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你童话故事里

2021-03-15 你童话故事里 你如何认识科学入学准备 胎教可以对宝宝有益吗

今天,你和宝宝聊天了吗。

你知道吗,经常和宝宝聊天,有利于宝宝的智力发展哦。当世界各国的母亲们凭着母爱的天性把还不会说话的宝宝搂在怀中对着他们呢喃细语时,她们给予孩子的决不仅仅是温柔的抚爱。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生理和听觉科学系主任库尔博士指出,与婴儿谈话聊天的重要性远胜于人们已经认识到的。别看婴儿们尚不会说话,当他们听到父母在对他们说话时,婴儿大脑的思维正在不断变幻,他们所听到的任何一种语言都对他们的大脑皮层产生有效的刺激,促使他们的思维变得更加活跃,更加新鲜。研究人员在经过反复实验之后发现,在各种声响中。宝宝们对父母亲的语言刺激最敏感、最愿意接受。库尔博士曾对100户来自不同阶层的家庭进行多年的跟踪调查。结果显示,知识分子阶层的父母无形之中对宝宝说话的时间最长,每天达2600个词语;普通技工阶层居次,每天1600个词语,离异或居住在大杂院里的父母对宝宝说话最少,每天仅600个词语。随后,库尔博士对100户人家的孩子每隔两年进行一次测试,一直跟踪到孩子进入高中一年级。库尔博士发现,父母在婴儿期间与之谈话最多的孩子每次测试分数较高,反应也较快;反之,测试分数明显偏低,反应也较慢。库尔博士说:“从宝宝吃奶开始,做父母的不要忘记经常和宝宝谈话聊天,这样也是一种沟通,对孩子在婴幼阶段的智力发展大有好处。”那么,该对孩子说些什么呢?什么都可以说,你自己一天的活动、户外的环境、小故事、儿歌都可轻轻地对着宝宝诉说一番,宝宝是十分乐意接受的,说到开心的地方,他会露出会心的微笑,好象能听懂似的。

相关知识

今天的孩子更聪明吗?


2008年9月21日,美国格赛尔人类发展研究所专家来华讲座,下面是讲座现场提问部分:

今天的孩子更聪明?——“从IQ的测测结果看,今天的孩子还是跟上一辈一样”

问:刚才在Norman教授的演讲中提到,60年来孩子的发育年龄没有提前。但是从父母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看,我们经常会说现在的小孩好聪明,比我们小时候聪明多了,这是人为干预的结果吗?

Norman: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你刚才说的是“聪明”,这是从智力来说的。从IQ的测验结果看,现在孩子的IQ还是跟上一辈一样,整个群体的值还是一样的。另外,孩子的发展不仅是智力的发展,在其他方面,包括手与眼的协调等等,从发育的角度来看完全是一样的。

Marcy:有的时候我们要注意区分什么是真正的智力。现在的孩子经历的事情跟我们那个年代小的时候经历的事情完全不一样,而且可能更多、更丰富。举一个例子,我女儿很小的时候想滑冰,我告诉她口袋里面没有钱。她就会问:能从银行里面取钱吗?看起来好像她在很小的时候就懂得这个事情,但这只是一个经验的问题,并不代表她的智力比我们小时候有提高。

玩究竟意味着什么?——“本质上,玩是孩子自发的,甚至是没有目的的一个自由的活动。”

问:Marcy是玩协会的会员,我想知道她怎么界定玩。比较有意义的玩,包括爬树、玩水、玩沙,现在的父母往往会认为“太危险”或者“没有时间”、“没有意义”而减少这些玩的时间,更倾向于有组织的游戏课、寓教于乐的教育类玩具。希望能听听您对此所持的看法。

Marcy:国际儿童玩权利协会建立于1964年。我们知道儿童有很多的权利,他有吃饱的权利、穿暖的权利,也有受教育的权利,但是还要有一条,就是玩的权利。

本质上,玩是孩子自发的,甚至是没有目的的一个自由的活动。比如,为了得到冠军去滑冰,这是“有目的”的去做,这就不是玩。跟成人之间的玩不一样,孩子的玩在不同的年龄有不同的概念。比如,7岁的孩子喜欢体育,这个玩就需要他记住一些规则。而再小一点的话,当孩子还处在以自我为中心的时候,做什么事情都不知道等待,也不会跟别的孩子轮换着玩。玩是孩子自发的自由,到了一定的年龄他就会自然地有自己的玩法。

