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复练习是儿童的智力体操。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想要给宝宝的将来打好基础,有些家长会选择早期教育宝宝。正确的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的智、德、体、美的到全面发展,早教已经成为婴幼儿成长中必不可少的额一个环节了吗?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重复练习是儿童的智力体操”,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个3岁的小女孩,安静地坐在房间的角落里玩耍,她的全部精力都集中在一个看似单调的活动中,将一些彩色的玻璃球一颗颗地塞到玻璃瓶中。每当一个玻璃球落下去的时候,就会发出清脆悦耳的撞击声,这样的过程中,小女孩只是面无表情地重复一个动作,将玻璃球一颗颗地放进瓶子。母亲喊了小女孩三次,她都充耳不闻。当瓶子装满之后,小女孩把玻璃球倒出来,然后继续重复这样的动作,直到母亲进来收起瓶子,她才被迫停止游戏。

“妮妮,把瓶子收起来吧,看看妈妈给你买的花裙子。”小女孩被母亲抱起来,不情愿地看了一眼窗台上的玻璃球。但是很快就恢复了活力,精神饱满的样子。其实,母亲只想转移她的注意力,小女孩每天都要重复这个游戏,少则十几次,多则几十次,这种情况让她有些担心,而女儿却似乎对此有用不完的热情和专注。

晚上,小女孩早早地躺在床上,等着母亲给她讲“床头故事”。母亲准备给妮妮讲一个新故事,但是她非要听《金色的房子》。母亲有些吃惊,这个故事女儿已经听了十多遍了,虽然她还不认识几个字,但是已经熟悉到可以背诵了,“红的墙、绿的窗,金色的屋顶亮堂堂……”

妮妮的母亲想:重复一件事情多么枯燥啊,女儿是不是患上“孤独症”了?

对于成人来说,重复操作似乎是一件苦差事,不少人都会充满疑问:“反复做事需要耐力,3岁或5岁的孩子能忍受得住吗?”其实,这种担心完全没有必要,因为儿童本来就喜欢重复地做某一件事,年龄越小越是如此。当他们碰上感兴趣的事,就会没完没了的重复地做这件事。

“重复做事”是儿童的一种自然而然的训练活动,心理学家把它称为幼儿特有的“常同行为”,蒙台梭利将其称为“重复练习”现象,同时,她也通过实践研究得出了儿童重复做事的必然性——为了意志力的形成。

意志力来源于选择有智力目的的活动,需要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即经历专注、兴趣、意志、顺从四个环节。儿童的意志力并非成人所理解的那样,可以通过后天强化训练出来。实际上,儿童的意志力形成是一个天然形成的过程,也是一种天赋的本能,它是儿童自然成长的法则。

蒙台梭利观察到,在意志力形成的第三个环节,即意志的发展,总要经历三个重要的阶段,其中最常见也是首要的阶段便是“重复练习”。

“反复操作是儿童的智力体操。”蒙台梭利用这个比较恰当的比喻说明了重复和智力的关系。儿童在玩耍一样东西时总是重复进行,在读一本书时总是重复听,在操作一样教具时总是重复几十次,这在成人的眼中可能是微不足道的,甚至成人认为这是由于儿童的幼稚而导致的,但是这样的重复却使儿童感受到力量和独立,并使儿童达到极度的满足。实际上,如果儿童能达到重复一种活动的时候,那是因为儿童已经能够相当程度地把自己的注意力控制到一点上。这种状态我们才把他称为注意力集中。这种集中的注意力在重复中,儿童的内心就获得了一种力量。我们把这种力量解释为控制的力量,儿童既能控制自己的行为,又能控制自身之外的物质世界。

许多父母都不难发现儿童重复练习的现象,要么是在学校,要么是在家里。但是,他们多数会表现出茫然的表情,并不知道这就是孩子意志力形成的第一个阶段。正是基于“重复练习”的起点,儿童才慢慢形成了自制和自觉的能力,为进入第二个阶段打下了基础,即自由地选择自我训练的生活方式。

