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勇敢的童话故事

2021-04-03 让孩子勇敢的童话故事 科学让孩子做好入学准备 如何让孩子做好入学准备

学琴让孩子走近音乐。

如果孩子从小就能满足强烈的知识欲,大多数孩子可能成为英才和天才。想要让孩子得到更好的发展,正确的早教是非常重要的。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拥有生活的智慧,你都知道哪些早教知识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学琴让孩子走近音乐”,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如果不考虑“考级”“加分”的功利,还会有那么多父母让孩子学琴吗?专家指出,其实,学琴能让孩子增添乐趣,是一种感受美好和享受生活的方式。

媛媛妈妈的话:两年前,如果听说谁在让孩子学琴,我会在心里感叹:可怜的孩子要吃苦了!但是两年后的今天,我也开始四处打听成人学钢琴的事,因为我要赶在女儿学琴前,把那一黑一白的玩意儿弄个明白,并且要让女儿在耳濡目染中接受这个叮当作响的庞然大物。现在想想,如果抛弃了把学琴视作考级、加分手段的功利,其实学琴对于孩子来说,是件很美好的事。如果说音乐是一项最快乐的发明,那么乐器无疑是帮助孩子离音乐更近的最好方式。以后当女儿需要抒发情感的时候,除了吟诗作画高歌狂奔之外,还可以选择抚琴。虽然学琴会让孩子觉得有点苦,但却能帮助她磨练意志,并且无论是从安全角度还是卫生角度,都要比攀岩等活动更理想。为此,今天我坚定不移地准备让3岁的女儿学琴了。

专家分析:其实,乐器的选择很多,西洋乐曲有钢琴、提琴、长笛、小号等;民乐有古筝、二胡、琵琶、扬琴等。不过普遍认为,钢琴对于孩子初学乐器是最理想的选择。一般只要轻轻敲击键盘,就能听到悦耳的声响,并且钢琴有准确而固定的音高,更有助于孩子直观地理解音乐的概念,譬如全音伴音等,对以后学习其他乐器奠定了基础。经过钢琴启蒙的孩子,再从事其他音乐活动常常会更容易些。不过,学习钢琴的过程是枯燥、辛苦,而且漫长的,父母和孩子都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建议1:保持良好的状态

孩子练琴,既不要采取“计时制”,也不要“计件制”。以免孩子想出各种理由拖延时间,或草草收场。只需按照老师的要求先弹两遍,不合格再弹两遍,直至达到要求。

提示:学龄前孩子保持注意力时间只有20分钟,不妨把每天半小时的练习时间拆分成3个10分钟。早餐前10分钟,幼儿园回家10分钟,临睡前10分钟,就不会使孩子感到负担。

建议2:要有足够的恒心

钢琴学习是辛苦和枯燥的过程,需要强大的毅力和自制力。所以,当孩子厌学甚至试图放弃的时候,能不能咬牙坚持下来,帮助他度过难关尤为重要。

提示:在初学阶段,父母应该做到百分百的陪同,并且上课时要勤于笔记,积极提问,回家后再一同练琴。这样就能体会孩子面临的难题。只有父母的专注和坚持不懈,孩子才有可能把学琴进行到底。但陪练时,切记不要说:“为你学琴,花了多少钱”或是“陪你学琴,花多少时间”等,容易挫伤孩子学琴的兴趣。

建议3:张弛有度的心态

督促孩子学钢琴,不要步步紧逼,也不要放任自流。逼得太紧,孩子容易产生逆反,最终反会厌烦;而如果一味强调从兴趣出发,会导致孩子遇到瓶颈时不进则退,而功亏一篑。

提示:弹琴是个逐步积累的过程,不能要求孩子一次就把所有的要点都正确完成,应该鼓励他力争完美。所以,孩子弹琴时不要中途打断,否则很容易使孩子产生烦躁和厌倦。并且每次去学琴前不要预习,一旦自学走样,反而事倍功半。

