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儿童智力谨防三误区。

一定要选择孩子最喜欢的教育方法,否则就不能取得好的效果。为了开发宝宝的潜能,我们要给宝宝进行早教。早教让宝宝视觉、听觉、触觉,运动觉全面协调的发展。你都知道哪些早教知识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开发儿童智力谨防三误区》,供您参考,希望能够以帮助到大家。

学习是生活中最有趣的和最伟大的游戏。所有的孩子生来都这样认为,并且将继续这样认为,直到我们使他们相信学习是非常艰难和讨厌的事情。有一些孩子则从来没有真正地遇到这个麻烦,并且终其一生,他都相信学习是唯一值得玩的有趣的游戏。我们给这样的人一个名字,我们叫他们天才。

———格伦?多曼

忽视儿童生理成熟度

儿童的身心发展是有先后次序的,早期教育必须在适宜的生理成熟度的基础上进行适时的训练,才能取得好的效果。过早和过晚都会造成对孩子的伤害,我们都知道狼孩儿、猪孩儿的故事,他们就是因为错过了语言和社会规范等各种智能开发的时机,所以,即便科学家提供良好的条件,也不能使他们赶上最普通的孩子的智力水平。而过早的开发孩子的某种智能,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还会造成对孩子的伤害。对此,家长朋友应该了解一下孩子敏感期的知识。

“学习”狭隘化

谈到学习,许多人就想到学校里坐在课堂上听课,以及那些繁多的定理和常识。这种理解未免过于狭隘和刻板了。当一个婴儿能够辨认出妈妈和其他人的区别的时候;当一个男孩子出于对异性的好奇而在书店里翻《女性心理学》的时候;当一个人第一次吃西餐,小心翼翼地模仿别人的时候;当一个女生注意明星们的着装搭配的时候;当一个人新买了电器,看说明书的时候;当一个司机在陌生的地方打开地图寻找他应该走的路线的时候……这些都是在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因需而求谓之学,我们需要的某种知识和技能我们现在还没有,我们去追求它,这就是学习。人们在生活中用到的百分之八十的知识是课堂之外学到的,比如交往的常识,心理调节能力,如何应变以及各种各样的社会经验和潜规则等。课堂上的学习仅仅是学习的一种,并且不是最重要的一种,课堂上的学习可以让我们得到高分,可以让我们进入名牌大学,可以让我们在进入人才市场的时候有一张镀金的入场券,然而,它仅仅是入场券,究竟如何打开局面靠的是我们在课堂之外练就的本领和走出学校之后学到的知识。

说这么多,是想告诉朋友们不要狭隘地理解学习,以便不狭隘地要求孩子。对于幼儿来讲,他们是通过游戏和生活学习的,他们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是在学习,他们参与的每一个游戏或者活动都是学习;对于幼儿来讲,他们广泛的好奇心和兴趣是大自然最好的馈赠,幼儿借此增长他们的知识和能力,广泛地探索和兴致勃勃的状态对于幼儿来讲是无比重要的,前者让孩子不断发现自己的天赋,后者让孩子达到内心的和谐和心理的自我建构。

重结果轻过程

其一,快乐比结果更重要。孩子从过程中获得的感受以及建立的相应态度,比孩子所学的具体的结果更重要。孩子没学多少东西,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了快乐,喜欢学习、喜欢知识,这种态度比什么都重要。

一些功利心很强的父母,总是期望孩子很早就学有所成,比如背唐诗、记单词、学数学等,可谓去本求末。其实孩子多背几首唐诗,多识几个汉字,这一丁点优势很快就会消失,长远来讲对孩子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好处,假如孩子因为父母刻意的、功利的要求而对学习产生抵触感,就更因小失大了。

其二,孩子从过程中得到的锻炼比结果更重要。对于婴儿来言,看到比看懂重要,听到比听懂重要,感官知觉是智力的先导,即便孩子不能理解,或者说记住的东西很快忘记了(比如背唐诗),背过本身是重要的,这个过程已经会对孩子智能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总之,我们并不反对智能开发,更不反对孩子博学多才,但是,我们要以孩子内心的和谐为前提。对于幼儿,我们不应该有特别刻意的学习目标和计划,而是要对孩子自然的兴趣和自发的表现给予足够的支持和关注。当我们不去刻意追求的时候,结果往往是意外的收获。