人们已经意识到手和语言是人类智力的两种外部表现,所以重复地听、说、读、画,以及所有重复性的劳动都是促进心智发展的运动。儿童喜欢用双手去重复做事正是他工作本能的一种表现,他们往往在特定的年龄阶段对一些“基本工作”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可以自主阅读之前,几乎每个孩子都经历过重复听故事的阶段。重复听故事,能使儿童逐渐地掌握故事中的词句,使一些好词好句在记忆中得到反复强化,并积累一定的语言经验,从而使孩子在自编故事时,把那些储存在脑海中的语词语句,迁移运用到新的故事情景中。所以,让孩子重复听故事,不但令孩子获得了有关知识信息,学习了一些语词语句,懂得了相关的道理,此外更重要的一点是为孩子提供了创造性言语表达的素材,开发了孩子的语言潜能。

让儿童为之着迷的“基本工作”还有很多,比如把瓶盖拧下来再盖上;把玩具反复地拆开、重装;打开房门再关上等。类似的重复行为都是儿童的基本行为,不具备任何目的性,它们对儿童来说都具有一种天然的吸引力,也是儿童进行的不够成熟的努力。“重复练习”的行为能够满足儿童特定时期的需求,也更容易让他们获得成就感和独立感。另外,驾轻就熟的工作内容更容易让儿童产生心理上的安全感,这点在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十分重要。

然而,这些看似枯燥、简单、浪费时间的重复练习,却容易使成人与儿童之间发生冲突。成年人的思想中,存在一种根深蒂固的障碍,即“最大效益法则”。当他们看到孩子付出巨大的努力却收效甚微,或者一直在从事浪费时间却毫无收获的劳动时,就会忍不住想去干涉或帮助他们。

在成人看来,类似于反复把彩色玻璃球放进瓶子里的游戏是一种琐碎而毫无用处的工作,他们不能理解儿童为何对此那么热衷而痴迷。实际上,成人不理解儿童“重复”行为的根本原因是——行动的节奏。

一位母亲带着孩子去医院探望患病的父亲,老人中风了。当她看到父亲倔强地用颤抖的双手异常缓慢地把水杯举到唇边的时候,那种抖动的动作与父亲昔日行动自如的行为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这位母亲因为看到了这种反差,所以十分痛苦。于是,她产生了一种冲动,即帮助父亲喝水。实际上,她想设法用自己的行动节奏去代替老人的节奏,以此缓解心中的不适。但是,当她3岁的儿子充当这个角色的时候,就变得十分耐心,刚好符合老人需要的节奏。但是,一旁的母亲又产生了上面的那种冲动,因为她早已习惯了那种敏感而迅速的节奏。

当儿童在做一些重复的事情时,成人会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待这件事,会产生一种干预儿童的欲望。然而,这么做对儿童的心理需求不但毫无帮助,还破坏了他们喜欢做的事情,阻挠了他们自由地行动。自由选择与纪律三自由选择与纪律蒙台梭利的早期教育方法中有一种建立在儿童自由之上的教育法——观察教学法。“儿童之家”的所有老师都必须知道如何观察儿童,避免违反了他们的自然成长法则。这一点不但是教师的职责,更应该成为家长的习惯和本能。

扩展阅读

重复练习培养宝宝能力益处多


每个孩子都有成为天才的潜力,关键是父母和教师是否有点石成金的双手。想要让孩子得到更好的发展,正确的早教是非常重要的。早教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以及行为习惯,父母该不该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重复练习培养宝宝能力益处多》,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

一个大约3岁的小女孩,在玩积木的时候,不停地把一些圆柱体放进不同的容器中,然后又把它们取出来。这些圆柱体大小不同,正好可以放进那些容器相应的孔里,就像用软木塞盖住瓶子一样。一切过程看上去缓慢而有节奏。

出于好奇,一直在教室外观察她的老师便数了数她这种重复的动作,结果是42遍。所幸的是,周围都很安静,没有人去打扰她,她每完成一个动作的时候,脸上总是不自觉地微笑。到最后她好像累了,环顾了四周后感觉像刚从梦中醒来似的。

这个女孩如此专注地反复做一件事,以至于感觉不到有人在一边看着她。这样的情况在其他孩子身上也出现过,我们称之为“重复练习”。每次完成那种体验之后,他们就像完成某种重大的任务一样,脸上充满了喜悦和快乐的表情。