孩子的玩也有不同的水平,这也是一个发育的过程。最早,他是自己玩,到两岁的时候,他可以有一个同伴,两个孩子可能坐在一起玩同样的东西。但是两个人并没有互动,这是伙伴的玩。再高级一点就是有合作的玩了。所以玩是分阶段的,也是发育的阶段。成人不应该干预孩子玩的自由,并且应该尊重孩子在不同阶段玩的水平。

听众现场提问

听众:我想问一下Norman教授,格塞尔测试需要孩子事先做准备吗?

Norman:不需要任何准备。

Marcy:请注意,这是一个针对发育的测验,不是一个智力测验。智力测验跟发育测验有很大区别,智力测验可能会跟文化、教育有一定的关系,而发育测验不会。你不需要提前训练,提前训练也没有用处,所以不需要任何准备。

听众:早上学有利于智力发育吗?现今在中国很多家长被迫让孩子提前起跑,因为这样才能“不输在起跑线上”。其实作为家长我们也是特别无奈的。

Marcy:推着孩子早上学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要注意,孩子的学习如果仅能让他“记住”更多的东西,这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早期的教育更重要的是帮助孩子真正理解所谓的“意义”。比如,你可能能让孩子背出“1、2、3……”这是没有任何问题的,这种“背诵”确实可以很早去做。但是关键是,孩子虽然能背出来“3”,但是你如果让他去拿“3”块饼干,他却不知道怎么拿,因为他其实并没有理解“3”背后的意义。在我们的小学教育当中有很多的记忆背诵,但是如果这个孩子尚未准备好去理解这些内容,你“推”着他去“背”,对他的成长是没有积极意义的。

听众:刚刚Marcy讲到给孩子的阅读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怎样“读”才是正确的?

Marcy:最重要的是营造一个阅读的气氛,就是注意读给孩子听的方式。如果我要给孩子读书,我就会像磁铁一样吸引住他们。我会抱着一个孩子,然后让其他孩子都围着我坐在地板上。有位专家曾跟我说过,有时候阅读的重点并不是你读什么,而是“抱”的这个动作。这点非常重要。读的时候,孩子应该是很自由的,不一定非要限制他坐得很好。他可以坐着、可以跪着、可以站着、可以走着然后再自己回来。他愿意听就让他听,不愿意听就让他离开。另外,我们希望父母和老师能够随时随地地读书给孩子听,而不是仅仅在某些场合,比如说睡觉前、吃饭前才读。孩子在不同时间得到的信号是不一样的,这样,他会把阅读当作整个生活当中的一个部分,阅读会成为他的一个非常好的习惯。

Norman:我补充一句,当你在给孩子读书的时候,在孩子眼中,你就成为他的世界上的最伟大的主角,这时候,你是他心目中的偶像。

听众:我是一个1岁4个月孩子的家长,听了讲座以后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孩子有自己的发展规律,作为父母来说,更多的就是应该给他爱、关心和关注。但是我不知道这个度在哪里,父母毕竟有别的事情需要去做。有的时候他很想和我在一起,我也不愿意和他分开,但是又不得不这么做。

Marcy:这个问题可能不会有很完美的回答,你和孩子可能都需要一些时间调整。当然,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需要面对的问题是不一样的。比如,8个月开始,孩子会认生、分离焦虑开始出现。这个时期,当你要离开孩子的时候应该跟孩子说明,妈妈要走了,妈妈会回来的。等你回来的时候,也要跟孩子说“我已经回来了”。再大一点的,比如1岁4个月大时,可以听故事了,你可以给他讲一些妈妈离开的故事。实际上,在格塞尔研究所,我们对这些育儿细节有非常详细的建议,会提出很多具体的建议给家长参考。最关键的是让孩子有一段很好的适应阶段,而不是突然让他觉得妈妈没有了,没有希望了。当然,不同的孩子适应起来都是不一样的。

