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树叶的童话故事
2021-04-04 一片树叶的童话故事 一片小树叶童话故事 上一年一入学前准备爬出一片天(上)。
在孩子成长发展的过程中,许多父母都很关心“宝宝爬行”的课题。“爬”似乎是多数宝宝由坐而站必经的阶段,而“让宝宝多爬,有助其智力提升”的观念,也曾在几年前被大加倡导;然而实际上却也有为数不少的宝宝不经过爬的阶段,便直接站立、学走。那么宝宝不爬是正常现象吗?是否宝宝不经过爬的阶段,智力发展就比肯爬的孩子略逊一筹?如果父母引导宝宝多爬,真能刺激脑部发展,提升智力吗?
爬行并不是必然的发展阶段
就医学的观点来看,“会站”、“会走”是每个孩子爬行的目的,换句话说,爬行是孩子站、走的准备动作。然而,“爬行并不是孩子生长发育必经的阶段,有些不爬的孩子反而比较早学会站和走。”小儿脑神经科主任张敬文说。
小儿科主任吕适存医师也说,有些孩子天生就是不爬,直接学站、学走;有些孩子爬的时间很短,如四五天,连父母都没注意到。“其实,‘站’和‘走’都是比爬更高级的动作,当孩子具备这方面的能力时,显示他的肌肉协调与平衡已发展到相当良好的程度。”吕适存医师进一步说明。
因此,儿科医师认为,父母不需要因为孩子不爬,便担心他在生长发育上出了什么问题。张敬文医师表示,医生不会以孩子爬行与否,来评估孩子的心智发展。儿童心理专家蔡文哲也说,只要孩子其它的发展像动作、感官、智能、语言、社交技巧等都有进展,而且符合那个年龄的标准,就没有所谓“发展迟缓”的疑虑。“千万不要强迫一个不打算爬的孩子‘非爬不可’,那样太难为孩子了。顺其自然就好。”蔡文哲医师叮咛。所以客观来说,宝宝的爬与不爬是天性使然,因人而异。
孩子爬不爬也会受环境影响
可是天生就不爬的孩子多吗?张敬文医师表示,原本在自然的情境下,大多数的宝宝都会经过爬这个阶段,然而随着穷乡僻壤的改变——都市的生活空间较小;婴儿床、游戏床、学步车的普遍使用;父母因宝贝孩子而经常把他抱着、背着;怕孩子会弄脏或吃到脏东西生病;或者因为安全问题的考虑,很少给孩子在地上爬的机会,于是有些孩子便在“因应环境”的本能下,略过了爬的阶段,直接进入站和走的学习。“所以,宝宝不爬便站、走的情况,似乎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吕适存和张敬文两位资深的小儿科专科医师均如此表示。
换句话说,“环境因素”也是现代孩子少爬或不爬的主因。对此,吕适存医师表示,有时候帮宝宝换个生活环境或者更换主要的照顾者,情况便可能改观。比如以宽广的地板取代游戏床,换个赞同孩子多爬的保姆,或者给生活在乡下的爷爷、奶奶带,都可能让原本不爬的宝宝自然而然地爬了起来。“这就像有些孩子语言发展较慢,在换了环境或照顾者之后,即可获得改善的道理一样。”吕适存医师说。
亲子互动是提升幼儿智力的关键
看来不爬并不值得大惊小怪,可是做父母的还是不禁会想,宝宝是否还是爬比较好?因为我们常听说“多爬的宝宝比较聪明”,真是这样吗?
