人的习惯,抬起手来,他的惯性就是要玩那个拍手游戏!

二、宝宝爱打人用打人在试探

我家宝宝19个月了,不知为何,出门和其他小朋友玩时总喜欢打人,有时是有人想抢他的玩具,他要自卫;有时是没事也会“撩”人家。谁都敢打,搞得在小区游乐场里“名气很大”。在他打人时,我会打他手,不知对不对,他好像习惯了,我一板着脸走过去,他就会伸手给我打,如此“敢做敢当”,倒让我心里没了底:下一步怎样教育他才好?

有的孩子在家不打人,进入群体交往时会去打小伙伴。有时打人,是因为他还不会与别的孩子交往,他是想表示友好;有时是想引起别人的注意;有时是在用肢体语言与别人交流,只是他还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动作幅度和力度。要是这样的话,妈妈可以拉着他的手,教他用拉一拉或轻轻摸的方式来与人交流,告诉他,用力打其他人,人家会疼,也可以在他身上试一试,让他有感性认识。

有的孩子打人,是因为不会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需要,所以他就会用打人的方式来引起别人的注意,表达自己的愿望。要是这种情况的话,就因势利导让宝宝学习与人交往的技巧,如怎样说服别人将玩具还回来,或说服别人“轮着玩”。

还有一种情况也是存在的,即这个年龄的孩子打人,是因为孩子想试探一下打人会引起什么后果。常有这样的情形,孩子打了同伴,而看到同伴哭得伤心,便也会跟着哭起来。这个时候你就要抓住机会对他说:“看,你把弟弟打痛了吧,弟弟那么伤心,妈妈带你去向弟弟说对不起!”若是哪次你的孩子被别人打痛了,不能指使你的孩子“以牙还牙”、也去打别人,而要抓住机会边安慰边教育他说:“痛吗是不是很痛这就是我上次说过的为什么不可以打人,你要记住!”让孩子从自己的疼痛中亲身体会到打人不好。这样他以后就会不再去打人了。

如果用说服的方法不见效果,你可以进一步采用“身体约束法”,立即让孩子坐下并面对着你,抓住孩子的手臂和肩,大约1分钟后松开,并告诉孩子错在什么地方。连续一星期使用这种约束法,就能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家长绝对不要体罚孩子,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打手心”的惩戒会很快失去它的效力,还可能在孩子长大后诱发他“以暴抗暴”。最好的办法是“冷处理”——把正在任性闹腾的宝宝放在一边,告诉他父母很爱他,但必须等他意识到他错了之后再和他说话。这样的话只说一遍即可,不要向宝宝过多解释为什么。

三、宝宝爱打人为了不受冷落

孩子刚满两岁,却发现她最近越来越霸道,只要家里来了客人、妈妈要分神去接待时,她就会哭闹,粘着妈妈不让她与客人谈话;要是还不行,就会跑过去打客人,搞得妈妈都不敢让亲友到家里来,也不敢带着孩子与人就餐,这可怎么办?

两岁左右的小孩,处于自我意识高速发展的阶段,会很在乎妈妈和客人是否注意到她,当发现自己被冷落时,常会产生不安的情绪,哭闹、摔东西、打人等异常行为便随之出现。有时孩子打人,并非讨厌客人,而是“嫉妒”客人分去了妈妈的注意力。为了让妈妈转过头来注意她,攻击行为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即使换来的是妈妈的一顿责骂,但对一个两岁的孩子而言,可能尚无法将“打人”和“被骂”相联系!

不要把孩子“晾”在一旁,而是要促成孩子和客人间的互动:让客人听孩子表演儿歌;观赏她的积木城堡和涂鸦画作……让她感觉到,客人的到来不但没让她受冷落,还提升了她的被关注度。同样,在接待客人时,父母一定要随时要让孩子知道你在关注着她。

要是孩子已经去“攻击”了客人怎么办?除了立即制止,抓住她打人的那只手,同时严肃地直视她的眼睛,让孩子明确地知道您因她的行为而生气、难过,目的是要孩子了解打人是不对的。宝宝“爱打人”的其他可能原因

●宝宝无意中看到暴力,有打斗场面的电视节目,包括某些进口的动画片,宝宝会模仿电视节目中的暴力场面。因此家长有必要帮宝宝挑选内容健康的动画片和其他电视节目,陪宝宝一起看电视,一边讲道理。

●家长有爱打人、动作粗鲁等不良的习惯,或者存在家庭暴力。父母亲应该用良好的行为规范来影响宝宝,不要让不良的行为习惯传给宝宝。例如粗鲁的言行、打情骂俏等。

●家长工作忙或耽于玩乐,很少照料宝宝,很少跟宝宝沟通,宝宝内心孤独,也会以打人行为来宣泄。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多花时间陪伴宝宝,好好重建孩子内心深处的安全感,就十分重要。

●铅中毒或其他重金属中毒,导致宝宝脾气暴躁和爱打人。由于汽车尾气污染和装修污染,因血铅超标引发的烦躁和打人行为越来越多发,有必要引起家长的关注。多饮牛奶,绿豆汤,少到交通干道边玩耍,可预防和治疗血铅偏高。在医生的指导下适度补充必要的微量元素,也很重要。

看来孩子突然爱打人也是有很多原因的呢,家长一定要认真分析原因并且排除孩子没有其它中毒症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