Norman:这个问题对于四岁到四岁半的孩子来说会相对困难一些,因为这个时期孩子已经有了死亡的概念了,他觉得你不在了,就可能不再回来了。而这个年龄正好是我们(美国)孩子上幼儿园开始的年龄。父母更需要耐心些,多倾听、理解孩子的想法。

Marcy:有一些游戏可以证明孩子有了死亡这个概念。比如,孩子先假装要死了,但是一会儿又会再活过来。

李明:4~4岁半的孩子分离起来非常困难有很多原因,这只是其中可能的原因之一,并不是所有这个年龄的孩子出现分离焦虑都是因为害怕父母死亡。

听众:因为某些原因,孩子的发育稍微落后于其他的孩子,在这种情况下,格塞尔量表的作用在哪儿?研究所对这方面有没有一些好方法促进孩子快速发展?

Marcy:格塞尔测试是针对正常孩子的测验,对于发育落后一点点的孩子能够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对于家长应该怎样认识孩子,如何对待他,包括是不是应该晚一点上学方面,是有一定的帮助的。另一方面,孩子如果真的严重落后了,就应该找医生来帮助了。

Norman:对于学龄孩子来说,如果是差2年以上,就该寻求儿科医生的帮助了。

李明:差1年需要注意,他也可能赶上,也可能一直是落后;差2年就一定要找医生

特约翻译:

李明北大第一医院儿科副教授,格塞尔人类发展研究所专家顾问

毛湘莺英国东安格利尔(EastAnglia)大学的教育学硕士,有国内外丰富的儿童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经验。现任职于伊顿国际教育机构。

如何打开与宝宝的聊天大门呢?


和小孩子聊天,家长们常常感觉与孩子说不到一块,其直接影响着亲子关系的合谐,但是为何常有家长们总是找不到与孩子聊天的共同点呢?以下就让我们来看看几位家长与孩子聊天的对话吧!

第一法则:当孩子提示你“我需要被充分的关注”时,给他100%的关注

地点:超市

情景:幼儿园放学了,妈妈接好乐乐后,一起去超市买菜

乐乐:“今天我们班的明明摔了一跤,都哭了。”

妈妈:“哦,你没摔倒吧?”(一边挑选乐乐爱吃的西兰花一边回答)

乐乐:“没有,他有一个很大的伤口,流血了。老师带着他去找医生了……”

妈妈:“知道了,那你今天在幼儿园学什么了?”(孩子还没说完,妈妈就打断了孩子的话)

乐乐:“什么也没学,我不跟你说了。”

问题出在哪?

稍不注意,家长就可能没领会孩子的意思

显然妈妈没有认真听孩子讲话,继而没有听懂孩子的意思,她的忽视导致孩子不再继续刚才的话题。

孩子都有特别想和家长分享某件事的时刻,只是在家长听来似乎有些鸡毛蒜皮、不着边际,如果再加上孩子说的时候家长手头上正忙着,那沟通就更不顺畅了。就像案例中,在妈妈看来“只要乐乐没摔跤,这个话题就结束了”;而在乐乐看来,班上有小朋友摔跤是一件大事,因为“明明哭了、流血了”。乐乐的情绪需要得到安慰,他觉得有必要告诉妈妈,如果妈妈能对乐乐提出的话题表现出更多的关注和兴趣,亲子间的交流就不会中断了。

怎么做更好?

做一个耐心的倾听者

孩子说话时,家长认真倾听。你也许会说,每天下班回家,有多少事要忙,总不能什么都不做,光听孩子说吧?其实,你也知道即使手头上有事在忙,只需分配一部分注意力就足以听清孩子说的了,关键是你有没有听进去。早教网

耐心地听,真心关注孩子所关注的。让孩子把话说完,不要打断他,若时不时地回应“哦,这样呀”,“嗯,原来如此呀”(发自内心的),相信孩子会说得更起劲,慢慢地你就能领会他的意图。

第二法则:当孩子提示你“我说的都是我的感受”时,认同他的感受

地点:家中

情景:吃完饭,妈妈在收拾厨房,晨晨在一旁晃来晃去

晨晨:“我不喜欢王老师了。”

妈妈:“你怎么会不喜欢王老师呢?王老师不是对你很好吗?”

