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青从小就受到爸爸的严格管教,爸爸教育她与人交往时要做到“万事忍为先”,社会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十分复杂,只有学会忍耐,才能寻找生存的机会。所谓枪打出头鸟,中国的社会不适合太张扬、太外露的人发展,因此自古以来就有“夹着尾巴做人”的座右铭。

现在小青也做了妈妈,有了一个美丽可人的女儿文文。小青在教育文文时也照搬父亲的理论,她不断地告诫女儿要与人为善,在幼儿园与小朋友相处时一定要谦让,不许与小朋友吵架,要做个听老师话的好孩子。令小青意料不到的是,对女儿的教育尽然矫枉过正,文文变得十分胆小内向,连维护自己的勇气也没有。她非常讨厌上幼儿园,每天早晨上学时都会大哭一场,文文肯求妈妈让她一个人呆在家里,坚决不去幼儿园。妈妈多次与老师协商了解情况,老师都说文文十分内向,宁可独自呆在教室也不愿意和小朋友一起活动。

一天早晨,小青为了送文文上幼儿园,就给她带了许多漂亮的画片。在教室门口与文文告别后她就走了,快出楼门口时小青突然听到女儿的哭声,她返回教室去观察,发现文文的书包让小朋友搜了个遍,画片也被瓜分干净,而女儿只会哇哇大哭,不敢作任何反抗,小青这才明白为什么女儿不敢戴漂亮的发卡上学,而且经常丢东西。她十分生气,冲进教室批评欺负女儿的小朋友,质问老师为什么视而不管,文文象看到一颗救命的稻草一样紧紧抓着妈妈的手不放。

小青开始从心里反省自己的教育方式,她认真检索自己的成长道路,发现自己也在忍耐中失去了许多发展的机会。她意识到现代社会是竞争的社会,被动就会挨打,就会被挤出游戏的圈子,只有积极进取,勇于维护个人的权益才能在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以此为鉴,她开始培养女儿的胆量和勇气,鼓励她在众人面前说话、做事,对不平等的事情要勇敢地进行反抗,在小青的鼓励下,文文待人接物渐渐从容。文文开始与小朋友一起玩了,有时候放学她会告诉妈妈:“今天马玉抢我的橡皮,我没给她,我要求她礼貌地向我借橡皮,老师夸我做得对。”小青听了十分高兴。

有一天,小青的手被蚊子咬满疙瘩,文文说:“妈妈,等我长大了,长到云彩那么高,我就把蚊子一个一个都打死,来保护你,好吗?”

扩展阅读

2岁孩子为何兴趣转移那么快?


为什么兴趣转移得那么快?

2岁的亮亮特别喜欢荡秋千,但每次也就坚持玩1分钟而已,他的妈妈说:“下一分钟他问我可不可以去喂狗,不一会儿他又跑去踢球,然后又回来荡秋千。我被他折腾的简直要筋疲力尽了。”

心理学家LawrenceE

Shapiro认为: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他们吸取到最丰富的知识。美国丹佛大学心理学副教授Janette

Benson也说:“各种不同的经历有助于形成大脑内神经中枢系统间的相互联系,儿童可以由此不断得到新的信息。”正因为这个原因,孩子对某件事的兴趣可以很快就消失,对任何事情的关注都不会超过15分钟。

如何让孩子的兴趣长久一些

在认识到孩子对所有事情的5分钟热度后,我们也完全可以做点什么来帮助孩子,让他的兴趣停留的时间更长久些。这样不但可以让你得到休息,而且在以后上学时也有助于他在课堂上提高注意力。