从儿童心智发展的角度来看,蔡文哲医师指出,爬行与否和幼儿的心智能力并无直接关系。专精小儿脑神经医学的张敬文医师也表示,医学界并没有“多爬的宝宝比不爬的宝宝智能较高”或是“爬行时抬头的姿势,有助于脑神经发育”等相关报告。倒是许多研究指出,亲子互动关系良好的孩子,智力较高,吕适存医师也说:“从经验法则我们也可以轻易看出,经常有机会和大人接触、游戏、讲话……的孩子,脑筋比较灵活。”
“因此,与其说‘爬’这个动作有助于幼儿心智发展的提升,不如说在刺激多爬的过程中,提供了父母与孩子良好的互动的机会,而正是这样的‘双向沟通’激发了孩子心智发展的潜力。”张敬文医师进一步表示。所以“亲子互动”才是父母应该重视的课题,至于孩子到底有没有出现‘爬’这个动作,并不是那么重要。
张敬文建议父母,对于肯爬的孩子,可以透过“地板游戏”多刺激他爬,例如和孩子玩滚球、追球的游戏,或者拿着玩具吸引孩子从一边爬向另一边。而对于那些本身不爱爬,或者因父母或照顾者的带养习惯,较时间处在学步车或游戏床的小孩,只要大人经常与孩子互动,及刺激孩子的感官(触觉、听觉、视觉等),他的心智发展与多爬的孩子相比,并不会有所逊色。
(接下文)
爬出一片天(下)
相关推荐
爬出一片天(下)
爬行能强化肌肉、刺激触觉,增加孩子的空间感
虽然从疾病、神经医学或心智发展的角度来看,宝宝略过爬的阶段,直接学站、学走,并不如父母想象的“有什么问题”,或许我们还该为孩子的“发展迅速”感到高兴。然而,如果从“复健医学”或“蒙特梭利幼教”的观点来看,“爬行”对宝宝的身心发展,却有着不可忽略的意涵。
疗养院康复科主任高丽芷指出,爬行能强化宝宝手、脚的关节,并且锻炼腹部、背部的肌肉,使这些环绕在脊椎周围的肌肉强壮有力,有助于宝宝站立时维持良好的姿势,进而减轻脊椎的负担。换言之,宝宝爬行与其未来的脊椎健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高丽芷主任表示,在我们人体的脊椎周围有许多重要的神经、血管、循环代谢等管线,以及重要的内脏器官,当脊椎的角度歪曲时,将人对其造成压迫,进而引发神经、血管、新陈代谢、内脏功能失调等疾病,或是造成骨刺、肌肉酸痛等病痛。“医学研究指出,在成长阶段多爬的宝宝,肌肉、关节比较强壮,姿势比较挺,长大后脊椎的相关毛病比较少或病痛的程度比较轻微。”
此外,高丽芷主任也指出,爬行时的抬头动作,能强化颈椎的支撑力,未来孩子在学校上课学习时,会显得比较有精神;而爬行时手掌与地面或其它物体的接触,则有助于触觉的开发和手指的灵活运用,还可促进四肢动作的协调。
和以前融入大自然的生活相比较,生活在现代化城市的孩子已较过去失去许多爬行的机会,因此高丽芷主任认为,父母应利用游戏等方式,刺激孩子多爬,“以补目前生活环境处处受限的不足”。如果环境许可,也没有安全的顾虑,高丽芷主任还建议父母多给孩子“爬高爬低,爬上爬下”的机会,因为孩子将随着视觉上的改变,发展出比较好的空间判断力。
爬行能累积孩子的生活经验
现任蒙特梭利幼儿园园长的周丽珍曾实地观察幼儿园里孩子的学习情况,她发现某些孩子虽然智力上与一般孩子无异,可是“思考路径”却很短,比如提到“下雨”只能想到“带伞”,然后就打住了,无法像其他孩子能天马行空地“想象”。在溯及这些孩子的成长经验时,周丽珍发现了他们的共同特点,那就是婴儿期几乎没什么爬行。
“爬行”提供了生命早期“主动探索”和“尝试独立”的机会,让孩子在“实地去做”、以“感官实际接触”的过程中,熟悉对周遭事物的“认知”,学习生活上必需的“技巧”,激发不同层次的“思考”,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凡此种种,都会储存在他的‘记忆痕迹’(潜意识)里,成为孩子未来挥洒生命的重要资源,而这正是蒙特梭利教育的精髓。”周丽珍园长说。没有人知道孩子早期的经验将转化成怎样的形式呈现,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每个人“现在自我呈现”都是站在过去的无数经验之上。