建议4:加强乐理的学习

孩子听音、辨音的能力,识谱、视唱的水平,都必须在学习演奏的同时一起提高,但相对于弹奏而言会感觉更枯燥,需要父母的耐心陪伴。

提示:乐感正是在大量的接受中积累起来的。所以,父母不要让孩子只光顾闷头弹琴,平时任何时间都可以打开CD机,让音乐声伴随,长此以往会很有好处的。

学琴二问

问:孩子何时学琴为好

答:通常看他三个方面:能否认识数字1~5;能否认识字母A~G;能否在一个地方坐15分钟。

问:学琴是否需要手指长

答:长一点固然好,但是手掌的宽度和厚度,以及拇指到小指之间的跨度更重要。此外,手指肚稍厚一些,更有利于弹琴。

扩展阅读

让孩子快乐学钢琴的五项原则


幼儿期是人生智力发展的关键期,早期教育对孩子以后的学习能力有很大的影响,早教可以让孩子的大脑的以开发,从而让孩子从小学会面对和解决问题。我们该如何正确的为宝宝进行早期教育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让孩子快乐学钢琴的五项原则”,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有调查说,中国正现有琴童家庭3000多万。很多妈妈在孩子学琴不能达到自己的要求时,常会因窘迫、急躁和担忧而发怒,说出一些自己都无法控制,甚至会深深伤害孩子的话。对于所有正在学琴以及准备让孩子学琴的妈妈而言,用快乐的心态陪伴孩子比什么都重要。

很多妈妈说“曾经很有修养的我们,因为孩子练琴全家人变得很没有修养”。这句话可能是很多家庭的真实写照。3000万孩子,这个数字庞大到让人吃惊,这么多琴童长大后会诞生多少杰出音乐家?几乎所有妈妈都认同,学琴只是为了提高孩子的艺术素养并非刻意让他们成为音乐从业人士。即便有这样的认知,但当孩子练习达不到要求时,急躁和失望还是在所难免。让自己和孩子保持快乐的心情,这样才能发现学习的真正意义和乐趣。

问题一:如何培养和维持孩子对弹钢琴的兴趣

刚开始孩子对发出动听声音的钢琴有着无限的好奇和向往,而真正开始学习后,才发现钢琴并不像原来想象的那样是一个好玩的大玩具。短时的兴趣激发对孩子来说很容易,难就难在保持兴趣的稳定性并坚持下去。

快乐法则:懂得孩子心理是关键除了用生动的语言循序渐进地引导或者表扬,懂得一些幼儿心理学的知识很重要。

要想产生不间断的兴趣,实在是很难,但还是可以找到一些有效的办法。对于大部分小孩而言,适当的表扬可以促进他们的学习,增强小孩子的自信心,使之对钢琴学习更有兴趣。比如晚饭后,让孩子给大家弹一段新学的曲子,在掌声中让他们体会成功的喜悦。还有一个好办法是利用竞争意识,每个孩子都有强烈的自我表现需求,希望自己是突出的。妈妈不妨让自家的孩子和朋友的孩子一起练习,让其中一个看另一个弹奏,有了竞争者,小孩子就有了想要超过另一个的想法,练习时就有了动力和目标。

问题二:当孩子的表现不尽如人意时,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

当孩子的表现不尽如人意时,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孩子练习达不到要求,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当妈妈牺牲了逛街、做美容和健身的时间,陪孩子练习,在琴凳上一坐二三个小时却看不到成绩,通常会开始不耐烦,然后就会说出一些自己都无法控制,会深深伤害孩子的话语,甚至做出一些打击小朋友学习兴趣的举动。可是妈妈是否意识到,孩子同样牺牲了自己玩耍的时间,在做一件符合你意愿的事呢?又或者想想小朋友蹒跚学步时的憨态,再想想他们现在居然能弹奏钢琴了,又有什么好抱怨呢?

快乐法则:降低要求和尝试自己弹奏是控制情绪的好办法

当孩子的表现迟迟不能达到要求时,持欣赏的态度进行表扬对孩子是一种极大的激励,并且最大限度地保护小朋友的自尊。积极的心态让孩子保持学习的热情,而批评和冷眼则容易产生对抗心理。

很多妈妈小时候都没有学琴的机会,这时不妨自己动手试着弹孩子正在练习的曲子,和孩子一起学习。这样的话,家长和孩子的心态上就会形成平等的状态,并且会构成一种共同面对困难的联盟关系,这样在无形中抵消了孩子对家长的抗拒情绪,此时再巧妙地给予一定的指导,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问题三:如何有效提高单位时间内练琴的效率