晨晨:“我就是不喜欢……”

妈妈:……

问题出在哪?

别把自己的感受强加给孩子

这样的对话在家中随处可见,我们往往从自身的角度来否定孩子的感受,尤其是孩子在说一个不太好的感受时。家长在和孩子互动时,往往采用高高在上的态度,而这种说教会使孩子感到自己不被尊重、不被理解,本来想说的话也不说下去了。

怎么做更好呢?

认同孩子的感受

认同孩子的感受,也就是说也许你不同意孩子的说法,但先接受孩子此时此刻的感觉。例如晨晨,他说不喜欢王老师,那么妈妈应该先接受孩子的感受,顺从孩子的思路走,“哦,你不喜欢王老师呀,能告诉妈妈你为什么不喜欢吗?”孩子在得到了家长的认同之后,才会更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说出不喜欢王老师的理由,这样你才能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第三法则:当你想让孩子回答你时,要问“对”的问题

地点:放学回家路上

情景:妈妈和东东走在回家的路上

妈妈:“今天你在幼儿园都干什么了?”

东东:“没干什么。”

妈妈:“你们吃什么饭?”

东东:“不记得了。”

问题出在哪?

你问得太笼统了或话题提不起孩子的兴趣来

很多家长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家长想了解孩子的在园生活,费尽力气后得到的却是寥寥数语。出现这样的问题,家长需反思自己的提问方式,是不是太笼统了?例如,当你问“都干了什么”时,孩子有限的语言能力和记忆力还不足让他去组织语言,所以他回答不出来;还有的家长喜欢问“你今天在幼儿园乖吗”,“乖”对孩子来说是个很抽象的概念,究竟什么样的行为是乖呢,孩子也不知道;而当你问“吃了什么饭”时,极有可能提不起孩子的兴趣来。早期教育

怎么做更好呢?

有针对性地问,具体地问

事实上,在你想问孩子时,你需要先做做功课,事先在孩子幼儿园的主题墙上获知孩子的在园安排和食谱。比如你已经知道老师带领孩子在户外活动了,你可以问问他“今天你们在操场做了一个有趣的游戏,对吗”,当孩子有兴趣说下去时,你要通过复述帮助他组织语言,“噢,先是这样,然后是……”,提高孩子完整地表述一件事情的能力。

第四法则:说得有趣又happy

地点:家中

情景:周末,亮亮在客厅玩积木,妈妈在一旁看着

妈妈:“亮亮,我们来看会儿英语光盘吧?”

亮亮毫不理会,继续玩积木。

妈妈:“那我们来说说今天上午你去英语兴趣班学了些什么吧。”

亮亮:“妈妈你好烦人啊。”

问题出在哪?

父母的关注点过于狭窄

为什么孩子不喜欢和父母交流呢?这就需要我们回顾一下和孩子的交流内容。你会惊异地发现,原来我们关注的往往都集中在孩子是否吃饱喝好、在幼儿园学了什么、是否听话等,这样的对话每天重复,哎呦,不被烦死才怪呢!上述情景中的妈妈可谓用心良苦,但是又有多少孩子喜欢这样的关怀呢?

怎么做更好?

扩展亲子对话的内容

随着孩子年龄增长、心智成熟、视野扩大,家长需拓宽聊天的广度与宽度,减少单纯地下命令、要求孩子执行的话语。丰富的亲子对话是孩子精神世界的养料,当你和孩子读完一本故事书时,不妨聊聊书中的主人公;当你和孩子看完一个动画片时,不妨和孩子一起天马行空地想象,如果“我是那个主人公我会怎样”;还可以和孩子一起“吹牛”;总之话题可以是比较严肃的,也可以是轻松搞笑的。随着话题的丰富,你和孩子可聊的才会越来越多,而你们的聊天时间将成为宝贵的亲密时光。

本网站小编总结:父母与孩子交流,话不投机半句多的例子有很多,其主要的原因还是家长们没有明白孩子所表达话的意思,或是不重视孩子的话,因此才会出现交流不通的结果,希望以上的几点可以教会父母们如何与孩子相交流!