“当然,‘走’也是积累生活经验的方式,但是爬行的行为发生得比走早,爬行的孩子将比不爬便走的孩子多出几个月的探索经验,而这对各方面发展迅速的小宝宝来说,着实弥足珍贵。此外,爬行时的眼界比站立来得宽广,爬的重心可以让孩子很有安全感地‘到处’探索,由爬而坐比由站而坐来得容易,因此孩子有较多机会停下来(坐着)把玩手中的东西——而手的接触正爬行带来的最大学习。”因此周丽珍强调,当孩子自然发展到爬的阶段时,父母一定要鼓励孩子多爬。
不爬没损失,多爬多收获
看了几位专家的不同见解,我们或许可下个结论——影响孩子的成长发展有许多关键,“良好的亲子互动”则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至于孩子“爬”或不“不爬”,最好顺其自然,孩子不爬并不表示他有什么损失,然而对于肯爬的孩子,如能多给他爬的机会,那么他必然有更多的收获。
采访撰文/吴亭瑶
我的宝宝爬、爬、爬(上)
PART1认识爬行
爬是宝宝生长发育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阶段,它处于“坐”和“走”之间,是宝宝开拓视野、认识世界的好方法,同时,又锻炼了宝宝的躯干,让宝宝的大运动发育处于良好的发展状态。
爬行姿态可爱多样
大多数宝宝在6~7个月就开始有爬的欲望,这个时候宝宝的爬行动作还非常笨拙,多是腹部贴着地面或床面,匍匐爬行,靠着腹部的蠕动和四肢不规则地划动,往往不是向前,而是向后退,或者在原地转动。
随着每天坚持不懈的爬行训练,一般到8、9个月时宝宝的爬行动作就优美多了,发展成为标准的四肢爬行,即用手和膝盖爬行。
每日的爬行训练锻炼了宝宝的臂部和腿部的肌肉,最后发展为两臂和两脚都伸直,用手和脚爬行。
宝宝爬行好处多
有些爸妈以为爬行是宝宝自然而然的事情,不注意创造条件让宝宝早点学爬和多爬,甚至觉得不会爬就直接走也没关系,其实这对宝宝来说是其成长路上的一大遗憾。
1、完善平衡协调功能
爬行时宝宝必须把头、颈项抬起来,胸腹离地,用四肢支撑身体的重量。
这不仅使手、脚、胸、腹、背、手臂和腿的肌肉得到锻炼而逐步发达起来,而且爬行是个全身的动作,必须靠手脚运动协调才能爬得好、爬得快,所以也使宝宝身体的平衡协调功能得到完善,从而为以后站立、行走、跳跃打下良好基础。
2、刺激大脑更聪明
宝宝学会爬行以后,扩大了视野和接触范围,通过运用视觉、听觉和触觉等感官刺激了大脑,促进各方面的协调,对大脑的发育和智力的开发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宝宝吃更多睡更香
爬行还能提高宝宝的新陈代谢水平,有助于身体的生长发育。爬行,对宝宝来说可谓是一项剧烈的运动,能量消耗较大,这种活动与坐着相比能量消耗要多1倍,比躺着要多两倍。由于身体能量消耗增多,宝宝就吃得多、睡得香,身体也长得快、长得结实。
爬行需要爸妈帮
宝宝一般能够自如翻身后,就有了学爬的机会,开始他只能趴着玩但不能向前爬,或者是在原地扭转及向后退,此时爸妈可有意识地教宝宝练习爬。
1、爬行场所要选好
首先要有一个适合爬行的场地,如一个大的床或地板,铺上席子、毯子或泡沫地板垫,要平整干净,若是用床则不能太软。
2、多种方式助宝宝爬行
宝宝开始爬行时,往往掌控不了自己的方向,眼看着想要的玩具离自己越来越远,不是觉得莫名其妙,就是急得哇哇叫。要帮宝宝向前爬,爸妈可以选择的方法有很多种呢。
推脚掌助宝宝一臂之力
让宝宝俯卧,妈妈在前面摆弄会叫或会响的玩具如小鸭子、小熊打鼓等,吸引宝宝的注意,并不停地说:“宝宝,小鸭子叫了(或小熊敲鼓了),快来拿啊!”