这个小女孩正处于注意力不能持久的年龄,通常这个时期孩子的注意力会不停地从一件事转移到另一件事。然而,孩子一旦碰到吸引他们的事物,就会忘我地投身其中,并一再地重复训练,注意力的集中程度十分惊人。

孩子的手脏了,妈妈就要求他去洗干净。后来发现他的手已经洗得很干净了,但他还在不停地洗。到晚上睡觉的时候,还去再洗一遍。过了几天妈妈发现,她的孩子现在会自觉地洗手了,孩子见人就会自豪地伸出于净的小手给他们看。

其实孩子们的这种重复练习,正是其锻炼和学习的需要。通过反复的训练,他们的各种生活能力得以完善,智力也因此得到发展。只要一开始教得仔细,甚至细致到每个细节,那孩子们就会不断地重复这个练习。因为他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我们难以想象的乐趣和满足,这些动作根本无需大人强迫,他们自己会完成得很好。

正是通过这种看似毫无意义的重复练习,孩子的能力才得到了锻炼和提高。而且在这一重复练习的过程中,他们的注意力一直处于忘我的境地,这样对孩子智力的培养也起到很大的作用。

自由选择——让我自己做

孩子不喜欢被父母或老师人为地规定,渴望自己选择不同的事物和行动。这种自由选择,使我们能看到他们心理的需要和倾向。只要有机会,而且保证大人们不去干涉他们,他们总会选择一些自己偏爱的东西,哪怕只是一把小尺子,他们也会玩得不亦乐乎。

吉米是个2岁的孩子,妈妈总是买许多机器人的玩具给他玩,但其实吉米感兴趣的是积木,而妈妈认为积木太死板,不适合男孩子玩,结果吉米面对一大堆小机器人总是三分钟热情,有时候还时不时地发呆,一句话都不说。

看着吉米整天闷闷不乐的样子,妈妈便来请教我。我于是建议她让吉米按照自己的心愿去做事或者玩耍。没过多久,妈妈发现吉米比原来机灵、活泼多了,而且吉米手中的积木总是像变魔术一样,能摆出各种各样超出妈妈想象的东西。

当孩子一出生时,就具备了探索周围世界的潜能,对所有细小的事物感兴趣,充满好奇心和内在潜力。当孩子迸发学习的热情时,不仅对秩序、重复训练非常着迷,而且他们还有一种自由选择的需求。

有些孩子在家里,一切事情都没有做主的份儿,小到晚餐吃什么,该看什么电视节目,大到是否参加培训班,一切都是父母说了算。孩子总有事不关己,无权过问的感觉,因而,他们的童年可能并不像成人所想象的那么快乐。正因如此,很多孩子都希望自己能快点长大,做自己喜欢的事。

让孩子们自由地做一些选择,是培养他们形成乐观性格的一个重要方面。当然,父母在大多数事情上不能不做主。让孩子自由选择,并不意味着他可以选择任何自己想做的事情,而是选择需要做并且是正确的事情。但有些事让孩子做决定也无妨,比如听任孩子画白马而不是画花草。当然,随着孩子的长大,就应该让他们自己决定更重要的事情。

“请不要命令我,让我自己做。”听到孩子的呐喊,我们应该意识到不可轻易去干涉他们的选择,不要总是以为自己的安排就是恰到好处的,其实孩子只有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才会去不厌其烦地花费精力去做。如果给孩子不喜欢的东西,那只能给他增加不必要的精神负担,他们也得不到快乐。

国际象棋是智慧的体操


幼儿期是人生智力发展的关键期,早教是宝宝出生的第一个教育,早教可以让孩子的大脑的以开发,从而让孩子从小学会面对和解决问题。你们知道什么是早教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国际象棋是智慧的体操”,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1、棋有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气质。

许多孩子在未学下棋时,任性刁蛮,常常无故发脾气,哭闹遇到困难总是选择逃避“老师,我不会”“我不行的”。自从学下国际象棋后,孩子的变化很大,什么都想尝试一下,而不是安于现状,停滞不前。“让我试试”“我一定能做好”等充满自信的话,越来越多的从孩子口中出现。有些孩子还能起到模范作用带领同伴一起游戏。遇到困难时常常会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尝试去解决。由此可见,从小学下棋可以陶冶孩子的性情脾气,有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气质。