孩子天生会用很多小花招逃避自己害怕的事情,比如让孩子练习时,他们会说“妈妈你等一下,我还有一点点事情”,“我先吃点东西,喝点水”等等,其实是故意拖延时间。等到坐上琴凳后,也不时找各种借口开小差。

快乐法则:给孩子开小差的空间和时间是集中孩子注意力的好策略学龄前孩子注意力稳定性不强,这与生理条件有关,是孩子的天性。

因此,当他们提出要喝水或者上厕所,明知道是小小诡计,也不妨让他们快乐地去做。科学研究表明,短暂的注意力的分散更有利于高强度的注意力集中,反而会提高练琴效率。妈妈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孩子快乐,所以适度地给孩子空间,也是对他自控能力的培养。

问题四:如何帮助孩子培养对音乐的敏感和迅速纠正错误的能力

快乐法则:让孩子学会聆听,学会自己去发现问题。

自我纠错作为陪练,妈妈应从多方面引导孩子学会聆听,比如购买适合孩子听的CD,作为孩子在睡前、起床、吃饭时的背景音乐。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对音乐的敏感度。别看孩子年龄小,其实小朋友已经有了鉴赏音乐的能力了,只是需要加强训练。他们能够通过这种方法来发现自己的不足。

问题五:陪练到底应该教孩子什么?

快乐法则:教给孩子学琴的方法教会孩子学习的方法是最为重要的。

识谱是重中之重,这个问题解决了,再加上一些弹奏技巧就可以称为演奏了。

很多家长经常问孩子:“记住老师讲的内容没有,清不清楚?”事实上,当时孩子可能明白了,但人的记忆力是需要不断重复来加深的,在学琴过程中,教会孩子预习和复习的重要性,学新课前,简单预习一下;学完新课后,很快进行复习。加深印象。“陪练是为了不用陪”,想要有这一天,妈妈就必须要有好的方法和心态。

让孩子在“趣”味中学琴


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加入到了学琴的队伍,但能够坚持下来的却寥寥无几。究其原因,家长与教师在教琴过程中重技能,追进度,忽视学琴过程中趣味性和情感因素(愉悦、成功)的培养,是造成孩子不愿练琴的重要原因之一。下面笔者从三方面谈谈如何激发、培养幼儿对学琴的兴趣。

一、投入乐趣,让孩子在钢琴学习中感受轻松和愉悦。

游戏是孩子的基本活动。在游戏中学习最能激发孩子学习的愿望。所以,在幼儿的钢琴学习中我主张突出“玩”。为了让孩子学得轻松、学得成功,我利用各种方法,如:在孩子练琴时,我会准备各种绒布小动物,三种不同颜色(黑、白、红)的小花、小糖、小围巾、手套、帽子等(可自制)。 红色代表优秀;白色代表一般;黑色代表差。我会说:“小狗来听你弹琴。你弹得好,小狗就会戴上红花;弹错音了小狗就不高兴,会戴黑色的花……”孩子都喜欢让小狗戴红花,他们会在不知不觉中反复练习,直至练熟曲子。

婴幼儿期是感知觉发展的敏感期,调动起各种感官探究欲望的教学也极易被幼儿所接受。家长和老师所提供的感官刺激越多,幼儿对音乐的理解力就越强,兴趣持续的时间就越长。如,当孩子基本拿下曲子后,可问他:“曲子里说了谁的故事?你好像看到了什么?”

启发幼儿利用听觉进行联想和想象。对一些节奏鲜明的曲子,可带领幼儿利用生活中的废旧材料制成的乐器(玻璃瓶、可乐罐、筷子等)进行敲敲打打,感受乐曲所表达的情绪。复点、三拍子的节奏对初学琴的低年龄幼儿来说有些困难,可以配上语言节律来帮助幼儿掌握节奏:孩子们都有喜爱的、唱不离口的歌曲,成人可以将其编成难度适宜的钢琴曲让他们练习。通过必要的指导和及时的鼓励,孩子会信心百倍地进行练习,朝着更高的水平发展。