宝宝你可以走路了吗?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早教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早期教育是对婴幼儿进行的全面的素质教育,早教让宝宝视觉、听觉、触觉,运动觉全面协调的发展。你们知道早期教育有什么作用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宝宝你可以走路了吗?”,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宝宝学步期的发育情况

第一阶段(十至十一个月):此阶段是宝宝开始学习行走的第一阶段,当父母发现宝宝在放手能稳定站立时,就可以开始尝试走路了!

第二阶段(十二个月):蹲是此阶段重要的发展过程,父母应注重宝宝站——蹲——站连贯动作的训练,如此做可增进宝宝腿部的肌力,并可以训练身体的协调度。

第三阶段(十二个月以上):此时宝宝扶着东西能够行走,接下来必须让宝宝学习放开手也能走二至三步,此阶段需要加强宝宝平衡的训练。

第四阶段(十三个月左右):此时父母除了继续训练腿部的肌力,及身体与眼睛的协调度之外,也要着重训练宝宝对不同地面的适应能力。

第五个阶段(十三至十五个月):宝宝已经能行走良好,对四周事物的探索逐渐增强,父母应该在此时满足他的好厅心,使其朝正向发展。

意义:

当宝宝开始走路就代表着具备以下三项条件:

1、宝宝能自主性的握拳,并随其意志使用手指及脚趾;

2、宝宝腿部肌肉的力量已经足以支撑本身的重量;

3、宝宝已经能灵活地转移身体各部位的重心,并懂得运用四肢,上下肢各动作的发展也已经能协调得好。

二、关注骨骼的问题:

蹒跚学步期间,家长的搀扶是少不了的。不过,到底应该怎么扶,却是有点讲究的。

宝宝的桡骨头尚未发育完全,肘关节囊及韧带比较松软,在双腿不能有力支撑全身重量的情况下,如果大人仅仅用力牵住孩子的手,就很容易造成脱臼,医学上称为“小儿桡骨头半脱位”,也叫“牵拉肘”。

所以,在孩子刚开始学走路时,家长要扶住宝宝的腋窝,让其双脚踏在大人的脚背上,跟着大人一起走路。等过一段时间后,可让宝宝的双脚踏在地上,由大人扶着宝宝的肘部慢慢向前走。一旦宝宝发生跌倒或晃悠的情况,家长切记不要猛拉孩子的手,而要托身或轻扶手腕以上的部位。

有时孩子的脱臼问题并不容易被发现,所以建议家长多注意以下情况:在拉手或帮他穿衣套袖子时,宝宝突然啼哭不止,喊叫被牵拉的胳膊疼痛;前臂不敢向后转,不能抬举、取物;在肘关节的桡骨头处有压痛,局部却无明显肿胀和畸形,这些都表明宝宝受伤了。

若宝宝哭闹严重,或无法自行复位,要尽快前往医院进行治疗。需要家长注意的是,关节一旦发生脱臼,就容易形成习惯性脱臼,日后更要注意用力得当。

有些宝宝在学习走路时会出现踮脚尖走路的行为,这到底正常还是异常呢?刘医师表示,父母可观察宝宝踮脚尖走路的频率来判断是否为异常现象,若宝宝有用踮脚尖的方式走路,有时恢复正常状态,则勿需担忧。一般来说,宝宝大约在三岁之后运动协调才发展成熟,在此之前走路不稳都不用过度担心。

很多刚学会走路的宝宝最容易发生意外就是扭伤,再加上这时候的宝宝通常不能表达得非常清楚,父母就要细致观察宝宝的一举一动来得知。刘医师表示,父母应仔细观察宝宝走路是否出现一拐一拐的,或是躺在床上踢一踢,看是否能踢得好,除此之外,也可压一压宝宝腿部各部位,看看宝宝是否会感到疼痛。

1、父母给予的辅助方式:

第一阶段:父母可利用学步用的推车或是学步车,协助宝宝忘记走路的恐惧感觉学习行走。

第二阶段:训练宝宝学习蹲——站的方式为父母将玩具丢在地上,让宝宝自己捡起来。

第三阶段:父母可以各自站在两头,让宝宝慢慢从爸爸的这一头走到妈妈的那一头。

第四阶段:让宝宝练习爬楼梯,如家中没有楼梯可利用家中的小椅子,让宝宝一上一下、一下一上地练习。

第五阶段:可利用木板放置成一边高、一边低的斜坡,但倾斜度不要太大,让宝宝从高处走向低处,或由低处走向高处,此时父母须在一旁牵扶,以防止宝宝跌下来。

依以上五个阶段走路动作发展的不同而给予不同的辅助方式。

2、建议辅助工具:

学步车、楼梯、木板、小椅子

三、为“学走宝宝”做好三大准备

第一:选择适合走步的衣服。

衣服要以肥大、宽松为好。衣服的袖子、裤腿宽大,才能使宝宝的四肢有充裕的活动余地,更有利于生长发育。有些妈妈过早给孩子将牛仔裤、紧身裤统统装扮上,却不知道这些裤子会影响宝宝的血液循环,浅档包臀不仅让宝宝蹲、跑、跳都不方便,而且还会影响生殖系统的发育。还有一些妈妈会给宝宝穿松紧带的裤子,这样的裤子同样也对孩子不利。因为此时的宝宝的呼吸方式是胸腹混合呼吸,松紧带让宝宝的腹部受压,影响呼吸,如果裤子过长影响到胸部,也会使被?的肋骨向内凹陷。因此,这个时期的宝宝最好选择穿背带裤。

第二:家居安全措施要做好。

现在宝宝不仅学会了怕,又开始站立移动,他能够到的东西就更多了,因此妈妈的全措施更要加强一些。家里的摆设要尽量避免妨碍宝宝学习走路,对于一些有危险性的物品,应该放置高处或移走,并且需要特别留意家具的尖锐的角,以防宝宝碰到。阳台:宝宝一旦学会行走,“到处乱走”是必然的情形,引时父母就特别留意宝宝走到阳台上。没有围栏或栏杆高在85厘米以下,栏杆间隔过大(超过10厘米以上),或者阳台上摆小凳子……容易使宝宝误爬上,而导致危险。

家具:家具的摆设应尽量避免妨碍宝宝学习行走,父母宜将所有具危险性的物品放置高处或移走,并且须留意所有家具中具有尖锐的角,以防宝宝去碰撞。

门、窗:宝宝容易在开关门中发生夹伤,父母可使用门防夹软垫来避免危险;至于窗户方面,最怕宝宝走到窗边玩窗帘绳,如此容易发生被绳子缠绕造成窒息的危险。

第三:不要过早使用学步车。

学步车是很多宝宝学走路之前的学步付诸工具,它可以给终日看护宝宝的妈妈们带来一定的方便,有了它,妈妈们终于能腾出时间吃个饭做做家务了!但是,有的妈妈如果过早让宝宝坐上学步车的话,对宝宝是非常有害的!因此对于7个月以下的孩子是坚决不能使用学步车的。因为7个月前的宝宝腰腿部骨骼和肌肉力量都不是很强,长时间站立或行走对宝宝的生长发育不利。不要以为早点让宝宝接触学步车,宝宝就能早一点学会走路,宝宝都有其生长发育的规律,没必要让他过早学会走路。

因此,学步车必须在宝宝7个月以后,能够支撑颈部并平稳坐立时再使用。每次时间不能过长,不要超过20分钟。学步车的高度要适合宝宝的身高,不宜过高或过低。另外,使用学步车的宝宝的活动应在大人的视线范围之内。

“对于开始学走路的宝宝来讲,学步车有利有弊。”KindyROO亲亲袋鼠国际早教中心教育总监李冰介绍,宝宝在刚开始学走路时,会有一种胆怯的心理,学步车在一定程度上会帮助宝宝克服这种心理,比宝宝扶着其他物体更安全、更不易摔倒。

“但是相比之下,弊更大于利。”李冰指出,用学步车限制了宝宝活动的空间,减少了宝宝正常的锻炼机会,最重要的是,不利于孩子的正常生长发育。因为,在使用学步车的过程中,快速的滑动会让宝宝感到紧张,不利于其智力发育和性格的形成。相反,如没有学步车学走路的话,则有利于提高宝宝身体的协调性和反应能力。