2、棋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

中国自古就有用“琴棋书画”来评价一个人的修养。教育幼儿懂得下棋的要求及规则,“落棋无悔子”“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从而使幼儿树立良好的棋风和棋德。培养幼儿从小爱动脑筋的习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幼儿明白要树立必胜的信念,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幼儿园的孩子年龄较小,活泼好动。然而如何下好一盘棋,如何赢一盘棋,是一门高深,复杂,微妙的艺术,少则15分钟,多达半小时以上,再这段时间里每位幼儿必须市全神贯注的,安静的,专心的。自从迷上下棋后,班级里的“活跃分子”安静多了。有时活动时,他们还会小声阻止同伴的说笑打闹。同时个别幼儿还表现出以往少有的克服困难的毅力。老师们经常风趣地说:“下棋还能治好‘多动症’。”

3、棋有助于提高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

幼儿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是关系到其一生成败与否,快乐与否的基础。棋类活动很像人生的模拟,有时逆水行舟,有时一帆风顺。即使一次或几次输了,没事,找出不足,下次还可以东山再起。如今的独生子女往往平时被家长娇生惯养,缺少面对挫折和失败的心理修养,对今后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有了输棋的经历,有的幼儿从开始的懊丧,哭泣到逐渐适应,对失败的承受力和对挫折的自制力不断增强。总之下棋对提高幼儿的心理素质十分有利。

早教知识:国际象棋是智慧的体操


一定要选择孩子最喜欢的教育方法,否则就不能取得好的效果。我们在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之前,一定要遵循其内心的发展规律。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拥有生活的智慧,我们为什么要对孩子进行早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早教知识:国际象棋是智慧的体操”,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列宁以前说“象棋大师是聪慧的体操运动”。象棋大师做为一项智商比赛新项目而盛行于世,权威专家觉得,院校进行这类主题活动有助于孩子市场竞争观念和意志力的培养。非常值得关心的是:孩子们非常喜爱下国际象棋。由于象棋大师立体式造型设计的棋盘,惟妙惟肖、生动形象,跟孩子们的小玩具一样,连平常最调皮的孩子也可以静下来看一看。

一.下棋有助于培养幼儿优良的气场

很多孩子在未学下棋时,骄纵难缠,经常无端闹脾气,又哭又闹碰到困难一直挑选躲避“教师,我不想”“我不行的”。自打学下国际象棋后,孩子的发生变化,全都想试着一下,而不是墨守陈规,止步不前。

“让我试试”“我一定能搞好”等填满信心得话,愈来愈多的从孩子嘴中出現。一些孩子还能具有带头作用领着伙伴一起游戏。碰到困难时经常会出现自身与众不同的看法,试着去处理。不难看出,从中小学下棋能够熏陶孩子的性格性子,有助于培养幼儿优良的气场。

二.下棋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良好的习惯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效“君子六艺”来评价一个人的涵养。文化教育幼儿明白下棋的规定及标准,“落棋无悔子”“知彼知己,百战百胜”,进而使幼儿塑造优良的棋风和棋德。培养幼儿自小爱动脑子的习惯性和解决困难的工作能力,更关键的是让幼儿搞清楚要塑造取胜的信心,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实质。

幼儿园的孩子年纪较小,开朗爱动。殊不知怎样下好一盘棋,怎样赢一盘棋,是一门深奥,繁杂,彼此之间的造型艺术,少则15分钟,高达三十分钟之上,再这段时间里每名幼儿务必市专心致志的,清静的,专心致志的。自打迷上下棋后,班集体里的“活跃分子”清静多了。有时候主题活动时,她们还会继续细声阻拦伙伴的说笑玩耍。另外某些幼儿还主要表现出过去小有的战胜困难的恒心。老师们常常幽默地说:“下棋还能医好‘儿童多动症’呢!”

三.下棋有助于提升幼儿优良的个人素质

幼儿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趋势是关联到其一生成功与失败是否,开心是否的基本。国际象棋主题活动很像人生道路的仿真模拟,有时候迎风作浪,有时候一帆风顺。即便一次或几回输掉,没事儿,找到不够,下一次还能够重头再来。现如今的独生子通常平常被父母娇惯,缺乏面对困境和不成功的心理状态涵养,对将来的快乐成长极其不好。

拥有输棋的亲身经历,有的幼儿从开始的懊丧,抽泣到慢慢融入,对不成功的承受能力和对挫败的自控能力持续提高。总而言之下棋对提升幼儿的个人素质十分有益。

警惕!重复看同部动画片是心理问题


近几年儿童心理问题,已经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是也许你还不知道,当孩子出现重复做一件事儿的“坏”习惯的时候,这有可能是孩子有心理问题的前照哦。对此,年轻的父母们应该怎样应对呢?专家是怎么说的呢?