孟迁:劳动部高级育婴师资培训师中国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

相关推荐

开发幼儿智力谨防三误区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为了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我们要适当的对幼儿进行早教。正确的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的智、德、体、美的到全面发展,对孩子早期教育有什么好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开发幼儿智力谨防三误区》,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忽视儿童生理成熟度

儿童的身心发展是有先后次序的,早期教育必须在适宜的生理成熟度的基础上进行适时的训练,才能取得好的效果。过早和过晚都会造成对孩子的伤害,我们都知道狼孩儿、猪孩儿的故事,他们就是因为错过了语言和社会规范等各种智能开发的时机,所以,即便科学家提供良好的条件,也不能使他们赶上最普通的孩子的智力水平。而过早的开发孩子的某种智能,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还会造成对孩子的伤害。对此,家长朋友应该了解一下孩子敏感期的知识。

“学习”狭隘化

谈到学习,许多人就想到学校里坐在课堂上听课,以及那些繁多的定理和常识。这种理解未免过于狭隘和刻板了。当一个婴儿能够辨认出妈妈和其他人的区别的时候;当一个男孩子出于对异性的好奇而在书店里翻《女性心理学》的时候;当一个人第一次吃西餐,小心翼翼地模仿别人的时候;当一个女生注意明星们的着装搭配的时候;当一个人新买了电器,看说明书的时候;当一个司机在陌生的地方打开地图寻找他应该走的路线的时候……这些都是在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因需而求谓之学,我们需要的某种知识和技能我们现在还没有,我们去追求它,这就是学习。人们在生活中用到的百分之八十的知识是课堂之外学到的,比如交往的常识,心理调节能力,如何应变以及各种各样的社会经验和潜规则等。课堂上的学习仅仅是学习的一种,并且不是最重要的一种,课堂上的学习可以让我们得到高分,可以让我们进入名牌大学,可以让我们在进入人才市场的时候有一张镀金的入场券,然而,它仅仅是入场券,究竟如何打开局面靠的是我们在课堂之外练就的本领和走出学校之后学到的知识。

说这么多,是想告诉朋友们不要狭隘地理解学习,以便不狭隘地要求孩子。对于幼儿来讲,他们是通过游戏和生活学习的,他们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是在学习,他们参与的每一个游戏或者活动都是学习;对于幼儿来讲,他们广泛的好奇心和兴趣是大自然最好的馈赠,幼儿借此增长他们的知识和能力,广泛地探索和兴致勃勃的状态对于幼儿来讲是无比重要的,前者让孩子不断发现自己的天赋,后者让孩子达到内心的和谐和心理的自我建构。

重结果轻过程

其一,快乐比结果更重要。孩子从过程中获得的感受以及建立的相应态度,比孩子所学的具体的结果更重要。孩子没学多少东西,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了快乐,喜欢学习、喜欢知识,这种态度比什么都重要。

一些功利心很强的父母,总是期望孩子很早就学有所成,比如背唐诗、记单词、学数学等,可谓去本求末。其实孩子多背几首唐诗,多识几个汉字,这一丁点优势很快就会消失,长远来讲对孩子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好处,假如孩子因为父母刻意的、功利的要求而对学习产生抵触感,就更因小失大了。

其二,孩子从过程中得到的锻炼比结果更重要。对于婴儿来言,看到比看懂重要,听到比听懂重要,感官知觉是智力的先导,即便孩子不能理解,或者说记住的东西很快忘记了,背过本身是重要的,这个过程已经会对孩子智能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总之,我们并不反对智能开发,更不反对孩子博学多才,但是,我们要以孩子内心的和谐为前提。对于幼儿,我们不应该有特别刻意的学习目标和计划,而是要对孩子自然的兴趣和自发的表现给予足够的支持和关注。当我们不去刻意追求的时候,结果往往是意外的收获。

早教知识:儿童智力开发三误区


学习是生活中最有趣的和最伟大的游戏。所有的孩子生来都这样认为,并且将继续这样认为,直到我们使他们相信学习是非常艰难和讨厌的事情。有一些孩子则从来没有真正地遇到这个麻烦,并且终其一生,他都相信学习是唯一值得玩的有趣的游戏。我们给这样的人一个名字,我们叫他们天才。——格伦多曼