爸爸则在身后用手推着宝宝的双脚掌,使其借助爸爸的力量向前移动身体拿到玩具,以后可以逐渐减少帮助,训练宝宝自己爬。
毛巾派上大用场
开始爬行时宝宝可能很费力,腹部无法离地,爸妈可用一条毛巾放在他的腹部,然后用毛巾提起宝宝腹部让他练习手膝爬行,渐渐地他会上下肢协调起来,可以用双手及双膝协调灵活地向前爬行了。
双手上阵助宝宝爬行
爸妈也可以用双手代替毛巾托住宝宝的胸腹部。
一开始可能要完全托住胸腹部,让宝宝有机会活动他的双手双腿,但别让宝宝的手脚腾空哦;等宝宝懂得弯起膝盖,那爸妈就可以略微放下宝宝的身体,让宝宝自己用力向前爬;渐渐地,爸妈就可以象征性地把双手托在宝宝腋下,宝宝会感觉到爸妈手的存在而不会向后,只是奋力向前进了。
爬行训练的时机
别在宝宝刚吃完奶或食物之后进行爬行训练。此外,练习爬行时,在宝宝前方放置色彩鲜艳的玩具,这是必不可少的哦。
练习爬行不但轮流锻炼了宝宝四肢的耐力,而且能增强小脑的平衡与反应联系,这种联系对宝宝日后学习言语和阅读也会有良好的影响。
下一篇:我的宝宝爬、爬、爬(下)
爬行成长的第一个里程碑(上)
要充分发展幼儿的大脑,最重要的工作是引导幼儿读书。宝宝的早教是每一位家长都关心的一个问题,给宝宝进行早期教育,可以培养他们的人际技能。你们知道早期教育有什么作用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爬行成长的第一个里程碑(上)》,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小宝宝能够自己活动身体了,这无疑是令家人高兴的事。但现在许多家长很重视宝宝的走、跑、跳等动作的发展,对宝宝是否会爬却不太重视。幼儿教育专家认为:爬是宝宝的一项重要活动,对他的成长非常有益。首先爬需要抬高并左右转动头部,有利于锻炼颈部肌肉;其次,爬需要胳膊及手腕的力量支撑整个上半身,因此,有利于锻炼胳膊及腕的力量,对今后用笔涂鸦、用勺子吃饭都有好处;第三,爬行时,需要上肢及下肢的共同参与,并要保持动作的协调一致,有利于锻炼宝宝的协调能力,使宝宝学会走路后,不易跌跤,增强动作的灵活性。爬还有益于宝宝的骨骼及神经器官的发展,当宝宝动作明显不协调时,能及早发现宝宝的健康问题。因此,家人在宝宝的成长过程中,要有意识地锻炼宝宝爬行。宝宝到了七八个月大的时候,应该把他大胆地放在地上,让宝宝第一次体会从A点主动运动到B点的感觉。这是他人生的一个里程碑,即使他的第一次爬行只运动了几十厘米,那他也爬过了从“植物王国”到“动物王国”的界限。
有些家长说,我家宝宝都3岁了,他没爬过,那怎么办?专家说,那就需要采取补救措施,补上爬行这一课。这对于剖腹产、出生后发生窒息以及脑损伤的宝宝尤其重要(脑损伤的宝宝的训练必须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
爬行“理论”
每个动作在大脑中都有相应的投射区,不同姿势的爬行是锻炼大脑的不同部位——
腹爬(肚子紧贴地面蠕行)——锻炼桥脑部位的功能。
跪爬(膝盖跪在地上爬)——锻炼中脑部位的功能。
腹爬是跪爬的基础,也是今后学习走路、跑跳的基础。
刚开始爬的时候宝宝的动作肯定不标准,不是交替式的。没有关系,给他机会,让他多练习。等到他可以交替式的腹爬了,他就有了一个“交通工具”,可以四处爬。随着宝宝脑的发育,会逐渐克服重力跪起来,可以跪爬了。这时宝宝就有了一个更快的“交通工具”,他可以到处探索了。家长就更应该让他爬了,不要阻止他。给宝宝创造更多的机会爬行,大脑的相应部位得到锻炼,宝宝会变得更聪明。
爬行关键期
民间有句顺口溜:三翻、六坐、八爬爬。这话是很有道理的。当宝宝8个月左右时,他的生理条件已经具备了爬的能力,因此就可以教宝宝学爬了。太早学爬对宝宝并无好处。如果太晚,宝宝已经会走,就会对爬失去兴致。