重复行为可能是儿童心理问题

案例:月月今年快3岁了,特别聪明乖巧,可有一个“坏”习惯让妈妈非常担心,就是月月喜爱重复地做某件事情。比如重复地看某一个动画片,听同一本故事。月月的爸爸每次出差回来都会给月月带不同的动画片,可妈妈却发现,月月只对一盘叫《婴桃小丸子》的动画片感兴趣,而且是百看不厌,其它新的动画片她看都不看,全放在一边。每天晚上,妈妈都会在月月睡觉前读童话故事给她听,可月月却让妈妈反复读那一本童话书,不准妈妈换。妈妈只好听从月月的“命令”,重复读那本童话书。

月月这种“一成不变”的行为究竟是怎么回事?如此重复下去会不会阻碍孩子的发展?妈妈应该帮着月月改变吗?

专家分析:

其实,婴幼儿“喜爱重复”的行为,不是“固执”或“一成不变”,而是他们的特性。一般来说孩子“喜爱重复”有着自己的用意。

第一、为引起父母的注意。

孩子为了得到父母更多的爱而“喜欢重复”,这种原因,在很多家庭里都会发生。一些孩子一天到晚拿着同一本书让父母念给他听,其实他们并不在乎书中是什么内容,他们想要表达的真正意图是:“请你时刻注意我,爱我!”

婴幼儿从重复行为中获得关注,爸妈也在孩子的这种重复要求中理解孩子的内在需要。因为在一读再读的亲子互动里,充满着爱和关注!

第二、在重复中不断地以自己的速度吸收、学习。

有时候孩子的接受和理解能力比较差,他们想在重复中不断地以自己地速度学习。较细心或替孩子做成长记录的父母可以发现:婴幼儿的重复行为总会在持续一段时间后的某天,出现了学习上的跃进。也许他突然会抓住物体、会唱出哪首歌了,或者不知道什么时候他会翻身了……

在亲子共读中,这种“突然”发生的学习跃进,也会在他不断地要求成人重复阅读的行为后出现。可以说,在重复共读的环境里,大人所提供的,如盖房子所使用的框架,婴幼儿可顺着这框架,不断地以自己的速度添砌不同的土和砖,并在发展成熟之际展现出来。所以,他们一定会在重复共读中,以行动或语言来表示他已获得或学会的某些东西。或许您在重复一段时间后,会惊喜地发现孩子已经会背一整段儿歌了。

专家建议:

虽然婴幼儿喜欢成人一再地读某一本书给他听,但若要成人不厌其烦地照做,却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因此,当你在某天、某时,真的不想再念下去,但又不忍孩子遭受被拒绝的挫折时,可以利用一些小方法哦。

1.你只须慢慢地、一页页地翻书中图片给孩子看,对孩子的问题则简短答腔。只要一会儿功夫,婴幼儿通常就会失去往下再看的兴趣,但却不会失去明天再读的兴趣。

2.当你察觉到孩子还想要求再读,可在念完书时,赶紧转移他的注意力。

3.可反问孩子:“你从书上看见了什么?”或请他们自己“念”给你听。有经验的爸妈都知道,孩子可以自己嘟哝嘟哝、煞有介事般地念起书来。把被重复要求的对象转回到孩子身上,他们大可在一读再读后,自行决定结束该次的阅读。

4.直接诚恳地告诉孩子:“妈妈累了,现在不想再念。”大人诚实地向孩子坦白自己的想法和情绪,是尊重孩子的一种表现。坦诚不只是一种美德,也是一个习惯。孩子从小获得大人坦诚的对待,就有机会学习坦诚的方法和态度。父母对孩子坦诚,往往会很惊讶地发现,即使是1岁多的孩子,也常常能尊重你坦诚相告下的决定。

儿童入学准备阶段是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