四、宝宝走路内八字怎么办

小孩子刚开始学习走路的时候,都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宝宝走路内八字怎么办?家长不用担心,只要即使纠正宝宝走路的姿态,很快就能够改正过来。那么,怎样教宝宝学走路才能让宝宝一开始就不形成内八字呢?预防宝宝走路内八字的方法就是用最正确的方法教宝宝学习走路,不要让宝宝依赖学步车或者其他工具,练习走路的方式正确,走路姿势自然也不会错。

1、按节奏走

走路内八字的宝宝走路节奏也不会很整齐,所以在教宝宝走路的时候,要把握宝宝的走路节奏。可以由大人数着口令让孩子按照口令踏步。或者家长在前面按照节奏走路,宝宝在后面亦步亦趋地跟着。每天固定联系几次,每次大约半个小时,宝宝就能形成很好的步态。

2、直线练习

在地上划一根直线,或是找笔直的花坛边缘练习走路。让宝宝的钱脚尖和后脚跟都踩在直线上,循环往复地走,步伐由慢到快、由大到小。这种有意识的训练,能够让宝宝形成走直线的习惯,脚掌不会随便向左右偏移,自然也不会出现内八字了。

3、直线跑

画两根直线,距离比宝宝的脚掌宽一点点,可以让宝宝在这两条直线中间行走,保证不要让宝宝踩到直线,这样可以锻炼宝宝最正确的走路方式。可以将这种了联系方法变成一种游戏,如果宝宝能够走完整条直线框,家长就可以给宝宝适当的夸奖和奖励。

宝宝儿歌你选对了吗?


幼儿期是人生智力发展的关键期,我们在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之前,一定要遵循其内心的发展规律。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有更多的学习兴趣,我们该如何正确的为宝宝进行早期教育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宝宝儿歌你选对了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每位宝宝都是天生的音乐家,在他们很小的时候听到音乐就会随着摇摆。父母们可以经常给孩子放一些儿歌,可以提高宝宝的语言能力,而且儿歌的内容也有助于启迪宝宝心智,对孩子进行情感教育。可是你们会给宝宝挑儿歌吗?

1.经典的儿歌

可以给孩子听一些经典的儿歌,如世上只有妈妈好,小燕子,春天在哪里等,虽然有些老土了但是经典的魅力不可阻挡哦!相信孩子长大了,也会清晰的记得里面的每一句歌词,留下美好的回忆的。

2.画面感鲜明,有欢乐气氛的儿歌

一些祝贺新年的英文歌曲,一些圣诞节的歌曲,比喻还有一些描叙到山里采蘑菇摘草莓的这样活动场景的歌曲,孩子听了之后就会联想出更多的画面。

3.接近宝宝的生活经验的儿歌

由于孩子的思维还相对比较具象,那些接近他们生活经验的儿歌将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妈妈们在选择时最好考虑到这一点。在其他条件相差不大的情况下,优先考虑儿歌与孩子生活经验的匹配度。

4.朗朗上口,字数较少的儿歌

这些歌曲简单容易学会。比如一些小猫、小狗等小动物的歌曲啊,还有一些教孩子数数、拼音、英文字母的歌曲等。

5.活泼的儿歌

可以听一些活泼的歌曲,可以边听边做动作的。转圈啊,扭一扭身体,锻炼身体,提高身体协调能力,让四肢更加灵活的。摆动一下手指啊。弯一下腰之类的。大人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听一起跳呢。

6.欢快明朗的正能量儿歌

选择一些让孩子听了之后能更加开心的,或者能让人得到正能量的歌曲。比喻带来勇气啊,希望,对未来充满美好憧憬的歌曲,而不是太多伤心失望,灰色场景的歌词。

7.适合宝宝的性情和偏好的儿歌

由于宝宝在性情有个体差异,适合他们的儿歌也会有所区别,一般来说,对于那些性格相对内向的宝宝,最好多让他们听一些节奏欢快的儿歌,如:小鸭嘎嘎、歌声与微笑、来了一群小鸭子、粉刷匠等,以激发他们的参与性,对于那些性格外向的宝宝,则节奏舒缓的儿歌更有调节作用,如可爱的小鸭子、小青蛙找家、在动物园里等,另外,孩子的兴趣也要充分考虑,当父母的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孩子的偏好,尽量避免选择孩子不喜欢的风格。

你童话故事里相关推荐