爬行方法
腹爬训练:腹爬是爬行的基础,是宝宝们一定要学会的。
准备姿势:趴在地上,肚皮着地,头自然抬起,屈肘、腿伸直。
方法:爬行时右手对左腿,左手对右腿,右手上,则左腿上(右手向上伸直,左腿向上屈,头向左,用右肘及左膝的力量向前爬,直到左膝伸直)。反之亦然。
要点:爬行时腹部不能离开地面,屁股不能翘起来。要呈交替式,即右手上时左腿弯曲蹬地,左手上时右腿弯曲蹬地。
(接下文)
下一篇:爬行成长的第一个里程碑(下)
我和动画片(上)
如果孩子从小就能满足强烈的知识欲,大多数孩子可能成为英才和天才。我们在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之前,一定要遵循其内心的发展规律。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掌握更多的知识,培养一个良好的习惯。那么早教对孩子都有什么样的影响吗?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我和动画片(上)”,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时候,最爱看的动画片就是《渔童》了,白白胖胖的小渔童从小渔盆中跳起,载歌载舞着甩出一串串流光溢彩的珍珠。直到今天,对这个神奇可爱的小渔童,都是百看不厌。
再就是《哪吒闹海》,难忘哪吒那双黑白分明的一双大眼睛、那条将海水染红的红绸带、骑鹤而来的神仙师傅。看着李靖在风雨中对哪吒的那份决绝、哪吒的自刎、哪吒自光芒四射的莲花中重生、哪吒满腹委屈地扑入师傅的怀中……小小的我随着剧情时而不平时而难过,时而感动时而欢欣,那忽起忽落的情感跳跃,恐怕就是动画片带给我的最早的爱与美的启蒙。
还有《东海小哨兵》,依稀记得小哨兵吹起冲锋号时那激昂嘹亮的歌声。《大闹天宫》给我留下的记忆,是前来蟠桃园摘桃的天女那飞舞飘扬的美丽,以及她们留下来的一串串银铃一样的声音,还有,就是惊叹于孙悟空72变的奇妙有趣。
又记下《九色鹿》美丽的声音,以及《山水情》中那雾蒙蒙的山水间孤绝凄美的琴声。工作以后,只要有时间,仍然就不会放过电视里的动画片。从黑猫警长到佐罗希瑞和希曼,从大头儿子小头爸爸到花仙子和变形金刚,从桃乐思漫游仙境到圣斗士星矢,《兔子等着瞧》、《鼹鼠的故事》、《猫和老鼠》更是成为心中永远的经典。
后来,通过VCD和DVD看到了更多的片子,喜欢很久以前斯皮尔伯格在《小恐龙》中闪烁的灵性,钦佩《木偶奇遇记》的艺术成熟、《狮子王》的古典终结,叹服梦工厂的《埃及王子》和《小鸡快跑》。
曾经极端强烈地排斥日本动画片,直到96年,壮壮把宫崎俊送给他的沉甸甸一整套吉卜利动画作品的LD借给我,这是我系统学习日本动画片的开始。而后,经历了一家家小店里淘片、彻夜看片,从宫崎俊的《龙猫》到《千与千寻》,从大友克洋的《记忆》到押井守的《攻壳机动队》,从《听见涛声》到《浪客剑心》,从庵野秀明的《彼氏彼女的故事》到《蜡笔小新》《樱桃小丸子》,从皮卡丘、高达、美少女到科南、流川枫,从《再见荧火虫》、《大战平成狸》到《我的邻居山田君》,无法不为导演高畑熏对人类倾注的悲悯之情震动,发自内心地感谢他给我打开一扇窗,让我知道,动画片除了渲染甜蜜绮丽的梦幻,还可以如此贴近地表达人的内心,如此实在乐观地写出你我都可能经历的悲与喜、苦和痛。
1992年,我这个连原画、动画的区别都不知道的圈外人,因为一个偶然的契机,开始参与一部电视动画片的制作工作。当时的我并不知道这将是一次多么漫长而又凶险的旅行,唯一能够确认的是,我们不做则已,要做,就必须去做观众真地爱看的动画片。(转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