一、“学习”狭隘化

谈到学习,许多人就想到学校里坐在课堂上听课,以及那些繁多的定理和常识。这种理解未免过于狭隘和刻板了。当一个婴儿能够辨认出妈妈和其他人的区别的时候;当一个男孩子出于对异性的好奇而在书店里翻《女性心理学》的时候;当一个人第一次吃西餐,小心翼翼地模仿别人的时候;当一个女生注意明星们的着装搭配的时候;当一个人新买了电器,看说明书的时候;当一个司机在陌生的地方打开地图寻找他应该走的路线的时候……这些都是在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因需而求谓之学,我们需要的某种知识和技能我们现在还没有,我们去追求它,这就是学习。人们在生活中用到的百分之八十的知识是课堂之外学到的,比如交往的常识,心理调节能力,如何应变以及各种各样的社会经验和潜规则等。课堂上的学习仅仅是学习的一种,并且不是最重要的一种,课堂上的学习可以让我们得到高分,可以让我们进入名牌大学,可以让我们在进入人才市场的时候有一张镀金的入场券,然而,它仅仅是入场券,究竟如何打开局面靠的是我们在课堂之外练就的本领和走出学校之后学到的知识。

说这么多,是想告诉朋友们不要狭隘地理解学习,以便不狭隘地要求孩子。对于幼儿来讲,他们是通过游戏和生活学习的,他们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是在学习,他们参与的每一个游戏或者活动都是学习;对于幼儿来讲,他们广泛的好奇心和兴趣是大自然最好的馈赠,幼儿借此增长他们的知识和能力,广泛地探索和兴致勃勃的状态对于幼儿来讲是无比重要的,前者让孩子不断发现自己的天赋,后者让孩子达到内心的和谐和心理的自我建构。

二、忽视儿童生理成熟度

儿童的身心发展是有先后次序的,早期教育必须在适宜的生理成熟度的基础上进行适时的训练,才能取得好的效果。过早和过晚都会造成对孩子的伤害,我们都知道狼孩儿、猪孩儿的故事,他们就是因为错过了语言和社会规范等各种智能开发的时机,所以,即便科学家提供良好的条件,也不能使他们赶上最普通的孩子的智力水平。而过早的开发孩子的某种智能,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还会造成对孩子的伤害。对此,家长朋友应该了解一下孩子敏感期的知识。

三、重结果轻过程

其一,快乐比结果更重要。孩子从过程中获得的感受以及建立的相应态度,比孩子所学的具体的结果更重要。孩子没学多少东西,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了快乐,喜欢学习、喜欢知识,这种态度比什么都重要。

一些功利心很强的父母,总是期望孩子很早就学有所成,比如背唐诗、记单词、学数学等,可谓去本求末。其实孩子多背几首唐诗,多识几个汉字,这一丁点优势很快就会消失,长远来讲对孩子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好处,假如孩子因为父母刻意的、功利的要求而对学习产生抵触感,就更因小失大了。

其二,孩子从过程中得到的锻炼比结果更重要。对于婴儿来言,看到比看懂重要,听到比听懂重要,感官知觉是智力的先导,即便孩子不能理解,或者说记住的东西很快忘记了(比如背唐诗),背过本身是重要的,这个过程已经会对孩子智能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总之,我们并不反对智能开发,更不反对孩子博学多才,但是,我们要以孩子内心的和谐为前提。对于幼儿,我们不应该有特别刻意的学习目标和计划,而是要对孩子自然的兴趣和自发的表现给予足够的支持和关注。当我们不去刻意追求的时候,结果往往是意外的收获。

儿童智力认识的三大误区


父母必须帮助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尽快自主自立。想要让孩子得到更好的发展,正确的早教是非常重要的。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有更多的学习兴趣,早教最孩子的成长很重要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儿童智力认识的三大误区》,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视觉、听觉双重刺激

妈妈可以靠近宝宝,一边看着他一边对他说话,或者念儿歌,让宝宝专注地凝视着你的脸,并专心听你讲话;还可以给宝宝看一些色彩艳丽或是黑白相间有条纹的玩具和图片,并且慢慢地移动,让宝宝的目光追随着这些东西移动;妈妈也可以在宝宝耳边或耳后轻轻呼唤他的名字,宝宝听到后会马上转头寻找声源。