*不要一次性提供过多的选择。一次只给孩子几个玩具,而且每次也可以提供不同的玩具来提高孩子的新鲜感。

*提供适合不同年龄段的玩具。任何超出孩子能力范围的事情都会令他很快放弃,转而去关注其他的东西。记住:有趣的并不见得就是最好的,一位父亲就有这样的亲身经历:“我们给2岁的儿子买了一个电动小汽车,他在上面坐了一会儿,但发动引擎以及把脚放到踏板上对他来讲都太难了,所以不久他就再也不玩了。”即使玩具说明书说该玩具适合所有的学龄前儿童,你最好也要根据自己的了解来判断是否适合自己的孩子。

Evans博士说,那些让孩子动起来的活动更容易吸引他们,比如随着音乐跳舞或在院子里踢球等。

*确保足够的睡眠以及健康的饮食。缺少睡眠和不健康的饮食会影响到大人的关注能力,对孩子亦是如此。

*控制看电视时间。美国西雅图儿童医院的DimitriA。

Christakis博士说,如果1~3岁的孩子每天多看1个小时电视,他到7岁时出现注意力问题的可能性就会增加将近10%。

*增加趣味性。为了鼓励孩子延长他对某件事的关注,你可以设定一个时间,然后察看孩子是否可以多坚持一段时间,如果这个方法行不通,也不要气馁,总有一天孩子可以学会对自己选择的活动或玩具保持兴趣。

*切忌“疲劳轰炸”。虽然宝宝的注意力需要耐心的培养,但是每次让2岁的宝宝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不宜过长,最好是在学习几分钟之后,给他几分钟自由活动的时间。而且要经常更换让宝宝注意的内容,以便能让宝宝有更高的兴趣,把“注意力”坚持到底。

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你需要孩子马上安静下来,则需要一些特别的技巧:

*到餐厅吃饭:除了要准备玩具和彩色图书之外,你还可以让孩子加入你们的谈话中,或者常常抛开大人的话题,问孩子一些简单的问题比如“你看到墙上那幅画中的船了吗”等。

*乘坐飞机:在一个袋子中装满“神秘”的包裹,隔一会拿出一个,这些“礼物”并不一定都要是新的东西,即使是孩子在家里经常玩的,在他打开包装后也同样会带来惊喜的欢叫。

*去超市购物:准备一点零食,同时可以让孩子帮你把一些小的不易打碎的物品放近购物车。在排队等待交款时,可以和孩子一起玩点小游戏如拍手游戏或者悄声地一起唱歌。

Tips2岁宝宝的注意力能达到什么样的水平?

在这个阶段,宝宝已经能够专心致志地玩一个玩具了,而且可以集中注意力听你给他讲故事,但是专注的时间不会超过15分钟。如果你拿他感兴趣的书给他看,他能自己聚精会神地“翻阅”10几分钟。虽然,他能按照你的话语去注意某一个事物,但是这种有意的注意还只占一小部分,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而分散和转移。大多数时候宝宝的注意力是“无意的注意”。

什么样的玩具或游戏能让2岁的宝宝兴趣十足?只有宝宝喜欢的玩具和游戏,才能充分地吸引宝宝的注意力。2岁是宝宝语言能力飞速发展的时期,他已经掌握了很多词汇,而且能说完整的句子,并且喜欢每天说个不停,一会儿说儿歌,一会说广告词;对故事里的人物也非常感兴趣,经常会急于想知道那些童话人物的结局;爱看动画片,学会分辨颜色,而且手和身体变得很灵活,听到音乐会不由自主地扭动身体,身体的各种动作已经趋于更协调。

哪些孩子智商高?