二、投入情趣,为孩子创造体验、表现的环境和机会。

幼儿学习钢琴的定位应重在情感体验。他们本性纯朴,不会生硬地表现出自己没有相应情感体验的感情,只有经历过的真实情感,才会在演奏时有自然真情的流露,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发自内心”。因此,丰富孩子的生活阅历,让孩子在生活中积极地去感受、体验多种情感,才能提高孩子在演奏钢琴时的理解力和感受力。如:《扎红头绳》这首乐曲表达了贫苦农民杨白劳为女儿喜儿扎头绳的情景,整首曲子轻快、深情。可以让孩子迁移过生日、新年时接受礼物时的兴奋心情及对父母的感激之情来理解音乐。又如,前苏联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的作品《进行曲》。曲子节奏鲜明、诙谐幽默,演奏时可让幼儿回忆教师带队外出游玩、参观,孩子们在队伍中间背着教师调皮捣蛋的场景。这样,有了生活经验的铺垫、迁移,孩子对乐曲就有了正确的理解,就能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就能领悟乐曲的意境,从而准确表达乐曲的内在感情。

三、投入志趣,培养孩子钢琴学习的内驱力和持之以恒的品质。

钢琴学习是一个细水长流的过程,同时也是毅力培养的过程,只有坚持不懈才会有累累硕果。对只有最多30分钟注意力的孩子来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中断地持续练习,确实不易。以任务为中心开展活动,引导幼儿为了真实的任务而积极练习是很有必要的。练琴需要围绕任务来开展,任务不仅仅是回课和考级,还可能涉及到聚会、演奏会、沙龙或派对。让幼儿参与活动的选择、计划的制定和练琴内容的选择。和成人一起计划弹什么、什么时候弹、弹多长时间。这样,练琴成为完成任务的手段而不是目的。同时,让孩子自己决定任务的制定、选择,可以让他们明显地感到,练琴是他们自己的事,不是老师、家长所迫,更不是为了取悦成人。当孩子有了成功的体验后,他们会为自己的参与而自豪,也会接受老师的教育。在不断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孩子形成了继续练习的动力,养成了持之以恒的品质。

每个孩子都喜欢听故事,可以给孩子讲一些“愚公移山”、“龟兔赛跑”或音乐家小时候的故事以激励孩子自觉练琴。对年龄偏小的孩子,还可为每首乐曲编一个小故事,并设计悬念,促使孩子反复练习。因为有了预期的目标,孩子会克服困难,努力练习。当孩子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后,会逐渐地变“要我弹”为“我要弹”,形成良性循环,孩子钢琴学习的内驱力便自然形成。

此外,家长行为的感染对幼儿也有很大的影响。试想,如果孩子生活在一个充满音乐、充满歌声的家庭中,家长也能在固定的时间弹上一段优美的曲子,悠哉乐哉,孩子对音乐所表现出来的兴趣和持续力一定会非同一般。

孩子过早练钢琴易近视?


钢琴琴童越来越多,学琴年龄也越来越小。但近日有家长在朋友圈中发出一则信息惹来担忧——儿童过早练钢琴容易导致眼睛近视。对此,不少钢琴老师喊冤,认为“不能把眼睛近视通通归结为钢琴”。到底真相如何?

练琴与近视是否有必然联系?

小陈是广东第二师范学院音乐系大二的学生,她从5岁开始学钢琴,上大学之前,她一般都是每天练一到两个小时。她认为,练钢琴与近视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但如果高强度练琴会对眼睛有一定的伤害。“在我五年级考钢琴八级和高三参加特长生考试的前几个月,我试过一天至少练6个小时的钢琴,那段时间由于长时间看谱练琴,眼睛经常感到很不适,练完琴后看东西也会觉得模糊”。

今年23岁的小廖学习钢琴已超过10年,在疯狂考级的岁月中,她每天练琴超过两小时。从小学6年级开始,她逐渐感到看琴谱有些模糊,而父母也发现她弹琴时身子越来越往前倾。上初中之后,小廖为冲刺考级加大练习力度,视力也日益下降。但小廖认为视力问题与弹琴并无直接联系,“学业也是一方面原因”。如今小廖已停止学琴,500度近视的她表示,即使近视与学琴有关,也从不觉得后悔,“如果以近视的代价换来一门终身受益的手艺,我还是愿意的”。

小茜是华南师范大学大三的学生,她对弹琴造成近视有不同看法。她认为只要练钢琴时调整好了凳子的高度,保证充足的光线并适时休息,那么对眼睛就不会有伤害。“看琴谱是一件轻松的事,对视力根本不会造成影响”。