尊重孩子的脑发育,现在人们对儿童智力发展有三大误区。

第一,认为左脑的重要性大于右脑。

其实分布在左脑的重要功能有两个,一个是语言功能,一个抽象逻辑思维功能。这两个功能对我们在如此依赖言语、文字交流的社会中生存,及需要学习理性科学知识来说,的确非常重要,不过要让这个能力真正有效使用就得依靠右脑的综合分析、整合并与环境协调的能力。左脑能读懂和理解每个文字,却不能明白文字与言语之间的关联,理解一篇文章或一段言语要右脑功能参与才行。而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像一个砌墙砖的工人,如果没有右脑为他设计出房子的结构,那他只会砌墙,却得不到房子。

举个例子:语言就像钱币,在没有钱币前,我们拿50斤谷子去市场上交换,要思考特别多,如50斤谷子能换来什么,哪个是我急需的,哪些更划算,满脑子都不会闲着。如果有了钱币,我们只关心能卖一个好价钱就可以了,需要大脑冥思苦想的内容并不多。孩子需要动用全部的神经细胞来工作,因为大脑有3~4亿个神经细胞,儿童出生以后,这些神经细胞都在等待任务,等待更多的信息刺激。把孩子放在不同条件的环境,就会让不同的细胞兴奋。10~15个细胞会形成一种信息反射丛,稳定地处理一个信息,并终身只服务于同一个信息。语言的进入会把一种形象的思维变成抽象概念思维,动用的脑细胞会大大减少,脑力的水平也相应下降。其实人类的思维从来都是图像的、意识流的、意象的,不是言语的,只是我们想理解我们的思维时,言语才起到作用。把那些可言语的部分用言语表达,慢慢就把不可言语的内容就丢掉了。所以,能说出来的思维并不是人本体的思维。

第二,智力越早开发越好。

如果这句话是指右脑的开发,那就没有什么错误,问题是市面上大部分早教的产品都是针对左脑开发的,或者是在人文与社会范畴去思考让幼儿更快地适应环境。这些教育可以增强孩子的社会适应力,却不一定增进智慧。在前言里我说过,大自然蕴含的信息是丰富多彩的,是专门为所有的生命系统准备好的。人类不管怎么做都不如带孩子回到自然的怀抱中。中国有个成语叫拔苗助长,过早的教育可能欲速则不达。生命系统总是从最古老的状态开始循序渐进地发展,看看胎儿在子宫里演绎了4亿年生命的进化过程你就知道,大脑的神经丛、脊髓、延髓慢慢长成,之后是右脑的丰满,最后才是左脑与皮层发展。神经解剖学告诉我们大脑皮层只有一个5分硬币的厚度,薄薄的一层,能在生命和生活中起的作用不会很大。

现在大量的儿童智力发展机构在研究,我们怎样在儿童的初始期也就是2岁以前,在他未形成人类文化分类和抽象思维时,给予孩子更多的右脑刺激和知识模型的刺激。全球有很多国家在发出这样的声音,不要过早刺激左脑。我们的研究发现,人要承受未来的复杂性科学。人类现在的科学是一个静态科学,或者是初始动态的科学,它并不能真正影响这个世界,我们总是抽象出一个东西来,把它当成科学,但是现实中它又不存在。我们相信未来的科学发展一定是一种复杂性、非线性结构、非因果关系的,这种科学是动态科学。什么是动态和静态?我们从深圳到广州,我们的科学会告诉我们,我们开多少时速就可以在什么时候到达广州,这是科学,是理性结构得出的结论,它说你可以2小时15分到达广州,事实上没有人能做到。科学是抽象出来的一个静态,不管什么科学都需要在实践中校正和改正,尤其是关于儿童方面的。儿童的学习大部分是来自内部,由他的视觉、知觉模型生成,不是靠文字阐述的线性逻辑,但线性逻辑对儿童形成知觉模型是有影响的。知觉模型不是抽象的,是以真实的方式发展儿童的知觉,就像儿童看妈妈的脸是不需要判断和逻辑推理的,感觉就可以了。知觉模型的内容比较深,这都是科学研究的结论。