谁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更聪慧一些,可怎样才能如愿呢?专家们提示,大多数智商高的孩子都有以下特点:

1.远血缘婚配生育的孩子。有资料显示,父母均是本地人的孩子平均智商为102.45,父母是省内异地者平均智商106.17,而隔省婚配所生子女的智商则高达109.35。提示异地通婚可提高下一代的智商水平。

2.父母在最佳生育期生育的孩子。一份抽样结果表明,母亲在23岁以前所生子女平均智商为103,而24~28岁这段时间生育者则高达109,但太晚生育(29岁以后)的子女又低于105。故专家推荐24~29岁为育龄女子的最佳生育期。至于男士,30岁左右当爸爸为优。

3.吃母乳长大的孩子。英国剑桥大学营养学家对300名7~8岁的儿童做了智商测验,并与婴儿的食谱相对照,发现吃母乳长大的儿童智商普遍较高,比吃代乳品长大的同龄儿平均高出10分之多。

4.体重适中的孩子。有关专家将超过正常体重20%的肥胖儿与同龄正常儿相比较。发现其视觉、听觉、接受知识的能力均处于低水平状态。

5.坚持吃好早餐的孩子。美国斯旺西大学心理学博士戴维?本顿特别强调早餐的重要意义。他的调查资料显示,吃早餐后参加高难度考试的学生,其得分明显优于那些空腹参考者。

6.勤于活动的孩子。美国贝鲁奇学院纽索拉博士的一项研究发现,凡坚持每次持续20分钟跑步、健美操的学生,其学习成绩明显优于那些懒于活动者。他强调,锻炼能使大脑处于最初的活动或放松状态,想象力会从各种思维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变得更加机敏,更富于创造力

来自:摇篮论坛

模仿让宝宝“步步高”


妞妞很喜兴,虽然只有两个多月大,可你逗逗她、冲她笑,她也对着你笑。

一天,姥爷抱着妞妞,绘声绘色地对她说“啊——”,她就一脸喜气地回答“哈——”,祖孙两人如此“对话”长达12次之多。姥爷高兴得逢人便夸赞妞妞的“壮举”。

妞妞的行为是对姥爷的模仿,只不过她还不具备说话的能力,发出的声音不够准确,但不可否认的是,她对这个世界已经很感兴趣了。

模仿你听听宝贝怎么“说”

核心提示1我也想交流

“我一来到这个世界上,就开始模仿爸爸妈妈的举动,因为这些对我来说都太有意思了——借此和爸爸妈妈“说说话”!比如,妈妈在我眼前晃动奶瓶并张开嘴,我照着妈妈的样子也张开嘴,立刻就能看到她的笑脸。所以,在爸爸妈妈吐舌头、做出亲吻的口型或拿着拨浪鼓摇晃的时候,我也学着‘照方抓药’。”

宝宝最初的模仿可以理解为父母和孩子之间交流的一种方式,它是亲子交流的第一步。孩子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把你当成了偶像,绝对信任、爱你没商量。一个很好的例证就是:当你把宝宝拥在怀里,他同时也紧紧地抱着你,实际上是通过模仿传递他对你的爱,就像你爱他一样。在这个互动的过程中,你和宝宝的交流实现了,彼此都获得情感的满足。

核心提示2我和爸爸妈妈一样能干

“每次看到爸爸妈妈拿起一件东西又放下,我别提有多羡慕了!幸好,我6个月大以后也能抓起响声玩具、攥紧,再松手扔掉,一次又一次,真是有意思。我还能趁姥姥不注意把她洗好的葡萄拿来捏,用手使劲一攥就流出好多水;或者学着爸爸的样子把塑料纸揉搓成一团,听听我自己亲自制造出来的响声;到我15个月大的时候,就能拿起梳子,一下一下、像模像样地学着妈妈的样子梳头了,真是想怎么玩就怎么玩!瞧,我能和爸爸妈妈一样能干了!”

专家研究发现,6~9个月的宝宝理解他人行为的能力有了比较大的发展,而且有了“行为导致结果”的意识,虽然还不清楚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但他们已经开始把事物与目的结合起来。此时,模仿可以起很大作用,并带给宝宝一个个重大的发现:哦,原来生活是这个样子的!孩子是从模仿中学习各种技能和语言的,他们最先获得知识、认识世界、逐渐产生自我意识的一个途径就是模仿。

核心提示3我不是孤孤单单的

“我想知道自己怎么和别人相像,别人又是怎么和我相像。于是我喜欢把自己和其他人做对比,模仿他们的所作所为。比如:把妈妈的围巾缠在自己的脖子上、再挎上个小挎包;或者拿起遥控器当手机,学着爸爸的样子打电话。那个时候,我觉得自己和爸爸妈妈是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因为我不愿意自己是孤孤单单的一个人!”