钢琴老师说:“练琴致近视”失偏颇

沈老师在体育东路小学附近开钢琴培训班,她从事钢琴培训已有二十年,每周都要给二十多个孩子上钢琴辅导课。对于儿童过早练钢琴容易导致眼睛近视这一说法,沈老师认为有失偏颇。她表示,自己所接触的孩子中,很多都是从三四岁就开始练钢琴的,并不存在因为练钢琴而导致眼睛近视的情况。“我自己的女儿就是从三岁开始学钢琴的,从小到大,拿了很多钢琴比赛的奖项,但现在上了大学眼睛也没有近视”。

沈老师解释说:“我教的那些小孩,一般都是一天练一个小时的钢琴,能够每天坚持练一个小时已经很不容易了。一天练好几个小时的学生真的很少很少,那些要参加比赛或者要考级的,我们也只是建议一天练琴的时间不要超过三个小时,而且不是连续的。”

刘老师是一名退休的钢琴教师,他认为小孩子练钢琴时看五线谱并不会对视力造成影响。“小孩初学钢琴时所使用的琴谱字体通常是比较大的,因为曲子比较简单,间隔也很大,所以看初级阶段的琴谱是比较轻松的,视觉神经也不会非常紧张。”刘老师并不否认过长时间练钢琴会刺激眼睛,“如果你真的一天连续两三个小时对着琴谱练钢琴,说眼睛不累也不可能”。

陈鹤琴的发现:孩子爱音乐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在对孩子细心观察的过程中发现,音乐是儿童生来喜欢的。小孩出生不久,就能“欣赏”音乐了,他会听母亲哼着催眠曲而恬静地入睡。再大一些,更喜欢听各种优美的声音。听到节奏欢快的音乐,他会手舞足蹈;在吵闹中,听到抒情的乐曲,他也会渐渐安静下来。两三岁时,能用手脚随着音乐做节奏动作。等到进了幼儿园的时候,他对于音乐的需求范围来得更大,听见人家唱歌,看见他人奏乐,甚至黄鸟儿在枝头吱喳吱喳地鸣叫,微风把叶儿吹得哗啦哗啦地响,他都会留意倾听。这一切乐的律动和歌的抑扬的曲调都会吸引他。他常常不由自主地摹仿,不时地叫着唱着,哼着不成调的曲子。到了小学,更知道怎样利用他那天赋的歌喉和节奏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种音乐活动了。平日里无论是游戏、走路或休息,都本能地爱唱着歌,表现出音乐的律动。

陈鹤琴因此得出结论:喜欢音乐是儿童的天性,儿童的本能,音乐在儿童生活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为此,他有意识地用音乐来丰富孩子的生活,其中,最让孩子们感到其乐无比的是晚饭后的家庭音乐会。

陈家居住在上海寓所时,每天晚饭之后的一段时间,往往是一家人最热闹、最快乐的时光。这时候,七个孩子和爸爸妈妈聚在一间屋子里。妈妈和大女儿秀霞弹琴,大家一起唱歌。唱中国歌曲,也唱外国民歌。一首唱罢一首又起,歌声琴声,汇成了一种和谐欢快的气氛。有时候,孩子们要求爸爸表演。陈鹤琴就弹起那把从美国带回来的曼陀铃,唱超在英国曾同黑人一起弹唱过的民歌。孩子们或托腮静听,或轻轻哼唱。陈鹤琴的嗓子并不算太好,但他激情饱满,唱得非常投入,具有感染力。陈鹤琴说:“家庭中有了歌声,如有了生气一般,试想一个家庭,吃完晚饭后,父母子女团聚一室,同唱同歌,这是何等有趣的事情!一日之间,有了这种团聚,不但于精神上发生无穷的快乐,感情上也可更加融洽,所以家庭中不可没有乐歌。”

总之,小孩子应有音乐的环境。今天,许多父母都非常重视对孩子进行音乐教育,认识到音乐在陶冶情操、开启智力、促进孩子全面发展等方面的作用。然而,压抑限制孩子对音乐的欲望和需要,以及不顾幼儿身心特点、揠苗助长、扼杀兴趣的做法也还是屡见不鲜的。愿陈鹤琴的儿童音乐教育思想能够带给我们思考和启迪。愿更多的父母能顺应和发展儿童的天性,让音乐伴随儿童健康成长。

让孩子勇敢的童话故事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