第三,只要有正确的教育方法,你的孩子就会变得聪明。

其实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适应同一种教育方式。中国的教育问题很大就是因为假定孩子都是一样的,没有采用西方的因人施教的补偿系统,很多孩子学习不好不是不聪明,而是难以适应所处的教育环境与施教方式。每个家庭都隐含着很多信息系统,一种好的智力引导方式应当在自己的家庭中去寻找,并结合一些孩子喜欢并易于接受的其他方式。

早期儿童智力开发的3大误区


误区一:忽视儿童生理成熟度

儿童的身心发展是有先后次序的,早期教育必须在适宜的生理成熟度的基础上进行适时的训练,才能取得好的效果。过早和过晚都会造成对孩子的伤害,我们都知道狼孩儿、猪孩儿的故事,他们就是因为错过了语言和社会规范等各种智能开发的时机,所以,即便科学家提供良好的条件,也不能使他们赶上最普通的孩子的智力水平。而过早的开发孩子的某种智能,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还会造成对孩子的伤害。对此,家长朋友应该了解一下孩子敏感期的知识。

误区二:学习狭隘化

谈到学习,许多人就想到学校里坐在课堂上听课,以及那些繁多的定理和常识。这种理解未免过于狭隘和刻板了。当一个婴儿能够辨认出妈妈和其他人的区别的时候;当一个男孩子出于对异性的好奇而在书店里翻《女性心理学》的时候;当一个人第一次吃西餐,小心翼翼地模仿别人的时候;当一个女生注意明星们的着装搭配的时候;当一个人新买了电器,看说明书的时候;当一个司机在陌生的地方打开地图寻找他应该走的路线的时候这些都是在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因需而求谓之学,我们需要的某种知识和技能我们现在还没有,我们去追求它,这就是学习。人们在生活中用到的百分之八十的知识是课堂之外学到的,比如交往的常识,心理调节能力,如何应变以及各种各样的社会经验和潜规则等。课堂上的学习仅仅是学习的一种,并且不是最重要的一种,课堂上的学习可以让我们得到高分,可以让我们进入名牌大学,可以让我们在进入人才市场的时候有一张镀金的入场券,然而,它仅仅是入场券,究竟如何打开局面靠的是我们在课堂之外练就的本领和走出学校之后学到的知识。

说这么多,是想告诉朋友们不要狭隘地理解学习,以便不狭隘地要求孩子。对于幼儿来讲,他们是通过游戏和生活学习的,他们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是在学习,他们参与的每一个游戏或者活动都是学习;对于幼儿来讲,他们广泛的好奇心和兴趣是大自然最好的馈赠,幼儿借此增长他们的知识和能力,广泛地探索和兴致勃勃的状态对于幼儿来讲是无比重要的,前者让孩子不断发现自己的天赋,后者让孩子达到内心的和谐和心理的自我建构。

误区三:重结果轻过程

其一,快乐比结果更重要。孩子从过程中获得的感受以及建立的相应态度,比孩子所学的具体的结果更重要。孩子没学多少东西,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了快乐,喜欢学习、喜欢知识,这种态度比什么都重要。

一些功利心很强的父母,总是期望孩子很早就学有所成,比如背唐诗、记单词、学数学等,可谓去本求末。其实孩子多背几首唐诗,多识几个汉字,这一丁点优势很快就会消失,长远来讲对孩子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好处,假如孩子因为父母刻意的、功利的要求而对学习产生抵触感,就更因小失大了。

其二,孩子从过程中得到的锻炼比结果更重要。对于婴儿来言,看到比看懂重要,听到比听懂重要,感官知觉是智力的先导,即便孩子不能理解,或者说记住的东西很快忘记了(比如背唐诗),背过本身是重要的,这个过程已经会对孩子智能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总之,我们并不反对智能开发,更不反对孩子博学多才,但是,我们要以孩子内心的和谐为前提。对于幼儿,我们不应该有特别刻意的学习目标和计划,而是要对孩子自然的兴趣和自发的表现给予足够的支持和关注。当我们不去刻意追求的时候,结果往往是意外的收获。

幼儿智力开发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