孩子非常渴望自己能够像他所爱的人那样,在这种愿望的驱动下,1岁半以上的宝宝不仅模仿亲人,还模仿身边的小朋友、电视中的人物,只要他们喜欢,就会主动改变自己的行为而去“迎合”他人。

核心提示4我知道了妈妈的心情

“我不高兴的时候妈妈冲着我笑,我的不愉快一下子就被赶跑了。妈妈的表情真是丰富呀:她快活我跟着快活、她惊讶我跟着惊讶、她紧张我也害怕、她生气的时候我的心里也不痛快……一句话:模仿,能让我感受到妈妈的心情。”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宝宝在模仿父母的表情时,其大脑神经细胞——镜像神经原使能他推己及人,从而体会到父母的心情。也就是说,通过对身边人表情的模仿,宝宝学会了善解人意。

模仿让宝宝“步步高”

宝宝一来到这个世界上就开始了对爸爸妈妈全方位的模仿,其模仿能力随着认知能力的提高而提升。而你要做的,就是为宝宝提供一个良好的“模仿环境”,自己不做“坏榜样”。

给宝贝一个正面的回应

模仿宝宝的行为实际上是向孩子传递一种肢体语言,是表扬和认可宝宝的一种很好的方式,当父母模仿孩子的时候,他将感到自己得到了爸爸妈妈的尊重和认可。所以一旦宝宝有了好的举动,比如把自己的小被子盖在娃娃身上,你千万不要吝惜学着他的样子做一做,宝宝会从中受到鼓舞。而当宝宝模仿了父母好的行为,比如拣起地上的废纸扔进垃圾箱,你的微笑、拥抱和夸奖则是对他最好的鼓励,能激励他继续努力做得更好。

架起超越模仿的阶梯

模仿使宝宝的幻想变得丰富、使他的世界充满神奇。所以,当宝宝拿着话筒模仿电视上的歌星唱歌的时候,他俨然把自己想象成了一位歌唱家;而当他学着超人的样子帮助被别人欺负的小朋友时,他将在模仿中培养出自己的正义感。你所要做的,就是给孩子及时的鼓励和恰到好处的指导,比如说清楚歌词或给出具体的帮助小朋友的方法。

模仿是创造的前提。爸爸妈妈应该创造良好的条件教孩子模仿,比如画画,这样既丰富了孩子的认知经验,又能让孩子在模仿中学习本领。但是,如果你发现孩子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重复画一种小动物,比如小兔子或小蜗牛,千万不要责备他绘画的单一和没有进展,而是给他时间,耐心地等待他自由地画。说不定哪一天,他就能画出一对快乐的蜗牛母子,蜗牛妈妈驮着小蜗牛一起嬉戏。因为,他有可能从袋鼠妈妈和袋鼠宝贝身上获得启发,也想让蜗牛妈妈带着她的孩子到处去旅游!

无论如何要相信这一点:宝宝对正确的事物模仿越多,积累的生活经验就越丰富,想象和思考的空间就越开阔,创造的灵感就越活跃。

好“范本”成就好行为

如果我们希望孩子从小尊重他人、爱护他人,那么在带着宝宝外出时我们就该主动和碰到的熟人打招呼。其实,与其一遍一遍地把规矩讲给宝宝听,不如直接做给他看。给孩子一个好的“范本”,作为模仿的依据,这种“正”强化的结果是巩固了宝宝好的行为,最终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宝贝惊人的模仿能力,是他身心快速成长的催化剂。

绕开这些错:

无意中做了坏榜样

假如爸爸妈妈明明是为了宝宝好,但情急之下忽略了自己的表达方式:言辞不够文雅、态度过于激烈,那无疑是以他们的“好心”做了坏榜样。因为,“粗暴”的形象一刹那就在宝宝的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他们在愿望得不到满足或心情不好的时候,最先“反射”到大脑的解决方式就是以同样粗暴的方式对待周围的人——小宝贝还不具备分辨是非的能力,好的坏的统统兼收并蓄。因此,“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是要时时牢记的。

不好的模仿也好玩

宝宝用他稚嫩的手指头夹着一支笔或是一根细长的饼干做出吸烟的样子,让你觉得很好玩,忍不住哈哈大笑,甚至夸他“真聪明,学啥像啥”。如果你真有这样的言行,那就是对宝贝的误导!因为你的关注、你的表扬,孩子会模仿得更起劲,日后很可能从爸爸的香烟盒里小试一番。对付孩子不良模仿比较好的方法是“冷处理”——得不到回应,自然失去了再次尝试的热情。

男性带大的孩子智商高


据美国耶鲁大学的科学家最近做的一项研究成果表明:由男性带大的孩子智商高,他们在学校里的成绩往往更好,将来走向社会也更容易成功。

父亲是高山,母亲是大海,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各有优势,必须做到阴阳互补、平衡,防止出现“阴盛阳衰”的现象。

有些父亲把教育的责任推给爱人,让爱人管孩子,自己则躲个清闲,其实这样做不好。若孩子心里感到父亲对他不负责任,有事时也不向父亲征询意见,父亲的威信就会越来越低。夫妻两人有分工可以,但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要一致,不能把责任推给对方。夫妻双方都主动教育孩子,孩子才会感到爸爸妈妈对自己很上心,不敢钻空子。

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做家庭教育咨询来访者基本都是母亲,这就说明,在教育子女这个问题上是否出现了“阴盛阳衰”的现象。在中国的家庭教育中以母亲为主的占50%,以父亲为主的占20%,平分秋色的占30%。当问及一些父亲淡出家庭教育的原因时,有的答:工作太忙,没时间管孩子;有的说:脾气不好,没法跟孩子生那个气……看来好像都有理由,其实他们忘记了古训“养不教,父之过”。

作为父亲,放弃教育子女的责任是一个极大的错误。

我们的孩子现在受到母性教育已经够多了,婴儿时多是母亲喂养、照料;上幼儿园全是女老师的教育;小学、中学阶段基本上也是女老师教育为主;如果在家里父亲再放弃教育的责任,孩子从小到大都受到一系列女性教育,哪还会有阳刚之气?能不“阴盛阳衰”吗?

缺少男性教育,孩子的性格、情感、意志、思维方式等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有个男孩胆子特别小,上课不敢举手回答问题,即使回答声音也像蚊子似的,学习成绩总是上不去。老师调查后发现,原来在家里孩子总是跟着母亲,母亲胆子很小,总怕孩子碰伤,因此对孩子“包着抱着”,孩子也就变得内向、胆小。针对这一情况,老师建议让父亲多和孩子接触,在家里以父亲的教育为主。于是父亲便常常带着孩子一起爬山、划船,他那不畏艰险的精神和博大的胸怀陶冶了孩子的性格。结果,孩子胆子越来越大,上课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学习成绩也直线上升。

因此,主张家庭教育中必须强化男性的教育。男女之间的性格有所不同,从总体上来说,母亲比较温柔,父亲则具有阳刚之气。母亲的温柔、细致、耐心、体贴和父亲的豁达胸怀、豪爽性格在教育孩子上必须做到阴阳平衡。要改变男性教育不足,女性教育过剩这种状况,必须加强男性教育。

据美国耶鲁大学的科学家最近做的一项研究成果表明:由男性带大的孩子智商高,他们在学校里的成绩往往更好,将来走向社会也更容易成功。这项调查是他们持续了12年,从婴儿到十几岁的孩子各个年龄段进行跟踪调查所得出的结果。

我们并不否认女性教育的重要性,母亲以女性特有的感情细腻、做事认真仔细、性格温柔去影响孩子,通过讲故事、教唱歌、玩玩具等给了孩子很多的关怀与呵护,这是功不可没的。然而,缺乏男性教育往往会使孩子表现出多愁善感、性格懦弱、胆小怕事以及性格孤僻、自卑等特点。

男性教育恰恰弥补了这些不足。男性的特点往往是坚韧、大胆、果断、自信、豪爽、独立,这些对于女性来说略显薄弱,这就显示出了男性教育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从教育的方式上看,男性教育往往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男性倾向于自立,因此会教育孩子也要自立。父亲往往不是对孩子包办代替,而是鼓励孩子独立处理问题,因此对孩子溺爱的成分就比较少。有时孩子摔倒,并没有哭,可是母亲却赶紧跑过去把孩子扶起来,又是拍土,又是揉,硬是把孩子的眼泪揉出来了。而父亲往往不是这样,他们会说:走路怎么不注意,站起来,往前走,我相信这次一定会走好。孩子并没有哭,而是站起来就往前走,父亲在后面拍手说:真勇敢!真勇敢!从而使孩子充满了自信。

2、男性喜欢冒险,因此父亲对孩子的冒险行为也会适当给以鼓励。如果孩子从高台阶往下跳,母亲往往会严厉批评,可是父亲就不是这样,他会伸出大拇指,对孩子说:真棒!

3、男性爱运动,喜欢带孩子去跑步、游泳、攀岩、打球,这无形中就锻炼了孩子的意志力。

4、男性的动手能力比较强,让孩子劳动不只是扫地、擦桌子,而是和孩子一起用锤子、刀子等工具去修理东西,制作玩具,培养了孩子多方面的动手能力。

5、男性的探索精神比较强,和孩子在一起往往会搞些探索性的活动。如果孩子把玩具拆开,母亲往往会骂他一顿。而父亲却常常不以为然,甚至会和孩子一起拆玩具,满足孩子的好奇心,然后再教他把玩具装好。另外,父亲对新生事物比较感兴趣,这也会激发孩子对新事物的兴趣。

6、男性一般比较爱下棋,常常和孩子在一起下跳棋、军棋、象棋、围棋,可以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

7、男性不像女性那样爱干净,因此对孩子玩泥土、挖沙子往往抱支持态度。英国科学家发现,孩子太干净对身体并不好,他们的研究结论是“脏”孩子更健康。这是因为人如果太干净,很少接触细菌和病毒,体内无法产生抗体,一旦有大量病菌侵入就会被打倒,因此“一尘不染”对孩子成长并不是好事。这样看来男性对孩子卫生问题的宽松态度反而有助于孩子的成长。

8、相对女性来说,男性比较喜欢劣性刺激,如困难、饥饿、劳累等等,认为这些是人生必有的经历,孩子碰到这些困难没有什么了不起,应该让他自己去克服。这样的劣性刺激对孩子的成长十分有利。

……

实践证明,日常生活小事上孩子往往依赖于母亲,但是在生活的关键时期、重大问题上则依赖于父亲。母亲与孩子的谈话往往是细致的,而父亲与孩子的谈话则具有哲理性。在孩子的心目中母亲是水,父亲是山,山水相依,缺一不可。因此,教育孩子时,父母都应该负起自己的责任,但在时间上又各有侧重:在孩子小时,母亲应该多负些责任,因为这时候孩子需要细心的照料;孩子长大以后,父亲应该多教育,这是因为孩子大了心理特点有变化,照顾过细他反而会反感。

无论怎么说,父亲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不能撒手不管,一定要负起责任。家庭教育呼唤男性教育,当父亲的一定要负起教育子女的责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